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等雪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易中天
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似乎只有通过请客吃饭才能建立起一种非同寻常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很看重人际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可靠的,又是“血缘”。所以,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总是要想方设法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比如“父母官”、“子弟兵”、“兄弟单位”等等。
血缘关系中,最亲的是母子。母子关系,说得白一点儿,也粗俗难听一点儿,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兄弟、乡亲,则是“同吃”的关系。“乡”这个字,繁体作“”,甲骨文的字形是:当中一只饭桶(簋),一边一个跪坐的人。所以,乡,也就似乎为“同吃一锅饭”的意思。实际上,只要是“同吃一锅饭”的人,比如部队里的战友,单位上的同事,也都多多少少有些兄弟般的情分。
吃同一食物的人可以被看成是有血缘关系的,因为食物是生命之源。吃了同一种食物,就有了同一生命来源,岂能不是兄弟?所以,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这样的习俗如果你能和他们一起进餐,哪怕是只吃一口食物或只喝一口牛奶,便不必害怕被视为敌人。
当然,进餐的方式,也决不能是西方那种“分餐制”。尽管不少现代中国人也承认,分餐制科学、卫生、不浪费,但同时也认为,那种进餐方式太冷漠,太没有人情味。岂止没有人情味,简直就是怠慢客人,好像怀疑人家有传染病。所以,越是大家都懂科学卫生,反倒不好意思分餐。相反,为了表示大家是“铁哥们儿”,最好是连别人的病也一并传染过来。要知道,“食人之食”是要“死人之事”的,那么无妨先“病人之病”。作为主人,无妨看成酒菜之外的又一“投资”;作为客人,则无妨看成接受情谊的一种“表态”。总之,共餐的目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血缘的认同;共餐的目的,在于人情,在于血缘,而亲与疏、敌与友,竟在于“共食”与否。
甚至真正的兄弗,也不能长期不共食。所以,在中国,分出去的儿子,嫁出去的女儿,总要寻找机会回“娘家”,回到母亲的身边共食。至少,年三十的“年夜饭”,是不可不吃的。这一回的家宴之所以尤为重要,在于它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对前一年已然存在的血缘关系,是肯定和确认;对后一年将要延续的血缘关系,则是预约与重申。不难想象,在那万家灯火的岁除之夜,一家人团团围坐,举筷共食,母亲重温自己“食物和生命的提供者”角色,兄弟姐妹重申自己是“吃同一奶水长大的人”,那可真是其情也切切,其乐也融融!
摘自《名家论见》
时势造怨妇
都市放牛
古老相传,孟姜女把长城哭倒了,窦娥冤把大雪下早了,如今的怨妇,把男人吓跑了。
前天晚上我认识一个非著名女演员,看上去清纯秀气,吃饭伊始就对男人讨伐和埋怨。那天晚上她最成功的案例是,一股怨气化作一个媚眼,哄得酒吧里的服务生眉开眼笑,并且屁颠颠地自己掏钱为她送来了爆米花。最后,她留给这个服务生一个假的手机号码绝尘而去。按照她的怨气逻辑,那一晚她媚光潋滟,幸亏我功力深厚才免遭毒手,其余众男都或多或少身受轻伤。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怨妇万众慌。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每个时代都有不同成色的怨妇。最大方的怨妇要算汉代的陈阿娇小姐了。阿娇本是汉武帝的皇后,金屋藏娇的典故就是从她这儿来的。后来失宠被贬,怨气冲天,幸好腰缠万贯,便花了一百两黄金,请来当时著名的风月作家司马相如,写了一首《长门赋》:大概意思就是现在一日三泪,怨气干云。我对古文不大懂,但是我对古代的稿费真是羡慕的紧,一百两黄金啊,够我把一万个怨妇哄得破涕为笑了。
江山代有怨妇出,各领一百年。宋代是历史上怨妇发展的盛世,其中有个叫聂胜琼的风尘女子,做过一首《鹧鸪天》: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怨闺体大概也是那时候诞生的,比都市放牛的菜刀门早了许多年。
煮豆燃豆萁,时势造怨妇。好男不跟女斗,好女却不放过好男,公司里要跟男的一争高下,小窝里还要跟特定的男人斗一个东风破。与男人斗,其乐无穷,斗不赢,就怨气渐生。旧怨妇用闺怨诗词泄怨,渠道未免单一,新怨妇却手段丰富,花样百出。报纸副刊、专栏,报刊倾诉热线,电台电视台真情节目,网络聊天室、论坛……无不是怨妇的领地天下。世上本无怨妇,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怨妇。
怨妇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幽怨,一种是抱怨。我们听那英唱《梦醒了》就是幽怨:梦醒了,我还是不是你的女人?王菲唱《棋子》就是抱怨:我像是一颗棋子,来去全不由自己,举手无悔你从不曾犹豫,我却受控在你手里。不管幽怨还是抱怨,反正都是怨妇要跟生活玩命儿地死嗑到底,男人一定要学会倾听。做个怨妇其实也挺不容易的,怨妇心里的笛子,不是一池残荷败柳,也不是遍地黄花,而是皎洁如雪的月光下,寻找一个陪她散步的影子,横着竖着,都希望奏出好听的声音。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师;新课改;中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严重不足且质量逐年下降,学生数学基础尤其薄弱,普遍存在教师抱怨数学难教,学生埋怨数学难学等现象.如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活力,促进有效教学,是中职数学教师必须进行反思、探究与寻求解决的教学问题.怎样让中职数学的课堂“效”起来,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职中生数学基础差,数学高度抽象,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许多学生产生放弃的念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生命化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去争取,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还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二、让数学课堂真正“实”起来
在中职学校中,其实好多“差生”是很聪明,很活泼的,只是调皮、好动,不肯下功夫学习.在目前重知识记忆、轻能力运用的评价体系中处于劣势,而成为“差生”.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全面改变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的认识.
创设优良的课堂情境.人的思维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得到激发.现代课堂应不拘泥于传统课堂的格局,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的安排课桌位置,尽量腾出较大的空间便于学生展示自我.
三、让数学课堂真正“靓”起来
数学高度抽象,中职学生基础也差,对数学缺乏热情,没有兴趣,因此都畏惧数学,失去学习信心,从怕学到不愿学,此时教师要怎样唤起学生的热情,
1.要注意精心创设好问题情景
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求和公式时,如果我们这样设计:
在学习本内容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国王与棋盘的故事》, 这样设计,通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引起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2.让生活融入数学
新的课程理念已不再首先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是更为关注的是:是否向学生提供了他们生活中的数学,他们感兴趣的数学,有利于他们学习成长的数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也不再是会解多少“规范”的数学题目,而是能否应用数学思考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1)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课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时间活动中加深多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四、让数学课堂真正“动”起来
1.唤起学生的“自我” 意识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评价与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强化主动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对不同的回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评价,可采取语言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物质的奖励等措施.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只是以参与者、实践者、发展者、组织者的角色出现.为此,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
(1)利用黑板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数学课中老师经常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板书.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2)让学生充当“老师”,角色互换,体验成功的乐趣
对于练习课或试卷讲评课我们就让学生走上讲台,对一些习题的解题思路 、方法进行讲解,还可以引导学生讲讲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表扬和鼓励.
总之,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学双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学报 发展 改革
自1906年苏州东吴大学创办第一份高校学报《东吴月报》以来,高校学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历经无数沧桑巨变,现已发展至2000余种。高校学报作为高校的学术窗口,在促进对外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高校学报无论是数量还是载文质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其凝重、深厚的学术特性,成为我国科技期刊的一支生力军。
我国高校学报出版现状及存在的若干问题
办刊水平低。各个院校独自办刊,一些科研力量雄厚的院校,科研成果比较多,学报质量较高,而另一些院校,科研队伍较弱,好的成果也较少,学报稿源不足,只好从一些质量不高的论文中挑选较好的文章,凑数发表,造成论文的低水平。
影响因子低。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统计,在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中影响因子排序第1的《第四军医大学学报》的影响因子为0.919,在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中列第33位,与总排序第1位的《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影响因子3.733相比,差距较大;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①由此造成中国高校学报的竞争力较弱,影响力较小。
出版时滞较长。出版时滞是测判期刊时效性的重要标准。如果论文不能及时发表,就会影响它的信息价值。据统计,占我国期刊总数的约80%的期刊是季刊和月刊,而各个学报的刊期大部分为季刊。国外期刊就非常重视信息的传播速度,绝大部分为周刊,季刊就很罕见。据研究,目前国际上科学论文在纸载体出版物上发表的平均时滞在8个月左右,国内科技的平均时滞更长,一般在12个月左右。②同时,刊期长也造成年载文量较少等诸多问题。
英文学报少。英语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的语言,世界上用英语发表的科技期刊占70%左右。被SCI收录的中国论文,绝大部分也是发表在英文期刊上的。然而,中国的学报绝大多数为中文学报,这就严重影响了与世界期刊的交流。
涵盖面广与编辑队伍小相矛盾。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型综合性院校的学报,在编辑部的工作人员相当有限的情况下,包容了该学校所设立的所有学科,这就出现了出“千刊一面,死气沉沉”的局面。然而,国外的期刊出版则有专题化编辑趋势。如德国的施普林格出版公司,1997~1998年新创办27种期刊,仅涉及29个主题学科,都是专业性极强的刊物。
办报效益低。高校学报学术性较强,发行量较少,刊物自身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很低,大多数入不敷出,主要依靠学校补贴维持生计。还有不少编辑认为学报是由学校办的,不愁发行,不怕亏损,工资照发,于是安于现状,消极怠工,没有竞争的紧迫感,导致学报的质量与效益逐日下降。
高校学报改革应对措施
时刻关注科技前沿,发展优势学科。这样提高科研队伍的同时也提高了稿源的水平与档次。关注科技前沿,对专业前沿必须有更深的研究,关注新的科研点,教学科研才能更上层楼。优势学科往往是一个学校资金和人才最丰富的地方,这种资源丰富的地方往往也是优秀科研成果的出产地,所以发展优势学科提高科研队伍的水平,便能促进优秀科研成果的产生,从而也提高了学报的水平。
积极改版,缩短出版时滞,以增大信息利用价值,增加年载文量。把目前高校学报的综合性、单一性办刊理念转变为专题化、多样化办刊。某大学学报(自然版)长期开设文摘栏目,将同类院校学报上的佳作浓缩成千字左右的“文摘”刊发,每期数版的“文摘”页,成为该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③
注重不断提高外语语种的信息量。提高英文摘要编校人员的能力,培养一批英文和医学理论功底都比较扎实的编辑和审校人才,提高学报的整体翻译水平,增强校报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提高院报的引用率,增强其影响因子。
努力提高学报的专业化程度。创办专业学报要改革传统模式,打破传统观念。④如果某医学院校在某一领域有优势,就可以创办“一校一刊”的学报;如果同时在几个领域都有优势,就可以创办“一校多刊”的学报;还可以参考多校联合办刊的模式,融合几所院校的学科优势,走综合化的道路,形成联合办刊的模式。
协调普通高校学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争取达到双嬴。首先,要解放思想。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从企业获得科研项目资助,为各个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也解决了自身资金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多拉一些广告赞助商,扩大期刊发行量的同时也提高了知名度。另外,广告还能促进学报的品牌形成,在国内学报之间激烈的竞争中就能占据一定优势。总之,学报的发展要努力在国家和高校的支持下谋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高校学报的未来发展方向
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学报要想欣欣向荣的可持续发展下去就缺少不了两方面的人才:优秀的科研人才和优秀的编辑人才,一方面是稿子的来源和潜在读者,另一方面是稿子的后期把关和审阅者。只有这两方面人才的高素质才能保证高校学报的高质量。
作为校报编辑不能只与文字打交道,要善于发掘在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作者。他们是学校未来的骨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重点关注和培养这批有生力量,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给他们,让他们形成自己特有的研究理论体系,早日成为学术界的新星、成为专业领域的带头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重点学科、重点项目得到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支属于自己学校的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作者队伍。
一名优秀的校报编辑首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只有一支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坚持真理的编辑团队才能把低质量的、弄虚作假的人情稿、功利稿、拼盘稿拒之门外,才能杜绝学术腐败,保证学报的质量,保住学报的声誉。其次,一名优秀的编辑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多了解不同专家的学术背景和该领域以往的研究情况,有机会可与专家探讨或请教问题,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⑤
特色专栏的创建。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成功都离不开它自身的特色。同样的道理,学报如果想独树一帜,被国内外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和引用,就只有走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报编辑以学校的重点学科、重点科研项目、特色学科为依托,积极把握住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研究方向、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成果,并且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成果反映在学报上,这样就能反映出学报的特色,反映出学校的学术特色及学术方向。
网络技术的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入在期刊编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纸和笔的时代被一堆数字符号代替,在大大提高编辑工作者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
计算机网络带来了新的挑战及应对措施:一方面,网络环境下,大量的科研成果可以毫不费力地被检索到,于是大量弄虚作假者趁机得利,与此同时网络中巨大的信息量也使审稿者难以鉴别真伪。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利用网络中的各大信息数据库,提高相关知识储备的同时,提高鉴别能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出现,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纸质期刊就表现出成本高、信息储存量少、制作时间长、发行周期长、浪费资源等种种缺点。只发行纸质期刊,不仅影响编排规范,而且影响读者阅读,读者获得的信息量少,无形中会失去一些读者,降低学报影响力。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顺应时代的发展,改革期刊的传播媒介,把单一的纸质媒介发行改为以纸质媒介为主多种媒介为辅的策略,推出光盘版期刊、电子版期刊、磁盘版期刊,在使传播媒介丰富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报的引用频率和次数,扩大学报的知名度。
综上所述,学报作为我国科技期刊的一支生力军,现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把握学报未来的走向,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医学院校学报的办刊模式,加强学报的市场化运作,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推动经济、社会、医学科技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作者单位:辽宁医学院学报编辑部;本文为辽宁省社科联项目资助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08lslktwx-69)
注释
①朱银昌:“高校学报影响因子评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130~134页。
②孙宝寅:《科技传播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3页。
③陈静,蔡丹英:“对高校学报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9年第10期,第193~194页。
④钱荣贵:“高校学报应走专题化之路”,《编辑之友》,1993年第3期,第32~34页。
【关键词】微积分;发展;高等数学
微积分对于高等数学的意义非常重大.一方面,微积分是所有高等数学知识的基础,如学习线性代数和概率,学生都要掌握微积分知识.另一方面,微积分是前人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而发明的,所以微积分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对于科技的发展,知识是前提,微积分涉及生活中的各个学科领域,所以,高等学校的学生要想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微积分知识.
一、微积分的发展
微积分主要包括极限、微分学、积分学.早在古希腊时期,学者阿基米德在研究有关球的问题时就已经涉及了积分学.至于极限学,作为微积分研究的基础,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应用,只不过那时人们没有将它单独规范为一门学科.
微积分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对自然认知的过程史.17世纪,人类的知识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对于一些计算问题束手无策,这就要求人类找到一种科学方法来解决这些疑问,于是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微积分.困扰当时人类的难题主要为四类,第一类问题出现在物体运动中,即速度问题.第二类问题出现在曲线中,即曲线的切线问题.第三类问题出现在函数中,即函数的极值问题.第四类问题出现在力学中,即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问题.人类的求知欲引导着科学家进行漫长的探索.
17世纪,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在微积分领域开始了研究,他们的国度不同,语言不通,信仰不同,但对于研究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解决问题,虽然没有最终总结出完整的理论,但他们的探索为后世的研究奠定了道路,也为微积分学说的提出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17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牛顿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经过总结前人成果和自己的不断探索终于提出了微积分学说,但还只是初步.直到1671年牛顿写了《流数法和无穷级数》,提出了微积分的主要思想.1684年莱布尼茨发表了《一种求极大极小和切线的新方法,它也适用于分式和无理量,以及这种新方法的奇妙类型的计算》,这本书提出了精确的数学符号,也规范了微积分学说.
19世纪初,以柯西为首的法国科学家,开始整理前人的微积分理论,并建立了极限理论.后来维尔斯特拉斯又经过深入研究,最后终于完善了微积分理论.
从微积分漫长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微积分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过程,人类解决任何问题都是从直观的认识开始的,运用抽象思维,最终将问题由感性认识成功转化为理性结论.其实,高等数学的教学也是这样,下面从微积分发展的角度,针对高等数学的微积分教学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二、从微积分发展的角度,针对高等数学的微积分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教导学生认识微积分的重要性
微积分是高等数学教育的基础,是每个大学都会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然而,学生们学习微积分,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根本就无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针对这一点,微积分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只有持有一个端正明确的学习态度,学生们才能真正用心地去学习微积分.微积分课程一般被安排在大学一年级,而一年级正是学生们刚刚步入大学的时期,对于微积分这类复杂的数学知识学生们还没有太合理的数学思维去适应并掌握它,且微积分理论不仅难于理解还很枯燥乏味,对于学生们和老师来说都感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最后的结果就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只能硬着头皮死记硬背.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微积分并不仅仅是一个数学知识,它还是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金钥匙,学生们要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要端正学习态度,绝对不能知难而退,要打好高等数学的基础,就要认真学习微积分.
(二)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地教授学生微积分知识
抽象的理论很难被学生接受,尤其是微积分这种生涩的知识,更是不易掌握.针对这一点,应该多借鉴微积分的发展史,科学家开始也只是借鉴了生活中的实例,高等教学也可以这样做,可以引进一些恰当的教学模型,如讲解极限时,可以借助球体.这样不仅让学生听到讲解,也要学生看到讲解的过程,便于学生全
面的掌握知识.如在高等数学微积分的教学中曾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已知圆柱体的侧面和底面的厚度相同,而顶部厚度为侧面厚度的2倍,容积为V=3π,求这个圆柱体的高和底面的直径的比?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直接运用公式解答,最后学生们听得一头雾水;而按照本文所说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先找一个易拉罐来当模型,然后让学生们实际接触并加以研究,理论结合实际,一定会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模型.
结束语
人们总是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取知识,并从感性认知成功地过渡到总结并提出理性观念,微积分学说的成功提出正是验证了这一点,我们在做任何事时都是重复着这一过程.高等数学微积分教学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不仅考验学生的认知能力,也考验教师的传授方式,只有提高学生对微积分的认识,再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微积分理论.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 来华留学生 教育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家间在政治、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越来越频繁。对于21世纪的高等教育来说,信息交流、人员交往、国际合作已成为大学的第四职能,国际化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应对全球化挑战和实现自我更新的要求,成为衡量世界一流大学办学质量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有学者认为,外国留学生教育对我国能否赢得国际竞争中的“战略主动地位”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意义
1.来华留学教育是中国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先生曾坦言,影响中国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原因至少有一个,就是中国的大学还没有被人所了解、所理解。研究者认为,来华留学生规模太小,按目前国际通行标准,世界一流大学外国留学生至少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5%以上,即使中国的清华、北大也远未达到此标准,这是制约我国大学进入世界一流的因素之一。因此,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有着重要影响。
2.加强和促进与世界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可以形成国际化氛围,当中国高校的校园中出现越来越多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就必然会有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加深学生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包容,开阔思维、视野,也有利于彼此取长补短、吸取不同文化的精华。
3.留学生教育是获取经济利益和智力资源的有效手段。留学生教育能够拓宽高校的经费来源渠道,给高校带来经济收入,缓解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压力,促进高等教育制度建设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我国留学生教育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招收留学生,目前留学生教育已进入公费和自费等多种形式、非学历和学历教育等多种层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尽管如此,我国一流大学的国际学生比例远远低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平均水平,并且留学生培养在规模、层次、多样性方面还有待发展。留学生招生规模小,并且主要来自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1989年国家教委《关于招收自费来华留学生的有关规定》,允许高校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自主决定留学生的招收和录取。1992年起,教育部制定和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和规定,逐步将留学生的录取权、惩奖权、休退学权、对外交涉权交给了学校,招收自费生的规模、专业、收费标准均由学校自行决定,这些都为新时期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拓展了一定的制度平台。为实现《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在2003年确立了“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工作思路,截至2003年12月31日,在华的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共计175个国家的77715人。目前,我国留学生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在稳步发展,不少高校在实践中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出了不同的留学生工作思路,但存在和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专业课程设置与国外同专业的课程设置有较大差别,从而出现了留学生在本国所学课程与我国所学课程衔接不上,学分得不到承认等情形。为了提高留学生教育的广度和弹性,为来华留学生学习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需要加快学科课程、教学语言的国际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大量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中介学科的出现,大学科、宽专业已经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学科设置方法,而目前各高校的学科面普遍偏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原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模式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根据国际形势及时调整课程,以适应学生的需要。
2.当前我国留学生教育的授课语言仍然以汉语为主,对于汉语语言、文学专业之外的学生来说,这增加了他们学习的难度,也不利于师生掌握国际交流、学术对话的工具,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外语教育,支持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和使用国际教材。
3.留学生教育的发展,需要丰富优质的留学生生源,奖学金设置的状况无疑是影响留学生生源的重要因素。我国留学生奖学金来源渠道单一,标准较低,远不及国外一流大学,这是留学生主要来自韩国、日本等亚洲发达国家,并以自费学习中国语言文化者为主的原因之一。扩大留学生获得奖学金的范围,提高资助额度。完善具有专业、层次导向的奖学金制度,发展优势学科的留学生教育,提高留学生培养层次,将留学生工作纳入学校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4.增进国际理解与促进文化交流是留学生教育参与学校国际化建设尤其重要的途径。但目前,留学生的地位仍处于边缘,他们的学习、生活、住宿活动被集中安排和管理,独立于学校的主流生活和校园文化之外,甚至有很多的留学生住在校外,更勿论对学校国际化校园文化发挥作用,这有违于高校国际化和留学生政策的初衷,也是资源的浪费。因此,学校应当采取措施促进留学生融入学校整体的学习、生活中。例如尽量使留学生与本地生学习、生活在一起,增加交流的机会,增进彼此的理解,同时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来华生活。例如为留学生增设国际教育课程,尤其是针对外国人的中国社会文化课程。再例如,成立留学生协会,为留学生开展自己的文化活动提供更宽阔的平台,使留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
三、发展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有学者认为,当我们称某一国家的教育事业国际化了的时候,就意味着该国的大学教育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因而得到其他民族国家的承认和重视;该国的大学教育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能够培养面向世界的优秀人才;该国的大学教育具有足够的弹性,能够向世界开放,与世界各国交流,既能输送本国学者和留学生,又能接纳外国学者和留学生。因此,如何做好外国留学生的教育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所在。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和学校都要更加重视外国留学生教育,并争取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
2.外国留学生教育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应将发展的重心向提高留学生的培养层次转移。
3.有效解决留学生的学习费用问题。可以考虑允许在我国进行全日制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兼任一定的劳务,允许外国留学生经过合法的申请程序在我国的产业、经济、文教等部门做一些兼职。
4.整合国内外高等教育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按学科和专业来联合培养留学生,实现优势互补。通过校际交流、联合办学的留学生教育政策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
5.完善师资培训制度,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6.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估制度。
7.建立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提高大学行政效率,为来华留学生提供全面信息和更好的服务。积极把握留学生教育为学校带来的管理制度创新契机,提高高校留学生跨文化管理水平,培养教职人员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学校可以开设相关培训课程,帮助基层管理人员了解和掌握不同民族文化的习性和思维方式,学会尊重和包容文化差异,淡化管理工作中的中国式权威,并将不同文化的特质整合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当中,逐渐形成国际化的长远理念。
8.适当放宽对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限制,允许一些实力强、质量好、口碑好的民办高校招收留学生,扩大高校之间的有序竞争,通过竞争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已站在了世界前列,科技实力越来越强,在很多领域甚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原创性研究越来越多,有着许多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借鉴的好东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稳固发展、教育改革顺利进行、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巨大的教育市场,并且随着我国在处理世界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各个国家与我国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需要掌握汉语的人将进一步增多,汉语热已席卷而来[5]。在这大好时机下,我们应加快发展留学生教育,将它真正纳入各高校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昌贵.国际合作:高等学校的第四职能――兼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8,(5).
[2]李五一,刑永富.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108.
[3]胡志平.大力发展我国留学生教育提高我国国际交流水平[J].中国高教研究,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