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的魅力

语文的魅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的魅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的魅力

语文的魅力范文第1篇

短信的一个特点就是“短”,短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简明。一般日常交际的信息传递,最主要的恐怕就是“我要做什么”,或“我要你做什么”。短信因其短,就避免了口头语言的漫说和无主题,也避免了书面语言交流中的起、承、转、合,少了许多人云亦云的八股腔,还兼顾了许多表达的理性与文字的运用,令人感到鲜活,同时在交流中还有一定的逻辑,因而简明的短信往往也是连贯的。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一个既定的情境,让学生用手机短信的形式把这个情境表达出

来,可以生活化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让语文为生活服务。由于这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当然,除了这种实用的功能外,还有许多的短信更具有审美功能。我们都知道,短信是一种不用身体出场、也不用声音出场的特殊的交流方式,和直接通话相比有不可替代的心灵沟通的效应,它常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还给人美的感受。在这些短信中,你几乎能看到所有的修辞格,其中最常见的有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对偶、谐音等等,它们有的单独使用,有的综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是其创作者语文修养、文化底蕴、艺术灵感、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显示出了语言运用的机智。如:

(1)悠悠的云里有淡淡的诗,淡淡的诗里有绵绵的喜悦,绵绵的喜悦里有我春节时轻轻的问候!

(2)新年到。愿你百事可乐,万事芬达。天天娃哈哈,一周七喜,月月“乐百氏”,年年高乐高,心情似雪碧,永远都醒目!

(3)你的一滴眼泪。对我已是倾盆大雨了;我的一声叹息。对你是晴空霹雳吗?

这些短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方法,把对对方的祝福、问候和思念表达得沁人心脾,让人回味无穷。

再如:

(1)9看见6说:“没事玩什么倒立呀!”0看见8说:“胖就胖呗,系什么腰带呀!”7看见2说:“别以为你跪着我就会嫁给你!”2看见5说:“哈哈,几天不见,你怎么隆胸了?”

(2)清晨领你去散步,穿衣打扮你最酷,翻翻跟头打打滚,上蹿下蹦似跳舞,你说内急憋不住,后腿一抬渍大树,谁知你还不害臊,摇头晃脑装糊涂。愚人节快乐!

这种短信充分发挥了汉字潜藏的游戏功能,藏揶揄于中而妙用巧思于外。它们在传递过程中,让人在快节奏的学习和工作中感到了一种放松和享受到了表达的快乐和语言的乐趣。

还有的短信针砭时弊,对生活中一些不良风气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下面这则短信就是针对狂饮这种丑陋的社会现象,模仿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改写的:

“滚滚长江都是酒,乙醇淘尽英雄。瓶瓶罐罐转头空,杯盘依旧在,几张老脸红。残汤剩菜酒桌上,惯看醉汉威风。一群酒鬼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废酒瓶中。”

我们如果将这些短信化为语文课程资源,就会为我们的语文课程提供丰富鲜活的学习资料,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辟了更广泛的新空间。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他们所知道的各种新颖、有趣的短信,让学生体味和欣赏这些短信语言。同时,让学生对这些短信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段进行分析,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各种修辞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的短信语言进行品味、感悟,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并在品味、感悟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语文的魅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诗意教学;课堂

语文是职业教育领域里最基础的学科,对于国家发展和文化传承意义重大。近几年来,中职语文课程不断改革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寻找自己的出路,中职语文课堂更是一个能够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与灵性、充满活力与艺术的场所,它更应该呈现语文之魅力,语文之精彩,语文之诗意。

一、营造语文课堂的诗意

一个好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要博学多闻,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要吸收多元文化的精粹,要通晓历史政治,天文地理,文学军事,音乐绘画,集百家之所长,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意语文自然离不开诗意的教学语言,但诗意的教学语言并非只是一味的华丽、绚烂、文学化,那种大段的、话剧式的、独白意味的教学语言,常常是对“诗意”的一种“去诗意”。诗意的教学语言,关键在于它的表现力和穿透力。

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我的课就着力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使学生跟随着我渐入文章之佳境,翱翔于教材提供的审美天地,与种种高尚的思想接触,跟诸多高尚的人物谈话,不知不觉之间,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步培养起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是一种何其诗意的课堂啊!

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用燃烧的激情,用丰厚的文化积淀,用一颗诗人般敏感的心灵去点燃课堂,引领学生渡向知识的彼岸。要创设诗意的课堂,必先把自己锻造为一个语言优美、才华横溢、风趣幽默、淡定优雅。诗意的语文课堂必情景交融,自然流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或如高山流水般一泻千里,或如春雨般润物无声。

二、营造语文课堂的博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重”。意思是说,成功的教育必须依靠教师良好的道德,高尚的人格,才能营造语文课堂的博大精深。

特级教师韩军说,制造假冒伪劣的物质产品,会害人性命,那么制造伪劣精神产品,更是荼毒生灵,令人发指。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时,在使学生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其净化心灵,汲取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语文教育的博大就应该体现在祖国语言的精髓,饱览世界文化的风采,体现在它的真实、自由、个性,这也必定是做人的根本。语文课堂上我们不要教唆孩子说“神的话”――假话、大话、套话,也不放任学生说“鬼的话”――自私、冷漠、仇恨的话,而是要鼓励学生说“人的话”――真实、自由、个性的“人性”之话。

三、营造语文课堂的智慧

作为语文教师,或许一生我们都只是默默无闻地耕耘,无人喝彩地收获,但我们却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课堂教学中,有着许多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寻找其中的切入点,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大胆创造。以往的教育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由于过于强调了这种特殊性,因而教学活动走上了见物不见人的境地,课堂成了从事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场所。我们不能不说这是有悖职专学生认知特点的。课堂教学活动同样也是学生的生活,这种生活虽然和日常其它生活有所不同,但它毕竟是学生作为“人”在这个人生阶段中占据了相当大比重的重要生命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认知需要以外,学生作为人与在其它生活中一样,有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因而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作为人的成长发展中的各种需要,创设和谐、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创建积极、丰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创设有挫折、有成功、有忧愁、有喜悦、有猜想、有惊讶、有思考、有活动、有交流、有争论、有笑声的课堂生活,让师生在每个短暂的45分钟里都能享受人生,获得对事、对群体生活的体验,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展现,人格得到尊重,激发探索生命、生活意义的兴趣,体尝人生的美好与艰辛。

中职语文教师应守住语文课的三尺讲台,坚执于精神真实、自由、丰盈。师生同说真心话,人人自由思考,独立思考,言而由衷,保持个性,洗尽铅华,回归教育的人文之本。如此,中职语文教育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历久常青。

参考文献:

[1]周艳.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审美性.中学语文教学,2010.

语文的魅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营造 魅力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是鲜活而有趣、丰富多彩的,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将我们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阻碍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教师和学生都遵循着惯性,机械地传授和学习知识,丝毫没有活力和趣味可言,更不要说课堂魅力。我结合自己的一些体验和所见所闻,简单谈谈对“营造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的看法。

一、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

营造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充分挖掘语文的文化魅力,结合教师的讲课风格,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爱学、乐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自主地配合老师学好知识。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无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虽然以前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转变为现在的自主式教学模式,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不容置疑。教师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者。一堂课精彩与否,教师起关键作用。只有老师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被充分挖掘出来,课堂效率才能提高。教师是教学进程的引导者。目前,存在这样的一种误区,个别老师片面追求课堂的活跃,淡化了它的教学功能。课堂上,老师讲得兴高采烈,学生也是很高兴地参与课堂活动,但课堂效率却很低,这是因为教师将教学进程安排周密,表面上课堂气氛极其活跃,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不理想。

二、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课堂

营造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首先要创造一种被学生所认可的环境,也就是一种大的教学环境。以此为保障,学生才能真正地放开心胸,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所以,教师首先要扪心自问,想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怎样的课堂。

(一)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的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接受,双方不在一个平台上交流,自然难以产生共鸣。要营造课堂魅力,就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体验,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欲望,教师或者是某一位学生的发言,会像一粒石子一样,激起层层的涟漪,激发更多精彩的发言,这样课堂就会活起来。

(二)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小小的课堂之上,它应该是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开放的眼光来学习语文,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学习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课堂上的知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发现或者体验语文对他们生活的意义,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三、营造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必须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一)作为语文课主体之一――教师,必须“活”起来。

1.一个人的知识量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一个灵活的语文教师一定会充分运用他所掌握的各种知识来为语文课服务。语文老师必须不断学习各种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层次和知识层面,增加自己的知识底蕴,这样才能为学生打开一扇广阔之门,带领学生探索知识。所以教师必须“活”用知识。

2.语文教材是为学生开起语文殿堂的钥匙,更荟萃了中外名篇。由于时空的转变,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可能不到位,或者是存在误差,教师就要善于结合实际,联系当今现实,帮助学生“消化”。如果单纯地就教材而讲授,照本宣科,不仅不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反而会让学生对语文课兴趣索然。所以,教师要“活”用教材。

3.古人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方法很重要。同样的道理,语文课不是单纯地学好课文就可以了,而是要传授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新课程标准更是倡导启发式、点拨式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新颖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作为教学方法的实施者和体验者,应该不遗余力地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改进,而不能因循守旧,刚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又落入另一种固定地模式之中。所以,教师要“活”用教学方法。

(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学生,也要“活”起来。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被动接受的一方,教师讲授多少,学生就要接收多少。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学习的兴趣,语文课不愿意上,语文作业不愿意做,放在最后做,应付了事。在新课程标准已经取得大家认可和共识的前提下,教师要改变过于硬性地要求学生背诵、默写、做题等陈旧的方式。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过去的教学方式禁锢了他们的思维发展,现在就是要解放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倡导个性发展。

1.要鼓励提问。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学生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主动参与的表现,提问说明学生思考了,教师不能扼杀这种主动学习的火花,而是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2.鼓励集体讨论。学生集体讨论,绝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通过集体讨论,许多问题不需要教师解答,学生自己就可以解决,而这种参与的过程会让他们更有一种成就感,印象更加深刻。

语文的魅力范文第4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会认“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3)了解小蚂蚁进入书本后发生的有趣的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来学习小蚂蚁进入书本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

3、感情态度的价值观

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并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字的喜爱。

教学重点:

了解小蚂蚁进入书本后发生了哪些新奇有趣的事。

教学难点:

通过文章的学习,体会中国文字的无穷魅力。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老师多媒体生字词课件,可以多意理解的句子。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你们都见过蚂蚁吧,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一课叫《书本里的蚂蚁》,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A生:这个蚂蚁为什么到书本里面去了?[板书:为什么到书本里?]

B生:这个蚂蚁是谁?

师:问得真好,还有其他想问的吗?

C生:这个蚂蚁到书本里面了以后怎样了?

师:你要问小蚂蚁进入书本后发生了哪些新奇有趣的事吗?[板书:哪些新奇有趣的事?]

师:你们想得真多,很肯动脑筋,要想知道答案就要先读课文,过生字关。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P8,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字音,读通句子。[师巡视]

2、检查生字词。

师:你们书读得仔细吗?[出示多媒体生字词课件]谁想来读?[注意“零”、“随”,“夹”]

师:全班齐读这几个生字,一个字读三遍。

师:同学们认识了这几个字,能给他们组词吗?

师:看来同学们回家都好好预习了,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几个生字,你觉得哪个字容易写错。

生:孤、趴、噢

师:那么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不知道有没有聪明的同学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呢,你能说几个就说几个。

生:熟字添偏旁……

三、再读课文: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一起来数数好吗?现在请13名同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谁想读?

[教师学生共同正音]

(2)师:大家还记得刚上课时提的几个问题吗?现在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第一个问题“这个蚂蚁为什么到书本里面去了?”

生:被小姑娘夹到书本里了。[板书:小姑娘]

师:说得是对的,谁能说得在详细点呢?

生:小蚂蚁在花里睡觉,小姑娘看见了这朵花就摘下来夹到书里,这样小蚂蚁也被夹到书里面了。

师:你们是从课文的哪几句话知道的,能把这几句读一读吗?

生:“一只黑黑的小蚂蚁……被夹成了一只扁扁的蚂蚁”。

师:我们弄懂了第一个问题,看来同学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现在男生读第一自然段,女生读第二自然段。

四、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小蚂蚁是怎么被夹进书的,那么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解答第二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提了两个问题,谁还记得?

生:“这个蚂蚁为什么到书本里面去了”和“小蚂蚁进入书本后发生了哪些新奇有趣的事?”。[板书两个问题]

师:还记得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吗?

生:被小姑娘夹到书本里了。

师:那么我们带着第二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3--12自然段。

师:小蚂蚁进入书本后到底发生了哪些新奇有趣的事呢,我都等不急去看一看了,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自由朗读课文,把你觉得的新奇有趣的事所在的相关句子划下来,并在用笔在旁边写一写你感想。[师巡视]

师:都划完了吗?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

师:你认为哪件事情很有趣?

A生:我觉得书本里的字还会讲话很有趣。[板书:字会说话]

师:从课文哪里到哪里是小蚂蚁和字的对话?

生:第3--6自然段。

师:大家都没有遇到过会说话的字,想和他说说话吗?

生:想。

师:从第3--6自然段,[分角色朗读课文]谁想读小蚂蚁说的话?……小姑娘呢?……还需要一个旁白。

师: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字是用细碎的声音说话,后面是不好意思地回答。

师:那你能把字说的话读一读吗?

师:读得不错,谁能像他这样读?

师:我想再请3名同学来分角色读。[请两组]

师:那么听了小蚂蚁和字的对话,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想问的吗?

a生:我觉得小蚂蚁是一只快乐的小蚂蚁,因为他很乐意做一个字。

b生:我不知道为什么字会认为小蚂蚁也是一个字?

师;谁能帮他解答?

生:蚂蚁压扁了以后外型相似,而且蚂蚁很小,字也很小。

师:看来你很会读书。

师:这是他认为的一件新奇有趣的事,你还觉得其他的事情有趣吗?

B生:我觉得小蚂蚁变成了字以后还跳跳舞,串串门,每天跑到不同的页数,很有趣。[板书:会走路的字]

师:如果你是那些字,看到了小蚂蚁这个会走路的字,你会怎样?

a生:我会很羡慕。

师:的确,谁都会羡慕。

b生:我会学着小蚂蚁也在书本里到处走一走。

师:看来你和书本里的字想得一样,你找到课文里相应的句子了吗,能把相应的句子读一读吗?

生:我们真是太傻了……那有多快乐呀!

师:为什么字要说这样的一句话呢?

生:因为这些字从没想过动动手脚,走一走跳一跳。

师:既然这样,字对自己说的那一句话应该怎么读,谁想来试试?

师:这一句读得不错了,这一段呢?男生读前三句,女生读后三句。

C生:我觉得小姑娘能和小蚂蚁对话很有趣。

师:谁想读一读小姑娘和小蚂蚁的对话,是哪几个自然段?

生:第11、12自然段。

师:现在由我读第8自然段,1、2、3、4组分别读第9、10、11、12自然段。

师:旧书里的字都开始串门了,今天我和你做邻居,明天我和他跳跳舞。那么旧书会变得怎样?

A生:旧书不再是一本安安静静的书了。

师:它是怎么不安静呢?

B生:每天都有新的故事。[板书:新故事]

师:你从哪几个自然段知道的?

生:第九自然段和第十自然段。

师:男生读第九自然段,女生读第十自然段。

师:因为字在串门,所以每天的故事不同,我们没有这样一本书,不知道故事会变成哪些新故事,不过我们试着改一改这两句话,如果让字和标点符号来串串门,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意思?[出示:(1)明明被军军叫走了。(2)他赞成我也赞成你怎么样]

(1)

生:军军被明明叫走了。

(2)生:他赞成我,也赞成你,怎么样?

生:他赞成,我也赞成,你怎么样?

生:他赞成,我也赞成你,怎么样?

生:怎么样?他赞成我,也赞成你。

生:怎么样?他赞成你,也赞成我。

师:一句话中,如果前后词语换了位置和添加改变标点就有这么大的变化

难怪小姑娘发现这本书不再是一本安安静静的书了呢!请两名同学分别读第9、10自然段,

生:一本书的字和标点符号换位置那意思就更不同了。

生:汉字真是奇妙,只要稍微变化一下意思就有很多变化。

师:说得好!所以这本书总有新的故事,全班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板书:文字的魅力]

语文的魅力范文第5篇

一、语文教学的原动力――多渠道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想象,一堂让学生听而生厌、恹恹欲睡、照本宣科、索然寡味的语文课能产生多大教学效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如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不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教育智慧处于最原始状态的表现。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了,就有了学习进步的可能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课堂上,有时候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一段歌曲、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数帧促成思维飞跃的多媒体演示,都能产生惊奇、赞叹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牵强作秀,摆花架子。教师要在大脑迅速处理视听反馈信息,把学生“从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知识的快艇上来”。有的学生胆小,老师多年的棍棒使他积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这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地说,不要怕讲错了,要敢于破胆儿,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感的质变,从而改变学生整个的学习面貌。

二、语文学习的剪裁库――强化资源意识,广泛开展阅读

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它不同于一些数、理、化学科,有现成公式可套,语文的学习材料是整个人类文化,浩如烟海。庄子《逍遥游》曰:“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苏轼也讲:“厚积才能薄发。”读多了,见识就广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写作自会有套路了。信息社会、广告招牌、网络文化、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都是阅读的文本,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秋兴八首》)的信息浪潮,“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受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这也就是快速阅读能力。老师们请记住:“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三、语文教学的“引爆器”――强化思维训练

语文考试很少考现题,无现成公式可套,主要考查学生的见识,考查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教师如只给学生传授死的知识,要他们死记硬背,当他们面对变幻莫测的题山题海,只能束手无策,望卷兴叹。“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会使学生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教师要以反复的阅读、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直观、“自然的旅游”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想象;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拟定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训练思维,不要代他们思考,要善于集中集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综合性学习。他们若以自己的思维解读了文本中的问题,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使脑瓜变得灵光起来,就会因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

还要有针对性地训练一些题目,通过实践演习,聚合发散、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整合筛选、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践中摸索出应试的技巧与策略,形成方法论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