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营销故事

营销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营销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营销故事

营销故事范文第1篇

故事一

上海吴兴路上有家面馆,与别家不同的是,它闹中取静,布置得干净宽敞,完全没有面馆那种油腻的感觉。一个雨后的傍晚,我在那里跟朋友吃完面离开,外面还下着雨,刚坐进车里,就听见有人喊。我打开窗户,只见收银小哥急急忙忙站在雨里,说:“你掉了一块钱。”看着他的样子我瞬间觉得他很可爱,自己也很感动。他说这是他们店的规矩,一毛钱也要送还客户。

想要产品被人记住,往往很难,而服务,只需要一个细微的动作,只要真实,带有情感就可能会刻在人的心上。

故事二

我去过一家以人文和摄影为主题的新型酒店,很低调服务很好。有一次晚上我到达酒店,办理好入住之后,看到他们的阅读空间,摆满了书,便挑了一本。刚想带进房间,突然想是不是要到前台登记,却没有看到任何登记的提示。犹豫几秒我还是到前台去问是否需要登记。服务员说可以不用登记。我问:“真不登记啊,要不登记一下(其实是我自己心里的定式思维)?”对方说:“那好吧。”

刚走出几步,我回头又问如果看不完怎么办,前台说可以带走。我再问:“那什么时候还呢,有时间要求吗?”前台告诉我什么时候看完什么时候还。我再笑着问她:“那不还呢?”前台说:“不还也没事。”我笑着离开了。那本书现在还在我家里,看完我还是会还回去的。这是酒店对人的完全信任,也是人对自己的考验。

我想产品是死的,规矩也是死的,只有人是活的。如今企业需要的不再只是遵守规矩的员工,而是能跟客户对话的员工。信任才是最大约束,规矩约束的是行为,信任约束的是灵魂。

故事三

我认识一位宝妈微商,有一次她截图给我看一位客户在朋友圈对她的评价:“衣服太棒了,没有任何线头……”我很奇怪,这位客户没有说她衣服款式好质量好价格便宜,反而去说没有线头,我以为这是客户瞎编的。但还是忍不住问朋友:“没有线头怎么回事?”她告诉我每次从厂家拿回衣服,她第一件事情就是拆开,一个个检查有没有破损、线头等。她坚持这么做,客户感受到了细节。

我挺受启发。事实上每一个细小的行为都是一次营销,客户还没有记住你,说明你做的不够好。营销不仅是几千万的广告或大手笔的创意,它也是细节之处。

这个世界还是需要靠谱

营销故事范文第2篇

微信营销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却是一个不断“求新”的过程。微信的渗透和普及,吸引众多企业纷纷“入驻”微信,不管是服务号,还是订阅号,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宣传企业软文化,笼络消费群体。

于是,刚刚“入门微信”的企业开始玩订阅号,每天固定地给粉丝群推送信息,内容从公司简介到打折产品甚至是心灵鸡汤等一应俱全,公司做得累,粉丝也看得累,久而久之,订阅号成了粉丝手机中的糟粕,订阅号里的粉丝数或许成千上万,但真正活跃的却没有几个人。

玩够了订阅号之后,这些企业开始玩朋友圈,每天连续地刷屏,推送没有养分的网络接连,除了耗尽粉丝的流量和好奇心之外,再无别的好处,至于所谓的“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那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那么,微信营销究竟该怎么做,在河南微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王浩看来,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之所以说是容易,因为对于企业而言,把微信营销做成“点对点”、“面对面”的服务号就好,“当粉丝在咨询产品,或者使用产品遇见困惑的时候,企业微信号能够第一时间回应粉丝,并帮助粉丝解决问题,那么粉丝对产品的热衷度自然就水涨船高。”王浩介绍说。

在王浩看来,企业微信号存在的首要原则和必要原则就是做好服务,不管是向新粉丝介绍产品,还是帮助老粉丝解决问题,当服务做好了,企业本身的信誉度和美誉度就高了,这是最好的企业推广和宣传。

但是,“最好的”并不代表就是容易的,诚然,企业做服务不难,难就难在“复杂”上。如果仅仅是线上的服务,就会让企业的推广和宣传陷入困境――原因是没有线下活动的结合。如何实现微信营销线上和线下的完美结合,也成了王浩眼中的那件复杂的事情。

而“复杂”并不代表“僵局”,“有故事,讲感情便是复杂事情的线头,有了这个线头,整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王浩如是说。

在王浩运作的微信营销案例中,就有这么个例子,而这个例子还是白酒类的营销。“我们可以把酒瓶上贴上二维码,通过微信扫描之后,手机里就会显示送酒人的语音祝福,所以,不管是将酒送给父母、朋友、同事等,都不再是一瓶单纯的酒,而是一个故事。”王浩介绍道。

营销故事范文第3篇

2014年12月13日21点26分,微博大V“伟大的安妮”的《对不起,我只过1%的生活》漫画,在微博上迅速发酵走红,随后很快扩散到微信朋友圈。短短的一天,这篇文章已经有超过6000万的阅读量,有超过30万的用户下载了她创业开发的“快看漫画”应用,该应用也在App Store里最高时冲到了免费榜榜首。

即使随后有人质疑她炒作,质疑她的漫画水平,以及她前后不一的表达,但单单从这一事件本身出发,我们能学到的是她的事件营销技巧:一个好故事成就了一个热门事件,一个好故事引发并促成了一个营销闭环。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我只过1%的生活》就可以算作是个样本――

鲜明而有正能量的主题:励志与梦想。这是当下社会中一直热度不减的话题,也是丝们聊以的精神食粮。网友“姓赵无名”留言:梦想系也许是唯一能和爱情系并列的一击即中的文艺创作题材了,因为它根本就是整个人类的软肋嘛。

个性化的人物:90后少女创业者。在创业大军里面,目前还能引起舆论和人们关注的,也只有90后了,这是所有70、80后的羡慕点和媒体的关注点。人们绝对不会放过这样一场鲜活的好戏,看客们会为他们的一点成功而欢呼,也会为他们的一点挫折而苦恼。

新颖而可视化的传播形式:漫画。80、90后早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比起长篇的文字,图像本身更有直观性和美感,更易于传播,也更适合碎片化时间。漫画的形式本身就具有更好的可读性和可传播性。

故事的核心矛盾点与冲突:成长与创业中的坚持与特立独行。这又是一个时下最最激动人心的模版,每一家伟大的公司都是对某个真实存在的特定用户需求的响应。

但这个好故事能否成为一个好营销,还有几点要素必不可少――

首先,在构思故事之前,你要想清楚以下几点:你的目标受众究竟是谁,你要用什么样的故事去感动他们,如何到达受众并让他们参与其中?《我只过1%的生活》从面向普通看客的内容入手,从社会化网络发端,即使对普通用户的影响没有特别突出的效果,至少也能让投资人和行业合作者看到自己的营销能力。

其次,时间点和大环境的支持特别重要。《引爆点》讲述了流行理论三法则之一是环境威力法则,即发起流行的环境因素十分重要,一个微小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就能决定流行或者不流行。

营销故事范文第4篇

2005年的元旦前夕,我们翻山越岭登上牛庄,造访了刚过不惑之年的邹维。他中等个头,脸庞瘦削,为人谦和,有着大山的坚毅和山泉的精明。

选择

贩粮食?此路行不通。卖木材?处处遇“红灯”。被“逼上梁山”的邹维,最终选择了营销中草药的行当。

邹维从事中药材营销,是被“逼上梁山”的。

1999年之前,邹维和妻子任丕钰在牛庄乡粮管所从事了整整10年粮食购销业务。随着粮食市场的放开和乡粮管所体制的改革,邹维和妻子双双下岗。

从“铁饭碗”到“无饭碗”,邹维夫妇顿时断了退路。

贩粮食?邹维深知此路不通。卖木材?邹维尝试做了几笔生意,处处遭遇“红灯”,弄得焦头烂额。

急中生智,邹维猛然想起深山老林里到处都是独活、党参、元生等中药材。过去,这些中草药材大都低价贱卖甚至烂在深山无人问。

“何不营销中药材!”邹维一拍大腿,兴奋得跳了起来。

动作

从广东“取经”归来,邹维以敢闯敢干的精神,在当地旋风般地做了一连串令人刮目相看的精彩动作。

过去,牛庄至少有几十人贩卖中药材。因为全是“跑单帮”,市场非常狭窄。邹维跨入中药材营销领域之后,没有急于收购药材,而是风尘仆仆地前往广东清平药材市场考察。此次考察,他发现,经过加工后批发的“独活头”,每公斤高达30元以上。而在五峰牛庄,生长在海拔1900米左右山峦间的“独活头”,因为没有加工,每公斤仅卖7元。

“要把深山老林的中药材市场做大,不办公司不行,不加工增值不行”。这是邹维取回的“真经”。从广东归来,邹维注册了“康源中药材开发公司”,创办康源饮片厂,在整个五峰填补了两项空白。

独特的经营理念,使得邹维的中药材生意很快就进入了“快车道”。他收购中药材的范围迅速从牛庄拓展到五峰、巴东、鹤丰等县市,销售网点也从湖北延伸到广东、广西等地。

到2004年底,他在短短四年内,远销各种中药材1250多吨,营业额突破了3800万元。

牛庄乡党委书记张泽林告诉我们,在五峰,邹维营销中药材有“三最”:起步最迟,发展最快,规模最大。

远销

赔偿了一万多元,交了一批“铁朋友”。经广州药商多方斡旋,邹维终于首次将一批独活、元生远销到了香港和台湾。

邹维从事药材生意几年间,走南闯北,深深地体会到了“诚信”的内涵。

2001年的盛夏,广西玉林市药商杜德林千里迢迢来到牛庄,从邹维这里购买了一批独活。

回到玉林,杜德林在检查这批独活时,发现其中掺入大量劣质假冒物品。

接到玉林急电,邹维非常震惊。经反复核查,原来这批独活是从邻县购进的,而这些劣质假冒物品是在购进之前掺入的。邹维二话没说,当即给对方汇了1.2万元,赔偿了全部损失。

“诚信无价”。自此之后,杜德林成了邹维生意上的“铁朋友”,每年从牛庄采购150吨左右的独活。

2002年盛夏七月,广州有家药材公司的经理叫孔繁财,他得知邹维诚信经营的品行之后,主动与他建立了贸易关系。就是在这一年,经孔繁财多方斡旋,邹维首次将一批牛庄种植的独活、元生远销到了香港和台湾。

这在当地,也是一个创举。

开拓

非常时期,邹维以敏锐的眼光捕捉信息,在安徽亳州开发出了一个新市场,借此又和五峰县共同投资兴建了第一个800亩独活基地,激活了牛庄乡农民兴建药材基地的热情。

2003年阳春时节,正是“非典”猖狂蔓延之际。邹维的心情也非常焦急。

危急关头,国家有关医疗机构组织科研力量,迅速研制了几十种预防“非典”中药,其中有一种中草药叫“贯众”。当时,邹维在查阅《中药信息》杂志时发现,千里之外的安徽亳州急需“贯众”。于是,邹维紧急动员力量,在牛庄及附近乡村收购一车“贯众”,亲自押车星夜赶赴亳州。

邹维“雪中送炭”,竟在亳州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当年,亳州又从邹维这里购进了40多吨“贯众”。

快速建立收购、加工、贮藏、销售“一条龙”之后,邹维并没有就此满足。

过去,在牛庄收购中药材,基本上是农民在满山遍野采摘的。这种纯天然的采摘,很难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邹维意识到,要中药材市场做大,要把中药材当成农民增收的门路,必须建设基地。从2003年初起,邹维经过与湖北中药研究院的专家教授多次论证和磋商,共同敲定了在牛庄海拔1900多米的沙河村兴建独活基地的项目。

营销故事范文第5篇

请注意:面对这类问题,如果回答得当,它可以担当起成交邀请的喜帖。可如果处理失当,它往往会变成销售败走麦城的陷阱。

在平常的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通常的解决方案往往是再次陈述产品、服务的优势:与同类型产品比较价格优惠、功能强大卓越、售后服务网络分布广、保修时效长……可惜的是:这种“对”的回答往往并没有推动客户的行为。商家这种常规性的回答往往因为没有引起潜在客户的情感共鸣、情绪波动,进而促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发生,于是这种回答就沦为了无效的回答方式,让我们与成交失之交臂。

在营销模式演进过程中,企业与销售的功课已经从产品为中心的“4P”进化到以客户为中心的“4C”,进而发展到以建立两者关系为核心的“4R”模式。一再强调产品本身的优势已经难以满足市场、客户的需求,也无法有效驱动购买行为的发生。

如果现代商业中榜样的作用在于给予启迪方向与增加前进中的力量,那么微软的企业形象广告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样板。

整篇广告时长三分钟。它以一个孩子穿过长长的通道,跑进教室为开篇。旁白与文字告诉我们:“我们看到一个医生”。镜头切换,它随着小女孩跳跃芭蕾舞步来到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位年轻的妈妈正抱着她的孩子在操作电脑,旁白与文字再次出现:“我们看到一位母亲和一位CEO。”而在另一个房间,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背上书包出发去上学,在电梯里,天使一样的声音再次出现:“我们看到了一位海洋生物学家。”紧接着,飞驰的汽车掠过高架桥,主调出现在黑白而变化的生活背景中:“在微软,我们看到不是一个表象的世界,而是一个将来的世界。我们看到潜力,我们看到人们彰显创意,施展才华,获得更多成就,享受前所未有的生活。我们看到工作人员自由、公开地分享信息。我们看到:小企业在成长,大企业的运营变的更灵活,公司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看到软件开发人员开创下一个伟大梦想。”

随着旁白,一幅幅平凡、普通的生活、工作场景徐徐展开:年轻人走向大门,隐藏的大门上标志着“将来”,音乐家在广阔大地上构建起美丽梦想,打电游的孩子成为了工程师,商务人员头顶着信息发射塔,企业像饱满葱郁的植物一样快速而茁壮地成长着,严谨的商务被装上了灵感的翅膀,疏离的楼宇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以及工作中的软件开发人员找到了下一个通关的关键。

当孩子花朵般的笑容出现时,微软的商业目的展现出来:“我们乐于分享你的潜力,正是它,启发我们创造软件,助你不断发挥潜力。正是它,启发了我们所有的成就。因为最终,我们的成功,并非强大的软件,而是强大的你。”

当“你的潜力,微软的动力”作为最后的标识句浮现,广告进入了尾声,微软伟大的企业标识消融在无边的黑色之中。

通过广告,微软给每个观众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让理想的飞帆迎风飞舞。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营销故事,深深打动了每个观众情感的部分:“心”,从而让微软的产品与每一个潜在的使用者的情感上产生了联系与呼应。任何一个潜在客户:个人用户、中小型企业用户、大型企业用户都看到了与自己生活、工作相关联的情境。尽管微软的商品、服务并没有完整地出现在整个广告中,但其对社会、企业、个人的深远影响却显而易见。

与微软与潜在市场建立关系相比较,我们的大部分企业还处在卖硬/软件产品、卖围绕着商品延生的概念的初级阶段,而不是通过营销系统来兜售梦想、鼓励人们通过购买其产品、服务来实现内心远大理想的故事。

实际运营中,企业往往将与市场、上下游企业建立关系的任务放在公共关系部门或市场部,将质量方面的跟进任务放在售后服务部门。而不论是公关部、市场部和售后服务部门,他们又被企业统统划归为成本部门、而非盈利性部门。他们的工作往往属于常规事务性、补漏性、维修性质的,而不是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随着企业服务营销意识的提升,我们将逐步破除这些企业与市场关系间的刻板印象。其实,对于真正想成长为卓越的企业来讲,与市场建立关系是每个部门都要树立意识、动作实践的。市场正在向着一对一市场营销模式高凯进。对于由个人所组成的市场来讲,企业的每一次的接触点上所形成的感知印象都会对市场形成或深或浅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叠加,强化或削弱某种认知。服过营销过程中,客户并不会有意识地区分人员与企业,他们会将每个岗位上所遇到的服务质量等同于企业服务质量,并以这种点上的服务品质等同于企业服务品质,以这种服务关系等同于他们与企业的关系,最后形成了强大的市场感知印象。

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界朋友都会问到以下类似的问题:“微软的创意确实挺好的。但是,这对于我们这样规模的企业来讲,制作、播放这样广告成本太高了。我们需要做些务实的工作。”“这样的运作,对于微软这样的跨国企业来讲,也许是很合适的。但我们现在正处于市场进入期,我们必须要先卖产品,把钱收回来,才能搞些形而上的工作。”

或者:“我是做销售的,这样的概念对我日常具体工作来讲有什么作用?在我的岗位上,我只需要完成公司、领导交给我的事务性任务就可以了。我个人的影响力是有限的。”

实际上,服务营销会涉及到企业界每个层面、每个岗位,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都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行行都是服务业、环环都是服务链、人人都是服务员。只通过系统化的服务营销增值,企业才有机会与市场建立起真正的关系,获得持续成长的机会。

在每一个接触点上,客户都在累积着对企业的某种情绪感知印象。客户很少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设身处地的考虑:他现在所接触的这个员工就要离职了、或者这是一个新员工,还不太熟悉业务,他们更加不会考虑到这个员工今天心情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