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陈情表练习

陈情表练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陈情表练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陈情表练习

陈情表练习范文第1篇

2011年和2012年,为适应自主命制语文新课标试卷的需要,在坚持江西语文高考命题的理念和特色、历经数年酝酿和准备的基础上,试卷的内容和形式较之大纲卷作了很大的调整和更新。与2005年以来江西自主命制的6份试卷相比,课标卷的命题内容和命题形式变动之多之大,让人感觉面目一新;但其内在的“成色”(命题理念和命题特色)非但未变,反而更为彰显,更加厚重。“面目”上的变化主要有:

1.诗歌鉴赏题的赋分由6分增至8分,且于2012年首次考查宋词。

2.启用选择题(3分)考查文学名著阅读(包括语录体散文集《论语》)的情况。

3.文言文除保留实词、虚词两道常规题外,先后设置断句题和文意筛选题,并将翻译题的赋分由10分增至12分,以集中考查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现代文大阅读文本采用外国小说(素材的陌生有利于考试的公平),且设置探究题型(论述题)。

5.第六大题的语言运用题原设2~3小题,考查单项的语言表达技能,2011年、2012年调整为一道“语言综合表达”题。因为有中心、结构和多种语言表达技能的要求,被坊间称之为“小作文”。

6.写作题赋分50分,较往年减少10分。

研究高考试题,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个特点:2012年的阅读赏析和写作表达注意到了文体上的综合平衡,力求尽可能更多地覆盖日常教学常见常用的文体,这样既利于真实地检测考生对不同文体的运用(阅读与表达)能力,也为平时的教学提供了应当更加重视文体意识的培养和文体能力训练的信号。这里将2012年各板块覆盖到的不同层级的文体情况列举如下,以备参考:小阅读为一般科技文,实即科普类说明文(现在不少省市都将其归入“实用类文体”);文言文,选取的是正宗的史传散文,过去语文教学一般视之为记叙文;古诗词赏析,选取的是宋词,一改多年以唐宋诗为对象的情况;大阅读,和2011年一样是文学类中的短篇小说;语言综合运用(小作文),是文学类中的抒情散文(短章);大作文,只能写议论文。――不难看出,高中阶段学习过的主要文体,大体涵盖其中。

由于2012年试题的内容与形式未作多大的变动,所设7个大题21道小题仍可消纳各个考点,加之试题整体难度有所下调,全省考生语文平均分首次超过90分及格线,语文高考贡献率得以提高,这份试卷保持了较高的测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具有较好的选拔功能,同时也延续和彰显了自主命题以来高考试卷对我省语文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导向作用,实现了“守住”命题理念和命题特色的预期目标。为此,2013年江西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考点要求及试卷格局也未作调整。2013年江西高考语文全卷还是语言知识及运用、现代文阅读理解与鉴赏、古诗文记诵、阅读理解与鉴赏、写作和名著阅读这五个板块,对应考纲的5个一级考点、15个二级考点及41个三级考点(2012年考了其中37个);全卷总分和客观题、主观题的分值及考查题型(选择题、填空题、文言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也不予变动。命题也将坚持2011年调整和更新后的思路与举措,并相应守住既定的理念和特色,守住整体上的质量和水平。

不过,追求稳定“守正”不图变化“出新”,并不是说试题完全不出新,起码选材要更新,个别考点或题型要轮替(如词语运用题不能总考成语,还可换成近义词选词填空形式;标点连续考查了两年,也许会暂时淡出,而语言连贯题则应高调上场;等等)。2012年的某些试题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比如写作题,2011年我省命题(孟子“三乐”)的素材直接采自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的“思考与练习”,发出了写作考试也可以回归教材、以本为本的信号;2012年则依据必修教材4“表达交流”模块中“学习辩证分析”一节的相关知识与训练要求拟制作文题目,显示我省在高考写作命题中紧扣教材、读写结合以及由课堂向考场迁移的尝试更趋自觉,力度更大。这里有两点需要明确:一是这种紧扣教材的写作命题作为尝试,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与考试实践中继续接受检验,毕竟写作能力是长期训练出来的极为复杂的综合性能力,联系教材予以考查,既可以正面而直接,也可以侧面而间接。(这种形式即便是间或不被采用,也并不意味着对写作命题也应回归教材、以本为本这一守正原则的否定。)二是在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内,考点和材料的轮替、更新与守正出新不是同一概念。比如,2012年的文言试题恢复了2011年轮空的文意筛选题,2013年也许再设置文言断句或新设句式题;小阅读材料2012年是一般科技类的,2013年也可能又恢复一般社科类的,或保持科技类不变,等等。这些都只是对既定考试内容的随机选择,不是考查形式上的推陈出新。

根据以上对于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2013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分析,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拟就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关注教材,夯实基础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继续关注教材,夯实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梳理课文中的重要字词(主要是现代规范汉字的拼音)。以近两年高考语文拼音题中的词语为例,可见其“回归教材”的特色:

【2011年】(1)蹑niè足 行háng伍(必修3《过秦论》);(2)彳chì亍(必修1《雨巷》第6页有注释与读音);(3)着zháo装(这是干扰项,试题注音错,应读zhuó。必修2《故都的秋》有“着zhuó着很厚的青布单衣”);(4)少不更(gēng)事(必修3《祝福》);(5)造诣yì(必修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6)校xiào对(这是干扰项,试题注音错,应读jiào。虽未出现于课本,但2007年字音题却考了这个词语);(4)珐(fà)琅(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动人的北平》);(8)茕qióng茕孑立(必修5《陈情表》);(9)蟊máo贼(必修4《哈姆莱特》);(10)弹劾hé(必修4第64页《苏武传》注释4,内有“劾”的注音);(11)勖xù勉(必修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内有“相勖”的注释及注音);(12)鲜xiān有所闻(这是干扰项,试题注音错,应读xiǎn。必修5《陈情表》有“终鲜xiǎn兄弟”);(13)圭臬niè(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都江堰》);(14)肖xiào像(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特利尔的幽灵》);(15)迤yǐ逦(必修5第3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注释7,另有注音);(16)咄duō咄逼人(必修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2012年】(1)熟稔rěn(《归去来兮辞》“犹望一稔”);(2)青荇xìng(必修1《再别康桥》);(3)锱zī铢必较(必修5《咬文嚼字》);(4)优渥wò(必修5《陈情表》);(5)尺牍dú(必修5《陈情表》);(6)监jiàn生(必修2《祝福》);(7)执拗niù(必修4《窦娥冤》);(8)孑jié然一身(必修5《陈情表》“茕茕孑立”)。

2.梳理文言文字词,包括必修1―6的文言文,以及《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选修教材里的重要实词、虚词。原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里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已经远不够应对高考需要,这就要扩大积累面,熟悉100个常考文言实词(网上可搜到),同时掌握“猜读九法”(笔者这一研究成果详见《高中生之友》总第2期)。虚词则要掌握考纲规定的18个常见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特别是那些易混用法(如“乃”字何时译作“才”,“与”字解作“和,跟,同”时怎么区别介词和连词的用法,“以”字解作“因为”时到底是介词还是连词,等等)和特殊用法(如“予所否者”句中“所”字表起誓时可译作“如果”,“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句中“之”字解作第一人称代词“我”,等等)。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3.进一步复习巩固教材中名句名篇的背诵内容(见考纲附录二)。可采用背诵、默写、抢答等形式加以落实。

二、关注考纲,查缺补漏

比如考纲中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总体要求是“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它涉及两个能力层级(识记A、表达应用E)和9个考点。其中涉及“正确”的有:(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5)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涉及“熟练、有效”的有:(6)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7)扩展语句,压缩语段;(8)选用、仿用、变换句式;(9)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而我们在一轮复习中可能忽视近义词语辨析、语言连贯、“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及“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等。这些都要在二轮复习时加以强化,至少要结合“小作文”训练加以关注。

三、关注生活,加强积累

读书看报,加强积累,有利于增广见闻、净化语言、提高素养。“大语文观”认为,世界有多广阔,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广阔。高考试题的命题素材除了来自教材外,更多的采自现实生活。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依然要关注现实,注重积累。笔者建议要求考生设立积累本,积累好素材,积累好思想,积累好语言,积累好标题。比如积累100个常见别字、2006~2012年“中国语文十大差错”以及历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及颁奖词,等等。由于高考作文更加关注青年励志和社会“正能量”问题,我们就要有意识搜集这方面的写作素材,如《谁在支撑我们的心灵成长》《把埋在土里的梦想“挖”出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忙文化”》《点燃转型社会的“道德之光”》这类文章及标题就很值得我们记诵和借鉴。

四、研究考题,实战演练

陈情表练习范文第2篇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课后题的地位因教师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不同而变得起伏不定,要么题题落实,浪费时间;要么略讲一二,一笔带过,无形中课后题失去了其让学生思考、领悟的独特价值。这样的实际效果,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研究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另一方面是教师本身对语文课程基础性和选择性精神理解不够造成的,有悖于编者的意图。

如何在教学中灵活、有效地利用课后题?首先需要钻透教材;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教学风格以及文章本身特点,大胆剪切,重新组合,以灵活性、辐射性、开放性原则,因地制宜,巧妙运用。笔者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拓展课后题,加强基础知识。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翻译,其分值从过去的5分提到了现在的8分,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文言文单元每一课的课后第二题是辨析多义词含义,第三题一般设置为翻译句子或段落,这恰好是我们有效利用课本资源加强基础的有利时机。于是让学生完成第二题,并要求学生根据古汉语词典中的释义,补充题中未涉及的义项,然后翻译题中的多义词含义,以及所在句的句子翻译,并强调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与此同时,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重难点,在第二题中补充相关语句、语段的翻译,通过拓展性的基础练习来强化对课文内容理解,强化对重难点词的把握,强化对五种文言句式的熟知。

《登泰山记》中我补充了涉及文言句式的翻译: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强调判断句的翻译)《祭十二郎文》中的“是年,吾佐戎徐州”,“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考察“是”的把握)。“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语气的翻译)。每篇文章或侧重句式,或侧重虚词,或侧重古今异义等,都是从课后题中延伸出来的,并不局限于课文安排的习题。

小说、散文、戏曲等单元的基础知识,我让学生在课后习题中补充重点词语、易错词语、优美句子识记等题型,夯实基础,让学生实实在在得益于课内。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样可以借助课后题,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写作的基本技巧及能力。

《药》这一单元教学重点是结构分析,主题的把握,除此之外,我们还须重视其人物描写方法对作文教学的借鉴意义。完成了对《药》的课后第三题的语言揣摩,《陈奂生上城》课后第三题的心理比较和《守财奴》课后第二题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分析后,我给学生介绍了相关的人物描写技巧及表现手法,让学生仔细观察班上的同学和老师,注意他们的特征。对身边人物的留心观察结合对名家作品的用心鉴赏,同学们写作不再无话可说:

“他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夹着粉笔,剩余的三根指头就成了教鞭,自由地在黑板配合着他的讲解……”

“他有着班上最为个性的发型。看,低矮型的成熟稻谷,立而后弯,但前额部分却像是肥料不足,你拉我拽地倒下了……”

《陈情表》中,我们还可以将课后的谈忠孝的开放性题改成作文练习,围绕“孝”写一个片段作文,字数不少于300字,要求用整句。

围绕新教材课后题,根据学生实际,找到学生基础训练的落脚点,让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应变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因为基础越扎实越能够在复杂的题型中获得灵感。

二、借助课后题,把握文章内容。

新教材中的小说单元和文言文单元的课后第一题,其设计都和文章内容紧密相连,这主要是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握课文。《登泰山记》课后第一题设置有三个小问题:①找出课文第二段的登山路线;②文章景物描写的顺序;③第四、五段的内容大意,我让学生完成翻译的同时借助该题也把握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上课评定时,也顺势完成了板书,一题多用。

当然,戏剧单元的剧情所涉及的课后题还可以借助学生的表演等其他方式来把握,以便让课后题变得有声有色。

三、巧用数字,熟悉题型设置。

“语文教材是丰富的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且涉及到社会诸领域,是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好例子。”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除了要将教材作为一个范本,借教材完成多个任务外,还要注意和考试的有机联系,做到以题带考,以题落实考试要求。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限制对某道题的回答字数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限制回答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敏捷性,给要回答的问题附上分值来训练学生对出题者意图的揣摩等。

四、利用课后题,加强情感体念。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念,自我精神成长,强调“以生活示范生活,以激情感动激情”。

《陈情表》一文融情于事,强烈的感彩是其一大特色。在学生完成了翻译,领悟了作者的孤苦无依之情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后,文本设置了一道开放题“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被看作一种传统美德。参看下列资料,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针对我班学生实际知识结构水平以及不理解父母的现状,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①结合课文和题中所给材料,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李密的孝情的。②父母或长辈对你的真挚关爱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③谈谈你对孝的认识。要求将内容整理成文字。因为在开放题中强调了学生自身对孝的感悟、反思,所以同学们作文中写出了充满真情实感的句子。

陈情表练习范文第3篇

一、明确范围,一网打尽。湖北高考对名言名句的默写范围每年都不一样。以2013年高考为例,除了必修1~5所要求背诵的27篇古诗文(其中5篇只要求默写其中一部分)、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7篇古诗词外,还要加上初中6篇古诗文(此6篇古诗文每年都有变动)。所以,在新的湖北高考“考试说明”未公布之前,我们要对上一年的所有篇目“一网打尽”地识记;在“考试说明”公布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微调。

二、结合“考试说明”,正视背诵要求。有些课文虽然近几年一直没有考过,但课后“研讨与练习”明确要求背诵的,必须背诵,因为,既然课本要求背诵,就说明该文有背诵的必要,也就为高考默写本文名句埋下了伏笔。若平时不加强识记,待“考试说明”公布之后再“临时抱佛脚”就很被动了。如《沁园春·长沙》《苏轼词两首·定风波》和《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等篇目。对于课本没有要求背诵而老师要求背诵的篇目,我们也同样不能小觑,如《离骚》《琵琶行并序》《李商隐诗两首·锦瑟》《师说》等,课文并没有要求背诵,而2013年湖北高考则明确要求“背诵”《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段和《琵琶行》《师说》全文。

三、依据诗、词特征,揣摩、推测上下句。古诗特别是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据此特征,我们可由所供名句来推导其上下句。例如默写杜甫的《登高》时,我们常常将“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对句写成“潦倒新停浊酒杯”,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律诗知识,则会发现对句衔接不当。因为律诗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所以,要重新考虑与出句对仗的那一句——“百年多病独登台”。再如,我们在默写《锦瑟》时,往往将“蓝田日暖玉生烟”的出句写成“庄生晓梦迷蝴蝶”,对照律诗知识即可发现其错误:“蓝田”与“庄生”可对仗,“日暖”与“晓梦”亦勉强对仗,但“玉生烟”与“迷蝴蝶”则完全不对仗,再回顾其他句子,就可发现出句应该是“沧海月明珠有泪”。

对于词而言,词牌决定了词的总字数、各句字数和平仄等,相同的词牌,其总字数是相同的,各句字数也一一相应。如果我们记不清所要默写的词句,则可通过相同词牌的词作进行联类推导。比如,在默写《沁园春 长沙》的下阕“携来百侣曾游。 ”时,有很多同学误填成“恰同学少年”,回顾一下《沁园春 雪》的下阕“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即可发现,下句应该是由一字领起的八字句,再细细琢磨,即可发现,此处应填“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四、知人论世,瞻前顾后,准确联想上下句。有些名句似乎可“通用”,即放入两首诗中貌似都讲得通,这时,就需要我们“瞻前顾后”或知人论世地全面理解了。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适《别董大》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貌似可互换。但我们“瞻前顾后”会发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含婉约味,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含豪放味。并且,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多写山水景物和离人别绪,偶有军旅作品,其基调也不甚昂扬;而高适是唐代边塞诗人代表,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所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应紧随婉约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句,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应上接豪壮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句。

五、字义识记,准确作答。不可否认,我们在默写时,有时对诗、文句中的字义弄不清楚,从而提笔写错字,这就要求我们理解字义,准确识记。如杜甫《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很多同学想当然地把“襟”写成了“巾”。若理解了“泪满襟”是泪水沾满了“衣襟”,也就不会写错了。再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很多同学老是把“幽”写成“忧”,这也是不解字义所致,作者在文中的意思是“幽深之愁”而非一般的“忧愁”。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默写的名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定要写诗句中的原字。如苏轼《念奴娇》中“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尊”通“樽”,李密《陈情表》中“夙遭闵凶”的“闵”通“悯”,苏轼《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通“嘱”,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等等,我们在作答时都不能写成通假字,都必须写出原字。

六、非常识记。有的诗句,按现在的语序识记往往拗口或不合规范,这就需要我们“非常”识记。如杜甫《咏还古迹(其三)》中“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夜月”就常被错写成“月夜”。再如李密《陈情表》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很多同学自作聪明:祖母与李密乃为“祖、孙二人”,于是将其中的“母、孙二人”错写成“祖、孙二人”。岂不知古汉语中的“祖”在表示亲属关系时,专指“祖先”或特指“祖父”,而“母”则泛指“女性长辈”。

七、全部写完,最后定稿。在高考中,考卷和答题卷是分离的,高考阅卷只看答题卷。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把所提供的全部八小题全部默写下来,试卷上怎么写都不要紧,而在往答题卷上誊正五个小题前,再一句一字地斟酌,非“十拿十稳”者不要轻易誊到答题卷上。

最后,我们还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做得越多,越容易得分。高考阅卷是按你所作答的前五个小题来评分的,前五个一旦有错误即扣分。如果你把八个小题全部做完,前五个有这样那样的的错误,即使你后三个完全正确,本题也只能得分。所以,我们只选做“十拿十稳”者;第二个误区是“卖弄”“书法艺术”,解答这道题时,字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要像小学生一样一笔一划地写,切勿卖弄。

名句默写题极易得满分,但大多数同学因没有技巧意识而失分,这是很痛心的。掌握了以上技巧,本题拿满分即不成问题。另外,我们要对名句识记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除了挣这个5分,还能为我们的写作增色不少,更能增强我们的文化底蕴。

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3)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4)__________________,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__________________,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7)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

陈情表练习范文第4篇

一、有物无文,疾在肌肤

文章有内容但无文采,虽病得最轻,对文章质量来讲影响很大,语言要靠文采才能流传久远。对于有这样问题的学生,首先要检查他的知识储备,理清句子成分,辨别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种类等等,如果不足要补充。这些知识如果都掌握了而作文还是无文采的话,症结就在不会运用。

同学在品味生活中别样的风景时写到:我继续散步。走着走着,走到了田野边的小路上。这里的空气十分纯净,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其间加了:田野里的稻穗朝我点头哈腰,路边的野花微笑着欢迎,翩翩起舞的蝴蝶前来采蜜文章顿时增色不少。在写作中要引导学生反复修改文章,力求文辞通顺;指导他们有意识地运用修辞手法,情感因文辞的渲染更加深刻,人物经文辞的润色而更加丰满;指导他们锤炼文字,模仿前辈优秀文章,不断完善表达,使文章情美,形美,声美。

二、有文无物,疾在肠胃

文章形式华美而内容空洞,写出这样文章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基木功应该很扎实,只不过他们并不了解写作的真谛,写作它应是灵感突现时的兴会来临,它饱含深情。像花粉黛石用来美化容貌,可顾盼生情却来自美好的丰姿;辞藻用来美化语言,而文采艳丽却依靠性情的真挚。情理是文章的经线,文辞是情理的纬线,经线正了纬线才能织上去,这是写作的根木。有同学用优美的文辞记录下了秋天:在纯净的天空下,太阳照在水亮亮的亭顶上,金光闪闪,透出一派占朴来。梧桐叶忽悠忽悠的落,落得轻盈。枫叶一树一树的红,红的耐看。一簇一簇的,竞相怒放。在如此美景中加入了惜秋之意,真挚感人,在自然中留下了情感的印记:我拾起一片花瓣一闻啊,清香淡雅这一切是多么美好, 引导他们做生活中、阅读中的有心人,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客观事物,通过用心观察,感受生活中、阅读中的美,感受其间的人、事、物、理,从而激感。真情从实感中来,要像黛玉那般多愁善感,如无惜花之意怎会有葬花之举,如无怜花怜人之情怎来葬花之词,观门!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有了丰富的情感,事理积累后,要指导他们模仿优秀范文练习写作。写人物,可以参照的《我的母亲》通过事件刻画人物性格;写景色,可以参照沈从文的《边城》,文字简洁流动,富色彩;说观点,可以参照鲁迅的《拿来主义》,观点清晰,论证透辟;作说明,可以参照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简明扼要,科学准确。

三、无物无文,疾在骨髓

既没有真情,又没有文采,这样的文章,读之味同嚼蜡,看过一遍之后也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是什么。写出这样文章的人,语文功底很差,而且对语文不重视且缺乏兴趣,通过几次习作就可以把他们区分出来。对这样的学生,关键要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让孩子们在作文中说真话,述真情。但单调的范文教学,单纯地写作规律教学让孩子们索然无味,在一次作文练习中出现好几个跳入水中勇救落水儿童的英雄题材,细细一问,纯属虚构。写作的源头还在于做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发达的网络通讯所提供的正面积极的新闻去引导学生关注周遭,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然后用自己的体验勇于表达真情实感,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对自己言行负责的人,敢说敢为的人,用文字去留住记忆,留住美丽。

陈情表练习范文第5篇

1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语文老师也在不断思考,怎样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依然有很多学生抵触文言文学习,畏惧文言文学习,对文言文始终没有兴趣;当然也有学生勤奋学习,但是学习成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想在文言文部分拿高分,却无从下手。截止目前,虽然高中文言文教学成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加强重视。

1.1缺少应用环境

文言文作为重要的历史文言,在时间的洗礼下,文言文和现代生活有很大差距,在生活中的应用频率逐渐降低,这也是文言文薄弱的根本原因。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拥有良好的文化环境与社会氛围,同时注重交际应用,这样才能让这门语言有更好的发展。但是现实是,由于缺少社会环境,学生更多的是使用口语和白话文,文言文学习没有用武之地,更没有练习环境,让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接触文言文,在学习氛围欠缺的情况下,学习成果自然会打折扣。

1.2教学目的片面

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思想上存在严重误区,认为文言文就是语法、字词句的学习,根本没有看透这类知识,一味让学生掌握,争取在考试中得到好成绩,就是完成教学目标,老师只注重知识传递,却忽略了学习过程与体验,老师为了给学生更多知识,开始滔滔不绝的讲解。从表面来看:似乎接受了很多知识,但是事实上与学生心理脱离,学生根本得不到学习乐趣,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不断减小。

1.3学习目的不明

在高考的压力下,学习文言文更多的是应付考试。在学习《高考说明》中,凡是要求背诵的、可能会考的内容,学生都会背诵,却没有真正例会。除了课本中的文言文,其他各种文言文书籍,他们很少涉及,知识面相对狭窄,这种应试心理不仅影响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都带来了不良影响。

2提高高中文言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2.1整合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文言文学习是为了理解古代文化,在批判与继承古代文化的同时,对当下生活进行创新。当今社会是不断演变中形成的,很多情感、道理、生活经历都和文言文有直接关系。受生活阅历、身心发展等因素影响,很难将文言文的主体和现实生活整合在一起,对此,在现代教学中,语文老师必须找准当代生活与文章主体的契合点,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情感体验,除治国安邦以外,还有骨肉情深、人生百态等各种题材的文言文主题,如:《祭十二郎文》描绘的是韩愈和侄儿的亲情;《项脊轩志》描绘的是夫妻之情;《陈情表》描绘的是孝心。这类文章表现的人性、人情和学生的情感生活较近,此时老师要善于将文章情感与学生情感联合在一起,引起共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真善美。

2.2提供条件,用需求激发兴趣

需求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只有学生感受到对文言文的需求,才不会认为文言文空洞,这样对学生来讲也是有益的。第一步应从现代文教学焕发学习需求,从写作中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虽然不会要求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但是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吸收古汉语优雅、简洁等优点,把已经学过的章法、词汇应用到现代文中,才能为自己的文章润色。在??作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如:满分作文《吊屈原赋》、《赤兔之死》,另一方面也需要鼓励学生吸收文言文写作技巧,以达到帮助学生锤炼文字的目的,从而增加新的写作素材与内容。

2.3优化教学,通过教学激发兴趣

从现代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老师对学习兴趣与质量有重大影响,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形式将直接影响兴趣。因此,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必须结合已有的教学方式,提高学习兴趣。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如果再阅读一定的文章,在注释与工具书的帮助下,就能减小理解难度。此时,如果老师依然将字句作为学习重点,势必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所以老师必须协调好文章与字句之间的关系,尽量排除阅读困难的同时,掌握阅读方法,深入文章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