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针灸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今属河南兰考县)人[1],金元四大家之一。他从小苦读经史,酷爱医学,后曾诏为太医。撰写《儒门事亲》一书,积极倡导汗吐下三法,以攻邪治病。其见解独特,内容广泛,论述精辟,对后世医学流派影响巨大。
子和临床,虽以汗、吐、下三法为主,但《儒门事亲》涉及针灸内容亦较多。该书提到的穴位有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眉间、攒竹、承泣、.地仓、少商、十宣、委中、肾俞、太溪、肩井等,对指导针灸临床仍具有现实意义。张从正的针灸学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治病当先识经络”说
“治病当先识经络”说,在《儒门事亲》中屡有体现。如该书卷一.六证妇人带下赤白错分寒热解明确提出“治病当先识经络”。卷二.十九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一文中,子和说他精研《灵》、《素》,“遍阅铜人俞穴”,对十二经的出入循环,交合过注,脉络的起会属络,上下贯布,散结绕抵,连系约同,都做了深入的考究,提倡“因经识病,然后不惑”。“治病当先识经络”与“因经识病,然后不惑”涵义基本一致,均指诊治疾病之前要掌握经络学说的内容,通过经络来理解和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根据经络气血的多少来指导临床,确立治法。如卷一.八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故出血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子和崇尚《内经》的经络学说,重视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这与现代针灸常说的经络辨证极为相似。历代有名的医家多重视经络学说,如刘纯在《医经小学》中指出“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可见,子和“治病当先识经络”说至今仍有指导作用。
“刺血”说
张从正除用药物等治病外,尤娴于刺络泻血法,突出了他“攻破”、“祛邪”思想在针灸学中的运用。“刺血”说,在书中随处可见。如卷六.三十五目赤案:“刺其手中出血,及头上、鼻中皆出血,上下中外皆夺,方能战退”;卷六.三十二目盲案:“此相火也,太阳阳明气血俱盛。乃刺鼻中、攒竹穴与顶前五穴,大出血,目立明”;卷六.十五肾风案:“肾风也,宜先刺其面,大出血,……偏肿处皆针之”;卷一.四疟非脾寒及鬼神辨:“诸疟不已,刺十指间出血。正当发时,余刺其十指出血,血止而寒热立止”。
此外,子和常提“钅非针刺血”、“钅非针出血”、“钅非针砭刺”、“砭针出血”。如卷六.六十四痤疖:“背项常有痤疖,……太阳血有余也,先令涌之,次于委中以钅非针出紫血”;卷六.三十九小儿面上赤肿:“黄氏小儿,面赤肿,两目不开。戴人以钅非针刺轻砭之,除两目尖外,乱刺数十针,出血三次乃愈”;卷三.二十一木舌胀案:“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曰木舌肿。……无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卷六.二十五舌肿:“血实宜决之。以钅非针磨令锋极尖,轻砭之。日砭八九次,血出约一、二盏,如此者三次,渐而血少,痛减肿消”;卷六.八十二湿癣:“以钅非针磨令尖快,当以痒时于癣上各刺百余针,其血出尽”;卷七.一百八背疽:“背疽如盘,痛不可忍……戴人以钅非针绕疽晕刺数百针,去血一斗”;卷十一.风门:“凡妇人、男子,喉闭肿痛不能言者,刺两手大拇指,去爪甲如韭叶,少商井穴也。以钅非针浅刺,去血立愈”;卷十一.火类:“小儿有赤瘤暴肿,……可用钅非针砭刺,血出而愈矣”;又曰:“小儿面上疮,耳上谓之辙耳,足上疮谓靴癣。……可用钅非针刺之出血”;卷十一.风门:“凡背疮初发,便可用藏用丸、玉烛散,大作剂料,下脏腑一、二十行。次用钅非针于肿{处,循红晕周匝内密刺三层,出血尽……甚者,百会、委中皆出”;卷四.三十六雷头案:“雷头者,是头上赤肿结核,或如生姜片、酸枣之状。可用钅非针刺而出血”。
子和偶提“磁片撤血”,“鼻内出血”。如卷十一.火类:“小儿丹瘤,浮肿毒赤,走引遍身者,乃邪热之毒也。可用磁片撤出紫血,其病立愈”;卷十一.风门:“两目暴赤痛者,肿不止,睛胀胬肉,结成翳膜,速宜用秆草左右鼻窍内弹之出血,立愈”;卷四.三十八两目暴赤:“两目暴赤,发痛不止……以草茎鼻中出血最妙”。
有时仅提“出血”,如卷一.八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至于年少,发早白落,或白屑者,此血热太过也。……最宜出血。”,“头风之甚者,久则目昏。偏头风者,少阳相火也,久则目束小……宜出血大下之”。又曰:“至于头痛,腰脊强,外肾囊燥痒,出血皆愈。”卷六.风形.风搐反张二:“目眩,角弓反张,数日不愈。……以钅非针刺百会穴,出血二杯愈”。
“刺血”、“钅非针刺血”、“钅非针出血”、“钅非针砭刺”、“磁片撤血”、“鼻内出血”、“出血”,涵义基本一致,均指适用放血而言,只是放血工具有所不同而已。综观以上条文,可见子和独特的泄血风格和“刺血”的适应范围。现分别归纳如下:
1.泄血风格,有如下四点:
(1)刺血部位多[2]:如治疟,“刺其十指间出血”;治肾风,“自额上下钅非针,直至颅顶皆出血……遍肿处皆针之”;治背疮,“用钅非针于肿{处,循红晕周匝内密刺三层,出血尽……甚者,百会、委中皆出”。(2)刺血工具多,但多用钅非针:因其刃宽浅锐利,泻血快捷,刺创不深,不易伤及筋骨。(3)砭刺次数多,刺激量大:如治舌肿,“日砭八九次”;治湿癣,“各刺百余针。”(4)出血量多:如治背疽,“去血一斗”;治舌肿,“血出约一、二盏”。
2.刺血的适应范围:
(1)头面五官疾病:包括目暴赤肿、胬肉睛胀、目盲、喉闭、舌肿、木舌胀、头风、偏头风、头痛等,病机属火热者,刺血以清泄火热,防止壅闭玄府苗窍。这类“火热致窍病”宜刺血,历来为医家认同。(2)皮肤科疾病:如湿癣、肾风、丹瘤、雷头、小儿面赤肿、外肾囊燥痒、年少发早白落或白屑、眉炼、痤疖、背疮、背疽等,它们的病机不外为风、湿、热于血分,阻于肌肤,血滞风燥,热盛火毒,血热太过。通过刺血达到凉血散热,消肿解毒止痒的目的。事实证明,对上述皮肤疾患,刺血疗效显著。(3)疟疾,风搐反张:它们的共同点是高热。子和在《内经》治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的基础上,在发作时刺十指间(十宣)出血,血止而寒热止。对于高热或高热抽搐的患者,后世医家多宗此法来泄血退热,收到满意疗效。(4)腰脊强:刺血可达到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效果。
“宜灸”说
子和虽对当时喜温补艾k之风颇有微辞,但并不排斥灸法的运用。《儒门事亲》中就有宜灸之说。如卷二.十八证口眼斜是经非窍辨:“目之斜,灸以承泣;口之,灸以地仓,俱效。苟有不效者,当灸人迎。夫气虚风入而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气为风邪所陷,故宜灸。”卷五.五十三冻疮:“夫冻疮者……以大蒜捣如泥,和土捏成饼子……以火艾灸之,不计艾壮数多少,以泥干为变”。可见其对灸法亦独具心得。子和常用灸法治疗上述病证,从而证明了灸法有较好的祛风、散寒、除湿和温通经脉的作用。显然,对于口眼斜、冻疮、水肿等病证,首选灸法,疗效颇佳。
张从正的针灸学说,其理论渊源于《内经》,他虽遵从经旨,却不拘泥于古法,创造性地发展了刺血疗法的理论和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内经》的针灸学理论,为后世针灸临床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为针灸学,尤其是刺血疗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子和除前述三大学说外,还主张用井穴通经泄邪。如卷十. 撮要图. 风木肝酸. 达针:“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木,……可刺大敦,灸亦同。”又曰:“诸痛痒疮疡,皆属于火。……可刺少冲,灸亦同。”也说明五脏有病,可施针灸的办法予以治疗。这些观点,均具有重要意义。
张从正的针灸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历代针灸文献资料及治验报告,可印证其临床意义。明代名医薛立斋根据张氏治喉痹放血的经验,治愈了不少喉痹症。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论刺络泄血的急救作用,“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急以三棱针“刺手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3]。此来源于张氏用井穴通经泄邪的思想。此外清代傅青主刺眉心出血,治妇人产后血晕,叶天士刺委中出血治咽喉肿痛及郭志邃放血治痧症,可以说都是张氏“刺血”学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萧国钢.儒门事亲研究. 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3
关键词: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改革
作为针灸学新的分支,《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针灸效应和机理的一门学科,是在总结40余年国内外针灸经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验针灸学》是针灸学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因此实验操作对于这门课程至关重要。我校实验教学工作严格执行教育方针,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切实加强实验教学研究。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有实验教学设备的作用和效益,努力做到实验教学常规化,在实验教学和管理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自本门课程2006年被确定为陕西中医学院校级精品课程以来,教研室在实验针灸学创始人之一邓春雷教授的指导下一直致力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教改探索。笔者在近几年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重新理解了创新的含义之后,认为实验课应进行以下改革尝试。
1. 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
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块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和“高分低能”的情况,尤其是中医院校的大学生常有“志大才疏,眼高手低”情况的存在。所以才会有很多同学中医理论说起来一套一套的,而对动手操作,尤其是实验操作技术不感兴趣,甚至连必须具备的临床实际操作技能也比较生疏。至于动手动脑实验研究,创新能力等更是无从谈起。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类毕业生已经逐渐被人才市场所淘汰。因此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实验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实用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而加强实践教学的关键是增加实验课时,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在进行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尽量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实验课学时。
2. 强化实验课考评机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过去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实验仪器设备的陈旧和不足,导致实验课经常分组过大,一些学生只站在旁边观看,而没有机会或不愿意动手。近期,经过各级领导的努力,实验室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购置了一批新的性能较好的实验仪器设备,使大家都有机会操作动手。在实验课中,对于验证性实验教师在认真演示实验操作过程之后,巡回检查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操作中的失误等,并督促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验报告的撰写应认真规范,并将其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之列。
3.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勤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信息量大,涉及学科面广,单靠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所以,我们改变了教学方法,在理论课堂上只提及应掌握了解的内容,然后鼓励学生以此为契机,认真阅读教材,查阅文献,或用多媒体网络等检索信息,从而扩充自己的视野同时培养学生通过多种多种途径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体会其中的乐趣。当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的时候,那么他就会爱学你所教的学科,也会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当教师的你。而实验课中,在处理对课堂理论的论证之外,增设一些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遵照科研课题程序,从选题、开题等严格执行开始自行设计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旨在培养其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
1、 医家典籍对针灸薪火传承的影响针灸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医疗技术,针灸医家作为拥有专业知识、从事医技操作的主体,对针灸薪火的代代相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中尤其是那些技术精湛、学术上有创新思想的医家对整个学科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大。在古代印刷技术落后的情形下,加上古代医书与医学技术秘而不传的风气,口耳相传曾经是传播针灸知识的最初形式。
针灸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多师徒授受或家族承继的典型实例,这些民间私授的方式,曾经是针灸薪火传承的主要形式。相传战国时期的扁鹊不但自己精于诊病,还十分重视培养弟子,在医疗实践中将医术传授给弟子,据说他的弟子有子阳、子豹、子容、子明、子同、子越、子游、子仪、子术、虢太子十人。在抢救虢太子尸厥症时,在其指导下,弟子子阳、子豹相互配合,采用“针刺”“药熨”“药物”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取得了奇效。除扁鹊之外,早期的涪翁、华佗也教授了很多弟子。魏晋以后,还出现了一些知名的针灸世家,如南北朝时期的徐氏家族、宋明之际的席弘学派,等等。通过师徒授受与承继家学的传统传承方式,优秀的学术思想得以弘扬,有效的治疗经验得以继承,这是针灸学术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最早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始立针道,其又名《九针》《针经》;接着汉代出现了第一部针灸腧穴经典《黄帝明堂经》;魏晋皇甫谧编撰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的问世,标志着针灸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宋代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成为当时针灸教育及临床取穴的规范,统一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归经;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是清以前内容最完备的针灸著作,也是明以来至今300多年来流传最广的针灸医著;清代《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把针灸学知识编成歌诀,并附以注文和图,是清太医院的针灸学教材,对针灸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代医家编撰的针灸著作层出不穷,这些医学著作的不断丰富成为针灸医学进步的阶梯。
2、 针灸图谱与模型的应用在针灸医学从古至今的传承过程中,针灸医师除了通过古典医籍学习经络腧穴理论外,还通过一些直观形象的载体来学习,如:明堂图、经络图和针灸铜人,等等。这些图谱和模型的出现,使针灸学的内容更为丰富,较之其它医学,它的专业特色更为鲜明。其中,针灸铜人与模型作为经络腧穴理论高度形象化的载体,历来倍受重视。古代明堂图是指腧,按照内容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身总,一类是按照经脉分类的十四经。唐代医家孙思邈所绘“三人明堂图”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彩色明堂图,孙氏的原图没有流传下来,但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不同传本的“三人明堂图”,后世各家“明堂”专书不断问世,明堂图也日益丰富,孙思邈这一绘图体例对于后世明堂图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脉图则是依照经脉循行路线绘制的十二经脉图或奇经八脉图,通常一条经脉循行绘制一幅图。
针灸铜人是立体化的针灸穴位模型,指身上刻有经脉、穴位的人体铜像,是古代常用的针灸模型。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针灸铜人出现于宋天圣年间(公元1027年),即宋代著名医家王惟一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第2年,他奉旨铸造针灸腧穴铜人模型,以便使该书记载的腧穴定位不再出现错误和混乱。针灸铜人以更直观、形象、准确的立体图像超越了一般书中所附平面腧,也是《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定位的最好注解。
在宋以后的针灸教育中,针灸铜人不但是老师讲授“人体腧穴”课上的直观教具,而且是学生考试“腧穴定位”时的标准答案。宋以后,相继出现了很多形态各异的针灸铜人,如:“明正统铜人”“明嘉靖铜人”“清乾隆铜人”“清光绪铜人”“民国铜人”等。针灸铜人对针灸医学的教育、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针灸学发展历史上还出现了许多其它的针灸图谱和模型,图谱中包括丰富的针灸器具图、操作图、治疗图以及现代针灸教学、临床中广泛使用的针灸穴位挂图;模型中除了铜人之外,考古还发现汉代漆木人、陶人等,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古代针灸模型。
3、 西医传入后针灸学术的近代化嬗变自明末清初以来,不断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与西洋医学打破了中医针灸学长期以来封闭的自我发展格局,也为中国医家开创了重新省视、认知和发展传统针灸的新视角、新方法。在中西交会的中国近代化100余年历史中,针灸医学形态也发生了鲜明的转变,经历了交织着矛盾、彷徨和曲折的近代化历程。明清时期,中西汇通医家参照西方医学,重新解读经络学说,导致经络理论由传统思辨研究转向实证式研究。这些医家采用血管解剖阐释经络实质,采用血液循环及呼吸换气解释经脉营卫运行实际过程,这是西方观念渗透、融汇于经络理论认识的开端,也是引发经络理论认识近现代转型的开始。
关键词:微课制作;中医教育;针灸学;教学
一、引言
微课主要用以讲授常规教学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疑点等相对独立的知识点[1]。随着电子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微课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新形式,受到国内外教育者的广泛关注[2]。中医药学教育一直是以传统讲授型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及理论深奥难懂,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中医药教育一直渴望着应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3][4]。随着微课教学形式在教育行业的开展与推广,本教学团队探索出了一系列针灸学教学微课的设计理念及制作方法,应用与本科教学及课堂辅助教学效果显著,现予以论述如下:
二、微课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国内研究者对微课有着不同理解,国内率先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他认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精彩的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这是国内第一个微课定义,也是影响最为深远、广泛的定义。紧接着多个学者也对微课定义进行了完善和修订[5]。而对于微课的定义专家们的共识可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微课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精炼、目标明确,主要围绕小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②微课载体主要为视频,具有广泛传播的特点;③微课本质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或微小课程[6]。
三、传统针灸学教学的特点及与微课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针灸学是一门重视实践的综合类课程[7],在教学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问题[8][9]:①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兴致不高,课程结束后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和掌握课堂教授的内容;②教学重点偏移:实践操作内容少,操作教学效果不显著;③教学形式单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不深,课堂气氛沉闷;④教学范围局限:学生自学能力、知识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达标。上述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实用型中医人才的成长[10][11]。
本研究教学团队通过对微课这种新兴教学模式的研究,发现其与针灸学教学有着诸多可结合点,微课的教学模式的融入可改善传统针灸学的教学效果。首先,微课教学主要以碎片化知识点的教学为主,针灸学的教学知识点全面,多种技能操作相互独立,因此,拆分针灸学教学中的知识点,简化教学内容对于学习重点、疑难点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其次,微课具有多媒体的特征,在多媒体教学元素的影响下,学生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学习兴趣更浓。最后,微课可在多种移动终端上应用,具有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等因素的限制,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教学团队根据针灸学教学中各章的内容特点,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微课系列,在针灸学教学中应用教学效果良好。
四、针灸学微课的设计
(一)针灸学教学内容的选题
微课一般都针对特定的主题,如核心概念、单个知识点、某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等,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教学内容也十分清晰,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讲解清楚,而且学习者很感兴趣,容易在短时间内掌握[12]。因此,针灸学微课的选题要在众多的针灸学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中提炼出重点、难点或兴趣点予以重点解答。例如在针灸学教学中针刺风险较大的腧穴的针刺方法是难点及重点,针刺时需要对慎刺穴位的局部解剖及针刺方法做重点讲解。针刺慎刺穴位知识点在针灸学教学中常常因为是多学科交叉,讲解过程中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将穴位主治特点、穴位解剖、错误刺法、正确刺法融合到一个短小的视频中,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
(二)针灸学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确定微课主题后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当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一般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导入主题,也就是用新颖的方式将主题内容引入,这个过程要具有启发性或者吸引力,能通过短短几十秒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一般都采用提问式、案例式、故事式等方法[13][14]。在医学类教学中问题式教学常常具有优势,在引入主题时注意要尽可能快地进入正题,避免拖泥带水。其次为主题讲解,也就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动画讲解主题,突出主题,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学习。最后为小结,也就是通过多种多媒体素材对主题知识点进行重新总结与强调,让学生再一次加深印象,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小结
作为一种新媒体、新技术和新事物,微课从诞生之日起,认可与质疑就相伴随行。特别是微课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微课的兴起在中医教学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大部分教育者认为中医药教育应该顺应时代,走上信息化教育的道路,然而也有部分教育者认为中医药教育保持着自身特点,盲目地追求时代热可能并非好事,容易丧失自身特点。面对认可与质疑,本研究教学团队认为我们中医学教育界应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微课,看清微课的本质内涵、优势与短板、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将微课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做详细有逻辑性的设计,这对中医药教育顺应信息化教育时代而又不失自身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2]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3]李长慧,崔光豪,王艳萍.“微课”在中医妇科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科技资讯,2016(14):121+123.
[4]李会丽,杜琰,张春强,等.“药用物理学”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以江西中医药大学药用物理学课堂教学为例[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87-89.
[5]胡世清,文春龙.我国微课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8):46-53.
[6]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7]张秦宏,孙忠人,岳金换,等.基于能力培养的《针灸学》教学改革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3(10):2498-2499.
[8]宋厚盼,黄惠勇,凌智,等.微课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运用和评价[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7):95-97.
[9]茅骏霞,李艺.案例教学法在中医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5(11):1131-1134.
[10]孟培燕.关于《针灸学》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讨论[J].中国针灸,2005(7):501-503.
[11]朱英,陈日兰,杜艳,等.《针灸学》课堂理论教学改革初探[J].中医药导报,2012(5):124-125.
[12]魏晓燕,杜荣.我国高校教师微课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获奖作品的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7):67-72.
【关键词】针灸学;实验课;教学
实验针灸学是在中西医学科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针灸学科新的分支,也是针灸学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上好实验课,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实验课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
关于实验的基础知识的相关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已基本讲述清楚,实验课主要是针对学生自身的,让学生互相在对方身上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准确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为了避免学生以后在临床应诊时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组织好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好实验教学内容。如:学生在上十四经实验的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之前,首先安排腧穴定位中的骨度分寸法和体表标志法的实验,因为以后的腧穴定位都是在骨度分寸法和体表标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此时的学生对实验课还不了解,对骨度分寸和体表标志还不熟悉,应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训练,使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后面的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就比较容易掌握。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对实验课产生浓厚兴趣,激发他们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并认识到实践操作对后期临床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由原来不重视而变为积极情愿地上实验课。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定取腧穴,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二、探索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针灸学》基础部分分为经络和腧穴,实验的内容玉要也包含了十四经脉的划线定经和经穴、奇穴、阿是穴的腧穴定位。因刺法、灸法必须以经络腧穴为刺激点,临床辩证治疗必须以经络为辩证,以腧穴为组方。因此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则是后期临床治疗疾病的关键。
1.学生端正思想,认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对实验课内容进行了详细地安排,首先让学生端正思想,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实验课主要以人体为模特,强调以学生为主,学生分组进行,每组不超过30人。具体实验方法如下:第一,实验课前带教老师先将本次实验教学内容简要说明。第二,学生要熟记本次实验的经脉循行和经脉线上分布的腧穴。第三,学生两两结合相互在对方同学身上划出具体的经脉循行线和定取腧穴的部位,要求穴穴点到,并力求让学生在实验时做到心、口、手三部密切配合,操作时做到边想、边说、边做,心想经脉循行和腧穴定位,回想课堂上讲述的重要内容;口背经脉循行原文和腧穴的具体定位;手要做到用笔由点到线连接起来画出经脉的循行线,准确定准经脉线上分布的每个腧穴。此时教师要进行巡回检查,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发现操作时出现的错误应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即时给予解决。第四,带教老师将本组学生组织在一起,选出一位骨性标志较为明显的同学做为本实验的模特,实验教师在模特身上详细画清经脉线,准确定准每个穴,做好示教。学生认真听讲对照自己前面在实验过程中的划线点穴,找出不足之处。对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纠正。第五,教师抽查几位同学作为代表,随机抽出本经的经脉循行和常用腧穴进行模拟实验考试,让学生不仅要熟记经脉循行,而且要说出腧穴的归经和定位,并且在对方身上准确画出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的定位。
2.教师多方结合,归纳总结
教师对以上实验内容进行认真评讲,充分肯定成绩,纠正不妥之处,归纳总结重点、难点,掌握重点内容,解释难点疑点。对其薄弱环节再给以进一步强化复习,并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进行规律总结。如:在划手厥阴心包经的经脉线时,其经脉循行是从胸走手,分布在上肢内侧的中间,但此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的手太阴肺经和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的手少阴心经,只有明确了行在上肢内侧前缘和后缘的经脉线,才能准确划出本经经脉线。正如取三经用一经而可证。在定取手太阴肺经位于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时,这时让学生一定明确位于在食指桡侧端(手阳明大肠经)的少商穴、小指桡侧端(手少阴心经)的少冲穴、小指尺侧端(手太阳小肠经)的少泽穴、中指尖端(手厥阴心包经)的中冲穴、无名指尺侧端(手少阳三焦经)的关冲穴,通过各个手指末端横行的腧穴点穴,才能准确定取少商穴。正如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另有在定取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时,有很多穴名相似的腧穴,如:太溪、太白、太渊等,很容易混淆,也难以记忆,只有承前启后,将手太阴肺经的太渊,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和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进行对比对照、相互比较并进行归纳总结和排除,才能准确定取太冲穴。以上方法不仅有利于经脉线上分布腧穴的记忆,而且也了解经与经、穴与穴及经与穴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通过眼看、耳听、脑记等多种形式同步进行,清晰地划出经脉线,准确的定准腧穴点。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在宿舍里互相进行实地操作,反复进行练习,熟能生巧。这样经过了多次反复的实验操作练习,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实践操作的学习兴趣,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总之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经脉的循行和腧穴定位内容的理解,明确了经络和腧穴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从而为以后《针灸学》临床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完善实验课考试方法,加强理论实践相结合
《针灸学》基础是理论联系临床的桥梁课程,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则是检验临床治疗疾病的标准。为此我们对实验课的考试制订了详细的考核办法。
1.实践技能考核方法
根据临床实际需要,结合针灸学课程的特点,在学期结束后,对经络、腧穴的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笔试考试70分,占70%,技能操作30分,占30%,突出了技能考核内容,制订了技能考核标准,考试内容将卷面上写有10个不同的腧穴名称,按照班级学生的多少写出多少份试卷,卷面的10个腧穴不能和其他卷面的腧穴相同,考试时两个同学组合为一组,考场每次只允许一组参加,(两个同学,分别为1号和2号),每个学生以抽签的方式拿到试题后,1号先在2号身上按照要求说出每个腧穴的归经和定位,然后进行定取。必须在限制的3min内完成所考的内容。每个腧穴占3分,归经占0.5分、定位占0.5分,准确定取占2分,教师根据学生考试的情况适当的扣分,最后给出成绩。其他同学依此类推。这样的考试方法,不仅对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进行了客观、准确、公平地检验,使实践课的考核产生了突破性的改变,而且使实践课的教学和考试更加科学和规范。通过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的考核,促进了学生的技能发展。从而为针灸临床定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针灸学的实验课实际是对经络腧穴理论课的具体验证,是针灸学课程技能培养的重要方式,是针灸得以继往开来的基础。人们常说经络腧穴学前面的理论课是打基础,后面的实验课是针灸临床的关键。也充分说明了技能操作能力的大小在以后的临床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在本课程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渴望自己能够用针灸诊治疾病,但他们的动手机会又是很有限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建议或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针推门诊临床见习,看看教师是如何分经辨证,循经取穴治病的。另外再利用下行第三节课和团委配合开辟第二课堂“进入校园”,派教师带学生在校园内无偿为全校师生开展针灸、推拿服务,使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再利用周末“进入社区或者是当地农村”,派一名教师带学生到社区/农村无偿为农民义务诊治疾病,为群众针灸、推拿服务,真正接触到患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到实践中验证、体会。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种实验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既可以检验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针灸学》基础的理论和实践。从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四、结束语
总之,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这门学科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娴熟的操作技术。为了更好地使专业教学与临床操作相结合,教师规范的示教就显得尤其重要。尽管影响操作的因素有很多,但只要教师工作热情、积极主动,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学生也一定能够掌握其要领,熟练其操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