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方法指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习方法指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方法指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初中英语教学:学生初学时,成绩较好,但随着词汇量的增加、语言知识的加深,教学内容的拓宽,学生越学越感觉困难,出现两极分化,甚至厌学,放弃英语,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水平。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学习方法。而在大家的教学中,特别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有这样一句谚语:“Give a hungry man a fish and will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him how to fish and he will feed himself for a lifetime”由此可见,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使学生会学、乐学,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般来说,教师怎样教,学生就会怎样学,教师怎样思维,学生也趋之若,教师在教学中偏重什么知识,学生也就会重视什么知识。一堂课,教师的教法,反应出教师处理教材的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学法。换言之,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法,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法,可见,学生的学法直接来源于教师的教法。

因此,我们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处理教材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培养学生不断获得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在学习上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创造精神和本领。教学中,我提出“四会并举”的要求:听、说、读、写。同时,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克服薄弱环节;有启发性,力求做到能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活跃他们的思维,有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有探索性,做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主观努力获得新知识。

排除学生运用语言的心理障碍,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差生普遍反映老师讲听得懂,就是记不住,不会用。其实,这些差生并不是智力太差,而是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怕困难,信心不足,没有英语环境,运用的时间和机会不多,学生怕羞,难于开口说,影响学习兴趣,失掉学习信息。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教学手段,结合日常生活,采用交际法,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用英语表达,用英语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兴趣,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学,增强学习兴趣,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学好英语,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学习方法指导范文第2篇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们除了力求把英语课上得生动活泼外,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英语的目的性教育,更须“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世界著名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如在黑夜中行走”。认识论也会告诉我们:学习方法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要素之一。学生在学习中有两个系统的工作,一是认识系统,一是动力系统。这两个系统工作得怎样,和学习方法的优劣直接相关。

过去,我们一般在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苦学,较少讲巧学,致使许多学生学得很累、很苦,但成效并不佳。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学有所得,就会体会到成功感、成功感。成功感反过来又会激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会增强与困难斗争的决心和勇气,即使是“苦”也会觉得是“乐”。因此,从学生接触英语开始,我们就要向他们提出课内课外的具体要求,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学会,而且自己会学,这样才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初一学生刚接触到英语课本时都兴致勃勃,可是一段时间过后,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许多学生当他们的土办法应付不了学习的任务时,就兴味索然,学习就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到了初二,甚至初一下,两极分化就拉大,部分学生从此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有的干脆弃而不学。这些学生大多是开始学英语时就不得法。如学第一个单词就给注上汉语,给“good”注上“古得”,给“English”注上“英格里斯”,等等。一旦离开这些“天书”,他们就一句也念不出来。这样,越学越苦,越学越没信心。因此,在初一的第一节英语课上,我们就必须要求学生下决心过好下面几关。

一、过好语言关

英语是连贯性很强的表音文字,在汉语中极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同音字”。明确要求学生要多听、多模仿、多练习,做到发好每一个音,读准每一个单词,坚决杜绝在英语单词下面注汉字的不良习惯。对国际音标要求学生人人过关,不留后遗症。学好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为今后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过好单词关

大多数英语学习跟不上的学生都是因为单词“欠债”太多,以致最后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单词就显得格外重要。许多老师在初一年教单词时都少不了教学生拼读单词,如教“bike”时就让学生念“b-i-k-e,bike”,“cat”念成“c-a-t,cat”,这种教单词的方法也许对巩固字母发音或对单音节的单词记忆有所帮助,但是,如果没有及时改变记忆单词的方法,学生一旦形成了习惯,对记多音节的单词,如“Australian,blackboard”等,就有较大的困难,即使一时记住了也是记不牢的。学好音标后,我们要及时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单词的拼读与拼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读准字母、音标、字母组合的发音,以及掌握读音规则的重要性,做到见词能读,听音能写。避免死记硬背,减少读词和拼词的困难。对多音节的单词,指导他们按音节记忆。

随着学生词汇量的扩大,记忆单词又可结合分类、构词、联想、对比、阅读、循环等记忆法。要求学生记单词时要眼、口、耳、心、手并用,充分发挥身体各感官的功能,有效地记忆单词。不管是学习单词或句型,我们都必须要求学生在“用”字上狠下工夫。在课外要时时有英语的意识,做到“见物出单词”,“触景生句型”。如果我们让学生把他们每天都要做的事“起床、做操、上课、三餐、体育锻炼、做作业、复习功课、睡觉”等,都完整地用英语表达出来,许多学生可能做不到,这是因为他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没跟英语联系起来,而是“无动于衷”,“学”和“用”脱节了,就不能有效地巩固学过的知识。反之,效果肯定是颇佳的。

三、过好句型关

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己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方法,英语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用汉语的句式来造英语的句子,尤其是初一学生。如果表达“我有个朋友”这一意思,他们可以写出“I have a friend.”,这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排列结构”相同;但是,若要表达“你在哪个班级?”“What class are you in?”时,许多学生就写不出正确的句子,因为这样的句子的英汉句式结构有较大差异,他们就难于理解。

背诵句型,掌握英语特殊的句型结构对英语学习是很有用的。背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英语的句子结构,就不会以汉语的思维方式来造英语的句子,避免产生“洋泾浜”英语。

只背诵句型还不够,有些课文、段落、对话也要背诵。有的段落内容精彩,有的会有多个句型或习惯表达法,这些都要求学生背诵。背诵有助于记忆,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多了,记多了,就会“烂熟于心”,出口有句,也能体会到“英语语感”的乐趣。

四、过好语言障碍关

学习方法指导范文第3篇

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指导学生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容器各一个。要求每位学生回到家里装满沙子,然后分别算出质量,上课时让学生报出所装沙子的质量。此时,学生会感到非常好奇,恨不得一下子就解开其中的奥秘,趣意横生之际便是传授知识之时。随后,教师当场演示实验,全班学生就会全神贯注的看演示,这样省时减力,起到事半功倍教学效果。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记忆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智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之一。数学知识的记忆应以理解为主,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理解记忆法。数学知识面广,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例如:什么叫梯形。首先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理解“只有一组对边”是什么意思,若把“只”字去掉又会怎样。通过思考与讨论,学生认识到“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是四条边中相对的两条边为一组,其中一组平行,另一组不平行。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梯形这个概念就容易了。

2.规律记忆法。数学知识是有规律的,只要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就可以进行有效记忆。例如:记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进率。因为长度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掌握了这个规律记忆就比较容易。

3.形象记忆法。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例如,一年级数的认知教学时,把数与某些实物联系起来进行形象记忆。如把“2”比作小鸭子、“3”比作耳朵等。这样唤醒了学生的记忆细胞,教学效果显著。

三、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学习方法指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 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大多数学生,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为他们今后学习化学这门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他们学习其他科学知识和今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任何功课的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也就是说:学是教的依据,教的目的。

初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但自学能力较差,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如学化学来说,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新起点,趣味的化学实验、悠久的化学史、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化学事实所展现的新世界,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凭着一时的兴趣来接受化学这门学科。随着学习内容深入,课程难度增大,有的学生越学越感到困难,直到学完初中化学了,仍有学生会说:“我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呢;我似乎没有摸到一点学习化学的门路等类似的话语。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除了要“传道授业”、“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法”、“授之以渔”,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受益终身。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浅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指导学生科学预习

课前预习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但初中学生往往自学能力较差,认为自己看一遍书就是预习了,常常不能抓住重点,也不能发现问题。因此,上课时,仍然是“漫无目的”,不能起到预习的作用。

要使预习有效果,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上新课时,一般都花了5~10分钟来指导学生预习。在学生预习前,我都会给学生列出本节课的预习提纲和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去预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 “碳的几种单质”一节内容教学中,我给学生提出几个预习提纲:①什么叫单质?一种元素只有一种单质吗?举例说明。②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何异同点?③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同一种元素所组成的?④为什么金刚石和石墨有那么大的差异性?⑤无定形碳通常有哪些物质?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列举它们的用途。在预习中,学生能自我解决一部分问题,即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肯定,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通过听教师讲解来解决,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同时有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味道,既有重点,又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联系,富有思考性。长期坚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同时读书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探索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初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是只看热闹,觉得好玩而已,他们不会观察实验,不会利用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获得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教会学生掌握将实验作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例如,在进行“氧气的性质”一节教学时,我一边演示,一边教会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从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等)到化学性质(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此时,着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如何从现象到结论。在进行“氢气性质”一节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如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等,然后每做一个实验就帮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在“二氧化碳”一节教学时,便与学生一起做实验,做完后,再要求学生由现象得出结论。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基本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我常常教学生采用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比较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学生获得准确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灵活运用。在比较中,要特别注意找出相似物的差异以及不同物质的共性。

例如,学生学完“原子、分子”的知识后,我与学生一起对原子和分子、原子和元素分别列表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比归纳能力。学完溶液的知识后,要求学生自己列表比较过滤和结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通过比较,学生对概念的深度、广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记忆能力也得到培养。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系统性,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如在一至三章的学习中,我们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让他们学会这种方法;后面的每章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由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出优缺点。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的解题能力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离不开解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解题方法。首先,审题是关键。审题时要注意把题干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题目的求解用简洁直观的化学语言转化成图式符号,排除与题目所求无关的干扰信息。其次,解题时还要反复理解推敲题意,学会从条件到问题和从问题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中的知识点、公式或规律等,逐步提高分析问题的灵活性。第三,验证解题结果,反思解题过程,向自己提出解题结果是否正确,能否验证,如何验证问题;同时还可以多角度思考本题的不同解法,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增强其辨证性和创造性。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学生领入化学学习之门,在教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好“学生怎样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学习方法指导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特别是认识方法中,能不能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常常直接影响到人们能不能获得关于客体的正确认识。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特别是学习方法中,能不能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常常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的高低。运用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高学习效率,并逐步养成运用整体观去认识、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  

 

整体与部分从来都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整体与部分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整体不能脱离某部分而存在;另一方面,部分作为整体内部所包含的因素或过程,总是处在与其它部分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之中。因此,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来说,只有认识了部分,才能更好地认识整体,也只有认识了整体,才能更好地认识部分,这应是理所当然的认识论原则。指导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学会辩证地看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会运用整体学习法和部分学习法进行学习,无疑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掌握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有着重大意义。 

 

一、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的内涵 

 

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也必须遵循这种辩证关系及其规律:首先,在认识事物的特性时,应该坚持从整体出发去认识事物,而不应从部分出发去认识事物,否则就会陷于谬误;其次,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又应努力通过部分去认识事物整体,通过部分去改造事物整体。 

基于上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笔者认为:整体学习法就是把学习的内容当作一个整体来学,先求得一个概括、全面的了解,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整体到部分,以大带小的学习方法;部分学习法就是把学习内容分成几个相互联系的部分,通过学习部分去认识整体,通过学习部分来改造、完善认知结构的学习方法。 

 

二、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的学法指导 

 

对学生进行整体学习法和部分学习法的学法指导,就是指导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坚持从整体出发去学习文化知识,并努力通过部分去学习文化知识。 

1.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认识,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整体学习法指导,从整体到部分地对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具体做法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进行: 

(1)分析整套教材,建构学科知识结构。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使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他认为每门学科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结构,选择学科的基本结构来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有助于学生记忆。 

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设计反映了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是教材中所有知识要素和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总和,也是教材中最深广最复杂的设计。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设计既要考虑保证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材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知识体系,完善其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法指导上应特别注重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整套教材的设计思路和编排特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了解整套教材结构的同时了解学科知识结构,以便站在较高层次上对所要学的学科知识结构建立起整体认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意义建构知识体系,完善其认知结构。 

(2)分析教材,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奥苏贝尔认为,“课程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学科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它们能显示出最宽广的概括和综合特性”。所谓“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是指某门具体学科中那些具有高度概括和包摄水平的基本概念、原则、原理等,它们是“强有力的观念”,决定了该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课程模块是学科知识结构“逐渐分化”的产物,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居于中层,起着“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的作用。要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设计,充分认识、利用模块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承上启下的“纵横贯通”作用,就应处理好三对关系:第一,模块与学科知识结构的关系:模块是学科知识结构“逐渐分化”的产物,是学科知识结构的具体化。对模块的学习需要理清模块在学科知识结构中的位置、作用以及对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意义,突出了模块对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第二,模块与模块的关系: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包括必修模块之间、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之间以及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必修模块之间和选修模块之间往往以横向联系为主;必修模块往往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理清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很好地突出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第三,模块与主题的关系:模块进一步“逐渐分化”则是主题,模块与主题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教材与教材章节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设计,帮助学生理清模块与学科知识体系关系的同时,还要理清模块之间的“纵横”联系,充分发挥模块的“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作用。 

(3)分析教材章节,建构模块知识体系。主题是模块“逐渐分化”的产物,教材的章节有机构成教材体系,而且对基础知识起到“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的作用。分析章节的知识结构设计,也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主题与模块的关系、主题与主题的关系和主题与基础知识的关系。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章节结构,帮助学生理清主题与模块关系的同时,通过理清主题与主题的关系指导学生认识并建构起“纵横”联系的模块知识体系,通过理清主题与基础知识的关系指导学生认识并建构起“纵横”联系的主题知识体系。 

对学生进行整体学习法指导,就是分别以学科知识体系、模块知识体系和主题知识体系为整体,从整体到部分地对课程进行认识,建构起学科知识体系的“立体网状结构”,为进一步学习筑牢“固着点”和“生长点”,以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 

2.从部分到整体意义建构,完善认知结构。指导学生通过整体学习建构起学科知识体系的“立体网状结构”后,在运用部分学习法学习章节知识时,教师要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把部分学习与整体学习结合起来。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结构化”到其上位知识中去,也就是说,在用部分学习法学习时,要有意识地把所学内容这个部分“结构化”到其上位的整体中去。具体做法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1)基础知识“结构化”到章节,完善主题知识体系。学生用部分学习法学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将所学基础知识“结构化”到其上位章节知识体系中去。特别是对一些具有“特定的组织和解释性原理”的理论知识,要指导学生将其“结构化”到模块甚至学科知识结构中去,在学科背景或学科历史背景中进行理解和掌握,然后再以这些重点知识作为“固着点”来学习其它相关知识。 

(2)章节知识“结构化”到模块,完善模块知识体系。在学完一个章节的内容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理清所学章节与其它章节以及教材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使所学章节与其它章节及教材“发生联系”,进而将所学章节“结构化”到教材中去,完善模块知识体系的认知结构。 

(3)教材知识“结构化”到学科,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同样,在学完一本教材的内容后,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及时理清所学教材与其它教材以及整套教材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使它们“发生联系”,将所学教材“结构化”到整套教材中去,完善学科知识体系认知结构。 

通过指导学生将所学内容“结构化”到其上位知识体系中去,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所学知识这个“部分”和学科知识体系这个“整体”之间的关系,达到使所学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都有稳固的“固着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小结 

 

总之,只有认识了部分,才能更好地认识整体,也只有认识了整体,才能更好地认识部分。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是充分利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为指导的学习方法。进行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指导,就是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采取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这样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即先整体学,对全部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于那些重要的部分再深入探究,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做好“纵横联接”,建构起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孙小礼.从部分与整体谈科学方法[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15(4):10—18. 

[2]常绍舜.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看系统论与还原论的适用范围[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1):87—89. 

[3]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张渭城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