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舞蹈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61~79岁,平均68岁。合并高血压11例,冠心病7例,糖尿病4例,房颤者2例。全部病例均为卒中样起病,舞蹈病症状在发病30分钟~21小时达到高峰。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患侧肢体和面部的迅速的、较大的、不规则的、不自主的舞蹈动作,上肢手腕部和前臂的不自主无节律的伸曲、翻转、甩动等,下肢弹跳不止,面部挤眉弄眼等.进行随意运动或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反之减轻,睡眠时症状消失。13例中,左侧肢体8例,右侧肢体5例。患侧肌力均在Ⅲ-Ⅳ级以上,受累侧有感觉障碍的3例,单侧病理征阳性者6例,双侧病理征阳性者2例.
辅助检查:13例血常规、血沉、抗“O”均正常。血糖升高者4例,血脂升高者9例。心电图心肌缺血7例,心房纤颤2例。所有病例均行头颅CT检查,其中3例头颅CT未发现异常而行H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12例,脑出血1例。累及部位分别为:基底节区尾状核,壳核,豆状核、内囊、丘脑及额叶等。
治疗:所有病例除在脑血管病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氟哌啶醇2mg,每日2~3次,口服.效果不佳者改用丙戊酸钠0.2~0.4g,每日3次,口服。
结 果
13例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舞蹈样动作均在1~14天内减轻或消失。
讨 论
偏侧舞蹈症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锥体外系是由多种神经元构成的不同功能的复杂环路,不同功能的神经元相互拮抗、调整,以维持功能的平衡.若病变波及环路的某一部分即可诱发偏侧舞蹈症。一般情况下抑制性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与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DA)处于平衡状态,一旦纹状体系统出现供血障碍,使GABA释放减少,而纹状体系统DA神经元脱抑制而过度活跃,形成舞蹈样动作。
1 病例报告
病例一:宫某,男76岁,2005年6月21日初诊。患者于2 d前因右侧肢体活动稍不利,并右上肢轻微不自主活动1 d入院,CT检查示老年脑萎缩,腔隙性梗死待排,即予以活血化瘀药物静脉滴注等对症处理。第2天患者右上肢不自主活动突然加重,呈大幅度划圈样运动,因难以控制,家属将其右上肢用绷带固定于病床上,急邀会诊。查视患者,神清,言语清晰,右上肢被用绷带固定于床栏,解开后,右上肢即呈大幅度划圈样运动,自己难以控制,头晕略痛,烦燥不安,饮食二便正常,舌红少苔,脉弦,血压120/70 mm Hg,双侧肌力未见明显减弱,神经系统未引出病理反射征。MRI检查示:双侧大脑深部脑白质缺血性改变,双基底节丘脑区腔隙性梗死,轻度脑萎缩。结合病史体征,诊断:①卒中性偏侧舞蹈症;②腔隙性脑梗。
处治经过,中医辨证:阴液亏虚,虚风内动,血络瘀阻。治法:育阴熄风,活血通络。方药:①天麻钩藤饮加减,鳖甲15 g(先煎)、龟板15 g(先煎)、玄参18 g、生地18 g、白芍15 g、天麻20 g、钩藤20 g(后下)、石决明40 g(先煎)、10 g、地龙18 g、丹参30 g、川芎15 g、竹茹10 g、甘草6 g、1剂/d,水煎服;②消栓通络胶囊(本院制剂,主要药有蜈蚣、全蝎、水蛭等),4粒/次,3次/d,口服;③安宫牛黄丸半粒/次,2次/d,用鲜竹沥水30 ml送服;④灯盏细辛注射液20 ml、脑蛋白水解物20 ml分别加入液体中滴注。经上治疗,患者右上肢不自主活动症于2 d后逐渐减轻,1周后完全消失,仅感头略昏,右侧肢体稍乏力,继以养阴平肝,活血通络方药进治月余,病情基本痊愈出院。
病例2:周某,男82岁2008年7月7日初诊。患者因左侧肢体不自主活动10 d入院,自述10 d前不明原因出现左侧肢体不自主活动,以上肢为主,略感肢软,睡眠稍差,步履基本正常,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滑,血压154/84 mm Hg,神清,言语清晰,左上肢前臂和手腕部呈不自主、无规律的伸曲、翻转舞蹈样运动,吞咽略有障碍,饮水呛咳,双侧肢体肌力未见明显减弱,共济运动完成差,痛觉稍减弱,巴氏征()。CT检查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大脑多发腔隙性梗死,脑萎缩,其余检查无明显异常,结合病史体征,诊断:①卒中性偏侧舞蹈症;②多发性腔隙性脑梗。
处治经过,中医辩证:阴虚风动,血络瘀阻。治法:育阴熄风,活血通络。方药:①天麻铜藤饮加减:别甲15 g(先煎)、生地18 g、玄参18 g、白芍15 g、天麻15 g、钩藤18 g、10 g、刺蒺藜15 g、生龙骨45 g(先煎)、石决明45 g(先煎)、丹参30 g、当归15 g、川芎12 g、甘草6 g;②全虫40 g、蜈蚣10条、共研细末,3 g/次,2次/d,温开水吞服;③川芎嗪注射液80 mg、脑蛋白水解物20 ml分别加入液体中滴注。经上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左上肢不自主活动症于3 d后逐渐减轻,2周后完全消失,4周后病情基本痊愈出院。
关键词 脑梗死 舞蹈症
脑梗死所致的偏侧舞蹈症是发生在脑血管病急性期的一组症状。急性偏侧舞蹈病以基底节尤其是新纹状体区缺血性卒中所致者最为多见,脑梗死多出现肢体瘫痪症状,但有极少数患者出现锥体外系损伤,表现偏侧舞蹈。2007~2010年收治患者15例,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6岁,既往有高血压史13例,糖尿病史3例,其中有2例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冠心病房颤1例,其中既往有高血压又有脑卒中5例。发病后舞蹈症状于数小时至48小时内达高峰13例,1~4周1例,大于4周1例。
临床表现:休息时发病12例,活动时发病3例。全部病例均急性起病,意识清楚。表现一侧肢体呈迅速、多变、不规则、无目的、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以上肢为著,位于右上下肢的10例,左上下肢的5例,且都不同程度地累及面、舌部,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伴有同侧肢体轻瘫3例,感觉减退2例,语言欠清2例,肌张力减低7例,同侧病理征3例,精神症状4例。15例患者眼底均有不同程度动脉硬化表现。
实验室检查:本组15例患者血常规、血沉、抗“0”及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系列、免疫系列、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3例血糖及尿糖均高,6例血脂异常,心电图:心房纤颤1例,ST段压低及T波倒置或双向的5例,左心室肥大的3例,正常6例。15例患者均行脑电图检查,5例轻度异常、有少量慢波无棘波,10例正常。所有患者均行TCD检查,结果显示15例患者舞蹈样动作肢体的对侧大脑半球血流量均降低。所有患者均行颈部超声检查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斑块。
影像学检查:15例均行头CT检查,12例行头MRI+DWI检查,其中8例为豆状核梗死,5例为尾状核腔隙性梗死,1例为半卵圆中心腔隙性梗死,1例为丘脑梗死,其中3例合并有脑萎缩。梗死灶直径0.5~2.5cm,其中14例梗死灶位于舞蹈症对侧大脑半球,1例位于同侧大脑半球。
本组患者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剂,自由基清除剂,脑细胞活化剂,血管扩张剂治疗,同时本组9例给予氟哌啶醇,4例给予奋乃静,2例给予氟哌啶醇+奋乃静治疗。用药后0.5~2小时症状明显改善。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舞蹈症状消失,患肢功能恢复正常;②显效:舞蹈症状明显减轻,患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③有效:舞蹈症状有所减轻,患肢功能改善;④无效:舞蹈症状及患肢功能均无好转。
结 果
15例患者均治愈,显效11例有效率100%。舞蹈症状消失时间2~9天,平均7天。
讨 论
舞蹈病的病因有多种。常见的小舞蹈病多发于5~15岁的儿童,除表现不规则舞蹈样动作外,还伴有发热、关节痛、皮肤环形红斑。慢性进行舞蹈病多在中年起病。脑血管病所致偏侧舞蹈症主要见于有较严重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老年患者(本组均中老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本组15例中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占86.6%,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除脑梗死外,文献报道有丘脑、中脑出血引起偏侧舞蹈症的病例,其他如炎症、外伤、肿瘤、血管炎等均可为其原因。舞蹈样运动可发生在脑梗死过程中的任何时间(本组有伴随症状9例,恢复期发生2例),并随着脑血管病病情的好转而日趋消失,说明本组病例均符合脑血管病引起的锥体外系表现。
锥体外系是由多神经元构成的不同功能的复杂环路,环路中某一部分损害均可引起相应部位不自主运动,其中最重要的结构是纹状体(尾核、壳核、苍白球),偏侧舞蹈症就是上述结构部分损害所致。本组CT及MRI发现小脑、脑桥、大脑皮层梗死或萎缩等改变,可见不同部位、不同病变均可引起偏侧舞蹈症,但以基底节最常见,也证实了锥体外系的新纹状体环路结构在脑中的分布是较广泛存在的。
本组病例均急性发病,在紧张、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均符合脑血管病引起的锥体外系表现,经头颅CT/MRI证实大部分梗死灶在基底节区,诊断可以成立。吴克立等指出[1]:①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既往无不自主运动发作史及家族史;②卒中样发病或TIA时/后,出现偏侧肢体舞蹈样动作或舞蹈样动作并肌张力降低,但舌、面、颊区舞蹈症较少见;③影像学检查可以无特殊发现或示基底节区有血管性病变,尤其是腔隙性病灶;④血常规、血清学、血沉、抗链O、脑电图检查有利于慢性进行性舞蹈病、风湿性舞蹈病、棘状红细胞增多症并发舞蹈症相鉴别。本组15例中有4例出现情绪不稳定、兴奋烦躁等精神症状,可能因丘脑与锥体外系的密切关系。偏侧舞蹈症临床症状较轻,可能因其脑部病灶较小。严重的脑部病变时功能相对立的脑部亦受损或肢体瘫较重,而未能表现出舞蹈症状。这也是脑梗死后舞蹈症仅占同期脑梗死病人少数的原因[2]。
本病的治疗以往多选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常用药物为氟哌啶醇及安定,氯丙嗪和奋乃静等[3]。因本组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积极使用血管扩张剂、脑细胞活化剂、抗血小板聚集剂治疗,同时使用氟哌啶醇或奋乃静治疗,患者皆有效,因此可以认为针对本病首先应积极治疗脑梗死,同时选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 吴克立,黄益兴,王晓娟,等.老年动脉硬化性舞蹈病.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5:291-292.
[中图分类号] R329.2+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39-01
舞蹈症是一种家族显性遗传型疾病。患者由于基因突变或者第四对染色体内 DNA(脱氧核糖核酸)基质之 CAG三核甘酸重复序列过度扩张,造成脑部神经细胞持续退化,机体细胞错误地制造一种名为“亨廷顿蛋白质”的有害物质。这些异常蛋白质积聚成块,损坏部分脑细胞,特别是那些与肌肉控制有关的细胞,导致患者神经系统逐渐退化,神经冲动弥散,动作失调,出现不可控制的颤搐,并能发展成痴呆,甚至死亡。男,女性患病率相等.尾核发生萎缩,小细胞群出现变性,γ-氨基丁酸(GABA)与P物质水平降低.本病无情地稳步进行性加重.最终使病人丧失躯体与精神两方面的能力,无法自理生活.病人无法行走,吞咽困难,痴呆严重.大多数病例在疾病末期都需要收住护理机构.因此对其护理认知尤为重要. 现将1例我院收治的舞蹈症伴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55岁,病员因感被害,被议论,生活懒散4年,家属无法管理于2010.6.5送入我院治疗至今。5年前有自杀经历,4年前于华西医院诊断“右股骨头坏死”。入院检查:入室测T:36.3℃,P:82次/分,BP:108/70mmHg,病员意识清晰,头颅五官无畸形,构音不清,全身不自主运动明显,挤眉弄眼,上肢不规则屈曲和伸展,下肢不自主屈伸,躯干和头部不能扭动,步态不稳,跛行,双下肢无肿。实验室检查:头部CT示双侧尾状核萎缩,SPECT检查示尾状核和豆状核区血流下降,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低平。治疗:入院后给予茴拉西坦0.2tid口服改善脑功能,钙奇D0.6qd治疗骨质疏松,布洛芬缓释胶囊0.3bid减轻患者右股骨头坏死所致疼痛,喹硫平0.1qd,0.4qn治疗器质性性精神障碍,并减少舞蹈样动作,氯硝西泮1mgqn改善患者睡眠。现病人舞蹈样动作减轻,疼痛有所缓解。
2 护理体会
2.1 安全护理
2.1.1 环境安全病房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病房清洁,地面干燥,光线充足,厕所及走廊处安置扶手及防滑垫,将病人安置于安静宽敞便于行走的室内,室内设置尽量简单并减少不必要的物品摆放,病床安置床档。每周安排两次安全检查,禁止将玻璃制品,尖锐物品等可能威胁患者的不安全物品带入病室。
2.1.2 防止跌伤此类病人是容易发生跌伤的高危病人,因此首先应用跌倒评估表对病人进行评估为高危,将小心跌倒警示牌挂于病人床头,护士要做到心中有数,班班交接,引起警惕。要求病人穿平底防滑鞋,衣裤大小合适,安排专人守护,病人行走时给予搀扶,入厕时给予协助,病人的一切活动要在其视线下进行。将使用频率高的生活用品安放在病人易取的地方,及时了解病人的生活协助上有无需求,并及时给予帮助。护士要加强巡视,尤其是夜间,了解病人的睡眠情况,对入睡困难时给予处理,避免因不必要的起夜引起跌伤。当病人舞蹈样动作加重时要限制其活动或使用轮椅,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约束时要注意肢体是否处于功能位,约束松紧要适宜。
2.1.3 防止噎食舞蹈症病人因吞咽功能障碍容易引起噎食,因此进餐时要专人守护,并给予易于咀嚼的软食或流食,将大块的食物切碎,禁止病人食用带骨带刺的食物,进食时劝解病人细嚼慢咽,如不能配合则给予专人喂食,禁止病人私存食品,家属带来的食物经检查无误后,定时发给病人,并在监护下食用,如病人发生噎食则立即将积存于口腔内的食物用手挖出,如气道未打开立即在患者背后两臂环绕,一只手握空心拳,另一只手握在 只手上,在患者胃下部向上用力挤压 次,这时应该使患者头低弯腰位,另一护士轻拍患者背部,使食物残渣一口一口吐出,直至患者“呕”的一声,呼吸道打开,继续上述操作,呼吸恢复。进一步给予生命支持,吸氧,遵医嘱对症处理。若患者呼吸停止,应立即用粗针头在环状甲膜穿刺建立人工气道,必要时气管插管或切开。
2.2 生活护理
2.2.1 个人卫生 评估病人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鼓励病人独自完成自理,当病人需要辅助时予以帮助,督促病人自己梳头,刷牙,洗脸,帮助病人修剪手指甲和脚趾甲,沐浴时有人看护协助,定期更换衣裤。
2.2.2 督促服药药物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途径,护士要保证病人按时将药物服下。但有时病人会因否认有病或药物引起的副作用较大而拒绝服药或藏药,因此护士要督促病人将药物服下,并检查口腔及指缝。将药物服下后嘱病人多喝水,不得立即离开座位,要在护士的视线之内,以免患者乘工作人员不被将药物抠出。
2.2.3 康复训练病员因受妄想的支配,多卧于床上,生活懒散,可指导和鼓励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穿衣,洗漱,叠被子等必要时可进行帮助。可适当让病人在舞蹈样动作减轻时在护士陪同下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如关节运动范围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锻炼时要循序渐进,避免拉伤,如病人有骨质疏松,要避免活动时发生骨折。
2.2.4 饮食营养因舞蹈症病人消耗量大,饮食的营养对满足机体需要尤其重要,向病人讲解摄取营养的重要性,指导病人选择高蛋白,高热量的营养物,如牛奶,鸡蛋,牛肉等鼓励病人在耐受限度内,尽可能的多进食,可少量多餐。增加多样化的饮食,并增加食物的色、香、味、美及适宜温度,刺激病人的食欲,鼓励家属带病人爱吃的食品,如病人进食与吞咽困难有关,则选择流食、半流食或软饭。
2.2.5 睡眠护理 病人因焦虑、疼痛会出现睡眠障碍,则安排安静的休息环境,减少白天的入睡时间,睡前饮一杯热牛奶,可用热水泡脚,帮助按摩双腿,指导病人缓慢深呼吸,以降低肌张力,增加病人舒适,减轻病人疼痛感,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止痛、镇静催眠类药物,并评价其效果。
关键词:汉代 舞蹈思想 舞蹈美的特征
一、汉代乐舞中的儒家思想
舞蹈作为人的身体动态文化,它的形态往往是基于对人的身体的特殊文化限制。西汉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文化广泛传播,并且和玄学相互融合,发展出秉承老子儒家思想同时与当时统治阶层对“法”和礼教相融合的独特的思想文化主流。
(一)“以舞相属”体现儒家思想“入世”思想
1.“以舞相属”在汉代颇为风行,因为这种舞蹈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往来,而这样的舞蹈形式本身属于礼节性的舞蹈,因此它的意义就不仅仅是跳舞本身。
2.舞蹈形态对“入世”思想的诠释
在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雕雕塑中,坐上上扬在头侧做托掌翻袖,右手在身旁缠袖提襟,舞姿别致,体态柔美,但却不乏朴拙凝重之感。所以汉代舞蹈具有浓郁的世俗品格和现世意味,张扬着这个时代朴拙率真的人性风采和雄壮豪迈的人格精神。
(二)汉代乐舞中儒家等级观念的体现
1.汉代舞者等级划分对儒家尊崇等级观念的体现
汉代的舞蹈者,被严格分为三种类型:、歌舞者、舞姬。
(1)倡。倡是奴隶身份的职业性技人,无人身自由,通常被当作商品买卖,甚至做礼物送人。。
(2)歌舞者。歌舞者是非奴隶身份的专业歌舞艺人,要接受严格的舞蹈训练。
(3)舞姬。舞姬是贵族中有身份的业余舞者。汉高祖宠姬戚夫人,燕刺王的华容夫人,少帝妻唐姬,汉成帝皇后赵飞燕都属舞姬。
2.道具舞蹈对儒家等级思想的折射
汉代手持道具舞有两种:一是手持兵器舞,《剑舞》、《刀舞》、《棍舞》、《干舞》、《戚舞》等;一是手持乐器舞,如《建鼓舞》、《铎舞》、《舞》、《磬舞》等。
二、汉代舞蹈的宗教思想
(一)《盘鼓舞》中道具及动作传递的道家“阴阳五行”思想
在《盘鼓舞》中,鼓主要是通过雷和龙这两个纽带作为日月标志的。在神话传说中,日月是坐雷车而行。在《盘鼓舞》中,七盘二鼓,七盘比喻北斗七星,二鼓象征日月,舞者回旋于盘鼓之间,腾踏于盘鼓之上,列盘鼓于地,象征宇宙天体,人舞于盘鼓之中,象征着飞天升于太空,创造了遨游星空的神秘意向。
(二)汉代民间“百戏”中道家崇拜神仙的体现
“角抵百戏”是汉代最辉煌的乐舞艺术之一,从秦代角力、赛车等游戏比赛发展而来,到汉代增加了乐舞、杂技、假形舞蹈和幻术以及当时各种表演形式。两汉时期因为“角抵”包括的表演名目比较繁多,因此成为“百戏”。
1.巾袖舞体现了道教羽化登仙的虚幻思想。
2.“百戏”中的《鱼龙曼延》属于“百戏”中的“舞像”类节目,所谓“舞像”,是扮鸟兽之形而舞。运用杂技和幻术,描述了鱼在瞬间幻化成龙,蜿蜒而动的画面。
3.“百戏”中的《总会仙倡》是汉代百戏中的一段综合性的歌舞表演,是扮演仙人、仙兽的假面歌舞汇演,集器乐演奏、歌唱、模拟兽舞、幻术于一体。
三、汉代舞蹈美的特征
汉代美学虽然特点繁多,种类复杂,但是它采长补短,综合继承了前代的儒、墨、道、法、纵横、阴阳等各家学派观点,形成独有的“杂霸而治”的儒家观念。这种综合性的汉代美学思想对当时社会歌舞艺术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且在诸多乐舞中表现出来。
(一)汉代乐舞轻盈之美
汉代乐舞以轻盈为取向,强调轻盈之美,这也是当时舞蹈的趋向。在傅毅《舞赋》的描绘中,“气若浮云,志若秋霜”、“体如游龙、袖如素”都说明了这点。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戚夫人的“折腰舞”、赵飞燕的“掌上舞”、李延年及妹妹李夫人的“长袖舞”皆轻盈飘逸,婀娜自然
(二)汉代乐舞拙朴之美
汉代乐舞除了体态轻盈的舞蹈,在舞蹈中,还体现着泱泱汉风下的拙朴之美。西汉初期,国内尚未安定,人们生活在初步发展阶段,对于乐舞的追求强调古拙之风,即使在宫廷乐舞中,这一风气也未尝消减,至西汉鼎盛时期,这一舞蹈形式被传承下来。从文献中看,无论戚夫人的“折腰舞”中移动的矫健步伐还是“百戏”中兵器舞的古拙朴素,都体现了汉代乐舞拙朴自然的特点。
(三)汉代乐舞韵律之美
汉代舞蹈的发展离不开美妙的舞曲和诗赋,帝王及民间对舞蹈的推崇也促进了歌舞曲的发展。在汉代,“相合大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舞曲。所谓“相合”,是指汉朝北方各地民间流行的各种歌曲;所谓“大曲”,是指原始民歌、艺术歌曲和大型舞蹈。“相合大曲”包括“解”、“艳”、“趋”、“乱”。“解”指歌曲段落,代表着一定的乐舞内容,音乐节奏快速,情绪热情奔放,常用在乐曲末尾;“艳”指华丽抒情、轻柔婉转的慢板歌舞;“趋”是迅急、强烈的舞蹈乐曲;乱是演奏到最后各种乐器歌舞共同表演的部分,也是歌舞大曲的部分。
(四)汉代舞蹈线条之美
1.汉高祖擅长楚歌,戚夫人擅长楚舞。从河南南阳出土的汉画像中,画的右方有两个细腰舞伎并列做折腰翘袖状,这个舞姿正是戚夫人擅长的“翘袖折腰之舞”。
2.除了戚夫人的柔中带刚、赵飞燕的柔美,在汉代兵器舞和乐器舞中还体现出一种硬朗线条的美感。兵器和乐器舞蹈多气势磅礴恢宏,舞蹈动作相对于宫廷新雅乐更为粗放、豪迈,突出反映了汉代舞蹈的古拙气势。
(五)汉代乐舞融合之美
从历史上看,胡乐胡舞大规模进驻中原,应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算起。然而从文献记载来看,胡乐舞在汉代就已普遍流行。尤其是东汉灵帝,成为历史上酷爱胡乐舞的帝王。国外礼乐的乐器逐渐传入中国,又影响了中国的汉乐舞。无论是宫廷乐舞,还是民间“百戏”,或者少数民族地区,都能窥见外来乐器和舞种的影子。
四、结语
舞蹈作为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反应出的精神文化成为研究当代精神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儒家的入世思想、道家的登仙思想及舞蹈的轻盈之美、韵律之美、融合之美等,就是汉代舞蹈思想集中表现。
参考文献:
[1]林琳.图说中国乐舞艺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余甲方.中国古代音乐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审美历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