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具有人生哲理的格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基础知识是课本学习的基础。包括:字词句(优美语句、格言警句)、文学常识(文章背景、作者简介)、作文素材等,教师要从课本内容出发,注重学生对文本基础的有效掌握。
建议:
1.指导学生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记忆。
2.开展好语文阅读课,拓展学生的视野。
3.记写读书笔记(摘录、感悟、评析)。
4.总结病句类型,找准病因,举一反三。
5.对于好的句子,加以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为写作奠定基础。
文学常识:涉及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相关情况,特别是古诗词文(作者、朝代)的考查,了解背景及作者能更有效地理解文章,把握时代脉搏与文章主旨。
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去世,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遗憾、损失,更让我们认识季老的一生,是笔耕不辍、创作的一生,让我们在感叹他的文学内涵、魅力的同时,感受他生活的清贫,精神的富有,这是他留给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
建议:
(1)引导学生在品读作品的同时,也要去关注作者。(2)注重诗词的分类积累、背诵、默写,学以致用。
二、方法技巧的积累
在学习文本知识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谋篇布局的特点、写作技巧(确定题目、立意、构思、结构安排、语言表达等)以及分析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建议:
1.课内阅读得法,课外阅读获利。
2.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
3.在与师生的交流中获得知识。
4.注重知识的“整合归一”,提炼答题技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情感态度的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教学必须关注的内在的情感体验。源于作者创作的背景、环境优劣对作者的影响,或是文章内在情感的抒发、或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体验的真实表露等,教学中,应引领学生用心品读、理解、感受,拨动心灵的琴弦,体验那份情感的温馨与态度的平和。
建议:
1.关注情感类文章。如涉及“亲情”的――母爱、父爱、友情等。
2.从现实的生活中发掘“素材”,体验感情。
3.借用写日记的方式,吐露内心思想情感。
4.关注社会焦点,如:《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等。
5.学会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6.适时点拨激发学生内心脆弱的情感火花(富有人生哲理的诗文启迪)。
一、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因机械式的教学模式,而降低,进而导致学习质量下降。因此,要改革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入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学生只有通过学习和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才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东西方文化所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使自身的知识更丰富,文学修养被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可以就英美文学进行原着和译着对比,了解其中的区别,从而激发自身学习英语的兴趣。
2、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
英美文学是英语语言艺术的结晶,各种人生哲理、故事、典故等都蕴藏在丰富的作品;并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象征、比喻、以及排比等;也使用了多种艺术形式,如:有十四行诗、名言警句、戏剧、诗歌等。在英美文学大花园里,不仅有雪莱和叶芝的诗歌、莎士比亚和萧伯纳的戏剧,和狄更斯和马克吐温的小说,还有格言警句,他们是无数无名的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如果想英语既说得很流利,又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了这门语言,就要运用好英美文学这个学习的大宝库,而不能只是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在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有不同方式、不同场合下的语言运用,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以及更深层次的理解英语和英美文化。
3、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
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不但可以拓宽自己的眼界、修身养性,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从而使自己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英美历史和文化发展史,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例如:海明威的小说,是一个以简单叙事方式的小说,从中你可以体会到美国个人主义至上,大胆、坦率的精神,以及美国民主的实质,同时,学生在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很自然地了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史和他国人民的奋斗史,感受世界人民所关心和企盼的方面。另外,莎士比亚的戏剧,其艺术技巧卓越、胆大,并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被展现出来,从而体现出英国中世纪的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背景。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不仅重塑了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
二、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1、教学目标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和欣赏英美文学是进行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不要坚持系统性、连贯和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知。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使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质,就要引导学生从英语文学和文本中,去体验和感悟内涵和美感,并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独立性、创造性。
2、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
大学英语的教学理论有交际教学法、行为主义、二语习得、以及建构主义等,在课内外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有效的将这些材料融入进去。其教学方法可采取戏剧表演、课堂讨论、口语操练、电影配音、以及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等方式,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老师和学生合作、学生和学生合作的模式,进行戏剧表演、口语练习等,以此来指导学生学习课外英美文学知识。同时,讨论、讲解、并分析一些学生熟悉的英美作家的作品,如:海明威、莎士比亚、狄更斯、哈代等。或者聘请专家开设文学专题讲座,如《希腊神话》、《现实主义文学》、和《圣经文学》等,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还可以促进各学校之间文化的交流。另外,学校可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英美文学知识报纸编辑大奖赛、英语话剧排演,以及开展英美文学知识大考场等活动,学生在反复排练或积极备考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变会不自觉的完成了英美文学的学习内容。
3、教学材料的选取
大学英语课时非常有限,通常情况下一周四节课。为符合语言学习连续性的特点和要求,在每个学期,合理的学习一定量的英美文学材料,而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应选择一些语言要规范、趣味性强、难易适中的作品,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读性、故事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4、教师角色定位
调查关于老师在大学英语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需扮演的角色,其结果显示,就英美文学方面的学习来说,大学生还是需要老师在英语课上给予帮助。这就要求老师在知识素养和文化素养方面都要不断地提高,使自身
具有良好的职业气质,以及丰富的文学专业知识,不仅拥有自己独特的知识魅力,还具有人格魅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制度不同的教学方法,并适时表扬学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5、教学评价
以定性评价为主的形成性评价,是建构主义的评价方法,主要集中在知识建构过程和对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学习的最终效果。英美文学应用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其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老师、学生自身、和学习同伴。通过学习评价,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的长处和缺点,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学习评价真正成为一种有效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渴望拥有一双洞察的眼睛,如清泉一样真挚,望向来路的时候,历史的真实会淙淙流动于心;如星辰一样璀璨,望向去程的时候,宇宙的真理会因这眼睛的注视而在虚无广袤的黑暗中显现。
哲学是以个人的名义来书写人类的故事,也是以人类的名义来书写个人的故事,且真正的哲学是有“我”的哲学,这是肯定了人与哲学的不可分关系;马克思在《莱茵报》中写到过:“哲学已经成为了报纸记者”,言下之意即,哲学是时代思想的“把关人”,而非人主观的思维活动或思维形式亦或思维结果。我想,哲学所探讨的,不论本原也好,存在也罢,或都因人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当然也有异曲同工,但不论什么时代,人们对于哲学本身的追问是没有停止过的,对它的回答也是百家争鸣的,所以,当我们今天来讨论哲学自身的理解时,绝不是徒劳的空泛之谈,这关于宇宙、自然的最深邃最根本的奥秘之学的探求,恰恰是通往人类自由殿堂的必经之路。
一、庙里的神
黑格尔比喻“庙里的神”是使庙成其为人们膜拜的庙的“灵光”,而哲学则是使人类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成其为人类社会推崇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按黑格尔的说法,正是哲学之光的普照,得以使人之为人,继而为人般地去生活,去建造不被虚无主义所击溃堡垒――――人类最终的避难所。而这种哲学之光,我们则可以把它看做一种最高理念,黑格尔称其为“绝对精神”,而人应当是与之相配的,才能获得美好的生活,要与之相配,就唯有通过哲学的学习,人才能趋向高尚。
不难发现,其实中西方很多领域是相通的,包括艺术、文学和哲学领域。黑格尔的此比喻,就好比古代中国所讲求的君子的生活之道,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同样的观点:“山高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也就是说,一座山,一汪水,有其价值之处也在于是否有使“山”为山,“水”为水的“灵光”,讲求的是“惟吾德馨”,这里的“德馨”可看做理念、理性,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规范人生以获得高尚人生的、出自普遍的理性。正因为有了这种“灵光”,一切才有判断的尺度。在这一比喻意义上,哲学似乎更是一种判断的最高理念。
但我个人认为此种比喻是有局限性的,它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割裂性和架空性,忽视了经验性的东西,认为一切由理念而来,而古代中国的君子之道则更重视从生活中体验寻求德馨。
二、厮杀的战场
黑格尔的第二个比喻,即“厮杀的战场”,之所以这样比喻,是因为黑格尔发现几乎历史上每一位哲学家都认为自己发现了哲学的真谛,他们自认为寻找到的是最终的真理,或者相信他们已建立了最完善的哲学体系,例如康德曾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就自诩过自己所建立的这种哲学体系的完满性,他们已终止了一切哲学混乱,但事实是总有不断的后者对前者进行批判,以灌入新的哲学内容,当然,这是哲学史的一大特征,即被迫在终点上做起跑点。哲学不轻易认为任何知识是理所应当的,它对任何知识的答案都从深层的角度来提出问题,从新的起跑点来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就是小白鼠跑铁环,它并没有陷入皮罗主义的怀疑论,对什么都持怀疑态度,进而导致“悬隔判断”,它的意义在于康德所言的“何以可能”的追问和解答。
所以黑格尔说到:“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骼。它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而且充满着已经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统,在这里面,每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埋葬了另一个”。是的,这样看来,“厮杀的战场”好像没有开出“新的生命之花”,那么这种无休止的“死亡填充”又能否促成智慧呢?黑格尔意识到了此问题,同时也指出每一个被埋葬的是因时代所决定的,是无法避免的,这种哲学的相互批判并不会就此导致哲学的消亡,只是“被埋葬的”终究跳不出时代的圈子,因此而局限而已。
那么,我可否用更恰当的比喻来形容这种哲学的自我批判性呢?个人认为,哲学的此种批判性更像是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绘画的一种――素描,每一笔单线条都是每一位哲学家不同的思想,有些交错,代表着有异同之处,有些互相垂直,代表着有相悖之处,再有些线条彼此不相交,代表着哲学家们的思考对象或领域不同,也有后一笔盖住前一笔的痕迹,但是整幅画素描画像的完成缺任何一笔不可,也不存在埋葬之说,整一副素描就是哲学史,亦或就是我们讨论的“哲学”。
三、花蕾、花朵和果实
黑格尔的第三比喻是一个美丽的比喻:“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花蕾为花朵的生而死,花朵为果实的生而死,看似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可没有前者,何来后者?与其说是否定性,不如说是依赖性,依赖于前者的基础上,后者得以生成,虽然形式不同,但其承前启后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哲学就是如此的有机统一体,之前的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之后的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等等就分别是花蕾、花朵和果实的关系,无非是新的形式肯定过去的内容,这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这种关于哲学自身如何看待自己的启发性比喻,即使在今天“后现代主义哲学”慢慢发展起来的背景下,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自我审视过程。现今的一部分哲学观持哲学消解的观点,把哲学消解到文学中、科学中、宗教中或艺术中,而否定了哲学自身,正是缺乏了“花蕾、花朵和果实”这种有机统一体的哲学认识,单纯地把哲学当做指导思想去融入各文化样式,这显然是非正确的认识。
四、密涅瓦的猫头鹰
密涅瓦的猫头鹰指的就是栖落在智慧女神雅典娜身边象征理性与思想的猫头鹰,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蓝天中翱翔,而是在日暮黄昏时飞起。黑格尔借此暗喻哲学需要反思,哲学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它需要深沉的思考以及深切的体验。
如果说这种起飞是“反思的起飞”,那么反思的是什么呢?哲学的反思,不是对思想内容的反思,不是从哲学史中断章取义的抽取一些看似有条理的话语,去当做即成的教条,套用到科学中、艺术中、宗教中去否定已有的内容,而是一种在思想前提上的反思与批判。在人们常说的“常理”之中去思考在何意义上认识所谓的“常理”,“常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等等。当然,反思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明白哲学不是什么,它不是艺术,无法提供美感,更多是晦涩;它不是科学,无法提供确定性公理,更多是漫长的演绎;它不是宗教,无法提供信仰,更多是真善美的探寻。
五、消化与生理学
黑格尔用消化与生理学的关系来比喻思维与逻辑学的关系。谁都知道,人用不着学习生理学、消化学,就会咀嚼、吞咽、吸收、排泄;反之,如果有谁捧着生理学、消化学去学习吃饭,倒是化天下之大稽。显然,生理学并不是教人消化的,同样,人的思维也不是逻辑学‘教’出来的。逻辑学使是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也就是自觉到思维运动的逻辑。哲学智慧并不是教人思维,而是使人自觉到思维的本性,掌握思想运动的逻辑,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这一比喻,寓意人本身的思维是自觉的,而不是从某一理论学科学来的,就好比人能消化但绝不是生理学教授的这一功能,而得出结论,逻辑学不是教人学会如何思维,而是呈现人的思维轨迹和方式。在此意义上,我们应该视哲学为使知识何以可能的学问,而非一门“教鱼游泳”的学问。一旦把哲学当做“教鱼游泳”的学问,哲学就脱离了“真正自由的学问”了,也就失去了其批判意义。
六、同一句格言
黑格尔认为同一句具有人生哲理的格言,饱经风霜的老者和少不知事的青年说出来意味是截然不同的,原因在于老者有更多的生活体验,而年轻人由于缺乏人生的经历,同样的言语自然韵味不同。
同样的,哲学是饱含着真切的生活体验的,空有谨慎明晰的思辨是进入不了哲学的真谛的。我们说所有的基本概念都需要生活的前提,哲学不是空中花园,它是“在世之在”的学问,即真实的存在,且不仅仅是真实的存在,还是真实的运动发展着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人包含其中,自我意识与真实存在相互生成,产生有“我”的真实的哲学。脚贴近真实的大地,头顶至善的云彩,走在时间的大道上,这边是哲学的要义。
这也就是佛家所讲的“遁形而顿悟”,同样的对象可能由不同的感知个体了解到不同的表象进而得出不同的观点。
七、动物听音乐
所谓动物听音乐,即“如果把哲学当作现成的知识去接受和套用,虽然可以使用某些哲学概念,但却始终不知道哲学为何物,因而也不可能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这就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的一切的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协调性,却没有透进它们的头脑’”。
也就是说动物听音乐而后过,智者听音乐则是听而后思。因为哲学不同于一般科学可给予明确的固定的定理、公理或答案,它需要诧异与思辨的精神,甚至有时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结果,但这也正是哲学的引人入胜之处。
通过黑格尔的几个比喻,不难发现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指导生活的最高理念,哲学是新旧思想的更迭与发展,哲学是思想中把握到的时代,哲学是反思批判的精神,哲学是引发思维思考思维的学问,哲学是生活的哲学,“人”的哲学,那么我们应该把握哪一要义呢,无数哲学家已给出回答:贴近真实的大地去无限地探求与思索。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当前,中小学校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名为素质教育,实际还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趋向功利,部分教师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将教学工作染上了商业色彩,补课现象屡禁不绝,补了文化课知识而丢掉了应有的德育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甚至是畸形发展。有些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局限于课本知识内,通过各种机械的学习和训练获取考试成绩的高分,但作为现代人应有的素质却非常贫乏,手拿高分成绩单,却缺少应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据调查,北大和清华毕业的高考状元至今还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学生只看重自己的学习成绩,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甚至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例如:学生跳楼自杀;不满家长的管理而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因为早恋而杀害自己的同学等许多不良现象恰恰说明了这一点。道德缺失和道德滑坡不是哪个人的问题,而是已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另外,现在的学生还缺少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缺少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独立思考力和动手的实践能力贫乏。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这样的基础教育一定会使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生源质量差的问题。“一重点,二普高,不三不四到职高”,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是线下生,而且95%来自农村,年龄在15~18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尚未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弱。中考的失败导致他们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悲观厌学、消极处世,有的破罐子破摔。部分学生,从初中甚至在小学就被贴上差生的标签,进入职校,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投放到游戏、娱乐、上网、热衷交友等方面。此外,父母觉得“望子成龙”成为泡影,部分家长对孩子放弃教育,甚至有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非常紧张。学生变得自私、冷酷,缺乏爱心、包容心和孝心。职业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
鉴于以上问题,2009年临河第一职业中专学校在孟保和校长的带领下,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提出了“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摒弃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将职业教育首先办成良心教育,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己任,对现有的德育内容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全校推行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出台了《临河一职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方案》,并将活动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宣传阶段,第二步学习践行阶段,第三步总结反思提高阶段。提出了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活动领导和教师要带头。并将学习活动与学生养成教育紧密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针对当代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创新教育方法,而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辅以校园文化、课程改革、社会实践等宣传途径,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学校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取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自觉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中职学校的历史责任;用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师生情操,是实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我们中职学校创新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
学校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将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归结为十种方法,初步形成了“读经典、学榜样、听经典歌曲、看经典视频、写反思、践行、查不足、奖励先进、抓传统节日、家长学校”十个环节的循环法,使广大师生在学习活动中,“眼耳口脑手”多种感官协调并用,提升学习质量,增强学习效果,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为构建和谐文明新校园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1.读经典。经典巨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而诵读则可以增强广大师生的记忆力和思考能力。通过读经典,对师生进行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实现学习教育的双丰收,如:《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道德与素养》、《传统文化经典格言》、《36字诀》、《人生的64个感悟》、《人生哲理精品短信》等。
2.学榜样。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师生学习校内外各类榜样,提高师生的学习自觉性。经过长期学习活动,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学校及时成立了巡回演讲团进行巡回演讲,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3.听经典歌曲。优美的旋律往往使人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在不经意间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学校严格控制校园之声广播站的播音内容,大力提倡播放优秀传统曲目,如:《父亲》《母亲》、《感恩祖国》、《团结就是力量》等孝亲敬老与爱国红歌等。并将听歌曲作为广大师生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的重要内容,通过音乐唤醒师生人性本质里的善良,对爱与被爱的向往,对社会的理解和对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感觉。
4.看经典视频。于丹曾说“故事永远比道理传播快”。事实证明,看视频是师生兴趣最高、印象最深的学习途径之一。
如:《和谐拯救危机》、《感恩责任忠诚》、《翟鸿燊讲座》、《传统文化论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解《弟子规》、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解《论语》等视频光盘,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组织观看学习。通过借助视频兼具声音和图像的特点,不断增强师生学习的兴趣。
5.写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把写体会和写反思作为积累学习经验、总结学习成果、提炼学习心得的重要途径。通过写反思提高师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做到了多思善想、笃学敏行。
6.践行。用优秀传统文化去指导日常工作和生活,是进行学习教育的根本目的。离开了实践平台,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鼓励和引导师生将学习内容和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在家孝敬父母、关爱妻子,在外遵纪守法、诚信待人,在校尽职尽责 ,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7.查不足。通过查不足不仅弥补学习过程中的漏洞,也为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方向和依据。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实践反馈表和考试,要求全体师生每季度对照学习内容和工作实践,查不足、找问题、想办法、定措施,然后自觉投身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学习和再实践中,实现了循环往复、循序渐进和全面提高。
8.奖励先进。通过奖励,及时肯定学习成绩,鼓励先进,同时扩大榜样队伍的辐射带动作用。
9.抓传统节日。利用中华传统节日,进行主题教育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清明节追忆先烈等。根据传统节日开展活动,以提高活动在教育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0.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家长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也应有具体要求。学生有的学习资料家长也要有,家长以自主学习为主。采取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家长通过阅读学生的反思日记,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践行。定期召开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家长会,为学校和家庭、为孩子和家长搭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和老师是关键。一般认为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的事,这是极其错误的。在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领导和教师要带头。教师作为社会群体中一种特殊的职业,一个特殊的身份,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要求教师们具有更高的人文修养,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多读多背点,把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积淀在心里,日积月累,慢慢就会变成自身的一种内在的文化素质,一种外在的儒雅气质。多读一些传统的思辨性哲理文章,细悟其中的奥妙,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法、为人处事的方式,把自己的人生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明的智者,就像水一样具有种种美德。“上善若水”,乃人生的最高境界,作为一名教师,在现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在一切都向钱看的时代,在丧失了理想与追求的时代,如何抵御外在的各种诱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关键一课。因此,多读读那些优秀的传统经典,听听古人对我们的劝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甚咎。” “知足不诫,知止不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每一句话都是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做一位有良知的老师。对于那些在师德道路上越滑越远的人,这里的每一句话则像警钟,在他们心里长鸣,更像一枚枚重磅炸弹,投到他们心里。
三、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树德、铸魂形势喜人
明道方可传道,明德方可彰德!通过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教师们已经明确了自己的道、德、经,正在积极坦然的教我们的孩子们大大方方做个“五好人”。
父母名下,做个好儿子(女儿);
孩子名下,做个好父亲(母亲);
妻子名下,做个好丈夫(妻子);
单位名下,做个好同志(员工);
社会名下,做个好公民(成员)。
这样的文化活动使全校形成了浓厚的“读国学经典、悟生活哲理、品人生价值”氛围。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感悟道德境界、体会人生智慧、实现自身价值,先进事迹不断涌现。
1.督导主任李秀英老师,上有父母公婆,下有弟、妹、小姑,但家庭关系相当和睦,也许她敬老的事迹谈不上感天动地,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她那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患骨质疏松瘫痪在床的父亲,她那种不怕艰辛,勇敢面对生活苦难的坚韧;她那乐于助人,最淳朴最真挚的善良;这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发扬的。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品质。但是,在现如今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有些人的孝心早已泯灭,老人遭儿女遗弃者绝非个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时常上演。然而,李老师不但孝敬自己的父母,对待自己的公婆,也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般,悉心照料,满心尊重。作为一名普通的女教师,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没有感人肺腑的表白,更没有豪言壮语,她只是埋头做着她认为该做的事,但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向我们表明了该如何为人子女,该如何尊敬、爱护、关心老人,该如何把“孝”字深深地刻写在人生的字典里。现在,许多人怕得罪人,遇事绕着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老好人思想严重。而李老师以《弟子规》为做人处世的原则,本着对学校负责,对事业负责,对事不对人,有人背后骂她冷面孔,可她依然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她用最简单的方式诠释了中国最古老的传统美德。
2.路勇老师更是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在语文教学中积极贯彻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且逢人主动热情问候,主动弯腰清理校园垃圾。在单位是这样,走出去也是这样,十几年如一日,由于捡拾垃圾他两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经常是脏兮兮的,在他的带动下校园十字文明用语(请、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弯腰者呈上升趋势,他被学校评为“弯腰工程先进个人”、“校园文明使者”等光荣称号。最平凡的才是最不平凡的,正是像路老师这些平凡的人们,让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的教育如此美丽。不起眼,很寻常的事,却散发出感动的力量、催人奋进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在“校园文明使者”路老师的带动下,校园会变得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通过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真正懂得了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孝敬父母和关爱他人,近年来,学生违纪现象少了,学生向老师问好的多了,上课睡觉的少了,踊跃回答问题的多了。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洗涤着心灵的污垢,在自我反思自我检讨中回归到“人之初、性本善”,找回做人之根本。正如学生反思中所写:
学生反思一:读《弟子规》无疑是一种享受,古人的思想是令我们敬佩的,其中的几句让我感触非常深。“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仔细想想父母辛苦的将我们抚养长大,让我们学做人,学知识,如若我们做出品德败坏的事,父母是不是会伤心呢?所以,做一个听话的、懂事的、有道德的人,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顺。《弟子规》规范了我们的言行,更教会了我们怎样去学,感谢《弟子规》让我们懂得了许多方面的做人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