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知识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知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知识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数学试题的设计是一项理论性与技术性很强且又十分辛苦的工作。本文着重讨论数学试题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技巧,按选择题、填空题与解答题三种题型,分别简要讨论试题设计的方法与技术问题。

数学试题的设计是一项理论性与技术性很强且又十分辛苦的工作。这里着重讨论数学试题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技巧,下面按选择题、填空题与解答题三种题型,分别简要讨论试题设计的方法与技术问题(限于篇幅,不再例举具体实例)。

一、选择题的设计

设计这种题型的关键在于考查能力的目标明确、具体、集中,取材恰当、合理、有针对性,精心编制题干与备选项。

1、取材与铺陈的关系。取材所及的知识点宜少不宜多,要服务于能力考查,且应属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知识,不宜采用派生性的知识作为考查能力的依托。每题多以2-3个知识点为宜。个别试题所含知识点可以多一些,但最好不要超过5个,否则必将降低试题的区分度。

2、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宜侧重一个方面。当侧重知识时,技能应淡化一些;当侧重技能时,知识的要求不宜加难加深。在数学能力的考查中,作为选择题题组,侧重技能考查的试题应该多一些,侧重知识考查的试题可以少一些,还可设置若干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试题。

3、题干和备选项的关系。为保证试题的完整性和紧凑性,必须精心安排好题干和备选项的分割和连接,分割要恰当,关联词要准确明白,使整题读起来通顺流畅;其次,错误选项的设置,宜围绕考生可能出现的失误情况,提取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内容。进行编制。正确项与诱误项之间,形式上应尽量协调,力求使之具备同类性(即类型相同或相近)或匀称性(即彼此相称,防止长短悬殊太大),如有可能,还要使正确选项多点隐蔽的色彩,诱误选项多些迷惑的形态。

4、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传统与创新必须兼顾,两方面的试题各占多少比例才算合适?这得视考试的目标和考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就高考数学考试而论,顾及到解答题的难度比较大,应给考生提供较多的答题时间,在选择题中,传统性与创新性试题题量的比例控制在2:1左右,比较恰当。

二、填空题的设计

填空题的设计和编制,可借鉴选择题的设计方法,同样要注意中心突出、集中、鲜明,用此指导题材的取用和剪裁;陈述上力求简洁、精炼、确切,尤其是指导语的使用,务必防止歧义,且保证答案简明;求解的过程宜短,步骤不得太多,最好是1-2步,不宜超过3步,否则难以保证信度,也势必降低区分度。

填空题由于缺乏备选项的参照,试题提供的信息没有选择题那样丰富,解答起来难度往往略高于选择题。与解答题比较,由于题目考查的内容相对集中,容量较小,且由题设到所求的跨度一般说来要小得多,故其难度略低于解答题。填空题位于选择题与解答题之间,有一定的过渡作用。各题之间,其难度要求也宜有所差别,这些因素,都要求对填空题的难度调控。应十分用心和仔细,认真斟酌确定。

调控填空题难度的一般方法主要是:改变题设或提问方式;变动参数;换个说法,等等。

三、解答题的设计

1、选材与立意:选材是根据一定的考查目的(立意)和中心进行的,立意与选材两者之间,往往交织在一起。不管谁先谁后,实际上两者都必须一起考虑,互相兼顾,经过反复多次的修剪,才能趋于目标一致。进入构题的阶段,将较为朦胧的想法具体化和明朗化。

题材的来源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由某些概念、性质或简单的基本问题出发(它们多数来源于教科书或相关资料),将它们与初步确定的考查要求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思考,将有关的知识点和基本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有机组合,逐步形成综合模式的解答题。由于立足于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因此往往选取出的题材或多或少,总是带有综合的色彩。采用这类方法取材时,应有中心,渐次扩张和蔓延,尽力避免生硬拼凑的做法,防止把风马牛不相及的素材无机地堆砌在一起。

第二类,从数学研究中选取适当的素材:或从比较高的观点出发,物色问题;也可以从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生活现象、生产过程和科学实验等实践中寻找素材和问题。通常说来,用这类方法选取得到的问题和素材,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比较深刻,内容也较为丰富复杂,其形式要么十分抽象,要么过于具体,枝节横生,因而它们不能直接入卷作为考题,但可以作为基础,将其化解分拆,变抽象为具体,将具体而又枝节横生者加以修剪、删繁就简。作有科学根据的概括、省略和近似处理,直至把它们变成符合构题条件的材料,用这类方法获得的题材进行命题。往往是形式新颖、考查功能良好、深刻的好试题。

简略地说,这两类选材方法是两种不同思路的反映,第一类方法所用的思路是: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第二类方法所用的思路是:由高到低,由繁到简。由浅到深,尽管思路不同,出发点也不同,然而却殊途同归,为的只有一个中心,实现数学能力考查。单题的立意要鲜明,立意包含立足点和考查意向两个方面,立足点也就是试题的中心,考查意向也即考查目的,考查目标。一道试题,既可用知识内容立意。也可用能力要求立意,还可用问题和情境立意,当考试的试题是以知识考查为主线时,多数试题将以知识内容立意。若试卷是以数学能力考查为主线时,多数试题则应以能力要求立意。而一些综合性比较强和实,际应用型的试题,则宜以问题和情境立意。

采取上述的取材和立意的方法,既可使单题的设计顺利进行,保证试题中心突出,防止散乱或堆砌的毛病,又可使整卷的搭配和调整易于操作,减少来回折腾,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搭架与构题。设计试题的框架结构时。应以所选的题材为依据,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结构架式。例如。题材是证明线面垂直和求棱锥体积,这时便要确定一个适当的几何体,来承托这些题材,把题材分置到适当的位置上。使之能够有效地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建立试题的框架结构时,应注意主干硬朗、层次分明、清楚,有了架构,再形成题坯,把题设和提问写出。不必忙于文字处理,只须写出要点,提问可以分步设问。也可一步到位只提出一个问题。同时要把基本解案和各种可能出现的解答方法一一列出,以便比较。作为试题模坯。应力求留有余地,使之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也即题设条件要便于增加或减少,提问有多种角度可供调换。试题的难度容易调节。这样做,为的是方便下一步骤的加工和调整。

在构建题坯这一环节中,往往伴随着题材的修剪和重组。这时应注意不迷失方向,不要脱离原先的立意,否则会喧宾夺主,前功尽弃。要是出现这种情况。无异于重新开始,这是在不得已时才要面对的,应尽量避免。

3、加工与调整:有了初步成形的试题(题坯)之后,接着的工作是深加工和细琢磨。这是单题编制的中期调整阶段,必须十分认真,对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得顾及。包括试题的陈述和答案的编写,评分标准的制定,都得在这一步骤中完成。

试题的加工和调整,首先要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和适标性,其次是精心调节难度,试题的难度调节。必须以整卷的难度分布为依据,常用的调节方法有:

改变提问方式:例如,把证明题改变为探索题。将结论隐蔽起来,可提高难度;增加中间的设问,把单问改变为分步设问,无异于给出提示,可降低难度;又如。改变提问的角度,往往也会改变试题的难度。

改变题设条件:例如,适当增删已知条件。隐蔽条件明朗化,明显条件隐蔽化,直接条件间接化。间接条件直接化,抽象条件具体化,具体条件抽象化,乃至条件参数的变更,等等,都可使试题的难度发生变化。

改变综合程度:例如,增减知识点的组合;调整钥匙方法的结构;变换知识和方法的综合广度或者深度;等等,也都会使试题的难度有所变化。

此外,为了提高试题的质量,在加工和调整这个步骤中,还应注意加强试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安排好难点和陷阱的分布。

数学知识论文范文第2篇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受损,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记忆力差,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笔者在教学“图形的认识”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向学生展示优美的画面: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笔者点击课件出示由多种图形组合而成的“小房子”,并适时询问学生:这座“小房子”漂亮吗?它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同学们立刻被鲜艳的画面吸引住了,对认识图形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积极动手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手中的图形学具拼出了小鱼、小房子等各种组合图形。生动的故事,鲜艳的画面,从而使智障学生从被动吸引到主动产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激发了智障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多媒体课件在动画演示时,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演变的简单易学。如在对智障学生进行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35-8进行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小棒摆一摆,试一试怎样减,同学们共同研究讨论。在他们自己探求方法后,笔者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们看一看课件中的小熊是怎样做这道题的。当画面上出现三捆零五根彩色小棒和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熊时,同学们立刻被鲜艳的画面所吸引,集中了注意力。接着,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按照学生摆的方法,让小熊把一捆小棒拆开,然后和五根小棒和在一起,去掉八根小棒,等于七根小棒。小熊边做边说,再配上优雅舒缓的音乐,使孩子们全身心的陶醉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中。孩子们亲眼目睹了这个演示过程,从而认识到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关键就是不够减的向前一位借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学生们通过看小熊怎样做这道题,弄清了算理。这样的教学过程比老师站在讲台上演示更能吸引同学们的目光,整个演示过程也更直观,更容易理解,而且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笔者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教给他们这类题的算法,他们很容易就理解掌握了。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巧妙借助多媒体的色彩、闪烁、声音、动画演示等多种功能,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帮助学生有效形成表象,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启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将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交际的手段,是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智力落后儿童言语发展速度缓慢,口语表达能力差,语法简单,叙述不完整。因此培养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的言语能力就成为开发他们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智学校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 叶圣陶先生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基本规律。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他们用准确的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笔者经常对学生进行编应用题的训练。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的《应用题 》时,通过多媒体演示为学生创设情境,展示精美的画面: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一只小猴和一只小老虎正在摘桃子,并给出了各自所摘的桃子数。笔者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画面自编应用题。同学们看着精美的画面,纷纷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编出了好几道应用题。有的同学说:“小猴摘了10个桃子,小老虎摘了19个桃子,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还有的同学说:“小猴子摘了10个桃子,小老虎摘了19个桃子,小猴比小老虎少摘了几个桃?” ······生动的画面,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看说写训练,可有效提高智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智障孩子由于注意力分散,理解能力薄弱,导致了他们的记忆力相当差,往往是上节课讲的知识,下节课就忘了,不能进行知识的有效衔接。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的重复讲解前面的所学知识,以引起学生的记忆,这样增加了教师教学的密度,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并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笔者在教学别注重多媒体教学课件资源的建设,把平时制成的多媒体课件放到课件资源库中,当自己或其他教师教学需要时,可以从资源库中调出相应的课件,有针对性的对教学难点进行点拨,以唤起学生的知识的记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知识进行很好的巩固与衔接。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教师教学的密度,节约了教育资源。

总之,多媒体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现代课堂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培智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可极大的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切实优化教学过程;可有效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智障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多媒体辅助培智数学教学的一点实践和粗浅体会,错误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斧正。

数学知识论文范文第3篇

一、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l’的‘l’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l”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处理质疑、释疑的关系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师:“(若有所思)是啊这正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谁来口答?”老师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

四、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如一下控制:

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

数学知识论文范文第4篇

(一)数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数学与人类文明、与人类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中,一直在文化层面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学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或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即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即数学文化;数学不仅是一些知识,也是一种素质,即数学素质。数学训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上,是其他训练难以替代的。数学素质是人的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着眼点、处理问题的条理性、思考问题的严密性,这些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较高的数学修养,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无论对科技工作者还是企业管理者,无论对各行业的工作人员还是政府公务员,都是十分有益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学更是无处不在。各个领域中许多研究对象的数量化趋势愈发加强,数学结构的联系愈发重要,再加上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给我们一个现实的启示:每一个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现代人,都应当具备一定的数学素质。因此,数学教育对所有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都必不可少。

(二)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高职数学课程的设置沿袭普通高教数学课程的模式,忽略了职业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如《经济数学》课程的数学理论较深,在旅游、经贸、商务等专业中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渗透力度浅,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以课堂纯理论讲授为主,“满堂灌”现象普遍,况且高职学生的生源较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差,学生容易对数学产生惧怕心理,数学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有些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中干脆不设置数学课,或数学课作为选修课,这对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提高极为不利。陈旧的数学考试模式能制约教学模式的改革,影响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改革数学考试模式,转变数学学习评价标准,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二、高职数学课程考试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考试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较,现阶段高职数学课程的考试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考试功能异化

目前数学考试与其他学科一样强调考试的评价功能,其表现主要体现在对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强调分数的能级表现,只重分数的多少,这样只能使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考试功能的片面化必然导致教学的异化──师生教学仅为考试服务,考试就意味着课程的终结。这种考试只能部分反映出学生的数学素质,甚至只是反映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并使学生的这一方面能力片面膨胀,其他素质缺失。

(二)考试内容不合理

数学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就高职教学特点来讲,数学的应用性内容欠缺,数学理论性要求偏高,过多强调数学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谨性,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用数学,教学的结果仍是以知识传播作为人才培养的途径,考试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

(三)考试方式单一

数学考试模式长期以来基本上是教师出各种题型的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闭卷笔试完成。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标准答案试题多,不定答案的分析试题少。很多学生采取搞题海战术的方法应付,忽视了掌握数学学科的思维素质。

(四)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

高职数学的考试模式与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层次的复杂,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效果不理想,造成数学成绩不合格率在文化基础课中占领先地位。2004学年,我对所在学院招收的高职新生第一学期《高等数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了统计,结果90~100分占3.8%,80~89分占10.1%,70~79分占20.5%,60~69分占28.9%,60分以下占36.7%。学生在消极和被动中应付考试,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三、高职数学课程考试模式改革与实践

根据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数学教学要求体现“以应用为目的,重视创新,提高素质”的原则,在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下,数学考试模式的改革很有必要,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考试模式作了摸索,取得一定效果。

(一)引用“一页开卷”模式

近年来,一些高校试行了“一页开卷”考试模式。该考试模式在北美一些国家较为流行,所谓“一页开卷”是允许学生在考试时携带一张A4纸,在这张纸上写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知识点或典型例题解法,要求只能手写不能复印,考试结束时,这张纸连同考卷一起上交,并且这张纸上所记录的内容也将被阅卷老师作为打分的一项参考。学生认为,这种考试办法,至少减轻了许多心理压力,不用再死记硬背那些数学公式(如积分、微分、导数公式等),学生在总结这张纸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总结,等于把厚厚的书读薄了。同时也承认,单靠一张纸上的东西是无论如何也应付不了考试的,尤其对数学学科来说,思维素质是最重要的。

(二)学生出试卷模式

学生惧怕考试,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对考试的畏难情绪缘于试卷的“神秘”度,正是这种对试卷的神秘度引发了心理压力。学生自己出试卷的模式完全减轻了学生的这种心理负担,激发了考试的兴趣与复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具体做法是:

(1)教师宣布学生出题的考试模式,学生的兴奋度即刻替代了考试的紧张感。

(2)每个学生必须出一份试卷,并做好标准答案交于老师。这一过程保证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复习功效,为了能出好卷,并提供正确答案,不得不把知识吃透。

(3)考试试卷的题目将在全班学生试卷中抽取,向学生承诺试卷的全部内容是班内学生试卷的原题,但被抽到学生的题目最多一题。

(4)考试评分30%以学生本人试卷的质量计,70%以统一试卷考试成绩计。

这种考试模式提倡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并增加了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考试结果与没采用这一模式的前一单元比,平均分提高了8.46分,合格率提高了6.7%。

(三)课程形成性考核与论文相结合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培养学生学会认知(learningtoknow),学会做事(learningtodo),学会合作(learningtolive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tobe)”。我们在课程教学和考核中应该且必须贯彻实施。数学教学如何应用于社会经济建设,是评价数学教学的标准,所以高职数学课程《高等数学》《经济数学》的教学评价方式即考试模式,应该与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相挂钩,以下是“30%课堂教学+70%知识应用能力”的考试模式。

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考核。把学生的听课出勤率,上课提问、回答,作业完成情况形成考核内容之一,占数学成绩的30%。

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考核。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或小于3人合作,走向企事业单位完成所学知识应用的调查报告、论文或企业生产方案论证报告,在寒假完成,上交后作独立论文答辩,以查验合作组成员参与投入度与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如《经济数学》课程,在课堂学会基本数学方法后,教师要求学生就如何利用极限、导数、微积分知识进行对利率问题、投资问题、经济优化问题、产品成本与利润边际问题、市场销售策划等方面的调查报告或论文,并要求必须有数据与事例分析,防止纯理论抄袭。论文的质量与答辩情况占数学成绩的70%。

这种考试模式,开始阶段学生非常赞同,因为在表面上取消了坐下来考试这一关,随着过程实施的体验,学生中会出现畏难情绪,有些学生不知如何迈开第一步,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与同学的相互交流合作下,他们逐步学会了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模式试验结果表明:11%的学生能较优秀完成,且对金融类业务已较为熟悉;56%的学生能基本通过论文答辩,已对经济数学知识基本掌握;33%的学生的论文质量与答辩情况不是很理想,其原因有对数学知识理解不够深透,知识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能力的缺乏,也有12年中小学应试教育的惯性。

然而,这一模式不同程度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应用能力,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社会调查、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由单纯考核课程的知识转变为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四、考试模式改革引发的思考

考试模式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如果仅仅就考试模式本身进行改革,相关的系统原封不动,改革必然失败,所以,确立新的教学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推进考试方法的改革,完善考试制度与评价体系的关键和保证。因此,考试模式的改革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多样化的不断实践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卢晓东等.北京大学本科考试模式改革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1999(4).

[2]刘玉富.关于改革高职教育考核方法的思考[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3(3).

数学知识论文范文第5篇

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与调研,我们要有数学教学观念的四个转变:从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从重理论推导、技巧强化转变为注重数学思想及实际应用的培养;在保证学科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逐渐转变为注重专业需要的课程整合;从重教师的讲授转变为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新思路,我们要争取做到把每一节、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转变成安排任务,使每一节课或者每几节课都有事情可以解决,都有一个“任务单”要完成。虽然在每一模块结束后,做不到一个具体实物出来以展示我们的成果,但一个个“任务单”足以说明我们做了什么。最起码是要让学生知道学了什么样的数学理论知识,学的这些数学知识都用在哪了,并且知道怎样以数学的思维和手段解决实际生活中和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我们试推出了“任务单”式数学教学

拿定积分应用来举例子,我们将定积分应用分为四个任务单:一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二是旋转体的体积,三是平面曲线的弧长,四是生活中的定积分。我们选其中两个看一看。

任务单二

(一)重点会用定积分解决旋转体的体积

(二)需导入的知识

1.一个直角三角板以一直角边为轴旋转后的立体体积。

2.一个矩形以一边旋转后立体体积。

3.一个直角梯形以其直角边为轴旋转后的立体体积。

4.那么,任意一条曲线或多条曲线围成一面后绕一个轴旋转后体积该如何计算?比如曲线y=x2在x∈[1,3]上的一段分别绕x轴与y轴旋转后得到的体积如何分析呢?

(三)推出的新公式(理解并记忆)

1.曲线绕x轴旋转后得到的公式。

2.曲线绕y轴旋转后得到的公式。

(四)练习

1.由y=1xx∈[1,3]绕x轴旋转后的体积。

2.由y=x2与y2=x所围的图形绕x轴旋转后的体积。

(五)解决问题

1.做题中需注意哪些问题,你在实际运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计算以下各旋转体的体积。(1)由椭圆x2a2+y2b2=1的上半部分与x轴围成的图形绕x轴旋转后的体积。(2)由x2+(y-5)2=16绕x轴旋转后的体积,你能想象出是怎样的一种立体吗?(3)[喇叭体积]一喇叭可视为由曲线y=x2直线x=1以及x轴所围成的图形绕x轴旋转所成的旋转体,求此旋转体的体积。(4)[机器底座的体积]某人正在用计算机设计一台机器的底座,它在第一象限的图形由y=8-x3,y=2及两坐标轴围成,底座由此图形绕轴旋转一周而成,试求此底座的体积。

任务单四生活中的“定积分思想”

(一)汽车的行驶路程如果一辆汽车以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4s,那么汽车行驶的路程为30×4=120m。如果汽车以递增的速度行驶,设v(t)=2t2(m/s),此时其行驶速度是变化的,如何得到它在t=0s到t=4s行驶的路程?

(二)水箱积水设水流到水箱的速度为r(t)=5t2-2t(L/min),问从t=0s到t=2s这段时间内水流入水箱的总量W是多少?

(三)列车制动列车快进站时必须减速.若列车减速后的速度为V(t)=1-13t(km/min),问列车应该在离站台多远的地方开始减速?

(四)运动方程已知一物体作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12t2-3sint且当t=0时,v=5,s=3。1.求速度v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2.求路程s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

(五)电流函数一电路中电流关于时间的变化率为didt=4t-0.6t2若t=0时i=2A,求电流i关于时间t的函数。

(六)太阳能能量某一太阳能的能量f相对于太阳能接触的表面面积x的变化率为dfdx=0.005姨0.01x+1,如果x=0时f=0,求出f的函数表达式。

(七)电路中的电量设导线在时刻t(单位:s)的电流为i(t)=0.006tt2姨+1求在时间间隔[1,4]s内流过导线横截面的电量Q(t)(单位:A)。

(八)新井的石油产量工程师们预计一个新开发的天然气新井在开采后的第t年的产量为:P(t)=0.0849te-t×106m3,试估计该新井前4年的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