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长沙休闲农业

长沙休闲农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长沙休闲农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长沙休闲农业

长沙休闲农业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顺应城乡消费新趋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农村新型产业。本文以长沙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模式,针对其相应的问题,提出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农家乐旅游产业的概念:

“农家乐”,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消费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优化组合各种生产的新兴旅游产业。它是一种逐步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农业休闲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项目。

二、湖南长沙农家乐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据长沙市旅游局统计,2006年,长沙市的农家乐有1415家,其中五星级农庄17家;去年乡村旅游景点接待总人数达835.2万,总收入超过10.5亿元

长沙农家乐旅游开发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多种模式:

1.城市郊区型。城郊经济基础好,空气洁净,交通便利,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2.景区周边型。我市现开辟了8个森林公园,拥有大围山、黑麋峰等一大批风景名胜区,还有灰汤温泉、岳麓山等,是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最早的地区。3.基地兼容型。我市农村种植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注意休闲项目配套,观光功能兼容,成为了很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

按休闲农业的功能划分,目前有三种类型:

1.观光观赏型。我市农业种植资源极为丰富,长沙花木带、各地茶园果园药园和水面养殖等名优特产为开发观光型休闲农业项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域。

2.参与体验型。以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的“农家乐”为主体的一系列产品现已初具规模。

3.休闲度假型。我市森林资源丰富,长沙植物园、望城黑麋峰、浏阳大围山等国家森林公园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天然的“氧吧”,利用其优质的生态环境建立森林度假村、开展“森林浴”避暑、度假、健康疗养、等活动,建立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

农家乐投资开发主体角度:

1.农户联合型:特点是:投入少,接待量有限;乡村文化保留完整;旅游带动效应有限。

2.(公司)农户型:特点是:引进旅游公司参与经营、管理;发展规模和接待量较大。

3.(公司,社区)农户型:特点是:参与三方责任和分工明确:公司负责旅游景点(区)的规划、营销、培训;村委会协调,农户按规定接待、导游。

三、长沙休闲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引导。对休闲农业还存在模糊认识,缺乏有效的引导,有明显的盲目性。对休闲农业经营范围与活动内容的核定、服务质量的要求等方面缺乏统一、适用的规范标准。

2.经营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在软环境方面,由于经营休闲农业是一项新的事业,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

3.布局不合理,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我市休闲农业发展速度快,但规模比较小,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不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一些地方为了凸现休闲农业的个性特色,采取“拿来主义”,不切实际,生搬硬套,结果弄巧成拙,效果不理想。

4.思路不开阔,缺乏多样的特色设计。我市现有休闲农业主要是以观赏型、娱乐型、度假型三种为主,务农型、品尝型、购物型、疗养型的很少。没有整体的营销,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无法提高休闲农业的市场号召力和提升休闲农业的知名度。

四、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特有的潇湘自然生态环境。长沙森林景观的季相变化明显。水系河湖水体四季丰盈,共同构成了“潇湘”山水风光长轴画卷,为长沙的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本底。

2.丰厚多奇的乡村景观资源。我市环城的大水面大面积的种植产业,体现了鱼米之乡的色彩;浏阳、望城、宁乡的传统农业文化景观,显示了山乡风情;使人感受到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的魅力,为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3.完善的交通网络。至2005年,全市周边已形成覆盖面大、通达性强的立体交通网络。长沙到其他13个市(州)以高速公路相通,我市乡村公路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

4.十分可观的潜在客源市场。从客源上看,“长、株、潭”2005年,三市非农业人口已超过400万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南面有广州、深圳;北面有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城市群;是我市休闲农业旅游不可低估的潜在客源市场。

5.民间资本投入积极。休闲农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吸引了多种投资主体的介入,而且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投资群体。我市农家乐旅游的投资构成中,农民家庭投资约占16%左右,民间私人资本和工商资本约占84%左右。民间资本已成为休闲旅游投资主体。

五、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强领导,强化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服务。从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角度出发,把这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村经济新亮点培育好、发展好,为之服务好。

2.以农为本,夯实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产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利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集“吃、住、游、乐”于一体的窗口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长沙休闲农业范文第2篇

为摸清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全面掌握休闲农业运行状态,于2011年暑假期间,组织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5125名在校大学生,对2010年湖南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调查,以全面了解湖南省休闲农业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是在2010年下半年摸底调查的基础上设计的,将湖南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分为休闲农业集聚区(包括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休闲农家等形式)和休闲农业企业(包括休闲农庄、生态农庄、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村等),对每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均从农业生产经营状况、乡村旅游经营状况诸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以全面、准确地把握湖南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同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县级农业行政部门摸底调查、典型案例剖析、实地考察、走访专家等,准确把握全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等。共发放调查问卷5125份,收回有效问卷4184份。对回收的问卷按经营主体进行数据汇总,并根据收集到的县级农业行政部门相关数据进行校正,然后按所在地域进行分类汇总,得到全省各地的休闲农业经营现状汇总表,本文是在汇总表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2湖南休闲农业产业的总体特征

根据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经过数据整理和初步分析,得到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湖南省休闲农业总体情况如下:2010年全省共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8250个,全职从业人员103923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为95613人(本地农民就业占总从业人数的92%),平均每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从业人数为12.6人;影响、带动周边102768个农户,平均每个经营主体带动12.5户;2010年接待游客9383万人次,平均每个经营主体接待1.14万人次;2010年营业收入509205万元,每个经营主体平均营业收入为62.72万元;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年营业收入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179820万元,每个经营主体平均21.8万元,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发展地方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全省休闲农业2010年利润总额154068万元,平均每个经营主体18.67万元;上交税金21425万元,平均每个经营主体纳税2.6万元,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总资产约60.93亿元,经营面积23398hm2,平均每个经营主体投资73.86万元、经营面积2.84hm2。

3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地域分布特征

湖南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有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村等类型。各地的农家乐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花乡农家乐、水乡农家乐、林区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林家乐、休闲农家等多种形式。农家乐的一般特征是利用农户自有住宅和各种生产、生活设施对外服务经营。休闲农庄主要表现为各类农业庄园、休闲农场、生态农庄、特色农庄、特色餐馆等,一般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旅游接待设施。休闲农业园区包括采摘园、观光园、垂钓园、农业主题公园、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等,一般表现为规模较大,具有较专业化的乡村旅游接待设施。民俗村(镇)一般依托特色乡风民俗、特色建筑或人文景观、节庆等,整合多样化的乡村旅游资源,有规划地开发建设成的地域性乡村旅游资源。表2显示了湖南省各市州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村的数量分布。从整体情况来看,无论是农家乐、休闲农庄还是休闲农业园区,长沙市均具有明显的数量优势,这与市场需求是密切相关的。长沙市作为湖南的省会城市,360万城镇人口是休闲农业的主要消费群体,从而刺激了长沙市的休闲农业迅速发展。株洲、湘潭、岳阳、常德均系湖南省内相对较大的城市,带动了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也表现较大的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张家界市虽然总人口数量较少,但作为一个旅游城市,依托张家界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了景区边缘的特色化休闲农业产业群。衡阳市的城市规模本身较大,加上其依托南岳衡山的旅游资源,形成了较大的休闲农业产业规模。

长沙休闲农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湘江新区;绿地系统规划;生态

Abstract:Based on Planning of integrated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hangsha,Zhuzhou and Xiangtan, Changsha City Master Plan, Changsha Great River Area Plan, analyzing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and features and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study preliminary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Afforesting planning of Xiang River New district in Changsha.

Keywords: Xiang River new district; afforesting planning;ecology

中图分类号:TU98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9-0126-02

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建设的推进,尤其是长沙湘江综合枢纽的开工建设,湘江两岸的交通联系将越来越密切,望城县“一江两岸”的空间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1]。在2009年12月召开的望城县委八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望城做出了倾力打造“湘江新区”的决策。“湘江新区”目前规划面积278km2,沿湘江两岸展开,南起三汊矶大桥、北至沩水大桥、东抵长湘公路、西达黄桥大道。湘江新区建成后将进一步加强‘一江两岸、东西互动’的发展格局,将成为望城建设省会新城区的一个突破口,实现望城与长沙的无缝对接。

望城县政府表示:“2010年至2014年为湘江新区建设起步阶段,我们正积极通过国际招标高标准编制‘一江两岸’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可见在未来的几年,湘江新区将成为长沙的另一颗新星,而在长沙这样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的历史文化名城,怎么打造这样一颗新星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长沙市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2处――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和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2处――长沙湘江水利风景区(湘江风光带)、长沙市千龙湖生态度假村。这些绿色资源都成为长沙这座星城的点睛之笔,所以在湘江新区规划设计中,如何延续并提升长沙的绿地系统规划,使其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是需要考虑的重点之一,本文我们将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1湘江新区现状生态绿地环境特点

1.1用地特点

湘江新区地处湘中东北部,湘江下游两岸,东连长沙市区、长沙县,南接长沙市区,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东北部群山绵亘,南部多为丘陵岗地。森林覆盖率超过35%,城镇建成区绿化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m2。

1.2自然生态环境特点

长沙市于2001年就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作为全国省会城市中第一批生态示范点城市之一,而湘江新区处于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优势下,经过一番努力取得显著成效,于2004年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的专家验收,成为全国第三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目前湘江新区大部分范围属于待开发建设的区域,位于湘江两岸,山水生态格局保存较好,山水资源很丰富,包括西岸的谷山森林公园约5km2,乌山森林公园约3km2,团山郊野公园约2km2;河东有书堂山欧阳询文化园,麻潭山公园等。还有大泽湖湿地、斑马湖、张家湖、史家湖、马桥河等生态湿地;以及大众垸、石渚湖垸、翻身垸等基本农田保护区;除此之外,湘江江心还有月亮岛、香炉洲、冯家洲、蔡家洲、洪家洲等五个生态洲岛。可以看出,湘江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十分优越,而如何有效的梳理,防止建设性破坏的发生,建立山环水绕的山水田园生态格局将成为湘江新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重点。

1.3植被特点

湘江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季节变化明显,年平均降水量约1358mm,年日照1738h,年平均气温19.8℃适宜动、植物繁殖和生长。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林为主,树种资源丰富,自然生长和引进栽培树种70科、271种,其中,乔木124种,木质藤本13种,灌木127种,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树种有水杉(引种),二类保护的有银杏、花榈木、胡桃;竹类7种,主要林木有杉、松、樟、椿、柑橘、楠竹等这些丰富的植被资源都将成为表现地方特色的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元素。

2湘江新区绿地系统规划重点的初步探索

2.1建设动感水城

水是生命之源,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生来就有亲水的习性,湘江新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如何整合彰显水优势成为规划的重点之一。在对国内的上海东滩生态城、天津生态城等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后,总结出其都具有与水相依,形成一个生态、创新、可持续的特点。我认为对于湘江新区,规划原则应该是:“因势利导,串联贯通,建设生态水城,塑造城水相映、城水相融的城市特征,打造东方新威尼斯”。

对于区内水的规划设计可以引入F1摩托艇、龙舟、彩船等赛事及节庆活动,湿地内可以开展湿地游赏、科普认知等水上游赏活动,形成动感水城。根据生态及功能,将动感之水分为三个区:禁止活动区、限制活动区、水上活动区,对于湿地景观,主要功能以展示和游人的步行参观为主,不开展大型水上活动,划分为禁止活动区或限制活动区;湘江为主要水上活动区,可开展各类大型水上赛事,分为游览航线与赛事航线两类水上交通路线,游览航线包括人力船与动力船两种线路,赛事航线包括民俗龙舟赛与F1摩托艇专业赛的赛事路线。

2.2建设湖湘特色的文化城

第二是文化,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望城靠近长沙,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湘江新区内有世界级的长沙窑,国家级的靖港古镇、省级的铜官古镇、洗心禅寺、戴公庙等,还有休闲产业河东的书堂山欧阳询文化园,这些重量级的资源都应当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还应该在区内挖掘其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整合文化资源,并与生态水系、陆路相通,形成湘江新区文化旅游圈,构建独特的生态地域文化魅力。

2.3建设生机蓬勃的生态城

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原则。因此在湘江新区绿地系统规划中应当首先制定生态安全策略,通过生态控制线划定生态功能区域,确定须严格控制的生态功能服务区界线,建立起生态安全格局,使湘江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在将来不因经济发展、城市开发建设等因素而受到破坏,为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更为广阔的机会,创造高质量的人类生存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依靠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环境质量长期稳定改善的目标[2]。

在景观生态学中提出: 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主要有3种: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底(matrix),可将它们统称为“镶嵌体”(tessera)。斑块是指一个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相对均质性(homeganeity)非线性的区域。廊道是景观唯一的线型要素,是不同于两侧相邻土地的一种特殊的带状要素类型。基底又称本底或模地,它是景观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具有面积大、连接度高和对景观动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等特征,是景观中最广泛连通的部分。在湘江新区的绿地系统规划中,为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自然生态环境,需引入斑块-廊道-基底理论。

2.3.1城市绿地斑块――建设以中央水系生态游览带为核心的大公园体系

根据近几年望城的迅速发展情况,其绿地面积应有大幅度增加,但从经过调查的绿地面积构成情况可看出,绿地面积主要以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化和道路绿化为主,公园绿化极其缺乏,这应成为其今后绿化发展的重点之一。

根据国内外城市公园研究成果,将其斑块公园分为城市级公园、区级公园、社区公园、街头小公园小游园几大类,结合湘江新区现状绿地条件,城市级公园需要重点建设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月亮岛公园、农业观光休闲园等。加大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研究,防止湿地动植物资源受到破坏,提高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利用价值[3]。在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也保持其自然水岸,不得随意缩窄水面,水驳岸处理要恰当,尽可能采取自然驳岸处理方式,充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资源,实现生物信息的水陆无障碍传递;同时湿地公园可以结合城市功能,以岛为空间载体,形成集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会所、会议展示、商务贸易、美食休闲、度假培训及康体运动为一体的带状岛链。对于森林公园、月亮岛公园、自然保护区及相对高差大于30m的山林地要严格保留,不得占用和破环;而街头小公园小游园则是居民日常使用率最高的公园,应该根据人的步行能力和生态城市的要求多去建设在总规和控规中划定。

2.3.2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城市绿色网络

根据湘江新区滨江的城市特点,将生态廊道分为水系绿化廊道和林带交通廊道,沿河结合滨江休闲带建设50-200m宽的水系绿化廊道,在各级道路两侧设置宽度为20m到100m不等的林带交通廊道,它们连接绿地斑块形成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绿色网络。

同时在建设中应用一些成熟的生态技术,适度应用超前沿的生态技术,同时建立一个全面应用生态技术的生态示范区。通过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来吸引资金及高端人才,从而增强湘江新区的竞争力。

2.4绿地系统与城市重要景观节点结合

绿地系统规划要考虑与城市重要节点结合,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在满足生态的前提下,美化与塑造城市形象。充分尊重城市本身的肌理结构,着力显山露水,对于一些遮挡山体景观的质量较差的建筑,尽可能搬迁,形成视线通廊,显露山体自然的形态,城市道路设计有意识地引导道路景观与山体和水体的对景相结合,为城市增景造景,凸显城市特色,避免破坏人们对长沙山水洲城环境亲切的城市意向及景观特征的认知。

2.5绿地系统与旅游结合

湘江新区包括大河西先导区综合旅游规划中的农业观光休闲区和一部分湘江沿岸旅游区,其旅游资源丰富[4],如月亮岛,香炉洲坝址,乌山等,结合绿地系统规划将这些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在提升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旅游竞争力,目前长沙市政府已经邀请了著名导演张纪中携他的迪斯尼设计团队,将他们的文化创意融入到包括月亮岛在内的望城湘江新区,设想通过对月亮岛总体包装,将它建成一流的旅游胜地[5],除此之外,通过进一步对旅游资源的挖掘提升,还应陆续建设香炉洲坝址公园,乌山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湘江风光旅游带,环山滨水休闲公园,滨江休闲度假区,农业观光休闲区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系统,这些旅游项目也都将成为绿地系统的一部分,成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斑块或廊道。

在月亮岛、香炉洲坝址、乌山等几个重要的旅游片区建设形成各自的步行与自行车游赏系统,并适当将其串联,形成以中央水系湘江为轴,环状贯通的绿色交通网络。

2.6根据湘江新区的植物特点体现地方风采

在绿地系统规划中,要选择地带性树种为主要绿化树种,适当选用少量经过长期考验的外来树种。并将常绿与落叶树种结合,乔木和灌木树种结合,发挥树木在造型、色彩、质感、肌理、群落组合等方面的优势,将湘江新区规划出植物景观特色区、特色路、特色街景和特色居住区。

3结语

未来的湘江新区,将逐步形成省会长沙高尚的生活居住区、高端的产业聚集区、高效的功能配套区,将打造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增长极,推进城乡统筹的样板区,建设“两型社会”的新亮点。而成熟的绿地系统规划必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唐群雄,李科.望城明年开建湘江新区 与长沙实现无缝对接.news.省略/CS/2/200912/t20091225_1050084.htm.

[2]马文银.长株潭城市生态建设一体化研究 [J].山西建筑,2006,1:8-9.

[3]刘洪波.望城县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问题的分析.hnforestry.省略/listinfo.aspx?ID=201614.

[4] 关注: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规划公开意见征集.

长沙休闲农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长沙市;产业集群治理;产业集群治理效率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A

长沙市是著名的“楚汉名城”、“山水洲城”,不仅自然风景优美,文化沉淀深厚,旅游产业特色也突出,集群优势明显,特色突出,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从集群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治理,提升集群治理效率。

一、长沙市旅游产业集群的现状

目前,长沙市旅游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征:

1、单体规模小,总体规模大。

目前,长沙市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9个,星级饭店85家,星级农庄141家,农家乐1600多家,旅行社174家,旅游运输公司8家。尽管长沙市旅游企业产业集群内的单个企业规模和产值较小,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综合实力有限,但长沙市旅游企业数量众多,国内外市场份额比重大,集群效应明显。

2、特色产业链明显。

在产业融合成为当今世界潮流的大背景下,打造特色旅游产业链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沙市具有七大特色旅游产业链:

(1)烟花旅游产业链。浏阳国际花炮节和橘子洲音乐焰火燃放活动,将烟花旅游链条延伸至开发、生产、物流、营销等环节,形成参与烟花设计、体验烟花生产、观赏烟花燃放、购买烟花产品、燃放烟花广告的烟花旅游产业链。

(2)湘绣旅游产业链。中国沙坪湘绣文化节,推进了湘绣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绣品展览、绣艺体验、绣技培训、绣品销售于一体的湘绣旅游产业链。

(3)吧文化旅游产业链。长沙演艺娱乐品牌资源优势明显,以解放西路、化龙池为重点,整合酒吧街区、演艺吧、茶吧、音乐吧、咖啡吧、电视娱乐等文化娱乐资源,带动了吧文化消费、电视消费、娱乐消费,推动了音乐、影视、绘画、艺术等领域的文化旅游发展。

(4)会展旅游产业链。发挥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中国长沙国际广告节、中国湖南农业博览会、中国湖南汽车博览会等会展品牌优势,筹划并举办了大型会展旅游活动,推动了会展策划、住宿服务、旅游度假等产业发展。

(5)康体旅游产业链。浏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马王堆养生、灰汤温泉疗养和浴足休闲等具有资源优势,推进了产业融合与区域协作,促进中药医疗、健康饮食、温泉疗养、保健按摩、足浴休闲、美容美体等养生旅游产业链发展。

(6)自行车旅游产业链。环湘江自行车赛具有一定的影响,形成了自行车生产销售、运动赛事、骑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自行车旅游产业链。

(7)购物旅游产业链。湘绣、湘烟、湘酒、湘茶、湘瓷、湘菜和百年老字号等具有品牌资源,形成了具有长沙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时形成了五一商贸旅游街、天圆地方旅游购物街等购物旅游产业链。

3、对经济贡献大。

2000年至2011年长沙市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对经济的贡献巨大。旅游收入在繁荣长沙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年度 入境旅游者(万人次) 同 比

增 长

(%) 创汇(亿美元) 同 比

增 长

(%) 国内旅游者(万人次) 同 比

增长(%) 旅游总收入(亿元) 同 比

增长(%)

2000 22.2 5.2 1.2 13.3 1901 4.7 73.1 16.5

2001 23.5 6 1.4 13.4 1997 5.1 81.5 11.5

2002 26.8 14 1.5 8.9 2058 3 90.3 10.8

2003 4.9 -81.9 0.2 -83.7 2160 5 115.4 27.8

2004 18.8 284.2 1.4 487.5 2282 6.3 126.3 9.5

2005 25.6 36.1 2 43.3 2489 9.1 175.2 38.7

2006 40.6 59 3.1 52.48 2579 3.6 198 13

2007 50.1 23.4 3.9 25.4 2811.4 9.1 229.97 16.2

2008 54.92 9.62 4.24 9.71 3242.3 15.33 271.2 17.93

2009 57.82 5.3 4.53 7.0 3837 12.3 355.76 18.5

2010 70.21 21.4 5.29 16.6 4784 18.9 457.99 28.74

2011 83.5 18.9 6.2 18.2 5991 23.4 582.2 23.8

表1:长沙市旅游指标

至2011年长沙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991.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82.2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省的3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名列第7位。入境旅游收入占全省的58.2%,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之首。

二、提升长沙市旅游产业集群治理效率的建议

长沙市旅游产业集群特色鲜明,但也存在如综合集聚效益不高,专业化程度不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将从集群内部治理主体与外部治理机制两个方面来提出提升长沙市旅游产业集群治理效率的对策。

1、通过集群内部主体治理提升集群效率

(1)充分调动治理主体的积极性

长沙休闲农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模式;特点;发展策略

序言

随着时代的变革发展,我国的各大产业结构都开始发生变化。不光是工业产业结构做出了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在大刀阔斧进行着。这其中一项就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即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以第一产业配合第三产业的模式,有机地将农业生产转化为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度假休闲的一种新型产业。总的来说,这依然是第三产业的新型发展。我国土地广袤,民族繁荣,农业生产形态多种多样,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硬性条件,各地不同的农村生活文化各具特色,足以形成特有的人文旅游资源,这是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根据现今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休闲农业必将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1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的产生远早于“休闲农业”这个词的诞生,这是一项在农业资源、农村风貌、农家文化基础上自发自主开发而来的新型产业。最早的休闲农业脱胎于各地的自然旅游资源,作为天然的旅游资源,中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吸引了许多游客来往,基于天然的景观资源,各地的旅游业相关部门在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开发了休闲度假模式的旅游活动。从一开始大规模建设招待所、旅游景区,到依托于当地人民建立新的旅游模式,这期间又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变化。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其中旅游业更是因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而逐渐兴盛。游客们不再满足于拍照留念或是大型游乐项目的旅游方式,开始需求更加多元化、层次丰富的体验,这也就促成了农业旅游的形成。这种体验式的农业旅游产品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农家乐”的形式。游客们在这种新兴旅游模式中具有更高的自由度,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农家乐”提品的收集采摘活动,农活的体验活动如垂钓、耕种等项目,以及吃住皆在当地农户的农村民俗文化体验……等休闲农业的项目。“农家乐”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的观光体验,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家庭旅馆的出现,带动了当地GDP的提升。但在当时,这种模式同样具有一定弊端,家庭旅馆质量层次不齐、大量非法“农家乐”出现,当地部门疏于管理导致不可控的后果,尤其是在现代人越来越重视绿色、环保、健康的前提下,这种只重经济利益的“农家乐”模式最终不利于管理和产业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相关部门同样开始重视“农家乐”模式的弊端,逐步介入管控,一种新的休闲农业模式出现,即“农村示范区”模式。这种“示范区”更符合管控要求,更绿色环保、更具科技含量,由个体经营转为企业合作的经营模式也让这种休闲农业更具有发展的硬性经济基础。“示范区”的新型农业旅游模式将成为休闲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休闲农业的特点

显而易见的一点是,休闲农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尤其与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准密切相关。休闲农业其实映射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和调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休闲农业的功能也在不断变化,从单纯的观光式体验逐渐演变成如今的吧交通、住宿、当地特产、民俗文化等结合起来的系统性的农业生态旅游,其功能也从观光转化为休闲娱乐。在现代的休闲农业体验中,游客可以体验田园生活,观感现代农业生产,同样还可以参观当地自然生态资源、感受当地人文景观,比起传统的旅游模式,新型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更具综合性、也更有生命力。

3休闲农业未来的发展策略

尽管现代休闲农业的旅游业发展较之前的“农家乐”模式、纯观光模式有了长足发展,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缺憾的。企业合作模式的引入,必将引起资本追逐、资源和利益争夺。资本的过度竞争、规划的不足很容易就会导致市场混乱,从而影响到整个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一定要根据城市化进展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生态自然环境未来的发展战略方向来进行规划,突出地方特色,这样才能促进休闲农业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得当地经济水平可以进一步增长。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需求对于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休闲农业模式的创建时,则需要根据消费者需求来创立不同的休闲农业品牌,以此更好的符合当前市场要求。最后,就是休闲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充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休闲农业模式的构建,对于当前新农村的发展与建设有着极大的帮助,丰富农村中的产业结构,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帮助农村居民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调节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为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帮助。需要注意的是,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建设,除了要个体意识的重视以外,考虑到其发展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与资源,因此可以结合相关旅游协会或者社会力量来共同建设休闲农业产业,这样可以对休闲农业市场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服务质量、构建品牌,加深休闲农业的开发深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帮助,可以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以此来促进当地休闲农业进一步的发展,为休闲农业模式的发展和建设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当地经济水平的增长,为农户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扶蓉.长沙市休闲农业发展特点、问题及对策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2)

[2]孙向军,高纲领.休闲农业的模式、特点分析和发展策略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4(10):22-22

[3]舒锡慧,颜毓.广西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点及经营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