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之花

民族之花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之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族之花

民族之花范文第1篇

远古时,有个天神捧麻点达拉乍法术高明,神通广大,残害人间百姓,为所欲为,但人们都没有办法来战胜他。他的7个美丽善良的女儿看到父亲胡作非为,就决定大义灭亲,为百姓除害造福。她们想尽办法,终于探听到父亲的生死秘决:刀砍、火烧、箭射什么都不怕,只怕用自己的头发勒脖子。一天,在父亲熟睡时,7位姑娘悄悄拔下父亲的一根头发做成“弓赛宰”(心弦弓)对准父亲的脖子,只见父亲的脖子突然断了。可是头颅一落地就燃起了邪火,滚到哪里烧到哪里。一位姑娘急得赶快拾起头颅抱在怀中。头颅一离开地面,火就熄了。为了不让邪火给百姓带来灾害,7位姑娘就一直轮流抱着父亲的头颅。每到轮换时,6位姑娘就用清水泼在抱头颅的姑娘身上,以冲洗掉血污恶臭。

那次我和亲戚朋友去了西双版纳,领略那傣族的风情。那里避暑成瘾,百年的大树矗立在房屋周围,山清水秀,傣家的竹楼就于中间,趴在窗户上,一切美丽的景色尽收眼底,可以看到初升的太阳,听到清脆的鸟叫,嗅到花泥土雨露的味道。傣族这个地方还有许多好吃的水果,随便你走进那一家,年轻的姑娘就会和你打招呼热情的招待你。桌上摆着五彩缤纷的水果,你可以随便的大吃大喝。当地的“百香果”,色泽鲜亮,美味可口,吃了你一定会垂涎三尺。

在泼水节那天,人们起得很早,不管是什么人,都穿上新衣,脸上绽放着笑容,每个人的手里端着一盆清水,喜气洋洋,大家统一聚在一块,互相泼水,泼出去的不仅仅是水,是祝福,是快乐,是每个人挚诚的心。这个节日一般持续3到7天,这是关于水的盛会,既然是水,那肯定排出不了赛龙舟了,在这天人么都在岸边边驻足观看,龙舟手们头上绑着红布,个个跃跃欲试,他们手上的青筋暴出来,随着一声口令,选手们劈涛斩浪,勇往直前。泼水节,人们都很快乐!

民族之花范文第2篇

以耶鲁大学为例,在过去25年里,历史一直是头号热门专业。历史专业的学生占本科生的13%到15%。而耶鲁的经济学,是高度理论化的人文学科,不是实用学科。耶鲁根本就没有实用的经济(即商务)本科专业。

1980年从耶鲁毕业的苏珊・克朗,读的是文学专业,目前是芝加哥一家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已经当上耶鲁的校董。她的体会是,人文教育教你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如何阅读、如何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述。这些技巧,在商业活动中每天都要用。另外,如今的社会变化快,信息多,令人目不暇接。大学的人文学科,则给你提供了一生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机会,去专心致志地读伟大的历史和文学著作。这样,你就学会了专注于大的理念,不被一些琐碎的细节所支配。

迪士尼的总裁迈克尔・埃斯内大学的专业是英语和戏剧,没有上过一堂商学方面的课。他督促自己的三个儿子在大学里都学人文。用他的话来说:“文学对人的帮助是难以置信的。你做生意时总要处理人际关系。文学帮助你理解什么才能打动人。”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曾经大红大紫、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前福特汽车公司总裁李・艾科卡本科学的是历史。《花花公子》的创建人休・海夫纳本科学的是哲学。派拉蒙电影公司集团的总裁谢里・兰辛大学学的是英语。

人文学科培养的分析深度、创造力,给你奠定了管理人才的战略性的基础训练。你想成功就得跟成功的人接触。你赢得人家尊重的最好办法,就是和人家有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

教育是个终身话题,从来不是成果和成绩的短期展示,应该避免直接见效的功利。

这些年我们培养出了太多的高分天才,“钱学森之问”却成为永久之问;我们有太多的“少年天才班”却也有药家鑫事件。这显然不是教育的目的。这道难题在当代社会中,更有赖于通过文化进化获得良好的第二秉性而完成。解决现实生活是教育的一个目的,但更深层的目的是面对生命的选择,是品质和修养的塑造。

民族之花范文第3篇

维吾尔族,新疆专业队退役运动员,从事花样滑冰训练、教学30多年,现任天山区文化体育旅游局业余体校教练员。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她平时十分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多年来在党的教育下,旗帜鲜明的反对民族分裂主义、非法宗教活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今天小编康康要为大家讲讲米克阿依・阿克木和她那些队友的故事。

米克阿依・阿克木7岁时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委体训一大队花样滑冰队选入,和她一起进入大的还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满族、俄罗斯族等6个民族的孩子,他们每天吃住在一起、学习在一起、训练在一起,开始了他们花样滑冰的生涯。

那时候新疆的冬季气候寒冷,训练生活条件也很艰苦,刚开始学滑冰时摔跤是家常便饭,但是他们并没有喊苦喊累,每当新学会一个动作,他们之间都要互相比一比,切磋切磋。

那一年他们去北京首都体育馆参加训练,由于国家队白天训练,其他省市的训练都安排在了晚上,每天他们训练时间都在凌晨2:00,那时才8、9岁的他们一个拉着一个没有睡醒的队友上冰训练,训练的确很累也很辛苦,有时还会受伤。

米克阿依:回忆过去,有许多记忆尤深的故事,有一次队伍里的两个队友在冰场训练时受伤,冰刀插到了大腿后面,缝了很多针,一个月都起不了床也不能行走,花样滑冰队其余的几个人就轮流的照顾这两位队友,带他们上厕所、洗澡擦身子、带饭回来给他们吃,相互依靠相互照顾,就像一家子兄弟姐妹在一起。

时光荏苒,他们一起慢慢的长大,童年的点点滴滴,成为了珍贵的回忆,他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虽然离队后他们彼此各奔东西。

他们彼此像亲人一样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米克拉依与她各民族兄弟姐妹的故事,不是一天两天能说完的。这些花样滑冰队的老队员们如今让他们的孩子也在一起玩耍,继续延续着这份情谊,他们是想让民族团结的种子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米克阿依・阿克木和她的小伙伴们入选花样滑冰队时的合影

冬天在室外练习滑冰

在室外教练的指导下练习基本功

休息时,大家一起玩耍

米克阿依・阿克木和她的花样滑冰小伙伴们相聚在新疆冰上运动中心花样滑冰馆

民族之花范文第4篇

以“两个注重”为基础,提供民族团结坚强保障

注重对民族团结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体制机制建设。成立由党组书记、院长任组长,领导班子为成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重大工作部署实施前进行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重大影响效果评估的决定和涉少数民族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实施意见等多项制度, 设置民族团结工作专项经费,把创建活动纳入全院重点工作。

注重少数民族干警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全院有少数民族干警19人,占全体干警的31%。其中2人为院领导,10人走上中层领导岗位。在每年的公务员录用考试中,专门留出固定名额用于选拔招录蒙汉语兼通的优秀少数民族人才。积极选派少数民族干警赴区内外参加国家法官学院和各级民委及各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年均达10余次。

以 “三个加强”为手段,筑牢民族团结思想基础

加强民族理论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增强干警民族团结意识。通过组织学习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观看民族团结教育片等形式,对干警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乌兰苏木曾是革命老区,每年都组织干警参观抗日根据地旧址,请当地老党员讲述革命战争年代蒙汉人民团结抗日的故事,对干警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邀请民族理论研究专家学者讲授民族政策理论,增进干警的民族团结意识。

积极开展 “五进”活动,加强对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2016年以来组织法官进机关宣讲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8次。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程等有机衔接,在进村入户摸底帮扶过程中,给他们讲解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及惠农惠牧政策。院领导每年深入各学校,面对面给学生讲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2014年以来,组织法官每半年深入企业一次,宣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在每年的民族宗教蒙古语文法律法规宣传月和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月中,组织干警深入社区和广场等群众聚集场所发放宣传册,提供法律咨询。近三年,累计发放宣传册2万余册,为1万余名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在主要街道和社区悬挂宣传横幅,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

加强蒙古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重视蒙古语言文字的使用,小到门牌、指路牌、各种提示标语,大到各类裁判文书、文件、图版、宣传栏等,全部使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阅览室蒙汉双语图书占到总藏书的20%。

以 “三个积极”为宗旨,全力维护民族团结

e极采取有效措施,方便少数民族群众诉讼。积极推行“双语”服务工作机制。在诉讼服务中心安排蒙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业务骨干接待当事人和来访人员。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法官联系点,配备“双语”法官,每隔半月到各联系点进行走访,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在蒙汉聚居地区设立农牧巡回法庭,安排“双语”法官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在送达诉讼和法律文书以及开庭审理时运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2016年以来,农牧巡回法庭共巡回审理案件71件,前来进行法律咨询的少数民族群众达160余人次。在各业务庭配备少数民族审判人员,使涉少数民族案件得到及时高效处理。选拔5名蒙汉兼通的优秀少数民族人才担任人民陪审员,搭建起少数民族群众与法官的沟通桥梁。

民族之花范文第5篇

洛阳的基本情况和城市特色

古老而美丽的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两岸,现辖8县1市6区,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总人口636万,市区人口140多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迷人的风光,艳丽的牡丹,便利的交通,构成了洛阳独特的城市魅力。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洛阳历史悠久,在中国城市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从第一个王朝一一夏朝起,先后有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我国历史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被奉为“人文之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道学首创于此,儒学渊源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根植于此,东周“礼乐”成为封建社会的重要典章制度,以张衡地动仪、浑天仪和四大发明中的造纸、印刷、指南针为代表,我国古代科技、教育、文学、哲学等领域的许多重大成就,大都是在洛阳取得的。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使炎黄子孙寻根于此,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俯首皆拾的文物古迹

历史给洛阳留下了都城遗址、寺庙石窟、墓葬碑碣等丰富的文化遗存。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75处、市县级571处,其它重要文化遗存400余处。共出土馆藏文物近40万件,约占全国十三分之一。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白马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位尊“释源”和“祖庭”;邙山上有以诸朝皇陵为主的全国最大的古墓葬群,并建有世界第一座古墓博物馆。

类型齐全的旅游资源

除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外,洛阳山河形胜,风光旖旎,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景类、景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重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石窟、博物馆、古城遗址、宗教建筑、名人故里、古墓、碑碣石刻、民风民俗、探祖寻根、节庆活动等10类、36处;二是自然景观,主要有山地、河流、峡谷、岛屿、岩溶、水库、温泉、瀑布、原始森林等。主要景区北有黄河小浪底水库旅游区、青要山自然保护区,南有中岳嵩山和白云山、龙峪湾、花果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有鸡冠山溶洞、灵山寺、陆浑湖游览区以及毗邻的少林寺等。

甲于天下的牡丹文化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洛阳牡丹植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已有1500多年栽培历史,700多个品种。清明前后,满城牡丹绽放,万紫千红,流光溢彩。每年4月10日―25日举办的洛阳牡丹花会,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来洛游览观光、洽谈贸易,已成为展示洛阳传统文化和牡丹文化的重要舞台和促进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具体实践

洛阳的城市特色既为名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现实基础,又使名城保护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煌煌祖宗遗业、灿灿文化珍存,我们既自豪,又感到压力沉重。下面,我就谈谈洛阳在保护和发展名城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保护与发展名城,必须做好五个结合:

结合城市发展定位,明确工作方向

一个城市应按它的先天条件来制定发展目标,这个先天条件不仅指自然条件,还包括人文历史条件。根据洛阳的先天条件,我们确定了“把洛阳建设成为科技、教育比较发达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的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提出了“工业强市,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首先,洛阳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遗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同时,洛阳自古皇家园林、民间园林、寺庙园林林立,宋代就有“天下名园重洛阳”之盛誉,名甲天下的牡丹更成为洛阳的象征和重要标志,加之白云山、花果山、青要山、龙峪湾等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和黄河小浪底水库风景旅游区,为我们发展以古文化和历史名胜为核心,以山、林、水、石等自然风光为圈层的旅游业,把洛阳建成国内外闻名的优秀旅游城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展示都风貌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为城市发展确定方向、描绘蓝图。保护和发展名城,必须切实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坚定不移地按照规划办事。一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要始终坚持“保护为主”的方针,以保护好名城风貌及文物古迹为前提。名城及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伴随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城市风貌也会发生日新月异的演变。在此情况下,城市规划若不把名城保护作为前提条件,名城风貌及文物的破坏将不可避免,其保护工作将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五十年代,我市一期城市规划采取避开旧城建新城的思路,跳出隋唐东都城、东周王城和金元古城三大遗址,在文物古迹较少的涧河以西平原地区集中建设工业区,既保护了重大历史遗迹,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形态,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创造了全国著名的“洛阳模式”。1994年开始制定的第三期规划,采取中心城市与周边卫星城镇发展相结合的方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组团式布局结构,更加突出名城及文物保护,并由以往单纯的遗址和文物的保护转变为遗址保护、内涵揭示、风貌展示、生态环境优化、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形成对名城的全方位保护。特别是把隋唐城洛南里坊区定为非建设用地,新区建设跨越隋唐城遗址向南发展,得到国内规划界的高度评价。二是加快制定详细规划,使名城保护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名城保护,不仅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而且要作为城市交通、市政、园林等专业规划的指导原则,根据保护对象和范围,分门别类制定详细保护规划措施。近几年,我们先后完成了《洛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夏都遗址保护规划》、《汉魏故城保护规划》、《隋唐城保护规划》、《龙门石窟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等一批重点规划措施,使文物古迹的保护、

开发、利用有了可以遵循的依据。

结合依法治市,强化法律保护

法律法规是整个经济社会有序了解情况发展的规范和保障。健全和完善名城及文物保护的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严格依法保护名城,是做好名城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依法治市方略,针对名城的保护相继了一系列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文物保护法》出台后,又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了《洛阳市实施细则》。在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与管理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文物部门和规划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审批基建项目的制度:建设项目施工前,必须向文物部门提出钻探发掘申请,待文物部门视地下文物情况审批处理后,规划部门方能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城建部门方能准许施工,银行方能贷款。由于严格实施了这项规定,既配合了基本建设,又遏制了基建施工中对古遗址、古墓葬的破坏,较好地实践了基建与文物保护“两利”的方针。

结合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名城特色

历史文化名城,既是历史的纪念堂,又是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载体,有着古代文化的丰富遗存和深厚积淀。我们的责任就是通过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使其传统特色得以发扬光大,给子孙后代传留相对完整的历史。为此,我们从实际出发,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能够揭示城市历史,代表城市风貌的文化遗址、遗迹,已发掘的,进行保护性复原显示;未发掘或已消亡的,实行标志性显示或封闭性展示,为人们提供追溯历史的线索。如,能够揭示洛阳千年形象的是五大都城遗址,我们结合考古研究和城市规划,对已发掘的商城遗址,按其帝宅旧制建设博物馆,对游人开放展示;对未发掘的东周王城和隋唐城里坊遗址,拟划定范围进行绿化或规划建设遗址公园,搞标志性显示。第二,对于能够代表名城独特文化个性,成为名城标志并有重要影响的文物,进行深层次开发和全方位宣传,使名城特色更加鲜明。牡丹是洛阳传统名花,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自隋唐以来,在国内外影响逾千年而不衰,已成为洛阳的标志之一。为了使牡丹文化发扬光大,我们把牡丹定为市花,全面加强牡丹研究和繁育,并实施牡丹产业化,制作牡丹宣传画册、电视专题片和各种纪念品广为宣传。1983年起,每年举办一届牡丹花会,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已成为洛阳市和河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第三,对于内涵深邃,国内外影响较大,而现有遗存较少的文化类型,应在保护基础上,抓住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文化现象,进行再现性和纪念性开发建设,引导人们去思考、探究其文化底蕴。河洛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已成为萦系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情感的纽带,洛阳也因此成为华人华裔寻根问祖的热点。为挖掘并展示河洛文化内涵,我们在修缮保护黄河岸边仅存遗迹“龙马负图寺”的同时,又在王城公园建立河图洛书纪念碑。第四,对于已经毁损的重点名胜古迹,按旧制重新兴建;对能够点化名城历史或特性的古代重点艺术珍品,进行商品性仿制开发,规模化生产,逐步形成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产业。我市开发生产的杜康酒和唐三彩工艺品,在国内外有较高声誉,既突出了名城古文化特色,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结合城市形象建设,提升城市品位

一是在加强名城保护的同时,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了一批交通和城市出入口改造和环境保护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整体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二是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文化品位为核心,实施绿、亮、净、美、畅五大形象工程,着力创造绿树成荫的城市生态环境、霓虹似霞的城市夜景、整洁美观的生活环境、优美和谐的市容环境和便捷有序的交通环境。三是加强文物古迹周边环境治理。保护文物周围环境、创造与文物风貌相协调的视觉空间,对于展示文物魅力、体现文物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前些年,一些部门和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违反《文物保护法》,在龙门石窟等著名景区周围建设了许多与景观不相协调的建筑物,严重破坏了景区的环境风貌,降低了景区的品位和档次,影响了景区的整体形象。199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对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的周边环境进行治理,共投入资金近2亿元,拆除各类违法建筑物近20万平方米。治理后的龙门石窟再现了青山叠翠、伊水中流的秀美伊阙风光,关林、白马寺也恢复了庄严肃穆的景象。三大景点治理改造的完成,大大提升了文物的整体形象,2000年龙门石窟顺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和发展名城,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保护和发展名城,要始终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在保护中求发展,以发展促保护。其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保护好名城,不仅是为了保存历史,还要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为名城发展服务。洛阳虽然文化遗存丰厚,但地下文物多,地上文物少。因此,我们在注重抢救和保护的同时,也积极利用,使其为旅游业服务。近几年,我们筹资维修了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万佛山石窟、潞泽会馆、周公庙定鼎堂、干唐志斋等重点文物,并建设了洛阳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洛阳古代艺术馆、都城博物馆、文物精品馆等“馆”,既保护了文物,又通过文物展示转化成为旅游资源。如将西汉到北宋时期的23座墓葬整体迁移或复原,并集中一起,建成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多朝代、系列化古墓博物馆,已接待国内外游客上百万人次。二是要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坚持分类指导,对不同性质的文物采取了不同的保护方法。2002年10月,已投资400余万元的我市重点工程河洛广场工程,在建设中发现了东周车马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