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课程改革;高等学校

一、课程的定义

课程作为高等教育学一个重要的理论,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理解它就形成了不同的课程观。

一是认为课程就是教学科目。这种观点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我国古代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术六艺。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众多教育学教材也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然而,这种定义只关注教学科目,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个性培养以及师生互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维度。现在我国各地的课程改革,已把活动和社会实践列入正式课程,这说明把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是不周全的。

二是认为课程就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这一定义把所有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都组合在一起,以期对课程有一个较全面的看法。例如,我国有学者认为:“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量、质方面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相对说来,这个定义考虑得比较周全。但是这一定义本身也存在疑义。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安排作为课程的主要特征,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而不是放在学生实际的体验上。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影响,而不是教学活动本身。

三是认为课程就是学习经验。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经验是学生在对所从事的学习活动的思考中形成的。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学习者,他们从同一活动中获得的经验都各不一样。所以,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作了些什么。也就是说,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认识到的或学习到的课程。这种课程定义的核心,是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二、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原因

高等学校从产生以来,课程就不断地发生变化。尤其是到了现代,有意识地进行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首先,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张了高等学校的职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学校依次扩展了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职能。这一职能上的变化,必然要求课程也随之变化,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向多样化发展。

其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类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多种类型。因此,课程的安排也随之做出改变,对高等学校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新的问题。

再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受到怀疑,对整个教育事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必然也带动课程做出相应的变革。

(二)知识的激增加速了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

知识的激增要求高校课程作出一些变革。一是数量上的,即在课程中吸收新鲜事物,使课程内容跟上时代步伐。二是质量上的,即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寻求那些最基本的、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并使之结构化,这是当代高校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

(三)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高校课程不仅要符合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满足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同时也必须符合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要求,满足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这一点无论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当代都得到了某种形式的认可。如何根据精神文明的需要恰当地安排高校课程,特别是那些关系人才基本素质、修养和人格的普遍课程,一直是当代各国高校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关于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正确对待通与专的关系

西方所提倡的通识教育或“通才教育”,被认为是对高等教育专门化所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其最终目标是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此,课程的设置首先应当从简约性出发,关注科学性和前沿性。选择最能代表学科核心内容的课程,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学科的主题精神,了解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其次要注意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相互渗透与贯通。我们强调通识教育并不是说就要排斥专业教育,而是应该以通为基础,在通的基础上关注专,使通与专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使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重视隐性课程的发展

隐性课程既非课内学科又非课外活动,而是第三类课程,即校园文化建设,它是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氛围、学校的风气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作用的。隐性课程使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下以及同伴之间的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隐性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重视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运作模式中,教师仅仅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无权也无力探讨“教什么”的问题。然而,教师并不是他人思想的被动传授器,应该反思注重知识掌握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的课程目标是否合理;反思由专家制定的课程内容是否合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选择、改编和整合等方式进行改造和重构。其课程角色应该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由“运动员”向“教练员”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把课程理解为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的整合体,下大力气推进我国课程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合理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范文第2篇

我校创建于1964年,原为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子弟学校,2009年正式移交小店区教育局,同时被指定为农民工子女接收学校。面对这样一所面积小、教师教学能力不强、学生人数少、学生来源层次有差别的学校,在课程改革中,校长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肩负着更重的责任。为此,“特色立校”的理念深深地植入校长工作思路中。在这一理念引领下,我校从实际出发,本着传承、创新、发展的思路,走上课程改革之路。

传承

传承工作作风 我校几代教育工作者肩负民族责任,具有无私奉献的品行和“用心做教育,用爱教学生”的坚韧执着精神,像晶莹的水一样,呈现自己的纯洁和剔透,彰显自己的明亮和光润。为此,我们借“水文化”的涵韵,提出“若水精神,浸润生命”,进行“浸润教育”特色建设的设想。

传承特色项目 2012年,我校将葫芦丝课程引进课堂,确立为我校的艺术教育特色课程,并形成了自己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传承校刊、校报、校歌 学校的校报《校园风》已经创办两年半,教研刊物《水工教研》、学生作文集《新芽》都已发行两年。另外,我校编写的校本课程《弟子规释读》和《经典诗文诵读》获得山西省校本课程二等奖。校歌《雏鹰之歌》反映了水工学校五十年的优良传统。

创新

课堂教学之创新――“一三六”浸润课堂教学模式打造灵动课堂 第一,一条主线:师生共同成长。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更富人性化。第二,三个基本点:自主、合作、探究。第三,六个步骤:课前交流――自学质疑――合作释疑――点拨提升――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课程设置之创新――坚持多元开放,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第一,开设综合性课程。依据学生学习兴趣,在以国家课程为主的基础性课程中开设新型“综合课程”,让国家课程校本化。第二,开设拓展性课程。一是开设“传承传统文化”必修课,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书籍,开展“讲经典”活动,全校师生一起练习书法;二是继续开设学校传统葫芦丝艺术特色课程;三是开设“水工学生志在四方体验行”课程,带领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亲身体验,开展探究性学习。第三,开设探究性课程。成立两个实践基地,开设探究课。一是水文化探究课程,开展关于水的研究;二是开展探究“本土文化”之旅,以山西的母亲河――汾河之韵为探寻、实践主题,将山西本土文化在学生当中普及、传承。第四,开设实践性课程。我校开设“水如世界”实践性课程,学生自主选择,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职业意识。

教师队伍建设之创新――搭建多维平台,锻造教师团队 第一,若水读书。我校专门布置一间供教师读书的场所――若水书屋。书屋内图书涉及多个领域,每学期更换。书屋全天开放,教师可随时到书屋查阅资料,充实自己。第二,若水反思。我们提倡教师每天要反思。一是反思教学,二是反思生活。第三,若水实践。我校为教师搭建三个实践平台。一是课题研究实践。学校鼓励教师申报课题,创造更好的研究空间和条件。二是校本教研实践。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本教研。三是课堂教学实践。开展“每月一人,每人一课”全员参与的磨课活动。

评价之创新――坚持全面有效,激发学生潜能 第一,“水如币”让评价多元发展。学校采用“水如币”评价媒介,对学生进行360度全面评价。“水如币”是指像钱币一样具有价值感的流通物,如水滴状。将“水如币”评价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课堂表现、实践活动等方面紧密结合,围绕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实施多元化立体式评价。第二,“水如银行”让学生学会理财。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水如币”,学校建立存储场所――“水如银行”。银行职员从招聘到选聘,全部由学生竞选自主完成,实现自主管理的全过程。“水如银行”营业期间,所有手持“水如币”的“客户”都可在柜台前办理业务。第三,“特权享有”让学生爱上评价。“水如币”存储到一定数量后,学生可享有某些特殊权利,如获得精美小礼品、图书、作业免写卡、当护旗手等。学校开展各项活动,学生可运用积攒的“水如币”当做门票,参与各项活动,进行体验。

发展

课程改革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创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尤其活跃,广大语文教师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如何有效地实践并持续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创新语文课程教学,笔者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和学科特点及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应从教学改革入手,系统有序地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 摒弃知识灌输,注重方法授予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为此目的,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魏书生老师深知其理,大胆探索,成就瞩目:他教得游刃有余,学生学得不亦乐乎。反之,过去的语文教师醉心于一厢情愿,灌输知识。其结果导致不少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甚至厌恶学习。总之:只有注重授予学生系统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善于学习,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重视以下学习方法:掌握利用常见工具书的方法;善于积累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学会基本的阅读、写作方法;借鉴科学的记忆、思考的方法。授予途径可如下:渗透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专门介绍(如魏书生教学生画语文知识树);推广学生自己总结出的有效方法。

2 纠正散漫学风,培养良好习惯

在授予学生方法的基础上,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语文学习,其实就是一个语文学习的习惯逐渐养成的过程。魏书生的学生之所以擅长自学,主要在于魏老师想方设法地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极大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反之,学生则自由散漫,被动学习,不善自学。总而言之,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意义重大。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指导学生养成以下学习习惯:善用常见工具书;重视语言积累和运用;爱好阅读写作;善于观察、思考;读书作笔记。培养方式为;由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坚持而来;对学生严格要求而产生;倡导学生自己的良好习惯。

3 培养语文能力,加强语文素养

在授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习惯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过去的语文教学,为了应付考试,往往企图通过多讲多练或者所谓“精讲精练”来提高语文能力,却往往事与愿违。其实,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才可能更好更快地提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可片面追求语文能力,而应千方百计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重视提高以下语文素养: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较广的知识视野和基本的审美情趣。提高渠道为:大胆改进教学,积极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倡导大语文观,极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教会学生善于学习,在活跃的思维中敢于创新。

4 健全人格精神,促进健康成长

语文教师除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之外,还应健全学生的人格精神,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这方面,语文教师不一定做得尽如人意,但至少应有这种教学追求的自觉意识,并应努力付诸实践。唯有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可能会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才可能会进入一种更高的境界。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培养学生以下精神: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精神;以珍视生命为主的人文精神;敬人、自尊、善学、向上的生活精神。培养方法可如下:积极教改特别是要大胆尝试新教法,努力培养学生适应发展的学习精神;注重挖掘美文名篇中的人文精神,熏陶感染学生;有序而有效地开展语文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相关的精神品质,促其健康成长。

课程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药物分析;改革;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12-02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树立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管理的观念,培养学生在药品研究、开发、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必要的分析检验能力,并具备探索和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思路和技能[1]。21世纪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的医药研制由以前以仿制为主向未来的自主研发转变[2],市场迫切需要国家药典和药品质量标准同国际接轨,这使得与其紧密相关的药学专业中药物分析学科的教学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同时GMP、GSP、GLP、GCP、GAP等管理规范的实施,使得社会对药品的研究、生产、流通、使用及中药栽培等各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现代药学人才需求目标。笔者作为承当药物分析教学的教师,对近年来在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体会进行总结,以期和广大同行们进行交流。

一、背景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的药学专业成立于1996年,药物分析课程一直作为本校药学专业的重点专业课,课程教材以卫生部推荐教材为准,并及时更新版本,已经使用过从第三版到现在的第七版规划教材。实验教学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并参考其他同类院校的内容展开,达到了药物分析课程的专业要求。但是随着本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尤其2012年本校更名为医科大学后,招生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原有的单一药学专业设置也增加到药学、药物制剂和临床药学三个专业的新格局,新的发展形势要求我校药物分析专业课程也应该不断地改革发展,我们通过与云南多家大型企业管理人员的访谈,并调研了全国制药企业对药学人才需求状况、岗位核心知识和技能要求,本着“以就业为导向”,按“必需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重新修订和完善了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订出新的培养方案。三个专业对药物分析课程的要求侧重点不同,药学专业侧重基础、药物制剂专业侧重应用、临床药学专业可以多介绍体内药物分析的内容。

二、课程内容改革

按照新的教学要求,重新修订了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去除了原有教学大纲中过时的、重复的内容,适当增加了顺应学科和专业发展特点的新教学内容。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第七版)药物分析各论中对药物的分类按照药物结构与药理作用相结合进行分类,改变了以往的按药物结构分类,其优点是可以让学生强化各类药物的结构与药效的关系,但缺点是有时在同一章介绍的药物因结构差异太大而导致分析方法没有任何关系,如第十章中巴比妥类药物和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的分析方法各不相同。第七版教材在第六版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体内药物分析”和“合成抗菌素类药物分析”,强化了药物稳定性试验的内容。此外第七版教材中依据中国药典2010版,对很多药物的分析方法做了修改,并有意识地将ChP2010版与2005版的内容进行比较,如阿司匹林片剂的含量测定,既介绍了2005版的两步滴定法,又介绍了2010版中采用的HPLC法。很多药物的杂质检查增加了有关物质检查,对映体纯度的检查和立体选择性分析的例子,高效液相色谱在含量测定方面的应用,液/质联用在体内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都得到了加强。

按照药学专业中各个专业方向进行授课内容的调整。昆明医科大学现设三个药学专业:药学、药物制剂和临床药学。以临床药学专业为例:临床药学专业主要为各大医院培养能够为用药提供指导的临床药师,临床药师的主要职责是深入临床了解药物应用情况,对药物临床应用提出改进意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结合临床用药,开展药物评价和药物生物利用度研究等。因此应该侧重体内药物分析的讲解,尤其各种新的分析技术是体内药物分析工作者依赖以开展工作的技术平台,是构成体内药物分析学科的支柱。例如近年体内药物分析领域中最活跃的前沿技术主要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该技术集液相色谱的高分离能力与质谱仪检测的高灵敏度、高专属性于一体,已成为体内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研究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三、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是药学的灵魂与精髓所在,加强药学实验教学既是提高药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3]。实验教学是药物分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人才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规范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培养目标,我们根据药物分析的课程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原料药和制剂进行实验,其中所涉及的分析方法包括各种容量分析法、光谱法以及色谱法。2010版药典做了很多改进,特别是很多药物的分析方法都由原来的容量分析法改为色谱法,因此我们的实验内容现在也进行了相应调整,逐渐增加了色谱法的实验比重。为了能够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我们还设计了一套综合性的药物分析实验课程,涉及阿司匹林的原料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体内分析。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保证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自己要熟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强调药物的特殊性和药物分析在控制药品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方面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教师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争取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立项。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施效果。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应用多媒体、CAI、网络教学进行授课。以教学观摩、教学比赛等形式开展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学习。到目前为止,100%课程都能够应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立体化,提高了授课效果。通过本校药物分析教师团队的不断努力,现在药物分析课程已经成为本校精品课程之一。

新时代为药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更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接受挑战,快速发展,积极改革,为新时代培养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具备为提高药品质量所需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符合时代和市场要求的创新型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溢,郝敦玲,卢倩等.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7,23,(5):40-41.

[2]刘文英.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5,21,(1):39-41.

课程改革范文第5篇

本文针对在文科专业开设VF课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进行一些教学方法的课程改革,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以便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VF;教学改革;实践教学《VisualFoxpro程序设计》课程是我国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核心公共课,也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科目。是各专业学生了解学习数据库知识的首选课程。但由于课程难度比较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如何结合一些新的教学形式,采用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水平是任课教师所要研究的课题。

1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VF课程中不但包括数据库的管理应用,还包含数据库应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内容,学习起来稍有难度。在我校的VF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课程开设的专业主要是会计、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等一些非计算机类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没有学习过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所以对于VF这样综合的数据库和程序设计兼而有之的课程,学习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机实际操作能力各不相同。不同层次学生对VF课程的学习与理解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采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课件、相同的授课形式方法,这样不利于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学习。三是课程的学时偏少。由于开设VF课程的专业一般为非计算机专业,总课时量相对少,实践课时的设置也相对降低很多。基于以上问题,为了适应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势在必行的,甚至是迫在眉睫的。

2VF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已经把提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所以本门课程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学生在平时的上机练习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2.1优化课程编排、改善教学手段在VF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优化课程内容的编排,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实际案例作为编程举例的题目。通过真实有趣的情境案例选为教学题材,激励学生主动与教师的任课过程中进行更好的互动。教材上的例题多半都是以数学知识为编程的例题,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觉得晦涩难懂些。所以在案例的选取应挑选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实际案例为讲解的对象。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我们在课程的内容编排采用一个《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综合程序作为讲解的案例。在开课之初就告诉学生本学期我们的课程会围绕着如何完成制作这样一个管理系统而展开的。这个案例结合VF课程中所讲解的数据库的设计、表的设计与操作、报表、查询、表单设计等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看到我们所制作的综合管理系统,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该课程所涉及的各知识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所学的知识点如何在该管理系统中进行实际应用,起到弱化课程难度的作用。

2.2上机实践课的改革过去该课程的上机多半采用统一印制的实验报告,通过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上机的练习,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预习及有效的实验指导,真正的实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善这种上机实践课的缺陷,我们采用针对机考软件进行每章节的练习。学生可以通过每次理论课的学习了解知识的应用,在上机中进行实际编程练习。通过软件练习题对每章的知识点进行考核,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做题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软件评分情况了解自己的掌握水平。及时的评分系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化被动为主动。而且通过软件的视频讲解还可以做到知识点的时时同步讲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学习内容。

2.3考试形式的改革传统的VF课程考试都采用纸制理论考试为主,针对于这种计算机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笔试只能考查学生的理论基础。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不注重课程的实效性。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操作能力,VF课程可以采用机考的形式进行考核。考试的内容可以把理论部分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核,而考试内容通过操作题进行更加全面的知识点细化的考查。因为上机考试难度比较大,而且考试形式相对客观,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机操作水平,而且能够更好的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3VF课程的考核办法

实际教学表明,一门课程如果单纯以期末考试作为学生的考核,容易让学生在期末复习的时候通过突击式复习应付考试。为了督促学生更好的学习,需要设计一个比较全面、科学、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这样不但可以公正反映每位学生的学习和上机情况,还可以更加准确地检验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针对VF这门课程既有理论课程,又有上机实验课程,我们研究出一套比较科学严谨的考核体系,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具体课程考核方法例如表1所示。本文提出的VF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及实践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做出进一步研究,使得高校VF课程授课形式更加完善科学。

【参考文献】

[1]程金林,吴良斌.高校实验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4(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