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化学必修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 本文针对教师对后进生在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中遇到的问题,对必修模块的教学策略分析。
虽然高中化学新课程进入我省已经三年时间了,但在实施必修模块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最大的困惑是必修1和必修2的知识几乎涵盖了以前高中化学所有教学内容,即使学优生学习起来都有困难,更何况那些后进生。新课程标准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表明新课程正在“由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体现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这一转变是有利于化学后进生的发展的,我们只要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为重点的评价观,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方法对后进生进行教学,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针对教师对后进生在实施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利用后进生的智能特点,促进化学学习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体系包括以下几种智能:(1)言语—语言智能;(2)音乐—节奏智能;(3)逻辑—数理智能;(4)视觉—空间智能;(5)身体—运动智能;(6)自知—自我认识能力;(7)交往—人际关系智能;(8)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八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化学后进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迁移到化学学习中去,很可能就会发现这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上有很好的表现力。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后进生的语言智能进一步开发其数理智能。化学知识具有多而杂的特点,且相似、相关的概念相互交织,从而造成一部分后进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化学用语、物质性质等记忆存在困难。针对这部分后进生,教师可编出一系列的顺口溜,如化合价口诀、氧化还原反应口诀、金属活动性顺序口诀等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使其熟练掌握并加以应用。
2.准确把握内容深广度,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最大的困惑就是无法控制好这个“度”的问题。在必修1中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大纲要求只是掌握金属钠、铝、铁及其化合物的一些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然而不少教师在这处内容处理上采取“挖洞”式教学,一一罗列,如讲到钠时,钠、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几乎把所有有关钠及钠的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一一进行讲解,导致课时严重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校只好增加课时,学生的负担加重,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退一步讲,高一化学后进生主要为学业水平测试而战,没有必要挖这么深;进一步讲,就是为了高考而在化学必修课程中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也是十分不妥的,与新课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3.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以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和提供相关材料,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领悟形成知识结论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过程分析,即教学过程不只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结论情况,而是更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与理解。虽然一些后进生不仅学习化学比较困难,而且动手能力和课堂自律性均很差,但对实验还是很感兴趣的。如在基于前面已学过金属钠与水反应并做过这个实验的背景知识下,我提出铁不能与冷水、热水反应,但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再给出设计装置的要点,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转变。这也正是新课改理念的重要指导思想。后进生有可能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我就让学优生带动他们,起到一个示范作用,直到由他们独立完成。他们通过锻炼,一次一次得到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感受到“通过努力是可以成功”的道理。
4.对高一化学后进生纯理论知识的教学
虽然探究式课堂教学有众多优点,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探究。教材的内容、课堂的容量、教学任务等客观因素决定能否采取这种方法。常规的新概念、新知识教学是要去情景化的,比如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应用,大量化学方程式的记忆,等等。读者去看一看必修模块的内容就可以看出编者的用心良苦。在“物质的量”这一节之前,编者先编排了一节学生熟悉的实验——粗盐的提纯,即使初中没学好化学的学生看到这个实验也会觉得很亲切,从而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物质的量”这个知识点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习并掌握这个概念有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要想后进生接受这个知识点,教师需要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利用形象的比喻引入课题。如我们买一打手套,大家都知道一打为十二副,那么这一定数量的集合体即为物质的量,它的单位是摩尔,然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物质的量与米、厘米等学生所共知的单位作类比,“用米、厘米等计量长度的单位;用克、千克计量质量的单位。同样,人们用摩尔计量物质的量的单位”,使学生知道“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并且指出“物质的量”是计量微观粒子的物理量。总之,在讲解这部分纯理论知识时,引入与讲解要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容易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善待后进生,尽量地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在学生的心灵里映出美丽的图像。“让学生爱你,亲近你,你才能羸得学生的心,才能胜任教师的崇高使命”。同时,教师要言传身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给学生做示范,给学生以模仿的机会,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上课,用他们喜欢的语言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文化,使得后进生也能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多维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45-03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导学案创设学习情境,围绕目标构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点评探究、小结反思、课外延伸与自主发展的“互教互学”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及教师主导作用。
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法。通过“创新情景,提出假设,探索问题”,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探究。
一、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知道乙醇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3)理解乙醇与金属钠、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提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2)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和实验成果集体共享,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乙醇分子结构推断过程及乙醇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向学生推出生活中的一种神奇的液体。
要求:(1)各组同学用圆珠笔在手背上写一个字,然后分别用棉签蘸取水和神奇的液体涂在手上,对比,哪种液体清洗效果更好?
(2)取一支小试管,滴入几滴神奇液体和水,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探究活动一】
(1)分组探究实验。
(2)猜想这种物质的名称。仔细观察这种物质,归纳该物质的物理性质。
(3)各组把归纳出该物质的物理性质填写在表格中。
(教学反馈:学生比较兴奋,通过亲自实践,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小组交流汇报成果。(各组踊跃发言,分享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气氛很热烈)
【板书】
神奇的液体――乙醇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教师提问】
生活中哪里可以接触酒精?酒精有什么用途?其中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同学自由发言:a.酒精可用于消毒,利用了其化学性质;b.很多花露水的成分中有乙醇,喷在手上凉凉的,利用了它的易挥发和良好的溶剂的物理性质;c.乙醇可以当燃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利用其化学性质;d.乙醇用于发烧病人的物理降温……(学生在回答中巩固了已学的初中知识)
[教师提问]
本节课,你还想了解乙醇的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想知道乙醇除了可以燃烧还有什么化学性质?人们喜欢喝酒,酒精进入人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说明:给学生设置发言平台,了解学生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问]
观察一幅图片,这幅图片中的人物在干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疑惑?(多媒体展示图片)
[学生发言]
交警在用酒精测试仪检验司机是否酒驾,学生疑惑的是酒精测试仪的工作原理,它是如何检测人是否喝了酒?(通过设疑,知识自然过渡到探究酒精的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
①简单介绍国内常见的酒精测试仪的种类和原理,重点介绍利用化学方法检验酒后驾车的原理(检查酒驾的原理),其化学变化过程如下:
②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一下问题:酒量多少与什么有关?(多媒体展示资料及图片)
乙醇进入人体的变化:
[学生活动]
①阅读材料,分析Cr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乙醇在这个反应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乙醇被氧化。
②(自由发言)一个人酒量多少与体内所含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多少有关,含有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越多,酒精进入体内就越容易被分解,自然酒量就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交警用酒精测试仪查酒驾的生活例子,学生了解乙醇在其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教师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和发言平台,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自己寻找答案。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达到互教的目的)
【学生探究活动二】
(教师)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知道乙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一些氧化剂氧化成乙醛。我们模仿乙醇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变化的片断做一个探究实验。
(学生)阅读学案中的探究活动2――乙醇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乙醛(教材P74实验3-3的改进实验)并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将凹形铜片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凹形铜片表面变黑,在铜片上滴加3滴乙醇,观察现象。
记录现象:灼热的变黑的铜片表面变 红,并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生成。
(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实验活动中,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证据,归纳结论,验证实验结果)
[思考与交流]
①结合实验现象猜想生成物是什么。
②结合铜片发生变化现象,思考铜在反应中的作用是催化作用。
[小组内、小组间交流]
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成果。(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群体作用,学生间互相启发,起到互补作用,把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转化为小集体共同认识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师点拨]
该化学反应原理。(幻灯片展示方程式)
[教师活动]
①幻灯片展示“满街汽车成酒鬼”。(教师简单介绍乙醇的能源价值)
②要求学生在学案上快速书写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教师随机抽检学生,并展示其写的方程式)
[学生活动]
对方程式书写正误进行简单点评(设计意图:强化方程式的书写,注重学生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教师点拨、归纳提升]
2.乙醇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乙醇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氧化成不同的产物。
催化氧化:乙醇+氧气_____________
完全燃烧:乙醇+氧气_____________
(适时点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视野拓展]
长效的镇静催眠剂苯巴比妥的制取原料――乙醇钠(C2H5ONa)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维讨论如何获取乙醇钠?
H2ONaOH; C2H5OHC2H5ONa
【学生探究活动三】
①小组积极讨论探究金属钠是否可以与乙醇反应。
②通过实验验证金属钠是否可以与乙醇反应。(各组同学认真阅读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组内分工协作完成实验,并把实验现象填写在学案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学会正确的实践操作,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学习习惯)
[学生组内、组间交流]
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与小组群体评价,并提出实验中发现的异常现象,其他小组有良好的反思与评价。
(设计意图:生生互动,利用学生群体优势解决组与组之间探究活动中生成性的问题)
【学生探究活动四】
1.探究乙醇分子所有可能的结构(根据教师在学案中提供乙醇的分子式C2H6O和C,H,O的成键规律及足够有关推断乙醇结构的信息材料)
2.根据学案提供的足够信息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小组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结。乙醇的分子结构。
[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乙醇的认识?你还想了解乙醇的什么?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那些疑惑?(学生小结,谈感受)
[课后思考]
1.根据乙醇的结构式分析乙醇催化氧化和与金属钠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有什么共性?上述两个反应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断键部位。
2.如何检验乙醇中有水?
二、教学反思
(一)对本节课的处理思路
本节课建立在学生初中阶段对乙醇基本知识了解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了必修和选修对乙醇不同层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从学生认知起点角度积极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对乙醇的物理性质,通过学生探究活动1去掉手上的圆珠笔迹的实验让学生自己感悟并总结归纳出来,通过提问“生活中哪里可以接触酒精?酒精有什么用途?”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温故而知新。本节课要重点突破的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乙醇的催化氧化和与钠的反应。
在教学设计中,笔者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思路“结构决定性质”,从研究乙醇的分子结构开始进行教学。整节课的教学线通过生活线引出,如让学生从身边的化学,过渡到交警查酒驾,酒精在体内发生的变化,乙醇的能源价值引出乙醇发生氧化反应的化学性质,再过渡到通过乙醇钠在制药业中的应用引出乙醇与钠的反应等,体现知识的层层递进,逐步打开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化学科学与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较多,在时间比较紧的情况下,为了做到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上进行了取舍,不讲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的断键部位,只做课后的延伸,课堂中对官能团的概念也只做一般的介绍。
改进乙醇被铜催化氧化的实验。磨课时按照书本的要求做实验,红热铜丝插入乙醇中迅速变红,但是很难闻到有不同于乙醇的刺激性气味的物质产生,学生反复做实验也耗了不少时间。究其原因是乙醇接触热Cu丝大量挥发,干扰乙醛气体的气味鉴别,而且生成的乙醛也易溶于乙醇。改进实验是用坩埚钳夹取铜片,用酒精灯加热铜片,当红色铜片表面变为黑色时继续加热至红热状态,立即撤掉酒精灯,用胶头滴管滴加2-3滴无水乙醇于红热铜片上,立即闻到刺激性气味,铜片由黑色变为明亮的红色,现象非常明显。
(二)教学反思
通过磨课,笔者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把控好时间的合理分配。本节课实施下来,体现了“互教互学”高效课堂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阅读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培养了阅读能力,学会从材料中把握关键词,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边读边联系现实生活的习惯,学会了从材料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机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本节课涉及三个实验活动,同学们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取到的知识远比教师“一言堂”或做演示实验的效果好得多。
3.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交流。
在教学设计中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有效条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将自己所思所想与同伴进行交流与讨论,小组内学会合作,小组间通过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会反思。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有同学发现实验的异常现象,如有同学提出“检验乙醇与金属钠反应产生的气体是否为氢气时,点燃气体后火焰为什么不是蓝色而是黄色”,也通过小组间交流、师生互动有效地解决“钠在乙醇中为什么是先沉后浮”等问题。
4.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学方式有提问、小组讨论、分组实验等多种形式,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交流、提问等手段,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总结和归纳形成规律、运用规律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通过观看教学录像以及学生课后所问的问题,这节课还是存在一些遗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一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过于单一,不够多元化;二是在探究乙醇与钠反应时如果能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去猜想,自主设计方案、讨论确定方案,那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效果会更好。
【附】点评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构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基于以上认识,汤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来设计、组织教学,依据:学习导入―合作探究―自主小结―拓展延伸等环节层层深入地组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生生、师生互动,课堂上充满生机。
亮点之二:“问题导学”。提问是创新的开始,以问题引导学习是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学习方式的被动或主动,关键并不在于它是“接受的”还是“发现的”,而在于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思维参与度。汤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化学学习环境,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维,独立思考,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化学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化学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而将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其中包含了观察和感知问题情境,动手实验,对结果进行反思、修正和推广以及应用等,努力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
关键词: 基础教学; 弹性教学; 二度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117-01
化学基本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可以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化学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学习物质的性质与反应的必要基础。教师在设计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活动时应努力再现化学基本原理的发现和推导过程,重视在相关物质性质教学中化学基本原理的应用。
面对新的课改方案如何搞好高一化学教学是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是为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化学课程,要让每个高中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化学素养。高一化学必修课程不仅能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还要能为学生在高二高三阶段学习化学的其它模块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因而做好高一化学必修课的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我认为在实施高一化学必修课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防止盲目拓展教学内容
纵观高一化学必修模块,其学习内容几乎涵盖了高中的全部化学内容,更注重知识的宽度,如果教师不认真理会新课标要求,就会出现任意拔高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课程进度滞后,人为制造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紧张关系的情况。
高一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调教学的基础性。高一化学教材是依照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编排的,教材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一些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和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同的。
当然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在实施化学教学时要适当注意教学的弹性要求。所谓弹性要求就是教学中在保证所有学生掌握好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基础上,有条件的结合学生实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弹性增补,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但这种弹性教学并不是随意对所教内容进行拓宽、加深,前提是要在加强基础教学,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上作适当的拓展,拓展的内容也不宜过多过难,而且拓展也不能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不能任意拓展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
二、正确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加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但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把搞探究式教学作为是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因而学生往往会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知识的总结归纳,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无法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对探究式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教师要重视各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帮助学生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与应用。各种传统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无所谓优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三、正确处理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关系,防止出现弱化学生实验的现象
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没有像旧教材那样在教材后面安排专门的学生实验,这是不是认为在教学中没有必要安排学生实验呢?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实验既浪费时间,又耗损精力,不如一概改为教师演示实验,这样既方便又省事,这是违背新课标的精神。要知道新课标不是弱化学生实验了,而是对学生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一化学必修课虽然没有在教材中安排学生实验,但并不是没有学生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对教材中有关实验的栏目要进行深入研究,要确定好教材中适合学生做的实验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正确处理好知识科学呈现方式的关系,积极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开发”
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采用的是专题式的模块结构,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不强,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带来了许多逻辑思维上的不便,许多学生反应“一学就会,一用就混”,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例如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这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但本节知识的呈现方式不是像旧教材那样以元素周期律理论为主要线索,而是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为横向分类,并作横同比较,突出物质的性质特征,这样的知识呈现方式很容易让人感觉凌乱,学生找不到学好这些知识点的方法,易陷进死记硬背的泥坑。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开发”,以更加科学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呈现各知识点,教会学生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要实现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把握好必修课程的教学要求,根据教材内容,恰当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需,寓教于乐,寓教于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指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科学、激励、开放的总结,使学生在化学教学活动中乐学、肯学,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守恒习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33-01
一、典型习题
1、习题出处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课后习题第4、6题P34
2、习题内容
(1)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Na2SO4 = 2Na+ + SO4-2 B、Ba(OH)2 = Ba2+ + OH2-
C、Al2(SO4)3 = 2Al3+ + 3SO42- D、Ca(NO3)2 = Ca2+ + 2(NO3)2-
(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稀硫酸滴在铜片上:Cu + 2H+ = Cu2+ + H2
B、氧化镁与稀盐酸混合:MgO + 2H+ = Mg2+ + H2O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 + Ag+ = Cu2+ + Ag
D、稀盐酸滴在石灰石上:CaCO3 + 2H+ = Ca2+ +H2CO3
3、习题简要分析
解析:1题中A、B选项阴离子符号书写错误,D选项电荷不守恒。故选C.。2题中A选项不能发生,C选项电荷不守恒,D选项中H2CO3容易分解,应该分开写。故选B。
4、研究反思
溶液呈电中性,溶液中所有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和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相等,即电荷守恒,是化学微观离子守恒的重要内容。离子反应又是高中化学中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对溶液中电荷守恒的理解有利于离子反应的学习。在处理此两个习题时可加以强调,可以作为建构高一学生化学守恒思想的教学点。
二、典型习题Ⅱ
1.习题出处: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教材第三章第二节《铁的重要化合物》课后习题第9题P63
2.习题内容:
1、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铁与盐酸反应:2Fe + 6H+ = 2Fe3+ + 3H2
B、氯气与氯化亚铁溶液反应:2FeCl2 + Cl2 = 2FeCl3
C、氯化铁溶液与铁反应:Fe3+ + Fe = 2Fe2+
D、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3+ + 3OH- = Fe(OH)3
3.习题简要分析
解析:A选项产物错误,B选项应该写成离子形式,C选项电荷不守恒。故选D。
4、研究反思
此题既是关于铁元素的有关离子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是重要化学反应情景之一,除了遵行化合价守恒,还需要遵行电荷守恒。利用铁元素相关反应,在熟悉铁元素相关性质的同时,也可让学生建立氧化还原反应中守恒观念,可以作为建构高一学生化学守恒思想的教学点。
三、典型习题Ⅲ
1、习题出处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课后习题第1题P36
2、习题内容
1、从能量的角度看,断开化学键要 ,形成化学键要 。一个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取决于 。
3、习题简要分析
解析:断开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需要放出能量。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完成后的结果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4、研究反思
自然界的物质发生转化过程中,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的途径和能量形式可以不同,但是体系包含的总能量不变,亦总能量是守恒的,即能量守恒,能量守恒是自然定律之一,其本质是微观守恒的宏观体现。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关系式:E生成物-E反应物=E吸收(反成物的总能量小于生应物的总能量)或E反应物-E生成物=E放出(反成物的总能量大于生应物的总能量),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守。
四、典型习题Ⅳ
1、习题出处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课后习题第2题P93
2、习题内容
1、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其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SnO2 + C ―― Sn + CO
WO3 + H2 ―― W + H2O
PnS + O2 ―― PbO + SO2
UF4 + Mg ―― U + MgF2
Au(CN)2- + Zn ―― Au + Zn(CN)42-
3、习题简要分析:
解析:根据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配平各反应的计量系数。
(1)1,2,1,2;(2)1,3,1,3;(3)2,3,2,2;
4、研究反思
此题中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它们的配平是化学的基本技能之一,解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法配平方程式。在处理此习题时可加以强调化合价变化关系,体会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化合价守恒,对于反应中的电子得失守恒可不深入探讨,主要让学生建立氧化还原反应中守恒观念。
参考文献:
一、认真调查,摸清情况。
认真专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未解决或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加深等;了解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和素质情况;高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
总之,对过渡阶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改进学习方法,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
二、初、高中教学知识的继承和衔接
1.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例如: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同素异形体、溶解度等。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高一化学必修一,是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的重要内容,在讲授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概念的模糊和知识的空白。
2.高一时要对初中某些知识点加深、完善。
(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要求学生从得氧失氧的角度简单了解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级则要求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角度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学会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等,达到了较高层次的要求。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①初三教材仅简单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教材详细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初三只列举了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和物理性质等。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继承。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高中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的考点,在高一时候要适当补充。
(2)“差量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作要求,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初步掌握。
高、初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尺度和时机,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求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学生的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此外,自高一开始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级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铺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们能上的去,以防发生两极分化,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发现相似,寻求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在做和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
五、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