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间碎片

时间碎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时间碎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时间碎片

时间碎片范文第1篇

“真,恭喜你。今天你10岁了,是大人了。这是送给你的生日礼物,祝你生日快乐!”妈妈半蹲在我面前,郑重地说。我真的长大了吗?我心里有着一种难以言状的兴奋。对着蛋糕上那10支跳跃着火苗的蜡烛,我许下10岁生日的愿望――做一束春天的阳光。

这只狗是给我的礼物吗?好可爱哦!我抱着它跑到雪地上,洁白的雪映衬着洁白的毛,冰清玉洁。小狗一双大大的眼睛傻傻地盯着我,我不由得笑出声来。“如果时间可以剪断,停止在这一刻该有多好。”我想。

有这么一条狗,从出生到今天两年的时间里,它早已记不清换了多少任主人,但它固执地坚信一定会有一束阳光在前方等待着它。而我,就是那条狗。

这次的主人是一位刚刚过完10岁生日的小姑娘。她抱着我跑出门外,站在雪地中央咧着嘴冲我笑。她一脸明媚,仿佛所有的阳光都汇聚在她那双眸子里。我知道我终于等到了我的阳光――对了,她叫真。

【真和狗的故事便由此展开。他们几乎形影不离――狗喜欢沿着真跑过的足迹走,真喜欢抚摩狗的头。而这一切都终止于真的高一。】

最近真似乎越来越忙了,连停下来喝口水、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每天我都是在昏昏沉沉的睡意中听到真早起上学的声响,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听到真回家的脚步声。真已经有多久没有抚摩过我的头了?记不清了。

真今天似乎特别烦躁。我像从前一样走到她的腿边,用脸磨蹭着她,想安慰一下她,却被她突如其来的一脚踢出老远。我说不出被踢飞时的感觉,只是在坠地的刹那感到一种清晰的痛楚――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有心灵上的。原来痛是这种感觉,连心都在跟着抽搐。我默默地走到屋角。真,她一定是烦躁了――我这样安慰自己。

上了高中才知道什么叫紧张――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把笔头咬烂都想不出头绪的题,真是把人往死里整。

今天似乎特别不顺,考试考得凄惨无比,离当初爸妈、老师设定的目标越来越远。真是要疯了!这只狗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令人讨厌了,明明人家烦得要死,还往人家身上蹭。我不耐烦地踢了它一脚。望着它一瘸一拐地走向屋角,我的心痛了一下,但什么都没有说,也懒得说。

真有多久没有回来了?自从她住校之后,很久没有再见到她了。窗外又飘起了雪花,仿佛真10岁时的那个冬天。大雪遮盖了一切,独留一片洁白的世界。我有些吃力地走到门外,望着茫茫大雪,微闭起眼睛……恍惚间,我又看到了第一次遇见我时的真――站在雪地里,咧嘴笑着,眼睛里仿佛汇聚了春天所有的阳光。

如果时间可以剪断,永远停留在那一刻该有多好……

晚上接到爸爸的电话,说那只狗死了。我握电话的手微微一颤。“知道了。”挂断电话后,我又坠入了茫茫的题海……外面下着大雪,我茫然地将目光投向窗外,看着家所在的方向。恍惚间,又看到了雪地里那双傻傻的大眼睛。

如果时间可以剪断,永远停留在那一刻该有多好。

只是,我还可以成为一束春天的阳光吗?

【真和狗的故事就此落下帷幕。我想说的是:时间不会像老照片一样,永远定格在某一秒钟;也不会像绸缎一般,被一截截剪断。它只会如“抽刀断水”一般执着地前行,即使你有些不舍,有些无奈,它依然裹挟着你奋力前行。】

时间碎片范文第2篇

现代职场,趋势就是工作时间越来越碎片化,没有微博微信的时代,我们的时间也早就被电话、邮件、QQ、会议打断,移动媒体不过加剧了这一趋势。我觉得真正的问题是人有没有办法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系统的工作。

大多数人会认为重要的工作一定需要大块的时间来完成,比如写一份方案,需要至少一个上午不受打扰的时间,事实上我们仔细回忆写方案的过程,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下笔如有神,给你一个安静时间段一蹴而就;第二种情况,你写了好几个开头,都无法深入下去,只能换个时间再写―写起来顺畅的方案往往是因为你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的积累,所以给你一个安静的时间段就能下笔千言。假如你对要表达的问题缺少积累,给你再多的时间也无法写好。有些工作的确需要大块的时间,但如果不是提前做够铺垫,这些大块的时间并不会有效率。所以我自己的习惯是“五分钟方案法”。也就是说:

一份完整的方案=5分钟构思+……+5分钟构思+半小时提纲+5分钟构思+……+5分钟构思+半小时提纲+5分钟构思+2小时高效率写作+5分钟修改……

构思可以是带着问题查资料找素材请教他人,也可以是随手写下一些灵感,这样的片段多了,我就会抽出相对完整的半小时,把碎片化灵感整合成一个提纲,或者一个小片段的文章,然后继续积累素材。攒的内容多了,我自然有写的欲望,那个时候两个小时就可以一口气写完5000字,甚至10000字,而且质量还不错。

现代人必须建立碎片化时间

的管理能力。我这里提出第一个建议:认真思考你认为需要大块时间完成的工作,看看能否分解成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的工作。

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可以利用的最小时间单位是什么?是1分钟还是3分钟?你的1分钟可以干什么?3分钟可以干什么?10分钟可以干什么?

大部分人往往很难给出超过3种以上的回答,有的朋友甚至全部回答用来刷微博。当你的碎片化时间找不到合理用途的时候,它的最大可能就是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所以我要求你为你的每一样碎片化时间单位找至少3~5种有价值的用途,比如3分钟时间内你可以回复一条短信,收看一下不重要的邮件,用手机练习一下手绘笔某个单点技巧,查找一个方案素材……

时间碎片范文第3篇

我总结了一些用碎片时间高质量陪娃的心得,分享之。

早出前

赖床五分钟

每个早上我都会和苏宝赖会儿床。娃刚出生,我就在她的卧室放了一个蓝牙小音箱,娃醒后陪她一起躺在清晨的阳光里,听听音乐,哼两首儿歌,也会捏捏她的小手小脚,在她的肚子上挠痒痒。有时候我还会把头蒙在被子里和她躲猫猫,把她逗得哈哈大笑。

苏宝发自内心的笑声特别有穿透力,清晨整个家的空气都是幸福的。我真的很喜欢这样和她一起“浪费时间”,虽然每天早上不过五分钟左右,却能让宝宝和大人都在愉快的心情里开始每一天。

可能的话,一起吃早餐

苏爸每天也是很早就要去上班,出门前我们通常会吃一顿简易早餐,比如前一晚泡好米的黑米粥;豆浆+超市买来的速冻汤包;吐司+牛奶鸡蛋;华夫饼+新鲜水果,全部是准备时间不超过15分钟的快手组合。

有一桌饭才像一个家,相爱的人面对面分享一顿早餐,特别有利于培养亲密关系。同理,一起吃晚餐也能达到高质量的陪伴效果。

晚归后

带孩子去走走

很多小区都有小朋友的游乐设施。苏爸下班以后,通常是我做饭、他带娃去家附近的公园走走,玩滑滑梯荡秋千。在从家到公园的路上,他会用运动推车推着娃跑步过去,也算利用碎片时间锻炼了身体。

部分人(尤其是爸爸)对“陪娃”这个词理解有误。去公园时,有时会看到家长边看手机边陪娃,心不在焉。坐在娃面前玩手机时,请不要告诉我你在陪孩子,你那只是假装有个孩子而已。无论白天工作有多忙,在娃面前,你的角色只是父母。陪娃是需要卸下战袍、关掉手机,转变角色、全身心投入的。再说,给同事微信圈点赞这件事,真比看孩子更重要吗?

穿衣洗澡也可以是陪伴

照宝宝时,有很多看似枯燥的小事,其实都可以作为高质量陪伴的契机。比如我每天早上给苏宝穿衣的时候,会一起数她的衣服上有几个扣子,或者一边穿一边和她唱儿歌:

小胳膊,穿袖子

穿上衣服系扣子

小脚丫,穿裤子

穿上裤腿穿鞋子

剪指甲的时候,我们会唱一首关于五个手指头的儿歌,教她认识自己的手指。

刷牙、梳头、洗澡若有相应的儿歌和游戏,都可以变成高质量陪伴的一部分,区别就在于你是在“完成任务”式的打理娃的日常,还是和宝宝一起,用有趣的方式去经历这些琐事。

临睡前

读绘本

和宝宝共读绘本,是我所能想到的最佳高质量陪伴方式。陪伴是双方的,带来的好处也是双方的。亲子阅读不仅对宝宝认知发展有好处,也能促进亲子感情发育,还对父母自身的心理状态有益。

我身边的职场妈妈通常会在晚上宝宝睡前读绘本,这个时间比较现实,也可以成为宝宝睡前程序的一部分,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规律。

睡前抚触

怀孕时我们去上备产课,医生就告诉我们,抚触和按摩对新生宝宝的神经发育和性格养成特别有好处,于是从苏宝出生开始,我和苏爸会在她每天洗澡后、临睡前,给她做个简单的按摩:选一个宝宝比较舒服又不饿的时段,把婴儿油在手心搓热后,从面部开始,轻轻按摩宝宝的四肢和身体。

其实抚触不仅限于新生宝宝,幼儿也可以很享受。苏宝现在快两岁了,我们还保持着睡前用婴儿油给她搓搓小手和脚丫的习惯,对宝宝是一种放松,也是传递爱、连接感情的好方法。

什么都不做,只是抱抱

高质量陪伴一定是要做些什么吗?其实不是的。从苏宝出生到现在,几乎每天黄昏我们都会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是“抱抱时间”。每当我要外出一整天的时候,回到家和苏宝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讲故事也不是唱儿歌,而是抱抱她。

我们会找个安静的小角落坐下来,有时候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有时候什么也不需要听,只是把宝宝拥入怀里,让时间凝固一会。“抱抱时间”=陪娃发呆,是任何人都不可以打扰的专属时刻,也是我们每天最静谧、温馨的时刻。

周末

全家人的小旅行

周末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好机会。虽然每天碎片化的陪伴很重要,但周末如果能抽出半天或者一整天的时间陪娃,可以去远足、野餐。美国家庭很流行一日游,特别是宝宝还小出不了远门的时候。

旅行时,看不同的风景,感受新环境,高质量陪伴的同时对宝宝的大脑是一种良性刺激。

让宝宝参与买菜、做饭等日常事务

我们到周末通常会一起去超市买菜,边买边教娃认识超市里的物品。回来以后全家人一起做饭,也会边做饭边让苏宝来帮忙,比如给她一些菜叶让她帮我“择菜”,或者让她帮我搅拌烤蛋糕的原料。满满的参与感。

我们让这些小得有趣的秘密是,让它们充满“仪式感”。比如要去买菜时,我会让苏宝选一个她喜欢的毛绒玩具,然后我们会带着玩具一起去买菜。

如果不喜欢做饭,也可以试试周末叫个外卖,用节约的时间陪孩子做其他有趣的事情。

用孩子的方式玩耍

时间碎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碎片时间;现状;学习法;环境;技术;能力

“碎片时间”法是备受教师和学生推崇的一种学习方法,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的学习现状调查,发现在英语学习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把“碎片时间”法应用于现代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碎片时间”法的最佳效应,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英语学习现状调查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方针,在培养实用性、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理念的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很快,英语是高职院校学生重要的必修课,担负着提高学生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能力的双重任务,很多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也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改进,为提高教学效果在不断探索,但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1.学习环境处于“中文式”教学,学生对英语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将英语的教学重点放在书本授课上,根据教课内容进行讲述,很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英语表述,且很多教师由于教学水平的不足,在课堂上往往采用半英语半中文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处于中文学习的环境中,抑制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阻碍了英语教学的发展。

2.教师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设备落后,学生对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不能积极利用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在教学领域也是如此,很多英语教师由于年龄、环境等限制,不能及时了解和使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多媒体课堂和微视频等现代教育手段很难出现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中,同时学生往往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娱乐,如游戏、听歌、聊天,很少能够利用现代技术为学习服务,这不仅大大浪费了信息技术,也养成了学生课外时间散漫、毫无目标的不良状态习惯。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在英语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因此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

在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主体,往往结合课本“照本宣科”,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很少关注,学生自身在缺乏教师的引导下,很难树立积极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己科学学习的好习惯。因此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很难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在课外的诸多时间里大多游戏娱乐,不会抓住“碎片时间”,由小及大、积少成多,进行有效学习。

因此,在现代的高职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课堂以及课外的多种问题,总的来说一方面是教师的教育模式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英语素质能力,科学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法,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碎片时间”学习法

1.构建浸泡式的英语学习环境

所谓“浸泡式的英语学习环境”,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发英文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英文环境中,在这种氛围下进行英语交流、英文表述,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精心准备课堂内容,可以利用“碎片时间”的原理,在课堂上划分时间段,如在课堂前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演讲,由教师和学生对学生个人的演讲进行评估总结,在课堂的10分钟预习课本知识,并分为小组进行知识点探讨,在课堂的后15分钟进行课本内容的情景模拟,学生之间进行评述和抒发自己的观点。通过把课堂时间细化、碎片化处理,不仅有利于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还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浸泡式的英语学习环境不仅包含课堂的学习气氛,还包括课堂外的“碎片时间”,如学生可以利用早上15分钟的时间背诵英语单词、大声诵读英语原文,在中午的午餐时间里与同学进行饮食上的英语交流,可以由易到难,随着个人知识量的扩展增强英语的难度应用,学生也可以利用晚上睡觉前的时间听英文歌曲、看英文原声电影,通过对这些“碎片时间”的有效利用,构建浸泡式的英语学习环境,提高自身的英文素养,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2.科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现代通讯工具学校随处可见,再加上学校的网络数字建设的日益完善,校园的网络通信处于迅猛发展阶段,在这种数字化的大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日益频繁,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自身原因,在授课时很少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仍专注于黑板粉笔的旧教学模式,这样不仅限制了教学模式的更新,也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倦感,很难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同时,从学生层面来说,科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让“碎片时间”更加丰富多彩,从交流上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通过英语学习论坛,分享和学习其他同学学习英语的方法和心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向教师或者优秀的同学询问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观看有关英语原声的微视频、收听有关英语美文的原声阅读等等,通过规划课外的“碎片时间”,在不同时段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的英语能力素养和综合素质。

利用“碎片时间”法,主要在于学生对时间的合理分配,学会在有效的5分钟或者10分钟之内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习目的,如早上利用15分钟时间听英语原文,中午时间登陆学习论坛,浏览和交流学习心得,在课堂学习结束后利用微信等方式与教师互动,询问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难懂的知识点等,能够把“碎片时间”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提高自身学习水平的有效方式。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从长远角度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规划,有效利用“碎片时间”,要求学生在对待时间的观念上不要忽视5分钟或者3分钟,只要把每天的5分钟或者3分钟坚持下去,学习效果就会出现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要在有限的“碎片时间”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学会自我规划,把每天自己的空闲时间一一列举,从早上到晚上的时间按点进行规划,如早上7:00-7:30听英语VOA,课堂后的15分钟休息时间浏览英语论坛,对于英语学习有帮助的好帖加以收藏,有时间再进行细细研读,中午午休前的15分钟背诵英语词汇,在下午的休闲时间观赏英语原声电视或者脱口秀节目,时间上要控制,如此类推,最好做一张时间规划表,按照目标和计划严格地去执行,在这种严格的执行力和驱动力下,“碎片时间”会得到最优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自我要求。

总之,“碎片时间”法是否有效,关键在学生对“碎片时间”的规划及自身的执行力,只有在学习目标的推动下配以持之以恒的行动,才能发挥“碎片时间”法的最大效应,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时间碎片范文第5篇

“碎片整理”源自电脑程序操作中的一个术语,是指通过系统软件或者专业的磁盘碎片整理软件对电脑磁盘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碎片和凌乱文件重新整理,可提高电脑的整体性能和运行速度。我们的电脑使用久了,磁盘上保存了大量的文件,这些文件并非保存在一个连续的磁盘空间上,而是把一个文件分散地放在许多地方,这些零散的文件被称作“磁盘碎片”,这些碎片会降低整个Windows的性能,每次读写文件磁盘触头都要在多个碎片之间来回移动,浪费了时间。于是Windows中提供一个整理磁盘碎片的程序。

这让我们联想到人类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大脑进行记忆储存和调用有关信息时,也存在类似现象。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时,开始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思路,或者找寻方法速度特别慢。因为这些学生头脑中的化学知识多数呈分散状态,结构关联性差,新旧知识的联系出现混乱,没能建构有效的认知体系。这些学生反映出的表象是头脑中化学知识一团乱麻,整合能力、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较薄弱,不能运用自如。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梳理知识的过程。中学化学知识零星、细碎,在新课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取的是分散的、缺乏联系的无序知识,那么他们是无法认清知识的本质并解决问题的。本文所指的“碎片整理”是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搞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碎片”重新编码、排序,使之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网、由无序成系统,从而让学生构建良好的化学认知体系。

二、 构建有效化学认知体系的理论依据

知识结构即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按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特点组成一个具有内部结构的整体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以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

1.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的“认知发现说”。这个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知识的学习就是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各学科的知识结构。

2. 布鲁纳在他的《教育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学科结构论”的教学论思想。他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间怎样相互联系的”。按照“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

3. 心理学认为:一个良好的结构就是一个有序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信息可以有效地储存、加工和输出。

4.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必须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为只有在形成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知识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三、 构建有效化学认知体系的策略

1. 找准切入点,顺势而入

奥苏贝尔认为:新知识只有在认识系统中找到与之相关的旧知识作为“固定点”,并在“固定点”的基础上促使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才能使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系统而获得意义。“固定点”即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是否找准“固定点”是能否实现认知迁移的关键。

教师在组织新知识教学时,应有意识地找寻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尽量做到以旧带新、以旧联新,减少认知碎片,重新建构新的有效认知结构。例如原电池理论实质就是氧化还原理论的应用和延伸,所以教学设计中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入手,该课的引入设计:

[引入]人们很早就学会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利用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服务我们的生产生活。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方向。

A. Zn+H2SO4 ZnSO4+H2

B. 2H2+O2 2H2O

C. CaCO3+2HCl CaCl2+H2O+CO2

D. FeCl3+3KSCN Fe(SCN)3+3KCl

[猜想]氧化还原反应中定向的电子转移能否应用于生产生活?(提示:物理学中认为,电子的定向移动能形成电流)

[小组讨论]若要实现将Zn+H2SO4 ZnSO4+H2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转化成电流,我们应该设计怎样的装置呢?以Zn、Cu、稀硫酸、电流计等试剂或物品为主,讨论并设计实验。

上述教学从学生已有的氧化还原理论为切入点,逐步提升到应用,从而转移到原电池教学中,便于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逐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原电池原理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分析原电池反应实质和电极都能以氧化还原理论为支持。

2. 创设新情境,生活提炼

知识来源于生活,课本上的许多概念、原理都是从生活的形象中,舍弃了表面属性,抽象出本质特征而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生活中的事物、现象与抽象知识间的本质联系,提取能适用于教材的生活素材,从而帮助学生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融为一体,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加深对抽象概念、原理的理解。这无疑帮助学生扫清了学习障碍。

例如,化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可通过“白色污染与我们的生活”“温室效应与人类生存”“添加剂与绿色食品”“空气污染与呼吸疾病”等“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题目,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用问题驱动,开展丰富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以往被动、依赖的不良状态。

3. 整合新教材,健全体系

苏教版化学新教材,知识与方法都是以螺旋式上升形式呈现,比较符合中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但是化学学科的缺点――知识繁杂、缺乏系统性,同时被无限放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困难,感到知识与方法的无序,对于建构自己认知结构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

例如中学化学教材中有许多实验方法或现象涉及气体的压强差问题。

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初中化学)

氨气的喷泉实验――(高一《必修1》苏教版)

减压过滤装置――(高二《实验化学》苏教版)

但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学习是零散的,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有必要对与气压差有关的一类实验问题进行归纳与整合,加深对实验原理与本质的理解。如图1所示。

只要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就能解决一类问题――压强差使U形管液面发生变化、压强差使气球涨大或变瘪、气压差会引起液体倒吸或被压出、压强改变引起液体沸点改变、钢铁的吸氧腐蚀与析氢腐蚀过程中的气压变化等等。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课本实验的示范作用、辐射功能及拓展功能,并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深化。

4. 对比异同点,准确把握

把内容相类似的材料放到一起来学习会相互干扰,容易造成概念混淆,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认知转换,这些知识点也往往会成为认知障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新旧认知的衔接点、转折点,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例如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本质原理都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无论是能量的转换形式、电极名称、电极的要求、电极上发生的反应等都存在差异。前者是自发进行的,后者要在外界条件作用下被迫进行。电解池反应更注重氧化、还原性质强弱――即放电顺序分析,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但学生初学时容易混淆。复习时,除了对比两者构造上的不同外,关键点要突现在两者电极反应书写的不同上。

5. 启动元认知,主动整理

对于学生化学认知体系的建构,教师在平常教学中也要经常性加以引导和督促。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反省认知过程,更要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在建构知识、认知中的作用,也即强调学生理解知识认知建构过程。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个人自己反省认知过程,不断反思整理自己认知结构以及相应的认知碎片,才能主动建构更加完善、有效的化学认知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经常性给学生一定的整理时间,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整理知识认知碎片;在课外,可以定期督促学生整理笔记、整理章节知识网络、整理订正错题集等。这些都能达到激发学生元认知的作用。

四、 构建良好化学认知体系的几点思考

良好化学认知体系的构建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我们坚持以下观点。

1. 自主性

对教师而言,成功的教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学行为或教学程序的改变,而且是教师主动思考,精心设计、实施和反思的结果;对学生的学而言,成功的学的过程不是机械被动的记忆过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教师指导下由“扶”到“放”的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应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为学生寻找适当的学习支点,更好地让知识链接、衍生,从而帮助学生最终相对独立地完成建构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2. 互动性

课堂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没有交流的课堂是沉闷的、无效的,课堂教学也是合作的过程,没有合作的课堂是单调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构建知识体系。

3. 体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