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管理原理

科学管理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管理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管理原理

科学管理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理论;企业管理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任美国德瓦尔钢铁公司总工程师的泰罗致力于企业管理改革的研究,创造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并于1911年出版了理论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管理时代——泰罗科学管理时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之前的管理理论逐渐暴露出各种各样的弊端,因此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精华

1.1科学的作业方法

泰勒通过长期在现场观察工人的工作情况发现工人消极怠工是因为工人需要自己思考工作的方法、选择工作的工具等,而他们既没有思考这些问题的时间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所以就出现了“磨洋工”的现象。因此泰罗通过时间研究、动作研究等方法,对每一个工作环节进行反复研究,剔除不必要的人力、时间浪费,制定出精确的作业方法和作业程序。泰勒制定出科学的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极大发展。

1.2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

传统的生产活动是由工人全权负责的,工人则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做。一旦工作出现了什么问题,工人要承担很多责任。泰勒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生产,而科学的方法就是找出标准、制定标准、按标准办事。并且使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有专门的人负责工作的计划安排,专门的人来执行这些计划。因此在泰勒体制中就出现了管理人员、事件测定人员、教师、任务管理人员等以前旧体制下未曾设立的人员,这些人员与员工通过沟通来分担责任。

1.3雇主与员工的双赢

在泰勒以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主与员工之间是一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关系。他们的目光聚焦在如何“分蛋糕”上。但是无论怎么分都不能使雇主和工人满意,因为蛋糕太小。泰勒提出雇主和工人之间可以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关系,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工人和雇主事业的高度繁荣。这种观点引导人们把目光从“如何分蛋糕”转向“如何把蛋糕做得更大”,使得雇主和工人由敌对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劳资关系的改进更加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1.4人本管理思想初见端倪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提出来以后,曾受到美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科学管理思想把人当作会说话的机器,是对人权的侵犯。其实这是对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误解。泰勒对工人会进行挑选,然后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人给予帮助,使雇主和员工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就是对人性的尊重。

2现代管理理论

2.1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工业人际关系理论

泰罗的科学管理盛行了一二十年之后,日益显示出一定的局限:重物的管理,轻视人的管理。这种以“经济人”为基本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在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有了实际提高的情况下局限性日渐显露,西方企业管理在这种条件下客观上要求寻找新的思想和方法。哈佛大学教授梅奥提出了工业人际关系学理论,其观点是: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2二战之后形成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管理理论丛林

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区分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克服了“社会人”假设只注重情感因素的片面性,而以“决策人”为基本假设和研究的出发点。因此他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二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与管理紧密结合,更多的现代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了,主要的学派有:经验或案例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企业管理理论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且管理理论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组织内部,而是更多地把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系统,注重内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2.3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理论

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停滞与不景气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的事实迫使美国人不得不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世界,以寻求重新振兴经济的新对策和新出路。

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日本的企业管理,进而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美、日企业管理比较研究热潮。日本盛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确保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从而掀起了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建设。

2.4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反思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管理人员数量的快速膨胀,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人们开始对已有的管理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纷纷采取措施开展轰轰烈烈的组织变革运动。1990年,彼得·圣吉发表了《第五项修炼》,提出企业如何通过系统学习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造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1993年,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辟合作出版的《再造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提出要从根本上反思业务流程,对其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品质、服务与速度上获得戏剧化的改善。1992年威廉姆·戴维陶和迈克尔·马隆出版了《虚拟公司》一书,引发了管理上的一场新的变革。

3科学管理原理与现代管理理论的联系

(1)梅奥的工业人际关系理论其实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中人本思想的扩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提高,泰勒的对人性简单涉及的做法显然不合时宜,因此人本管理思想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就产生了工业人际关系理论。

(2)无论是企业再造理论还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都有着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子。20实际90年代由汉默、钱皮提出的企业再造理论在强调流程效率方面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是一脉相承的。泰勒着重删掉不必要的动作,而钱皮重在删掉不必要的流程。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统计数据为基础来提高组织效率,注重质量,反对传统的终端检测方法,主张在流程中保证质量不断改进。这些都是对科学管理原理的继承。

纵观古典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丛林,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现代管理理论都是对科学管理理论某方面的继承和发展,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当代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还在采用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思想,一小部分企业由于行业性质而对科学管理的思想稍加改变。迄今为止,科学管理在中国方兴未艾。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7.

[2]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科学管理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科学管理;方法措施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民办高校,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管理机制和模式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它既可参与母体学校的篮球赛,又可以独立资格参与省内的高校大学生各类运动比赛。管理是保证运动队建立和维护正常训练、竞赛、学习和生活秩序的必要措施和基础。从独立学院篮球队的管理情况来看,独立学院几乎没有完整的训练体系和制度。

一、高校篮球队科学管理原理

科学管理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动态原理、效能原理。这些原理综合运用到高校篮球队的管理中,其作用就是加强现代化、科学化、有效化的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形成有机结合,使其发挥综合优势而作用于篮球队,使球队早出成绩。

1.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基本条件

实现科学化管理,必须具备主观、客观两方面的条件。从客观条件来看,一是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知识、技巧;二是要确定与科学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原则、方法及规章制度;三是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从主观条件来看,一是要明确实现科学化管理是高校篮球队出成绩的关键;二是要严格认真执行科学化管理的规章制度,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三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针对篮球队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的办法和措施。

2.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高校篮球队的管理牵涉到学校的各个方面。首先要确立目标管理体系,使高校专业教学和篮球队的训练紧密结合,人人既是合格大学生又是优秀运动员为目标。以主管校长、教务处、系部、教练员老师以及运动员的全面协调;以组织领导、培养目标、教学管理与训练竞赛、教练员业务水平、经费管理、场地设备器材等方面形成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二、高校篮球队科学管理原则

1.创新性原则

在实施管理的同时要把创新性贯穿其始终,不但要求管理者自身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这就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思维创新能力。而且还要管理者不断开拓新的环境,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让教练员,运动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2.系统性原则

篮球队的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分析论证、决策、选材到实施、反馈、比赛出成绩,每一过程都必须从整体利益考虑,以创造最佳成绩。

3.整体性原则

篮球队是个整体,但他又是整个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因此,除了目标管理外,必须纳入全校各级部门的总体计划,由学校实行宏观调控和决策。

三、高校篮球队科学管理的具体内容

1.思想管理

思想管理是运动队管理的起点,是各项工作的保证。首先应互相尊重,从队员人格、个性等方面考虑;其次是管理者应是运动员的知心者,他们的关系应是知心朋友、同心朋友、交心朋友;再是思想管理工作要具体细致,要有持久性。

2.教学管理

这是高校篮球队管理的根本。球队队员即是大学生又是运动员,他们除了具有专业运动训练比赛任务外,还有更重要的专业知识学习任务。因此在加强教学管理的同时,合理安排他们的训练任务,力求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

3.训练管理

这是高校篮球队管理的关键。篮球队的训练不能像专业运动队训练那样,采取超负荷、大强度、占用太多的时间,而是应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要坚持科学训练、科学管理原则,既符合校园环境,又符合现代大学生身心特点的训练计划,科学合理安排运动队训练的时间、强度、负荷。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管理制度。

4.生活管理

这是篮球队的基础管理,它是教学与训练的保证。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保证良好的营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保证运动员具有充沛、旺盛的精力投身到训练和学习中去。

5.效益管理

这是高校篮球队的决策性管理。独立院校篮球队不像公办院校那样有宽余的财力、物力、人力等。因此必须科学的、节约的、有效的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智力和时间资源,以求最大的效益,“大价值,高效能,低耗费”是独立院校效益的特点。

四、解决独立学院业余篮球运动训练与管理问题的对策

1.设计适合独立学院篮球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构建一个科学的、完善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且适合独立学院高校运动队的发展模式。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吸收其他高校较为成功的培养模式,在独立学院篮球队现阶段发展模式上,设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培养。

2.多渠道筹集资金,尽可能多地参加比赛

经费问题直接关系到队伍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以解决队伍经费不足的困难。各校、各队应积极寻找和创造条件,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拓宽筹资渠道,为队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另外,各校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和参加比赛,提高队伍的实战能力,这是提高球队实战能力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的球队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很多,只要我们依照上述做法,做好管理工作,积极应对,就一定能摸索出一条适合独立学院运动队训练管理的模式和出路。它不但对整个独立院校体育教学乃至整体目标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它又可通过篮球队这个“窗口”,来增加兄弟院校之间交流,增进友谊,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利用体育这个“窗口”来宣传独立院校,提高学校在本地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秦百里.高校组建高水平篮球队运动机制探索[J],体育科学,2002,(7)

[2]孙竞波.对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管理策略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

[3]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78—179

[4]孙辉,练碧贞.高校高水平篮球队体育赞助研究[J].休育文化导刊,2008(9)

科学管理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科学管理;知识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057-02

1 知识管理的先驱

科学管理对于知识对象和知识过程的认识,是科学管理作为知识管理先驱的有力证明。

1.1 科学管理中的知识对象

在科学管理中,知识对象并不是一个明确提出的概念,但是已经开始用知识的眼光来看待对企业有用的对象。

企业中的知识基础很广泛。企业中每项劳动操作,都有一定的操作方法,按照正确的劳动方法,就容易顺利地完成工作。对于熟悉的劳动,操作者常会在实践中积累有一些经验技巧。企业中总是有一些根据特定的工作环境制定的制度,也有一些不是很明确也不是很正式的惯例,还有一些明显的规则或者潜在的规则。这些操作方法、经验技巧、制度、惯例、规则,都属于企业的知识。知识分布很分散。正是这样的分散,使得知识容易被司空见惯地习以为常。企业每天像前一天那样运转,员工每天像前一天那样劳动,在这样的静态环境下,知识在无意中被人利用,而人却不知道利用的就是知识。而一旦静止状态被打破,在动态中,问题就出现了,如新员工进入企业。当一个新员工开始工作时,他就会发现,操作机器需要操作指南,需要前辈师傅的经验,他还需要了解制度安排,需要知晓明暗规则。也就是说,他会发现,工作离不开这些知识。

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对象,有三层含义:一是科学管理将原先不连贯的知识组合在一套统一的组织目标或思想之中,这里制定工作标准的前提就是认识到这些工作规则,也就是认识到知识;二是科学管理将知识标准化,使之在需要利用时,就能方便地获得,知识的价值是在应用中被体现的,知识的标准化加快了知识的价值体现,标准的制定,实际是已经知道知识的价值,而对知识价值都已经了解,显然,是已经发现了知识;三是科学管理通过制定标准,将知识进行存储,为无形的知识提供表现的载体,知识通过载体的表现形式更容易被发现。

在知识管理的研究中,对知识的识别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知识被视为企业拥有、购买、生产、或销售等活动的对象。知识与企业中的生产设备等有形资产一样,都是企业中关注的对象。企业知识管理是为了发展、应用和改进知识。在知识管理中,首先要研究的就是对无形知识的识别,然后在认识了知识对象的基础上才能研究知识的利用等问题。知识管理中对于知识识别的研究,追溯源头,就是科学管理中发现知识对象的研究。虽然在科学管理中,并没有指出知识的概念,但实质上,科学管理是在发现了知识的基础上,对企业知识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使知识发挥了作用。

尽管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对象,但是科学管理对于知识的认识仍是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在科学管理中,只承认管理者拥有知识,管理者制定一切标准,工人仅需照章办事。这是历史的局限所致。

1.2 科学管理中的知识过程

科学管理中,也关注到知识的创造过程。知识的创造过程是知识管理中重要的研究内容。科学管理先见地研究了知识的创造过程,因此,科学管理无愧于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前驱。和对知识对象的研究一样,在科学管理中也没有对知识的创造过程作出概念上的详细表述,但是,这并不妨碍科学管理对知识管理的贡献。

发现知识不是目的,利用知识才是最终目的。当知识被发现后,下一步就需要在合理的组织结构中被利用。知识是在应用中体现价值的,也是在应用中又创造出新的知识。知识的应用是根据企业组织结构安排而进行的。因此,企业组织结构对知识的创造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科学管理中,已经认识到合理的组织结构将对知识的创造过程起到激励推动作用。换言之,科学管理已经在寻找更有效的知识创造过程。

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科学管理试图找到更有效的知识创造过程。这些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

计件工资制通过差别计件发放报酬,使达不到工作定额标准的工人只能获得基准工资的80%,而达到标准的工人可以获得125%的工资。这样的刺激办法消除了工人磨洋工的现象。工人按照自身的努力程度获得报酬,这极大的激发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工人的创造力在报酬的激励作用下得到提升。

职能工长制是一种监督方式。具备良好品质的工长负责相应职能的管理监督工作,在工人和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和谐关系,有利于达到利益一致。专业知识是职能工长向工人下达命令的基础,而不是依赖职位的权力。在职能工长的安排下,工人之间更易于产生合作精神。工人的合作将使工作中的创造力得到加强。

例外原则是指工厂中的总经理应避免处理车间中的细小问题,这些问题留给专门人员去处理,总经理应该关注例外问题,这些包括在过去正常情况下未出现过的,或非标准的各种例外情况,既有特别好的例外情况,也有特别坏的例外情况。例外原则能检查出责任承担者是否履行了其承担的责任。例外原则对于责任的追究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因此,责任者将减少在工作中的懒散,而将致力于完成工作,提高工作中的创造力。

科学管理在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等方面的作为,实质是在探索更有利于知识创造的管理模式。科学管理已经认识到,知识创造必须依赖于合理的组织结构,人员在有效的管理模式下,才更易于发挥能动性,创造应有价值。

2 科学管理中的知识缺陷

从科学管理的理论逻辑上,可以找到更完善的答案。根据科学管理的知识前提,可以显见,泰勒提出的不可能是知识管理。

科学管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前提。

前提一: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

前提二:工人不需要知识。

科学管理制定工作制度的前提假设是: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科学管理,首先是有一个分工的工作安排,即工人进行劳动,管理者进行决策。泰勒推行职能制,计划与执行相分离,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计划部门与执行部门各行其是。生产过程是一个系统,生产任务的有效完成,需要计划、组织、控制三个职能的协调。工人进行劳动,执行管理者制定的计划,控制着生产的具体操作过程,管理者组织整个生产过程运转。工人的操作技能知识和管理者对于组织的知识需要有效的完整结合。管理者之所以是管理者,拥有决策权,是因为管理者更聪明,掌握有科学管理原则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像那些工人一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因此,科学管理详细地制定了规则,工人应做的劳动规定动作,甚至搬运货物弯腰的角度等等。这些表明,管理者是掌握了工人所应有的全部知识,管理者根据这些全部知识做出决策。科学管理在描述用铁锹挖煤矿和搬运铁块的过程中,一再地强调工人要按照所规定的动作劳动。管理者已经充分了解挖掘和搬运的过程,工人不需要再进行思考,而只需要按照规定去做就行。

科学管理的第二个前提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管理中,在挑选工人时候,是以头等工人为参照的。泰勒在实验中以钢铁公司搬运生铁的施米特为研究对象,根据他的劳动产量制定了劳动定额,在普通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是每天1.15美元的情况下,施米特平均每天可以挣到1.70美元。四肢发达的施米特是泰勒理想中的头等工人,在当时的环境中,像施米特这样的头等工人是很少的。科学管理中需要的是头等工人,而头等工人正是像施米特这样使劲出力气干活的人。在搬运生铁实验中,泰勒要求施米特完全按照所规定的时间和强度搬运生铁,施米特所做的就是来回地搬运和定时的休息。显然,头等工人是不需要知识的,头等工人所需要的就是力气。

泰勒在阐述他的工资制度时候,指出每一个部门的目标是:应让每一个工人做他的能力和体力所能胜任的尽可能高级的工作;应让每一个工人尽量达到同级别的头等工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泰勒认为那些在身体条件完全可以胜任工作但是却没有达到最高产量的工人,是二等工人。在科学管理中,对于非头等工人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科学管理考虑的基础就是头等工人。

工人不需要知识,仅需要力气,这样的前提,显然是和知识管理格格不入的。知识管理强调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知识,就是员工的知识,就是可以共享的知识。

知识管理认为,管理者不可能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工人也需要知识。而管理者在客观上又必须能够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因此在知识管理中就有知识的共享,企业中的所有人,无论管理者或是工人,都能够在统一的知识平台上共同分享对企业有益的知识,知识是企业中最大的财富。

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和工人不需要知识,这两个前提是对知识管理中提倡的知识共享的否认,认为知识是仅为少数人所拥有的特权,这也是知识不民主的态度。在知识管理中,所有人都拥有知识,也都能创造知识。在合作共享的良好气氛中,知识管理提倡的是知识民主态度。

以知识的观点来剖析科学管理,可以看到在“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和“工人不需要知识”这两个前提假设下的科学管理,在理论上的脆弱性和事实上的伪真性。显然,泰勒提出的只能是科学管理而不是知识管理。

虽然以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科学管理有些缺陷,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管理无疑是有突破性和推动性的学说,对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结论

知识管理的研究概括起来,也是对知识对象和知识过程的研究。从静态的知识对象认知,到动态的知识过程创造,知识管理也是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从研究的内容实质上看,知识管理继承了科学管理。虽然科学管理并没有明确提出一些关于知识的概念,而且在知识的前提上有缺陷,但是,这并不妨碍科学管理作为知识管理先驱的意义。

科学管理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先驱,但是,对于知识的解释,知识从组织中抽象出来的过程,知识优化等问题,科学管理并没有给出说明,认识也不足。这些问题是留给知识管理的挑战,也成了知识管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科学管理原理范文第4篇

教育学的科学化话题,在教育学史上被提及的次数是非常多的,但是一直到现在,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没有使存在的难题得到真正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及矛盾产生的根源就是什么是科学化和科学,教育的理论能不能成为科学的理论,怎么样才能建立起科学化教育学的学科,教育学的原理是不是就应该是教育的科学,这些问题在各家的看法都是相差很远的,经过长期研究和发展也没能得到统一的意见。

一、教育学原理学科科学化在中国的产生

在我国,教育学具有现代内涵,并且是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时间大约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项学科的产生有可能就是当时因为兴办师范院校的需要,也是由于西学东渐而产生的。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中国的社会科学群中最早成形学科之一,其最早登上了各个高等学校的讲坛,但是我国引入的教育学,在内在学科的理论根基上是十分缺乏的,在引进的一开始就与传统没有关系,是一种被全盘西化的学科。在我国二十世纪教育学发展中,其直接使用的功能仅仅就限定在师范院校这一场所中,将教育学是人类知识的总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当成示范学校的教学课程,并且将两者混为一谈。教育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跟教育学教材编写产生联系。我国的教育学教材,只是对知识进行组合或者转述,在教材中大量讲述的都是其他国家的理论,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这种状态虽然发生了转变,但是研究还在初级阶段,没有在整体上进行突破。

二、教育学原理学科科学化的研究

首先,应该在理论、思想和观念上应该进行明确区分。在理论上应该是优美、明晰、精炼的;在思想上应该是体系化的,博大而又深刻的;在观念上应该具有非体系化特征,是肤浅和常识性的。任何一个人在教育的观念上都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教育的思想上,一些思想家以及伟大的人物可能会拥有。但是再教育的理论上只有一些教育学家才可以进行建构,指的就是教育科学中的专家,他们教育学看成是一门科学来进行研究,并且把这种研究当成职业。

其次,对于教育理论科学化的问题来说,在当前课程和评价改革中,有很多的研究学者对实证主义的评价模式进行批判,对教育评价科学化和科学性的问题进行论证。在此之中影响比较大的就是,科学的精神就是科学实质,他表现出来的是实事求是和理性的问题,教育的评价只要做到实事求是和理性就算是科学的了,我对这一种观点是有一定意见的。在这种论断中,看上去好像是两个比较独立的判断句,但是它构成的是一个有因果复句的演绎推理表达。因为科学的精神就是科学的实质,它主要表现出来的就是实事求是和理性,所以说教育的评价只要做到实事求是和理性就是科学的。这个推理在前提上就不正确,科学精神不是科学的实质,应该是科学的方法,科学方法的典型性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将次要的因素舍弃,然后将简化理论假说建立起来,根据假说进行相关决策和预言,并且用实践对其进行检验。理论假说存在的合理性也只是一时的,如果证明出来是假的,就要将其抛弃或者修正,这种事情是必然存在的。科学精神存在固然是好的,但是这种精神的存在不一定导致科学的结论和行为,但是科学的方法却可以做到。思维中存在的共性就是理性,并不是科学思维独有的。教育的评判是将价值和科学评判相互结合统一起来的,科学判断应该是价值判断统一起来进行的,是为价值判断进行服务的。比较严格说来,在评价这一主题之下进行科学化问题的讨论是不适合的,任何的评价都是价值判断,这一点在本质上和科学要求上的价值中立是存在差别的。

还有学者根据物理学的术语提出,学生的质量反映状态量,教育的质量反映出来的是过程量,用学生的质量来衡量教育的质量是在概念上产生的严重的错误。教育质量是过程量,主要表现出来的就是学生质量的变化。这个值应该是再教育过程一开始的时候就存在的,当前的学生质量和初始的学生质量之间的差值,也就是学生的质量增值,这个论断涉及到的主要是方法,在根本上就对以往在实践中进行的教育的评价方式持否定的态度。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判断者也出现了概念方面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质量不一定就是状态量,说是过程量也是可以的;教育的质量不一定就是过程量,说是状态量也是可以的。发生的这一切主要都是研究的人员怎么样界定过程量、状态量、学生质量以及教育质量来决定的。国际上的标准化组织对于质量界定是这样的:过程、体系或者产品的一种固有的特性,可以满足顾客还有其他相关方面一些要求的能力。所以说,教育的质量用学生的质量来衡量是正确的。

三、结语

科学管理原理范文第5篇

在南京任上,李源潮就因用强硬的手腕抓干部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而闻名。2002年12月任江苏省委书记之初,李源潮就遭遇“铁本事件”。铁本案实际上是因地方政府掌控民营企业命运并为其政绩服务而起,很典型地反映了地方的利益取向与中央宏观调控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政府职能的错位,对市场的参与程度之深,退出难度之大。

在“铁本事件”引发的整顿中,常州一批官员用自己的乌纱帽为经济过热买了单。不但铁本公司的有关人员被拘捕,8名政府要员也被严厉查处,其中包括常州市委书记。

为了加速江苏的经济发展,李源潮提出江苏要学习浙江,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浙江有“温州模式”,江苏有“苏南模式”,两种模式并存,并暗中较量了20余年,今天江苏“提出”学习浙江,其遭遇的最大挑战就是“苏南模式”固有的政府主导型的经济管理体制。从长远看,“民营江苏”的题中之意,就是要以市场主导型管理体制取代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在此过程中,政府一方面要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民营经济逐步发展壮大的同时,政府还要适时、逐步地淡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