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节能环保产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力度,这虽然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三个领域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成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和“新常态”经济下的必然选择。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使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增长点。提升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水平,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1、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多年以来,我国政府将节能环保产业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柱,从法律、法规、政策、财政及税收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激励,促进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保产业最初起源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起步阶段,90年代初步发展阶段,特别是 1996年环保产业被正式列入国家计划以后,我国环保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7年我国完成了《节约能源法》的修订,并相继颁布了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及其他国家/地方节能法配套法规等。2014年完成了《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工作。2008年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同时,国务院还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制订了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等“十二五”发展规划,了《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及《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环保产业己形成包括环境保护产品、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服务、洁净产品等领域的体系,门类基本齐全,总体上己具有相当经济规模,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保障。到2004年底,全国国有及年收入2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环保产业从业单位约1 2万个,从业人员近160万人,收入总额约4570亿元。
2、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很快,但总体而言,尚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2.1 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环保产业是一项典型的受政策支配的产业,对国家政策和宏观管理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是现阶段,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缺少总体规划的指导,处于相对盲目的发展状态;由于政府政策和宏观管理的缺位,环保产业标准体系一时难以建立起来;缺乏专项鼓励和扶持措施,不能有效地调动企业投资环保的积极性;环保设备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和疏导;产业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管理分散难以取得统一管理的效果。从而使环保企业竞争表面化,没有形成深层次真正的竞争,这也是环保产品始终上不了台阶,大量粗制滥造的设备流放市场的原因,严重阻碍了环保产业市场的发育。
2.2 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
近几年,国家出台和修订了一大批环保法律和法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环保方面的母法《环境保护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修订后实施的,至今己有19年的历史,这19年我国的经济、技术和环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律中的有些条款早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环保产业的法律体系尚未建成。另外,目前一些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相关经济政策也有不适合国情的情况,有的太严,有的太松,需要尽快修改完善。
3、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宏观指导,完善政策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突出自主创新,培育规范市场,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4、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路径应由政府的正确引导、合理的环保产业市场化与成熟的环保产业自身这三个方面构成。针对节能环保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加快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是确保发挥节能环保产业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的必然选择。系统梳理并完善制度体系,激发产业发展动力。通过完善节能环保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监管促进提升执行效果,建立后评估机制强化政策落实;加快理顺节能环保产业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凝聚动力加快产业发展;完善节能环保产业统计制度,准确掌控产业发展走势,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完善市场化机制,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加快完善环境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推广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环保产业要从污染物的末端治理向前、后两个方向延伸服务,持续创新市场化服务模式;创新税收制度,发挥鼓励型税收政策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惩罚型税收政策对高能耗企业扩大节能环保需求的引导作用;规范市场环境,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5、结语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环境保护产业在我国年增长速度都保持在15%以上,大大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国政府现己将环保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如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解决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因素,正确的选择环保产业发展路径,相信这个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将更好的为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它将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与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解决能源短缺和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选择,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节能环保产业概述
所谓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而提供装备、技术与服务支撑保障的产业,是涵盖面宽、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主要包含节能、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具体涉及节能环保装备和技术、产品与服务等。节能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一项子产业,符合经济结构转型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2012年,国务院了我国《“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技术保障与物质基础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与发展的 7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产业链长,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与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我国的环保产业主要包含环保产品生产和经营、废物循环利用、环境保护与服务3个子领域。环保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主要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节水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生态环境保护装备、环境监测分析仪器仪表、清洁生产设备、环保材料与药剂等的生产和经营。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包含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三废”综合利用。环境服务主要包含环境咨询、技术与信息服务,环境工程与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等。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很大的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很快发展,当前已初具规模。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 2800 万人。不断扩大产业领域,快速更新技术装备,产品种类多种多样,明显提高服务水平,基本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环保产业领域不断扩大,尤其是环境服务得到快速发展。就环保设备(产品)的生产与经营来看,20年前,环保设备(产品)的数量与种类都非常有限,主要是部分常规的除尘设备、基本的环境监测分析仪器与工业废水处理设备等。近年来,不断扩大环境服务领域,由过去以咨询与技术服务为主发展到工程总承包、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与投融资与风险评估等领域,出现了很多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化的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当前,环保产品的品种已达到了3000多种。一些性能优良的特殊环保材料、高精密度在线环境监测仪器仪表、高效布袋除尘设备、城市污水处理设备等,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拓宽了各种废弃资源的利用途径,不断增加产品品种,不断提高资源化产品附加值与质量。环境服务领域由过去以技术和咨询服务为主发展到工程总承包、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和投融资风险评估等领域,一批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专业化的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已经出现。但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产业扶持政策及激励措施有待加强和细化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虽然国家与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然而就产业本身发展需求来说,今后还需在税收、投资、财政、价格等方面出台效果更加明显、针对性更强的激励措施与扶持政策,以有序、有效地引导与扶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法规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因为节能环保产业涉及很多领域、行业,当前还没有完善、完备的节能环保产业标准体系与法规;并且地方政府也没能全部配套出台,包括促进清洁生产、节能、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地方性法规。
我国环保产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与巨大的环保治理任务比,我国环保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缺乏市场竞争力,我国现有环保企业 1 万余家,但 90%以上环保设备的技术水平落后西方发达国家近 15 年。集中体现在布局分散、规模小、技术和管理水平低、质量差、缺乏专业性、新技术开发能力弱、缺乏技术集成和设备成套化能力。环保产业现状难以适应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的需要,与巨大的环保产业市场极不相称,无法与国外先进的环保企业竞争。
技术和设备国产化水平低
技术开发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关键技术和设备国产化水平低。中国环保产业尚未建立产、学、研相结合和以企业为中心的环保产品科研体制。我国绝大多数环保企业的开发力量主要依赖大专院校、研究院所,环保企业缺乏自主开发能力,科技研究和开发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环保产业缺乏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将先进的环境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驱动力和能力,是中国环保产业面临的另一大问题。多数企业重复生产低水平环保产品,而且技术开发的投入不足,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环保产业技术含量低,生产的主要为常规产品,另外环保产品技术、产品质量发展不平衡,其中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仍然依赖进口。如水处理主要为城市生活污水、一般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与产品,垃圾处理设施运行不稳定,大气污染治理主要是除尘设备,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与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点领域的部分重点产品还没有成熟的制造技术。我国环保产品的总体水平相当于国际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很多产品落后发达国家15年左右。
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滞后
环境服务是保障环保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节能环保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低。信息咨询服务规模不大,技术水平落后,中介机构与咨询公司的服务网络建设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完善与建立环保产品标准与市场准入制度
进一步完善、制定和建立统一的环保产品标准和审查评定机构,建立环保产业市场市场准入制度,制定和组织实施环保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继续颁布环保产业鼓励发展目录,鼓励发展先进、经济、高效、市场急需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产品),限制发展落后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产品),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防止伪劣产品冲击刚刚起步的环保产品市场,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方向。
提高环保产业技术水平
大力推进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加大环境科技投入,为环保产业发展注入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完善环保产业信息化社会服务;加强监督管理,培育和规范环保产业市场。
以标准化促进环保产业市场的规范化
围绕“十二五”环境约束性指标的需求,按照“市场导向、需求牵引、技术推动”原则,研究制定重污染行业的技术政策、工程技术规范以及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展环境污染治理专项资质认定管理,加快节能环保产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
建议专项资金安排使用上,优先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工程。用足用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按15%征收等政策。
扩大投融资渠道
积极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创业板上市、发债、担保、项目融资、节能环保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吸收社会资本。扩大节能环保产业信贷规模,创新面向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产品和服务。
结束语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空间广阔,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是我国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因此,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增强节能环保产业的国内外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一、市场规模将过万亿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既有建筑面积超过560亿O,其中,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到2020年,我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O。粗略估算,“十三五”期间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超过600亿O,以20元/O建筑节能改造费用估算,市场规模将在万亿以上。
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被列为我国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环保综合试点示范城市。到2020年,广州市将累计完成既有建筑节能环保改造面积700万O以上,是2015年的2.8倍,复合年均增长超过23%。同时,广州市还将扩大绿色建筑比例,推动工业园区开展绿色循环改造,建筑节能市场将得到极大释放。
二、客户质量好,产业集中度低
政策和经济利益驱使,催生了两种建筑节能改造需求:以获取绿色建筑设计或运营标识为目标的建筑节能改造和以节能需求驱动的建筑节能改造。同时,造成不同的建筑节能客户类型。
总体来看,建筑节能客户多为政府公共机构和大型商业企业,客户付费能力强,信誉有保障。
从提供节能服务企业来看,截至2013年底,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务的企业共4852家,约98%的企业产值不到1亿元,产值超过1亿元的仅100多家。
而市场上目前的建筑节能服务公司,集中于依托某类业务开展建筑节能服务。尤以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及施工、电子信息技术类公司为主,多不具备综合节能服务能力。
总体来看,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竞争充分,不存在实力特别强大或垄断型企业。相比于日益提高的客户需求,现有的建筑节能服务公司落后于客户期望,具有全方位服务能力、信誉好、实力强的综合性建筑节能服务公司将受到市场欢迎。
三、合同能源管理(EPC)将成为行业主要运作模式
项目总包和合同能源管理是建筑节能服务主要的运作模式。
项目总包模式(简称“总包模式”)是指建筑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直接约定建筑节能服务费用,客户按照项目进度支付建筑节能服务费用,节能服务公司将项目进行整体承包实施的节能服务模式。总包模式易于操作,是市场常见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模式。总包模式一般适用于建筑改造需求明确的项目,如单项的维护结构节能、空调设备改造、照明系统改造、雨水回收利用。或项目标的较小,节能量不适用于转换成经济评价指标的项目。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EPC)是指节能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s company:ESCO)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
相比于项目总包模式,EPC模式能更好地体现以客户价值主张为核心,能获得更好的节能效果,缓解客户投资压力,规避项目风险,缩短项目流程。并且,受到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将成为行业未来主要运作模式。
四、产业政策进一步放开,PPP模式有望改变行业格局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也叫PPP融资、公私合营模式,是政府与社会资本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公私合作模式。
2014年下半年以来,政府密集出台支持PPP模式发展政策。5月25日,发改委甚至在门户网站开辟PPP项目库专栏,公开PPP推介项目,了全国29个省市和兵团的1043个PPP项目,总投资额1.97万亿元人民币,体现了政府力推PPP模式的决心。
对于环保企业而言,公司通过PPP模式承接的项目体量是以往的数十倍,且形成了企业、社会资本和政府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参与积极性高涨。对于地方政府而言,2016年起,城投债和城司的融资使命将退出舞台,地方政府举债只能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或通过PPP模式融资。未来,随着地方政府整合项目,通过打包PPP的模式与环保企业合作的加速,PPP有望成为常态化,大量环保需求将集中释放。预计到2020年,我国与城镇化相关的融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预测),PPP模式将成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之一。参与PPP模式的环保企业有望借此腾飞。
一、扩内需 稳增长
《意见》明确了今后3年的发展目标,包括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通过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有效拉动消费需求;通过增强工程技术能力,拉动节能环保社会投资增长。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负责人说,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作为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于拉动投资增长和消费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这位负责人说,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客观需要,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拉动投资消费、扩大有效内需的重要途径。
他说,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拉动消费、扩大有效内需的重要途径。我国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保欠账多,生态保护任务重,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节能环保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通过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加快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可有效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节能环保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目前,市场对节能、环保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需求比较大,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起到稳增长的作用。
二、调结构 促改革
《意见》指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李佐军认为,就短期而言,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具有稳增长的效果;长期而言,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的确是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举措。”
他说,在结构调整中需要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品,这就需要培育接续产业,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稳增长、调结构的目的。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表示赞同。他说,节能环保产业属于生产行业,主要为生产型企业提供服务。加快其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完善政策环境,制订和修改节能环保标准,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使排污企业切实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不敢欺上瞒下,擅自停止运营脱硫脱硝设施,杜绝骗取国家节能环保投资补贴等不法行为。”徐洪才说。
三、保护环境 惠及民生
《意见》要求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为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李佐军认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可以产生惠民生的效果,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遏制环境污染,进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保障生命健康和安全。”
发展改革委环资司负责人表示,我国大气、水、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今年以来出现大范围强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可以提供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有利于加快治理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他说,节能环保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尤其是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处在发展上升期,市场潜力巨大,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有利于解决就业。
这位负责人表示,为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国家出台了很多激励措施,如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采取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等高效节能产品,推进了老百姓对节能产品消费的升级换代,推动了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四、多策并举 扩需求 促发展
《意见》明确了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四项重点任务和约束激励措施,包括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扩大市场消费需求,制订、修订节能环保标准,加大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评价考核力度,加大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中央节能减排的投入,拓展投融资渠道。
对此,李佐军表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需要扩大市场对节能环保产品的需求,并从资金、技术、人才、土地、信息等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方面扶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他建议,通过推进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放宽行业准入条件,完善财税政策,调动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进入节能环保产业的积极性。
他认为扩大需求应国内国外市场需求并重。要清除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最近,中国和欧盟就我国光伏产品问题达成协议就是我国稳定外需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扩大节能产品内需市场方面,他认为国家会出台激励措施,鼓励老百姓使用节能环保产品。
【关键词】合作创新 演化博弈 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一、引言
自21世纪以来,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推动者。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其集群的存在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区域创新。当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正处于成长期,其创新能力是集群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并决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因此,探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产业集群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主要集中于集体学习、知识溢出、区域创新系统、网络创新等方面,也有学者对产业集群中合作创新、协同创新进行研究,但从动态演化角度对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创新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采用复制动态演化博弈方法,对演化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内部主体受合作创新程度的影响,并提出培育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建议。
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创新机制
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是大量专业化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集聚而形成的产业体系,其发展壮大取决于集群内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及创新效率的提高。
(一)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内各主体间的关系
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内部,企业是各种创新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和利益共享者;科研机构拥有信息、技术、人才等大量异质性资源;政府机构有政策引导和协调监督作用,可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中介组织可以提供咨询、管理、投资等方面的服务。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的创新需要实现创新资源在集群内部企业、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及中介组织之间的流动与有效配置。
(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创新方式
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成员独立创新有利于独占创新技术,形成品牌优势,在行业竞争中立于领先地位。然而,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技术创新的高投入,独立创新也存在很大风险。而集群中的企业利用地理位置上的临近和产业关联实现合作创新既可以共享信息、降低成本,又可以分散风险,实现合作双方共赢。因此,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主体的创新有两种方式:独立创新和合作创新。合作创新有利于技术溢出,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良性发展的理想模式。
三、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合作创新演化博弈模型
(一)演化博弈理论介绍
20世纪70年代Smith提出演化稳定策略(ESS),在生物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近些年来,经济学领域博弈论中也得到了大量运用到了演化稳定策略。传统的博弈论假定个体具有完全理性,并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进行博弈,实际在博弈进行中,并非所有博弈方都具备完全理性,因而存在局限性。演化博弈论认为个体具有有限理性,着重对所有参与博弈的个体在经过反复博弈后最终选择的某个最优的演化稳定策略的动态行为进行研究,并以此来预测个体行为。
演化稳定策略是演化博弈论最基本的均衡概念。它的基本思想是:如果在混合群体中小的突变群体博弈支付所得大于原群体中个体支付所得,小群体就有可能侵入到这个群体。反之,就不能侵入大群体,而是在演化过程中逐渐消失。如果占种群绝大多数的个体选择的策略能获得最佳收益并能消除突变小群体的侵入,那么此时该群体所选择的策略就是ESS。
(二)合作创新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首先,假定在不考虑政府机构和中介组织作用的前提下,集群中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创新博弈。其次,假定企业出于合作创新利益考虑,首先会尝试合作创新,但在与科研机构的博弈中,会表现出两种行为方式:一是坚持合作创新;二是实行独立创新。再次,假定科研机构首先尝试合作创新,但实际在与企业的博弈中也会出现这两种行为方式。
假设有企业a和科研机构b。Ea为集群中企业a采取独立创新时的预期收益;Ia为企业a所拥有的创新资源;Ra为企业a的合作创新收益系数;Ca为企业a采取合作创新时的成本系数;RaIb为企业a采取合作创新时的预期收益;CaIa为企业a采取合作创新所支付的成本。同理,Eb为集群中科研机构b采取独立创新时的预期收益;Ib为科研机构b所拥有的创新资源;Rb为科研机构b的合作收益系数;Cb为科研机构b采取合作创新时的成本系数;RbIa为科研机构b采取合作创新时的预期收益;CbIb为科研机构b采取合作创新所支付的成本。建立博弈矩阵,如图所示。
图1 合作创新博弈矩阵
假设企业选择合作创新的概率为p,不合作的概率是(1-p);科研机构选择合作创新的概率是q,不合作的概率是(1-q),则企业选择合作创新的期望收益为:Uac=(1-q)(Ea-CaIa)+q(Ea+RaIb-CaIa)。企业选择独立创新的期望收益为:Uan=(1-q)Ea+qEa。于是企业创新的平均期望收益为:■a=pUac+(1-p)Uan。同理,科研机构创新的平均期望收益为:■b=qUbc+(1-q)Ubn。
分别构造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的复制动态方程,得到复制动态方程组:
dp/dt=p(U■-■■)=p(1-p)(qR■I■-C■I■)dq/dt=q(U■-■■)=q(1-q)(pR■I■-C■I■)
在上述复制动态方程组中,令dp/dt=0,dq/dt=0,得到五个均衡点:O(0,0),A(1,0),B(0,1),C(1,1),D(■,■,)。
四、模型分析
上述方程组的雅可比矩阵为:
J=(1-2p)(qR■I■-C■I■)p(1-p)R■I■(1-2q)(pR■I■-C■I■)q(1-q)R■I■
根据雅可比矩阵的局部稳定分析法对五个平衡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下面分几种情况进行讨论。
第一,当R■I■>C■I■、R■I■>C■I■时,即当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内企业和科研机构采取合作创新的预期收益大于各自所支付的成本时,O点和C点具有局部稳定性,O点对应于企业a和科研机构b均采取不合作策略,C点对应于企业a和科研机构b均采取合作策略。A点和B点为不稳定点,D点为鞍点。此时,集群内创新博弈可以向两个方向演化:既可以采取合作策略,也可以采取不合作策略。当鞍点D趋向于B时,双方都采取合作创新。
第二,当R■I■
第三,当R■I■>C■I■、R■I■
第四,当R■I■C■I■,即企业采取合作创新取得的收益小于其所支付的成本,科研机构取得的收益大于成本时,双方选择独立创新才是演化的稳定策略,系统收敛于O(0,0)点,B点和C点为鞍点。
五、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创新策略
通过上述模型分析可知,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内企业和科研机构能否实现合作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作创新的预期收益系数、成本系数和双方的创新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为提高合作创新预期收益系数可采取如下措施
1.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加强沟通,增强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信任。使双方在短时间内了解对方需求,改善企业科技水平低下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积压的状况,从而迅速、低成本地实现合作。
2.提高双方的学习能力。集群的学习能力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企业和科研机构都要重视对知识的整理和梳理,大力引进各类人才,提高人员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减少因学习能力不足而造成创新资源预期收益的下降。
(二)当合作创新的成本系数越小,系统收敛于(1,1)的可能性越大
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违约成本,可以借助法律手段确保合同的有效实施,减少违约的可能性。
2.为合作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政策。完善市场机制和创新机制的建设,规范市场制度建设、法律建设,消除不利于创新的各种限制,为合作创新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煜华,武晓锋,胡瑶瑛.基于演化博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71-73.
[2]李微微,温明振,李艳华.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创新动态演化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2):22-24.
[3]公艳,王成军,窦德强.校企合作创新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J].软科学,2009,23(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