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天净沙秋

天净沙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天净沙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天净沙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 相同点 不同点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都是元朝著名的散曲小令,千百年来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赞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秋思之祖”。 而贺新辉先生在他主编的《元曲鉴赏辞典》中,则称誉白朴的《天净沙・秋》“可与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相媲美”。 但是,在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册中,只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提白朴的《天净沙・秋》,于非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下册也是这样。都具有重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而轻视白朴《天净沙・秋》的倾向。

笔者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固然具有许多优点,但白朴的《天羯场で铩返拇醋魇奔湓缬诼碇略兜摹短炀簧场で锼肌贰R虼耍白朴的《天净沙・秋》有开创之功,功不可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后来居上,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它们一脉相承,各有千秋,二者之间具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一.相同点

(一)标题相同

从标题来看,两首散曲用了相同的宫调,都是“越调”。“越调”是南北曲所用的十三种宫调之一。曲牌也相同,都是“天净沙”又名“塞上秋”。题目都有一个“秋”字。

(二)体裁相同

两首散曲都是散曲小令中的“寻常小令”,单支曲子,共计五句,二十八字。句式相同,都以六言句式为主,作“六六六”的格式。押韵方式也相同,一韵到底,不换韵,都按照元人周德清编订的《中原音韵》,押第十三韵部“家麻”韵。都没有衬字。

(三)景物相近

两首散曲所描写的时令相同,都是描写秋景,开头两句都呈现出一幅萧瑟凄清的秋日黄昏山村羁旅图。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或有相同之物,或有相近之物。相同的如“老树”;相近的如“昏鸦”与“寒鸦”,“夕阳”与“落日”。

(四)手法类似

在表现手法上,两首散曲都运用了意象叠加法来写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曲一共选用了十二个意象,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每句叠加了三个意象,全是定中结构的偏正名词短语,没有一个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这是这首散曲小令最大的特色。而白朴的《天净沙・秋》全曲选用的意象也恰好是十二个。开头两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和末句“白草红叶黄花”。加起来也是三句,都运用了意象叠加法来写景,和马致远的小令一样,真是巧合。

(五)对仗方式相同

马致远的小令前三句,运用了独特的鼎足对法,即三句连续不断的相对偶的句法修辞法。白朴的小令虽然开头只有两句相对仗,但是他在末句又补上一句“白草红叶黄花”,与前面两句遥遥相对,凑成了散句的鼎足对。所以,这两首小令的对仗方式基本是相同的。

从以上的分析论证可以看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有许多相同之处。笔者认为,这决不是这两位散曲家无意识地偶然的巧合,而应该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受到白朴的这首《天净沙・秋》的影响,有意识地师承、借鉴或者模仿然后写成的佳作。

二.不同点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然受到白朴《天净沙・秋》的影响,与白朴的散曲小令有许多相同点,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完全等同,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抒发的情感不同

这两首散曲虽然内容相似,描写的都是秋景,但它们抒发的情感却截然不同。白朴《天净沙・秋》通过描绘山村秋天傍晚优美的自然风光,表现了作者对山野自然风光的热爱,抒发了诗人金朝灭亡过后,无心追求功名富贵,甘心归隐田园,享受山水之乐的隐逸思想感情。因此,它是一首山水田园散曲,也是一首隐逸散曲,属于歌颂文学。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却不同,它虽然也描写了秋天傍晚山野的自然风景,但是它并不是歌颂这些山水田园秋色的单纯写景曲,也不是看见这些萧条、凄凉、冷落、昏暗的自然景色,引起自己浪迹天涯,无家可归的羁旅思乡悲伤感情的游子羁旅思乡诗,而是马致远运用暗喻和象征表现手法,艺术地概括了当时元朝社会衰败、昏暗的现实,曲折地抒发了乱世难民飘泊天涯,、有家难回,、国破家亡的悲凉情绪。同时这首曲子还折射出这位游子对当时元朝暴虐昏暗统治的不满,引起当时千千万万南宋遗民的共鸣,流传广远。因此,它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又是一首寒士悲秋诗,属于骂世文学。

(二)表现的主题不同

白朴的《天净沙・秋》,选取了秋季典型的景物,由远及近地描绘出来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描写了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而接下来的“一点飞鸿影下”使原本萧瑟的画面变得明朗起来,给寂寞的秋景带来了鲜活的生气。而最后一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者用了五种鲜亮的颜色,把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如春日一般的美丽多姿。曲子的感情基调从萧瑟寂寥逐渐变得明朗清丽。表达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却不同,笔者认为马致远在这首《天净沙・秋思》中所描写的景象,并不是纯客观的、不带任何感彩的自然“物象”,而是主观的、带有强烈感彩的“意象”。这首《天净沙・秋思》继承了战国末期楚辞大家宋玉的著名辞赋《悲秋》的意旨,抒写寒士末世怀才不遇的悲哀,又继承了唐朝杜甫的七言律诗《秋兴》八首的诗意,抒写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它描写的秋景,并不是单纯的自然风景,而是社会的政治形势。标题的“秋”字,并不只是自然气候的秋季,而是象征当时元朝政治气候的秋天。“思”,并不只是马致远一个人的“小我”的悲伤思想感情,而是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个浪迹天涯、无家可归的“游子”(实际上指南宋流离失所的难民)的悲伤思想感情。

(三)意象同中有异

白朴的小令选用的十二个意象中,属于冷色调的意象有六个,它们是:孤村、落日、残霞、老树、寒鸦、白草;属于暖色调的意象也有六个,它们是:轻烟、飞鸿、青山、绿水、红叶、黄花。色调不够统一,其中的青山、绿水、轻烟,应该是春天的景象,与标题《秋》的题意不相吻合。而且安排的位置,也比较杂乱。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运用意象叠加法方面也比白朴的《天净沙・秋》更完善。他的这首小令所选用的十二个意象中,有九个都是冷色调,它们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只有三个意象是暖色调,它们是:小桥、流水、人家。但是,这三个暖色调的意象,并不是眼前的秋天景物,而是抒情主人公回忆往日在南宋时期温馨的家园春天的景物,作为抚今追昔的对照景物出现的。因此,马致远做到了多样统一的和谐美,并不脱离题意。这一点,也是马致远的这首小令后来居上,不同于白朴小令的成功之处。

(四)对偶稍有不同

马致远这首散曲小令在运用对偶方面,也比白朴的散曲小令更加谨严、精工。白朴的《天净沙・秋》开头两句“孤村落日残霞”与“轻烟老树寒鸦”,对仗很工稳。但是,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却没有和前面两句对偶,因此没有形成三句互相对偶的“鼎足对”。一直到末句,才用“白草红叶黄花”与开头两句遥遥成对,气势不够连贯,韵律也不够流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不同,它一开头就连续运用三个对偶句,像连珠炮似的凌空而来,具有泰山压顶之势,气势连贯,韵律流畅,产生了一种整体美的音乐性效果。这充分表明马致远一方面善于学习白朴用对偶句开头的优点,但是,另一方面又能扬弃白朴曲中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

另外,在遵守散曲小令的曲谱方面,白朴的《天净沙・秋》也不够谨严。如末尾两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其中的“绿”字应该作平声,他却用了仄声;“水”字,应该用去声,他却用了上声。都不符合规定。虽然曲谱注明这一句句末,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白朴却选择了不押韵,音乐性不够强。尾句曲谱规定是:“仄平平仄平平。”但是,白朴的尾句却是:“仄仄平仄平平。”违背了曲谱的规则,“草”字应该用平声,他却用了仄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却不同,它严格地遵守了曲谱的规则。如末尾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下”字,曲谱规定用去声,他就用去声;曲谱规定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他就选择了押韵,因此,句句押韵,音乐性很强。曲谱规定尾句是:“仄平平仄平平”,他就用“仄平平仄平平”,完全符合规则,丝毫不差。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有着许多相同之点,这充分地表明马致远的这首散曲小令,是受到白朴的散曲小令影响而写成的。但是,马致远的这首散曲小令,又和白朴的散曲小令,有着许多不同之处,这又充分地表明马致远又善于创新。这种相似而又不相似的文学创作现象,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善于继承才能够更好地创新。

马致远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之所以被人们誉为“千古秋思之祖”,就在于他善于继承白朴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中的长处,扬弃它的短处,然后精益求精,锦上添花,运用新的审美理念和新的写作技巧,不断改进,因此后来居上,青出于蓝而儆诶丁

参考文献

1、贾传棠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词典》,文心出版社,1987年1月第1版

2、贺新辉主编《元曲鉴赏辞典》上册,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8月第2 版

3、霍松林等主编《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

4、王一川主编《文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天净沙秋范文第2篇

一条古道,向历史的深处延伸,我想起了荆棘铺满飘雪的怆桑。读懂古道,就如同背一部厚厚的小说。古道是岁月的一条长长的伤痕,红色的马,扬起诗歌的岁月,凹凹凸凸的路,平平的风,唱响了历史的笔。古道,不仅通向远古,它的延伸延伸入作者的内心,探询古的梦愁。古道是留在恋人中的一条长长的飘带。哎!世道怆桑!

西风无语,西风无语。一群大雁,传来一声雁叫,送来凛冽的西风。谁早已横刀立鸿,意欲力劈秋色。田野的蝈蝈渐少,朝北的窗紧闭。西风,独自在外吼着,惨败成一团破絮。我站立于古道边,望着迷朦的古道,鼻尖渐已发凉,西风越演越烈。

它在马致远的小令中“哒哒”而来,惊飞出一个安逸的梦。那荒草,铺展了多么遥远的历史纵深,让我与它不期而遇。它的身上坐着的他,一手撑开渐浓的暮色,一手裹紧单薄的衣裳,深邃的眼睛凝视远方。狂傲的西风中,他抖擞精神,策马而奔,炯炯的双眼,射出两道灼热的光芒。一种姿势,是那样的放弃,追赶什么?那生硬的公文,抑或温情的家书?还是英雄的气质?你是个被历史甩在身后的失败者,还是走在前沿的激昂的勇士。此人此马不语,一如既往地走着自己的孤独。

古道上涌出一条藤蔓,拥抱大地。他的前方,响彻一声的呼唤,那是它一生丰盈的希望。他忍不住一声长啸:“枯藤老树昏雅,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道空旷,寂静无声。在季节里留下一串长长的疑问……

天净沙秋范文第3篇

一条古道,向历史的深处延伸,我想起了荆棘铺满飘雪的怆桑。读懂古道,就如同背一部厚厚的小说。古道是岁月的一条长长的伤痕,红色的马,扬起诗歌的岁月,凹凹凸凸的路,平平的风,唱响了历史的笔。古道,不仅通向远古,它的延伸延伸入作者的内心,探询古的梦愁。古道是留在恋人中的一条长长的飘带。哎!世道怆桑!

西风无语,西风无语。一群大雁,传来一声雁叫,送来凛冽的西风。谁早已横刀立鸿,意欲力劈秋色。田野的蝈蝈渐少,朝北的窗紧闭。西风,独自在外吼着,惨败成一团破絮。我站立于古道边,望着迷朦的古道,鼻尖渐已发凉,西风越演越烈。

它在马致远的小令中“哒哒”而来,惊飞出一个安逸的梦。那荒草,铺展了多么遥远的历史纵深,让我与它不期而遇。它的身上坐着的他,一手撑开渐浓的暮色,一手裹紧单薄的衣裳,深邃的眼睛凝视远方。狂傲的西风中,他抖擞精神,策马而奔,炯炯的双眼,射出两道灼热的光芒。一种姿势,是那样的放弃,追赶什么?那生硬的公文,抑或温情的家书?还是英雄的气质?你是个被历史甩在身后的失败者,还是走在前沿的激昂的勇士。此人此马不语,一如既往地走着自己的孤独。

古道上涌出一条藤蔓,拥抱大地。他的前方,响彻一声的呼唤,那是它一生丰盈的希望。他忍不住一声长啸:“枯藤老树昏雅,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道空旷,寂静无声。在季节里留下一串长长的疑问……

天净沙秋范文第4篇

天净沙⑴·秋思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又名“塞上秋”。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方。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的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的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的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的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的普遍的社会意义。

天净沙秋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4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A)―0057―01

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只用寥寥数语就写尽了游子之思,凄清的情思幽幽地迂回于字里行间,这久久不绝的凄清成就了这首元曲独有的美学色彩――凄美。那么,这首小令因何能写绝了凄清呢?

一、巧用意象

首先,作者选取典型的景物生成独具特色的意象。如“枯藤”、“老树”、“西风”点染出了秋天肃杀的气氛。品读时这种氛围在读者的脑海蔓延开来,文字间的景与情自然会牵引读者的心绪。其次,提供了具有遐想空间内的独立意象。独立意象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了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任由读者对原作进行再加工, 凄清的景、肝肠寸断的情由文字植入了读者的灵魂,这首元曲因此获得了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如“枯藤、老树、昏鸦”,这组凄清意象的表征意义是比较固定的,但每个人的具体记忆是不同的, 每个人可以用自己感触最深的记忆内容去填充、感受这份凄清。再次,意蕴相通的意象。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这首元曲时再造的意境都蕴含并且流溢着凄清之意,想象内容的不同只是丰富了引起共鸣的因素,这不但没有削弱反倒强化了凄清之意 ,极大地渲染了游子之思的凄清。 如“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组家园景象的撷取,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记忆素材进行加工和完善。可无论是用村口孤树下的白发母亲,还是旧屋昏灯里的妻儿萦绕,更或是竹林流水边的浣女……无一不在凸显着家的味道――而这正是作者要的效果:激起读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准确运用对比、衬托手法

这首小令层层烘托,层层对比,在情景交融中将情感推向了极致。首句勾勒极具归属感的画面:枯黄的藤条缠绕在老树上,凋敝的老树依偎在枯藤的怀抱中,披着斜阳回巢的乌鸦声声聒噪着。第二句营造温馨的意境:流水缓缓地穿过小桥,小桥对面的人家半掩着门, 炊烟袅袅,饭香四溢,晚归的人听得母亲召唤,正欲推门而入。这两句层层烘托,前一句唤起回家之念,后一句仿佛步入家门,体验一种被亲情包裹的温馨。第三句极力渲染凄清:西风飕飕地吹着,瘦弱的老马驮着主人走在茫茫古道上。这句与前两句对比,片刻的温馨幻觉被现实的凄清击得粉碎,原本的归属感荡然无存,“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他乡物,“枯”、“老”、“昏” 尽染凄凉清冷之意。第四句承上启下:美艳诱人的夕阳洒满大地,整块大地满铺着令人怅惘的光彩。第五句画龙点睛:孤旅天涯的人痛煞心扉。最后两句再次在对比中渲染:夕阳催人归人却在天涯,骤然间凄清之感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地蔓延开去,这次第,怎一个 “断肠”了得?

三、借用电影技巧

如果说背景“夕阳西下”用的是泼墨法,是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习惯的绘画技巧,那么,大背景下各幅画面的生成, 用的则是现代的电影技巧:一是采用电影文学剧本的写法,用语言描绘一幅一幅画面,就像电影的一个一个镜头一样,造成视觉形象,从而增强艺术效果。二是把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等各种景物一并集结在背景当中, 不同的景物荟萃在同一时空生成意蕴丰富的意象, 这让读者能够整体捕捉画意形成诗情,达到先入为主、先情夺人的效果,诗情与画意相交融,作者和读者的情绪沿着画意由低潮走向,由平静走向热烈。三是运用“蒙太奇”手法剪碎生活,把原材料的空间顺序打乱,按照表现羁旅之思的需要,将不同地点的景物巧妙组接起来,产生各个景物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意蕴。如首句渲染出的具有归属感的意境表面淡化了秋的肃杀,但和“古道、西风、瘦马”一比照,凄清肃杀之意喷泻而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顿时烟消云散,这种愁煞人的效果不得不令人叫绝。

四、悄怆幽邃的意境

相关期刊更多

人文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丛刊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南省教育厅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论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