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赞美老师的名言警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困生 语文 学习兴趣 学习难度 寓教于乐 抛砖引玉 感情投资 开小灶“下水”示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267-01
“教师要有一把扇子,要善于把学生求知之火弄得旺旺的。”我们语文教师要用一把怎样的扇子来激起学困生的求知欲呢?多年来,在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分类教学,降低难度
先生曾说:“我们的教书,并非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就算完了;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为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因材施教,每学期的复习阶段,我对自己所任教的班级进行分类教学,按学习成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A、B两类,其中A类是学困生。这类学生一般不超过总人数的20%,我让他们单独为一组,对他们放低要求。确立他们的复习重点为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训练(因为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立竿见影),且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写作的练习也尽可能地降低难度,放宽要求。如做试题,只做容易题,而且可以分几次完成,每次可以只做一小题,一题做对就给一个满分;如写作文,只要不离题,书写较清楚,就给90分以上;如默写名言,听写词语,只要订正正确就给满分。同时,还规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如一周内完成规定任务的可以不做家庭作业,成绩进步的可以当组长等。
这样,学困生之间展开了良性的竞争,他们对复习课也就不再厌倦不堪了,成绩也普遍提高了。上期毕业会考中,我任教的班级的语文合格率获镇第一。分类教学使学困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二、愉快教学,寓教于乐
学困生大多贪玩、偷懒,视学习为“苦差事”。如果教师强迫他们放弃玩耍去学习,那么学习效果势必不佳,甚至可能导致他们的逆反,我们不如顺其自然,为他们创设愉悦的情境,使他们在活泼舒畅的情绪下,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学困生愉悦的心境还来自于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好学生自然常受老师的青睐,称赞声不绝于耳。由于学困生挨批评往往是家常便饭,久而久之,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对老师的批评也就充耳不闻、无动于衷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切不可吝啬你的赞美,有时候一句动听的赞美犹如一剂特殊的“催化剂”,能使人豁然开朗、信心倍增。我班的刘睿同学就是个例子,他成绩较差且父母离异,厌学情绪很严重。对此,我鼓励该生:“不幸是一所没人报考的大学,但从那里毕业的都是强者。在老师眼里,你一直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相信你能战胜挫折,成为强者。”没想到这句话使该生一下子振作起来。
三、“下水”示范,抛砖引玉
“下水”示范更重要的是作文“下水”。学困生把写作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因为他们写作多是“被迫式”的,不像作家创作是为一种强烈的欲望、激情所驱使,而且学困生大多由于后面两年的高考压力,写作总是被动而为,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更谈不上写作的兴趣了。要使学困生觉得作文有东西写,教师“下水”示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今年学校运动会后,我布置学生写《运动会上……》的作文,在布置前,我先读了自己的“下水”作文,然后对学生说:“看谁能在作文中用上更多的名言警句,而且恰到好处。”然后我私下给学困生一些成语,没想到学困生在作文中都能用上很多名言警句,有的作文经老师修改后,还推荐到校刊上发表。
为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应该主动“下水”导游,教育家叶圣陶也主张“下水”,“下水”示范能使学困生信赖你、敬佩你,甚至崇拜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多开“小灶”,情感投资
一、巧用诗化素材,借力用力。
古代诗词名句,是语言宝库里的珍珠和钻石。考场作文中能恰当地引入古诗词,不仅诗意语言,平添韵味,也能提升文章思想底蕴。
1.巧用诗句点亮标题。“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眉眼。近年来,不少命题让考生自拟题目。一个精彩的标题,往往会给阅卷教师一番惊喜,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话题、材料作文拟题,既可直接引用与中心相关诗词名句、名言警句、歌词俗语,也可灵活化用。如此标题让人耳目一新。如:
诗词名句:众里寻它千百度,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名言警句:君子动口也动手,当局者清,旁观者迷;
流行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梦里花落知多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借用成语与俗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学无止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可移用术语,临时“错位”,妙趣横生:警惕精神“滑坡”,对行贿人也要“爆光”;
可对名言警句、成语俗语改造,翻出新意:“忠言”也要“顺耳”,君子动口也动手,弄斧定要到班门;
这些语言素材,经过巧手包装,的确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有力地提升了标题档次。
2.巧用诗句名言美化,让开头引人入胜。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灵活引用或化用古诗词名句、格言名言,给读者“举头已觉满眼春”的感受。可引用名言为题记。援引名言或哲理句作题记。或提示作品内涵,或点明文章主旨,激起阅卷者兴趣。如《诚信,走向成功的钥匙》:
诚信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诚信是火,照这夜行的路;诚信是路,引你走向光明。
整齐的句式,优美的意蕴,深刻的哲理,立马就能粘住阅卷者。
可在关键处可佳句点染,意蕴迭出。古代诗词,名家佳句往往具有很强的哲理性。行文时,可选择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佳句作为“切入点”,赋予审美意蕴。如《等待》开头: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是满怀希望的等待,等待归人回来之后的喜悦;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是肝肠寸断的等,等干帆过尽,等心里的人出现。
3.巧用诗句,美化文面。独到的创新设计,别具一格的形式,精心包装中考作文充满灵气与魅力。可借用绝句为文章骨架,也可将相关诗词名句灵活组合,灵活化用古代诗词名句为小标题,如此“包装”,定会带给阅卷老师新与美视觉享受。如《我深深感受到了环境的呼唤》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框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片段,流露出对环境污染的焦虑和对蓝天碧水白云清风的怀念,洋溢着对绿色的向往;《水祭》引用杜牧绝句《清明》四句诗为小标题,写出了水的过去、现在、未来,耳目一新;2011年河北《陪伴》灵活化用诗句为小标题,“兼葭苍苍,曲不哀”、“晓风残月,更与何人说?”、“红楼梦断,何处是香丘?”更多是创造性化用诗句在行文中灵活穿插,使文章疏密有致,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也使文章诗意盎然。
二、巧用新素材,陌生感取胜。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有些同学,手中掌握写作素材少,例子贫乏,一写文章就是屈原、李白、文天祥,瓦特、爱迪生……不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就是开水把壶盖冲开了……不是例子不好,实是例子太“熟”,用多则“俗”。作文素材,定要以新为佳,以陌生感取胜。有些素材虽然陈旧,但鲜为人知。一旦入文,依然给人新奇之感——因为古,鲜为人用,开掘出来,推陈也能出新。如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迁怒,不贰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这些名言都出自《论语》,都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名言,这些名言鲜为人知,少为人用,以此为理论论据,人耳目一新,也会增加文章厚重。
司马光砸缸广为人知,但司马光的“警枕”者却知之甚少。司马光奉旨编撰《资治通鉴》,即用圆木做枕头,取名“警枕”,意在警惕自己,切莫贪睡。当他枕在圆木上睡觉时,只要稍一辗转,“警枕”便会翻滚,将其唤醒。例子新颖,写进文章,会使文章生动。写进议论性话题,只要表述恰切,可论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事业有成;可论证坚强的意志毅力、慎独自律的精神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可论证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还可论证只有付出超人的代价,才能开创超人的事业……
三、巧取新角度,旧素材第二春。
一些质地不错、款式不新的服装,丢之可惜,穿之落伍。倘若经过巧妇妙姑一番“美容”,略添上一些花边,稍点缀一些玩意。立马变成一件款式新潮的服装。经验告诉我们:对于老生常谈的话题,倘若能从写作体式及视角上进行一些“包装”,“旧闻”同样成美文。如“飞蛾扑火”,一般人都赞美其追求光明的精神。一学生巧取新角度,活用素材,让人眼睛一亮。如,
飞蛾,固然勇敢,可是光和热并不可能属于它,飞蛾固执只能留下一堆烧焦的碎片。流星的确让自己发光发热,可是那只是一闪而过,之后便灰飞烟灭,除了给人们增添一道瞬间划过的弧线的记忆,别的什么也没有。有人正是为了追求自己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而自取灭亡,正如飞蛾一般;有人正是为了追求那一时风光而付出过高的代价,正如流星一般。这些追求,不要也罢。
笔锋一转,由抑转扬,文字生动,正面立论,具有强烈的思辨性和哲理性。
当然,有些素材,如果巧妙包装,同样能让人眼睛一亮。如《爸爸的日记》:
雨,仍淅淅沥沥的下着。在家闲着没事,便躲进书房去享受书芳醇。书大多看过,我翻箱倒柜,企图能有所收获。突然,一深蓝色的小本跃入我的眼帘。翻开一看,哇!原来是老爸小学时的日记。我如获至宝,兴奋地翻开:
阅读记录卡 素材积累 分门别类
我们在小学习作课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布置了作文题目后,同学们便个个眉头紧缩,绞尽脑汁地去组织思考,但往往却是无从下手;要么所写文章东拼西凑,空洞无味;要么就是三言两句草草了事。而我们的老师每每谈到学生的作文,也是一肚子的苦水。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这样,学生在习作时便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从而“乐于书面表达”。
一、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好词佳句,让学生多读多背,制作阅读记录卡
我们强调广泛阅读,其目的不仅在于让我们学习成千上万成功的写作范例,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让学生一遍、两遍、三遍、十遍……不厌其烦地读,读完一本书或一个篇章,制作阅读记录卡,把精彩语句、精彩片段记录下来,写一下自己的阅读心得,久而久之,看得多了,体会多了,学生的分析品评能力提高了,文章自然就水到渠成了。阅读卡的制作以方便随身携带最好,既能及时记录,又能随时背诵。除了广泛阅读课外作品,不能脱离教材,语文教材中入选了许多名家精品,它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进了神奇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画卷。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巧妙的构思、精妙的语言为学生的积累提供了许多精典的材料:有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文情并茂的写景名篇;有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在这里,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体会到伟人的至爱亲情,了解到不平凡的探险之旅,走进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从而得到语文的滋养和审美的陶冶。课文中有大量丰富的词汇,优美的文句,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名言警句以及说理、抒情、写景名段名篇,要注意及时积累、总结,以丰富语言仓库。其中部分语句和语段文辞优美、含义深刻,要求背诵的,最好能做到烂熟于心,出口成章。注重课内积累同样也可以让作文熠熠生辉。
二、平时养成多观察、多记录、多摘抄、多积累的习惯
学生每天局限于家庭和学校,生活视野难免受到局限,因而,积极参加各种户外活动,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去,了解风土人情,观赏山光水色,参与其中,沉浸其中,既能陶冶情操,又能扩大知识面;既能丰富人生阅历,又能积累生活素材。在信息发达的时代,农村学校的孩子有较好的优势,既能更好的接近大自然,也能通过各种现代手段及时了解高科技信息。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多记录,多摘抄,多积累。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在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一课后,我让学生用文中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有很多学生就写出了好文章,对于做的好的学生,我就大张旗鼓地表扬,给他们展示的机会,给他们露脸的机会,学生尝到了甜头,学生有了成就感,就更有观察的兴趣了,于是便乐此不疲,平时一有观察到的东西便记录下来。再就是让学生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对读物中的佳句、名段、好词摘录下来,为将来的应用积累知识。
三、分门别类地积累
著名作家叶永烈曾说:“我在深入生活时,随身带笔记本。采访时,记详细笔记。种种见闻,随手记。偶然有所思,也记在本子上。我有剪报习惯,我的剪报分二十多类,分门别类剪贴。”叶永烈已经出版了五十多本书,这与他丰厚积累是分不开的。
随着积累的词句逐渐增多,学生对一些词语容易混淆,我便指导学生分门别类地存放,如写景色的;记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的;赞美的;有关名言警句的……并在说话训练时让学生用积累本上的词句即兴说一段话,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学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专题积累,如让学生积累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警句和有关典故,学生的积累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如“积叶成书”的故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故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四、积累作品,与他人分享习作的愉快
一、想法设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学习的兴趣。
从小到大,我就讨厌老师课堂教学中枯燥的讲解。老师的语言干巴巴,如若音色还不好听,或是男不帅,女不靓,表情不丰富,对于不是学习很勤力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受罪,整节课肯定是坐如针毡。所以,在课堂讲解中,我总是注意语言的幽默风趣,语文学科,语言为主,老师的语言不生动,何能吸引学生呢?遇到词语句子的理解,我总是把学生的名字嵌入其中,这样一来,念到名字的学生---多半关系到听讲不专心的孩子注意力一下集中了,而其他学生一听到老师讲解中提到同学的名字,自然也会关注,效果肯定要好狠多。对于学生回答中的好词好句,或是能体现其平时大量阅读的结果,我都是赞不绝口,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功。让他们知道,只要进行大量的,健康的阅读,必定会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从而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学生都喜欢上我的课。
二、想法设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有了兴趣,没有信心也不能在学习上有大的突破。一些孩子之所以成绩差,因为其在学习上没有成功的信心。因为很多老师课堂的目光多停留在优生身上,提问时不注意,好不容易给个机会学困生生,可能是道难题,只会让其丢脸,没有成功怎会开心?我提问会根据难度来,简单的让学困生回答,正确率自然高,赞美的语言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常常喝一肚子蜜,精神爽,信心自然上去,他不会觉得低人一等,脑子不如人。即使答错了,也要找个理由夸一夸。我就是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眼里,大家都一样,只是态度不同造成成绩的差异。态度改变,成绩一定进步。
三、注意题型的训练加基础知识的积累。
语文学科尤其重视知识的积累。我曾多次告诉学生,语文课上,老师讲了再多的方法,如果自己不去记忆,课外不去大量阅读,积累好词佳句,是无法写出的好的文章来的。要求背诵的课文,诗词,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的成语,都必须熟练背诵,当然,如果不愿意背诵,还可以选择反复地抄写。背诵或抄写,可以自己选择,目的只有一个,牢记于心。数学老师常说举一反三,语文一科中有些题同样如此,同一知识的测试,有很多种方式,老师平时加以训练,学困生才不会再考试中束手无策。如把转述的话变成引用的话,那么又怎么把引用的话变成转述的话呢?人称代词怎么变化,意思才不会变化,练习多了,学生自然就有感悟了。
1、让学生了解亲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让学生回报亲情,把对父母的爱付诸实际行动。
3、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从小有爱心,树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国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准备节目,搜集故事,收集名言,主持人准备串联词。
2、制作相关的课件。
3、邀请父母参加班会活动。
4、场景设计,渲染环境,奠定情感基调。
三、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开始:
甲:亲情,人类永恒的话题。
乙:亲情,人间最美的情感。
合:上新街小学五年级一班“拥抱亲情”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回顾篇——走近亲情
1、我名字的故事
(1)甲:我的降临,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家庭未来的曙光。我的名字是父母理想的编制,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名字的含义吗?
(2)学生交流自己名字中蕴涵的意义。
[孩子的名字融入了父母多少的期望!学生通过向父母了解为了给自己取名字花的心思和名字中蕴涵的期望,从而感受父母深深的爱。]
2、我成长的足迹
(1)乙:有了泥土,嫩芽才会长大;有了阳光,春芽才会开花;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呀——亲爱的爸爸妈妈。
(2)课件出示一组家庭照片,学生讲述他们成长过程中自己遭遇疾病和挫折时,父母为之作出的牺牲和为之付出的血汗。
(3)诗歌朗诵《妈妈的爱》
[孩子的成长过程凝聚了父母无穷的爱;感人的生活场景能勾起孩子的美好回忆,真情交流使他们再次体会朴实的亲情,引起情感的共鸣。]
3、父母写真
(1)甲:母亲的皱纹,父亲的白发,是父母操劳的见证,是爱的涓涓印痕,是亲情无偿地演绎。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吗?你关注过父母的变化吗?
(2)以《爸爸(妈妈)的————》为题,演讲自己眼中的父母。
(3)舞蹈《烛光里的妈妈》
[通过观察,感受父母的辛苦,利用演讲,表达亲情的无私,激发学生回报亲情的动机。]
三、拥抱篇——体验亲情
1、亲情赞颂知多少
(1)甲:亲情是一种血脉相通的默契,是一种无法割裂的存在。
乙:因此,酬劳不是她的目的,收获不是她的动机,她是人性闪耀的光辉。
甲:多么质朴的情感啊!古今中外,有多少赞颂父母的歌、词;有多少演绎亲情的故事;有多少歌颂母爱的名言。
乙:让我们尽情地用歌唱,用朗诵,用故事来拥抱亲情吧!
(2)学生自由地歌唱或朗诵赞美父爱、母爱的歌曲和诗文,讲述古今中外关爱父母的故事,课件展示关爱父母、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收集相关材料、讲述故事,在准备过程中就受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
2、母子了解知多少
(1)甲:我们的生活,父母总是牢牢牵挂,那我们又对这些关爱自己的长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请到场的几位同学的妈妈和孩子共同上台做个游戏。测试一下对对方的了解有多少。请到场的爸爸作评委。(互相猜对方最爱吃的菜、最爱穿的衣服;母子共同写自己的爱好和习惯,检验默契度)
(2)请孩子做扮演孕妇的游戏,体会妈妈十月怀胎的辛劳。
[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体验中体会父母辛苦生育和抚养的无私付出,感受父母培育我们成长的不易,激发回报父母的情感。]
四、行动篇——回报亲情
1、确定回报方案
(1)甲:记得老一辈革命家驻德爷爷在抗日前一年得到妈妈病逝的消息十分悲痛,他写下了这样一片感人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请班主任老师给我们讲讲这篇文章。
(2)班主任讲《回忆我的母亲》
(3)乙:故事让我们感动,榜样为我们引路,名言伴我们同行。父母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爱,我们已经渐渐长大,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呢?
(4)学生讨论交流,并确定回报父母关爱的最佳方案。
2、实施回报方案
(1)给父母一份惊喜
送一份独特的礼物给父母,如自己设计的贺卡或小制作;给父母洗洗脚;最近通过努力取得的最佳成绩或获得的喜报;一封感谢父母的信……
(2)帮父母做家务事
每天在家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位,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向父母表示关爱。
(3)陪父母聊聊天
每天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学校发生的事,同学之间的事,自己的心情听听父母工作的事,在沟通中积累情感。
3、倾听父母的感受
(1)甲:听了大家的回报方案,我们的家长十分的感动。下面请妈妈、爸爸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爸爸、妈妈谈感受。
(3)乙: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您对我们的肯定,您放心吧,感谢您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一定把爱回报,回报给你们,回报给亲爱的社会,回报给伟大的祖国。
(4)合:最后让我们伴着美妙的旋律把手中的红花献给在座的家长。
(5)齐唱歌曲《爱的奉献》。
[积累是亲情书写它独特魅力的过程。利用讨论使学生明白: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回报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要有一颗孝心;关爱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中。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小处做起,培养爱心,去爱我们的父母,去爱我们身边的人,去爱我们的祖国。一、活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