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弱电解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弱电解质电离的学习要求:了解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异,能判断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会书写常见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是以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为授课用教材,本节内容包括两大教学重心:一是强弱电解质;二是弱电解质的电离。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强、弱酸的方法比较上以及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要求学生设计判断强弱酸的实验方法,简单复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引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四、教学策略
实验、讨论、讲解等相结合,支持学生参与学习策略。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学会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过程与方法:
1.从结构和组成上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判断。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与价值: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愿望。
2.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识。
六、教学重点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七、教学难点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八、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图片:生活中我们常用的洁厕灵的成分是盐酸。
厨房中,我们食用的白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
【问】两者一样吗?可以用醋酸将盐酸代替吗?
【学生答】不可以。
【问】为什么?
【学生】同浓度的盐酸的酸性比醋酸强。
【小组活动】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同浓度的盐酸的酸性比醋酸强?
【学生讨论,总结】1.与镁带反应,看剧烈程度。
要求:相同质量,表面积相同,同时放入。
2.与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反应,看产生气泡的快慢。
3.用pH试纸测定pH的大小。
4.根据强酸制弱酸的理论设计实验验证。
5.看溶液的导电性。
【教师】针对以上方法,请同学们利用老师已准备好的实验用品超市,检验这些方法的可行性。没有相应药品的,讨论其可行性。
【学生实验】
【学生小结】1.实验可行,盐酸与镁带的现象更为剧烈。
2.与碳酸钠溶液的实验可以看到盐酸中产生气泡更快一些。
3.同为0.1mol/L的溶液,盐酸的pH为1,而醋酸的pH为2~3。可以看出同浓度的盐酸酸性更强。
4.(教师引导)强酸制弱酸没有明显现象,但是pH在发生变化,可以通过测定pH的变化来判断。
5.溶液的导电性可以根据小灯泡的通电实验观察。
【教师演示实验】1.强酸制弱酸的pH的变化。
2.小灯泡的导电性实验。
【结论】同浓度的盐酸比醋酸的酸性强,即氢离子浓度不同。
【教师】高一我们讲过,盐酸和醋酸同属于电解质。请大家回忆电解质的概念。
【学生】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教师】注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首先都是针对化合物。其次,电解质必须是本身电离而导电。
【问】同样是电解质,浓度也相同,为什么氢离子浓度不同?
【答】电离程度不同。
【引导】我们将电解质根据电离的强弱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学生总结定义】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全部以离子状态存在,不存在该电解质的分子。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水溶液里电解质分子和它电离生成的离子共存。
九、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采用了实验、讲述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对电解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性思考、实验探究、逻辑推理、科学抽象,形成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并通过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分析和运用,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实验、思考题、生活情境等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建立知识,体会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体会化学的学科视角、观念和方法。
一、设计思路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于弱电解质电离的学习要求是:了解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异,能判断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理解电离平衡概念,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会书写常见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再次是依据化学反应原理这一模块对于学生发展的要求,这一模块要求发展学生的微粒观、定量观、动态观及化学平衡观。学生通过初中及高一必修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同时通过对选修4中的前两章的学习,已经初步建立化学平衡概念,理解温度、浓度、压强及催化剂等对于化学平衡的影响,能够运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平衡移动,同时通过先前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对于理论研究的过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认知障碍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微粒观还停留在静态的、定性的层面上,不能较好地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动态的,同时学生对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掌握还不够深入,从化学平衡迁移到电离平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针对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笔者的教学设计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了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如何建立上。笔者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在视频录制时将微观粒子放大化,模拟了动态的醋酸电离及阴阳离子静电作用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从实质上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帮助学生建立动态的电离平衡,而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化学平衡来更加深入地理解电离平衡的实质,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理解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并在师生共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师生在课堂上有了更加充分的交流,使得教学的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并学会区分。(2)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能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3)理解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及其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强弱电解质电离的实验探究、讨论及类比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意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及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认识化学与生活丰富的联系。
(2)培养辩证地看待化学的意识。
2.教学重点
弱电解质电离平衡
3.教学难点
弱电解质电离平衡
4.教学过程
教学根据翻转课堂思想,教学分为课前视频制作与运用和课上教学两个部份。
(1)课前教学视频的制作
教师在课前通过视频软件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联系。针对弱电解质的电离,在视频中呈现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强、弱电解质的定义和区别,针对这个方面教师可以提问强弱电解质的代表物质;另一个是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微观实质,教师可以通过电解质的电离及离子共存来说明弱电解质的电离实质,如醋酸是酸,属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生成氢离子和醋酸离子,同时氢离子和醋酸根又不可以大量共存,会结合生成醋酸分子。通过视频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弱电解质和强电解质的区别,并初步建立起的醋酸电离的动态平衡观念。
(2)课上教学过程
课堂的教学设计是在分组的基础上实施的。将全班分成同质的小组,以利于活动的开展。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建立电离平衡及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上,针对教学重点,笔者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有类比法,通过类比化学平衡帮助学生建立电离平衡;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则主要运用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及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具体教学设计如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师再现视频中提出的问题:强弱电解质的主要代表物质有哪些?一小组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如盐酸、硫酸、硝酸为强电解质。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教师针对学生汇报中的具体物质进行分类总结,得出:水学生认真听讲并记录给出规律性的结论方便学生记忆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视频中建立的醋酸的电离平衡,尝试写出醋酸的电离方程式小组讨论后分别派代表书写
CH3COOHCH3COO-+H+培养学生的微观意识教师进行评价,强调可逆号的含义,指出弱酸是分步电离,弱碱是一步电离。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书写的电离方程式及类比化学平衡的特征概括出电离平衡的特征小组讨论,并由一组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通过类比等科学的方法得出新知识教师评价并总结得出电离平衡的特征即:动:动态平衡;等:电离速率等于结合速率; 定:分子和离子浓度保持不变; 变:改变条件平衡破坏学生结合视频中醋酸的电离平衡进行理解给出口诀方便记忆教师再引导学生类比化学平衡图像,尝试画出电离平衡的图像。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分别画出
通过图像更加深刻的理解电离平衡教师进行评价并讲解图像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改变什么条件会破坏电离平衡,可以类比改变化学平衡的条件。小组讨论思考,回答温度、浓度。运用类比思想教师引导学生浓度可以包括分子的浓度和离子的浓度,同时类比化学平衡猜测改变温度、分子浓度及离子浓度对于电离平衡有什么影响?小组讨论,各组提出猜想:温度升高,电离程度变大。改变分子浓度,电离程度变小。改变离子浓度,电离程度变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引导各小组设计探究实验来验证各自的猜想。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分别派代表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在黑板上总结各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并带领学生对各个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最后可行的方案则由该设计小组实施,教师则是提供实验所需的药品和仪器。
可能的实验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教学: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电离平衡状态的特征
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
(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
(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3.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1.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
3.了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电离平衡”知识。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
2.当
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平衡比较
(1)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内因的主导因素。
B.外国有:
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
问题讨论:在的平衡体系中:
①加入:
②加入:
③加入: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溶液如何变化?(“变高”,“变低”,“不变”)
(4)电离平衡常数
(ⅱ)一元弱酸:
(3)一元弱碱
①电离平衡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不变。
②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如:
随堂练习
1.足量镁和一定量的盐酸反应,为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A.B.C.D.
2.是比碳酸还要弱的酸,为了提高氯水中的浓度,可加入()
A.B.C.D.
3.浓度和体积都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足量固体(颗粒大小均相同)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B.盐酸的反应速率等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C.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比醋酸更多
D.盐酸和醋酸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4.下列叙述中可说明酸甲比酸乙的酸性强的是()
A.溶液导电性酸甲大于酸乙
B.钠盐溶液的碱性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时,酸甲的钠盐比酸乙的钠盐弱
C.酸甲中非金属元素比酸乙中非金属元素化合价高
D.酸甲能与酸乙的铵盐反应有酸乙生成
5.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将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发生如下反应:
和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A.较弱B.较弱C.两者相同D.无法比较
总结、扩展
1.化学平衡知识与电离平衡知识对照比较。
2.一元弱酸弱碱中与的求法:
弱电酸中浓度:(酸为弱酸物质的量浓度)
弱碱中浓度:(碱为弱碱物质的量浓度)
3.讨论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剂)
4.扩展
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在常温下,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以它们的系数为方次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该常数叫溶度各()。例如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加上其方次)的乘积大于、等于溶度积时出现沉淀,反之沉淀溶解。
(1)某溶液中,如需生成沉淀,应调整溶液的使之大于。
(2)要使0.2mol/L溶液中的沉淀较为完全(使浓度降低至原来的千分之一),则应向溶液里加入溶液,使溶液为。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P60一、填空题:2.3.4.
P61四、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1.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思考]①,在水溶液中,不导电,它属于非电解质吗?为什么?
②溶于水能导电,则氨气是电解质吗?为什么?
③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能否导电?为什么?
2.电解质导电实质,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原因是什么?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区分电解质强弱的依据:
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能力”的大小。
2.电离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书写也不同
(1)强电解质:
(2)弱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与结构关系。
(1)强电解质结构:强碱,盐等离子化合物(低价金属氧化物);
强酸,极性共价化合物;
(2)弱电解质结构:弱酸,弱碱具有极性共价位的共价化合物。
三、弱电解质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浓度),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
2.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比较
“等”:电离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
“定”:离子、分子的浓度保持一定。
“动”:电离过程与离子结合成分子过程始终在进行。
“变”:温度、浓度等条件变化,平衡就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3.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温度降低,电离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2)浓度: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大,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小,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4.电离平衡常数
(1)一元弱酸电离平衡常数:
(2)一元弱碱电离平衡常数:
(3)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每步各有电离常数。如:
(4)电离平衡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而与浓度无关。
(5)K的意义:
K值越大,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强。
K值越小,弱电解质较难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弱。
探究活动
钠与饱和溶液反应,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运用电离平衡知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
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原因
1.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中
2.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
提示:
在高一学过钠与水的反应,在这时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如:立即与水反应,浮在水面,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最的溶成闪亮小球。对于溶解度很小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知识。因此在总结实验现象时,一般不存在问题。
本题的重点在现象的解释上,即用初中学过的溶解平衡与刚学过的电离平衡等知识来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同学进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关键词:手持技术;酸碱滴定;电导率;验证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93-02
手持技术作为一种应用较为先进、实用性强、便于操作、集数据采集与分析于一体的实验系统,与传统仪器相比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将手持技术应用于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既体现了新课改下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又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同时,减少了大量复杂的运算过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一、实验目的
本文通过运用手持技术对酸碱滴定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趋势的分析,预期达到以下目的:
1.通过对酸碱滴定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来加深学生对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2.打破传统化学实验理念的束缚,运用手持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运用不同作图方式进行数据合成来得到结论。
3.手持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实验手段进一步推广。手持技术具有以下特点:①便于携带: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体积较小,在手掌上方便操作。其便携性可供研究人员及广大师生生能随时随地进行定量的探究活动,并将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储存。②操作简单:传统实验仪器操作步骤繁琐,仪器容易损坏,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误差较大,而手持技术在传统实验对所测定项目的基础上大大减少了操作的步骤,使用方便。③精确度更高:自动合成数据,节省的时间,且图像种类多样化,包括点式(如图3)、线式(如图1)等,能够给实验者以最直观感受。
二、实验原理
电导率,即物质导电的性能,电导率越大则导电性能越强,反之越小。水溶液的电导率高低相依于其内含溶质的浓度及电解质强弱。同浓度的强电解溶液导电性高于弱电解质,因为强电解质完全电离,而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导致离子浓度低于强电解质,所以导电能力相对较小。
三、猜想与假设
1.醋酸滴定氨水,随着醋酸滴定体积的增加,电导率逐渐增大,待达到滴定终点出现拐点,之后变化趋势平缓。
2.醋酸滴定氨水和氢氧化钠的混碱,首先醋酸滴定氢氧化钠使其电导率降低,而后滴定氨水电导率升高,但相比较滴定氢氧化钠,变化不明显。
3.盐酸滴定氢氧化钠,因两者均为强酸强碱,且浓度相同,所以电导率基本无变化。
四、仪器与药品
仪器:小烧杯?摇?摇?摇量筒?摇?摇?摇酸式滴定管;药品:0.1mol/l盐酸?摇?摇0.1mol/l氢氧化钠?摇?摇0.1mol/l醋酸?摇?摇0.1mol/l氨水。
五、数据分析
1.盐酸滴定氢氧化钠。pH:随着滴定的进行,溶液的pH值逐渐降低,在滴定终点发生突跃,产生明显变化,之后曲线平稳。(如图1)电导率:随着滴定的进行,氢氧化钠的浓度逐渐降低,生成氯化钠溶液,达到滴定终点盐酸浓度逐渐升高,由于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均为强电解质,所以电导率基本无变化。
图1 盐酸滴定氢氧化钠pH变化
2.醋酸滴定氨水。pH:氨水是一种弱电解质,显弱碱性,pH>7,随着醋酸的滴加,pH值逐渐降低,氨水浓度减小,而醋酸浓度增加,待达到滴定终点,产生突跃,之后随着醋酸浓度的继续滴加,pH值无明显变化。(图像如图1)。电导率:氨水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导电能力较弱,随着醋酸的不断滴加,氢离子与氢氧根结合水,形成醋酸铵溶液,醋酸铵是强电解质,使之电导率增加,待达到滴定终点,氨水完全电离成铵根离子,电导率最高,随着醋酸的继续滴加,电导率基本无变化,趋于平缓。(如图2)
图2 醋酸滴定氨水电导率变化
3.醋酸滴定混碱(氢氧化钠-氨水)。pH:混碱(氢氧化钠-氨水)滴定前pH>7,随着醋酸的不断滴加,溶液氢氧根离子浓度逐渐降低,pH值逐渐减小,待达到滴定终点发生突跃,随着醋酸的继续滴加,溶液氢离子浓度趋于平衡,pH值基本无变化。(图像如图1)电导率:醋酸滴定混碱,首先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由于氢氧化钠是强电解质,随着醋酸的不断滴加,氢氧根逐渐被消耗,使溶液电导率降低,待氢氧化钠完全被中和完毕后,醋酸继续与氨水发生反应,由于氨水的导电能力较弱,反应结束后,形成醋酸铵等强电解质,导致溶液电导率升高。(图3)
图3 醋酸滴定混碱电导率变化
六、实验讨论
使用强电解质滴定强电解质的过程中,随着滴定终点的到达,由于离子浓度基本稳定,故电导率无明显变化趋势。使用弱电解质滴定强电解质的过程中,随着滴定终点的到达,离子浓度减低,电导率逐渐减弱,证明相同浓度的强弱电解质在溶液中所电离的离子程度不同,可以通过实验数据直观的感觉到变化趋势。使用弱电解质滴定弱电解质的过程中,由于滴定之前弱电解质的导电能力较弱,电导率较低,在滴定过程中形成强电解质使之导电能力升高,电导率增大。使用弱酸滴定混合碱的过程中,由于强碱产生的氢氧根抑制了弱碱的电离,所以随着滴定的进行,弱酸首先中和强碱,导致电导率的降低,随着强碱被消耗完毕,其继续中和弱碱,形成强电解质,使溶液导电能力再次增强,但不会达到原有水平。
高中化学新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在这场新的战役中,学校、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尤其要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通过运用手持技术对高中化学知识点进行验证性、探究性教育,既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灵活运用,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将手持技术有效地运用于高中化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霞,黄菲菲.运用手持技术探究电解质在电导滴定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M].化学教育,201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