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越中览古

越中览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越中览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越中览古范文第1篇

越中览古范文第2篇

(唐)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越中览古范文第3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音:

谪守朝晖夕阴迁客骚人

霪雨霏霏薄暮冥冥

潜形岸芷汀兰皓月

心旷神恰宠辱偕志浩浩汤汤

2、朗读全文,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

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

“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6.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

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四、积累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⑴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一碧万顷(一)长烟一空(全)

⑹极: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气象万千(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微斯人(微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研讨课文: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

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

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13.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

箴之意。

14.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5.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明“古六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三、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四、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五、教学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弓!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越中览古范文第4篇

在老辈子的时候,这里是一座很大的寺院,叫“九山寺”。寺里住着许多和尚,有不少是不正经的花和尚。寺院里有一口甜水井,方圆十几里的老百姓常来挑水饮用。可是寺里的花和尚规定,只允许妇女进寺汲水,他们就趁机糟蹋妇女。时间久了,老百姓忍无可忍,就结伙把寺院烧了,只留下了这座以砖石砌成的大门洞。原先洞前的道路是一条深沟,现在把深沟填平了,它好像落到了平地上。其实,千百年它就没动窝……

这个故事让我非常兴奋,围着它转了许久。我看到,门洞下部多处是用新砖补砌的,门窗显然也是后开的,甚至在门框上还贴有对联和门神图画,门被锁着,说明它现今还被人们使用。而在门洞上部和的墙内,峥嵘露出古代的砖头瓦块,有的古砖上还有绳纹和图案痕迹。冥冥之中感到,它很可能是一处很古老的遗迹,我拍摄了几张照片后才流连而去。

回京后我开始查阅资料,可谓越查越有收获,越查越让人兴奋。明嘉靖《钧州志》记日:“九山在州西一里,禁沟之东,旧有佛寺,今废。”清道光《禹州志》也有“九山寺”条目,称它位于“州西郊外禁沟东,明末毁,今有九山禅寺碑”。旧志所记九山寺的地望与今尚存的九山寺门洞相一致,“今废”“明末毁”之说法也与禁沟民间传说相符,只是何时建立未详。

为查清九山寺的情况,由禹州市志编纂委整理、2010年出版的明嘉靖《钧州志》收录之《颍亭记》一文,引起我的关注。是文作者(系唐时阳翟令)陈宽,在文章开首就说:“颍水之滨,有地可以览山川之秀者,九山寺在焉。”这里“烟云草树,浓淡覆露,各尽其态。平视之令人意远,超超然若万里之鹤也”。因有此美景,这位县令就决定在此“可树亭哉”!完工后遂名之“颍亭”,后又撰了《颍亭记》一文。《颍亭记》仅有三百余言,记述了这位“父母官”修建颍亭的选址、初衷、施工及效果,文笔简洁,结构严谨,意境高雅,一时成为名文,其记述的颍亭也很快闻名天下。《颍亭记》先后被收录进宋人编的《唐文粹》和清人编的《全唐文》中。陈宽的同僚、时任“陈许节度判官”的韩琮曾作《颍亭》诗一首,曰:“颍上一亭瞰一川,几重旧址敞幽关。”此诗收入《全唐诗》。宋代范镇、金代元好问等著名文人都有诗文记颂颍亭。

上述陈宽及其《颍亭记》说明,位于九山寺旁的颍亭确系古禹州一著名景点,但本人在这里最关注的是要以它佐证九山寺的年代。陈宽《颍亭记》文尾署“唐大中庚午岁三月九日丁亥,摄阳翟令陈宽撰”,大中四年即公元850年。这就说明,早在建颍亭之前,就有“可以览山川之秀”的九山寺了。九山寺应建于唐或唐以前,现存这座破烂不堪的“九山寺大门洞”也应是唐代或唐以前建筑的遗存。

南北朝人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也有“九山寺”记载,书中引晋人王隐的著作日:“阳翟,本栎也。故颍川郡治也。城西有《郭奉孝碑》,侧水有《九山祠碑》,丛柏犹茂,北枕川流也。”如此说来,九山寺早在晋朝就有了。

推论至此,真的让我吓了一跳!

人们知道,唐代建筑遗存极其稀少,全国才发现南禅寺、佛光寺、天台庵和广仁王庙等数处。一处建筑是否唐代建筑要经过文献、构图、风格、碳14测定四关,已发现的这几处还没有完全过这四关,在学界只称其为“拟似唐代建筑”。如果禹州禁沟地区这座“九山寺门洞”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建筑遗存,其学术和社会价值可想而知。

当然,就目前而论,它恐怕连“拟似”也难达到,更不要说“过四关”了。但无论如何要首先保护住它,因为它已经岌岌可危,随时都可能被天灾或人祸所毁灭。

“九山寺大门洞”的安危和求证,实在令人牵挂。我建议故乡有关部门在加强保护的同时,应尽快组织专家进行考证。

越中览古范文第5篇

这张纸废了吗?画家点点头,随即又摇头。他撩起衣袖提着一支上好的狼毫,在家人诧异的眼光中,轻轻勾勒涂抹。寥寥数笔后,停下。家人一看,叹一口气:“换张纸吧,老爷。”

画家并不答话,微微一笑,笔锋一转,继续挥洒。家人越来越吃惊,张口说不出话,愣愣地看着一座巍峨高山在狼毫之下拔地而起,继而又奔涌出一条波澜壮阔的大川。

临了,画家提笔写下:“人生几多不得意,奈何幽恨长太息。且沽农家一樽酒,笑游泼墨山水中。”

人生如画,每个人都是画家,一挥而就固然潇洒,被墨汁溅满也不必垂头丧气,擦掉毫无意义的眼泪,用乐观改变世界。

我了解,离开树的叶,属于地上世界的凋谢。的确,它是在死去,但为何不说它在用短短一生的唯一一次飞翔来展示她最美的一切?

心态不同,连风景都千差万别。同是一轮残阳,一片如画枫林,有人是“喜看残阳漫红叶”,有人却叹道“只是近黄昏”。是乐观,是颓废,不言而喻。颓唐眼中,光明只是一团更深的阴影。

文王拘而演《周易》;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大抵圣人都能在自己最苦难的时候,保持乐观的心态,化不幸为力量,为自己添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扭转似乎已经被判处死刑的命运。

圣人与众人有何不同呢?只不过他们多了一丝乐观和智慧。而就是这个,让他们流芳百世,万古闻名,没有这些,就只能湮没于人世。

松树不挑剔扎根的地方,所以破岩而出的它受人尊重;狗不在乎主人是否富有,所以忠心不移的它被人喜爱;而人类不会轻而易举地被挫折打败,坚韧乐观的心态让他拥有为生命创造价值的能力。

相关期刊更多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临床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教育厅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