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长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金长城;文化引领;高校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 ― 0103 ― 02
金长城是中国长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金长城的修建源于战争的需要,是一种军事防御工程,但近代以来,金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已经消失,金长城的文化、历史研究、地理生态及其经济价值正在与日俱增的凸显。自从2001年金长城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齐齐哈尔市有关部门在抢救、保护和开发金长城文化资源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金长城文化资源目前的现状还是令人担忧的,金长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更是任重而道远的。现就高校文化引领作用角度谈一下对齐齐哈尔金长城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开发的看法。
一、发挥地方高校人文教育优势,探讨金长城文化研究思路
高校作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集结地,在文化研究与社会参与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事业中,能够以自身的信息、科研、教育等优势,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这已经得到了国内教育界的认同,各高校也纷纷加入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序列当中。就黑龙江省地方高校而言,哈尔滨师范大学的金源文化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的渤海文化研究、佳木斯大学的赫哲文化研究,黑河学院的界江文化研究都在国内学术界声名显赫,具有很大的学术影响力。作为地方高校的齐齐哈尔大学也具有这样的学术自觉,把金长城文化为代表的齐齐哈尔地域历史文化研究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2009年齐齐哈尔大学率先开启了“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产学研基地”校地合作建设,2010年11月,签署《齐齐哈尔市政府―齐齐哈尔大学文化传承与发展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等5项合作协议,在传承、发展、引领区域文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目前,校地合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高校文化引领作用在边疆文化、区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得到了有力彰显。
但是关于高校如何真正有效的参与地域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怎么去保护?由高校的那个群体去参与保护?还存在一些争论,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从高校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科研优势发挥、学科体系构建、人才培养培训、高校文化教育传承等角度开展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把高校如何参与地域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阐述研究的非常深入,透彻。但这些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强调高校及其文化的作用和功能,片面夸大了高校的文化作用,某种程度上自觉不自觉的把一些地域文化,地方文化视为一种濒临灭绝、传承困难的弱势文化,高校参与地域文化遗产保护是“扶贫”,而没有把这些地域文化置于同等地位。
所以结合这一现实,在金长城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地方高校要积极探讨扎实、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地方高校的优势与金长城文化的资源作为两个独立主体,把双方置于平等的、对称的地位,以文化作为两者的连接点,开展两者的双向互动研究,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及方法,开展地方高校与金长城文化发展上的相互交换和合作研究,探讨地方与金长城文化的双向互动,互利共赢,开展相关文化研究,从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从高校科研力量的整合、从高校校地合作途径的拓展、从高校师资力量的培养,从金长城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从高校开展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以及原生地保护等角度开展金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探讨和研究,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发挥地方高校区域文化引领功能,创新金长城文化保护途径
金长城文化资源的保护是一项巨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能够独立承担的,需要发挥地方政府、学术机构、地方高校、文博机构、新闻媒体等的综合合力。其中高校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传播优势,能够在金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其教育功能、宣传功能和引领功能。
(一)强化师资力量,构建学科体系
由于一些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教书育人是其首要功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高校的文化引领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高校没有重视地方历史文化教育,没有学科专业作为支撑,专门从事地方文化教学科研的专业教师数量不多,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而且科研方向比较多元零散,没有形成科研合力,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理论成果较多,指导现实的成果较少,不能对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从理论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缺乏媒介。为此,必须从强化师资力量,构建学科体系角度,开展高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教育和科研。
一是为了使金长城文化保护工作高效有序,必须尽早建立必要的学术机构,形成相对固定的学术队伍。研究任务相对集中的单位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其它研究单位可以结合自己的学科建设,在相关学科的本专科课程中加入金长城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教育,并注意高校之间的互动和配合,如科研方向的选择上,科研力量的整合上,科研项目的申报上,科研信息的收集上应加强各高校之间的横向合作,以更广阔的视角打造高校金长城文化保护、研究体系。
二是高校要建立从事金长城文化遗产教育和科研的师资队伍。为避免科研方向分散,形成不了学术影响力,要充分运用学科交叉,可以从高校的历史、美术、音乐、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中挑选科研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热衷于从事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教师,由几个学校或一个学术团体组织起来,确立统一的科研方向,以各学科的理论为支撑,开展金长城文化研究。目前,齐齐哈尔大学的“嫩江流域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被确立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已经把金长城为代表的齐齐哈尔地方文化纳入基地研究,组织科研力量,实现学科交叉,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开展相关研究。
三是高校有必要开设相关课程,强化黑龙江地方史教学。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把金长城为代表的齐齐哈尔历史文化资源纳入到教育体系中,这无疑是对齐齐哈尔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和保护。把金长城文化遗产教育与大学的校园文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文化活动、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利用专业课程,公选课程和平台课程,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大力开发和构建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有序、合理、科学的开展高校的文化遗产教育。
(二)运用校园文化,培育文化风尚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当今高校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根植于大学,大学又地处一定的地域,地域文化精神已经内化为大学的精神品格。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高校的积极参与,高校文化建设又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滋养。实施地方高校文化与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双向互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展示金长城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在高校各社团开展以金长城文化为主题的图片展、征文活动、摄影作品比赛、书画艺术交流,金长城文化资源保护设计大赛等,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校园载体,鼓励学生参与地域文化研究,开展科研实践,开展文化遗产方面的文艺演出、专题报告、讲座、比赛、设计、艺术展演、社会实践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浓厚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氛围中得到良好的熏陶,调动大学生们身上潜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只要把它们激发出来,这批年轻人就会成为金长城或其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力。
最后,正确引导学生创建文化遗产保护的社团组织,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服务功能、培养功能、示范功能,最大限度地将各种优秀的文化遗产融人到社团的各项活动之中。使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让地域文化去丰富高校学生社团内容,促进社团的积极健康发展,使地域文化在校园里产生极强的影响力,进而成为高校学生活动的一个鲜明特色。
三、利用地方高校科研教育优势,开展金长城文化保护研究
金长城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这项保护工作和传承发展离不开教育学术力量的带动,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多方关注和共同参与。广大高校应当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在地域文化的传承中充分发挥科研教育优势,推动金长城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一)加强金长城文化研究的科研立项
要在国家和黑龙江省的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软科学立项中将金长城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列入。其他行业系统的科研立项也应当对口资助与本行业相关的或本地区范围内的文化遗产项目。争取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佳木斯、大庆、黑河等地的地方历史文化都争取到了国家社科基金的扶持和资助。齐齐哈尔市的地方历史研究还没有形成强大影响力,目前还没有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
(二)建设高校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以金长城文化遗址的普查、考察、参观、研究为方式,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让大学生深入下去,走出去,让他们走进文化遗产地进行田野考察。深人相关市县区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积极 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融入地域文化遗产的氛围中,经受本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为金长城保护事业搭建人才培养基地和社会实践平台。
(三)举办金长城学术会议和讲座
关键词 文化;传播;市场,闯关东
作为央视一套2008年的开年大戏,电视剧《闯关东》的收视率最高曾达到11%,最大市场份额占27.5%。尤其在东北地区,不少城市平均收视率达到15%。并且很多台曾每天以5集的速度播出,如此现象被很多业内人称为史无前例。有人说《闯关东》的成功是由于风格的大气磅礴,有人说是由于情节内容上的丰厚细腻,还有人说是叙事的结构井然、线索严密。而本文认为该剧的主要成功之处,还是由于其内涵的文化。正所谓文化的民族性、本土性让其备具亲切性和吸引力;文化的厚重性成就了其走向通俗的高品位,致使此剧不仅在普通大众中备受欢迎,就是在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群体中收视也突破5.2%;文化的开放性与兼容性让其有了超地域的强势传播。为此,本文试从剧作所承载的文化魅力以及其文化传播的优势策略上探讨该剧在市场中成功的原因。
一、剧作文化承载的魅力
1 从地域上讲,涵盖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山东文化一“中华民族文化之摇篮”。自古以来,众多史学家公认黄河中下游的中原一带为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地处中原的山东文化和中原其他地区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并且在发展中,山东文化以独具的特色在中华文化的组成上颇具代表性。传统上,山东儒家文化一直是官方所提倡的主流文化形态,被历代统治者通过官方意志所推行。孔子被尊奉为“至圣先师”,齐鲁大地被尊称为“礼仪之邦”,在某种程度上,山东文化就等同于儒家文化,是建构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今天,山东的孔子、孟子、管仲、孙武、荀况等人已不再仅是齐鲁大地的文化代表,而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闯关东》贯穿的是山东人闯关东的精神历程,植根的是山东文化的思想、道德以及伦理,承载的却是整个厚重的中华魂。
关东文化――“勇敢进取和开放的统一”。在东北这个地广人稀、冰天雪地的世界里,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在亘古荒原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在与自然、与人的较量中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东北民族的英勇善战与清末以来闯关东者勇敢坚韧的融合,共同形成了近代东北人勇敢坚强、奋发进取的强韧性格:一方面体现在开拓和建设东北过程中东北人的不懈努力上;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抗击外来侵略势力的过程中――尤其是“九一八”后――东北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以血肉之躯殊死抗日的行动。这些贯穿在《闯关东》中的文化基调,正是我们当代中华儿女寻觅和推崇的。另外,在剧中“放牛沟”表现的本地人面对移民的生产方式和先进技术能够谦虚的接受,并且共同建造家园,这也充分体现了东北人开放的先进思想。这种包容和开放不仅是近代关东人的优点,也是当下中华儿女共有的财富。
全剧将山东孔孟文明的“礼让、爽直、孝道、大义”和关东大地的“勇敢、开放”有机融合,基本上涵盖了我们民族全部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也是《闯关东》突破山东、东北区域收视狂热,而得到全国喜爱和推崇的重要原因。
2 从人物形象上讲,朱开山一家是传承中华美德的代表。
朱开山这位曾是首领的大男人,他曾为情“义”再入老金沟报了兄弟之仇,为大“义”舍业开煤矿;一句“我们这街要和”道出了祖宗们留下的“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真谛,“国家亡不了,朱家也亡不了”道出了我们民族几千年来不屈不挠存活发展的真理。文他娘就像我们每一个人的母亲,对自己的丈夫,对自己的儿子,对这个大家小家充满着无私的爱。剧中又通过穿插对一郎的慈爱,将这位中国母亲在普通生活中的善良、宽容进行了适当的升华,形成一个不平凡但每个中国母亲身上都会有的质朴形象。
传武是一个至忠、至孝、至仁、至义的爷们,有人说看《闯关东》的女生十有八九会喜欢上他,其实,他也是传统社会中的所有人推崇的爷们形象,就如《水浒传》里的好汉一样,这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种推崇。那文是一位没有随清朝的没落而没落的格格,她坚强乐观的对待生活,她礼节孝道地对待家庭,她还极为大义的面对民族危亡,甚至为了民族气节而甘愿失去心爱的丈夫。传文是一位最传统、最爱家的孝子,虽然他外露着人性中的懦弱与小气,因为怕死而背叛,但毕竟他是一个回归儿的真实形象,我们需要这种真实,更需要这种回归。传杰身上有着早期民族“资本家”的身影,但从他身上却看不到时下资本家的“软弱性”,更多的是他的执著和坚韧,以及对家庭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秀儿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在灰色的婚姻中她没有过抱怨,却始终固守着天真、善良和孝道,在可气又可悲的观感中,让我们体味的是曾经的真实和现在的缺失。鲜儿的经历辛酸曲折、催人泪下,但最感动我们的还是她的“永远生命力旺盛”,特别是后来的她在抗日中暂置儿女私情,留给我们的是一曲“巾帼英雄”的赞歌。
3 从叙事上讲,剧情是中国近代史的部分写照。
“我们常说,让历史告诉未来。可是历史不会直接去告诉未来,历史需要通过今天的我们去考察、去反映,才能传达给未来。”《闯关东》通过朱开山一家30年的命运折射了从清末到民国重大的历史变迁。在故事的开始,我们便在清政府的衰败中感受了、日俄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伤害,朱开山的关东逃生起因于的失败,那文格格的落魄告知了清廷的灭亡境况,传武的军旅生涯见证了我们曾经的军阀混战和东北的“改旗易帜”,山河煤矿的开办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工业在国难中的命运,老朱家最后的丧子弃家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九一八”后,东北人民生存的水深火热和不屈不挠的抗战历程。
剧作把一个重大历史事实“闯关东”和具体存在的一家人生存挣扎的命运有机结合,让历史活现,让文化活现,把厚重的历史与博大的文化紧紧扭在一起,在细腻而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得以展现,形成一首豪迈悲壮震撼人心的民族史诗。
二、文化传播的策略优势
1 承载文化的特定方式使剧作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根据文化传播的维模与适应原理,我们知道“文化在传播中,必须很好的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和方式以适应特定的文化圈”,《闯关东》正是较好地遵循了这种文化的传播规律。
(1)平民化、生活化的故事赋予渗透力。《闯关东》落脚在一个既普通而又贫穷的旧社会农民家庭,讲述的是一家人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悲欢离合的日常化的故事,描绘的是三千万移民大潮中一户离乡背井的山东人闯荡在关东的种种生活经历。透过主人公朱开山的传奇经历将百姓间流传的故事融合在一起,从普通百姓的琐碎生活中,再现了很多人的身边事。该剧好看的原因之一就包括汇集了无数闯关东人的真实经历,“将传奇之根扎在历史文化的土壤里,嫁接在点点滴滴的平民生活上”。
(2)严谨的结构、紧凑的情节和传奇化的叙事具有吸引力。《闯关东》在分成的四个章节中间用多个传奇性的故事贯穿,前后相连、首尾呼应。为生计艰难闯关东,造就了勇闯金沟运金报仇的传奇;为存留生活置地种田,完成了一个逃荒流民转身富农的佳话;为发展从商开饭店,将朱家“山东菜馆”誉满哈尔滨;为民族利益开建煤矿,创办了民国东北三大煤矿之一的甲子沟煤矿。朱家每次迁徙的迈进都充满着层层的矛盾起伏,每次矛盾起伏又都为朱家设计了强有力的对立面,使观众始终带着悬念,为求知结果而跟着情节走下去。
(3)英雄的形象、身边的人物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有一种“英雄情节”,剧中主人公朱开山正是引动这种情节的近乎完美的形象。可以说他是人们最喜爱最难舍的英雄,从到老金沟,从放牛沟到山东菜馆再到山河煤矿。他不但有胆识、有操守、有武功、更有大义。同时,这位极具震撼力的英雄又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真实父亲,高大而亲切,坚实而厚重。
2 文化承载的优势性有利于传播市场的开拓。
文化传播的优势原理告诉我们“先进的、文明程度较高或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文化容易得到传播和扩散”。
正如前文所述,房地产市场成熟度可以反映出某一区域(或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状况以及整体的发展形势,政府部门可利用成熟度评价结果来了解当前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与宏观经济的协调关系,为政府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以及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使得资源得到更加有效配置,及时发现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非周期性异常波动,从而减少房地产业对国家经济金融产生的波动与风险。同时,对企业和消费者也都有积极意义:企业可以及时了解房地产业的整体状况和行业结构,掌握不同区域房地产市场的差异性,使之洞悉市场变化趋势,发现投资机会,提高其投资时机、投资结构的决策准确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投资风险;有助于消费者认清市场,掌握市场发展的真实规律,不盲目跟风,选择适合自身的住房需求,从而有利于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具体来说,市场成熟度可以认为是市场参与者用于描述市场的发展阶段或市场化程度的概念,其主要用于研究特定市场的发展程度,理解市场怎样形成、演进及未来的表现,帮助决策者决定如何在特定的阶段投放特定的产品(KeoghandD''''Arcy,1994)。[1]通过对市场成熟度的研究,了解市场阶段性演进的特征和表现,有助于解释目前市场上产品使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市场活动等。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化进程的框架下涉及市场成熟度方面的研究初现端倪。1991年,沃克和弗拉纳根(WalkerandFlanagan,1991)最初用市场成熟度来研究中国香港房地产市场,认为一个成熟的市场具备高层次的机构投资、成熟的金融结构、规范的金融市场并且海外投资、机会点以及多样化收益都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等特征,这些指标得到了学界的广泛支持。[2]之后,西科(Seek,1995)又增加了经济体的实力和类型、市场规模、完善的基础条件等市场成熟度考量指标。[3]关于市场成熟度方面,研究最为全面的是基奥和达西(KeoghandD''''Arcy,1999),[4]他们在对市场成熟度相关文献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市场成熟度的涵义及考量指标重新进行界定,如使用和投资机会,灵活性,专业度,信息和研究性,开放度,标准化等指标。发展到今天,市场成熟度理论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和对象不同,还有以下几种定义:第一,市场成熟度是衡量市场进化程度的指标,以不断下滑的增长率为特征,当市场不再出现增长,就可以被视为饱和(Graham,2000)。[5]可以采用收入弹性作为具体的衡量指标,当收入弹性小于或等于1,即收入的增长不再创造更大比例的需求增长,市场就被视为完全成熟。一个完全成熟的市场就是一个增长量不超过收入/经济增长的市场。当收入弹性为0,即收入的改变不再对需求产生任何影响,市场就被视为完全饱和。换言之,市场成熟维度的早期阶段则出现在收入弹性值不断下降但仍大于1的时候。第二,通过反映不断减小的增长率的时序曲线,如系数小于1的对数函数和集合函数、半对数曲线可以用来研究成熟度,而双曲线、修正的指数或对数曲线更适合用来定义饱和状态(Saunders等,1987)。[6]这种方法最主要的缺陷是仅考虑时间参数,忽略了驱动需求的其他重要因素,如收入和价格变化。第三,咨询公司卢森泰(Lucintel,2009)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把成熟市场定义为旅程数增长等于GDP增长加产量增长的和,任何附加增长都被定义为“生产”增长。为了量化一个市场的成熟程度,他们提出通过GDP+产量增长与旅程数增长的比值来定义的成熟度要素(MF)概念。当市场成熟,MF值就是100%。当市场还有“生产”增长,处于欠成熟阶段,MF值就应该小于100%。有关房地产市场成熟度的研究自1994年起就不曾间断。具体来说,市场成熟度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城市房地产市场怎样形成、演进以及未来的表现,还能作为如何选择在不同城市、不同市场投放合适的房地产产品的决策指标。奇恩和邓特(ChinandDent,2005)采用Keogh的市场成熟度框架对东南亚的办公楼市场成熟度进行了研究。他们试图改进研究方法,确立明确的成熟度标准,建立1~10的评分范围,1代表最不发达的,10代表最发达的。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混合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市场给高效运作的房地产市场投资活动提供了显而易见的大量机会。近来,皮鲁米(Pelumi,2012)以Nigeria为例对发展中国家的居住房市场进行了研究,把大量的信息流和高度遵循总体规划视为成熟居住房市场最重要的标志。目前,国内涉及房地产市场成熟度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已有的研究仅限于房地产成熟度模型方面的评价,如房地产咨询机构仲量联行(JLL,2010)、俞海海(2008)[11]等都曾建立过相应模型对当前房地产市场成熟度进行评价,虽然两者设定的评价指标相应有不同侧重,但对市场成熟度阶段的划分基本一致。也有个别文献只是将市场成熟度作为住房流动性的一个指标来分析(包华,2008;WuandZheng,2008)。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借鉴仲量联行的研究,笔者认为,评价城市房地产市场成熟度可以遵循以下4个指标:(1)房地产市场高度透明:市场信息能够自由流通、政策执行有力以及交易流程相对公平;(2)资本流通性强:在资本流入和流出方面与国际房地产资本市场紧密联系;(3)优秀的居住环境和物业服务:主要指环境可持续性、节能且管理优质的物业;(4)客户来源广泛:客户覆盖范围广,不仅限于国内客户,同时还有大量的国内外客户进驻(尤其是企业和总部)。根据以上评价指标,大致来说,自1998年城镇住房改革实施以来,我国整体上房地产市场成熟度曲线攀升迅速,其市场表现和投资前景如下。
二、我国城市房地产市场投资前景
为全面分析我国各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投资前景,笔者参考克而瑞信息集团的《2013年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分别从市场需求、市场供求、市场容量以及外部因素等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并对分类指标进行相应完善,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其中,采用常住户籍人口比、城市动迁增量需求、人口复合增长速度、居住面积改善性需求、租赁市场住房户比例等分类指标来衡量城市房地产市场需求情况;采用土地供求情况、房屋供求情况、实际房价增长率等分类指标来衡量市场供求关系;采用人均购房面积、城镇职工工资、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房价收入比等分类指标来反映市场容量;采用该城市的城镇化率、人口密度、城市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值等分类指标来反映外部因素。表4显示,一线城市以及二线城市的市场投资前景相对较高,6个一线和22个二线城市全部进入前50排行,37.5%的三线城市进入前50排行,四线城市除廊坊进入前50排名外其他普遍排名偏后。二线城市中苏州、青岛、宁波等非直辖市城市的市场容量也有较大发展空间,主要是由于外来企业的不断进入,城区不断扩展,人口快速导入。此外,随着整个京津冀一体化和大七环格局的形成,廊坊也进入了城市房地产投资前景的前50名,具备一定的投资潜力。而从各类城市得分来看,一线城市中北京和上海平均得分最高,按城市线别,平均得分及中位数依次递减。二线城市总体排名较为靠前,常州、东莞等个别二线城市由于市场较为成熟,短期内市场容量空间有限,因此得分较低;三线城市的个别城市得分较高,主要是这类城市市场处于快速发展期,其城市市场投资前景较大;而四线城市由于市场处起步阶段,总体得分偏低。
三、总结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文化广场 布局 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空间体现的场所。在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活动。它的规划建设不仅调整了整个城市建筑布局,加大生活空间,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质量,也让城市迈上更健康、更文明、更讲究生活质素和城市文化的台阶。
一、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应突出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作为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同四周的环境是相互协调互生的。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首先就应突出其文化内涵,注重和周围环境的的不同文化环境进行整合,结合城市的总体特点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以上海图书馆主入口的文化广场为例,由于图书馆是“知识”的象征,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别具匠心地将台阶后退,广场中的柱子腾空而立,台阶于人行道相分离,这些设计都不难看出设计者们对广场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
每个城市的具体情况不同,但归于一点,文化广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设计需要以文化作为主题,突出城市的文化特点。
二、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原则
城市文化的布局,文化是主题,和谐是原则。无论是充满现代气息的工业化大都市,还是具有浓郁历史气息的古典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与四周建筑相协调原则
广场的一大特点是其开阔,在开敞的大环境中,与广场相互映衬的就是周围的建筑。文化广场的布局,首先要做到和建筑的协调统一。在广场的布局中,保存历史性的标志建筑,新增具有时代气息的建筑,让广场和建筑形成一个整体,通过这个整体来表现整个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2、与周围街道向协调原则
城市文化广场作为城市的典型标志,在设计布局上,自然与当地的城市相互构成一个统一体,街道是城市的有机部分,广场和街道的相互协调,对反应城市的文化内涵至关重要。在文化、地域上,广场和街道是相互统一的;在空间设计上,广场和街道是相互配合而形成的。城市街道的相关标志和广场的相关标志是相互补充的。如路灯、广告牌、灯塔等标志,在街道和广场中,都不可缺少,但都要讲究相互的协调。
3、整体协调原则
城市文化广场并不是单一存在,而与周围的建筑、环境、街道相互存在,因此在空间、比例上应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协调。从空间上来说,由于广场的开阔性而决定,其规模就应根据当地的城市大小和街道的多少、人员的密集程度来定。广场的宽度适于在四周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注意台阶、栏杆等布局的比例设置,对于宽度,以适于人们的方便为宜。当然,这些都受城市文化结构,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在布局过程中,应多方考究。
4、与交通的相互协调
城市文化广场作为市民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等的重要场所,首先就应保证城市各区域到文化广场的交通方便性。这是城市文化广场和交通相互协调的外部要求。从内部要求来看,相应的步行街等设计是保证交通方便的硬性条件,而各交通的通达性是对广场布局和城市规划相统一的要求,相应的广场内部交通的互通性也必不可少。对于城市文化广场,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停车场所,对于市民的交通方便性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城市文化广场的环境布局
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除了应拥有以上的布局原则外,从整个广场的内部设置上看,环境设计的处理方法也将直接影响广场的文化内涵。
1、自然环境的引入
构成文化广场的主体,除了相应的建筑、雕塑等大型设施,将自然环境引入到广场的布局中来是传统的做做法。树木、草坪、动物的引入,将大大增加广场的活力。
以水流的布局为例,一种是水的造型为布局的整体理念进行规划,而另一种则是通过水环境和其他环境的相互配合来呈现广场的动态特点,其中以音乐喷泉的设计最为突出。对于空间较大的广场,通过将水和环境的相互配合,形成瀑布、小溪等自然景观,对于提升广场的自然内涵,提升人们的审美观也是大有裨益的。
2、艺术设施的引入
这里通常的做法是在文化广场中设置雕塑。以云南省昭通市的罗炳辉广场为例,该广场树罗炳辉将军的铜像雕塑、三十位昭通籍历史文人浮雕、音乐喷泉及其他附属工程。其目的就是通过让人们观摩前人的事迹,起到纪念意义,更有让人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的深刻内涵。艺术设施的选用,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而进行,绝非随意。且应考虑:
第一: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
第二: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设计文化广场。
【关键词】群众文化 文化娱乐 人性化管理
城乡居民文化权益是指城乡居民获得文化教育、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等方面的权利,是城乡居民的基本权益之一,是衡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而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保障V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切实加强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增强城乡居民的精神力量,满足城乡居民的精神需求。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已经到了非常广泛的程度。有人讲:“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经济的背后渗透着文化。”他们认为:“十九世纪靠军事改变世界,二十世纪靠经济改变世界,二十一世纪靠文化改变世界。” 毋庸讳言,在这种情况之下,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主角,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才能促进城乡文化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并使之成为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一、普及广场活动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广场是人们集会、休闲娱乐的重要场地,在广场上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可以让群众自发地成为广场文化活动的主体,有效地组织广场舞蹈等活动。广场文化的日常活动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健身功能,比如扭秧歌儿、交谊舞、太极扇等。广场文化活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对于丰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很多居民群众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少去专门营业的文化娱乐场所消费,在工作之余便会无所事事,这时候赌博等不良习惯便会趁虚而入。而文化广场活动的兴起和发展,让群众业余时间的文化活动就有了目标和方向,因此普及文化广场活动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时代主旋律。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个人或者是群体,都会把文化广场当作业余文化活动的首选之处。不仅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因为精神文化以及审美需求的不断进步,这些变化决定着他们的广场文化活动具备较高的标准,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需要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做到更加创新的节目。这是反映着群众文化的时代主旋律。广场活动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不仅仅只是提供平台,还在于文化导向的作用。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广场文化活动的发展和进步。
二、加强乡镇文化市场的管理,突出了人性化管理理念。
在群众文化发展中,乡镇文化站起着既繁荣文化市场,又维护和管理文化市场秩序的双重作用。文化站在做好监管和治理村文化市场的基础上,建立了辖区内不同形式的义务文化稽查队,做好日常性文化市场稽查工作。同时还积极配合上级文化市场监察执法大队,对辖区文化市场进行综合治理。文化站依靠自身优势,在对于重点项目、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和重点时段进行检查的同时,为上级文化执法部门提供依据,加大监管打击力度。
乡镇文化站在对文化市场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大服务力度,力求突出为经营者服务和人性化管理理念,将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促进社区文化市场的清洁,保证了群众文化活动健康发展。一方面,乡镇文化站会同司法、工商等部门举办为经营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为残疾、年老体弱的经营者上门办证,为经营者举办行业培训等活动,使社区文化团体和文化事业始终在健康的轨道上前进。总之,在群众文化发展中,作为基层文化事业建设的排头兵――乡镇文化站,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提高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能力和实力。
三、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做好精神文明社区建设。
乡镇文化站在推动群众文化发展中,一方面深入社区以文艺活动进行公益宣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民间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特殊作用,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本质。总之,乡镇文化站文化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做好人的文章,以群众文化为载体,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以及观念意识。做好这些工作,文化站的公益性主导地位和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
乡镇文化站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文化需求,组织和指导乡土人才自办文化节目深受百姓欢迎,既繁荣了基层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又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了服务。
1、善于发现民间文艺团体让其成为群众文化的重要力量。
乡镇文化站在长期的工作中,指导和组建了许多民间文艺团体,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和主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有6800余家,不同地区的民间文艺团体有着符合当地风格的特点和个性,他们不仅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生力军也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让民间文艺团体成为“文化下乡”的生力军。
乡镇文化站是“文化下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组建和指导的文艺团体在群众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上级文化部门不断搞“文化下乡”活动,但上级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层次较高,老百姓并不乐于接受,而且这种送文化下乡只能满足于一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文化生活不丰富的现状。只有乡镇文化站才能长期根植于基层,依靠培植辅导的手段在群众中“种”文化,发展更多的民间文艺团体。
总之,广场活动在群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方向上的引导作用。普及广场活动不仅有利于群众文化的培育和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群众的文化品位,促进我国社会文化的进步,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不能止步不前,而人民群众具有十分巨大的创造潜力,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事业,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奖励措施等来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创作,增加文化的创造活力,走群众路线,把从群众中来的文化成果展示到群众中去,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最终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作者:黄梦其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