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李嘉诚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面对两个儿子完全不一样的分配方案,李嘉诚认为,两兄弟在事业和财产上都没有冲突。
大儿子华人新首富接班人李泽钜2 900亿港元
分家之前家族资产是“三分天下”,家族信托的权益分别由李嘉诚、李泽钜、李泽楷各持有1/3,李泽钜名下并无太多私人资产,他也并未入围2012香港福布斯富豪榜。
分家之后家族资产几乎由李泽钜“一统天下”,其所持家族信托权益增至2/3,涉及总共22间上市公司,包括“四大”旗舰: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长江基建、电能实业。而李泽钜名下资产达2 900亿港元,超越其父李嘉诚,成华人新首富。
说起李泽钜,外界对其的评价,可用一个关键词形容,那就是“沉稳”。
22岁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长实集团工作,25岁即担任长实执行董事,29岁升任长实副总经理,42岁出任长实集团董事总经理。可以说有着近乎完美的职场履历。
在长和系工作期间,李泽钜主导的几起商业案件也是可圈可点。
1999年,李泽钜宣布进军网络,创办网站“”。当2000年“”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时,高达200倍的超额认购,刷新了香港上市公司的招股成绩。
随后,李泽钜更击败精于重组及出售濒临破产企业的美国资产管理公司Cerberus,成功以38亿港元买入加拿大航空31%的股权。
而1996年5月遭到世纪悍匪张子强绑架一事,更是让他确定了家族接班人的身份。媒体报道,李嘉诚支付了10.38亿港元的巨额赎金之后,李泽钜很快脱险。而当时32岁的李泽钜,在脱险第二天后便如常返回公司上班,丝毫不见慌乱。
不过,尽管李泽钜是李嘉诚精心培养的接班人,但李嘉诚的精心培养,却也让李泽钜的接班蒙上了一层阴影。
据报道,在每年与李嘉诚一起出席长和系业绩会时,李泽钜都只有在李嘉诚示意后,才会有简短的看法。
因此,对于李泽钜独立执掌长和商业帝国后,是否能够将长和系推上新的高峰,外界也有所质疑。
“小超人”李泽楷136.48亿港元,老爸承诺现金资助
分家之前次子李泽楷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分别是电讯盈科、香港电讯信托和盈大地产,按持股比例计算,李泽楷持有市值为136.48亿港元。在2012福布斯香港富豪榜上,他位列第33位。
分家之后李泽楷的名下资产不到哥哥李泽钜的1/20。不过,李嘉诚亦表示会全力帮助李泽楷收购心仪的公司,全力支持他发展自己的事业,而提供的资助金额,将会是其现有资产的“以倍数计算”。
相比哥哥李泽钜的沉稳低调,李泽楷更被普通人所熟知,绯闻不断的他,女友不是混血美女便是名门闺秀,43岁成为父亲,却依旧是多金单身汉、钻石王老五。与女星梁洛施的感情纠葛,一度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相比其感情生活,李泽楷的从商经历也同样丰富多彩,且非议颇多。他热心资本运作,在香港早有“小超人”之称。
1993年,李泽楷在完全没有跟李嘉诚商量的情况下,卖掉卫星电视,比最初的总投资高出7倍多,并在同年用赚来的30亿港元创建了盈科集团。这次漂亮的交易,让李泽楷一战成名,就此,他也完全脱离了父亲和大哥,开始自立门户。
2000年,李泽楷创办的盈科集团,以2 300亿元“鲸吞”了香港电讯,合称电讯盈科公司,成就了当年亚洲最大的并购案,李泽楷也因此被视为新一代的互联网英雄。
但是由于之后互联网泡沫破裂,加上经营不善,电讯公司市值蒸发了近90%,李泽楷自身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股东和市场的质疑。
分家后,按照李嘉诚的安排,李泽楷要发展的新业务不能是家族现有业务,业内人士分析,除去已经涉及的产业,结合当前形势,李泽楷或瞄准金融业。
据此前媒体报道,李泽楷有意收购荷兰ING的亚洲寿险业务,该部分业务估值约70亿美元,可能成为迄今亚洲最大的保险并购。但7月12日最新消息,黑石和友邦保险前任CEO马克·威尔逊(MarkWilson)等投资者正组团竞购ING在亚洲地区的保险业务,李泽楷将遇强敌,因此,父亲李嘉诚对他的现金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最爱——慈善基金会,两子共同管理
此次分家,李嘉诚的的另一个“爱子”也同样备受关注,那就是1980年创立、已注入他1/3财产的李嘉诚慈善基金会。
据了解,分家之后,家族信托权益2/3由李泽钜掌控,剩下的1/3权益现在仍由李嘉诚持有,但按照他之前的安排,权益的大部分将转移给李嘉诚慈善基金会,由两个儿子共同管理,由李泽钜当主席。
而李嘉诚曾透露,此前4.5亿美元投资Facebook的股票和过去两年增持的长和系股份,都归入李嘉诚慈善基金会,他在退休之后也将把更多时间用在基金会上。
据悉,这笔慈善基金的主要资助方向是教育和医疗,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李嘉诚没有受过良好系统的正规教育,以及父亲因病早逝,都使其想为社会尽绵薄之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受到更良好的教育,享受到更优质、更完善的医疗服务。
李嘉诚谈分身家:打架都不关我事 他们一定有兄弟做
近日提起李嘉诚,不得不首先想到他新添的双胞胎孙子。继去年未婚先育产下一子之后,次子李泽楷的女友梁洛施,近日又为李家诞下双胞胎,一母三子终于扣开李宅豪门――此前一直反对儿子与娱乐圈中人交往的李嘉诚首次认可了这门婚事,同时也意味着李家千亿资产又将面临新的分配格局。
事实上,围绕着这位传说中香港首富的名字,各种传记不肯停歇地杜撰重复了好些年;对于他个人身价的猜测,则像一种天然动力,驱动整个世界密切关注他的一切――无论是官方报道抑或坊间传闻,李嘉诚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天才,但经过层层渲染以讹传讹,与其说人们因此熟悉了李嘉诚,还不如说,李嘉诚被神秘化了。
工作&生活
“我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如果这样,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
28岁的时候,李嘉诚已经知道自己此生可以跟贫穷说再见,接下来只是乐于工作而工作,这一做就是50年。
而他的身后,是一个华人世界所罕见的、业务庞杂且高度国际化的商业帝国:全球有超过1350万人在使用他所经营的3G移动电话网络,海上13%的集装箱在其港口内运载,散布在中、法、英、俄的消费者出入于其7500家零售店,其控股的赫斯基能源每日产出34.4万桶石油,其集团业务遍及54个国家,拥有约25万名员工。
如果要挑一个最想从李嘉诚这里得到解答的问题,很有可能是:为何在太多企业家轻易断送一家企业的同时,李嘉诚几乎碰不到“天花板”?对此,李嘉诚通常轻描淡写:其实是很简单,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
人们曾经试图用巴菲特的思想框架来解释李嘉诚。表面看来,他们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极善于分配资本,厌恶负债,热爱现金流稳健的业务,并都将状况不佳的老牌公司重塑为一部价值机器。但相比巴菲特知易行难的方法论――通过控股保险公司而获得大量的浮存金,投资于大量内在价值被低估的公司,任由其自行管理,获取分红――李嘉诚的风格则难以简单归纳。
李嘉诚在全球商界的口碑,大多来自于一些极富想象力的投资与交易,这为他赢得了“精明的资产交易者”的名声。但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是,虽然从未有人将他定位为一个杰克・韦尔奇式的杰出管理者,可自1979年以来,李一直有效控制着一家成功多元化的公司。而且,作为一个商业帝国的建造者,其技巧可谓丰富,他会像一个投资者一样耐心地将资本囤积于某一领域,承受亏损压力维持一些业务的发展,也会在恰当时机将新兴行业与资本市场的概念高调结合,以融资所得逐渐将一个产业由虚做实。他敢于在一些政策风险很大的市场下注,往往能够全身而退,而他早年一些不被看好的投资,亦能获得数以亿计的回报。
这种无拘束的企业成长方略,在李嘉诚的运用下效果奇妙。1979年他以近7亿港元入主的和记黄埔,至2005年利润已经达到了143亿港元。于1990年代初已逾60岁的李,在过去的十六年中,仍率领着其旗舰公司和记黄埔,将收入增长了近15倍。此期间内,外界估算,李个人的财富从25亿美元增长至188亿美元,成为Forbes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的第九人。
慈善&情感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是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临终警言。他在《财富的福音》中,还曾经有过这样的注释:“应该好好记住,赚钱需要多大本领,花钱也需要多大本领。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社会。”
29岁的一个晚上,李嘉诚坐在露天的石头上回顾自己过去的7年:从22岁创业,到27、28岁像火箭上升一样积攒财富,他在当时已经知道,自己将成为富有人士。但他并不知道,内心的富贵由何而来。
那几年,他正开始在意自己的衣着、手表,研究玉器。但在那一晚,他意识到: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知足,有正确的人生观,而在工作上得到的金钱除了足够家人生活使用外,其他的钱有正确用途,能在教育、医疗方面帮助别人,生活虽然朴素,亦能令自己感到非常快乐。
1980年起,李嘉诚决定设立个人基金会,其宗旨是“通过教育令能力增值以及通过医疗及相关项目建立一个关怀的社会”,并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做的事,一定要比我在世时做的只多不少”。到今天,他的基金会已在过去26年捐赠近80亿港元,最近他再表示会将不少于1/3的个人资产放人基金之中。
李嘉诚在社会慈善公益和科学教育等方面的付出,这些年来已超过寻常人们所能够记住的内容,其中有许多是以身故妻子的名义捐出的,更有若干捐赠建筑物也都以他身故妻子而命名,例如庄月明中学、李庄月明护养院、香港大学的庄月明中心、庄月明科学楼等等,包括捐出巨款的李庄月明佛学研究基金,诸如此类……李嘉诚说,这些也正是自己身故妻子的愿望。
当年,海外返港的庄月明,始终钟情摆弄塑胶花的创业表哥,尽管李嘉诚创业之初步履艰难,庄月明始终不离不弃,陪伴着李嘉诚度过每个艰难时刻。在当年香港的世俗观念下,庄月明博学多才家境富足,李嘉诚则出身贫寒学历粗浅,虽然精神可嘉,但前途未明,所以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对女儿的婚恋迟迟没有同意。对成功的渴望和对爱情的执著,使得李嘉诚全力以赴。他勇闯地产业,在市场浪潮的带动下,在香港北角和柴湾地区,地产事业逐步取得突破。
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后的庄月明正式加盟长江公司,凭借其温良的风貌、博学的素质在公司上下和合作伙伴中迅速赢得口碑。其后,随着李泽钜、李泽楷兄弟相继降生,庄月明选择了退居幕后。1972年11月,长江实业上市,这是李嘉诚事业上的重大转折点。庄月明出任执行董事,是公司决策层的核心人物之一,李嘉诚不少石破天惊的决策,均蕴含了庄月明的智慧和心血。但庄月明在公众面前始终保持低调。很少露面,也不接受记者采访。
1989年12月31日夜,李嘉诚携夫人出席在君悦酒店举行的迎新年宴会,夫妇俩容光焕发,是宴会上最抢镜头的一对伴侣。不料翌日下午,庄月明却突发心脏病,于医院逝世,年仅58岁。此后经年,李嘉诚再未谈及婚事。
豪门&传承
李嘉诚年届80仍不言休,但毕竟年事已高,好在李家后继有人。
据称李大富豪曾公开透露,有意将香港的上市公司交给长子李泽钜打理,他个人在海外的投资则归次子李泽楷所有。
富可敌国的李嘉诚在对儿子的教育方面可谓用心良苦。当李泽钜和李泽楷兄弟还是孩童时,便已跟随父亲到公司开董事会了。李嘉诚让他们坐在会议室一角的小椅子上旁听讨论。尽管这对小兄弟不可能明白董事会说的是什么,但李嘉诚希望孩子们知道,做生意要不断克服困难,赚钱不易。
在两个儿子读初中时,李嘉诚常带他们到自己的游艇上,让他们阅读古籍,对他们讲人生道理。之所以把地点选在游艇,就是为了让兄弟两个无处可逃、非听教不可。当时,父子三人边谈边吃番薯糖水,后来两兄弟回忆往事时,还打趣地说:“我们吃了4年番薯糖水。”
李泽钜15岁时便被送到美国读书。李嘉诚不希望儿子过养尊处优的生活,既不准李泽钜在美国买车代步,又对他每月的零用钱进行限制。这些教子之道对李泽钜日后的人生和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李开复与女儿
“亲爱的女儿:当我们驾车离开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我就想写一封信给你,把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切统统告诉你。”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写给女儿的信在网络广为流传,成为了不少父母教育子女的圣经。
3、俞敏洪与女儿
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这样教育自己的女儿,“你看你们班40个同学,你15名,后面还有25个人,你多厉害!”他教育孩子,真正能把一辈子距离拉大的,是与他为人处事有关系的人品问题。
4、柳传志与子女
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曾经表示,子女没有进想工作是正确的。
柳传志说,“这样我和我儿子平常还可以议论议论公司的事,一些方法论谈,在公司里面,是下级,就不能讲这些事。女儿做投资,在保密的情况下,也谈一谈方法论,研究投资的问题,怎么去看企业,这是家里面经常研究的话题。”
5、宗庆后与女儿
哇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在某次媒体访问时谈到女儿说,“女儿毕竟早年受外国文化的熏陶,正因如此,其实她既不了解中国企业的现状,也不清楚国外的情况,”“我是放手让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现在她也慢慢明白做企业以人为本的道理。”
6、马云与儿子
儿子应该算是马云事业的“牺牲品”。他1992年出生,跟阿里巴巴同龄。
马云在儿子18岁的时候给他写了一封信说,“儿子18岁了,我送你三句话:第一永远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独立判断;第二永远保持乐观的心态,世界是有很多问题,但解决问题的办法总比问题多,世界所有的问题,人类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为什么我们就过不去?第三个讲真话,跟老爸讲真话。”
7、黄怒波与儿子
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曾经给儿子写了一首诗《父亲对儿子的心里话》:哪天你看到我日渐老去,身体也渐渐不行,请耐着性子试着了解我……
8、刘永好与女儿
刘永好在2013年中国企业家年会上说,从不强迫刘畅做任何事情。“小时候我带她到养猪厂,她说太臭,后来慢慢愿意去了,现在她去的比我还多,我觉得这就是进步。其实我从来没有要求她一定要去,她一定要接班,她一定要做什么事儿?我说按照她的兴趣慢慢的来,结果慢慢的她热爱了这个公司,热爱了养猪,热爱了这个企业。”
9、潘石屹与儿子
在外人看来,潘石屹的两个孩子(潘让、潘少)可算是含着金汤匙长大,是不折不扣的富二代;然而,在穷苦人家出身的潘石屹看来,过于优越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并非有利。
潘石屹曾对两个儿子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正是因为你们出生在富有的家庭,更需要在生活中学会节省。自己带盒饭,并不是吝啬,而是一种合理的节约。有时候,贫穷反而能成为将来的财富。”
10、任正非与子女
比尔·盖茨掉队
全球十大富豪的平均年龄比总榜单年长11岁,达到74岁;欧莱雅的贝当古是前十名中唯一一位女富豪;美国富豪占据榜单前十名的半壁江山;榜单中还有4位新面孔。
全球首富斯利姆的个人财产相比过去一年增加了700亿人民币。他的财富主要来自于墨西哥美洲电信公司。
常年与斯利姆、巴菲特构成铁三角的比尔·盖茨今年掉了队,十年来第一次跌出前三的位置,以财富3400亿排名第四,但由于扎克伯格跌出前十,盖茨也成为全球前十大富豪中最为年轻的一位。
取代盖茨进入“前三俱乐部”的新面孔是ZARA创始人阿曼西奥·奥特加,他不仅是第一次进入全球前三名,同时也是所有上榜富豪中去年财富增长最多的富豪,其个人财富从去年2250亿元上涨到今年3450亿元,增长1200亿元。
李嘉诚继续领跑华人富豪榜
今年上榜的357位华人富豪平均财富160亿元,比全球富豪平均财富少了80亿元;平均年龄58岁,比总榜年轻5岁。在357位华人富豪中,女性富豪占13%,高于全球女性富豪所占总榜比例。四分之一的富豪财富来源为继承,富豪财富普遍继承到第二代,继承超过三代的有22位。
尽管已将家产分给两个儿子,85岁的李嘉诚仍以2000亿元财富成为“2013年全球华人首富”。同样85岁的李兆基以1440亿元排名紧随其后,上升一位至第二;郭炳江、郭炳联及其家族以1250亿元排名下降一位至第三位,他们也是华人富豪前十名中唯一财富来源为继承的富豪。前十名中有9位财富达到100亿美元以上。
68岁的宗庆后以820亿元财富排名华人富豪第六、大陆首富,他同时也是《2012年胡润百富榜》的首富。
七位皖籍富豪榜上有名
今年,尽管安徽本土富豪无一上榜,但仍有张近东、史玉柱、祝义材、吕向阳、王传福、薛光林、杨元庆等七位皖籍富豪登上胡润富豪榜,他们平均年龄49岁,超过五成从事制造业。其中,张近东、史玉柱、祝义材、吕向阳进入华人富豪榜“百强”,而张近东以255亿元财富位居皖籍富豪首位。
2012年7月2日,年届83岁的长和系主席李嘉诚将上市王国控制权,交予长子李泽钜。港交所披露的资料显示,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将其持有的家族信托Li Ka-shing Unity Holding Ltd的三分之一权益,转移予长和系副主席李泽钜,令李泽钜在Li Ka-shing Unity Holdings Ltd的权益增至三分之二,余下三分之一权益则由李嘉诚持有。长实(00001)发言人班唐慧慈表示,有关举动是落实李嘉诚早前提及的分配方案。李嘉诚旗下上市公司,除了旗舰长实、和黄(00013)外,还有长江基建(01038)、电能实业(00006)、TOM集团(02383)、汇贤产业(87001)等,共22间上市公司,涉及市值逾8500亿元。今年5月长和系股东会后,一直不肯言休的李嘉诚首谈财产分配,指其于长和系的资产,将由长子李泽钜管理,并会以资金全力帮助次子李泽楷进行收购、扩大其资产,至于他视为第三子的基金会,资产也在增长。李泽楷掌舵的上市公司,包括电盈(00008)、盈大地产(00432)、香港电讯信托(06823)及新加坡上市的盈科拓展等,涉及资产市值逾600亿元。
霍英东家族的争产案已戏剧性落幕。霍家争产案的聆讯原定于7月31日展开,但代表控辩双方的霍震宇及霍震寰突然申请押后,双方达成和解方案。霍震宇在去年发起诉讼,指控胞兄霍震寰侵吞家族公司及离岸公司的股份及父亲的银行存款,保守估计涉及64亿元,并要求罢免霍震寰及姑姐霍慕勤的遗产执行人身份。负责聆讯的法官潘兆初对双方达成和解感到高兴。
两个案例,同样是传承,公众反应大不同。对李嘉诚的消息:“噢!哦!”然后没半句话,亦见不到媒体有进一步的分析,如有提及的只不过是寥寥数句,点到即止;而霍家的结局,大众的反应似看传统戏曲,见到大团圆结局,就皆大欢喜。笔者认为,对前者无语,对后者欢喜,都不是坊间应有的成熟的反应,笔者有一些另类的观点供读者参考。
李家,作为大家长,总是希望家庭和睦,兄友弟恭,并且希望下一代能在商海变成“超级双打运动员”。可惜,世上很少有十全十美之事。佛家的观点,人之成为父母兄弟,纯属机缘巧合,能团结一致当然好,若做不到也不要勉强。李嘉诚跟大部分白手兴家者一样,对“兄弟团结”满怀冀望,但后来发觉不管用。泽钜泽楷两兄弟,虽然没有公开不和,但亦没有向外界摆过一副兄友弟恭、打死不离的姿态。作为大家长,既然当年主动搅“合”的是自己,更要成立一个Li Ka-shing Unity Holdings Ltd(笔者将之译为李嘉诚团结控股有限公司)以示团结,但时移世易,外望新鸿基地产兄弟阋墙,内望自己两个儿子因性格差异能终身好合的赔率实在太低,兄弟“对打”,乃现世主流,所以不如改弦易辙,将“李嘉诚团结控股”,改为实际上的李泽钜个人控股,而以往李泽楷在其中的股份,则由老爸想办法换出。至于代价多少,连李泽钜都不宜知晓,总之,老爸替你清场就是了。李嘉诚此举,为那些天真的“富爸爸”,敲起“人性本恶”的警钟,划下断石分金的一笔。
霍家,更令笔者想起一个人物——李宗吾。李宗吾自诩为厚黑学教主,厚黑学的执行力在于两招——第一招叫补鑊法:主妇见鑊子穿洞,带鑊子见补鑊的铁匠,补鑊师傅用锤子将破洞敲大,然后说你的鑊破得不得了,定要大补,主妇见状唯有照付金额,此乃补鑊法,可谓先破后立;另一是锯箭法:中箭者至外科医生处求救,外科医生将皮外之箭锯掉,然后说大功告成。伤者问及入肉之箭头如何,外科医生说入肉之箭乃内科之事。现在霍家事情闹大了,得个和解方案,犹如补鑊,补鑊成功,妇孺皆大欢喜了。但所谓和解,根本没了却霍老的最后心愿——后人谈妥了金额,不再打官司就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