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使用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的背景
通过对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的调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是一部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创新性、实用性等特点的优秀写作教材,并且在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中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基本能够满足现阶段学生发展的需求。这本教材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根本理念,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中心思想以及体现了自主、合作创新的现代学习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强化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推动语文写作教材的发展。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体系以及写作目标都符合当前语文教育的需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存在的不足
首先,虽然苏教版写作教材是显性和隐性方式相结合的,但是缺乏对隐形方式的训练和具体指导,九年级隐形写作方式,容易被教师、学生忽视,而且练习题的数量极少,缺少具体的专题指导。苏教版在很多方面都未进行全面的介绍和指导,如审题、语言的锤炼、通感等方面需要介绍给学生,但苏教版未做出相应指导。另外,苏教版写作范文的选用比较单调,例文都是源于文本,缺少多样性,而且对于学生的写作速度没有要求,在强调修改的重要性时,未强调修改方式的多样性,这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其次,苏教版缺少系统性的写作指导,且安排过于混乱,写作指导侧重于“以文为本”的写作训练,忽略对“以人为本”的写作指导,片面地在文本层面找训练方法,在静止的平面上进行写作指导,忽略了人的写作活动是动态的、立体的,缺少对动态过程的指导,这就容易导致学生离开老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无从入手。最后,作文题目落后、命题前后重复、部分的写作实践和写作指导不匹配,同时存在写作平台单调,视野狭窄等问题。
二、使用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的策略
(一)创新课堂写作教学模式
课堂写作是教师集中讲授写作知识,系统进行写作指导的时间,且课堂写作要当场完成。课堂写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写作能力,但目前教学中存在教师的指导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教学效率低,写作能力很难得到提高等问题,急需对课堂写作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首先,每堂课都要明确本次的写作目标和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清楚本次训练的重点,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的写作方向,指导学生的写作方式;其次,剖析具体案例,明确写作思路;再次,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写作;最后,修改和交流学生所写的文章。
(二)构建完善、系统的作文教学序列
关键词:苏教版初中语文 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 有效性
伴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无法与新课程相适应。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内涵丰富,需要寻找适应其教学的方法。将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理论,应用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必然能发挥作用。
一、构建苏教版初中语文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基础理论
构建多元智能综合性理论,来自著名的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的“Multiple Intelligence”。这个理论直译过来就是多元智能。这个理论的提出基于脑部创伤和学习能力差异关系。就初中语文课堂而言,依然存在着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的情况。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多元智能理论当中,将这种差异归为个体智能的不同组合,例如:从小学习美术的学生其空间智能和审美智能要比普通学生高很多。以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为教学构想,应用于苏教版教材教学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教材优势,提升教学有效性,充分地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开发出来。
二、构建苏教版初中语文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设计分析
(一)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课前设计。
以苏教版教材为基础的课前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对本节课中涉及的智能进行分析,选取几个侧重点,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将智能与教学进行融合。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过程中,可将语言逻辑能力作为讲解切入点进行备课。本单元几篇课文都是以信息传播为主,其中《录音新闻》、《新闻两篇》教学过程中更强调学生对新闻语言的掌握情况,所以在备课过程中可将语文逻辑能力加入其中,同时完成能力培养和教学任务。其次,根据选取智能的方向,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配合教学完成。在选取过程中,在满足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前提下,将智能作为选择条件之一,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最后,教学形式的设计及其论证,这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条件之一,通过这一方法可更好地分析论证教学设计达到最佳效果。
(二)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课中分析。
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的教学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语言智能培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满足这一任务,使得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提高,达到有效运用于听说读写。其次,初中语文教学离不开思维体系的构建。苏教版教材的特点,是将语文作为一个体系进行了教材编写构建,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将体系思维进行渗透,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语文思维体系,满足今后学生对语文思维能力的需要。在语文教学的不同阶段,其语文思维是有一定变化的。最后,初中语文应试能力的培养。中考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无法忽视的重点,应试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基础要求,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将人的能力进行了多种划分,可以设想如果学生无法拥有应试能力,学生即使拥有其他任何能力也无法满足考试需要。
(三)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课后反思。
课后的教学反思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课堂的教学反思,对从课前到课中多方面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构建情况进行分析。论证多元能力方向的选择是否准确,分析学生对能力培养的接受情况,只有准确的总结分析,才能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保证教学设想同教学实施结果一致。
三、构建苏教版初中语文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实施策略
(一)发掘自身优势,创设外部环境。
构建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同外部教学硬件环境是分不开的,立足本学校硬件设施,发挥其硬件优势,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外部硬件条件可以满足教学需要。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程设计都需要硬件的支持。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与环境”的“实践活动”模块中要求,进行“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视听活动对教学硬件提出了要求,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的成功构建是需要学校给予支持的。
(二)多种途径出发,营造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涉及的问题大体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师生之间的关系情况是内部环境的一个关键,相对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开展的保证。其次,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决定了多元智能综合性语文课堂构建成败。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对教师要求较高,涉及到相关的理论知识较多,只有教师不断地丰富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保证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的顺利开展。最后,学生对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的接受情况,学生是否可以接受这种教学形式,学生是教学的第一群体,学生的反应和态度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成败。
(三)围绕智能差异,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
一、生命教育与语文学科的联系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2]。这种引导在语文学科上更有优势,也体现得更为明显。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文性意识的培养。可以说,语文课程在人文性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后者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毋庸置疑,生命教育是属于语文人文性教育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在当今学生生命意识严重缺乏的社会现状下,这部分内容越来越值得关注。语文学科应注重从生命教育角度启发学生对一切生命施加人文性的关爱。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应更多融入生命教育素材,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提升生命价值,活出精彩人生。
二、教材中的生命教育主题分析
苏教版初中语文6册教材以主题为单元划分课文,其中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中出现了三篇直接与生命相关的课文,分别是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海伦?凯勒的《享受生活》。其他与生命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课文分散出现在各册教材中。综观全套教材的主题内容,我们能感受到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尤其在生命与挫折、生命与伦理、生命与价值三个主题方向表现得最为明显。
(一)生命与挫折
挫折教育应是中学生首先接受的必要教育内容。能顽强面对挫折,在困难中依旧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应是积极生命观的应有之义。法国作家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一文中说:“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3]生命教育的一切内容应以热爱生命、保存生命为出发点。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身处辽阔可怕的荒野之中,面对无水无食的艰难生存困境,面对死亡的逼近,他心中仍然怀着对生命的热爱。“他摔倒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一到垂危的生命火花重新闪烁起来的时候,就慢慢向前走。他已经不再像人那样挣扎了。逼着他向前走的,是他的生命,因为它不愿意死”。后来,面对病狼的威胁,为了生存,别无选择,两个濒临死亡的生命拖着垂死的躯壳做生死决斗,主人公最终咬死病狼,喝狼血自救,绝处逢生。选文告诉我们极简单却极深刻的道理:只要心中生存的意念还在,只要我们不放弃一丝生的希望,再艰难的困境也会重生。热爱生命,这便是来自生命最深处的召唤。
《享受生活》向我们传递海伦?凯勒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对万事万物的热情,用无比珍视的感恩之心感受生活,体会生命的美好,感悟这个世界的美好,“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是美好的,甚至黑暗和沉寂也是如此。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
《生命与和平相爱》借用犹太人戴维的故事,向我们展示这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强大创造力,启示我们“正是对生命不衰的热爱和对和平执著的祈祷,支撑着犹太民族不断战胜人类所能承受的最大苦难”,从个人生命角度上升至民族生命角度,发出生命与和平相爱的号召,体悟一个民族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从民族精神中获得力量,体会生命的崇高感。
这三篇选文涉及热爱生命、直面苦难、享受生活等主题,力求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带领学生与主人公一同体验困境生存,感受挫折甚至死亡的逼近,在这种情境下提升对生命的认识,感悟直面苦难,顽强生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获得情感上的升华,培养学生坚强面对人生挫折的勇气和毅力。中学生正处于漫长人生的开端,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他们需要做好准备,现在就开始培养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执著,对生活之美的探求之心、发现之眼及对生活的无限激情。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要感谢生命。“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二)生命与伦理
阿尔贝特?史怀泽创立的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把伦理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的大事。
约翰尼斯?延森的《安恩和奶牛》通过老人给孤独的奶牛找同类,散心的感人故事,启示我们读懂平等与尊重,把动物当做人看待,与动物平等相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动物的真正和谐。
万物都有精神性的一面,我们都可从其勃勃的生命力中探求一切生命应该有的姿态。《白杨礼赞》一文抒发由衷的赞美与敬重之心,引导学习白杨树坚强、朴质、力求上进的精神,由物及人,反躬自省。《紫藤萝瀑布》一文更是从生命意识哲理性的高度,引导学生明白“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由盛开的花感悟到生命的永恒、可贵,由此振作了精神,由个人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4]。《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从一棵树的角度阐释了任何生命都有其价值所在,要学会找到自我的价值,活出人生的意义。
上述文章透露出对生命个体浓浓的伦理关怀,引导学生既要放眼四望,又要关注身边事物,体会一切生命存在的价值,保持尊重之心、敬畏之心,由它及己,反躬自省,体会人类生命应有的姿态和内在精神。
(三)生命与价值
刘济良认为:“人的生命存在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一方面,作为个体存在的生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人的生命有其无限的一面,这就是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向度。”[5]对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的思考和揭示应当是一切生命教育的归宿。教师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引导可以从具体的有限延伸到抽象的无限,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追问生命的性质和意义。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昭示着生命物质性的消失和精神性的长存,引导学生努力创造精神财富,活出生命的精彩。《鱼,我所欲也》探讨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及舍生取义的观点。生命中处处都有选鱼还是熊掌的案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在当今“热爱生命,生命第一”的理念下,我们该如何看待生和义?如何看待个体与群体的生存关系?这些讨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思考生命,感悟生命的复杂性与人生抉择的两难性,为迎接未来人生做好心理准备。在生命意识严重缺乏的现状下,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贵生”,这并不是说我们为一己利益苟且偷生,而是说不轻易、不盲目地牺牲个体宝贵的生命。《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引导学生明白生命的神圣在于思想的高贵,启发学生体会生命的崇高感,学会敬畏生命。
生命来之不易又如此短暂,然而依旧可以创造非凡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任何时候,即使面对人生困境,或者是平凡常态的人生,依然可以活出非凡的色彩,创造生命的意义。《纪念白求恩》一文通过白求恩先生的先进事迹,讴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精神,启发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做有利于人民的人。教师可通过相关素材的介绍,引导学生探讨人生的意义,努力绽放生命光彩。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语文课程在致力于形成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人文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并倡导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是根据新课程编写,国家首批通过审查的五套初中新课本之一,目前已在江苏、山东、浙江等省份使用多年。和传统的人教版课本相比,苏教版语文课本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活动中强调实践、体验、对话、探索,可以说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下面笔者通过几年来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结合新课程标准来谈一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心得。
一、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充分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素养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性特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文主义教育内容,不仅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更凝结了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学习语文知识,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比如苏教版收录的朱自清的《背影》这一经典散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使学生将文中父亲对儿子那质朴无私的爱联系到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周国平《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告诉学生们,人的内心世界的差异决定了人是高贵、高尚,还是平庸乃至卑鄙。使学生在学完后,打破旧有观念,建立新的认识,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身边的社会,重新建立、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树立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标倡导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缺乏教学民主,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应正确把握教学双方角色,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主线,师生互动结合,多方位多角度地依据学习目标将听、说、读、写、训练真正地有机融为一体,还学生应有的学习空间和权利。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走进学生学习的环境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教师越俎代庖过多的精讲细读,只是死记硬背式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仅是墨守成规的平庸之辈。教师一味地退后作观众,学生得到的仅是知识的皮毛。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世界观更是无从谈起。教师和学生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学生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主动探索者。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在教师主导意图下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苏教版教材比较注重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设计中提供的文字资料,也不再是要学生被动地记忆、接受,而是为学生的自主思考、主动探究提供辅的知识支持。针对相关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演讲、辩论、交流读书心得、诗歌朗诵等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们的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
三、在充分利用教材基础上超越教材
苏教版语文教材内容新、分量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不能适应新教材的特点。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个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需要进行取舍或者延伸其他内容。在进行教学时适时补充社会信息让学生感受社会变化的节奏,领略生活的五彩斑斓。比如臧克家《有的人》的教学,通过对鲁迅战斗而伟大一生的介绍,讲授作者的爱憎感情,对两种人生态度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参悟之后,可以联系到雷锋同志“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光是为了吃饭”,来告诉学生人的生命的真谛在于努力追求。教材的价值在于能作用于学生充分发展,在于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不能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更可以超越课本内容篇目,补充延伸鲜活内容。同时,对于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精心选择篇目进行教学,对于有的篇目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四、鼓励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文学史会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见解,甚至不同的读者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发现。比如在《天上的街市》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认为这首诗并不怎么好,理由是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并没有诗中写的那样自由、幸福,所以应该改一改,大家觉得如何改才好呢?学生热情高涨,分头讨论,一一展示了自己的改写作品,然后让大家和原作相比较,分析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这样的思考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在文本中所感悟到的,是他们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阅读才能感悟的。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体验,引导学生从无疑处质疑。启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潜能。
五、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加强感情投入,不断总结科学的方法和经验,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确保初中语文教学的顺利成功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周荣贵.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初探[J].跨世纪(学术版),2009,17,(3).
[2]田明亮.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教材体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1).
[3]梁金连.浅议初中语文创新教学[J].科教文汇,2009,(17).
[4]黄汉明.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四川文理学院报,2007,(Z1).
[5]陈诗智.苏教版初中语文活动体验课模式探究[J].语文学刊, 2008,(4).
关键字:苏教版 初中语文教学 情感渗透 互为思考 营造气氛
语文教育教学是一种人文素质性的教育教学,所以说,它除了要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要具备思想教育和感情熏陶之功效。对于每一位初中生来说,情感交流一定会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互相沟通,所以,要上好初中语文课,教师就必须要结合情感渗透于教学之中。本文就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基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为话题来进行浅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第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需要语文教师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来将学生们融入其中,使得师生之间具有极为融洽的课堂互动性。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我们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来情感渗透,让学生们在各种情境中去体验和感受,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更好地进行学习。教师就是一扇通往知识的大门,学生们在教师的情感引导下充满对于知识的渴望。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情感是激发学生们对于老师和所教科目态度的基础,正面的、积极的情感交流会促进学生们愿意同老师接近,从而愿意学习其所教的科目。
第二,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时需要语文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语言为基础和保障的。
想要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语文教师再课堂上是一个具备扎实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的教师,那么,学生们会带有羡慕和崇敬的情感去学习;并且丰富的教学语言也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否则,语文教师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的讲解中,如果教师能够穿插一些有关航天小知识,那么,学生们会更加信服教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语文教师要学会说话和敢于说话,因为只有具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的教师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声望。所以,教师要善于结合与学生实际有联系的事例来以自己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地表述,仅仅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们感受到亲切与快乐。
第三,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换位思考,角色互换式的进行教学实践。
新课程规定,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将以往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尊重和欣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并能以宽容和平等态度去认真、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得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以真诚为基础进行的。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么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是师生之间进行感情渗透的基础和关键性环节。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好良好的关系,学生们才有可能喜欢上自己的语文课,并努力学习。
总之,以上就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为话题来进行的浅谈,目的是与同行之间相互交流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教与学的开展。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诵读、音乐、对话表演等形式的课堂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并同时来寻找师生之间在心灵上的契合点,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芳蕊。拨动情感之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J]。河南教育(下旬),201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