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南大学图书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949-1987年,图书馆管理除开几次全国性的会议和几个会议文件外,难有标志性的管理成果,仔细梳理这一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不难发现几个共同点:从图书馆建筑载体来看,仍停留在“经济、实用、够用”这一层次,直到1987年我国第一幢模数式建筑———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诞生;从图书馆管理模式看,藏、借、阅相分离,图书馆普遍采用闭架借阅;从图书馆服务手段来看:借阅是图书馆服务的主要手段;从藏用理念看,藏重于用。虽然期间经历了10年的磨难,但总体上,我国大学图书馆处于一个探索发展阶段,或者说数量绝对上升阶段。以湖南为例:建国初期,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为3所,馆舍面积为0.3万平米,藏书约12万册,从业人员30余人。〔6〕到1987年,湖南省各类高等学校图书馆达50余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45所,总面积达18.97万平米,藏书总量1310万册,高等学校图书馆从业人员达1300余人。这一时期的探索性首先体现在国家或教育部对大学图书馆的宏观指导上,其中,对大学图书馆管理与发展影响较大的会议或者文件有:1979年3月1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图书和资料情报人员职务名称确定与提升的暂行规定》〔7〕,客观地说,该规定的印发,对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高等学校图书情报资料人员进行职务名称和晋升渠道的确定,对高等学校图书馆管理及至事业发展都是一项战略性的措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资料人员”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进入中国的“七十二行”,高等学校图书情报资料人员有了正常的职业发展路径,无疑为高等学校图书馆管理的精细化与专业化提供了基础,为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根据《暂行规定》精神,湖南省部分高等学校首次对图书情报专业人员进行专业职称的评定工作,确定了湖南省首批专业和技术人员的助理馆员、馆员、助理研究员、助理工程师和工程师队伍。1981年9月16日至2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2次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下称《条例》),并于同年10月15日向各省教育厅和各高等学校颁发。《条例》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业务工作、领导体制与组织机构、工作人员以及经费、馆舍、设备。并在第三章“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部分明确:“高等学校实行校(院)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应有一名主管教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副校(院)长分管图书馆工作”,“高等学校图书馆一般应设办公室(或秘书)、采编部(组)和流通阅读部(组)”等等,〔8〕这些条款,为高等学校图书馆组织结构的设计和组织机构的运转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政策的指导下,这一时期,大学图书馆在艰难的探索发展之道。以湖南为例,比较典型的管理变革有组织机构调整、实行定编定岗、量化管理、岗位责任制、分配制度的改革等等。组织机构调整主要是建立权力集中、反应迅速、责任明确的直线制组织结构,按馆长-部门主任-职工顺利进行指令传达,如湖南大学图书馆、湖南师范学院图书馆、湖南医科大学图书馆、中南工业大学图书馆、湖南财经学院图书馆等。湖南省高校图书馆在1982年前后纷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进行定编定员管理,“各校可参照下述比例研究确定本校图书馆专业人员编制:以学生一千人、藏书五万册配备十五名专业人员为基数;在此基础上,每增加一百名学生、五十名研究生各增加一名专业人员;每增加五万册藏书增加一名专业人员;年平均进书量一万册配备三名专业人员。”如原湖南财经学院图书馆1985年有读者4300人,藏书62万册,定编为60人。以考德、考勤、考绩为基本内容,把图书馆的所有工作都量化到岗到人,实行量化管理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些管理改革措施,当时在提高职工劳动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总的说来,还是属于探索管理阶段。(1)以“图书”为管理中心。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管理在这一阶段,虽然提出了“优质服务”这一概念,但总的说来,其基本指导思想是“管理出效益”,图书馆管理的中心是“物”,即藏书,管理的重心为“藏”而非“用”。(2)以“人治”为管理手段。“人治”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管理的主要手段或者说根本特点。虽然,在管理实践过程中,提出了定编定岗、量化管理、岗位责任制等科学管理的概念与方案,但是,整个管理还停留在管理人经验之上,管理的焦点仅限于某个方面,而非系统化。(3)管理职能的“经验化”。在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组织、控制、领导、激励上,这一时期,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体现了“经验化”特征。在组织设计上,组织结构虽然进行大的变革,但是这一变革大都是从无到有,或者说从不健全的组织结构到有基本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采用简单机械的直线制结构;在管理控制上,依靠的是简单而又繁琐的外部控制,对于不能计量或者难以控制的工作,如办公室工作,难以进行科学的考核;在图书馆领导上,图书馆馆长担当“师傅”的职能,身体力行、亲身示范而非计划者、组织者职能;在激励上,采用的单一的外部激励:奖金,激励效果并非最佳。
2制度背景下的大学图书馆管理
1987-1999年,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至1999年年底,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数量达到48所,馆舍面积达41万平米,藏书总量达2505万册;图书馆从业人员达到2000余人。这一时期,不仅仅是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系统,可以说是全国图书馆系统管理发展的一个节点时期。三件事情改变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宏观管理的大环境,触发了图书馆管理的大变革:一是1987年第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的召开引发的图书馆发展战略的转变;二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引发的图书馆管理手段与管理措施的改变;三是图书馆开架借阅引发的高等学校图书馆馆藏理念的改变,即从重“藏”轻“用”到重“用”轻“藏”。因此,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在这一时期的系列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变革、制度管理和人事制度改革。
2.1组织机构变革
一是图书馆产生专门的管理协调机构,图书馆办公室理所当然地承担了图书馆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双重职能。图书馆办公室对馆长起参谋作用,对其它业务部门起监督、指导作用,因此,从组织结构的角度,这一阶段属于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这一组织结构形式,降低了对馆长的管理能力尤其是行政管理能力的要求。二是新增技术服务部,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要求。三是部门职能的调整和名称的改变。如:将技术部与情报部合并形成信息开发部;将复印室从技术部分离出来采用承包制;将期刊部与阅览部合并形成期刊阅览部、将情报部改为信息部等等。
2.2制度管理
1991年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大纲》《关于指标体系大纲的说明》三个文件。这三个文件的出台以及湖南省教委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的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检查,使得图书馆的制度管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根据相关评比办法:措标体系中第12-16项都是管理工作;占总指标权重的26%。其基本要求是“内部管理改革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考核认真,效果明显”〔9〕。这就要求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变人治为法治,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保证藏书特色的一致性与各项业务工作的连续性。
2.3人事制度改革
1996年前后,湖南省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在学校改革的大环境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其基本思路是: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在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下,在严格定编、定责、定岗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实行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部分图书馆如湖南大学图书馆采用了“末尾淘汰制”,通过内部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这一时期,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管理通过制度建设,充分体现了“法治”特征,而淡化了“人治”特征,具有制度管理的明显特征:(1)以“任务”为管理中心。在这一阶段,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实施全面开架借阅,高等学校图书馆办馆理念由“重藏轻用”转向“重用轻藏”,藏书建设思路由追求系统性、全面性、完整性向实用性改变。图书馆管理中心是“工作和任务”,而不是藏书。学校图书馆存在的结果和意义越来越为管理者重视,“服务读者”和“办让读者满意的图书馆”成为高等学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和中心任务。(2)以“法治”为管理手段。开架借阅以及计算机在图书馆的普及,要求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立系统完善的制度,而制度建设又为“法治”提供了必要的依据。(3)管理职能的“机械化”。在组织、控制、领导、激励上,这一时期开始脱离“经验化”,但由于制度的广泛确立存在,管理职能形成“机械化”的特点。在组织设计上,由于办公室行使职能部门的权力,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取代了原有的直线制组织结构,而职能部门行使监督管理权力时只能机械地按制度办事;在管理控制上,必需按照预先确定的流程、方案、制度来进行;在领导职能的行使上,图书馆馆长指挥、领导全馆事务;在激励机制上,还是采用单纯的外部激励,如奖金、提成、承包盈余等等。
3人文背景下的大学图书馆管理
2000年以后的十多年间,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发展: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由48所合并为37所,馆舍总面积达到90多万平米,阅览座位9万余个,文献总量达到7332万册(其中印本4876万册),图书馆从业人员达2400余人。〔10〕两个因素主导了这一时期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发展,一个是内因: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高速发展由内而外引发了大资源、大服务观的形成;一个是外因:高校合并、高校扩招以及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由外向内促进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发展。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期,相应地,在图书馆管理上,组织机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人事制度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3.1组织机构变革
2000年高校大合并给图书馆组织结构设计与组织机构设置提出了新的课题。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摸索,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大体上采取两种组织结构模式:未经过合并的院校基本继续采用直线职能制;合并院校采用总-分馆制。在这种组织结构模式下,馆务会和学术委员会是两个决策参谋机构和智囊机构,办公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能参谋机构。
3.2管理手段变革
随着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高速发展,在图书馆管理手段上也充分体现了与之相适应的高科技特征。数字考勤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现代管理手段纷纷应用于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在数字考勤系统上,采用的主要有门禁考勤智能识别系统(如湖南大学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吉首大学图书馆等)、IC卡考勤系统、指纹识别考勤系统(如怀化医专图书馆、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图书馆、长沙医学院图书馆);在OA(办公自动化系统)上,使用的有中南大学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等等。新管理手段广泛应用,催生了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借、阅、藏、管、咨、查”的业务一体化和“人、机、书”的管理一体化模式。
3.3人事制度改革
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人事制度改革体现了人性化与精细化的特征。人事制度改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岗位聘任制、激励机制。在岗位聘任制上,“科学定岗、自由选岗、择优聘岗”为全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岗位聘任制的基本流程。
3.4管理方法变革
这一阶段,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管理方法体现出几个明显的特征:数据化管理、系统化管理、标准化管理和民主化管理。在具体的管理方法上,也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体现了各馆的不同特点,一些企业管理的常用方法被成功地移植于图书馆管理,如:藏书管理采用“ABC管理法”(湖南大学图书馆等);复合图书馆建设的“知识管理”(中南大学图书馆、湖南大学图书馆等);图书馆服务效益评价的“360度考评法”(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吉首大学图书馆、怀化学院图书馆等);职工年度考核采用“目标管理法”(湖南大学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等)。这一时期,改革与创新成为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管理的主旋律,“人”的因素在图书馆管理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充分体现了“人本管理”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以人为本”成为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主流管理理念。新世纪图书馆管理思想的重要演变就是从“物”到“人”的变化。这一演变在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应该说有一个重要的分水岭:2004年范并思先生提出的“百年图书馆精神”〔11〕和2005年湖南图书馆建馆一百周年之际由张勇、范并思、韩继章、郑章飞等人倡导的“新图书馆运动”。研究者们围绕着“信息公平”与“图书馆自由”两大主题在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系统同时展开了大讨论,而最终的指向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如:“馆员第一”和“读者第一”并重的新辩证理念;面向读者的“开放理念”、“免费趋向理念”、“便利服务理念”等等,这些理念为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管理思想的演变提供了理论依据。经过多年的发展,“人本管理”理念在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已不仅仅停留在研究上,而是贯穿于图书馆管理的每一个环节。(2)管理职能的“有机化”。随着“人”的因素在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中进一步得到重视,在组织、控制、领导、激励上,逐渐体现了“有机化”的特点。在组织机构的设计上,传统图书馆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得以打破,一些新型的组织结构,如:总-分馆制、矩阵制、学习型组织结构等开始在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中尝试或者确立。通过充分发挥职工自我控制、提高职工自主动能性也越来越受到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管理层的重视,如“目标管理”在湖南大学图书馆的成功应用。在领导上,“育才型”的领导方法替代了以前“师傅型”和“指挥型”领导方法,图书馆管理层开始考虑职工职业生涯路径,在领导与管理上考虑得更多的不仅仅是“图书馆如何发展的问题?”而是“图书馆、读者、职工如何共同发展的问题?”(3)“文化治馆”成为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趋势。建立与学校战略和校园文化相适应的、系统的“图书馆文化”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至少从二个方面开始建立“图书馆文化”:一是核心价值观体系建立,二是制度的系统化。此外,行为和物质的文化象征化也越来越受各馆重视:如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的行为规范;湖南大学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重大活动日的统一服装和一体化标识;湖南大学图书馆、吉首大学图书馆还设计了自己的LOGO等等。
4结语与展望
[关键词]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微博;粉丝数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2-76-3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Number of Micro-blog Fan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of "985 Project"
Tian Li Hai Rui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of "985 Project"university libraries accounts in Sina microblo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article number, article content, etc. and the number of fa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microblog opera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y.
Key words: "985 Project"; Tuniversity library; microblog; number of fans
1 前言
近年来,社交网络不断变化发展,自2009年8月新浪在国内推出首个微博自测版,微博信息量和用户均呈指数级增长,据2016年3月新浪的2015年年报显示,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达2.36亿,同比增长34%[1]。微博开启了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据CNNIC于2016年8月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手机上网的主导地位得到强化,微博用户规模2.42亿[2]。目前,国内提供微博服务的平台主要有新浪、腾讯、搜狐等,其中新浪微博用户基数最大、活跃度最高,所以本文以新浪平台为主要研究对象。
“985工程”高校代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对其进行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图书馆技术和服务的先进水平。目前,国内图书馆学者对微博服务给予了很大的关注,研究领域包括国外图书馆微博平台建设、图书馆微博服务现状及建议等方面。但是,仅河南师范大学权丽桃将研究视野对准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微博粉丝数影响因素分析,作为我国高校图书馆中翘楚的“985”院校图书馆,更鲜少有学者有涉及微博粉丝数影响因素的分析,这实在是一大缺憾[3]。
2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新浪微博利用概况
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近一年有更新内容的“985工程”高校D书馆微博为研究对象。我国目前有39所“985工程”高校,首先通过新浪微博“找人”功能,以39所“985工程”高校名称加“图书馆”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逐个访问,检索结果发现有5所高校图书馆未开通微博账号,3所已开通账号未进行认证,1个账号(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近一年未进行更新,1个账号(中南大学图书馆)未过任何一条消息,剔除不符合条件的微博账号,确定29个已认证并在近一年时间内有更新操作的账号为研究对象,调查时间为2016年9月25日至10月10日。
2.2 样本数据简析
第一,调查显示,“985”高校图书馆中最早在新浪注册的为重庆大学图书馆,注册时间为2009年11月11日,同月厦门大学图书馆注册账号,经过2010年的推广发展,到2011年共有14所高校加入微博“战队”,约占微博总数的48%,表明2011年是高校图书馆新浪微博注册的爆发期。
第二,微博发文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在高校图书馆的使用频率和应用程度。调查对象中,发文量最大的为清华大学图书馆,发文6 576条,其次是武汉大学图书馆4 235条,这与其粉丝数的分布趋势相一致。此外,调查中发现,在回复粉丝留言方面,武汉大学较清华大学更加及时和生动,通过调查预言,武汉大学图书馆微博号粉丝将赶超清华大学图书馆。
第三,微博账号粉丝数代表账号的受关注度和影响力,是账号运营效果的最直接体现。调查中粉丝数排列前三名分别是清华大学图书馆(49 038个)、武汉大学图书馆(33 558个)和北京大学图书馆(29 507个),粉丝超过10 000的账号共11个,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8%,而粉丝数较少的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377个)、东北大学图书馆(249个)等发文量也较小,表明这些学校图书馆对微博账号的维护力度有待加强。
3 “985”高校图书馆微博粉丝数影响因素分析
3.1 微博发文量与粉丝数呈正相关关系
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测算出微博发文量与粉丝数的皮尔逊相关指数R=0.672 702 798,微博关注量与粉丝数的皮尔逊相关指数R=0.28 751 216,发文更新频率与粉丝数的皮尔逊相关指数R=0.60 789 327。三项指标R值均大于0,一方面表明发文量、关注量、发文更新频率均与粉丝数呈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 R值绝对值并不趋近1,特别是微博关注量的这一指标指数(仅为0.28),说明这种正相关关系并不牢固,还存在其他干扰因素,也即粉丝数同时受其他因素影响[4],R值计算公式如下:
(注:)X、Y为两组相关变量
3.2 微博发文内容对粉丝数的影响
调查发现,粉丝数排名靠前的图书馆微博账号发文内容不仅种类繁多,且用词生动活泼、排版精美考究。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主页导览图片为经过精心设计的海报和图书馆照片,图书馆讲座预告的配图也是经过专业PS的,赏心悦目的内容对粉丝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时效性地是微博的生命,武汉大学图书馆在常规配图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随手拍内容,馆员们把图书馆实时状况以图片形式随时发出,不仅把握了时效,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用户访问微博的黏性。吉林大学图书馆创造性地将“播客”嵌入微博菜单,添加学生朗读音频作品,吸引了大量读者粉丝。
3.3 微博账号互动力对粉丝数的影响
当今的信息时代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除了普通的新闻信息外,实用的、丰富的、互拥男畔,将成为主体[5],互动力是图书馆微博账号的生命和价值所在。通过调查,微博粉丝经常在其感兴趣的内容下进行留言,留言内容范围极广,这一点在娱乐明星的认证号中可见一斑。如姚晨的一条普通生活微博即可达25万点赞量,相同的,读者在其感兴趣的图书馆微博下留言,若得到及时回复,粉丝数和用户黏性相应增加,与此同时,这种互动也是对图书馆服务的一种深化和拓展,武汉大学图书馆和吉林大学图书馆等在此方面的工作可圈可点。
4 提高微博粉丝数的建议和对策
4.1 保证和增加日常发文量,提高发文品质
作为“985工程”高校图书馆,本身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通过新浪微博深入挖掘和推广这些服务,借助PS等软件美化发文内容,不仅能增加日常发文量,吸引粉丝注意力,更能将图书馆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图书馆可建立一支以学生为主的微博运营团队,以学生的视角和语言习惯维护账号、吸引读者;以勤工俭学等方式招募PS专业学生、音视频制好者等专门从事图书馆宣传美工工作,增强微博页面的美感和吸引力,从而增加粉丝数。
4.2 提高微博互动力
既然互动力是微博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微博运营者应当想办法增加与读者的互动机会,加强互动效果。一是与校内兄弟微博建立互联互动关系。如关注本校团委、社团、知名学者、知名校友等微博账号,就相关话题“@”他们,借以增加图书馆微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与业内微博建立互联互动关系。关注和加强与高校图书馆微博、公共图书馆微博等的互动,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三是将图书馆的各项活动融入微博内容,如举办图书馆随手拍活动时将活动预告、活动参赛作品、发奖现场照片、奖品特写照片等实时,增强互动话题性,加强对本校读者的服务推广工作。
4.3 建立微博运营工作规范
调查显示,各“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微博运营力度层次不齐,发文更新频率更是从0.6至148不等,新浪微博作为图书馆服务的网络窗口之一,理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规范,规范内容应涵盖:微博责任馆员的职责范围、日常维护操作规程、审核、监督员职责范围等。
5 结语
目前,大部分“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开通微博账号并认真运营,说明微博作为全新的图书馆服务手段已经得到大众的普遍接受和认可,但是粉丝数多寡直接影响微博账号的运营效果,如何提高粉丝数和增强粉丝关注黏性是运营者应该引起重视问题。
参考文献:
[1] 微博2015年财报用户、活跃度、收入增速创新高[EB/OL].http:///Science/2016_03_03_352783.shtml.2016-10-09.
[2] 人民网.CNNIC第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人民网-通信频道.2016-08-03.
[3] 刘海兰.“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微博应用问题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5(12):107-108.
关键词:开放存取期刊 科学知识图谱 Bibexcel CiteSpace
分类号:G250
1、引言
开放存取期刊(简称OAJ)是允许任何用户通过公共互联网免费访问,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没有障碍地阅读、下载、复制、分发、打印、搜索和链接文章全文,或用于建立索引、编写软件等合法目的的所有学术期刊。0AJ作为支持开放存取运动的措施之一,推进了学术的进步和信息的共享,近几年日渐引起图书情报界、出版界和信息界的关注。本文运用科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对国内OAJ进行可视化呈现,旨在把握国内业界研究OAJ的动态过程、特点和规律,以资相关研究借鉴。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收录期刊具有选择性,部分论文未被收录,虽然数据完整性不足,但仍可以反映某领域的整体趋势,故本文数据以CSSCI为主,同时力求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该库未收录数据对主题进行补充说明。
OAJ在国际上出现的时间较短,国内对其翻译出现多种版本,故我们以“开放存取期刊”、“开放获取期刊”、“OA期刊”、“OAJ”等关键词为检索内容(最后更新时间为2011年4月25日),数据清洗后共得到62条有效数据,选取瑞典科学家佩尔松(Persson)开发的科学计量学研究软件Bibexcel和美国德雷克赛尔情报学博士陈超美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软件,进行OAJ的可视化分析,图中各节点即为相应主题,各节点大小及标签大小与频次或中心度成正比,颜色由深及浅为不同时期出现的频次,节点间的连线表现各节点的共现情况。
3、分析与结果
3.1 OAJ研究的时间序列分布
分析某一学术领域学术成果的时间分布状态,利于宏观把握该领域的研究概况。我国每年OAJ论文数量、期刊数量和刊均载文量数据见表1,历年OAJ论文数量和期刊数量整体呈平稳发展趋势,表明国内业界对于OAJ的研究及关注度还处在一个初步发展阶段。
具体分析历年文献内容,2005年“开放存取期刊”一词开始出现在学术论著中,即任真和李博从开放存取期刊、订购型期刊和期刊出版等方面对OAJ这一新型期刊类型进行介绍,马景娣则对IsI引文数据库收录的开放存取期刊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通过分析CSSCI未收录数据发现,2005年我国还有《测绘学院学报》编辑部和王云才就OAJ发表了相关文章,宋琳琳也论述了开放存取与学术期刊的关系。2006年论文数量和载文期刊数量迅速增加,直至2010年量虽有波动,从CSSCI收录历年论著数据分析,OAJ整体基本趋势呈现稳定状态。
3.2 OAJ研究的研究力量演变
进行研究力量分析便于理解该领域的核心团体及单位,进而把握各研究力量的研究深度及趋势等信息。但通常研究方法仅以作者共现集群为研究对象,不利于动态把握各研究集群的动态演变情况,如过去某一时段学术成果较多的作者集群可能随时间的变化而壮大,甚至消失,故本文依据时间维度进行OAJ领域研究力量的演变分析便显得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利用CiteSpace对国内OAJ学术研究的全部作者进行统计并生成时间演变图(timeline),即OAJ研究力量演化图谱,如图1所示:
具体研究力量演变情况分析如下:
李武2005年在《出版经济》上发表了《开放存取期刊》一文,拉开了国内把OAJ作为独立课题进行研究的序幕,其所著述的三篇文献拥有较高的被引频次,随即任真与李博、马景娣也加人到OAJ的研究行列。该时期研究以介绍为主,并未对OAJ进行深入研究,这主要与他们密切关注国外先进学术动态并及时进行学术报道的工作性质有关。
2006年,出现了以傅蓉、秦珂、王应宽、胡德华、陶雯和刘海霞为代表的几个研究群体,成为国内研究OAJ的主力军。其中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胡德华为中心的这一集群最为突出,该集群演变动态表明其2005-2010年持续关注OAJ,且人数不断增加,在2006和2007年人数最多,大量研究成果均出自这一时期。分析节点关系(links)发现陶雯、刘海霞在其中起了重要的桥接作用,很多后来研究者均通过与此二人合著加入到集群中。2008年常小婉、韩欢陆续加入该研究团体,在2009、2010年成主要研究力量,并发表多篇论文,2010年任磊与韩欢等加入研究行列,表明该研究力量集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浙江理工大学的傅蓉是独立进行OAJ研究的代表之一,其主要研究OAJ版权问题,研究成果在2006至2008年较多。在62篇文献中,其成果占到9.10%,平原大学的秦珂及张怀涛两人共同进行OAJ版权和出版运作方面的研究。北京大学的王应宽、王锦贵作为一个小集群主要从国外OAJ出版实例方面介绍国外先进经验,给国内OAJ发展提供建设性建议。较遗憾的是,这些小集群研究的时间并不长,虽属于成果高产群,但仅集中于早期,并未持续深入研究。
除上述几个研究集群和突出独立研究者外,国内业界对OAJ研究力量呈现松散状态,虽然每年都会有新加入的研究成员,但合著者发文量较少且持续研究短,这势必不利于国内OAJ学术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3.3 OAJ研究的期刊共引分析
由于各学术领域的核心期刊能够反映该领域学术影响力的分布规律及其学科热点前沿等内容,对一个学术领域做期刊分析能够确定该学科的核心期刊分布,而对核心期刊的文献共现频次的分析则能够反映出这一期刊所刊登的文献的利用率及其含金量。故本文对国内OAJ引文期刊进行统计聚类分析,由于OAJ引文来源除传统的纸制发行期刊外,还有大量的建设较为成功的OAJ站内和数字资源也是引文的重要数据来源之一,故将相关站点及网络资源也视为引文期刊节点,统一进行可视化呈现并生成OAJ研究期刊共引图谱(见图2),为便于观察,图中仅显示中心度大于O的节点标签信息。
图2表明国内有关OAJ研究的共被引期刊主要有:《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杂志》。同时,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网站及DOAJ网站被引用次数也较多,其中引文期刊中心度大于零的期刊参数见表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心度最强(0.67),被引频次达19次,其次是《图书情报工作》和《大学图书馆学报》。
通过中心度较强节点的频次及在共引图谱中所处的位置可以看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对国外OAJ的实时关注及报道为我国OAJ的各项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米源,科学公共图书5馆(PLOS)网站及DOAJ网站是
进行国外OAJ站点实践研究的重要连接点;《情报杂志》和《情报学报》则在OAJ的理论与应用等应用研究中地位显著;《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则更加注重对于OAJ的理论探求。
以上内容表明,国内OAJ理论、应用研究及OAJ系统开发都非常重视当前OAJ系统的运作情况与发展状态,研究者更注重一手资料的获取与研究,且从多种角度进行OAJ的科研工作。
3.4 OAJ研究的引文共现分析
在文献共被引网络的演进关系中,不同的文献聚类之间通过关键节点文献相连,通常这些文献都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性,在不同的聚类网络中起到连接和过渡的桥梁作用,这些文献在该领域具有突破性或代表性成果。利用CiteSpace生成OAJ研究的引文共现图谱(见图3),关键节点显示中介中心性大于等于0.01,各节点的详细参数见表3。
详细分析如下:
中心度(0.12)和频次(7)最大节点为李武于2005年发表于《大学图书馆学报》的《开放存取出版的两种主要实现途径》,该文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出版模式,即开放存取期刊和开放仓储的实现,并从质量控制、经费支持、知识产权等方而对两种途径作了对比。同年任胜利发表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开放存取(open access),现状与展望》介绍了OA出版模式、国际上期刊印刷出版的发展及开放存取的现状与趋势,并鼓励国内科技期刊应尽快融合OA出版模式,以扩大期刊的影响。从两篇论文被引频次之多可以看出其在OAJ研究领域的奠基地位。
中心度位居第三位的是Harnad Stevan在2004年发表在D-Lib Magazine上的“Comparing the impact ofopen access(OA)vs.non-OA articles in the same jour-nal”,该文通过比较OA与非OA文献引用数据说明OA文献存在的明显优势,即在不考虑影响因子而以文献成果是否开放获取为标准,在相同条件下,OA文章的影响范围更大。2001年Lawrence s.在Nature上发表的“Free online availability substantially increases a pa-per’s ampact”一文位居第四位。Lawrence分析了119924篇计算机科学和相关会议的文章,发现网络免费的文献比正式刊物的文献更有影响力。这篇文章所述的背景即大量文献信息的出现和科学技术、网络通信的发展,也是开放存取运动开展的背景之一,该文献为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从实证上奠定基础。
图3中另外一个集群的中心节点是马景娣2005年在《图书情报资料》上发表的《社会科学开放访问期刊及其学术影响研究》,中心度为0.04,位居第五位。文章收集了网上社会科学开放访问期刊被SSCI数据库收录的网址、学科、刊号、出版频率及创刊年份等信息,统计了近年被引用情况和各项影响力指标,并统计各期刊影响因子在相应学科中的排名,对社会科学开放访问期刊的影响力水平进行讨论研究。
另外,钱国富的《开放期刊及其影响研究》中心度同样为0.04,文章着重探讨了目前方兴未艾的开放期刊及其影响,并对创作共用以及国内科研成果共享的新实践――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进行了介绍。这是国内业界对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实例进行介绍的第一例,为后来人从事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建设工作的研究提供了经验和建议。
3.5 OAJ研究的热点前沿问题分析
各领域学术成果的关键词能够表征该学术领域研究范围,关键词的数量及增长情况能够有效反映学术各领域的发展及热点前沿问题。本文统计并生成关键词时间演变图(见图4),以便于探究我国OAJ学术研究的演变发展历程,节点标签选择频次大于等于13的全部节点进行显示,节点频次大于1的热点关键词相关参数见表4。
分析发现,OA期刊具有最强中心度(1.16),是网络中最重要节点。0A期刊节点深化关系表明期刊评价、同行评议、DOAJ、期刊质量、质量控制、学术出版、出版模式和引文分析等研究热点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结构主体,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此外,学术出版(0.06)、出版模式(0.06)、期刊评价(O.03)、同行评议(0.03)和引文分析(0.03)具有较高的中心度,说明国内对于OAJ除进行整体性研究外,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对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出版及模式、期刊评价及认可程度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
2005年,以OAJ为中心,展开了OAJ的研究阵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对OAJ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2005年,除期刊出版较受关注外,其他方面研究涉及较少,学者对OAJ的研究只停留在概念介绍引进阶段。2006-2007年是国内业界研究OAJ的阶段,有关OAJ的期刊评价、同行评审、影响因子备受关注,即OAJ的质量方面成为研究热点,同时学术出版、经济机制和双边市场等有关OAJ的经费问题也被多次提及,亦属该时期的研究热点。除此之外,OAJ的分布规律、世界著名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OAJ的介绍以及OAJ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等内容也是学术界重要的关注点。这些热点始终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
整体来看,2009和2010年出现的热点关键词也是前沿问题。“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电子期刊”和“指标评价”出现在这一时期,其中突增性较突出的是“电子期刊”。结合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随着OAJ的发展,OAJ评价、OAJ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和OAJ的运作模式、运行成本及系统研究设计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主要的实践领域则更多地以医学领域、出版发行领域和图书情报领域为主。
4、结论
本文以OAJ为研究对象,利用知识图谱这一可视化方式展示了我国学术界对于OAJ研究的时间序列分布、研究力量演变、核心期刊分布、重要学术文献分布和热点前沿问题,得出以下结论:
我国有关OAJ研究在时间维度上呈稳定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OAJ,有关OAJ的学术论著逐年增长,研究人数不断增加,研究范围呈不断扩大趋势。其中国内OAJ研究力量集群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胡德华为代表,但整体而言,国内业界对OAJ研究力量呈现松散状态,持续性研究较短,不利于国内OAJ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发。
我国有关OAJ研究的文献刊载期刊以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为主,且载文相对集中,其中《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杂志》中心度较强,表明这些期刊对国内外OAJ理论、应用研究及OAJ系统开发都非常重视,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网站及DOAJ网站被引用次数也较多,表明业界比较关注当前OAJ系统的运作情况与发展状态。
关键词: 地方高校图书馆 数字资源建设 成效评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发生了改变。各高校图书馆不再单纯以馆藏面积、人均藏书册数为衡量标准,而是以资源特色、服务特色、技术手段综合评价。伴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地方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虽然还是以纸质馆藏为主,但是数字馆藏的比重明显加大。据统计,目前各高校图书馆都购买或自建了一些数字资源,如何把握购买的数量?如何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如何发展才能体现本馆特色?如何实现数字资源区域共建共享?这是新世纪、新环境下地方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
1.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利用现状
纵观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为初级阶段,即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为过渡阶段,即图书馆通过网络进行全球化、整体化的电子文献信息服务阶段;第三阶段为高级发展阶段,即数字图书馆阶段。目前,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基本上处于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阶段。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按照购买方式可分为三个部分:购买的数据库、自建的数据库和试用数据库,其中以购买数据库为主。按照使用语言可以分为:中文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按照数据类型可以分为: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影音数据库等。以湖南省为例,根据对湖南省31所高等院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的统计,结果在中文资源方面: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知识库、湖南高校数字图书馆中文资源这六种资源每个高校都购买了,其次是人大复印资料、英语学习数据库。在外文资源这块:排在第一名的是EBSCDHost外文数据库,第二名的是Special Scidbs外文数据库,接下来是Emerald全文期刊数据库、Cambridge Journals回溯数据库、Springer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Gale Academic onefile数据库、ACS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AIP/APS全文期刊数据库。从数量上看各高校所购电子图书、期刊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最多,各种标准、法规相对较少,自建数据库比例不高,统计结果显示:31所高校自建数据库的有12所,不足40%,其中排名第一的有9个自建数据库。虽然部分高校自建了数据库,但不少为随书光盘库、学士学位论文库、各种考试资料库,缺乏民族区域特色或者本校馆藏特色。近几年,地方高校在硬件建设、软件服务、数据库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与完善,逐步实现图书管理资料自动化、一体化,但数字文献信息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2.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利用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迅猛发展,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
2.1资金不足的问题。
资金不足是阻碍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主要因素。无论是硬件购置、软件更新,还是信息资源的建设、人员的培训、馆藏资源的数字化都需要充足的资金。地方高校图书馆属于教辅部门,分配到图书馆的经费本身就不多,还要用于图书馆的日常运作,不可能完全投入数字资源的建设中,因此资金不足使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举步维艰。
2.2数字资源质与量的问题。
在网络信息时代,任何单一的图书馆都不可能拥有世界上所有的信息资源,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信息资源收集齐全。许多地方高校盲目追求数字资源的数量,造成数字资源大量重复,比较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可知,两个数据库包含的期刊都有8000多种,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主要收录的是社会科学方面的期刊,兼收部分科技类核心期刊,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主要收录的是科技方面的期刊,兼收部分社会类核心期刊。两个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虽各有侧重点,但大部分都是重复的。以综合性院校为例,图书馆若同时购买这两个数据库,则势必重复购买某部分数据。国外著名外文数据库在资料的新颖性、价值性及数据量上要远高于中文数据库,在提高高校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上具有不容置疑的优势。地方高校由于其科研能力弱、读者专业英语水平有限等自身劣势,读者对外文数据库的需求与高层次学校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地方院校图书馆在外文数据库的建设上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要盲目攀比。
2.3特色数据库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特色数据库是未来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协作收藏是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必须创建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在内容选择和编排上要具有鲜明的资源特色,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平我优,人优我特”,建设特色图书馆。
2.4数字资源利用率问题。
各地方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增长迅速,但由于传统阅读观念的偏差,学校对数字资源宣传力度不够,数字资源检索系统的不熟悉,读者喜好等原因,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不高。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以我校为例,3%的学生大学四年没进过图书馆及图书馆网站,10%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图书馆有数字资源,60%的学生偶尔利用数字资源,只有30%的学生经常使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
2.5图书馆馆员素质问题。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时代是“人机结合”的时代[2],涉及图书情报、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等领域,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馆员既要精通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计算机技术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即复合型人才,而地方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缺乏复合型人才。图书馆历来被称为“三后基地”,基本都是安排一些需要解决工作的家属,图书馆学专业出身的很少,为满足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图书馆都在引进专业人才,但是对于整个图书馆来讲,专业人才所占比例还是很小。
2.6考核评价问题。
伴随着高校图书馆建设步伐的加快,数字资源已在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相关的评价体系应尽快完善。目前地方高校图书馆每年购买数字资源的依据有两个:一是参照兄弟院校或者是重点院校,二是经验论,即依据采购员的经验。这样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很好地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既很大程度地造成各种资金的浪费,又让各种数字资源大量闲置。因此,数字资源评估体系的缺乏,是整个数字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弊病。
3.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这项系统性工程中,地方高校图书馆需要优化配置、共建共享、体现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水平、开展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3.1优化数字资源配置。
在图书馆资源建设过程中,配置一部分数字资源对于任何一个高校图书馆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对数字资源建设经费的投入明显不足,远不如“211”、“985”大学,他们既要用足经费,更要用好经费。如湖南某高校图书馆,1年各类文献资源购置经费约300万元,其中数字资源投入约100万元,建设经费缺口很大。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上,一方面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合理选择数字资源,突出重点学科。即在购置数字资源时一要考虑经费分配问题,二要对欲引进的数字资源进行预购评价。目前广泛采用以下5个评价指标加以决策:数据库的内容,检索系统及功能,数据库商提供的服务、存档、价格,经过反复调查、酝酿、选题、试用、评估等,最后再做决策[3]。特别不应盲目攀比外文资源,应根据本校的学科设置、读者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考察,确立一个最适合本校读者实际的外文数据库采购方案。另外,还可采用试用库的运作方式等达到一定阅读量以后,得到多数读者的认可后再正式购买,这样既可满足本校读者对各种数字资源的需要,又不至于因为盲目购买而导致某些数字资源的闲置和资金的浪费。
3.2加强资源合作,开展共建共享。
网络信息时代,任何图书馆都不可能拥有世界上所有的信息资源,也没有必要收集齐全所有信息资源。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多加强合作,合理开展资源共建共享。一方面加强同城同系统区域内资源合作、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加强与异地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合作。为把数字资源建设纳入整个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信息网络体系做好准备,逐步形成共建共享联盟,提高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效率与效益,使图书馆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图书馆”。
3.3加强特色数字资源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特色数字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精品”,对于高校来讲,特色学科是学校发展的重点,图书馆可以为学校的特色学科创建数据库,如:中南大学的重点学科导航和有色金属文摘数据库、湘潭大学的红色旅游资源数据库等。此外,还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城市的特点开发特色数字资源,如湘潭大学的数字图书馆、吉首大学图书馆的沈从文文献资料中心等。
3.4加大数字资源的宣传力度。
为获得第一手资料,我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以某高校为例,3%的学生大学四年没进过图书馆及图书馆网站,10%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图书馆有数字资源,60%的学生偶尔利用一下数字资源,只有很少的30%的学生经常使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这足以说明我们在数字资源的宣传推荐上做得很不到位,这正是造成数字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图书馆必须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推荐各种数字资源。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如海报、横幅、广播、校内报纸、宣传材料、讲座、电子屏显、手机推送、邮件推送、网络公告、网络课堂等。其次,进行专门的宣传月活动或大型比赛活动,如开展数字文献宣传月活动,全方位地宣传介绍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及其使用方法和技巧,或者定期举办数字文献搜索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对各种数字文献使用的热情和兴趣。再次,通过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利用学科馆员与具体院系读者直接见面机会多的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数字资源宣传活动。然后将文献信息检索课纳入学校正常教学计划,使学生的信息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最后,举办各种培训班,如新生入馆教育培训班、数字资源专题培训班等。
3.5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现代化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对馆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加强对馆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培训,而且要提高馆员的洞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更要加强对馆员的文献信息理论知识、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考核。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培养和引进各种馆藏优秀人才,给图书馆配备独立的自动化设计专员和维护人员,成立专门的网络资源建设机构。总体而言,现代化、高效、优质的人才队伍是实现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维护、管理、利用一体化的关键。
3.6构建科学合理的成效评估体系,开展有效监督。
成效评估是以图书馆读者为中心计划和评估图书馆项目或服务的一种方法[4],这些项目或服务用以解决特定读者的需求并设计达到改变读者的目的[5]。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数字信息资源提供指标体系、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服务过程指标体系、读者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指标,即需要对每个具体的评价指标设置加权系数,进行最终的评价。评估者还可根据一定的目的选取适当的指标进行质量评定,对某项工作程序做出改进[6]。例如服务的水平、人员的素质、人员培训和读者教育的质量,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考量需要在具体评估操作中给予更多关注。构建科学、合理、系统的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并把它作为衡量图书馆管理水平和作用效能的主要标准之一,是现代图书馆进一步提高读者满意度及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
4.结语
完善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世纪、新环境下地方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在不断提高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保障程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共建共享联盟,才能促进地方高校的发展,并形成数字资源建设保障体系,进而在更大范围内更合理地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冯向春.高校图书馆对校内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研究[J].图书馆,2011(1):100-102.
[2]周庆红.提高高校数字资源利用率的可行性研究[J].图书馆,2010(5):68-70.
[3]秦波,邹丽红.浅谈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构想[J].现代情报,2008(3):99-101.
[4]宁耀莉.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3(2):78-80.
[5]Rhea Joyce Rubin.Demonstrating results:usingoutcomemea-surement in your library[R].For the PLA(Public LibraryAssociation)spring symposium,2007(3).
【关键词】 病理学
计算机与互连网技术的发展,为整合各类病理信息资源提供了可能。这种资源的整合对病理学科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不论对学校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病理医师队伍水平的提高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院内病理科信息系统已经陆续建立,这对保证病理资料的质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等级医院病理科之间院内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有差异,但是总体上的不断完善,为整合各种资源提供了可能。蜡块、切片条码打印的应用保证了处理过程的准确无误(尽管设备价格昂贵);在线诊断系统(类似于行政管理文件处理系统)为三级医生及时准确完成诊断及规范诊断指标提供了可能;信息管理系统及多功能检索系统的建立将为挖掘资源,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保证。相信随着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广泛开展,医疗界对病理诊断重要性认识的加深,病理医师专科化是必然的趋势。如果我们现在能逐步走向病理医师专科化,在疑难病理性准确诊断,特别是亚型的细分,会给临床实施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极大的方便,同时利用资源优势在基础学科上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科学研究上的差距,甚至超越都是有可能的。在建立完善院内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整合中国的数字病理资源已显得十分必要。
1 整合资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中国人口众多,病理资源十分丰富。我们现在的信息技术已完全可以支撑资源库的建设和运行,因此资源加技术建设特色资源库是有可能的。尽管建设需要不少的费用,而且建成以后需要一定的资源来维护运行,但相信只要我们的建设有成效肯定会得到政府、企业及其他部门的支持。同时建立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可以保证资源库的建设的不断充实和完善。
资源库建设对提高教学水平有积极的作用。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医学生的招生人数不断扩增。医学院校的不断升格,由于没有教师和实验条件的相应升格,一些新办学校毕业生的教学质量很难保证。病理学具有非常强的形态学训练要求,连标本、切片都没有的学校能保证病理学的教学质量显然是一句空话。虚拟切片技术的发展为进一步拓展这方面的功能提供了可能。同时建立完备的疾病病理资源库,为开展病理医师的继续教育也极为合适,对提高病理学科师资队伍水平极为有利。因此数字病理资源库的建设对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均极为必要。
2 目前网上的免费中文病理资料
目前网上有不少病理相关的网站资源,但真正属于资源性的网站没有。以下就一些开放性比较好的网站作一概要介绍。
2.1 中国病理技术网
中国病理技术网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病理科丁伟创建维护,始建于1998年。主要讨论病理技术问题,包括免疫组化、分子病理学技术,介绍新的抗体等。其特色是病理文库,不时转载一些与外科病理相关的新内容。
2.2 中国远程病理中心
中国远程病理中心是应用于远程会诊和病理学教育的互联网站,由福州总医院和福州大学计算机图像图形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中心主办。该站点有30多个栏目。注册的核心会员可以上传病理图像,申请远程病理会诊,接受各种问题的答疑,发表专业论文(含图像);注册的医疗产品公司可以医疗产品新信息(含图像),可以在各讨论栏中参与讨论。
2.3 中国病理学网
该网站始于纪小龙教授于1999年创办的病理医学专业网站,目前由陈默维护。远程会诊的读片精选、语言授课和新兵训练营是其特色栏目。特别是通过语言聊天室进行语言授课很有新意。
2.4 联合病理网
该网站有不少栏目,其中的论坛分病理交流和疑难读片两大版块。病理交流侧重于临床病理工作实践中的经验交流。疑难读片部分对提交的疑难切片多有讨论和解答。
2.5 华夏病理网
该网站由三人出资建设的个人网站,有资讯、文献、辞典、图库、病例等栏目。网络讲座是其特色,结合新的进展由专家讲座一个共同感兴趣的专题。
上述专业网站对病理学者的交流,病理学科的发展无疑有积极的意义,但与国外同类网站比内容不丰富,估计没有很好的班子来组织协调和维护更新,可能只是由公司部分赞助和个人管理。另外可能由于工作量和内存的问题,图片很少。因此要创建在病理学科中有影响力的网站,路还很长。
2.6 病理教学网
由于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的推动,网上有不少有关病理学精品课程的网站,但大多在校园网内运行,因此点入并不方便,而且有的内容仅是申请精品课程时准备或准备申请的内容,实质内容并不丰富和完善。在这些网站中数中南大学湘雅病理精品课程网站内容最为丰富,点击比较方便。有教案、考卷、优秀答卷、答疑、教学反馈等栏目。教育部先后已批准病理学四门精品课程建设,因此如何发挥特色或整合资源建设有影响力的病理教学网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3 建立中国数字病理资源库设想
整合中国数字病理资源库需要系统规划,一方面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很好收集资源,另一方面在这个平台上有效整合资源并免费提供服务。我们已在进行一些探索工作。以下5个方面是我们在建设的数字病理资源中心的内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为大家提供服务。
3.1 数字图书馆
我们已利用中美合作百万册图书数字化项目,已数字化浙江大学图书馆及病理学系有的200余册图书。这些图书已在网上可以浏览并可利用关键字进行相关内容检索。要将所有的的病理书籍都数字化需要全国病理工作者提供自己珍藏未扫描的书。由于知识产权的问题,不能将所有图书都对公众开放,但可以为合作者提供基于校园网的阅读服务。
3.2 病理标本库
浙江大学数字图书馆研发中心开发了一台立体扫描仪,可以对人体标本进行立体扫描。处理完成的标本可以在计算机上观察不同局部的病理改变(切面、表面、不同角度等)。我们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但该项工作工作量大,要收集所有特征性疾病标本需要大家的支持。
3.3 病理图库
我们已将书中有的彩色图片及图谱扫描。目前正在抓紧编辑处理,最后希望能通过检索查取所有的相关图片。如果是书中的附图,可以点击回到数字图书馆原来的位置,看书中的文字解释。虚拟切片技术已在国外应用很好,国内已有三家公司准备推向市场。协和医院病理科已有一台仪器在使用。如果我们能很好规划分工合作,可以较快地完成各系统病例的输入,使资源库足够丰富。
3.4 疑难病理讨论中心
远程会诊曾一度很热,但是毕竟虚拟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能通过远程阅片给出负责任的病理诊断的医生并不多,因此远程会诊的热度很快降温。但这项技术有我们值得很好应用的价值。建立讨论中心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有助于提高水平。中心建立并良好运行要有好的主持和热心者的积极配合。如果我们每个省区能有一台虚拟切片的扫描仪并有一名负责人,相信能很好开展起来。
3.5 考试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