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示时间短的词

表示时间短的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表示时间短的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表示时间短的词

表示时间短的词范文第1篇

2、当时:指过去发生某事的时候;

3、那时:意思是那个时候,常用于表示过去的某一时间段;

4、过去:现在以前的时期,区别于现在、将来等词语;

表示时间短的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瑞芬太尼;舒芬太尼;麻醉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91-01

腹腔镜除术是一种微创的手术,创伤小、手术疼痛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临床上已广泛应用。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为最新的μ阿片受体激动剂,是一种新型强效镇痛药,其药效强、起效快,毒性小,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时间短等优点,因而在临床应用中逐渐普及。现将我院2012年9月――2013年5月采用舒芬太尼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8例患者,麻醉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8例,随机将88例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44例,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29岁-52岁,平均年龄(43±1.5)岁。对照组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30岁-56岁,平均年龄(45±1.3)岁。术前所有患者均无严重肝、肾和心血管疾病,未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及苯二氮卓类药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等统计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患者在治疗前需要禁食8小时,禁水6小时。术前30min所有患者给予苯巴比妥钠、阿托品肌肉注射。患者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采用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全麻诱导时均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5mg/kg,异丙酚2mg/kg,阿曲库铵1mg/kg。对照组静注瑞芬太尼1μg/kg,治疗组静注舒芬太尼0.5μg/kg,麻醉诱导5min后行气管插管,然后两组患者均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μg/kg/min和异丙酚4-6mg/kg/h,手术期间间断追加阿曲库铵以维持肌松。手术结束前5min所有停止使用,术毕待呼吸功能及吞咽反射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在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手术开始前、结束时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mHg)、心率(HR)的变化情况,及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疼痛、恶心呕吐、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分布检验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分布检验方法,所有计量型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P

2 结果分析

2.1 比较两组各个时间点的血压、脉搏值变化情况 由(表1可见)治疗组血压、脉搏值对照组相比明显偏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 论

随着外科微创手术和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腹腔镜手术因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特点在普通外科手术中广泛应用[1]由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间短,要求麻醉快速短效,镇痛效果好,手术后患者苏醒时间要迅速。舒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比芬太尼强好几倍,而且有良好的血液动力学稳定性,可同时保证足够的心肌氧供应,具有镇痛效果显著、麻醉诱导迅速、恢复及时、呼吸抑制轻等特点。瑞芬太尼具有起效迅速、清除快、持续输注半衰期短和长时间输注无蓄积等特点,而由于瑞芬太尼半衰期短,术毕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迅速下降,无法为术后提供镇痛,患者腹壁和膈神经很快由于受到术后残留的CO2的刺激而出现疼痛。舒芬太尼在术后短时间内患者拔出插管后,体内残留的舒芬太尼还能够具有较强的镇痛、镇静作用,可弥补由于瑞芬太尼作用消失而出现的疼痛,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综上所述,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苏醒快,镇痛效果好,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表示时间短的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微创清除术;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7(b)-0025-03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 C H),指高血压基础疾病患者发生的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该病起病急骤,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特点,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人群,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及生命具有极大的威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极大改变,高盐、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不断增加,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常规开颅手术及微创血肿清除术是目前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外科治疗手段,该研究将该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血肿清除术组与常规开颅术组,拟比较两种术式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1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开颅手术组与微创血肿清除术组,微创血肿清除术组:59例患者,男36例,女23例,平均年龄(61.4±10.9)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36例,脑室19例,丘脑4例;血肿量:27~80mL,平均(47.3±17.1)mL。常规开颅手术组:53例患者,男31例,女22例,平均年龄(59.6±11.8)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35例,脑室15例,丘脑3例;血肿量:25~80mL,平均(48.1±16.3)mL。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血肿量、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常规开颅术组该组53例患者接受常规开颅手术治疗,采用全身麻醉的方法并在气管插管支持下沿翼点作一4~5cm的弧形切口,依次将头皮、肌层牵开后钻孔,将颅骨扩大咬除。骨窗打开后将硬膜剪开,侧裂蛛网膜给予锐性分离,用低负压吸引器在显微镜直视状态下将血肿清除,术后将头皮层分层缝合,并放置引流管引流。

1.2.2 微创血肿清除术组微创血肿清除术组59例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加强化的方法,在CT立体定位引导下,根据损伤线、血肿层次确定血肿最大层面中心点在体表的投影,该位置即钻颅中心点。待颅骨、硬脑膜钻透后将钻头针芯钻透,继而插入三通针内,缓慢而平稳地将针芯推人血肿腔内,接上注射器并抽吸液态血。对于半固态血的处理,可从针体侧管处快速推注5mL无菌生理盐水,继而缓慢回抽:固态血的处理则应先注入适量血肿液化剂,将引流管夹闭,4h后再将引流管开放引流 。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创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治疗效果方面的差异,其中治疗效果评价参照文献:治愈:患者没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可正常工作、生活。显效:患者出现部分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有轻度运动、感觉、语言及平衡障碍,但生活可以自理。有效: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有严重的运动、感觉、语言及平衡障碍,生活无法自理。无效:植物状态生存或死亡。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术后处理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扩血管、控血压、降颅压、预防应激性溃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对症综合治疗。

1.5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对于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来表示,采用x2检验。P

微创血肿清除术组创口小、术中出血少、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与常规开颅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3 讨论

表示时间短的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神经外科手术;全麻诱导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315-01

全麻诱导对于神经外科手术的意义重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手术的成败和病人术后的恢复结果,因此鉴于神经外科手术对降低颅内压、脑氧代谢、及维持镇静镇痛效果的麻醉诱导要求,综合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麻醉特性,将两者充分结合可起到优势互补的良好临床麻醉诱导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60例全麻择期手术患者,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10―56岁,平均年龄31岁,体重47―76kg,平均体重58kg。另外,对于准备应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进行全麻诱导的所有病人,经检查术前均无心脏病高血压病史,在插管上均无临床困难表现,且均无长期服用安定镇静类药物的服药史。

2 方法

2.1 麻醉方法

在使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对神经外科手术病人进行全麻诱导的过程中,主要分3步骤进行,①在病人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前,即未入手术室时,首先应分别记录病人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等各项指标,具体操作即对病人入手术室前的基础血压,以及后期各个时段的各项相关指标作详细记录。②待病人进入手术室20mins后,再对病人的血压和心率进行测量,同时将其作为血压和心率的基础值;在麻醉诱导前、插管后即刻、插管后5mins、切皮后、切皮硬脑膜后、拔管前、及拔管后,其中基础血压可用 表示,以后各时段分别用 ― 表示,详细记录8个时间点的指标值,以及病人的睡眠时间和苏醒时间;③以 30mL/h的速度作为起始速度开始泵注40mL丙泊酚伍用瑞芬太尼2mg,待病人已深入睡眠后再以20mL/h的速度继续泵注,记录此时泵注的混合药液入量,然后给予顺苯阿曲库铵0.2mg/kg,咪达唑仑0.06mg/kg及阿托品0.5mg,相应的辅助面罩呼吸,等待3mins后,再行气管内插管,插管均要一次性成功,完成后再使用麻醉机来控制呼吸,潮气量10mL/kg,呼吸频率12次/min[1]。此外,应注意选取的60例病人每个病人全麻诱导均按上述步骤进行,然后进行综合整理、分析,进而得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手术全麻诱导中的临床效果。

2.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对比组的临床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用t检验,技术资料进行X?检验,得出P

3 结果

选取的60例病人在插管时均一次性顺利完成。通过测量记录结果统计,所有病人在插管即刻的血压值均有所下降,且低于基础值血压,经统计学处理得出P

4 讨论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将丙泊酚用于手术的静脉全麻诱导,不仅可有效控制手术病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而且此种麻醉对病人的呼吸道无刺激、且速度快,病人苏醒快,病人舒适度高,而这对于病人术后的意识恢复及早日恢复神经功能的早期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具有作用时间短,起效快,麻醉作用强,苏醒迅速而完全,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的特点,而且对病人进行静脉注射后可有效抑制病人的交感神经系统,扩张外周血管和神经反射的综合反应,同时降低颅内压及脑氧代谢率,有效地保护了病人的颅脑。当然,丙泊酚的主要功能是催眠,镇静和遗忘,镇痛时间较短、弱,病人觉醒快,因此只能大量注射。而瑞芬太尼是一种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阿片类镇痛药,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能很好地抑制应激反应, 而且包含瑞芬太尼的静脉复合麻醉能促进术后早期恢复,很大程度地降低了病人的术后死亡率[2],它具有较强的镇痛效果,且无需持续输注即可达到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镇痛镇静作用,与持续输注时间无关,如此,在神经外科手术的全麻诱导中,将丙泊酚与瑞芬太尼联合给药,可到达两者功能作用的优势互补,在有效地降低了用药量的同时,增强了麻醉效果,病人术后苏醒透彻,无躁动和呼吸抑制的临床不良表现。当然,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注意病人的气管插管,上头架固定,切皮,以及打开颅骨时4个时间点的操作规则,因为这些过程点均可导致病人的血压上升,为手术带来障碍。本文通过对60例神经外科手术病人全麻诱导中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的应用效果观察,证实两种药联合使用后,病人术中麻醉平稳、循环稳定且麻醉深度足够,无术后并发症,在神经外科全麻诱导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献文.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在神经外科手术全麻诱导中的联合应用[J].河北医学,2012,18(5):661―663.

表示时间短的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剖宫产术式;再次剖宫术;腹腔粘连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2.054

剖宫产是妇产科常见的手术, 是处理高危妊娠与异常分娩。随着近年来麻醉学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 各种剖宫产术式日趋完善, 多种原因使剖宫产率不断上升, 二次剖宫产率随之升高。本院从1998年开展新式剖宫产术, 其特点之一为不下推膀胱、不缝合腹壁腹膜及膀胱子宫反折腹膜, 其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随着再次妊娠后再次剖宫产术, 新式剖宫术的某些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本院1998年1月~2007年12月开展新式剖宫产术, 2008年至今开展改良新式剖宫术, 本次旨在探讨两组剖宫产者再次剖宫产术, 对术中、术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有效地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粘连发生率及粘连程度,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妇产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住的84例再次剖宫产产妇, 其中44例首次手术主要为新式剖宫产术作为对照组, 40例首次手术方式为改良新式剖宫手术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麻醉术式:腰硬联合麻醉。新式剖宫手术式参照文献[1]。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手术方式进腹方法同新式剖宫产术, 腹膜纵向剪开, 用微乔线宽间距连续缝合子宫膀胱反折腹膜与腹膜, 不缝合脂肪层, 活动性出血予以结扎, 皮肤用3.0可吸收微乔线皮内缝合, 术后加压切口2~4 h。观察组和对照组区别:观察组用微乔线宽间距连续缝合子宫膀胱反折腹膜。

1. 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情况包括开腹时间、手术全程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粘连情况。

1. 4 腹腔粘连程度判断标准 参考Phillips和仲剑平分级标准[2], 再次手术时发现粘连的分级:0级:完全无粘连;Ⅰ级:粘连有少量膜状粘连, 易分离, 分离不出血, 面积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术中情况比较 观察组再次手术开腹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腹腔粘连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粘连发生率20.0%, 出现轻度粘连, 未发现重度粘连, 对照组粘连发生率40.9%, 并出现2例重度粘连病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腹腔粘连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 粘连的形成与腹膜间皮细胞纤维蛋白释放和纤维蛋白溶解作用之间的不平衡有关。腹膜是由间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构成, 腹膜损伤后间皮细胞迅速再生, 形成新的腹膜。机体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有着巨大的修补恢复能力, 修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结构和功能。

新式剖宫产术存在主要问题是术中撕拉、剥离等操作较多, 腹直肌和腹膜剥离面较大, 腹直肌分离时有不同程度的肌纤维损伤, 胎儿娩出后腹壁松弛, 加上术后搬动, 游离腹膜很快错位, 腹膜组织无法充分对接吻合, 造成筋膜与腹腔相通, 是造成腹壁、腹腔粘连发生率高的重要原因[3], 并且不缝合腹膜壁层与脏层, 不能达到腹腔脏器表面的腹膜化, 子宫切口粗糙面在腹腔中, 的粗糙面直接与腹直肌前鞘接触, 也直接接触大网膜、肠管, 所以形成粘连。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采用微乔线宽间距连续缝合子宫膀胱反折腹膜, 不易引起缺血坏死, 同时起到固定腹膜正常位置, 短时间愈合, 可起到机械性隔离作用, 直接杜绝子宫切口与腹直肌前鞘的粘连, 有利于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

综上所述,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式, 能够降低腹腔粘连程度, 同时还能降低再次剖宫产术中风险和损伤,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41-44.

[2] 沈红玲, 任芬若, 李红雨, 等.剖宫产术对再次妇科手术的影响.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 18(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