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应用

网络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园;应用;策略;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4—0000—01

当代,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校园都建立起了校园网络,足以可见网络的优势所在。校园网络能起到加快信息处理、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校园网络的应用策略:

一、完善网络设备

安全的网络设备和畅通的网络环境,能够给校园网络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提供最坚实的硬件保障。除了信息网络设备必须的供电、温湿度、防水、防雷电、防鼠和防盗等常规安全设备外。还要强调网络设备的配置安全。大致包括:密码的设置,并根据业务的需求分配适当的管理用户和权限。目前,很多网络安全问题是由于密码简单、管理不严造成入侵者轻易地进入。可以设置独立的设备管理虚拟局域网,把网管设备使用的IP地址与普通用户使用的IP地址分开,并指定一台专用电脑,进行网络的接入管理和监控。

二、加强内部网络管理

要求根据不同的应用业务和不同的级别,将网路划分不同的网段进行隔离,实现相互间的访问控制,来达到限制非法访问网络的目的。将连接子网、公共子网、服务子网和内部网划分为不同的网段,分别进行管理,同时可以减少网路广播型数据的带宽浪费和避免广播风暴发生。

网路分段可以分为:物理分段和逻辑分段。物理分段指的是把网络从物理层和链路层分为若干网络段,各个网段之间是不能直接通信的;逻辑分段是指将整个系统在网络层上进行分段。各网段之间通过路由器、交换机、网关或防火墙等设备进行连接,利用这些中介交换设备的安全机制来控制各网段的相互访问。在校园网分段时,通常采用二者结合的方法。

三、注重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安全

尽量选用漏洞少的新版操作系统和应用平台软件。采用操作系统扫描仪对操作系统的配置进行全面监测,判断和找出潜在的某些漏洞;采用内部网路扫描仪,监测网络设备的安全漏洞。所有的应用软件要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测试,确认安全性和正确性后再选用。

四、协议分析、网络审计、流量监控

使用专业设备通过对所有网络的内容进行解析,能够及时阻止内部的计算机通过互联网发生的敏感信息泄露,快速定位追查源头,防止违规事件发生;能够对整个网络及计算机用户上网行为、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帮助网络高效、稳定、安全的运行,为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还能实时检测出校园网络内部终端的流量状况;提供全网的IP地址、机器名、MAC地址等信息完备的地址表,方便网络的分析和管理;还能对网络访问事件作统一记录、分析;甚至还可生成各种报表用于存档。

在校园网络管理中,可以实行贯彻实名制,即用机器使用者的真实姓名作为计算机命名的管理模式,直接监控到个人,当网络出现异常时,监控人员可以迅速定位,快速找到破坏源。

五、合理设置防火墙

防火墙是校园网络安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极大地提高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并通过过滤掉不安全的访问而降低遭受病毒的风险。而且只有经过精心选择的应用协议才能通过防火墙,这样使校园网络环境变得更安全。在防火墙设置上,可根据以下的原则:

(1)整体限制访问,按需开放。即建立一条所有源到所有目的全阻止访问的策略,然后根据实际访问需求,针对源IP、目的IP、源端口、目的端口设置允许访问的策略。

(2)将防火墙配置成过滤掉以内部网络地址进入路由器的IP包,防范源地址假冒和源路由类型的攻击;过滤掉以非法IP地址离开内部网络的IP包,防止内部网络发起的对外攻击。

(3)做好日志监控。日志监控是十分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定期的查看防火墙访问日志,以便及时发现恶意的攻击行为和不良的上网记录。

六、设置防病毒网关和网络防病毒软件

在校园网和互联网的连接处,放置防病毒网关,尽可能将病毒拦截在校园之外,避免外部病毒对校园网上计算机的感染传播。如果出现新病毒,要及时更新防病毒网关。在设置防病毒网关的同时,还需要选择优秀的网络杀毒软件,将其安装在校园网络中心的服务器上,通过对校园网上的每台终端安装客户端软件,实现服务器对所有终端的病毒实时扫描和监测,一旦发现病毒,立即进行清除,不能进行清除的可以进行隔离,防止病毒的感染扩散。

七、数据备份及系统保护

校园内由于计算机的数量较多,要求必须做好数据的备份及系统的保护工作。相关的网络管理人员应该把服务器上的一些重要文件定期进行备份存档,以免造成因数据丢失或损坏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计算机系统保护则可以采用软件还原或是硬件还原的措施,这样能够在计算机系统遭到破坏时,可以快速还原,节约重装系统的时间。

八、网络建设安全管理

校园网实行统一管理,分层负责制,信息网络中心负责对全校园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各系、处、部门负责任负责对各级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管理员应经常测试计算机的性能,发现故障及时处理。另外还可以建立完善的账户管理和身份认证制度,这样既能保证网络的畅通也能避免遭到恶意用户的攻击。

九、结束语

校园网应用平台代表了学校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意识,是信息化时代的学校在管理方面的重要装备。它在教学活动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其正常运转和高效的校园网络应用是每一位校园网络管理人员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开枝,孙岩.网络防御与安全对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网络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 协议识别 属性选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因特网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互联网与人类的生活、工作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因为如此,网络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网络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也使得这个复杂的系统出现的几率变大,网络管理伴随着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难,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才能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同时,很多网络协议也伴随着出现,这些网络协议带来的新特点,以及多样化的形式使得网络也越来越难以管理。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一方面对于如何保证网络的安全,组织网络高效运行提出了迫切要求;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日益庞大,使得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诸如网络用户不断增加、网络覆盖范围不断增大、网络通信量剧增,网络共享数据了不断增加,网络应用软件类型不断增加等,而这些庞杂而巨大的系统通过人工时无法管理的,因此网络管理成为了最佳选择,它具有高的效率和生产过程。随之而来的各种网络应用协议应运而生。

网络应用协议的出现,使得网络协议的识别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是指根据网络流量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标识出该流量所使用的应用层协议,包括使用的应用层协议和具体产生流量的应用程序两个层面。其中,识别具体的应用程序是最精细的识别结果,也是最复杂的识别结果。

在越来越复杂的互联网中,对于网络应用协议的识别尤为重要,因为它在监督管理和新一代网络安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识别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网络领域中,如服务质量控制、合法监听、入侵检测等,从而对网络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2 网络应用协议识别的主要方法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网络应用协议识别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用聚类方法处理协议识别问题,应用基于概念模型的朴素贝叶斯(NaiveBayes)方法,采用高斯滤波方法等,但是,持久性和广泛性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为这些技术更多的只是在当下或短期时间内起到一定作用,对于长期的、未来的网络协议识别的作用并不是建设性的。针对这一问题,很多科学家从其他角度提出了一些可取的意见和方法。

2.1 网络流特征提取

在实际的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由于各种问题,如网络软件数量增加类型不同,互联网用户迅猛增长等,由此产生数量巨大的待分类的网络流,它们可达到数十万或数百万条,由此就产生了一个一个问题,即统计网络流的工作量巨大,也使得计算机负载过重,由于众多网络流相似或者相同,从而使得统计效率低下,使得网络管理无法满足现有的需要。网络流由一系列流量属性构成,内容包括数据包间隔、网络流持续时间、和数据包大小等,如此繁复复杂的网络流给网络应用协议识别带来的巨大的困难,因此,网络特征流的统计效率成为关键,如何提高统计效率,目前很多科学家提出了网络流特征提取这一方法。不过,这一方法在实践中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将来的相关研究中,还有待于深化。

2.2 基于负载签名的应用协议识别方法

这种相对来说较为先进的方法是目前网络协议识别方法中较为先进的方法,它能有效识别那些使用动态端口的网络应用,因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协议识别的灵活性和准确性。该方法的原理是通过扫描数据包有效载荷中的应用层协议签名,识别该业务流所承载的应用层协议,通过这样的方法,即使是那些利用伪装端口进行通信的用户所携带的签名也无法被隐藏,所以,曾经用于入侵检测的深度包的相关检测技术也开始用于协议识别的相关研究中,目前,该方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也开发了很多与此相关的软件,如CAIDA 组织开发的 NetTraMet、开源软件L7filter等。但是,该方法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对加密信息和专有协议的处理能力差,偶尔可能会涉及到个人或企业机关的隐私而触犯法律。

2.3 基于机器学习的应用协议识别方法

这一方法在目前得到广泛关注,它是在学习以流量特征为个性的网络数据集的内部结构基础上,逐渐将网络数据集中的每个流识别到相对的应用协议中,这就是该方法的识别原理。在应用上,这种方法规避了上述方法的缺陷,因不需要深度解析相关内容,也不依赖于固定的协议端口,所以,不会涉及到隐私法律的问题,这是基于机器学习的应用协议识别方法的进步。另外,在灵活性和识别效率上有所提高,因为它减少了网络数据的处理量,并且,对于诸如网络应用协议的流量模型和流量特征相关问题也可以用该方法,这样的研究模式和结果势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机器学习识别方法结构较为复杂,需要分析的流量特征较多,相对的,数据约简技术也被引进该技术中,提高了识别数据的效率。

但是,该方法也具有某些不足,如当在吞吐量较大的高速链接路上,这种方法便很难满足处理的要求,因为它无法缓存较多的数据包。

3 总结与展望

近年来,网络安全领域里的研究热点中毫无疑问有网络应用协议的有效识别的存在,因此,如果要提高网络管理效率,必须要解决这一问题。虽然,目前已经学界已经提出了比较有建树性的相关方法,诸如文中提到的网络流特征提取、基于机器学习的应用协议识别方法、基于负载签名的应用协议识别方法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网络应用协议识别所面临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研究现状,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们的研究方向将有所选择,比如如何在保证识别准确率的同时来减小时间消耗。

参考文献

[1]马婧.网络流量特征提取与流量识别研宄[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2]杨杰,姚莉秀.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许孟晋.枯于机器学习的M络流量分类系统研与实现[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

[4]于玲,吴铁东.集成学习:算法综述[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4.

作者简介

曹剑文(1964-),男。湖南省长沙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武汉纺织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及网络应用。

网络应用范文第3篇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与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相对应。其基本学习方式是一致的,但从学习研究的程度要求上,要低于高中的要求。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含义,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去年9月,国家教育部完成了对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修订。明确将探究性学习摆到突出位置,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根据上海教委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方案的要求,九年义务阶段开设探究型课程,其中小学开设的比例是3%~5%,1~5年级的总分钟是2115分钟。

目前,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大举措,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更是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教育各界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教学整合,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尤其是与互连网技术的整合,是否成为一个最佳结合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关注。本文根据不完全统计,就目前所了解的部分小学正在开展的"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目前正在开展的"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的小学,比如有:上海市虎林路小学的"internet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互动拓展阅读";上海市月浦新村小学的"internet环境下,小学生综合主题单元探究活动";上海市六一小学的"网络环境下儿童哲学学习";上海市彭浦新村第一小学的"网络伙伴学习";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基于网络运用的小学生综合主题活动";北京丁香胡同小学的"主题化互联网教学";杭州胜利小学的"网络综合主题探究";上海市宝山区一中心的"基于互连网资源的社会课探究活动";上海市宝山区三中心的"基于网络应用的"创造发明探究活动"……

1、从学习的目标来看:

(1)能够把网络信息素养、探究学习和学科领域的有关目标统合起来进行思考。

比如虎林路小学的"internet环境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培养目标中,从网络信息素养、专题问题的研究以及拓展阅读三个纬度进行思考。

(2)对不同年龄段的探究学习的目标存在不同看法。

这是上海市宝山三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的分年级目标:

低年级(1-2年级):让学生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快乐;激发对自然,对社会现象的强烈好奇心;知道收集信息的基本方法;养成爱观察、爱动脑的习惯。

中年级(3-4年级):让学生体会同学间合作的必要性;学会提问,启发探究愿望;养成开放性和多维性的思维习惯;根据给予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根据给予的信息进行分析练习。

高年级(5-6年级):让学生体会合作的有效价值;能围绕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能把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能按研究的课题,具备较独立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信息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摘自《上海教育》2000年第六期,作者:钱慧萍】

但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认为分年级的区别,不是在探究的完整性上加以区分,不管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都要体现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即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在学习目标上的区别主要在于问题涉及的范围、理论思维的深度和研究方法的难度。

例如,在"伞的技术改进"的课题研究中,三年级的学生提出了伞具有"伞面淋湿后携带不方便"的问题,想进行面料改进或其他补救的研究;而五年级的学生也同时发现了这个问题。第一组试验用海绵贴附在伞面上,试验结果不仅没有解决伞面湿的问题,反而加重了伞的重量,试验失败了。第二组学生利用中国专利发明网,查找了关于能够防水的面料,并试图和厂家联系,最后,面料的改进存在现实困难后,提出了两个解决的方案,一是在每个伞尖装一个滴水管,二是在伞柄处加一个能反套的伞套,并制作了模型。

因此,对于能否发现问题,能否去主动寻求信息,能否形成独立的观点,能否解决问题,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对于发现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是不是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到哪儿去寻求信息,找到了多少信息,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这是存在差异的。虎林路小学的语文拓展阅读也有类似的情况,不同年级的学生基本都能根据老师提供的研究范围找到自己的研究专题,但对于阅读信息的联系比较、理解感悟和观点表达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2、从学习的课程形态来看:

(1)有学校独立开发的校本课程,如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课程"。

(2)有基础学科的拓展延伸,或跨学科的主题研究,但课程相对独立,如虎林路小学,主要是就语文基础教材中阅读文章或主题进行专题性的阅读拓展,但它区别于基础教材中的阅读学习。月浦新村小学,结合自然常识、社会等学科进行有主题范围的探究活动。

(3)有结合基础学科融合式的探究学习,如上海市宝山区一中心小学,结合社会课"香港和澳门"一课,学生进行有自己独立专题的学习研究。

(4)由原来学生的兴趣活动发展而来,如宝山区三中心小学的创造发明活动、杭州胜利小学等等

3、从学习的内容上看:

内容来源:

(1)基础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如虎林路小学的拓展阅读

(2)某一学科领域的问题,如宝山一中心的社会课学习

(3)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具体现象或问题,如宝山区三中心的创造发明、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

(4)与社会生活相关又涉及跨学科内容,如月浦新村小学的综合主题学习

内容组织:

一般以探究的大主题单元为基本单位,在学习网站上建立一个学习内容素材的教学资源区,其实是一个数字化的教学档案,有一定范围的主题是进行网络信息组织的基本依据。

4、从问题探究的开放程度来看:

按照各个学校实践情况,对于问题探究一般都采取半开放的策略,就是教师给定一个共同的范围或主题,学生然后由学生提出一个在该主题范畴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交全班讨论后由教师协调、学生按照研究兴趣相近的组成协作小组。根据实践教师陈述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大主题集中便于学生研讨与交流;二是导师一般由执教的教师负责,因此指导的力量非常有限,大主题的集中有利于教师统筹指导;三是由于小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信息的能力还很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做一定的信息,大主题集中有利于教师为学生做必要的信息。

5、从问题探究的方法来看:

上述学校开展的探究性学习学生采用的方法,多数是文献法、观察法和调查法,也涉及到少量的实验法和模拟法。

6、从学习的组织形式来看:

集中上课的教学单位主要还是原来的教学班(40人左右),或是重组的教学班,(一般20~30人左右)。

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主要采取协作小组的形式进行,一般小组由3~5人组成,每个小组一般按照研究主题的兴趣分组,并共同协作完成一个研究课题。下一轮的研究再按照研究的课题兴趣分组。

为了避免集中上课时一人一机造成的小组协作不充分,缺乏人与人直接面对的研讨机会与气氛,同时也为了缓解计算机配置上的有限数量,一般在集中学习时采取一个小组一台计算机,大家合作并分工搜集、浏览信息,按照一定的分工做记录。以小组的名义研讨发贴子,并参加集体讨论等。

7、从学习的一般操作流程来看:

由于各个学校开展的探究性学习,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不同,因此主要的学习流程也由所不同,网上网下的教学组织也各有不同。下面,以例举三所学校逐一说明。

(1)虎林路小学----"internet环境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v为虚拟,r为现实)

广泛阅读(以v为主)------深入阅读(vr结合)---------协作作业(以r为主)---------展示反思(vr结合)

(2)月浦新村小学----------"internet环境下小学综合主题单元探究学习"问题发现、确立课题(vr结合)---------实践研究(vr结合)----------成果共享(vr结合)

(3)六一小学-------"基于互连网应用的儿童哲学学习"

主题展示、创设问题情境(v)-------网上讨论(v)-------课堂辨析(r)--------主题研究(vr结合)-----交流反思(vr结合)------修改报告(r)-------成果共享(v)

8、一个研究项目的基本周期:

从各所学校实践的情况来看,一个专题或课题的单元时间基本在一~二个月左右。大家普遍认为课题的研究周期太短,不利于研究尤其是实践阶段的落实。但周期过长,对于小学生恐怕难以坚持,在教学管理上造成一定的困难。当然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9、从教学的时间安排来看:

坚持长期实践的学校,一般每周安排2课时左右,另外,也包括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网络教室,学生在自己的时间开展实践研究。但教学时间主要安排在学校里完成,校外的实践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活动、小组活动或家长协助完成,教师一般不安排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实践性的研究活动。上网的时间也主要在学校完成,学生在家里基本不上网。

另外,除了与基础课程融合的学习,学校一般把教学时间安排在原来的活动板块,也有把信息技术课整合进去同时进行的。

10、从学生参与的情况看:

目前参加"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的学生,由于学校的机房有限,以及能够从事这项教学的教师还非常有限,因此,基本上处于教学实验阶段。最多的一个学校是五个班参加实验,其次是三个,绝大多数的是一个实验班(原始教学班或重组教学班)。从参与的年级段上看,根据实践情况,大家认为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可能是开展"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学习"的合适年龄。

11、从教师的基本条件、准备状态和辅导情况来看:

教师在应用网络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教学观念上。

有一位参加实验的教师谈到,"我简直就是和学生在赛跑,他们在研究专题中涉及的内容我自己事先都不知道。一开始,我非常担心,怕自己在学生面前出丑。有一次我们在研究''''''''我喜爱的风景名胜''''''''专题,有些小组对研究瀑布有兴趣,当时,我对世界各地的瀑布也是一无所知,于是,我急忙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很多著名的瀑布风景,还有很多的珍贵的图片资料,通过超链的方式,我把它们做在导航页上,但孩子们在深入研究的时候,自己找到的已远远不止我所找到的,从孩子们的研究中,我又学到很多原来所不知的。后来,我想通了,不知道就和他们一起学。网络使我不得不放下面子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它的开放与便捷往往使我和学生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它使我的生活节奏一下子加快了,不敢对教学有一些懈怠。为了跟上学生学习的节奏,我总感觉自己不断的往前跑啊跑。"

通过实践,发现能够象上述那位老师一样放下包袱与学生一起研究的,在知识领域和研究的方法能力上,并不存在很大的困难,反而树立了终生学习的正确观念。

另外,各校学生的研究课题,基本上由上探究课的教师直接担任导师。也有个别的学校让学生自己邀请其他老师担任自己的导师。或在网上发贴子或e-mail寻求一些网上专家的帮助。

12、从学习的评价来看:

主要是网上网下相结合的评价。

从评价的标准看,主要是先有一个最核心和简单的初始目标,按照学习的不同水平制订阶梯性的目标,按照研究的不同大主题制订伴随性的目标,按照每个小组或学生的研究课题制订发散性的目标。初始目标是预设的,但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还有很多的目标是在过程中生成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主要是考虑如何确定恰当可测的生成性目标。

从评价的主体看更为开放,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学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比例上升。他们可以通过bbs或留言版的方式相互评价。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小组协作自评和导师评价。

从评价的方法来看,现在的几所学校主要采用"课题档案袋法"和"课堂辨析法"、以及"个案分析"。到目前还没有形成相当成熟的做法,正在实践摸索阶段。

13、从网络在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运用来看:

(1)信息资源的获取、组织与利用:

教师根据探究学习的主题为学生做一定的信息工作,制作一些导航页。一些学校也利用学科或教师制作的个人学习网站开展学习活动。

(2)交互式的学习讨论:

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尤其需要相互交流,根据几所学校实验的情况,一般采用bbs的方式,由于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因此,聊天室的应用还非常有限。

(3)学生探究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探究性学习中,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尤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需要一个学生作品的展示区。但是由于技术上的有限,现在学生作品,还不能做到自动上传,一般由教师帮助上传。

14.关于主题学习网站的建设:

通过实践,一般认为小学开展基于互连网应用的探究性学习,是需要一个主题学习网站。原因是学生需要教师较大的指导与导航,无关的干扰不宜过大,需要有集中的作品展示区,满足学生自我效能感。如:虎林路小学的"习客网站"---小学语文互动拓展阅读的学习苑地;月浦新村小学的"小学生做研究网站"--小学开放性综合主题研究的学习平台;上海杨浦区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乐园网站等。一般认为可以分为四个区域:

"学习辅导区域"--学生自主学习的桥梁。一般呈现主题学习的要求和进行导学的问题列表。

"网络资源区域"--学生探索知识的导航。一般由教师根据主题内容编辑过的导航式网络信息。

"交流讨论区域"--学生发表见解的窗口。根据教师的主要问题或自己发现的问题参与讨论与交流。

"作品展示区域"--学生展示才华的园地。学生研究的成果,研究报告、体会或演示文稿。

二、存在问题与思考:

1、网络为各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由于小学生的信息搜集、判断和处理的能力还比较有限,需要教师为所研究的主题做一定的信息工作。但是,信息的程度如何把握,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另外,让每一位教师都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做信息编辑,从实践的学校看,工作量是巨大的,集体备课或其他共享的方式,可能是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

2、目前在小学阶段开展"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尤其强调教师在网络环境中起到导航作用,所以教师的准备状态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但是目前教师的网上教学导航能力还非常有限,在信息技能、教学方法乃至教学理念方面,都急需提高。从实践看,通过网络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走出封闭的教学模式,尤其有利于他们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从而迅速提高他们在知识准备和研究能力。可以通过让更多的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交互性教学主页,提高自己的网络导航能力。

3、小学生在进行"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中,网络的超时空的优越性体现还不够充分。这是由于家长对小学生上网不放心,所以学生比较局限于在学校进行上网,生态式的异步学习的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4、充分对话与交流是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性,但由于小学生的打字速度慢,因此效果还不够理想。

5、根据实践的经验,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一般放在三年级以上比较适合,但是在低年级中如何开展,也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6、虚实融合的教学组织,是目前需要突破的又一关键点。

7、目前小学生在探究方式局限于文献法和调查法。造成探究方法偏狭的原因,一是可能与所涉及的探究领域有关;二是在探究活动中实验法和模拟法非常少,还与教师的辅导能力有关,由于小学教师多为女性,动手实践的能力比较弱;三是学校在实验器具的设备上比较有限,难以开展一些超越基础课范围的实验等动手实践类探究活动。四是在师范院校对学生实验等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造成了教师在实验设计等方面能力低下,比如说一些实验,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用具作为代用品进行实验,但这种类型的设计工作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小学教师大多数尚无在这方面的能力;五是基于网络的学习,使得探究者比较重视网络信息的搜集,而忽视了网下实证性的研究。

8、各个知识领域的探究学习的基本范式是有所不同的。由于探究性学习来源于科学探究学习,因此有把各个领域的探究性学习的方式雷同于科学探究的倾向。探索适合自己领域的探究方式,是现在教师教学研究中的困惑。

网络应用范文第4篇

本文通过研究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的概述,并且找出了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的研究可以更好的管理客户端功能以及系统关键技术,从而进一步促进网络管理系统的完善。

【关键词】分布式 网络应用 管理系y

【关键词】分布式 网络应用 管理系统

1 概述

1.1 研究的背景

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中的流量也日益复杂多变,这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宽带资源的发展。随着现在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用户也面临了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能够建立更好的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从而进一步的促进管理系统的完善与发展。同时,完善的管理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国网络应用的可行性,从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的研究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就需要相关人员能够作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完善网络应用管理系统。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研究,进一步找出促进网络发展的管理系统,同时也是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因为国内的网络应用性能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比较晚,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劣势,这也会使得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的研究能够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的推动网络技术的更新与变革。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研究是对管理系统的进一步改善,同时对于提高我国网络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

2 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设计原理

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具有一定安全性,同时他还是一个测量和监控的平台。在进行管理系统设计时候,可以通过与网络应用的特征库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进行数据包的识别和分类,这样也可以更好的区分出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系统可以通过探测和跟踪动态来进行设计分配,这样直接采集网络中的各种信息来进行设计,从而使得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运行状况能够更加安全合理,这种设计原理通过利用一定的科技并且采用了一定的测量,从而使得原理更加具有可信性与可行性。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采用的是业界先进的分布式计算,可以很好的减少失误,并且能够使得应用管理器但数据存储和客户端等各项工作都能更加顺利。

3 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海量应用数据存储、分析技术

网络技术的离不开数据储存可数据分析,可是在现在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中,由于数据存储和分析技术不到位,这就无法突破传统网络分析系统,也无法根据历史数据存储来进行更新,这样一来就阻碍对大量数据的处理,一旦数据不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处理,就会使得数据进行积累,从而造成数据存储空间出现病毒,同时也会使得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缺乏完善性和科学性。

3.2 缺乏弹性分布式网络理论框架

在进行分布式网络理论框架的构建中,由于条例过于死板缺乏弹性,这就无法通过合理地利用灵活性来完善分布式网络技术。就是因为现在的分布式网络理论框架过于死板,缺乏弹性,才会使得一些数据在处理的过程中无法进行及时的更新,这样一来就会由于数据过多而导致网络技术缺乏先进性,同时,这也降低了大型网络中大量网管数据对网络性能的影响,从而使得网络应用的整体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3.3 系统关键技术不足

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就是由于缺乏关键技术,才无法形成自身的竞争力。在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中,大部分的技术都具有普遍性,这些技术都传统而老套,缺乏创新性,如此一来就不利于形成自身的竞争力,这也是导致我国网络技术一直都无法达到新的高度的重要原因。系统关键技术不足,不利于技术的更新,也不利于网络管理系统的完善。

3.4 缺乏专业的网络应用技术人员

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就需要很强的技术性人员,可是,很多的网络技术人员都缺乏专业性的培训,这也使得技术性不强以及创新度不够。在平时的发展研究中,网络技术人员不能够及时的根据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情况而作出准确的,这样就无法更好的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从而阻碍了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的完善。同时,又因为网络技术人员缺乏一定的素质和责任心,所以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缺乏工作的热情,这就更加阻碍了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4 解决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研究存在问题的对策

4.1 完善海量应用数据存储、分析技术

要想更好地促进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的完善,就一定要加强对数据存储、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数据存储、分析技术是进行数据筛选的重要技术与前提,网络企业可以通过研发数据存储、分析技术更好地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从而能够保障数据的时效性,这也可以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机会。总之,完善海量应用数据存储、分析技术是管理系统发展的基础。

4.2 形成弹性分布式网络理论框架

当然,在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发展过程中,要根据数据的变更或者是其他突发状况对网络理论框架进行灵活的调解,抛弃传统的死板的网络理论框架,从而形成就弹性的行为模式,这样不仅体现了网络技术发展的科学性,同时还体现了技术发展的人性化。弹性的分布式网络理论框架可以更好的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促进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的发展与进步。

4.3 完善系统关键技术

在管理系统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时展的潮流和网络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关键性技术,当然也要通过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技术核心,从而更好地促进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的发展。完善系统关键技术有利于形成独特饿的竞争力,这样也可以更好的促进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5 总结

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具有非常高的技术性,同时也是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数据网络进行控制优化的过程。通过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的完善,可以更进一步的帮助相关人员了解网络运行的状况,这样才能够根据运行状况进行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的完善可以保障整个网络应用的服务质量,从而更好地带动网络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宗田.分布式计算环境的比较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13):26-29.

[2]陈志刚.分布式系统中一种动态负载均衡策略、相关模型及算法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2,23(12):31434-1437.

[3]严芬.分布式多层应用系统及其安全控制的研究与应用[D].扬州:扬州大学,2002.

作者简介

殷子江(1973-),男,辽宁省沈阳市人。研究生学历。现为武警辽宁省总队网络管理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及网络应用。

网络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设计 网络应用 方案探讨

随着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日益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勘测设计院建立自己的局域网,成为势在必行的工作或计划,总院也要求2000年甲级院必须建网。但是,为什么要建网?建一个什么样的网?它的带宽多大才合适?在网上干些什么?怎样实现信息共享?除了信息共享和设备共享外,还能做什么?怎么样才能通过网络提高CAD勘测设计效率?怎么样才能通过网络实现ISO9000的管理?这些都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也都希望能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解决方案。本文就这些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1 工程设计领域计算机应用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自80年代以来,工程设计行业CAD的应用已经有相当大的发展,大部分设计单位已抛掉了图板而由计算机辅助完成设计,其中部分设计院的CAD应用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近年来,不少院已达到人手一机并接近100%的CAD出图率。但是,随着计算机应用在各设计院的深入和普及,一些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

在这普及推广CAD应用的10余年里,很多工程设计单位都积累了大量的电子文档和电子图档,这些都是无形资产,它们的积累构成了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但这些电子信息分散在单个的PC上,无法对其共享和利用,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检索和查询,由于缺乏管理,久而久之变成了电子垃圾,反而影响了日常生产。各设计院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电子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其质量规范体系必须与国际接轨。PDM(Products Data Management)产品中的工作流程控制模块,以其严格的工序审核和制约,可为实施ISO9000提供有力的工具。

工程设计部门已开始从面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来重新思考、重整、优化企业内部的设计工具,对设计过程进行重整,以便更有效地组织生产。但面临如下问题:

随着电子存贮的各种图纸文档数量的增加,如何有效地管理、浏览和查找这些电子图档?

改型设计是利用计算机和已有的图纸来提高工作效率的,如何有效地共享信息资源?

设计变更时,如何利用图纸的版本策略来跟踪设计,以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如何应用计算机将全面质量管理或ISO9000质量标准有效地贯彻到设计流程中去?

如何对设计流程进行规范和管理?如何加强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间的交流和协同?

如何将大量历史资料归档,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并逐步积累,建立通用件、通用图库?

如何有效地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工作量的均衡、调整、评估?

如何有效地对项目及分项目的进度进行跟踪、调整?

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一个合适的网络,并且要有相应的网络应用软件。

2 工程设计网络系统解决方案

各设计院建网工作的关键是方案选择,要从网络的传输介质到面向用户的应用系统,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包括:综合布线子系统、计算机网络子系统和产品数据管理子系统(图1)。

在这个网络系统中,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为网络提供可靠的传输介质,使之具有高度的可管理性和可扩展性,能支持多种先进的网络技术;网络子系统则在布线系统的基础上,为高层的应用系统提供足够的网络带宽,为产品数据管理系统提供高速、可靠的网络平台。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和网络子系统是网络的基础,只要满足一定的数据传输带宽,满足网络的管理要求即可,它们具有与一般企业网络相似的要求;但是,最高层的网络应用软件系统,应考虑生产和管理的需要,满足工程设计的特殊要求。

图一:网络系统组成示意图

2.1 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

为了满足网络对于带宽、管理、扩充和灵活应用的要求,达到经济合理的目标,拟采用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它由四个子系统组成: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垂直子系统和管理子系统;网络布线用五类无屏蔽双绞线或光纤,每个用户节点与网络连接…,这里不去详细讨论。

2.2 计算机网络系统

考虑到整体目标和目前的发展趋势,网络可采用10Base/100Base T交换式快速以太网,拟用Windows NT或Novell作为网络系统软件,并采用相应的网管软件和防病毒软件。本文也不作具体讨论。

2.3 网络应用子系统

为了满足工程设计部门的特殊要求,上海交通大学金维计算机系统集成有限公司针对工程设计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引进了PDM(Products Data Management)技术来开发有关的网络应用软件,一般来讲,PDM是管理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和过程的技术:

l 与产品相关的所有信息,包括部件信息,结构配置、文件、CAD档案、审批信息等;

l 与产品相关的所有过程,即对这些过程的定义和管理,包括信息的审批和分配。

3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