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保健学

体育保健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保健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保健学

体育保健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卫生保健

学校的体育育教学过程中,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学生在锻炼身体、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思想品德素质,丰富自身的社会文化生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创新[1]。卫生保健主要是通过对卫生学相关知识节能的充分应用,实现对体育锻炼过程中一些事故的有效处理,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简述体育教育和卫生保健

1.1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教育过程,主要是通过一些身体活动和辅手段实现教育,具有一定的组织、计划和目的性。学校体育教育是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包括两大类别,分别是普通体育教育和专门体育教育。体育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教学性和教育性,主要的实现途径是教学,主要实现形式是课堂教学或者专门性辅导,主要的教学手段是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学校开展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1.2卫生保健 卫生保健是一项独立的学科,涉及到很多相关的医学知识,具有广泛的分类,不同的等级具有不同的重点内容。例如,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的卫生抱紧,主要为社区服务,可保证社区中家庭和个人获得优秀的服务[2]。这种卫生保健产生的费用,主要由国家和社区承担,人们可应用自己愿意接受并且充分参与的方式实现身体保健。卫生保健主要是针对人们身体健康实施的措施,与体育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学校开展体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

2 学校体育教育和卫生保健的关系

2.1卫生保健的前提条件-体育教学的设施 新课改的环境下,对学校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应该改革教学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学校还应该不断的完善体育教学设施,为体育教学奠定良好的条件。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中,一项基本的要求是保证科学安全[3]。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对卫生保健工作的建设,重视学校的卫生工作,加大学校的卫生保健工作力度,通过有效的措施及时消除学生身体健康中出现的不良因素,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学校必须进一步对学校的卫生工作条件进行改善,完善学校的卫生保健基础设施和器材配备,为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条件。

2.2卫生保健的基础-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学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基本的教学原则是卫生保健的基础条件。例如,坚持的基本教学原则包括个体差异、全面性、科学性、循序渐进和系统性等原则。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重视层次推进,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体育学习中,受到不同方面因素的影响,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性别、年龄和身体状况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学生接受的体育教育知识和掌握的卫生保健程度等不同。所以,学校开展体育教育活动,必须坚持个体差异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体育的云顶量和运动强度。不同阶段的体育教育,具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例如,学校开展对小学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姿势。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一些耐力练习和剧烈的力量练习[4,5]。

2.3体育教学的关键-贯穿卫生保健知识 卫生保健是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是保证学生体育运动安全的关键因素。学生只有掌握了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才能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重视对一些保健知识的运用,避免在体育中对身体造成的一些伤害。例如,体育运动中常见的韧带拉伤等。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卫生保健知识,为学生的体育安全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应该在准备部分,对学生详细的讲解即将进行的体育运动,告诉学生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准备活动,调节生理机能,以最佳的活动状态进入体育教学,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3 总结

综上所述,学校开展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卫生保健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与体育教学关系密切。运用有效的方法,联合体育教学和卫生保健,可以保证学生的运动安全,提高了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梅.学校体育教育与卫生保健之探析[J].中国校园文学:教育教学研究,2012,(7):73-73.

[2]林晓辉.学校体育教育中如何渗透健康教育[J].中国校医,2002,16(05):462-463.

[3]彭丽君.论学校体育对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13(02):34-35.

体育保健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保健;问题;重要性;策略

一、大学生体育保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想要学习的保健课程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但是目前各高校的体育保健内容非常单一,并且所讲的内容甚少,因此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体育保健课教师综合技能水平不强。大学体育保健课程大多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高校安排的讲授教师大都是临时从别的科目调转过来,并没有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所讲的内容大都来自于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并没有教师自身的成熟技艺。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不会产生大的偏差,但是永远也不会出现精品,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加强。

(三)学生身体状况信息不全。大学生体育保健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学生都是来自于各个专业最终拼凑起来的,这就导致教师很难对学生的身体信息进行有效地掌握,信息搜寻工作进度缓慢,对于一学期也没有多少教学内容的选修课来说,教师往往不能做到对学生信息的全面掌握。这样十分不利于教学课程的开展,例如对学生的需求不了解,课程安排困难。因此,建立健全在校生的保健档案势在必行。

(四)对保健生的考核相对较松。由于高校对体育保健课的开展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课程考核上标准也较低。在期末考试的时候,任课讲师往往布置一些课下作业之类的内容当作期末考试的作业,并且作业的内容也十分的简单,即使经常逃课的学生也能很好的完成考核的内容。

二、大学生体育保健的重要性

(一)促进大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经常进行体育保健可以改善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科研人员经过研究表明,在20岁以上的年龄段中,人的脑细胞平均每天死亡量在20万左右,但是经常进行体育保健可以很好地延缓脑细胞的衰亡。进行体育保健可以改善大脑皮层的平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大脑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更加灵活、协调和迅捷。经常进行体育保健还可以使人体在重力感觉、高度触觉和速度感知方面更加准确,从而缓解和改善部分学生意识和记忆模糊的问题。

(二)有利于大学生身体机能的提升。体育保健对大学生身体机能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和对泌尿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上。

消化系统的增强主要是指通过体育保健运动可以增强体内的新陈代谢水平,在降低脂肪和血脂胆固醇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进行体育保健运动过程中,随着呼吸速度的加快,呼吸力度也随之增加,这也就起到了很好的心肺功能锻炼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提升主要表现在通过体育保健运动可以促进心血管供血能力的增强,使得心肌收缩更加有力,增强心脏的冠状动脉,丰富毛细血管,并使全身毛细血管的弹性更强;对泌尿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的提升主要表现在经常进行体育保健运动可以促进人体内的代谢和内分泌,通过运动可以增强肌肉的发达性并使骨骼的韧度和弹性提升,延缓骨骼中钙的流失以及骨骼的老化。

(三)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情绪的养成。参加体育保健,尤其是自己擅长的体育保健项目,可以使人从中得到,振奋精神,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的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体育锻炼对那些患有神经衰弱等疾病的学生来说,既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它对于减轻由于紧张和压抑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更好地推进大学生体育保健教育的策略

(一)健全和完善基础教育。体育保健应该从学生小的时候抓起。只有在学生小的时候进行思想上的宣传和教育才能使其在成长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体育保健意识。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应该紧抓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的普及,通过体育课和班会以及家长的言传身教等途径向学生进行保健知识的传输。

(二)高效应该加大对体育保健的重视力度。在下一步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应该加大对体育保健的重视力度,努力做好体育保健工作的开展。首先在教学的模式上要进行调整,将体育理论教学从体育教学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给予学分。此外还要将体育保健的课程进行细分,如传统养生、针灸保健、火罐疗法、健身原理与方法、奥林匹克文化与体育运动、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等。

(三)选取科学的教学教材,完善教学体系。高校应该及时更新教学教材,丢弃以前死板,落后的教学课本,为学生配备高质量的体育保健课程教材,教材的内容应该更契合当前大学生需求的实际,着重于解决当今社会要解决的健康、康复以及保健方面的问题,是教学更能体现实用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当代大学生的认可,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四)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课堂环境。课堂的积极性应该由教师充分带动,因此教师应该诙谐幽默,具有课堂氛围调动能力。例如,可以抽同学进行节目的表演,如唱歌、跳舞等。对于一些教学内容应该在课堂上进行考核,如拔火罐和针灸,教师可以使其自由分组,然后小组内同学相互拔罐和针灸,最终以确定考试成绩。

四、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的脊梁,其身体素质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并且其良好的情绪是稳定工作的保证。体育保健是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良好手段,也是其增进快乐,调节情绪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予以良好的保证。但是体育褒奖也要讲究适中的原则,必须坚持持之以恒、运动适度、循序渐进、动静结合与因人而异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保健学范文第3篇

一、大学生体育保健课的现状

1、课程开展状况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充分了解到体育保健课程的开展占普通高校开设的89%,其中有9%的院校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程,2%的院校运用不连贯方式开设。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充分了解到目前体育保健课程的开展有很多不乐观因素。调查中详细分析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专业的保健教师,另外一方面是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学校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不能给学生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场地,因而这也是制约学生保健课程开设的关键性因素,这会导致体弱病残的学生不能与健康学生一道接受体育课程,参与体育活动。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目前开展体育保健课程的院校,大部分都没有教材,并且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都不能达到预定要求,都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作出部分调整,比如在教学内容方面尽量选择太极拳、太极剑和羽毛球这类器材轻便和便宜的体育项目。其中有23%的自由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掌控下开展,但是开展过程中也没有详细的教学内容以及更妥善的教学要求。只能更加学生的具体伤残或者病弱情况定制合理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保健保健等课程只能占总体课程的4%左右,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高校保健课程比较随意,教学方法简单,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也不能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忽视理论保健课程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学生更不能以保健为理论指导,开展实践保健活动。

二、大学生体育保健课改进对策

1、完善保健课教材内容

高校体育保健课需要遵循的课程标准是“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以课程目标为中心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并且改革实践教材体系,新的教材内容在建设方面要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合民族传统健身内容,并且吸收国外趣味健身活动,两相配合,协调发展,原因是我国的很多传统健身主要是养气,通过气韵调节呼吸,带动身体的气血通畅,并且运动过程也不是很激烈,很适合高校的保健课程要求。但我国传统健身活动动作枯燥,看似简单,但若想长期坚持下来很困难,因而可以结合国外娱乐性的健身运动,调节运动的趣味性,让整个健身过程容易学、容易用、灵活多样,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保健健身意识,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学生在了解自己健身状况的前提下,掌握保健体育运动要领,让学生在锻炼中做好自我医务监督和保健健身评价。

2、建立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评价系统

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开设需要建立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让体育保健课程更趋向正规化和科学化,在前行发展中积累经验,更是反映教和学的重要依据。教学反馈机制主要入手点是健康教育和健康意识两方面,运用途径是通过灵活运用学习到的保健保健知识,并且灵活运用该项知识的能力,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结合教师建议,制定合理的保健运动系统,以期实现身体功能的恢复和发展,考评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参与情况、综合考评项目。一方面评价学生保健效果,另外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并且热爱运动,强化自己身体素质,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活动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需检验教学质量,调整教学目标,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依据。[1]

3、提高体育保健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开展高校体育保健课时,要加强教师的高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很多体育保健教师都不是专业保健康复教师出身,多数教师都是从体育教师转行到这一专业,即使体育运动领域有丰富的知识和充足的经验,但欠缺保健保健方面知识,因而面对这一情况需要重视体育保健教师的再教育情况,培养专业素养过硬,掌握全面保健知识的体育教师。此外,开展相关的课题研讨会议,运用系统和合理化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提升体育保健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

4、加强保健课的监督宣传

根据调查了解到,现在很多部门包括学校都不能正确的认知体育保健课的重要性,认为部分学生不能参与高强度体育锻炼,那么就要在教室里面静养,其实这部分学生也需要做体育锻炼,提升他们的锻炼技能,这也将提升他们的免疫能力,让恢复更好。因而学校和相关部分需要加大这部分宣传,应该多途径和多渠道的加大体育保健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体育保健的重要性,在理论上提升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保健课程不仅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身心机能,更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技能,由于这部分学生身体上的不足,所以与同龄人相处时性格容易出现孤僻、暴躁、自卑等消极情况,体育保健课生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如果发现不良情绪,配合学院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

体育课程开展之前要求做好各项安全检测要点,努力消除可能引发的健康隐患,客观评价学生的身心技能,这将从客观生减少运动员损伤,提升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基础上,有效减免身体伤害,课外活动中教师要加强监督和指导,让学生运用科学的训练方式恢复自己的身体各项机能。

体育保健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影响效果;体质健康;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肥胖大学生

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the Reform of Sports and Health Care Courses on the Physical Health of Obese Colleges Students

DONG Jia-hua, YOU Lo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

【Abstract】 The research takes obese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subject and focuses on the effect of reformed sports and health care courses on the physical health of obese students. The reformed sports and health care courses are mor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in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They are of positive and obvious effect in improving physical health of obese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Effect, Physical health, Sports and health car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Obese college student

1前言

加强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改革,不仅能够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完善体育保健课程内容,提高大学生的群体体质,而且能更好地体现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探讨体育保健课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效果,进而为改进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内容提供依据,这就成为本研究的基本逻辑起点。为此,本研究主要采用教学实验来探讨教学改革后的体育保健课对肥胖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效果,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体育保健课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调整的建议。

2实验对象与方法

2.1实验对象

本研究依据实验对象BMI≥24(体重指数测试结果)、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59分〔3〕,且无心血管疾病的原则选取被试。具体而言,在自愿参加实验的天津三所大学中的学生,依据上述原则选定98人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大学生60人,女性大学生38人。

2.2实验方法

将上述98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其中对照班49人,实验班49人。对于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常规的体育保健课授课;对于实验班采用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后的新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授课。依照体育保健课大纲要求,对于对照班和实验班均采用连续14周的教学授课,其中每周授课三次(一次是大纲内体育课,另外两次是课外活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均为90分钟,以此保证两个教学班授课时数相同。

2.2.1实验内容

对照班(49人)采用传统教学内容及方式,具体教学内容如下表1。对实验组采用改革后的新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授课,其教学内容具体见下表2。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各项数据的对比

3.1.1实验前肥胖大学生对照组与实验组身体形态指标的比较

从表3可得知,实验前经Independent-Sample T Test检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个方面各项指标, P值均大于0.05,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群组之间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一致性较好,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也为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体育保健课教学改革对肥胖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效果奠定了良好基础。

3.2实验后肥胖大学生对照组与实验组体质健康各指标比较

3.2.1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各指标的比较

从表4可得知,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内容方法教学后,各项指标虽有所变化,但P值均大于0.05,和实验前相比无显著性变化。这表明:目前传统的体育保健课教学方法中有身体素质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胸肌力量。同时,体育保健课可以将学生很好的组织起来,坚持有的规律运动,可以达到健身、降脂的效果。但是传统教学内容在运动强度、运动量、运动时间和运动频度上缺乏严格的控制,没有针对性,不能对机体产生刺激。所以,对减肥和改善体质健康状况效果甚微。

3.2.2实验组实验前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各指标的比较

从表5可得知,实验组学生实施新的教学内容方法后,各项指标P值均小于0.01,与实验前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在身体形态方面,体重指标从均值上看男大学生(前M=89.527,后M=88.723)比女大学生(前M=63.784,后M=63.242)体重下降更明显。整体平均下降0.702k,这主要是实验前男生的体重指数比女生的更大,有一定的关系。腰围指标从均值上看平均减小了0.851cm。与实验前比较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这些指标的变化表明了:新的教学内容方法中安排的各种有氧训练可以达到减重、塑形的效果。揉入力量训练可以是身体形态更健美。

由上述分析表明,传统教学内容方法对体育保健课肥胖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较小。而改进后的教学内容方法由于内容多样化以及对运动强度、运动量、运动时间控制得较为严格,加之练习中又揉入力量训练、柔韧训练和球类比赛。实验后男生1000M跑的平均成绩已经达标,说明经过科学、严格的锻炼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是可以达标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身体形态方面:实验组采用改进后内容方法后身体形态指标均呈现显著性变化。这表明:新的教学内容中添加有氧跑、有氧健身操对塑造身体形态有一定的帮助,同时,适度的力量训练有助于胸围的增长。

4.1.2身体机能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安静心率虽然都有所降低其变化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表明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以上身体机能方面指标的影响比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更大。

4.1.3身体素质方面:对照组和实验组相比,实验组效果更加明显。这表明新的教学内容方法中添加瑜伽、跳绳、和球类比赛等柔韧、灵敏练习对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调动锻炼的积极性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尤其是男生1000M跑的平均成绩已经达到及格标准。这足以说明,改进后教学内容方法对肥胖大学生改善体质健康状况效果明显。

4.2建议

4.2.1原体育保健课教学内容在教学形式、强度、和时间安排上应需改进。以便到达改善体质健康状况的目的。

4.2.2适当增加一些体育理论课,以便学生对提高健康认识,增进保健知识,转变锻炼意识,这样可以更加有助于完善体育保健课课程体系。

4.2.3从体育教育的角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弱势群体,完善体育保健课程。

参考文献

体育保健学范文第5篇

我国高校体育保健教学仍受生物体育观的束缚,更多的是强调其强身健体的“生理功效”,而对它的“健心功能”一直未给予足够地重视,尚停留在一般认识阶段。到目前为止,虽然很多院校已开设体育保健课,但保健课的教学内容、形式比较随意,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大部分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定的。教学内容一般只注重传授体育知识和基本技能,忽略了对伤残体弱人群心理素质培养的问题,从而不能更好地发挥出体育活动在特殊人群身上的作用。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以统一的运动实践课程为主,由于保健班学生特殊的生理特征,活动中会技术动作不到位,甚至是有的动作很滑稽。他们是处于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弱势群体,这种劣势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自卑感、压抑感、孤独感、恐惧感、被剥夺感等,交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较差,自我封闭或自暴自弃,更没有勇气面对困难,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的完善。同时,也造成他们参与体育健身的心理障碍,学生容易对体育课产生厌倦、惧怕甚至逆反的心理。更严重的是可能伤害到一个人在生活中的自信心,乃至丧失继续生活下去的意志。目前体育保健课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且体育课程的某些因素处理不当比其他学科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一体育保健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及必要性

1体育保健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首先,体育活动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既有预防作用,又起着改进作用。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一方面可纠正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体育疗法对于治疗心理障碍,放松身心,维持心理平衡有着积极作用。其次,体育教学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课堂上,对各项体育竞赛规则的讲解,使学生深刻体验到遵守纪律、规范行为的重要性,对具有偏执心理的学生具有较好的教育作用。第三,体育教学过程中还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心。最后,高校伤残体弱学生多数课程的学习都是采用随班就读的方式,只有体育课是采用独立的体育保健课的方式进行。因此在体育保健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对这个群体进行集体的心理干预。

2体育保健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它强调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所谓体育保健教学是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两者都应是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应该互相支持、协调发展,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忘记塑造人格、培养健康的情感,教师在关心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素质教育认为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学生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体育保健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结构。无疑,这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另外,体育保健教学本就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即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也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将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最终达到身心协调发展的育人目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对体育保健教学的必然要求,是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的必然。

二体育保健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加强体育保健课的理论学习

体育保健课中增加体育理论、健康教育等理论的内容。加强健康教育的意识,完善理论教学机制。通过理论课的学习,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即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使学生掌握健身保健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原则,影响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的因素,掌握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引导学生改造自身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和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生活中的各问题不退缩、不逃避,面对现实,以切实的方法做出正常的、有效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形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自觉同不良习惯、疾病作斗争,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和积极性,并在体育锻炼中运用正确的锻炼方法,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2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

根据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观察、访谈和标准化心理测量(SCL-90等)的基础上,对掌握的情况和个案,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主要问题有清晰的认识。残疾体弱学生因身体及心理的原因,在体育学习上不可能很好地展现自我,因此在学习中有种挫败感,学习动力不足,表现出精神疲乏、情绪懈怠、心理反感,有的干脆弃而不学。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再参照学生生理健康的实际,有效地制定与心理健康结合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一般是指“按其健康、体力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体特点,用运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及频率,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便有计划地、经常性地锻炼,达到健身或治病的目的”。在此基础之上加入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发展稳定的情绪、提高情绪自控力、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等内容。综合有关运动处方理论与方法的成果,加上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根据大学生个人具体情况制定,以达到心理治疗和心理调节的目的。

3充分挖掘保健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在体育保健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要明确体育保健课程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同时又要把握好度。所谓“适时”,就是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花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时间不能过长,不能使一节体育课变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实现基本知识目标、基本技能目标和心理健康目标,三个目标同时完成才是科学的体育课。在体育保健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在把握好“度”的基础上。

4加强伤残、体弱学生健康教育的学科间交流与合作

从学科的角度来看,体育保健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又各具不同的特点与体系。体育保健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个互有交集的不同的学术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体对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学校教育中,体育保健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重新构建一门针对狎残体弱学生的包括体育保健、健康教育(含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这涉及到教育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甚至涉及教学模式等的全面更新,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难点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宏华,郝小平.高校残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校医,2004(8):329.

[2]黄华生,何茂,丘大为.试论残障体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J].体育科技文献, 2007(8):17-19.

[3]罗智波.高校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8(5):38-41.

[4]张甲秀.广东地区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教学现状分析[J].广州科技,2007(12):193-194.

[5]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彭敏.试谈体育教学与弱势群体[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9):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