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观潮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循证医学;妇产科;卵巢肿瘤;教学

循证医学是近些年新兴的一门临床学科,循证医学强调要以临床经验、知识为基础,在最佳证据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循证医学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使临床医学研究、实践发生了显著转变[1]。为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在卵巢肿瘤临床教学课程设计中引入了循证医学理念及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教学体会如下。

1 循证医学与卵巢肿瘤

循证医学的定义即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研究依据,结合医生本人专业技能及临床经验,同时考虑患者的意愿,将三者完美结合从而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措施[2]。从定义看来,循证医学包括三大要素:(1)收集最新最准确的研究依据,通常主要通过基础研究、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等找到更敏感更准确的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防治措施。(2)熟练、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医生积累的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帮助医生迅速而准确的对患者病症作出初步诊断及处理。(3)患者的个人状况及意愿,医生应当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个体特征,进行针对性诊治。只有将以上3点全面有机结合,医生与患者才能在诊断、治疗上达成共识,并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妇产科属于第一个运用循证医学的学科[3],从1987年皮质醇激素应用于先兆早产孕妇并挽救了大量早产儿生命开始,循证医学一直在妇产科疾病的临床决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卵巢肿瘤属于妇产科常见肿瘤,卵巢癌的高死亡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更有效的早期筛查出卵巢肿瘤患者?如何进行有效治疗并取得最佳疗效?如何处理治疗中遇到的矛盾性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目前都是临床医生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合理科学解答,都将从循证医学收集的科学证据中获得[4]。

2 循证医学对卵巢肿瘤教学的积极影响

2.1 有利于循证医学思维的培养

现代医学主要根据临床医生的经验、医生对疾病的理解来进行诊治,而循证医学主要强调治疗证据,通过收集大量科学合理准确的文献资料以支撑和完善临床医生对不同患者的诊治,因此在卵巢肿瘤临床教学课程设计中引入循证医学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思维,使他们在临床实践中,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发现问题、查找资料、归纳总结并进行求真务实的基础研究,进而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学生通过问题式循证医学课程的训练,无形中掌握了终身学习的技巧和能力[5],进而为以后的医学实践道路中不断进行科学准确合理的临床诊治奠定基础。 转贴于

2.2 有利于教学相互促进

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通过在卵巢肿瘤临床教学课程设计中引入循证医学观念,能有效地将医学教育、临床实践融合起来。这对教师自身要求更上了一个台阶,教导卵巢肿瘤课程的老师不仅自身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需要其充分利用网络收集各种病例、标本、影像学资料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接触到最新最准确的观念、方法,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和新意。因而循证医学的引入有利于教学相互促进,从而共同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

3 循证医学在卵巢肿瘤教学课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循证医学被称为21世纪临床医学,其鼓励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医学教育。在卵巢肿瘤临床实践中,临床实习生每天都会面临卵巢肿瘤的许多诊疗相关问题,在课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或教师提出某一个卵巢肿瘤相关问题,以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学生针对问题根据循证医学思路进行资料的收集、文献查找,以寻找最科学最准确的依据,并最终了解和掌握卵巢肿瘤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标准及治疗等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学习了如何正确处理临床问题的思维方法,将被动接受医学知识变成了主动思考解决办法,将死记硬背真正意义上变成了活学活用,将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

4 结语

将循证医学引入到卵巢肿瘤临床教学课程设计中是大势所趋,是推动医学教育不断发展的具体表现,是对新世纪从事医学教育工作人员的新的要求。然而,卵巢肿瘤循证医学课程还刚开始起步,还要面对许多现实问题及困难,这还有赖于教师及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Brody H,Miller FG,Bogdan LE.Evidence based medicine:watching out for its friends [J].Perspect Biol Med,2005,48(4):570-584.

[2]Sackett DL,Rosenberg WM,Gray JA,et a1.Evidence based medicine: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J].BMJ,1996,312(7023):71-72.

[3]李幼平,邹燕.妇产科学与循证医学[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l9(6):368.

观潮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对话教学要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弹性

在语文对话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虽然能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但也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弹性空间,特别是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生质疑、求疑的基础上,组织并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处理课文信息,通过自己的探究来理解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生成课前预设之外的“精彩”。

下面是一位特级教师执教《观潮》一课的课堂实录:教师板书课题“观潮”,然后师生展开对话:

师:“观”在题目里是什么意思?

生:应该是“看”的意思。

师: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到一个“观”字?那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看书)找到了!课文中有个词组“天下奇观”,这里的“观”应该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你能用两个不同意思的“观”合起来给这篇课文编个新题目吗?

学:(思考后)这篇课文的题目也可以叫“观天下奇观”。

于是,教师抓住“奇”字,引导学生直奔文章的中心,让学生再仔细读一遍课文,找出这钱塘江大潮到底“奇”在哪里?经过一番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归结出“潮来形奇”(第3—5小节)和“潮去景奇”(第6小节)。

这个时候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那么第2小节与‘奇’又有什么关系呢?”各小组讨论后一致认为,钱江潮“奇”的原因与这里的特殊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这样师生就又归结出第三“奇”:“潮前境奇”。

通过师生之间共同的自主探究,教师很快就帮助学生理出了一条明晰的主线,课文按照顺序先写“潮前境奇”,然后写“潮来形奇”,最后写“潮去景奇”,写得非常生动传神。这种基于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是以“软设计”为主的,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和反应的情况临场发挥,因势利导,做到既灵活点拨,又及时调适,有机渗透。

二、对话教学要体现学生互动交流的弹性

在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断转变观念。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对话中彼此沟通交流,这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是教师课前在备课环节中难以企及的细节,教师只能“假设”可能交流的要点,而如何通过对话进行引导则全凭临场的灵活应变。

比如在归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主题思想的时候,我本来想按照教参上的说法,概括为通过描写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同时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残害。但是,当我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有的学生说,百草园是个乐园,让人留恋,但三味书屋是个乐屋,让作者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那“黑油的竹门”,那“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块写着“三味书屋”的大匾,还有那拜孔子和拜先生的仪式,作者无不记忆犹新,不难看出他对这段生活的印象深刻。因为三味书屋是一片求知的领域,虽然严肃但不乏快乐,虽然有敬畏但不乏感激。

有的学生说,寿镜吾先生知识渊博,念书的时候,他那种“将头仰起,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情景,风趣优雅,让作者至今难忘。他基本上不体罚学生,所以读书累了的时候,可以和同窗好友偷偷地溜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里,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这些都实在有趣之极。

通过这样的探究讨论,我豁然开朗。作者在三味书屋里的生活只是枯燥无味吗?在部分学生看来并非如此,相反和百草园一样有趣,令人难忘。语文老师在与学生进行对话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让课堂成为有故事的“百草园”,只要学生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就应给予适当的肯定。要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沉闷状态,自然不能缺少师生之间有效的有弹性的对话交流。

三、对话教学要体现学生个体感悟的弹性

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聆听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是教师进行对话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教师要为学生的个体感悟可能出现的弹性预留出一定的时间和心理准备。所谓个体感悟,是学习者根据自身情感和个人理解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这样的感悟让他们有话可说,比如在执教散文《三颗枸杞豆》时,在“体验与反思”环节我这样设计:

师:请结合你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以下几种情境中,如果你是作者的话,你会对“三叔”说些什么?请以“三叔,我想对您说”为话题说几句话。

1.当三叔用手捏着我的小脸说“这也是太阳”时;

2.当三叔向我解释那三幅奇怪的图画时;

3.当三叔捏着一朵野豆角花仔细观看时;

4.当三叔对我说“这是我一生的成绩:三个”时。

观潮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快速、高效的获取知识。如我在《》这首诗的课堂引入中,播放教育资源中《》这首歌,及时的录像资料片,让学生感受的艰苦及战士的昂扬斗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心情来学习。又如教学《观潮》这一课时,学生都没有看见过钱塘江大潮,只凭朗读课文,很难唤起学生对这一天下奇观的向往和兴趣,但上课时,通过我播放大潮的实况录像,学生听着岸上人声鼎沸,江上闷雷滚动,而后变成如同山崩地裂的巨响;看着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继而又如同千军万马,齐头并进的磅礴气势。孩子们陶醉了,震撼于这动人心魄的涨潮之中,他们不但在兴趣盎然中整体感知了课文大意,而且对新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有效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阅读要求: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说出自己喜欢、憎恶等感受。这就要求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可是,有的课文所描述的背景,离学生现实生活十分遥远,仅靠课前搜集的文字资料和教师的讲解,显得枯燥有限。这时,就需要借助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再现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写作背景。如学习《期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这一课时,小作者雷利的爸爸是联合国的一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但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学生很难体会到战争带给人们的不幸,这节课我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现代战争的场景以及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孩子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从而激发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雷利所发出的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创设情景,升华情感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影响是很有力度的,也是深远的,这是因为语文本身蕴涵的理念和感情,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情景,可以强化情感体验,激感共鸣,激起情感升华,使之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四、妙用文字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少生活经验,仅靠文本的内容是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于是学生在学完了以后往往还有浓厚的兴趣想了解相关的内容。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查到非常丰富的学科相关文字资料,它仿佛是一个神秘、奇妙的图书馆,可帮助教师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后,学生还想知道更多的环保知识,于是我就在远程教育资源上查到了《什么是大气污染》、《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什么是太阳黑洞》、《拯救地球》等文字资料,然后放给学生观看,这样不仅开阔了视野,还丰富了知识,强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五、在习作课中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习作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习作要求有: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我们所面临的学生,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有着丰富的习作素材资源,可是部分学生却缺少发现的眼睛,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致使一到习作课就头疼,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习作,也成为我们农村教师的一大难题。合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开阔视野,开启思维,帮助学生打开话题。如学习口语交际.习作《童年往事》,一开始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互相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就遇到了难题:脑子里明明想的是印象最深的事情,可是表达出来却平淡无味,或者是所选的事情并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组织学生观看了一节录像,看看光碟里面的孩子们是如何表达的。看到电视上孩子们的精彩对白,学生羡慕之余又不约而同反映:这些事情我们也经历过呀,只不过没有他们说的好。于是我顺势启发:是啊,我们都有美好难忘的童年,关键就要看你如何选材,怎样清楚流畅地表达出来。其实你们只要先在脑子里想好,再大胆练习,老师相信你们也能表现得这样棒,甚至有人能比电视上的同学表现的更好。此时的教育资源起到了“抛砖引玉”、“投石问路”的作用,随后的课堂上学生就打开了话匣子,上了一堂非常成功的口语交际课。

其实,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妙处远不止这些,如营造气氛、渗透德育教育等等。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不可估量的作用,合理优化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利用电子白板中带颜色的笔可以直接在图上画出可以行走的路线。

将背景图设置为单击后消失,即将实物图抽象出来。

这个环节,可以直接用电子白板中的笔让学生在实物图中标出行走的路线,然后将背景图片的效果设置为单击后淡出,即将实物图成功的抽象出来,并且抽象的过程完整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虽然,这个效果利用其它互动工具也可以实现,但是,用白板来实现不需要教师掌握高深的编程知识和复杂的课件制作技术,从技术上大大解放了教师,从而让教师能将上课的重点放在教学设计和对学生的关注上。

除了在教学片断的细节处理上,总体上看,电子白板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白板具有存储的功能,可以将整节课的板演内容保存下来,这是黑板和普通多媒体所不能实现的。具有这种功能的好处是: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的个人反思,看看本节课的得与失,另一方面有利于课后的教学研讨,听课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存储的教学资源,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分段的点评,从而进一步完善、修改本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是一个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多变的过程,交互白板,作为课堂教学一种新的媒体技术,能更好的适应教学过程的这种特性。随着电子白板自身技术的不断完善,相信它能更好的体现出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白板终将替代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丁兴富,蒋国珍(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北京100037)

观潮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学作品;空白点;阅读教学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所以,当作品的“未定性”“空白”与读者的经验及他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时,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新课标也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点和不确定性进行深入探讨,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使文本的多元解读、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成为可能。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就文本中的词语句子、情节结构、情感、思想意境、主题等方面进行“空白填补”,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

一、文本词句

诗人瓦莱特说:“每一个字都是无底洞”,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对文本中关键的字、词、句子的空白处进行深挖探究,领悟言语背后的底蕴。

如,八年上册周密《观潮》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题目中的这一“观”字入手,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周密看到了什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作者为何这样写”。抓住“观”这一文本空白处,发掘潜在的意义,在师生的创造性阅读中,实现了从“文本”到“文化”这一序列的升华。

二、情节结构

有些作品出于篇幅的需要或者创作构思考虑,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省略一些情节,或者留下悬念。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文本中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展开联想,理解和填补这些空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大约”“的确”这两个是矛盾的词语布下了一个“空白点”,悬念顿生、耐人寻味。――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可让学生联系文本中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当时的社会人情冷暖去对这个情节进行延续补充。这对于学生思维的锻炼、文本的理解都大有裨益。

三、文本情感

琦君的《春酒》一文,一开篇是对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喝会酒等事情的描述,“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可在文章的结尾写道自己如法炮制的八宝酒,儿子却挑剔地指出,她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地道家乡味”,由此引发了琦君末节的如下感叹:

“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戛然而止的疑问,所造成的文本“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自然引发师生深深的思索:怎样的春酒才是真正的“家醅”,她所寻找的仅仅是“家醅”吗?随着思维的进展,我们也能读懂这杯浓浓的春酒,已超越了它的本身意义,它所承载的是童年的往事,母亲的甜蜜、童年的温馨、家乡的向往。对“真正的家醅”的寻找,即是对自己心中理想的美好“精神家园”的寻找。对“找”这一空白点的探寻,学生在体会琦君回忆往事时甜蜜温馨的同时也能读出如烟雾般挥之不去的丝丝缕缕惆怅和伤感。

四、思想意境

朱光潜先生所说:“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有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字词组合之间弥漫着无限的空间可能性。

如《湖心亭看雪》中写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简朴之文字寓苍茫之意境。进行赏析时,就需抓住这一句子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空白点所营造的空旷、苍茫、清冷的意境,从而感受到西湖雪景中的这种悠远脱俗之美以及人的渺小孤寂感。

五、文本主题

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由于个人审美经验的独特性有时会呈现出多元的理解。如《台阶》一文中说乡里人认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于是勤劳的父亲一辈子努力追逐“高台阶”这个梦想,最终九级台阶也造成了,可却发出了:“这人到底是怎么了?”的感慨。高台阶的梦想不是实现了吗?为什么父亲还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文章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有关梦想追逐的问题还是一个评价农民形象的问题?这些空白点都是值得学生去质疑探讨的。

父亲的这个高台阶是为了别人的评价而建,更何况在建成后却没有人说“你家的台阶真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失落。父亲的这种做法有意义吗?他的追求错了吗?在层层的深入探讨中,学生的思维必将闪耀着人文的关怀。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我们对文本阅读教学的认识正在日趋科学和完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融入文本“召唤结构”的意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未定性和空白点作为一种关注的对象,亲近言语,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读出文本未尽之言、言外之意,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活力、有生命的。

参考文献:

观潮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提高 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一、抓好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对课文的知识事先做个先知先觉的过程,学生预习时会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对于困惑或疑问的知识点会有深刻的印象,学生往往经历了一个自动获得知识、解决疑难的过程。学生带着疑问上课就会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如学生在预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钦佩不已的同时也产生了几个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去借箭的时候故意一边擂鼓一边呐喊?为什么诸葛亮知道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为什么诸葛亮只要二十条船,不要多点或少一点的船?……因此,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在上课时迫不及待地要求解决。在集体讨论和教师点拨中,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顺利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大量的事实证明,凡优秀的教师,在课前都会很认真地做好课前准备。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有的细细斟酌考虑,他们所做的教学设计方案,许多都成了青年教师学习参考的材料。因此,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备课,因为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了解学生的情况,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该怎样教。可以说,一堂课就是一盘棋,我们要下好这盘棋,就得在踏上讲台之前有一盘计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对,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创设和谐的氛围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心灵碰撞的过程,不光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合作的运用,因此,我主张教师本身首先是一团火,并把这一团火化成对学生的情和爱带进课堂,尊重、理解、宽容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热情服务中、关心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老师可亲、可信。教师要因“学”论“教”,设计教的过程,课堂上打破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围着教案转,而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教的过程。

四、重视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读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像《给予是快乐》、《去年的树》这类课文,通过朗读就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像《火烧云》、《观潮》、《鸟的天堂》等这类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积累优美词句,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爱国之情。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的重点段,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朗读理解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不但可以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然,朗读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比赛读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五、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和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要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与作者对话,明白文本的主旨,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段,老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联系有关背景资料进行深入理解。如阅读《匆匆》这篇课文,读懂了作者从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产生的感受,可以联想到自己度过的四五千个日日夜夜,从而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也悟出一些道理。在阅读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动笔画一画、写一写、与同学议一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只有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具有实效性。

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相关期刊更多

数码影像时代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协

测绘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现代经济信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经济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