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研报告编制

可研报告编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可研报告编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可研报告编制

可研报告编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可研报告;问题分析;编制

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成为确定项目是否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也是项目法人单位筹措资金特别是向银行申请贷款或向国家申请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城市市政工程可研报告是编制项目设计任务书、开展项目初步设计的重要依据;更是国家各级计划综合部门对市政公用工程固定资产投资实行调控管理,编制发展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资的重要依据。

一 可研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对非常重要的资源和市场内容分析不足个别可研报告中对非常重要的资源和市场内容分析少或不到位,甚至出现定性说明多、定量分析少,导致研究确定的工程规模立据不够扎实,可信程度低。

2.方案比选深度不够,部分可研报告方案比选深度不够,有的过于迁就建设单位意见,只作一个方案或推荐方案深度不够,思路非常狭窄,考虑问题不全面。甚至有些项目的可研报告关键性的方案比选少,初步设计或施工图层次的内容罗列叙述较多,不能突出重点,很难得出科学的决策意见。

3.工程量内容与投资估算内容脱节或不符有的可研报告中的工程量内容与投资估算内容脱节或不符。有个别项目方案论证工作深度不够,高估冒算,导致投资偏高或工程漏项等。此外,仍有个别项目可研投资估算与初步设计概算差距较大。

4.编制内容粗浅,回避主要矛盾部分可研报告编制内容粗浅,回避主要矛盾,甚至将可研报告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应定的主要技术参数都留在初步设计中再作方案比选完成。个别项目由于受经费等因素影响,其可研报告多是由经验不足的人员完成,由于把关不严格,推荐方案漏洞较多,不能保证研究深度,既影响工期进度,又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5.内容不全面。部分可研报告内容不全面,如缺少节能、安全卫生、项目实施计划、风险分析、附图、附表及与外部协作的意向性意见附件等内容。这反映在编制报告中,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不够充分,外部协作配套条件不落实,基础工作不扎实等问题。

二 原因分析

1.部分项目选择可研编制单位不当或编制单位用人不当

有的建设单位不了解项目涉及的专业是否是编制单位的强项而进行委托;有的虽然是编制单位的强项,但由于该单位当时承担项目太多,抽不出得力技术骨干来承担,只能由业务不够熟练的人员来完成;有的技术把关不严,这些都影响可研报告编制质量、水平及工作进度。

2.建设单位对可研工作的委托内容要求不规范

有的委托内容过于复杂,影响编制单位对方案的优化工作。如委托单位将重要的技术参数,如管道管径、压力或走向等都明确的较细,致使编制单位在大方案上不作细致比较,只将委托内容完善了事。有的可研报告将工程设计规范中的具体作法抄录太多,起不到优化方案的作用。

3.部分项目委托单位提供的编制经费少

部分项目委托单位提供的编制经费少,使编制单位投入的技术人员力量不够或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不够,收集、掌握和拥有的资料信息不足或陈旧,影响了可研报告成果的质量水平和可信度。

4.部分项目要求时间紧,没有按合理的研究周期运行操作

部分项目要求时间紧,没有按合理的研究周期运行操作,使后面的返工、修改工作量增大,不能保证必要的可研报告编制时间,是造成部分可研报告深度不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改进建议

1.要加强前期发展规划研究

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工程项目前期规划是编制可行性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只有认真做好前期规划研究工作,把握好工程近期与远期的结合,才能为确定工程项目的建设时机创造好条件。

2.进一步规范可研报告编制的委托工作

选择可研报告编制单位时,除对编制单位的资质、业绩、专长进行审查外,还要对编制单位能否抽出技术骨干或能否采取横向联合及时承担编制任务进行分析,要结合项目内容和性质优选编制单位。对重大项目可研报告的编制单位要进行招标确定;对可研阶段编制不认真而影响可研报告质量水平及进度的编制单位,不能在下一阶段继续使用;建议在初步设计阶段以竞标的形式重新选择设计单位。

3.编制可研报告要在科学、公正、公平、实事求是的原则下进行

编制可研报告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都很强的综合性智力服务工作,要在科学、公正、公平、实事求是的原则下进行。业主委托单位要给编制单位合理的工期和费用。同时,业主要积极配合编制单位,及时提供真实、必要的资料、数据,并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对重大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安全预评价、地震安全评价、水土保持评价、地质灾害评估要与可研报告同等对待,要保证上述评价成果的质量和科学有效性。这些是支持可研报告达到相应深度的重要依据。

自2004年国家实行项目审批备案制以后,要求建设项目满足行业和地区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在可研报告编制中,应注意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与协调,做好必要的宣传和汇报,取得支持和理解,为可研报告编制工作奠定有力基础并提高工作效率。

4.可研报告编制单位要建立健全、有效、适用的质量保证体系

可研编制单位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建立健全、有效、适用的质量保证体系。认真贯彻ISO9000 精神理念,突出过程控制,以超越用户的要求来保证咨询成果质量水平的理念,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在可研报告的编制中,要注意对资源与市场的可靠性、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的合理性、工艺技术方案及配套条件的可行性、投资及经济评价的合理性等重大问题进行多方案论证。要高度重视现场调查研究,真正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对资源、产品市场的分析预测;对现场总图布局、关键性控制工程、内外部依托条件和衔接关系要了如指掌,并落实好有关用地、用水、用电、消防、交通、通信等协议文件。特别要强化工程技术经济多方案的比选工作,方案比选要针对工程实际,定性与定量比选相结合,用翔实的数据使可研报告推荐的技术方案具有科学性、可信性、可靠性、合理性,真正成为决策科学依据和工程初步设计的指导性文件,并经得起时间和生产的检验。

5.对重大工程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要有计划地组织专家研讨、论证

对重大工程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要有计划地组织专家研讨、论证,提升方案论证的水平;特别是对重大的技术问题或控制性工程难点开专题研讨会进行论证。按照HSE 的设计理念和“安全、环保、效益”的原则,特别要注意对项目的主要潜在风险因素及风险程度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对策。

6.可研报告的编制人员要有较强的政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可研报告的编制人员要有较强的政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要熟悉有关标准、规范、政策法规,要站在大局和公正性的立场上,开拓视,看问题要有独立性或独到性。要加强技术交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要为建设单位的长远发展献计献策,实现建设单位效益最大化。

可研报告编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建筑;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设;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认真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成为加强基本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按建设程序办事,建设速度就快,建设质量就高,投资效益就好。因此,人们开始认识到一个工程项目的管理建设不仅是施工阶段的工程管理,还是全过程的管理,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对整个工程显得尤为重要。可研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有利于保证项目决策正确,是将建设项目的决策向理性、科学引领的关键,是提高基本建设的投资效果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对编制公共建筑项目可研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几点认识。

公共建筑项目的特点

公共建筑项目服务范围较广,囊括的建筑种类繁多,指的主要是为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保障经济运行、产业发展所提供的基础建设、公共交通系统、环境保护、城市规划、教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的设施。公共建筑包含办公建筑(包括写字楼、政府部门办公楼等),商业建筑(如商场、金融建筑等),旅游服务建筑(如酒店、娱乐场所等),科教文卫建筑(包括文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体育建筑等),通信建筑(如邮电、通讯、广播用房),交通运输类建筑(如机场、高速公路、铁路、桥梁)等,以及园林建筑(如城市广场,公园,游乐园等)等。公共建筑项目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一般来说,公共产品都是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一般都具有非排他险和非竞争性这两个特征,其空间利用的“公共性”是公共设施概念的核心。公共设施乃是为提供公众生活便利乃至更美好的生活而设置,在现代福利国家更是成为政府实现其积极功能的具体表现。公共建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还应与政府的政策导向、该服务行业的成熟与开放程度、公共设施内部管理机制、城市综合经济发展环境等因素相关联。

编制需要抓住的重点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结果是论证确定项目建设内容的主要依据。公共建筑项目需求分析不以产品为产出结果,而是以其服务目标、服务内容、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为着力点,来满足人们的工作、生活、活动需求。其服务需求预测虽然没有工业建设项目那么多因素,但也具有其鲜明特点和明确指向,是判断建设内容的基本依据。

公共建筑项目因其服务类型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需求预测内容和预测方法。但从总的来看,应以近期或若干年服务需求量以及实际发展变迁的调查统计和相关因素的动态分析为基点,应着力分析客观服务需求与现实基本条件的差异,使其建设内容能较有效的接近实际,满足客观需求。例如综合医院需求分析包括服务对象和服务量测算,日门急诊需求量预测,以及病床位需求量预测;学校的定位、在校生规模测算、师资能力测算等。

可行性研究体现的核心是理性决策,需求分析是通过定量分析使投资更加合理,特别是让政府达到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强调需求分析,可以避免重复投资,从源头杜绝无谓的建设,从而减少因投资的不得当引起不必要的浪费。作为投资效益的保障,需求分析是可行性研究作为决策依据的关键所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可行性研究的建设规模

建筑规模的测算应准确把握其实质建设内容,提高科学性、合理性。只有在依据充分、论证科学的前提下,才能合理引导项目建设,使建筑规模与实现建设总体目标和功能定位求得最佳整合。

公共建筑项目的门类较多、功能要求各不相同,现有规范、标准、规定尚不可能全部覆盖。对目前国家有规范、标准、规定的相关内容应严格套用;在没有规范标准为依据的情况下,应实地调查其功能使用要求,总结历年实践经验,或借鉴相应建设项目的实践经验,论证确定合理的建筑规模。例如,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在《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中规定四项基本功能,包含办公室用房、公共服务用房、设备用房和附属用房等。普通高等院校,在《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中规定十一项基本功能,含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风雨操场、会堂、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生活福利及附属用房、校系行政用房、教工食堂等。综合医院,在《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中规定七项基本功能,包含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系统、保障系统、行政管理、生活用房等。此外,根据建设项目党的特性要求,必须设置的特殊功能,规定均应另行核定和审批。例如,要求设置新闻厅、展厅、特殊档案库、指挥中心、游泳馆、接待中心、大型医疗设备用房等等。

上述建设标准的选择和使用,不论是新建还是改扩建项目,都将是减少项目因主观意志判断形成的建设规模偏颇的准绳,可以大大减少错误决策几率,从而使建设不至于偏离科学发展的轨道。

项目建设方案

项目建设方案应依据需求分析和规模测算,按照初步拟订的设计任务、结合场址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周围环境等情况,依据城市规划的要求,编制项目总体设计预想方案,为初步设计提供总体设想的轮廓依据。基本内容包括:

(1)建设的指导思想;

(2)总体布置、建筑总面积与占地面积,及相关的总体指标;

(3)建筑方案,主体与配套工程和相应的构筑物;建筑造型、建筑外观处理,应与公共建筑不同类型的性质和特征、功能定位相贴近。并进行多方案比较。

(4)结构方案;

(5)给水、排水、消防方案与节能;包含设备选型与主要技术参数;

(6)采暖、通风、空调方案与节能环保;

(7)电气(供电、智能化)方案与节能。

建设方案的制定必须考虑项目建设的定位,必须考虑功能使用要求,必须考虑到资金来源对建设标准的约束。在多年为政府建设项目进行前期工作中发现,这三方面考虑极为重要,不可忽视。

项目建设条件

场址选择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节约集约用地,其本质涵义就是对土地利用时间和空间、布局和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土地有效、高效利用。同时批准的可行性研究必须有国土管理部门允许建设用地批复的。因为可行性研究对拟建项目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的设想提出了办法和措施,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可根据可行性研究具体审查用地计划,办理土地使用手续。可行性研究为确保项目达到环保标准,提出了治理措施和办法,这些信息可作为环保部门对项目进行环评、具体研究治理措施,签发项目建设许可文件的主要依据。同时,确定建设用地周边的市政工程方案,包括供电、通信方案,给排水方案,供热、供气方案等。

(1)土地,新征用地,对该场址的优点、不足、所需费用、存在问题,作出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原址改扩建,应着力分析可行性和合理性。

(2)供电、通信方案,重点是供电电源落实。

(3)给排水方案,重点是给水水源、排水出路和周边消防设施。

(4)供热、供气方案,确定城市热网、燃气供应和地下水资源等具体参数和能供应数量。

建设条件落实工作必须认真落实。如果建设项目的建设条件不落实,即使强行实施建设,其结果将是没水没电的“死城”,形成巨大的浪费。

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掌握和了解国家及相关部门对编制投资估算的规定及要求并参照执行,才能较好地完成可研阶段投资估算的编制工作,从而达到对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公共建设项目的投资总额,要按国家及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和参数,项目建设总规模、建筑标准和建筑配套设备的设计要求进行计算。

可行性研究阶段多采用建设投资分类估算法,即对构成建设投资的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等分类进行估算。工程内容和费用构成齐全,估算标准合理,不高估冒算或漏项少算。选用指标与具体工程之间存在标准或者条件差异时,应进行必要的换算或调整,以满足可研阶段的要求。

(1)建筑工程费,要与建设内容与规模相一致,建设标准要符合不同类型公共建筑的要求。

(2)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为节约投资,对建筑材料、设备的选型,除了有特殊需要而国内又不能供应的先进技术设备,可从国际市场引进外,一般的设备均应立足于国内订货。

(3)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按照国家与地方相关标准计列,签订合同的按合同列入。

(4)预备费,目前仅考虑基本预备费。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项目可行性研究在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将不断加强,在这个阶段,合理的确定项目的规模和投资,对于加快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利用资金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公益性公共建筑项目建设前期工程咨询实务》

【2】朱伶.浅谈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控制.建筑与预算,2008(5).

【3】张亦刚,宁永刚.可行性研究对项目建设的重要作用.科学之友,

可研报告编制范文第3篇

一、机构编制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工作

我们常说的“机构编制”,其含义是关于法定组织的机构体制、职责功能、组织形式、单位设置、等级规格、人员数量及其结构比例、职务配备额度等方面的规定。一定的机构和编制是进行行政管理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机构编制管理是行政管理的“母管理”,处于源头地位。机构编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个法定机构的组织发展达到协调、合理、适度、科学的目标,使社会这部大机器运转得更加协调、均衡,减少各类机构纵横两方面的磨擦和冲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人,重点是担负着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机构的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是否按照法定的、边界清晰的、科学合理的职能履行了职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就无所谓发展观、政绩观的科学化,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很难统筹发展。如果各级党的机构都能依法执政、各级政府机关都能依法行政、各级政法机关都能依法执法,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自然得到有效地落实。

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长期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机构编制部门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意识,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推动发展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不断推动思想解放,敢于突破,善于借鉴,勇于探索,利用机构编制这个杠杆,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机构编制管理既要管“制”,也要管“活”,在按政策规定,按规章制度,控制机构和编制的随意性增长的同时,运用机构编制这个杠杆,促进政府机构的优化设置、编制的合理配置。要逐步变被动为主动,由批机构、批编制、批职数,转为进行政策法规研究、战略研究、前瞻性研究和技术性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全面,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都要求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些就要求我们机构编制部门必须树立统筹意识,从习惯和满足于完成琐碎具体的机构编制审批业务转变到重视研究解决大的问题上来,打破“就机构谈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惯性思维,从事务型的操作中超脱出来,既要“拣芝麻”,更要“抱西瓜”,把机构编制工作搞新搞活,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民众。这就要求我们机构编制部门必须树立民本意识,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转变工作作风,自觉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在管理思想上,尊重人、信任人、依靠人。通过我们的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推动全面发展。

三、机构编制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

机构编制部门的时代定位,是进入新世纪站在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交汇点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部门。编办的历史使命,是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以转变职能和体制调整为重点,研究推进科学合理的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运行机制,建立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机构编制管理制度。新形势下机构编制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贯彻李铁林主任的指示精神,准确把握自身的时代定位,找准切入点。

一是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边界,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近50年来,我们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体制,先后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虽然每次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一直没有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职能边界不清,政府的职能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些本该由市场自我调节的职能也被政府承担了,既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也直接导致了政府职能的扩张、政府机构和编制的膨胀。对此,机构编制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公共利益与公民合法权益的关系;实体与程序的关系;强制与领导的关系;立足现实与改革创新的关系,研究并科学界定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边界,该归位的要归位,该释放的要释放,扎实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施政行为中的“越位”、“错位”、“不到位”的问题。

二是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公共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相比,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积极开展公共服务创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事业单位监管,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打破公共服务的行政垄断,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为此,机构编制部门必须紧跟形势需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引入市场机制,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精干机构人员,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服务运行效率,营造鼓励人才发展和集聚的社会环境,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符合事业单位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还要切实加强事业单位监管,严格法人证书使用、年度报告、公告等规范性制度,确保事业单位正确履行职能,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可研报告编制范文第4篇

1.1前置性文件

根据目前项目立项、决策阶段需开展的工作和标准化工作流程[2],需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初测、铁路建设方案研究论证、可研报告(送审稿)编制、补充初测等过程中完成的前置性文件。这些前置性文件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资质的设计、咨询和评估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设计单位进行可研阶段工作期间,同步开展外业调查、资料收集、意见征求和方案评价等工作,按照相应文件编制办法编制专题报告,经建设单位报送各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并将审批意见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单位执行、修改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单位在对修改可行性研究报告预审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上报正式可行性研究报告。关于前置性文件对铁路建设方案不可回避的强制性作用,文献[3-4]均作为强制性条文要求予以强调。例如文献[4]第1.0.9条“高速铁路设计应执行国家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节省土地、保护环境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了环保选线、生态保护和节约能源等内容的重要设计原则。需要说明的是,环境影响、水土保持、节约能源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同时也纳入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文件组成部分中,2012年以来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也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内容设独立篇章[2]。而前置性文件的编制应以可研报告中的有关内容,如线路走向、运输组织、主要技术标准、主要工程措施、站点布置、工程数量、工程投资等为评估依据,进行专题论证,对可研的建设方案提出修正意见,也为项目的初步设计工作提出指导性原则。

1.2前置性文件的主要内容

1.2.1环境影响报告

环境影响报告主要根据文献[5]进行编制。该报告书通过对建设项目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环境质量现状的分析,以及与沿线城市规划相容性的分析,从生态环境影响、声环境影响、振动环境影响、电磁环境影响、水环境影响、大气环境影响、固体废物环境影响、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环境保护措施、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根据现场公众参与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提出落实建议,并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价和提出应急预案。

1.2.2水土保持方案报告

文献[6]作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的主要依据,在报告编制过程中侧重于对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方面的评估。通过对项目建设方案的基本分析,对所在地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进行划分,明确防治责任范围,对项目水土流失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提出水土保持措施及总体布局、水土保持监测内容和方法、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保证措施,进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分析,并对水土保持设施后续管理提出建议。

1.2.3土地利用实施影响评估报告

该报告依据土地法和文献[7]进行编制。主要内容为对建设方案在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占用耕地指标、补充耕地目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建设方案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评估,以及对城镇规划和布局的影响、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评估,对项目的可操作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1.2.4防洪影响评价报告

我国目前有黄河、长江、辽河、海河、淮河、松花江、珠江等七大水系,各大水系均由水利部直属的相应水利委员会(管理局)进行管理,而分布于各省区的分支水系则由水利厅及下属单位进行管理。因此根据文献[8]编制的防洪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批也视所评价的河流,由归属管理单位组织评审。根据文献[8]要求,该报告主要对项目涉及的跨河工程(包括建设规模、结构形式、防洪标准等)及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河道基本情况(含河道概况、水文、泥沙、气象特征、河道地质情况、现有防洪标准、洪峰水位等)进行论述,并对河道演变情况和趋势进行分析,通过水文分析计算、雍水分析计算、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河势影响分析计算、排涝影响分析计算进行防洪综合评价,提出防治与补救措施。

1.2.5沿线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

该报告的主要编制依据为文献[9]。该报告通过对建设方案的工程概况、用地范围的分析,以及对用地范围内地质概况(地层、构造等)阐述,分析矿产资源分布情况(种类、储量、质量等)、开采情况和矿权设置情况,对无法避免压覆矿产的理由和依据进行详细说明,以及对压覆的矿产资源进行必要的经济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1.2.6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文献[10]用于指导地灾评估报告的编制。该报告通过对评估范围和级别的界定,经过对地质环境条件(气象、水文、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的评估,阐述地质灾害的类别和特征,对现状地质灾害进行分析,预测项目可能引发、加剧、遭受的地质灾害,提出综合防治措施和危险性分区等建议。

1.2.7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估报告

该报告主要针对建设方案的控制工程和特殊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估。根据文献[11]规定,该报告主要对项目的地震活动性、地震地质背景、地震烈度及地震动衰减关系进行分析,对场地地震危险性和发生概率进行评价,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就地震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地震安全性、地震灾害等方面提出建议。

1.2.8建设项目选址报告

根据文献[12]的要求,建设项目选址报告主要包含建设项目的拟选位置、拟用地范围、拟建设规模等内容。报告编制需从项目选址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及要求,交通运输条件及要求,主要选址方案,符合城市规划的论证,与市政、防灾、能源、交通、通讯规划的衔接和协调,与城市公共设施和生活设施配套的衔接和协调、与规划的协调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对沿线规划、城建部门提出的意见进行答复。

1.2.9节约能源报告

根据文献[13]及铁路总公司关于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节约能源评估报告编制的主要内容为评估范围和内容,建设项目用能情况(含用能系统及设备选择,能源消耗种类、数量及能源使用分布情况),能源供应情况分析(含能源供应条件及消费情况,能源消费对区域能源消费的影响),项目建设方案节能评估,能源消耗及能效水平评估,节能的技术、管理、效果、经济性评估等,并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1.2.10跨越航道通航论证报告

由文献[14]可知,该报告着重于对跨越通航河流的工程在安全影响方面的评价。主要内容有涉水工程的合理性、可行性分析,通航环境分析(含气象、水文、地质地貌分析),涉水工程对通航安全的影响分析,涉水工程对交通组织的影响分析,涉水活动水域通航风险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安全保障措施。

1.2.1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根据近年来建设环境变化情况,国家发改委要求编制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以实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该报告编制的主要内容为项目在规划选址方面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项目在实施前涉及土地征用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项目在实施前涉及拆迁安置、环境污染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项目在建设中涉及劳资纠纷、文明施工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突出问题,项目其他涉及群众利益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突出问题。通过以上问题分析,确定社会稳定风险等级,提出防范措施和化解方案的建议。

1.3前置性文件的影响程度

影响程度的评价是从国家政策、社会影响、行业要求、技术难度、投资控制等方面综合论证后得出的。本文将环境影响、水土保持方案、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影响程度很大”来考虑,主要观点为这3个前置性文件无论从国家各项政策规定还是在对社会生产生活方面,无论对技术的要求还是投资额度的影响,均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直接影响到项目立项和决策。将土地利用、防洪影响、压覆矿产、地质灾害等4个前置性文件作为“影响程度大”来考虑,主要是其对社会、行业的影响较大,其次考虑的是技术难度和投资。将地震安全、项目选址、节约能源、航道通航等4个前置性文件作为“影响程度一般”来考虑,主要是因其相对上述前置性文件的影响程度,更多的倾向于利用技术手段、通过投资调整更易于实现,而不是其对建设方案的重要程度降低。上述前置性文件在实际工作中应予以同样重视,本文论及的影响程度是从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过程中对建设方案的研究和确定方面出发,就实际工作中的难易程度和对策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这些前置性文件除单独编制外,与项目设计阶段的可研、初步设计文件编制也互相配套或互为因果关系,如节能、环评、水保、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等均是可研、初步设计文件的组成部分,其余则直接影响到建设方案的线路走向和工程措施。

2提高铁路建设方案可实施性的对策和方法

2.1目前铁路建设方案存在的不确定因素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铁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与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与铁路建设方案研究息息相关的环保选线、规划选线的设计理念愈加重要。但正如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和停滞不前的一样,铁路建设方案在研究确定的过程中,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铁路建设项目的立项、研究、决策、审批过程较为漫长;可研报告及各前置性文件在编制过程中,地方环保、水利、国土、建设、规划、交通等有关部门的人员更迭、政策和技术要求的调整,使得原来已协商、沟通的意见有变化的可能,甚至推倒重来,不但对项目的推进有严重的干扰,也对铁路建设方案的稳定有不可避免的影响。有关影响因素因与项目所在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有很大关联,侧重点各有差异,本文仅就普遍性问题作一个简单归纳,。具体项目的特殊问题应在解决过程中根据有关政策和技术要求灵活处理。前置性文件批复时间:批复时间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修改影响很大,因此定义其影响程度和范围均为“大”,一旦批复,其批复意见调整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定义变化可能“小”。前置性文件批复意见执行:因批复意见一般具有必须执行的强制性作用,因此只要批复意见不存在语意偏差,都应该是坚决执行的。从这方面讲,定义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变化可能“小”是合理的。前置性文件批复意见理解分歧:主要指相关各方对前置性文件批复意见的理解和执行。特别当批复意见的某些条文带有“原则同意”、“基本同意”等等概括性词语时,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多认为该前置性文件的批复意见认可可研报告提出的建设方案和工程措施,可以不再调整、修改可研报告的相关内容,而前置性文件的编制单位或该行业的行政部门认为应严格执行前置性文件的批复意见,由此导致方案及工程实施、验收中,因各方对批复意见理解的分歧可能导致相关工作无法继续进行,所以定义其影响程度和范围均为“大”,因批复意见调整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定义变化可能“小”。自然条件中的“地形地质”:主要指地貌、地物发生变化和不良地质范围变化,与地灾、防洪和地震安全评估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地,除非发生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否则对建设方案的影响属可控范围。自然条件中的“环境”:这里指各类保护区、水源区、文物、河流、各类矿产资源、土地类别等,牵涉到水土保持、土地、防洪、地灾、压矿、项目选址、通航论证等方面的评估,因此其影响程度和范围均为“大”,因其在项目前期调整可能小,其变化可能定义为“小”。自然条件中的“重要构筑物”:主要指军事设施、水利设施、交通设施、厂矿企业等,与环境影响评估有关,受国家政策、部门管理等人为干扰因素多,因此其影响程度和范围以及变化可能均为“大”,是最不稳定的因素。社会因素中的“人员调整”:由于行业部门的管理人员调整,可能会对已沟通、协商过的意见重新评估,属社会风险评估范围,但对方案的确定影响较小。社会因素中的“政策技术变化”:该条主要说明由于行业部门的政策性变化和技术规范的修订,或不同行业对同一问题的规定不同,导致建设方案的修改风险。例如铁路与石油液体储罐的防火距离要求,石油天然气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和铁路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存在差异,执行过程中如不能协调一致,达成共识,则对建设方案的影响程度、范围都很大,因此变化的可能性也很大。社会因素中的“规划要求”:城镇、交通、建筑规划等对建设方案的走向、站点设置的影响和关联非常密切。一般情况下,如规划部门提供的规划资料为经过批准的正式材料且较为详细,其变化的可能性较小,如未提供正式规划资料或不详细,则对建设方案的影响很大,为建设方案的实施埋下了不稳定因素。

2.2提高可实施性的对策和方法

2.2.1改进外部影响因素的对策和方法

(1)建设单位提前介入,组织可研报告编制单位与地方环保、水利、国土、规划、交通、建设等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形成权威性且内容详尽的协议文件,一则有利于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对相关费用的准确估算并纳入可研报告中,二则有利于项目实施阶段协议各方遵照执行,不会节外生枝而有碍于项目顺利推进。

(2)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应参照合同法等有关法规文件,对需要与各部门签订的各类协议文件格式进行细化,对各方责任、义务和权利,应遵循的规定应有较为详尽的阐述。由于可行性研究阶段铁路建设方案未完全落地,存在局部优化调整的可能,因此在协议文件中应对此有客观负责的说明,并可提出免责条件和费用调整办法(变更或清概),以便在项目实施时执行。

(3)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应在建设单位管理下,与各前置性文件编制单位密切配合,在保证本单位商业机密和国家秘密不被泄露的前提下,以及知识产权不被侵犯的条件下,提供前置性文件编制单位所需资料。同样,各前置性文件编制单位不能仅依据可研报告编制单位提供的资料开展工作,也需要进行现场调查落实,并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必要时或对某一问题存在争议时,可由建设单位组织共同进行现场会诊。

2.2.2提高建设方案研究深度的对策和方法

(1)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在进驻现场开展工作时,除与地方政府结合时进行一般性工作汇报,提交资料收集清单外,在不违反保密政策和铁路总公司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尽量就研究的建设方案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并认真听取地方及各部门的意见。遇到对建设方案有重大影响的意见时,需专门到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并形成书面沟通结果,供建设方案确定和决策时采用。

(2)必要时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在补充勘测阶段采用局部现场放线的方法,特别地段再加强勘察手段,以落实各前置性文件提出的强制性要求,避免建设方案在下阶段发生大的变化而延误项目批复。虽然看起来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在这个阶段的投入加大,但因对建设方案的确定和决策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加上前置性文件专题研究可靠的结论支持,实际上不但降低了建设方案大规模变化的风险,也提高了建设方案在沿线各部门的可信度,从而提升地方各部门对建设方案的支持力度,易于建设方案审查的顺利通过,也就降低了可研报告编制单位的总投入。

(3)加强现场的调查工作和走访工作。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应充分利用1∶1万地形图,在开展调查工作时,对图中与建设方案影响大的河流、文物、水利(含枢纽、水库)、道路(含互通枢纽)、医院、学校、部队、电视(广播)台、气象部门、各类通讯发射塔、油(气)库及管线、加油站、地震台、高压电力线、变电所、畜牧场、养殖场、铁路及车站等敏感点的图例认真解读,查找各敏感点适应的法规文件确定的安全距离和控制距离,并落实沿线各类保护区、风景区、水源区、基本农田、矿产资源、不良地质分布的位置和范围,通过走访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现场知情人员,进一步确定上述敏感点的性质、级别、所适用的法规文件,用以确定建设方案采用绕避或拆迁的何种方式通过,并与产权单位达成协议,必要时可通过建设单位与产权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形成共识。这里需强调的是,为减少项目后期实施过程中水土保持方案的争议,应将隧道弃砟场、桥梁弃土场、站场和路基取弃土场的选址、调查、勘察和协议签订工作纳入到可研报告中专题说明。

(4)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应积极参与各前置性文件的审查、修改工作。除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支持外,对审查过程进行的现场调研、审查答疑也应积极参与,这样不仅有利于各前置性文件审查单位对项目建设方案的理解,也有利于审查意见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减少因审查意见太原则和泛泛引发的执行难度和分歧。

(5)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在收到各前置性文件的批复意见时,应认真研究对建设方案的影响,对批复意见分解到各个相关专业,规定在补充初测和定测期间就外业调查、协议协商、资料更新、措施调整等方面开展针对性工作,在初步设计阶段就批复意见执行情况与建设单位进行沟通。

3结论

可研报告编制范文第5篇

一、可行性研究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投资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可行性研究是投资决策正确与否、是否科学的重要保证,对于减少“钓鱼项目”、杜绝“拍板项目”,避免盲目、重复建设,降低损失浪费,发挥投资效益起到重要作用。

一是项目投资收益计算失真。由于项目调查研究工作肤浅、没有收集掌握研究所需的相关基础数据,投入产出计算比较随意,时常低估项目成本,夸大产出效益,从而导致投资决策失误。

二是可行性研究深度不够,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评估决策的需要。按照投资项目要求,可行性研究应达到能够确定方案的程度。但审计发现,许多可行性研究达到不到要求,存在不同年度、不同项目间可研报告内容与深度趋同,甚至雷同、翻版、复制等问题。

三是不重视多方案的论证和比较,可行性方案单一,无决策选择余地。多方案深度不足或单一方案论证,使决策者无法进行最优化比较选择,势必导致项目绩效低下,造成损失浪费现象严重。

四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对内缺乏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审计发现,一些受托单位或咨询公司对受托项目存在利益博弈,投审批者所好,掩盖矛盾及风险,为“可行”而研究,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

五是研究分析中不注重对敏感性问题和风险性因素的分析。可研报告对投资敏感性和风险因素分析往往不足,不少研究对风险因素分析缺失,制作项目“可行”的结论,不做不可行性论证,使据此作出的决策的项目风险较大,效益下降,甚至是背离实际情况,导致重大损失浪费。

六是投资单位重咨询轻评估,追求可研审批“通过率”,造成一定隐患。组织评估单位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工作存在走过场,只重视技术方案评估而忽视绩效分析评价,没有真正对可研结论起到把关作用。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师对诸多投资项目实证分析后,查找问题症结,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是对可行性研究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把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可批性研究结果。其表现形式之一是一些单位为使项目得到批复,弄虚作假,拼凑事实,主观得出项目在技术、经济上可行结论;其表现形式之二是另一些单位或部门先作投资结论,后再补可行性研究,其结论为不当的投资决策提供数据和方案支持。

第二是项目选择的前期工作不充分。未按国家要求先列入行业、部门或区域发展规划,对拟建投资项目未及时做机会研究,对项目背景及资源条件等未及时进行调查分析;对项目方案未进行初步的技术、财务、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投资风险或不可行未及时作出初步判断。

第三是可研人员水平低、调查研究不深入。尤其是大型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需要由相关技术、财务、评估等专业人员组成可研论证小组,从各个角度对拟建项目是否可行进行考察和分析论证。但实际上一些可研编制人员未作深入细致调查研究,既无专业技术资质又缺少经济知识,不具备可研编制应有的资格,这样必然造成项目前期决策及研究结论失真可靠性差。

三、改进和完善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对策及审计建议

1.提高对项目可行研究的认识。

对项目整体性效益而言,前期可研经费投入多少,对项目生命期的影响却很大,稍有失误会导致项目失败,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实践证明,即使消耗一定资金证明项目不可行,也胜过不作可研就盲目建设投资。审计建议发改、建设、规划、财政等有关政府部门充分认识到可研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切实履行其各自的职责,为节省资源减少浪费各施其职。

2.对可行性研究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审计建议实行从业资格制度。

首先,地方政府对较大型项目组建可研编制小组。组建一个专业齐全的工作小组,集思广益,各负其责。,促使这项工作独立、公正、客观。再之,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其次,加强对可研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制定相关处理处罚法规,健全制度

3.严格规范可行性研究工作。

首先,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为准确评估项目效益,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必须依据投资目标重点确定评估指标元素,建立一套完整评估指标体系,为完成高质量可研报告提供前提条件。

其次,规范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项目前期研究及决策的主要载体形式是可研报告,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项目绩效成果,因此,必须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广泛搜集和获取信息资料,编写出论证可靠、行文简练、条理清晰、深度和广度适当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要做好敏感性和风险分析。拟投资项目决策分析和考虑的风险通常主要有投资环境风险、技术风险、资源风险、市场风险和资金风险等,对这些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分析是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目前可行性研究分析的薄弱环节。在可研进行项目评价时,根据风险种类分别作出不确定性分析,并选用或综合运用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等数学方法进行模式化定量处理,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

相关期刊更多

邵阳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教育厅

中国工程咨询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工程咨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