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加强民族团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范文第1篇

近年来,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的民族学生日趋增多,长期以来实行的民汉学生“分而居之”的做法是否合适?“民汉混住”的模式会存在哪些问题?高校该如何管理“民汉混住”的学生才更有利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笔者认为,思想的教育应该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高校实行“民汉混住”模式更有利于营造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生;混住;民族团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个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是中国长期面对的敏感问题和重要问题。当前,民族分裂组织和我国境内外的敌对势力不断破坏着我国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因此,加强民族团结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十报告提出:“高校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认识,建立完善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使大学生了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性,并安排丰富的教育内容来提升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民族院校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切实有效地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然而我们看到,高校常规的民族团结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实效性相对缺乏。目前很多普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仍停留在作报告、出板报的教育方式上,这种教育形式收效甚微,所以民族团结教育应该走进学生的心里去。高校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社交的重要场所,笔者认为,宿舍才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宿舍中如何有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目前大多数高校民族生和汉族学生的住宿情况。民族生进入内地的高校后,大多数内地高校管理者就会把这部分学生作为一个敏感的集体,对他们“重点保护”,所以一般高校的宿舍实行的是分楼层,分宿舍住宿,民族生大都分住一栋楼或一层楼或单独住一个宿舍,即使民族学生到专业学院学习,宿舍也不做调整,这部分学生和周围的汉族学生“分而住之”“邻里不相往来”。大家互不往来,自然也很少有什么冲突,然而表面看似平静,一旦有冲突便会汹涌澎湃,一发不可收拾。

那高校为何一直以来要都坚持实行这种民汉分居的住宿模式呢?

首先,高校是为满足学生的自身需求而采取的住宿模式。因为从民族的特性来说,民族是一种排他性的文化共同体,各个民族都会产生对本文化的“寻根”、对外文化的坚决抗拒的情感,只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盲目夸大本民族文化存在的合理性[1]。所以同民族之间会形成一定的归属感,会产生对其他民族,个体或群体的一种排他的情绪。那么在大学生之间也是这样的,他们拒绝和其他民族的学生生活、居住,为了便于管理,高校自然而然的就采取了民汉分住的住宿模式。

第二,高校是基于维稳的思想,怕出冲突,所以分开。民汉学生由于,民族习惯不同,地域差异,思想观念及生活习惯等不同,加之固有的民族排他性的存在,不可避免的导致一些矛盾和冲突,各高校为了避免和减少民族冲突,长期以来都实行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分居”的做法。

然而,长期以来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住宿模式只是表面上的安静和谐,经不起任何外力的冲击,一旦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从中破坏,这种和谐团结的局面就一碰即破。所以笔者认为,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和谐社会,高校要做的不是实现表面的太平景象,而是真正的民汉融合。

笔者认为,高校宿舍实行民汉混住是促进民族团结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第一、 住在一起,更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消除对其他民族的心理隔阂。民族生和汉族学生同处一所学校,甚至同处一个班级,但大多数时候不同民族之间是不进行交流的,多的只是好奇和不认同。除了语言交流障碍,大多数同学还是怕冒犯到对方,之所以怕冒犯还是彼此缺乏了解,所以民汉混住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同寝室的同学长期相处之后,改变了长期隔离的局面,在彼此长期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揭开了彼此神秘的面纱,大家会豁然开朗,原来人和人之间的情况都是相同的,这就逐渐去除了对其他民族的错误印象,改变了对其他民族不完整,不清晰的认知,情感的桥梁搭建起来,就为促进民族团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

第二、 住在一起,有利于民汉文化的融合。寝室就是大学生的家,研究表明,寝室是大学生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民汉学生长时间共同居住,吃喝拉撒都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自然会比较亲近,这种亲近就会逐渐产生对对方的生活观念、思想观念、文化、情感等等的认同。这种认同对促进民族团结至关重要。这种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阵地放在学生宿舍,民族团结教育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能够使民族团结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三、 住在一起,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3]。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基本采取民族语言进行授课,因此高校的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相对较弱,少数民族学生考上大学之后,想突击学好汉语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民汉混住对少数民族学生在短期内学好汉语提供了很好的语言环境。

第四、 住在一起,更有利少数民族学生拓宽人际关系网,为自身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少数民族学生多来自偏远地区,相对封闭落后,又加之专业知识、实践技能、适应能力等方面比较欠缺,自信心相对不足,这都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规划,民汉学生混住,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扩大了信息来源渠道,有助于他们改变就业观念,制定可行的职业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信心。

民汉混住对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好处一目了然,毋庸赘述,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从实践经验来看,这种住宿模式虽然有很大的优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出大问题。

第一、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会出现一些小摩擦。高校学生住宿都是学校随机安排的,这些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的人同处一个屋檐下,小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例如饮食问题,如果汉族同学没有顾忌少数民族同学不吃猪肉的习惯,在宿舍吃或者谈论猪肉的问题,就会伤害少数民族同学的感情;

第二,个人卫生习惯的差异,会出现一些小摩擦。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和从小形成的一些生活习惯,让他们看不惯汉族学生的一些做法。比如,汉族同学看似普通的擤鼻涕、吐痰等问题,也会让少数民族感到极为不舒服。

第三、对一些时事敏感话题的讨论,会出现一些小摩擦。比如,汉族学生在宿舍谈论民族分裂分子,新疆势力等时事新闻,语言不当也会伤及民族感情。

第四、少数民族同学被“特殊照顾”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4],会出现一些小摩擦。我们国家一向对少数民族学生有一些优待政策,在高校也不例外,例如在成绩核算,奖学金评定,特困补助等方面民汉政策不一样,在同一宿舍面对这些利益的时候,可能会发生一些小矛盾。

那么,在民汉混住的模式下,针对这些问题,高校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干预呢?

首先,在宿舍内要互相尊重,加强沟通,对人坦诚相待。要教育学生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对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任何不尊重甚至歧视行为,组织学生学习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比如不能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同学面前吃猪肉,最好不要在宿舍用餐等等。教育学生讲卫生,注重个人修养。比如不随地吐痰等。

第二,要教育学生学会包容。善于看到对方的优点,对别人的缺点要能够宽容,采取恰当的方式和对方沟通,即使沟通不了也不能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要及时求助于其他同学或老师。

第三,辅导员要勤下寝室,对民汉混住寝室要特别关注,及时了解这些同学的思想动态,及时处理各种矛盾。另外,当寝室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要及时进行宿舍调整,以避免发生不可预期的冲突。

目前,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目的是为了促进民汉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目前国内外民族分裂分子和恐怖活动猖獗,不断破坏着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那么,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民汉混住的模式更有利于内地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更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更有利于实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马蕙兰.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路径选择[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2] 谷建杰,李凤兰,董虹媛,孟琪.群际接触理论视角下民汉大学生混合住宿模式探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479期.

[3] 孟琪,谷建杰.民汉学生混合住宿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科技信息.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范文第2篇

活动一:为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进各民族师生之间互相了解开展了家访活动

家访活动结合教学相容,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我的家庭》中,本单元英语语言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对于家庭成员的英语称谓词汇,梳理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家谱的形成,并运用家庭成员的称谓进行英语语言交流。教学中表示家庭成员的称谓词汇较多,英语教师需要将知识点化难为易,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民汉学生,充分发挥民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优势,因此,针对学校的汉族班和双语班,针对班级不同民族的学生,教师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细致的家访活动,详细了解了民汉学生的家庭及其成员的情况,对于家访活动做了详细的记录,记录中包含家访的家庭成员照片及成员的称呼,联系电话及家族的大或小,这样增进了教师对各民族学生之间互相了解,充分做到摸清底数,心中有数,为提高教学效果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借助课堂主渠道及形式各异的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体验参与不同的英语教学活动,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

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九年级上册的第十单元《风俗习俗和餐桌礼仪》的教学内容中,英语教研组采用不同的教研活动途径,倡导民汉师生体验参与,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我们选择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一,民汉学生过生日时相互邀请,相互了解不同的生日过法,进一步增进民汉学生的情感交流,为民族团结的建设奠定基础。

第二,在民汉教师中我们相互参加婚礼庆典,了解不同的婚庆习俗增进教师间的情感交流。

第三,在大型的节日庆典中相互邀请,如古尔邦节时,维吾尔族的同学邀请汉族学生到家中做客,感受古尔邦节的节日氛围,在开斋节中,相互邀请,体验开斋节的不同特色,而在汉族学生过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时,就有了不同的体验和参与,享受中秋节的月饼,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九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美味的月饼》中享受端午节的粽子。在圣诞节时,民汉师生共同参与庆圣诞节活动,有手抄报竞赛活动,百词竞赛活动,现场作文竞赛活动等多种英语特色的教研活动。全体英语教师带领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我们主动与和田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携手举办了七年级民汉学生的英文手抄报竞赛活动,选出并展示了获奖的民汉学生的作品,创造了圣诞节的氛围。在八年级的民汉学生中开展了名言警句,佳篇佳句的英文书写竞赛活动,展出了获奖学生的作品,展示了英文书写的重要性。在九年级的民汉学生中,我们开展了英语现场作文竞赛活动,全校2200多名学生参与庆圣诞节活动,获奖的民汉学生共230人,有民汉教师20人获得了优秀指导奖,本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全体民汉师生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民汉师生的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精神,

活动三、开展文化背景知识的活动,不同民汉师生之间的沟通需要平台,各民族中小学生和睦相处以及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融合注重过程

在英语教研活动中,我们注重过程促进民汉学生的个体发展,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九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第二部分《风筝是什么材料做的》中,我们了解山东潍坊举办的国际风筝节,分别通过风筝的制作材料,开展听听力、放风筝的家庭活动,让民汉师生感受和了解中国特色的习俗“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特色,加强个人对祖国的热爱,进而达到爱国爱家爱校的效果。

活动四:加强我校汉语班和双语班的班级英语教学管理,提高民汉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英语文化素质

为进一步打造高效英语课堂,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计划、有目的的举行了英语学科教研活动的主备试讲活动。通过主备试讲活动发现了汉语班和双语班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在活动中民汉老师们互相研讨、互相交流,共同研究并解决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首先,目的明确---主备试讲活动要求,根据七级的教学任务安排主备试讲活动,提出英语课堂教学问题,民汉老师们互相研讨交流,共同研究并解决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每位老师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十个问题进行讨论:新教材中英语教学不同课时的处理问题;如何提高学生课内外学英语的兴趣;如何上好听说课-----对话教学;如何上好阅读课-----课文教学;提高英语阅读课的课堂效率的技巧;英语预习导学案的模式;如何把小组合作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单词学习的技巧、对话背诵及课文背诵的检查如何落实;课堂上怎样落实英语书写;英语教学中的其他困惑。

七年级的民汉英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主备试讲活动开展;

八年级民汉英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习惯为目的准备主备试讲活动;

九年级民汉英语教师以加强学生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为目的准备主备试讲活动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范文第3篇

自治区地税局政治部:

2017年,吐鲁番市地税局领导班子根据自治区地税局和吐鲁番市委关于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要求,高度重视、认真开展、扎实推进,引导全局干部职工支持、参与和维护各民族大团结,努力在全局及范围形成团结友好、和谐共进的良好局面,现将2017年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

领导重视是抓好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关键,全民参与是抓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基础。为确保我局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扎实开展,特成立吐鲁番市地税局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领导小组,党组书记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任成员,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的分工及职责。局领导将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置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带头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积极当好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头人。及时制定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积极动员全员参与,做到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落实与税收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二、走亲入户,不走过场

在自治区地税局召开全区系统“民族团结一家亲”动员大会后,局党组立即组织专门会议,专题研究一家亲活动,成立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任组长,党组其它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人事科和机关党委共同制定工作方案、计划,与驻村工作组协调联系,了解村民情况,制定出切实工作步骤,迅速组织落实。经过前期充分准备,2017年10月25日,吐鲁番市局机关61名干部职工赴联系村和村民以“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为主题,开展了与结对认亲户见面交流活动。由此拉开了全系统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帷幕。截止目前,全系统参与走访见面干部职工948人次,其中县处级干部40人次,乡科级干部212人次,一般干部637人次,工勤人员59人次,全年走访户数1094户次。捐款3.7万元,捐物1540件,惠及群众户次1930户,举办一家亲联欢会议5次,大型宣讲会5场次.活动中,干部们带着食用油、砖茶等慰问品,与亲戚见面交流,互学语言、聊天谈心、了解和掌握结对户家庭成员的思想动态、生产生活状况,重新签订结对子协议、建立结对子台账、拍照全家福、互相留存联系方式和添加微信。活动突出互访、互学、互近的重点,体现“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走越近”的思想,教育引导地税干部努力形成人人争做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人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人人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氛围。截止目前,全系统237名干部除一人长期病假外已全部进村入户结对认亲,扎实做到在职干部结对认亲全覆盖。

三、切实开展,和谐共建

(一)积极开展走访活动。

自结对认亲以来,市局领导班子要求机关每月以支部形式组织干部职工赴联系村和村民以“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为主题,开展了相关注意事项的宣讲交流活动。每月活动中,干部们带着糕点、糖果、砖茶、冰糖等少数民族日常生活食品,与亲戚交流,互学语言、聊天谈心、了解和掌握结对户家庭成员的思想动态、生产生活状况,并就一些隐患问题和注意事项进行宣传和引导。

(二)积极开展宣传教育。

以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为抓手,扎实开展民主团结思想教育工作。市地税局要求干部在开展走亲访友活动中带上维汉双语资料,坚持进行基本宣传引导,促进结对户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促进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始终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充分利用五一、七一,通过组织干部和结对户共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民族团结电教片、阅读报纸等形式,开展“五观”、“五个认同”和“六好”教育,有效地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进一步营造了“讲团结、思稳定、求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积极开展发声亮剑。5月23、27日,市局机关组织党员干部、组织全系统科级干部、组织驻村访惠聚工作队员、组织部分结对子亲戚开展发声亮剑活动,与会人员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话责任、明立场,大家一致表示,坚决与“两面人”斗争到底。6月19日上午,机关35名党员与其盖布拉克村党支部、驻村工作队队员、党员、团员、宗教人士、“四老人员”和村民代表等300余人举行升国旗仪式、进行了“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入党初心”活动、向其盖布拉克村党支部捐赠党旗、召开宗教人士座谈交流会议、慰问“四老人员”、局领导赴联系点清真寺开展“大走访、大宣讲”活动,并就“两面人”危害进行再次深入宣讲,大家进行座谈讨论,宗教人士纷纷表示跟党走,感党恩,听党话。

(四)积极开展升国旗活动。

坚持每月第一周周一组织村民在村委会和机关干部进社区举行升国旗、唱国歌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凝聚各方力量,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村里设了3个升国旗场地,地税局全体干部积极与结对村民一起参加了升国旗活动,加深爱国教育,也密切与村民联系。每次升国旗活动后,局领导都要看望联系点宗教人士,并向伊玛目宣讲《吐鲁番市斋月期间宗教领域维护稳定工作方案》,引导伊玛目认真学习《关于清真寺和宗教活动管委会管理暂行办法》,积极、主动配合寺管会各项工作的开展。

(五)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其盖布拉克村是自治区级的贫困村,为助力联系村扶贫工作,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一是我局全体干部及时参与,与驻村工作组共同开展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把干部、工作组都纳入其中,增强组织领导和执行力。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手把手教会村干部如何分析问题、明确思路、制定方案,组织实施。组织机关各党支部开展募集活动,二是委派专人赴联系村与驻村工作队一起做好村两委的协调配合工作和帮扶群众的摸底调查、信息分类等工作,根据帮扶群众的实际情况,为帮扶群众捐赠衣物128件,捐赠生活用品总金额5320元(其中米面油金额3200元,其他生活用品金额2120元)。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进行政策宣讲在成效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开展一家亲活动形式单一,有待于进一步丰富。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艺术 创新型人才 教师培养 思维方式

一、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在民族地区教师培养途径中的重要体现

作为民族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我们长时期担负着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师资的重要职责,这使我们必须思考应当为民族地区培养什么样教师和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这一问题。特别是如何为民族地区培养创新型的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为民族地区培养教师,就必须考虑民族地区的需要与特点,考虑民族地区的具体环境条件,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为了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研究和探索,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与学生交谈,与家长沟通,走访民族地区百姓家庭,深入中、小学校,反复与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接触。加之长时间的学生教育与培养过程,使我们感受到民族艺术教育是培养民族地区优秀教师、创新型教师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渠道。

民族艺术教育果真有如此魅力吗?革命导师斯大林曾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连续用了六个“共同”来界定民族这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概念。每一个民族的“共同”属性,构成了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不同,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特色。民族之间的差异与特色为每一个民族所关注。我们为民族地区培养教师,首先必须考虑所培养教师能否被这个民族接纳,如果不能被其接纳,一切都是徒劳和无意义的。因此,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教师,就必须使这些未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懂得这个民族的文化,学会欣赏和表演这个民族艺术、知晓这个民族生活习惯、习俗并融入其中。否则,我们培养的教师就不会被这个民族所接纳,甚至被排斥,无法进行工作,更无从谈什么合格或优秀教师了。

正是基于这种研究,我们在长时期的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教师的实践过程中,坚持把民族文化、民族艺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方法和途径,特别是将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贯穿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更是民族文化的关键载体。如果说民族文化是抽象的、广泛的,那么,民族艺术则是具体的、鲜活的。我们在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增设了诸多民族艺术教育的课程和内容。如藏族祥巴(版画)、纳啵艺术、藏族舞蹈、羌族舞蹈、藏羌歌曲、藏羌体育等等。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果桌比赛、沙朗比赛、大体舞比赛等。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多种形式进行民族艺术教育,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方便他们将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能够尽早、尽快地被民族同胞所接纳,融入民族生活习惯、习俗,出色地完成民族教育工作。

二、少数民族艺术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世界各国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创新型人才与普通型人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思维。人类思维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思维的性质、特点也相当广泛,很难研究或探讨。换一种方式,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说,思维可能又变得非常简单,思维就是人开动脑筋思考(想)问题。当然,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如果说普通人是顺向思维,那么,创新型人才就是逆向思维;如果说普通人是聚合思维,那么,创新型人才就是发散思维;如果说普通大学生、知识分子具有较丰富的形象思维和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还要具有灵感、顿悟和直觉思维能力。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应具有独立性,不能人云亦云;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应具有敏捷性,不能反应迟缓,思维迟钝;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应具有批判性,凡事应有挑剔的眼光,不能不加审视一概而论的“拿来主义”;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应具有广泛性,不能思路狭窄,一叶障目,以偏概全。思维的性质复杂而广泛,但创新型人才最突出的特征是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在教育,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培养了学生较严密的逻辑思维。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知识学习过程本身训练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形成了逻辑思维的习惯。我们这样说并不否定知识的创新性,知识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没有创新就没有知识;知识是创新的动力源,没有知识就没有创新,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非常丰富的知识。但是,并不是说知识多者就一定能创新。学生学习知识过程本身不是知识创新过程,学习不能等同创新,也不能替代创新。在学生的视域中,知识的逻辑性淹没了知识的创新性。因为学生学习的是书本知识,是前人创新的成果。创新者必须有足够丰富的知识;但不是知识足够了、丰富了就一定能创新;知识不等于创新。与知识相比较,艺术的最大特点是新异性,尤其是少数民族艺术。如果说知识的首要特征是逻辑严谨,那么,艺术的突出特征就是新异。基于此,我们认为艺术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艺术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元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要件。

我们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高等学校,长时期坚持进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这已经是我们长时间形成的传统或者说习惯。长时间的民族艺术教育使我们师生收益匪浅。我们回味起长时间反复进行的民族艺术教育过程觉察到,民族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非常重要。艺术使我们产生了灵感、顿悟和直觉,启发了我们,诱导了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随处可见,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到处都渗透着艺术的元素。人们评价也是赞美少数民族及其少数民族艺术“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对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艺术的最好的称赞,同时也是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艺术最恰到好处的评价。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同胞就是在这些歌舞中完成工作或学习任务,也同样是在这些民族歌舞中享受生活与快乐。

民族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民族艺术本身的特征决定的。首先,民族艺术的娱乐性让人心情放松,消除心理压力,化解内心抑郁,每一个人的心理都充满阳光,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无论什么人,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当他(她)唱歌或跳舞时都要比在进行紧张工作或者深入思考问题时心情轻松得多、放松得多、愉快得多。这是毋庸置疑的、每一个人都不能否认的事实。当我们心情愉快时,工作起来不知疲倦,好像全身有用不完的力气;学习英语背单词记得多、记得快。当我们心情不愉快时,身心疲惫,全身乏力,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愿做;学习英语背单词一个也记不住。简单的生活小事(常识)尚且如此,发明创造、创新之重大事件就无需再论了。所以,民族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民族艺术的新异性使人思维活跃,产生灵感、直觉与顿悟,诱导创新。知识是严谨的,艺术是快乐的;知识督促人审慎地思考,严密地推理、论证或抽象地思维;艺术让人放松心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随心所欲,异想天开,产生灵感、直觉与顿悟。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在聆听小提琴美妙乐曲中产生灵感,创造人类最伟大的创新――相对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到处追杀爱因斯坦先生,他不仅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简直无处藏身。当然,美国等国家也有很多大学很想接纳爱因斯坦先生。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爱因斯坦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为爱因斯坦提供了最好的工作或研究环境条件。校长安排工作人员悉心照料爱因斯坦先生的生活起居,当得知爱因斯坦非常喜欢小提琴乐曲时,专门聘请当时最好的小提琴家现场为爱因斯坦演奏小提琴曲,使爱因斯坦先生非常高兴,心情特别愉快。当他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那时候自己就像个小孩子一样“乐的跳起来”。正式这种艺术的快乐让人陶醉,愉悦身心,催生了大师产生灵感,创造了鸿篇巨著。总之,民族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少数民族艺术教育是增进民族和睦、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民族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很多国家或地区因为没有处理和解决好民族问题,社会稳定被破坏,民众生活质量直线下降,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更严重者甚至引发战争,造成杀戮,乃至国家分裂。民族问题历来是敏感问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严重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民族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睦与进步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每一个民族包括每一个民族成员也都在积极地为增进民族和睦、民族团结与友谊而努力。

民族团结、和睦从各民族间的相互认同开始。如果各个民族之间、各个民族成员之间不能相互认同,那么,民族团结与和睦就无从谈起。民族认同是民族团结与和睦的起点。民族认同的内容、层次非常广泛,其中,国家认同是最根本的民族认同;而存在于各个民族成员中的公众认同(百姓认同)是最基础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层次最高,而公众认同的基础性最强,往往更受到关注。

教育在民族文化的传播,民族艺术的推广、普及和发展,民族生活方式、习惯、习俗的接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民族艺术教育在增进民族和睦、促进民族团结与友谊方面发挥了很好的连接、沟通和纽带的作用。当一位汉族青年学生,接受了羌族艺术教育,如,羌秀、羌族歌舞等,从而对羌族文化有了一些认知(艺术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懂得了如何欣赏羌族艺术,如何表演羌族艺术,进而更多地了解到一些羌族的生活方式、习惯、习俗,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羌民族的生活之中。同样,一位羌族青年,接受了藏族艺术教育,如,祥巴、果桌等,从此启程了他的藏文化之旅,开始了解和学习欣赏藏族艺术,不可避免地就要接触藏民族同胞的生活方式、习惯、习俗,自觉不自觉地走入藏族的生活之中。每一个民族之间,每一个民族成员之间都是如此。“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1990年总书记视察新疆讲话)。每一个民族都不能孤立地存在,民族团结与和睦、发展与进步是所有民族的共同愿望与追求,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民族成员都在为之努力。民族艺术教育在增进民族和睦、促进民族团结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连接、沟通和纽带作用。我们每一位民族成员都应当积极发掘民族艺术教育的巨大魅力,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睦,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94.

如何加强民族团结范文第5篇

考。

一、在今后的民族宗教工作中,要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牢牢把握”的总体思路:

(一)在民族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进一步明确促进民族工作的工作思路,切实服务科学发展;在宗教工作中,要牢牢把握把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保障公民自由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结合起来,把发挥宗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结合起来。

(二)在民族工作中要牢牢把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一根本,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宗教工作中,要加强对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教育引导,发挥宗教界在构建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自觉维护社会和谐,切实促进社会和谐,确保民族宗教领域稳定。

(三)牢牢把握履行职责、转变职能这一重点,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服务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

(四)牢牢把握“弘扬正气、树立新风”这一关键,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二、民族宗教工作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民族工作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以及*以来党的民族理论的最新成果为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为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同时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宗教工作服务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认识和理解,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学会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宗教问题,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宗教工作。

(二)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两个共同”主题的实践要求,就是民族工作必须是发展和团结两手抓。必须始终坚持和认真贯彻民族平等政策,始终坚持和认真贯彻民族团结政策,始终坚持和认真贯彻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始终坚持和认真贯彻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在宗教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创新宗教工作体制机制、解决当前宗教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指导思想,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宗教工作干部队伍和宗教界爱国队伍素质要有新的增强,工作水平要有新的提高,依法管理要有新的加强,机制建设要有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