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必由之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四川和上海,一在长江头,一在长江尾,两家报业集团的新闻研究所、新闻业务期刊面对WTO的挑战,一致认为,如何正确应对西方媒体的挑战,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制高点,努力提高宣传水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是摆在新闻界面前的时代课题。于是决定共同主办这次研讨会。
应邀到会的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贾树枚,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李孟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副社长丁法章,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罗鸣,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方小翔,《中国记者》编辑部副主任翟跃文,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魏永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主任丁柏铨教授、宋新桂教授,广西大学新闻系主任曾建雄教授,四川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邱沛篁教授,《国际航空报》总编辑贾品荣,珠海特区报《新闻业务交流》副主编傅魁文,《乐山日报》总编辑郎天全,《四川法制报》总编辑贾璋岷,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赖新蜀,《新闻界》副主编、四川大学新闻系副主任董天策,他们在会上畅谈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既具有理论的前瞻性又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总编辑刘学渊因故不能出席研讨会,特发来贺电。
研讨会开幕式由《新闻界》执行主编何光主持,研讨会由《新闻记者》主编吕怡然主持。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之侠,在开幕式上首先致辞。他对到会的新闻界的领导、专家、教授表示热忱的欢迎。他说,加入WTO对中华民族是难得的机遇。虽然是喜忧参半,但还是喜大于忧。不过我们必须作好各方面的准备加入WTO,否则就要被淘汰出局。为了应对WTO的挑战,我们的媒体必须做大、做强。李之侠还从媒体内部、外部应有的条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的党委副书记、副社长丁法章认为,研讨会的这个题目很好。总书记近来讲了许多关于创新的话。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现在只有在新闻理论、新闻实践、新闻教育等方面创新,才能在应对WTO的挑战中牢牢站稳脚跟,把握主动权,对此我们要有紧迫感。
正确认识WTO对新闻业的挑战
要迎接WTO对新闻业的挑战,就必须弄清加入WTO对新闻业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实质在于,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
贾树枚认为,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因为:一,宏观经济形势好,二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势头将在“入世”后得以持续;二,媒体自身的发展空间很大,远未饱和;三,开放有一个过程,媒体充分利用保护性措施,打好时间差,可在三至五年内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实力;四,国外大企业、大公司要进入中国市场,也要借助于国内媒体;五,传媒领域的改革起步晚,发展潜力大。罗鸣强调,“入世”有利于推动新闻改革,90年代以来的改革特点是开放促改革。加入WTO,必然要遵守国际惯例,这是推动新闻改革的良机。
丁柏铨更加关注加入WTO所带来的严峻挑战:第一,国内电信业、网络业将大幅度开放,在国外资本的推动下获得较快发展,从而使新闻业的市场份额相对缩小。第二,广告业将对外开放,新闻媒体现有的广告客户和广告收入将出现分流,广告经营会面临很大压力。第三,西方的影视节目、出版物等文化产品将更大规模地涌入国门,对新闻传播业形成强烈而直接的冲击。第四,由西方经济、文化对国人价值观所产生的冲击作用,对我国新闻业有着全面的影响。
如何评估WTO对新闻业的影响,显然存在着一个心态和思路问题。丁法章认为,当前的突出问题是,对于怎样应对“入世”,新闻界思想准备不足。面对国外媒体的竞争,我国传媒如何增强吸引力、感召力,提高引导艺术水平,有关探讨还停留在“狼来了”的空叫上面。罗鸣批评说,有三种心态不利于新闻界迎接WTO的挑战:一是“鸵鸟式”,害怕西方媒体,盲目认为我们永远可以把西方媒体拒之门外;二是等待观望,以为2005年前允许保护性措施存在,西方媒体挑战我国媒体还早着呢;三是天上掉馅饼,以为一“入世”就什么都好。李良荣指出,探讨WTO对我国媒体的影响,无论从条文上去找关联,还是从国外超级媒体现状去找对策,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害怕是不必要的。二十年来的新闻改革,在我党的决议中并没有直接的条文规定,但不是始终在进行吗?(详见本期 《WTO背景下,中国新闻媒体正面临新一轮改革》一文)
新闻创新:应对WTO挑战的必由之路
无论如何,加入WTO将使我国新闻界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新闻界惟有创新,才是上策;惟有创新,才有前途。新闻界究竟应当如何创新呢?
贾树枚指出,应对WTO的挑战,一是倡导传媒创新。新闻不新,热点不热,信息量不足,版面杂志化等现象,必须加以克服,要突出报纸的综合性,信息性,服务性。二是加快发展步伐。报纸必须逐步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迎接国际挑战。三是建设人才高地。当前,报业队伍建设尤其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大力提拔年轻干部;分配上要拉开差距,向贡献大的倾斜,按劳分配,调动积极性。
李孟昱强调,体制创新是报业发展的突破口。报业集团的体制创新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根本目标。(详见本期 《体制创新―――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一文)
贾品荣也认为,当前的报纸市场无序化程度较大,制度创新迫在眉睫,必须建立报业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意味着独立法人,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科学管理。为此,当前的报业制度创新要加大改革力度。
魏永征认为,随着“入世”到来,我国传媒利用业外资本的热潮即将形成。所谓利用业外资本,就是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公司办媒体不行,但媒体可以办公司。这就是利用业外资本的依据。业外资本进入媒体,必将促使传媒业发生深刻的变革。一,对新闻传媒管理上的党政分工必将提上议事日程,党委宣传部的管理模式需要改进,政府管理的职能亟待加强。二,业外资本的进入将促使传媒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更好的发展。三,对传媒运作的透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由上市公司即公众公司的性质所决定的。四,必须防止资本对新闻传媒的干扰,媒体要牢牢把握舆论机关的性质和主导权。
方小翔说,面对国内媒体的竞争,世界媒体的较量,网络媒体的挑战,新华社近年进行了不少改革。比如,实行滚动发稿,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实施万户工程,立足现有用户,扩大海外用户,提升了新华社的地位。但是,问题也不少:对新闻热点的关注不够;新闻报道的贴近性较差;缺乏背景或不作解释的新闻很多;新闻信息的透明度十分有限;新闻舆论监督比较薄弱;等等。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体制性制约。因此,必须加强新闻创新,尤其是新闻体制的创新。
丁法章、吕怡然的联合发言认为,新闻创新的当务之急是实现四大转变:一,实现政府职能从集中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即从自上而下向上下结合的转变。为此,必须实行政报分离,使报纸真正面向市场,彻底改变以往上级部门“管、卡、压”和下属单位“等、靠、要”的状况。二,实现从外延扩大向内涵提升的转变。不能停留在数量增加、规模扩张等表面文章上,要在提高效益、效率、质量上下功夫。三,实现从媒体经营向经营媒体的转变。报业经济不能满足于广告、印刷、发行的原始创收上,要充分运用媒体的优势做大做强,学会资本运营,多创叠加效应。四,实现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的转变。新闻媒体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构筑人才高地。
罗鸣认为,实施新闻创新,关键在于处理好几种关系(详见本期 《我敲门我追赶―――报业如何应对“入世”的思考》一文)。
丁柏铨认为,新闻创新的过程存在着三大关节点,即:观念更新,体制创新,方法出新。观念更新是新闻业创新的必备条件,要从以传者为本位转向以受众为本位;要从大而化之的合众传播转向有针对性的分众传播;要从仅仅着眼于国内竞争转向同时着眼于参与国际竞争。体制创新是新闻业创新的关键,既要推进党政机关对新闻事业管理体制和方式的调整,又要推进新闻业自身由机关管理模式向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向,从而增强传媒活力。方法出新是要求创新传播方法,包括创新思维方式、报道手法、新闻文体等具体内容,保障传播的有效性。
何光强调了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为应对“入世”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媒体做大做强。但要做到这一点,就有一个理论创新、观念更新的问题。这方面的任务很重,现有许多新闻理论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去探索。例如,有同志承认报业是产业,却又说报业不能产业化,以为报业产业化了,就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而不讲社会效益了。其实,就是把经济效益作为目的来追求的工商企业也是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的。道理很简单,假如工商企业只讲经济效益而不讲社会效益,搞假冒伪劣,它连生存都有问题,何来经济效益?报业的产业化,其实说的是报业经营按市场经济规律去进行规模运行,实现壮大报业实力的目的,以此来支持报纸的宣传,牢牢掌握社会主义的新闻舆论阵地。倘若只承认报业是产业,却不能产业化,所谓做大做强岂非缘木求鱼?这虽是个实践问题,但却必须在理论上廓清,才能指导实践健康发展。
在新闻业务的创新方面,邱沛篁指出,新闻采访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更加敏锐地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可以使记者多出“新”意,多出独家报道;可以使记者在采访中掌握主动,运用灵活多样的采访方法,提高采访质量,增强采访效果。因此,记者要把创新思维贯穿在整个新闻采访过程之中。首先,选题要新;其次,角度要新;再次,立意要新;还有,方法和形式要新。在运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原则、创新与真实等几个关系。
宋新桂则对媒体如何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报道艺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新闻报道必须树立以下新观念:一,真实是新闻竞争的生命,必须真实、全面地报道新闻;二,导向是新闻竞争的灵魂,力求“一种声音多种形式”(不是一个声音,是指在一个大方向下有许多声音,通过许多形式来表现),有效导向;三,快捷是新闻竞争的效率,必须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四,公开是新闻竞争的力量,必须增加信息的透明度。
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创新,必然对新闻教育提出创新要求。曾建雄认为,新闻教育的雷同化、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与创新能力,应大力进行新闻教育创新:一,大胆推行不同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特色、有专长的新闻传播人才,如新闻与经济、新闻与娱乐、新闻与网络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二,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主干课程,减少专业课程,多开选修课程,推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强化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三,改革新闻教育体制,引进竞争机制,允许私立大学创办新闻院系或专业,从而催化多元新闻教育格局的形成,进而推动新闻教育模式的变革。
研究创新:新闻创新探索本身需要创新
新闻创新涉及许多层面。丁法章、吕怡然认为主要有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三个方面;丁柏铨概括为观念更新、体制创新、方法出新三个关节点。其实,研究创新即新闻创新探索本身的创新,也是新闻创新的应有之义。翟跃文认为,面对WTO的挑战,新闻研究创新显得更加重要。当前,新闻研究创新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内容的研究:一,加强媒体发展战略研究,有效应对国外媒体的挑战;二,加强媒体管理思路的研究,探索媒体管理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三,加强对竞争对手即国外媒体的研究,知己知彼,掌握主动。
董天策认为,WTO背景下的新闻创新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机遇、挑战和对策相互交织,相互转化。比如,广告额的增长是新闻业的机遇,但网络业将“分一杯羹”,新闻媒体又面临挑战;推进传媒集团化,发展跨媒体、跨地区的传媒集团,是对策,但这种推进本身又面临挑战,既有待国家的传媒政策在这方面开绿灯,又需要经营者去探索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其二,不同媒体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既相差别又相交互。比如,网络媒体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机遇大于新闻媒体,但新闻媒体充分利用自己的内容优势、信誉优势和人才优势而迅速发展网络经营,就可以把网络媒体的优势转化为自己的优势。又如,新闻媒体因为开放程度低于出版、音像、电影等媒体,在经营上所面临的挑战小于后者,但由于外来文化娱乐产品的接受须经民族文化心理的过滤,而新闻信息产品的接受却较少受到民族文化心理的制约,在舆论导向上所面临的挑战又大于出版、音像、影视等媒体。其三,机遇、挑战与对策具有不同的研究层面。要充分探讨传播媒体应对WTO的机遇、挑战和对策,至少应在传播业务、社会文化、经营战略、管理体制这四个层面上展开。目前的研究大多着眼于经营管理,即使涉及到传播业务、社会文化、管理体制(传媒政策、法制规范),也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因此,WTO背景下的新闻创新研究,需要更加辩证、深入、具体的研究。
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职业教育国际化一直以来是职业教育发展高度关注与深入探索的课题,旅游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然而,我国目前的旅游教育呈现三个层次,一是旅游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层次),目的是培养高端旅游管理型人才,但是效果不佳,只有5%的毕业生从事旅游行业;二是高职高专举办的旅游大专层次,人数较少,毕业生眼高手低不受旅游行业青睐;三是中职层次的教育,鱼目混珠,没有系统性和规范性。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产业特点对高端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大,吸附力不高;其次,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隶属于服务业,业界认为创新度不高,不须投入过多人力资本;最后,旅游教育的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脱节。鉴于此,我国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由专业人做专业事,由旅游主管部门主导,旅游行业参与指导,主管教育部门引导,专业人才倡导,走符合旅游行业需求的特色发展之路。
旅游职业教育要紧跟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国际化是必由之路。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和沟通能力、国际经历的国际化人才,因此,我国旅游职业教育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国际化道路,培养大批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跨民族的职业精英,为我国旅游业的国际扩张提供人才支撑。
二、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路径。
1、联合办学。开通与国(境)外旅游教育机构联合办学的途径,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百余年来,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管理人才培养和旅游教育理念的探索方面卓有成效,“洛桑模式”成为国际公认的酒店管理人员培养的成功模式。她倡导敬业即灵魂,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酒店或餐饮任何一项具体工作。旅游职业教育品牌好、实力优、成才丰的学校应积极与国际知名旅游院校实施联合办学通道,促使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
2、师资互访。中外联合办学的瓶颈较多,障碍较大,要顺利实现有一定的难度。但两校之间师资进行互访就容易多了。因此,加大师资互访力度也是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一条捷径。
3、学生互换(留学生)。是学生互换也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比较容易实现的路径。中外学校互换交流生一是有利于提升双方学生的知识面,二是有利于开拓双方学生的视野,三是有利于国际化进程加剧。
4、国际交流(校企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当前旅游职业院校通用的一种国际化方式。选派优秀的学生到国外知名旅游企业、旅游集团带薪实习、研修已成为各旅游院校国际化的首选路径。湖北省旅游学校自1999年开始,先后与日本国际教育研修协会、阿联酋suntern公司、美国暑期实践公司、马来西来翠恒集团、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澳门八百伴集团、威尼斯人酒店等国(境)外知名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选派近300名学生出国实习、研修,也成为中部地区旅游出国(境)人才培训基地。
5、出国办学。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最高路径就是知名度高、品牌效应好、成才典型多、实力雄厚的著名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可以尝试走出国门到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职业教育落后的地区开设分校,输出旅游职业教育资源,以期真正实现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
三、旅游职业院校国际化必由之路的策略和措施。
我国旅游职业院校已非常重视国际化进程,但国际化的路径往往停留于国际交流(校企合作)方面。为了全面推动我国旅游职业院校国际化,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国旅游职业院校国际化必由之路的策略和措施。
1、国际标准认同。高等教育国际化标准没有一个定论,日本学者喜多村和之先生提出“通用性、交流性、开放性”的三个标准最有代表性。旅游职业院校应注重教育理念的国际化,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全球的视角认识旅游职业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识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问题。旅游职业院校的教育应该向三个方向发展,能够被他国、他民族所承认和接受,能够与外国进行平等交流,能够充分对外开放。旅游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开放的,能够容纳多民族、国界和跨文化的习惯、宗教和观念,的人才;应该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旅游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旅游事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型人才。
2、内部特色突出。旅游职业院校走国际化道路,一定要加强内部建设。首先,必须构建与国际旅游发展潮流以及国际教育发展潮流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抓好课程建设。在课程设置方面,概论性、理论性课程与国际潮流接轨,操作课程应突出本土特色,参照国际规范。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培养文化知识丰富、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强烈、爱岗敬业乐群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以期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最后,加强科研合作,合理调配资源,开发规范教材,实现国际接轨。对于国(境)外优秀的有用的经验和成果,我们应该直接借鉴过来,如国外重视旅游地管理,而国内则重视景区管理,旅游地管理往往涉及一个城市的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系统,这种大系统、大管理、大空间的做法很值得我们研究。
3、外部渠道通畅。为了加快我国旅游职业院校国际化进程,畅通外部渠道尤为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普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职业院校加大对外联络力度已成为必然。外部渠道主要包括政府、新闻媒体、信息平台等。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与各大媒体建立良好关系,建立信息资源网站,积极主动营销,将自己的特色展现出来、传播开来、辐射进去,这样我国旅游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必由之路才能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人力资源;企业教育培训;职工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D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176-02
近几年,市场对人才的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需求程度,各个企业也都在本公司内对人力资源加强了投入和管理力度,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内部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如何有效管理员工,使企业实现更好发展都成了人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事实证明,企业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传统形式,还应该不断探讨和创新。
一、企业教育培训取得的成就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的各个企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通过在人力资源方面相应的投入,对员工进行了综合培训,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不仅产品质量越做越好,企业的整体形象也都不断上升,在市场上取得良好的竞争实力,这些成绩都得益于企业教育培训的结果。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一个企业能否取得成绩的关键部分,一个企业若想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需要开展企业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全员的综合素质。
二、职工教育培训的目的和任务
(一)目的
企业做好职工培训工作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满足企业员工自身发展对精神的需要和生理的需要,让员工们时刻保持者自己能够紧跟时代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并以此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对工作的热情,这对企业的员工来说是精神福利的一种表现形式。二是为了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通过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企业能够培养和造就适合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性人才,并且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降低成本,而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信任感,从而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二)任务
在如今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接受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源本身的生理本性的内在需求,对知识的补充、吸收和不断更新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原料,而知识作为人们精神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就成为了其在选择职业之时重要的指标之一,因此,企业若想在人才市场中获得众多千里马,就得在自身的教育培训中加强改革和更新力度,那么,未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主要任务都有哪些呢?
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企业内部要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做好人力资源的长远规划并选择适合的发展战略来执行,对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工种的员工进行资源的分类和整合,为不同类型的员工做好培训计划,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并保质保量的完成培训方案。比如可以为企业员工建立专门的培训组织部门以及场所,保证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员工都能够在适宜的场所通过专业的手段和设备进行学习和实践。并有专门的人员对其予以指导和咨询。
搜集适当的培训资源。一个企业制定任何的培训计划都要与其未来的发展规划相吻合,否则,这个培训就失去了方向和重点,因此,企业的培训计划一定要适当找寻适合本企业的培训资源,其实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企业可以组织员工通过不脱产、半脱产、脱产方式参加这些学习,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致力于服务企业发展以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们通过讨论会、报告、讲座等形式来给员工们传递最新的行业信息和相关动态,指导员工开拓思路并创新工作内容,让其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学有所长、各用其能。
善待企业现有人才。企业现有的人才是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员工对工作是否积极认真都与企业的效益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必须要给予员工们在生活上必要的关心和帮助,爱护员工、善待员工,建立优秀技术技能人才选拔制度,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工作的责任心和归属感。如通过定期举办学习交流讨论会等形式来挖掘企业内部资源,加强员工内部员工交流和互相帮助的意识,使其能够共同进步和提高。
吸引高端人才。合理的引进外来优秀人员能够为企业输入新鲜血液,并增强内部员工竞争意识,高端人才的引进还能够加速企业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对优化单位人才结构,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教育培训的注意事项
(一)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在培养员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鼓励员工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增强活力。
(二)善于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参与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企业中,任何一个员工的整体形象和素质都与企业的形象有着关联,因此,要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够时刻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为公司的形象以及企业文化的宣传出一份力量。
(三)不断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
有竞争才有动力,只有激发起员工们的良好竞争意识,才能够带动起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并挖掘出自身的潜力,如今的市场环境竞争激烈,要让员工自身感受到危机,才能通过努力取得不断进步和发展。
(四)注重员工的精神教育和人格培养
我们都知道长久的散漫就会养成不良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因此,要对员工进行经精神和心里上的辅导,培养其对企业的向心力,培养员工之间互相帮助,共同促进的精神。
四、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只有做好企业的员工教育培训工作,不断为其充电,才能保持活力和高效,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这是企业发展的中级需求,也是未来我国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郑超.增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1).
[2] 王晓丽,邓华陵,等.加入WT0我国人力资源需求及高校对策[J].未来与发展,2005,(2):59-62.
[3] 王文臣,徐丽杰.试论中国人力资本配置[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1-36.
一、何谓校本
校本,其主旨是指以学校为基础。基本内涵有三:一为了学校,这是目的,即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问题为指向;二在学校中,这是范围,即由校长、教师、学生自主探索解决学校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三基于学校,这是切入点,即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挖掘学校潜力,利用学校资源,释放学校活力,寻求学校发展。
二、校本管理的由缘及实质
随知识经济的产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化。传统的“命令+执行”的高度集权式管理形态越来越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能更大地调动学校发展自主性、积极性,更能有效利用和整合教育资源的校本管理应运而生。
其实质是在依法治教的前提下,实行学校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施管辖权与办学权的分开,实现教育目标统一性与学校特色多样性的结合,给学校充分的办学空间,使学校获得最大的发展机会。
三、校本研究是学校发展的起点
校本管理的终极目标不仅是维持学校的生存,而是促进学校获得更大的发展。因此,校本研究就成为学校发展的起点。
校本研究既要研究学校教育的内部系统,也要研究学校教育的外部系统。学校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分系统,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的变化,这就要求学校校长和教师必须具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全局观念和大教育意识;学校教育又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持续性的循环系统,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校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硬件软件、师资生源、社区环境……家长情况来确定学校发展目标规划与个性特色、学生培养目标与特长、教师发展特点与方向。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发展的核心
校本课程有利于拓展学生的选择空间,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情景化和体验性。学校应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发展进行系统评价;应充分利用社会、自然、信息化和校内资源编制出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特色校本课程。
五、校本培训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现代教育,学校硬件基本标准化了。这就要求我们校长和教师必须专业化。过去那种能够教好书就能当校长,有知识就能教好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也如汪广仁所说,优秀的校长是发展型、研究型、专家型的;优秀的教师善于带着学生走向一门科学,并使之融为一体的。不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单靠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这又要求必须加强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
校本培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层次分明、逐步深入、目标明确、因地制宜、远近结合的原则来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使教师积极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熟练运用教学技巧,勇于探索教学规律,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引领学生和谐发展,为学校发展增添动力。
六、校本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校不是行政机构,而是一个办学实体。各级各类部门应给学校管理的自,让学校领导根据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管理。学校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是专业管理,校长不是行政长官,而是专业管理人员。实施校本管理,需要专家型的管理人才。他们必须:善于提出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善于挑战和承受风险;善于组团和协调;善于制定和突破规范;善于捕捉和运用信息;善于集权、分权、放权;善于树立和发展威望;善于开发利用和整合配置资源;善于追寻人本;善于注重成本等。
关键词:感悟;学生;阅读素养;举措
所谓感悟,简而言之就是学生主动体味、吸收和消化语言文字的过程,感悟能力的高低对学生阅读素养的优劣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举措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和警醒,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一、通过多方面的积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仅仅依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利用好课外的广阔资源。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相应的课外资料作补充。比如,在学习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教师可事前让同学们搜集一些有关鲁迅先生生平、故事及格言的资料,这样,在讲述文章的过程中,会更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体会和感悟鲁迅先生的伟岸形象。此外,要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在反复阅读过程中用心体会,自然会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之中,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自读、自悟的时间,久而久之,就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素养。其次,要提高自身的感悟能力及阅读素养,学生要在课余时间进行广泛阅读,涉猎大量优秀书籍,做好相关的读书笔记,并建议多写一写读书感悟。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不但会提高自身运用文字的能力,还会更敏锐地把握住文章的意境和内涵。
二、拉近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感悟能力的加深
在教学过程中添加更多生活的元素,会让孩子们在已有生活积累和经验的基础之上,提高对课文的感知。比如,在学习关于描写春天的文章时,教师可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关于春天的成语,并联想一下自身对春天有什么印象,孩子们可能会积极说出“春风明媚”“花红柳绿”等词语,这样就一下子拉近了课文与生活的距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到文章所展现的情境之中,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可谓一举多得。在学习课文《丰碑》时,教师可事前搜集一些有关的真实图片或者纪录片,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并告知学生这就是当年的真实情境,相信学生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到,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更容易体会和感悟作者所传达出的情感,从更高层次上去理解时代背景,理解人物精神。
三、尊重学生的第一感悟和直觉
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教师不可对学生限定太多的条件和目标。比如,要求学生第一次阅读就要归纳出作者所表达出的中心思想,或是人物主人公有什么个性特征等,最好的做法就是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不带有任何目标和任务地放松阅读,这样才会有自己最真实的第一感觉。众所周知,文章只有被感觉然后才能被思维,学生初读课文,对文章内容会有初步的、整体的印象,这种状况为他们进一步地感悟和思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而慢慢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中,体味阅读的乐趣、语言的魅力及作者与自身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以,教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对文章的第一感觉,避免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
四、注意把握重点语句,加深学生的感悟和理解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教师可尝试改变以往逐段串讲的教学模式,而是把重点段落和重点内容挑选出来,请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把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用心阅读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感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袖手旁观、不再发挥作用,相反,教师起着重要的指导、答疑、解惑、点拨的作用,可以指导学生学会略读、精读、浏览等的不同阅读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在学习文章的时候挑选出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这既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又是学生思维的兴奋之点,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和体验中加深自身对文章的感悟。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素养必然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加深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并非一蹴而就的,教师和学生要相互配合,共同做出积极努力,尤其是教师要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分析,切实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汪燕宏.借鉴PISA实施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素养测评[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01).
[2]邝秀婉.感悟:学生阅读素养提升必由之路[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