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故木受绳则直

故木受绳则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故木受绳则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故木受绳则直范文第1篇

2、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木受绳则直范文第2篇

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如钱财、职业、生活方面的,容貌、智力方面的,或许更多。而我,当然也有自己的梦想,十分朴实,十分简单,但也不容易做到。

我想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善良这个词再某些人的字典里显得渺小、微不足道。但对于我而言,却十分重要。我认为善良是一种表现,一种行为,并不是嘴巴上说说的,我尽力地在实现自己的愿望。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碰到了一个老奶奶,那时,正是上班高峰,公交车上特别特别拥挤。那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一只手拉着扶杆,一只手从包里颤巍巍的掏出一张社保卡,放在刷卡器上,机器立马发出一个清脆的声音:“老人卡,0元。”人们听了,依然心安理得地坐着,我却一下子站了起来,把座位让给了老奶奶。我虽然站着,但十分高兴—我离目标不远了。

我想成为一个讲诚信的人。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中国人很重视讲信用,我当然也不例外啦。有一回,我答应个同学去三林游泳馆游泳,那天,妈妈正好在家,以她地性格,我们一定会去逛逛街,或吃吃“必胜客”,“麦当劳”之类的。但我要执行诺言,去交那个同学游泳。

我想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常言道: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历。所以说,感恩是必要的。我常会在母亲节送上一张自己做的贺卡,当然,它没商店里的那么精致,但他却是我的心意,同样,我感到十分快乐。

故木受绳则直范文第3篇

例如,成语“绳锯木断”,“绳”用的是词语本意,那“绳之以法”中的“绳”呢?“绳之以法”即以法绳之,“绳”是动词,做“制裁”解。那“绳”为什么能做“制裁”讲呢?有个成语叫“绳墨之言”,其中“绳”做“规矩、法度”解。为什么“绳”有此意呢?《劝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受绳”指用墨线量过。想一想,这其中的奥秘也就明白了。但还有一个成语叫“绳其武祖”此中之“绳”是继承,“绳其武祖”是说“继承祖先的事业”。可见,要想透彻地了解、明晓成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再如,说人有才,会用“八斗之才、才高八斗”来形容。为什么“才”会用“斗”来形容呢?原来这个成语跟南北朝时的山水大诗人谢灵运有关。谢灵运恃才自傲,但他又对曹植极为钦佩,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此后,人们就用“八斗之才、才高八斗”指具有极高超文才的人了。

我们知道“唇亡齿寒”的含义,“唇齿相依”也不陌生,但古人是怎么说的?《左传》上有这样一段话:“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古人说“辅车相依”不说“唇齿相依”,“辅”,颊骨,“车”,牙床,两者互相依存,比喻互相依存的事物。所以,要真正了解掌握一个成语,还真的不容易。

比如“三拜九叩”中的“拜”,是古代的拜礼,古有九种拜礼,其中有一种叫“稽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后,是拜礼中最重要的。那么其他八拜是什么?是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再如“逐鹿中原”中的“鹿”,喻帝位。“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指畜类牝牡相诱。“狼烟四起”中的“狼烟”,是狼粪燃烧放出的烟,古代边防用来报警。“赤子之心”中的“赤子”,指初生的婴儿。

成语中有学问,有知识,凝聚了我们祖先的大智大慧,有些成语告诉了我们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如“尺短寸长”“不耻下问”“满招损,谦受益”“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开卷有益”“丧志”等等,都深刻地启示着我们的人生。

成语还有幽默,有情趣。郑人买履、画蛇添足、杯弓蛇影、叶公好龙等成语,不但让我们开心一笑,还会引起我们无尽的思考。

有一个成语叫“生吞活剥”,说的是唐朝初年,枣强县尉张怀庆喜欢写诗,但又不肯下功夫,总是抄袭著名文人的作品。当朝大臣李义府曾写了一首五言诗,原文是:“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将这首诗改头换面,在每句的前头加上两个字,变成一首七言诗:“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人们读了张怀庆的这首诗,无不哗然大笑。还有一次,他把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郭正一和王昌龄的作品哪来,生拼硬凑,据为己有,有人讥讽他这种手段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这不仅是一个笑话,也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比喻生搬硬套,或剽窃照抄别人现成的词句、理论、经验等等,而不知融会贯通。现在多用来比喻学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消化吸收,只知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

陆游有一首诗叫《题斋壁》,其中有这样两句:“草赋万言那直水,属文三纸尚无驴。”其中“三纸无驴”就是一个成语。《颜氏家训?勉学》说:“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是说一个博士要买驴,先写买卖合同,博士写了三张纸了,居然还未见一个驴字,比喻行文啰嗦,通篇废话,不得要领。

故木受绳则直范文第4篇

在《劝学》里较全面地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态度、方法、内容和目的。中学教材一般是从其中的十五段中节选第一段和第六段的前一部分。这篇节选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应持的学习态度。指出为学必须持之以恒,积少成多,用心专一。

文章的第一段论述学习的的意义。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阐述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更不可半途而废。接着先用千古流传、历久弥新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事物在运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可以改变,喻示人也可以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改变自己的本性。又以“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为喻,不仅说明事物是可以改造的,可以通过改造来改变原来的状态和性质,而且这种改造是深远的,有决定性的,强调了后天改造的决定作用,进一步论证了后天的学习对改变人的本性的决定性意义。然后以一个“故”字承接上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例子为喻作进一步推论,只有按照“绳墨”、“硎砺”的要求进行加工改造,事物才会变得更合乎要求,更加有用;而“君子”也只有通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即不断广泛学习,反省和改造自己才能变得更加完美,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

文章接着论述了学习的作用仍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提出本段论点、只是在表达上有所变化。“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跂而望矣,不如登高博见”。前句正面阐说,后句形象设喻。两句又分别把“思”与“学”、“望”与“登高”对比,假物与否,效果迥异,从而得出假物(学习)的重要作用。荀子把“思”与“望”等量齐观,认为“思”也是一种不“假物”的行为,“学”与“登高”一样是在“假物”。在这一句,作者以“我”为例,说明在本性没有差异的条件下,“假物”,效果是明显的。其实,这一句已把道理阐述清楚了,但作者仍然以“我”及“人”,由“特殊”到“一般”,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日常生活实例作喻,说明人的自然本性并没有差异,因为“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但如果有所利用和借助(假),如“高”、“风”、“舆马”、“舟楫”,就可以收到“见者远”、“闻者彰”的效果,达到“致千里”、“绝江河”的目的。进一步阐明人只有借助于学习,才能有很大进步的道理。最后,自然引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结论。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在知识才干、品德修养方面存在差异,“君子”之所以能超出常人,并非先天素质有什么不同,而是后天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善于借助学习提高自己的缘故。

文章的最后阐述长期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首先论述学习必须注重长期逐步积累,先用两个因果句设喻,“风雨兴”、“蛟龙生”是因为“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强调了“积”的关键性,同样道理,若要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的崇高境界,则要“积善成德”,“积”还是关键。这从正面阐述了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只有长期的逐步积累,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形成高尚的情操。又用两个假设句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人就不会获得成功,不会达到目的,进一步强调了“积”的重要性。文章接着阐明了学习贵在持之以恒。既然学习是个“积”的过程,靠长期逐步积累,那么,就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骐骥”可谓良驹,主观条件很好,可是仅仅“一跃”也不能远行。人的学习也是如此,如不持续不断地努力,主观条件再好,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驽马”可谓劣骑,主观条件虽差,但坚持“十驾”也能成功。人的学习也是这样,如是能持续不断地努力,主观条件虽差也能达到目的,获得成功。这两个比喻一反一正,从正反两方面表明,主观条件的优劣,不是学习优劣的关键。接着又是一对漂亮的正反比喻:“舍”则“朽木不折”,说明不坚持,容易的也学不会、学不好;“不舍”则“金石可镂”,说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难关也能攻克。形象地说明,客观内容的难易,不是学习成败的决定因素,失败是“舍”的必然,“不舍”是成功的保证。文章在最后强调,学习贵在用心专一,作者用蚯蚓和螃蟹对比设喻,一正一反,说明只要专心致志,精诚专一,即使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差些,也能获得成功,如果用心浮躁,即使条件优越也将无所收获。因此教人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故木受绳则直范文第5篇

文言虚词在2006年的高考大纲中明确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2007年则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就说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十分重要。所以,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而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文言虚词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掌握特点。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在汉语发展史上变化比实词大。例如一词多义:“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苏轼《石钟山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前者“之”为代词;后者“之”是用在主谓间的助词。又如 “舟摇摇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以”和“而”,作用完全相同,都为连词。

2. 明确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要在个个落实的基础上,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以类相从,同类集中。

3. 联系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虚词以实词为骨骼和支撑,是内容表达的传神之处,因此不能肢解词语,要在语境里体会理解。其次,还要明确文言虚词考查的形式。从近年来全国卷和各地高考试题题型来看,一般分为:判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选择题”,判别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混合型的“选择题”,正确理解和翻译句子中含有的虚词。此外,还有文言断句题型,即利用“之”“乎”“者”“也”“已”“焉”“哉”以及“矣”等来划分句子的意义单位。

【实战练习】

1.请写出下列句中“则”的意义和用法。(答案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则:______________;则:______________

②“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鸿门宴》)则:______________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则:______________

④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则:______________

⑤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则:______________

⑥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六国论》)则:______________

⑦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则:______________

⑧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则: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答案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鸾鸟凤凰,日以远兮。(《涉江》)以:______________

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以:______________

③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以:______________

④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者。(《寡人之于国也》)以:______________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以:______________

⑥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以:______________

⑦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以:______________

⑧是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以: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答案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于:______________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于:______________

③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于:______________

④是故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孟子二章》)于:______________

⑤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于:______________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于:______________

⑦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于:______________

⑧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于: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乃”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B.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C.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D.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5.指出下列“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臣之壮士,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B.①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C.①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其共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D.①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齐桓晋文之事》)

6.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B.①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C.①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D.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原贾生列传》)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参考答案与解析】

1.①副词,就; ②连词,于是,就 ;③副词,就; ④表转折的连词,却; ⑤连词,于是,就;⑥连词,那么; ⑦副词,就; ⑧判断动词,就是。

2.①表修饰连词,不译; ②连词,来; ③动词,认为 ;④介词,按照 ;⑤连词,因为 ;⑥介词,因为; ⑦介词,凭 ;⑧介词,因为。

3.①介词,被 ;②介词,比; ③介词,对; ④介词,比; ⑤介词,比; ⑥介词,被 ;⑦介词,从; ⑧介词,在。

4.B ①乃,副词,“竟然”;②乃,副词,“于是,就”。(其余A、B、D三项中的“乃”字,全部为判断动词,意为“是”)

相关期刊更多

花炮科技与市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萍乡市乡镇企业管理局

道路交通管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现代班组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