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儿文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重译者应遵循的伦理规范
翻译伦理理论中,切斯特曼(Chesterman)归纳出译者伦理的五种模式,视角仅局限于译者。中国学者杨洁、曾利沙著文“论翻译伦理学研究范畴的拓展”,从学科系统建构层面对翻译伦理学的研究范畴进行整合并作出拓展,但也未涉及原译者—重译者的伦理问题。笔者认为,就重译而言,重译者应恪守相应的道德规范,遵守重译时的三个原则:
(一)贴近原作者
一位世界级儿童文学作者艺术魅力的展现在于是否有真正理解他的译者。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有堪称典范的翻译,也有平庸的作品。重译者应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全面地了解原作者,知晓其身世,了解其风格,透视其灵魂,并在翻译过程中与其“对话”,并达成“心灵上的契合”。儿童文学名著的作者,他们往往了解儿童的审美情趣及认知水平,写作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儿童,因此要求重译者也应具有儿童的情怀,在气质和风格上尽可能地更贴近原作者。而在实际翻译工作中,许多儿童文学名著的重译者或喜欢抛头露面去展现自己的个性,自身发挥的随意性相当大,或过于追求优美的译文而忘记原文,结果错译漏译百出,损害了原作者的用意,也贻害了儿童文学名著忠诚的读者。
(二)爱护读者
译者重译时在传达异域文化的同时应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需求。儿童文学名著的读者群虽有成人,但主要是儿童,其接受水平和审美情趣与成人有所不同,童趣是儿童文学名著重译时应关注的重点。童趣,是与儿童心理特点相适应的儿童语言行动的情调趣味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反映,通常是儿童文学中情感色调趣味性的总称(《儿童文学词典》,1991:22)[3]。在重译时应从目的读者的这种特点出发,通过一定的词汇、语法和修辞等语言手段将儿童生活和心理的各种特点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而且,由于时代的变迁,儿童的审美需求也有所变化,这就要求重译者也应与时俱进,满足新时期儿童读者的需求。身处在不同时代,受到审美倾向、社会经验、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儿童读者会对原作有不同的审美期待。为适应不同时代儿童读者的审美需求,可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三)尊重原译者
英国学者纽马克说:翻译是一项“崇高的求真的职业”(Anderman和Rogers,2003:55)[4]。要使翻译事业蓬勃向前发展,译者应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重译者在接受翻译作品时,首先应考虑原作有没有译介价值,其次应看自己能否超越前译者。路文彬在《贴近大师——我看“名著重译”》一文中提到:一位研究法国文学的朋友,受“名著重译”热的感染,跃跃欲试重译起《约翰•克利斯朵夫》来,但对照了一下傅雷的译本后,认为自己没有超越傅雷;在理解罗曼•罗兰的精神方面,也尚未达到傅雷的高度,于是没过多久便中途抽身了。这位朋友的严谨和自觉令他感动[5]。因此,重译者如果认为原作有译介价值,自己也能胜任此项工作,那就可以接受。而一旦接受了任务,应竭尽全力去完成,决不能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重译者应在动笔前充分研读理解原作,了解读者特别是儿童读者的反映,并综合各旧译本,借鉴旧译中的精髓,再与自己的再创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既尊重了原译者的努力,也有益于文化的积累传播和继承发展。
“借鉴—超越”重译观
重译者在恪守相应的道德规范,遵守重译时的三个原则的前提下,应关注重译的独创性问题。“筛选积淀重译论”由辜正坤于2003年提出,指的是在合理利用一切已经产生的译本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并注入新的更好的表达法,最终合成翻译出最佳度近似于原作的译作。[6]该概念刚提出之时,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刘全福发表了《在“借”与“窃”之间:文学作品重译中的伦理僭越现象反思》一文,认为这一理论有鼓励翻译剽窃之嫌[7]。而笔者认为,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筛选积淀重译”确曾存在并推动了翻译事业的向前发展。萧乾谈到《尤利西斯》的翻译时认为,如果原译者译笔偶有“神来”之处,欢迎未来译本采用。他提出,文化本身(包括翻译)是积累的一个过程,后来者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新译本会在已出现的译本基础上产生。如果为了怕前面的译者扣“抄袭”的帽子,就绕弯子译,那样受损失的是读者[8]。然而,“筛选积淀重译”与“抄袭”、“剽窃”有本质的区别。在《说文》中,“剽”之本义为明目张胆的抢夺,“窃”是谓“盗自中出曰窃”。在译界,“剽窃”又称“抄袭”,就重译来说,是指窃取别人的译文稍加修改,然后堂而皇之地冠上自己的名字。而“筛选积淀重译”是指合理利用旧译,其重心在于“借鉴”。“借鉴”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为:“同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对于重译而言,“借鉴”的手段是合理有效的,承继旧译之长,从而最大限度促进翻译作品质量的稳步提高,这是其理论内涵的合理之处。重译者在接到任务后,应首先仔细研读原著,全面了解原作者,对原著的精神实质与表达作全盘的考虑。与此同时,可借鉴读者反响较大的各个旧译本,或在纠正旧译词句方面,或在表现手法、修辞功能及风格再现方面超越旧译。儿童文学名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一直以来深受读者特别是儿童读者的喜爱,1922年赵元任首次将其翻译成中文,迄今为止重译本多达几十个。下文以四个中译本为考察对象,试就重译本在借鉴与超越旧译两方面稍作分析与鉴定。
(一)借鉴旧译
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有许多双关语与语言笑语,原本是很难翻译的,如果逐字翻译,可达到精确,却会失却原有的韵味。对于这些文字游戏部分,不妨从段落整体去考虑。赵译中,“猫儿,明月,梦,满满儿”都以字母M开头,达到与原文相仿的功用,也将原文俏皮、诙谐的风格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旧译中此处翻译已经完美,重译者为避免雷同而完全抛开旧译,其实并不可取。如陈译中“耗子夹、月亮、记记、还有多半”没有一个是M发音的,中文行文不通,也会使儿童读者产生疑惑。而吕译中“老多老多”虽然生僻,但其翻译策略也是从段落整体考虑,与赵译如出一辙。旧译中若有精彩之笔,重译者从已经产生的旧译基础上进行筛选,并去粗取精,借鉴旧译,或许更能贴近原作者的用意,也是尊重了原译者的劳动,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积累。
(二)超越旧译
这个阶段的学生依赖性比较强,所以教师应该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安全感,一开始就能融入到课程学习中。在良好的气氛中,学生才可能放松身心,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开心地与同学展开学习任务。相反,如果课堂气氛是紧张、压抑的,学生不自觉也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认为自己做不好、学不好,这时英语课程就会像一个“拦路虎”,学生不但不敢挑战,反而会不断退缩。所以,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融娱乐、学习为一体。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在课堂里的异常反映,及时了解,针对解决,要多采取鼓励表扬的方法,而不应采用批评指责的方式,使学生感到温暖,并更加信任教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主动回答问题,帮助同学等。同时,教师还要多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如果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教师不但不应指责,反而应以耐心、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心中的恐惧,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大胆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合格的外语教学参与者。
二、以游戏和儿歌的形式进行游戏教学
小孩子具有“好玩”“好动”“好表现”“好奇”“好胜”五好特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这才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陶醉于英语情境之中。如小学生活泼、好动,根据这一特点,把单词编成诗歌和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单词量的积累作好铺垫。例如,学习1-12的数时,我就以英文的形式边说边做动作。One,two,three,four,Putyourhandsup.Five,six,seven,eight,Putyourhandsdown.One,two,three,four,Jump,jump,high.Five,six,seven,eight,Stand,stand,straight.One,two,three,four,five,six,seven,eight,wedomorningexercises.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轻松,最重要的是快乐。Chant也是学生在课文中常见的一种学习形式。例如教学水果类的单词时,我利用下面这个chant帮助学生记忆。Oranges,oranges,酸又酸;Mangoes,mangoes,甜又甜;Pineapples,pineapples,香又香;Peaches,peaches,水灵灵;Bananas,bananas,弯又弯;Watermelons,watermelons,圆又圆;Apples,apples,红又红;Pears,pears,黄又脆。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一)现达的科技给我们创造了很多机会,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渗入了教学中学生比较喜欢多媒体教学的这种氛围,因此将他们喜欢的动物编成对话,利用动物的口吻、动作出示在多媒体上让他看并且来模仿,让他们感觉在看动画片时无意中学到英语。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帮助。
(二)举办英语故事会、英语歌曲歌谣会定期举办一次英语故事会、英语歌曲歌谣会,学生自行组织表演经典的英语童话故事或选择自己喜爱的英语歌曲或英语歌谣进行表演,这样学生的英语特长便得到了充分展示。
四、开展英语口语竞赛、调动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很强,求知欲强,表现欲也强,运用这种方法教学,课堂气氛会活跃起来。开展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和主动性。当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时,学习兴趣自然就更加浓厚,在教学中开展“比一比”“夺红旗”“找朋友”“接力棒”等各种竞赛活动,如教单词时竞赛谁的发音标准、谁写得好。为了取得好的比赛结果,学生的学习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五、采取奖励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它始于秦汉,盛于隋唐,在我国已流传两千多年,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其发音浑厚,明亮,音韵优美华丽,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又能抒发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情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我国古筝事业发展迅速,古筝的形制不断改进,筝曲作品的大量涌现,筝的影响力在不断的扩大。在古筝教学的几年中,涌现出的各种问题中,最令人困惑的便是老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师的职业素养,可以说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一 教师对于家长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
有人说,古筝教学重在“教”与“学”,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努力,其他的事情并非难事,可是实际上,这只是一相情愿的想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不以为然,对家长进行敷衍,由于开始没有和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学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家长并不理解教师的教法,对孩子进行错误的指导,使教学的进度无法正常进行,引起了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另一种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教师对家长一味地迎合。家长对一些事情并不了解,对孩子难免有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练习过长时间的基本功,对老师有错误的理解,急切地要求孩子进行考级,这时就需要教师把好关,一味的迎合家长的要求,只能是教学不成熟的体现,我们做为古筝教师就要把握好尺度和进度。在教学开始就与家长达成共识,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帮助,无疑会成为教学进行的一大助力。对于这些经济条件和心理状况无法独立的少年,家长的支持与督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对古筝知识的掌握,还将为其埋下自信的种子,使孩子在学习古筝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儿童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特点,使许多孩子无法忍受吃苦。本身儿童的手部比较敏感,不断地按弦会使手指感觉很痛,有少数孩子往往不能忍受,还有一些孩子不能很长时间的专注于古筝知识的练习,对有关知识掌握得不牢,没有毅力坚持下去,因此即使心里想学也会发生犹豫和挣扎,这时需要教师和家长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顺利度过困难期。
其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一些孩子认为自己对古筝没有兴趣,一些家长也就顺应孩子的要求结束学业。可是实际上,儿童的判断有些时候并非理性的。开始的时候,看到其他的小朋友都会弹古筝,或者听到了很优美的古筝曲子,对古筝产生了兴趣,所以想要学习,但是在现实中,任何优美的曲子都无法一蹴而就的弹成,长时间的基本功和低级曲子的练习,使得此时的枯燥情景与当初学习时想象的潇洒轻松的画面发生了强烈冲击,许多孩子在此时倍感失望,选择了放弃。可是如果能坚持下来就会发现,古筝的学习正如其他的艺术一样,郁久郁见醇厚芳香!入门伊始往往无法理解一些艺术的美感和思想,而此时的消极心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的深入会日趋消失,兴趣便会油然而生。
也有一些孩子,很勤奋努力,就是没有天赋,其他人用很短时间内可以理解的曲子,他们却要花很长时间,因此便失去了信心,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我想说,这样的心态与中国当代急功近利的心态是分不开的,正如有些家长所说,虽然学习古筝重在提高孩子的修养,陶冶情操,实质上学习古筝还是为了考级,为了证书。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一点,古筝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载体,在演奏的同时也缓解了自身的压力,减轻心灵上的疲惫。正如我们唱的歌儿,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成为歌唱家,即使唱得不好,音乐的表达也同样可以令我们很开心,我们是用另一种语言在倾诉,在交流。古筝的学习与演奏也是如此。
三 在少儿古筝的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有的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正规的教育,只是传授技巧和方法,却并不注重乐谱和一些乐理知识的教学,这便限制了学生在深度学习时的脚步,许多孩子在学习较高级曲子时感到力不从心,并非是演奏技法的局限,更多的是对乐曲的节奏理解、乐理知识的欠缺。还有的教师现学现教。这些现象在农村和不发达的城市普遍存在,对古筝教师行业急需整顿,加强管理、统一规划。
面对少年儿童,教师不仅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教学,更应该重视教学方法。如:适当的让孩子们之间进行学习交流,不仅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更有利于对古筝兴趣的培养,在互相的交流与学习中,往往会发现自己意的缺点及别人的长处,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和建议,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论文关键词:少儿声乐 教育教学
歌唱是人们喜爱的一门艺术,这与歌唱艺术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因为唱歌可以不受演出条件的限制,直接通过歌喉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是人的自然需求。其实,孩子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人生的第一次歌唱。只要不是哑巴,人人都能唱出自己所喜爱的歌曲。
从事少儿声乐教育已有五载有余,虽然在学校学习的声乐专业比较成人化,但是通过不断的努力摸索和实践,我从基本的音乐教学到少儿声乐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些许体会,为将来培养出更好更多的少儿歌唱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关注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出自于好奇心,即探究新事物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就会产生对有关事物的兴趣(如学习兴趣)。学生若对所从事活动感到兴趣,就会导致活动动机乐趣化,活动因此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倾向和自觉行为。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学习一定活动的爱好,导致能力的锻炼和相应的发展,发展了的能力在活动成功上有积极作用,而成功又反转来‘强化’爱好和兴趣。”可见,兴趣爱好能激发活动的自觉性,有助于个性心理特征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少儿对音乐的兴趣大多较高,那么让孩子维持这样的心理并使其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是为下一步的训练必要的充分的准备。我对同年级的两个班做过半年的实验,一个班的整体音乐天分教高,对节奏和音准的把握较好,乐感也较强,学习歌曲的速度很快,而且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另一个班相对在各方面都差一些。在对两个班做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我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对较好的班按照正常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而对较差的班级则加以更多的关注,在教学形式上多样化,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唱、演、欣赏等各个方面入手,扩大学生的音乐知识面,不仅只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的提高。结果这个班的整体水平上升很快,音乐表现力反而比另一个班有更快更大的进步。所以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不仅是学习的基础,有时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而且不会因为老师的忽略丧失可能出现的好苗子。
2、让孩子乐唱
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状态,歌唱的过程是以心理感受为基础,以心理状态引导和控制生理状态的运动过程。在不好的精神状态下歌唱最容易坏嗓子,由于歌唱器官是有机的整体,任何肌肉只有在兴奋的状态下才能灵活自如,使不必要的部分保持松弛,形成紧张与松弛的平衡。这样可以培养歌唱者具有良好的耐力和持久性。所以在学习之前,要制造出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歌唱状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激励,抓住学生点滴的进步加以表扬,让学生始终维持那种高涨的精神状态中,调整到最佳的歌唱状态。教师在选择歌曲的时候,社科论文也十分重要,旋律优美动听的歌曲也能起到让孩子乐唱的目的。对于处在变声期的孩子,一直以来都有让孩子“禁声”的说法和做法,特别是男孩子。其实,让变声期的孩子“禁声”是不可取的消极措施。因为即使在歌唱中让他们禁声,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不可能禁声的,他们需要说话,需要交流,他们在体育课上打球运动时也会大喊大叫,岂不知大声喊叫一次对声带的损伤却比歌唱要严重得多,而积极的办法应该是帮助他们了解如何保护声带,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教师非但不必要求他们禁声,相反应鼓励他们积极投入歌唱训练及演唱活动中,不要“剥夺”他们的演唱权利。正确的演唱方法反而能相对地缩短变声期,对他们一生都有好处。
3、在歌声中体验情感
[论文摘要]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的大力冲击下,依旧是少年儿童最常接触、最易于接收信息的媒体形态。因此,在信息获取多元化的今天,少儿电视及电视节目的责任不减反增。但是,随着“娱乐大军”的冲击、市场规律的约束等等制约因素越来越突出,少儿电视节目的定位越来越扩大、模糊化。本文试图从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现行的受众定位出发,通过比较国外成功的少儿电视节目,探讨、浅析什么样的受众定位更加适合、也更加容易为少年儿童接受。
在探讨少儿电视节目的定位之前,首先要明确少儿电视节目的定义。为大众所接受的少儿电视节目的概念是:以未成年人为目标观众群体,内容和形式都具有鲜明的少年儿童特色的电视节目,称之为少儿电视节目。在这里,明确提出了少儿电视节目应该服务、锁定的目标观众群体为未成年人这一特定群体。但“未成年人”的语义范围,本身就包括了婴幼儿、少年等几个年龄段,使得受众边缘的定位模糊不清;再加上如今大众媒体、电视同行的冲击越来越大,少儿电视节目收视率停滞不前、形式革新收效甚微等等少儿电视节目突出的现实因素,使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独立于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之外。少儿频道这个随着越来越专业化的电视频道发展而产生的、针对少儿的专业化频道,在电视节目受众定位越来越窄众化和专业化的今天,我国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受众定位又是什么样的呢?同时,国外成功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受众定位与我国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定位
在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媒体触角更为广阔,信息量也更为繁杂,同时由于电视媒体受众细分的市场需要,使得电视媒体的频道专业化与分工却越来越明显。少儿频道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少儿频道肩负着对少儿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以及绿色、公益的社会责任,再加上收视率、形式改革,乃至广告创收等诸多制约因素,使全国各个少儿频道的发展参差不齐,各个少儿电视节目的定位也大相径庭。比如重庆少儿频道将1~7岁的儿童作为主要收视群体、兼顾7岁以上的青少年;而江西少儿家庭频道在整合之后,节目的受众群主要偏向了家庭主妇。
可以说,当今少儿电视节目在来自现实和同行的多重压力之下,对自己的节目定位并不准确,节目在主要针对少年儿童的同时,往往又兼顾了各个年龄段的观众群体。因为笼统的定位,所以我国各地的少儿频道播放的内容往往又涉及了各种与成年人相关的电视连续剧、电视节目。这样的定位和电视节目内容使得原本固定的观众群,即少儿电视节目所针对的少年儿童慢慢流失,而新培养的家庭观众群因为节目平台的限制和特性,往往也不容易固定,最终并没有达到从“少儿”到“整个家庭”的观众群量地增加的目标。
二、与国外少儿电视节目的对比
国外优秀少儿频道和电视节目往往很重视对少儿受众群体的细分。在欧洲,BBC就创办了三套有关青少年儿童的频道,分别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儿童:CBEEBIES针对0~6岁的婴幼儿, CCBBC针对6~12岁的少年, BBC3针对16~34岁的青年。这几个频道不仅培养了相对年龄段的稳定收视群、收受到了该年龄段受众的喜欢,更是国外家长作为课外孩子教育的首选。
另外,美国的“芝麻街”,尼克儿童国际频道也因为其准确的受众定位,保持了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节目模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
当然,国外少儿电视节目的成功,除了正确、细致的划分受众以外,更是跟其大力投入少儿受众研究、节目制作过程鼓励少儿参与等方面分不开的。但是,受众群体细致而准确的划分,是这一系列成功因素所不能缺少的基础性的条件,因为只有通过如此专业化的频道划分,才使得其他的条件有了一个可以发挥的、资源最大利用化的平台。
三、少儿电视节目的受众定位
各个年龄段的少年儿童,有着不同的特点。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知识,少年儿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0~2岁为幼儿时期,心智活动受感官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影响;3~6岁为学龄前儿童期,幻想、想象、游戏的心理最为强烈;7~11岁为儿童期,求知欲望加强,已经具备了接收各种系统知识的条件,自我意识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萌芽;11~15岁为少年期,渴望独立。
可见,根据各个年龄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征及成长的需要,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所需要接收的信息、兴趣爱好、收视习惯等等,对少儿电视节目制作产生影响的因素也不尽相同。再加上国外成功的少儿电视节目的案例,我国的少儿电视节目对受众进行细分,是同时顺应了受众特点和市场两个重要因素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对少儿节目受众群体笼统的划分,还会导致视角成人化、节目缺乏符合儿童趣味的娱乐性、制作没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等不可避免的问题。
总之,少儿电视节目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确立以少年儿童作为自己的创作、制作目标,以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在现有的条件下,尽量做到对少年儿童多个年龄段设置相应的节目。并且,在现有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尽量形成针对每个年龄段的少年儿童较为完整的节目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尽到少儿电视的教育责任,也才能让更多的未成年人在信息爆炸和多元化的今天,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潘志尧.从受众角度看少儿电视节目
存在的问题[J].中国记者,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