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十三岁的际遇

十三岁的际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十三岁的际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十三岁的际遇范文第1篇

北大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好地方,可是,在我看来她是那么遥远,几乎是我不可能实现的。然而,一个几乎和我年龄相同的女孩——田晓菲,竟然凭着自己实力考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这不得不使我对她产生无比的羡慕。当然他带给我更多的是震撼和惊讶。

漫步在中学的校园里,我感到一丝迷茫。在学校中,我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没有人发现我,我只是静静的呆在属于我的角落里,作者、看者。我也许并不出众,没有哪方面的特长,请别为我担心,我有我的理想,我有一颗永不放弃的新,我要为我的理想努力奋斗,我回一步一步的向前走,踏踏实实地读完每一样学科。

理想是那润泽的照亮生命的东西,理想是那种淡而久长的东西,理想是支持人类前进的东西。然而我的理想虽然简单,却足以能够鼓舞我前进,四个字——考上北大。尽管我没有田晓菲那样幸运,仅仅十三岁就可以踏上大学的校门。我则要靠自己的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完成儿是这美好的理想!

十三岁的际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 交通事故 人员疏散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042-02

1 前言

随着道路交通不断发展与汽车日益广泛的使用,道路交通事故频频发生,造成大量人员的伤亡,而很多伤亡是由于事故后的抢救不及时而造成的。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已逐渐被应用在道路交通安全和道路交通事故鉴定领域,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及难点。

由计算机模拟分析事故情况在特定不易进行救援情境下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计算机分析得出报告,并制定预先的救援方案以应对不同的事故。由于现阶段PC-Crash软件在交通事故模拟方面已经相当成熟,所以本论文以PC-Crash为基础,对于曲线型公路隧道的交通事故进行模拟并制定相关的救援方案。

2 车辆正面高速碰撞事故车辆损伤评价模型

由碰撞前后的动量不变可得

式中 m1和m2——物体1和物体2的质量

v10和v20——物体1,2碰撞前的速度

v1和v2——物体1,2碰撞后的速度

由恢复系数的定义可知,碰撞前后的速度变化可唯一确定,即

根据上式,可以得出汽车1速度变化量V为

由此可知,两质量相等的汽车在速度相同情况下为完全塑性正面碰撞,它们有效碰撞速度和同一车速下与固定壁的碰撞是相同的,所以碰撞损害程度也应相同。

3 PC-Crash算法原理

汽车碰撞因碰撞条件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碰撞形式可主要划分为正面碰撞、侧面碰撞与追尾碰撞和翻车等。一般碰撞行为中,两车初始接触开始到车辆彼此分开,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甚至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数次连续碰撞,在这一碰撞的瞬间,车辆的内在动量和动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表现为行驶速度、运行轨迹和车体的毁损与地面的刮擦等方面。

汽车碰撞运动过程主要与车辆行驶的速度、车辆的性能、撞击的部位、制动措施的采取等有关,行驶的速度越大、制动就会效果越差,撞击过程也就越激烈、车辆形变也越严重、车辆运动变化也就会越大。另外,不同碰撞的形式、碰撞的角度对车辆运动也存在影响。

汽车碰撞等交通事故对于隧道运营产生了不利影响,根据调研情况,结合软件分析,选取行车速度、车距、车辆刹车性能、乘客安全等作为评价指标。

奥地利H.Steffan博士开发了PC-Crash软件,是用于典型的交通事故模拟系统,近年来还在不断的完善,将多体系统动力学的软件MADYMO的人体模型引入了车辆的碰撞等事故情形的分析模拟中。

4 PC-Crash软件模拟情况

4.1 计算情况

采取时速为60Km/h的行车速度,两车相向相撞。

参数:制动时间:红车为车1 Lotus 618为0.66s;蓝车为车2 Ford V8 302为0.68s。碰撞时间:0.630s,刹车因素:90。

情境模拟:

4.2 计算结果

两车侧碰及追尾碰撞的最大影响范围为35m。

隧道内车辆以80km/h行驶时,在半径为600m的曲线上视距为125m,能够保证后车在安全距离内停下。

相同可视距离条件下,限速值越大,安全性越小;相同限速值条件下,可视距离越大,安全性越小。

5 车辆事故紧急救援的实施方案

监控中心接收了来自车辆事故的呼救信息后便要立即采取紧急救援程序,根据车辆的事故情况提供各种情况下的紧急救援方案,事故的实施过程如图3所示。

6 人员疏散

隧道事故一旦发生,首先必须首先保证司乘人员安全疏散,所以疏散设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隧道一般都采用单向双制通车模式,因此对于此类隧道的疏散设计,主要是首先保证发生火灾和其他事故时,隧道内的司乘人员可以及时撤离到安全的地带。

平行安全隧道和主隧道应按一定距离设置疏散口和横通道相连,一旦车辆在隧道发生事故,人员能通过横通道进入平行安全的通道,然后通过平行安全的通道达到安全的地带。

隧道人员疏散的三种方式:

(1)双孔隧道横向联络通道的疏散方式。事故发生时,司乘人员应从连续得横通道进入相邻得隧道后,可以达到安全状态,所以这种人员疏散方式为水平横向疏散。

(2)水平辅助隧道的疏散方式。这种方式的疏散适用于相对地质条件不太好的山岭和水底隧道,所以施工时应先期开挖一条小型得导洞,然后利用导洞的勘探地质条件,作为施工服务的通道,后期也可作为人员疏散和维修通道的使用,主隧道每隔一定的间距和水平辅助隧道连接后,人员可从安全门进入辅助隧道,沿辅助隧道疏散到隧道两端,或者可通过中部的塔井楼梯到安全区域,此疏散方式为水平纵向的疏散方式。

(3)内部纵向通道的疏散方式。利用隧道内行车的道路面以下空间建成可以纵向逃生的通道,每隔一定的间距设置紧急出口和滑行坡道,和路面之下逃生通道连通,并且沿下部通道进入塔井或者隧道两端逃生,此方式为垂直纵向疏散方式。

参考文献:

[1] 方正,黄松涛,袁建平,等.城市水底隧道人员疏散方式的比较[J].铁道工程学报,2008(11).

十三岁的际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探究辨析;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听、说、读、练的全过程,通过思维训练带动语言训练。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

(1)提问导读。例如教《十三岁的际遇》时,开始进行这样的谈话:什么是际遇?(生:机遇,时运……)课题中十三岁的际遇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很快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发现疑点是学生读书的起步阶段,引疑之后,教师要相机疏导,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

(2)辨析词语。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换成另一个词表达,让学生分析、比较,激发其思考的兴趣。如《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有一句: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学生知道这里的“透”是喘一下气的意思;“占卜他们的命运”是指询问米价。我进一步追问学生,如果把“透”换成“喘”,把“占卜他们的命运”换成“询问米价”,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通过辨析,学生明白原句反映了农民丰收后心中很不踏实,是捏着一把汗去问米价的,所以“气也不透一口”像“占卜”一样,关注他们的凶吉祸福。

(3)创设情境。努力把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环境变成可以感知的直观形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蔚蓝的王国》一课时,通过画面、音乐、语言的描述方式把那种优美的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如临其境,通过眼看、耳听、口诵、心思,学生陶醉在屠格涅夫营造的蔚蓝梦幻的意境之中,展开联想,激发思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课文中的典型人物的言行来创设情景,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以激发其求知欲。

(4)分析综合。对一些基础知识,应采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基本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如教《天上的街市》一课,讲事物和联想时,我边提问边板书,“远远的街灯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这里的第一个明星,第二个街灯是诗人看到的吗?(板书:联想)这些联想是看到什么才产生的?(板书:事物)诗中用来联想的词是什么?(板书:好像)

教师通过这些具体内容,讲清了什么是实实在在的事物,什么是联想,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以及事物加联想的作用和常见的形式。接着,又要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写由事物引起联想的句子,使概念具体化。

(5)步步探究。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孔乙己叫什么名字吗?”我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既而教室里逐渐安静下来了,接着就发现少数同学窃窃私语,互相讨论。不一会就有几位同学纷纷举手回答:“孔乙己没有名字,只知道他姓孔。”接着绝大多数同学都说孔乙己没有名字。于是我立马抓住教学契机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孔乙己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名知识分子和丁举人一样都是读书之人,只是由于他屡试不中,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最后却落个穷困潦倒的悲惨结局,以致连个完整姓名符号也没混到,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这一连串的提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探究,激发思维,最后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主旨。

(6)揭示规律。规律应具有指向性和层次性。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起作用。比如,写人的文章常有一些语言反映文章的中心和人物的思想。这些语言,句子短、意义深,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捕捉、思索。

(7)大胆质疑。指导学生质疑,能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陶行知先生曾编了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者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如我教《我的叔叔于勒》,一开始不少学生提出:为什么课文对于勒有那么多不同的称呼?我启发学生自己读书分类找答案。

(8)求异思维。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发散——集中——发散——集中”,教师逐层深入地思维引领,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就愈来愈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

黑格尔说得好:“没有人能够替别人思考,正如没有人能够替别人饮食一样。”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探求阅读教学规律,摸索阅读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这是一个难题,还有待我们在教学中进一步摸索探究。

参考文献:

[1]李群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浅探[J].教学

与管理,2012(3).

[2]龙家成.谈谈创设情境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十三岁的际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走入文本 提高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44-02

怎样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我从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亲身实践中得出了要想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做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必须做好“走入文本”的基本功课的答案。

一、走入文本是教师备课的首要功课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最先应做的事是什么?我的看法是:一切从文本本身出发,阅读文本,钻研文本,确立教学重点,确立教学目标,把握课堂教学的任务方向。

《端午日》一课,我研读文本,将对“赛龙舟”场面的研读确立为了教学的重点。那气氛紧张热烈的赛船场面,那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感染了我,让我看到了这段文字字里行间所散发出的端午日那特有的节日气氛――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因为就是这样的写法突出了那热闹的赛龙舟场面!教学重点确立了。

二、走入文本是教师获取教学信息的必要途径

1.读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中的“整体感知”时,会设计怎样的问题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呢,不是要通过自己的阅读来佐证吗?

比如《本命年的回想》,抓住时间顺序,用圈点出动词和名词的方法,很好理顺。例如:炒――年货。

2.读出文章的意境感情

通过阅读,品味情境,把握感情,我们对文本的钻研进入了更深一层境界。

《十三岁的际遇》一课,那首“我是不系之舟”的小诗成为理解文本的难点――“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为“目的”而不“停留”;“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容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没有“绳索和帆桅”,那靠什么行驶?靠“意志”!

圈出关键词,仔细品味,作者那永不满足的不断进取的精神气质不就从文本中品读出来了吗?

3.读出文章的写法特色

好的文章可以从多方面给学生以写作的范例:比如《本命年的回想》,第四小节,我设计这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将过年习俗写得生动有趣,让你如此想参加的?引导学生认识刘绍棠的写作特色。而学生也正是从文章“对过年的每一点回忆,都是一幅民俗风景画”的角度认识了这位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的“京郊风俗画家”。

4.读出作者的思想倾向

怎样从那些情感复杂,思想倾向隐藏较深的散文中读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呢呢?钥匙还是要到我们的课本里找!

品品这几句鲁迅的《雪》中饱含作者情思的话吧:“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气质――磅礴的语言,透露出与凛冽的严冬奋战的激情!文本的精髓,不就在品读中深入我心,深入学生之心了吗?

5.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每篇文章的成就,在作者动笔之初,都有一个强烈的内动力驱使作者拿起笔的,都是有写作意图的。

请看梁衡的《夏》,“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作者是不是“有闲情逸致的人”?――不是!那他是怎样的人?那作者写作这篇文章要让我们阅读者得到什么启示呢?――投入到这种紧张的创造美好生活的旋律中吧,在劳动中创造美好生活!

6.读出作者的人品风格

循着作者作品的足迹,我们看到了凸显出作品的一个立体的作者形象。不由得吟诵起的《沁园春・雪》――一个眼界开阔,高瞻远瞩的无产阶级伟大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形象是多么高大!

三、走入文本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1.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需要与新课程理念、本册教学重点、单元教学重点相联系,更要从文本出发,通过阅读来把握。而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根植于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通过品味关键句、关键词来达成。

在设计《本命年的回想》的教学目标时,我设计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a.学习独立阅读,整体感知,能够按时间的推移,概括说出京郊运河地区的春节风俗。

b.品读本文生动传神、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群众语言,说出这些语句的特色和作用。

c.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说出自己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a.朗读、小组合作。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品读文本,了解地方特色,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这些教学目标就是我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阅读过程而确立的。在课堂教学时,也是依据自己阅读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授课流程顺畅自然,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2.教学重点的确立与突出

教学重点的确立还是要走入文本,感受氛围,从中提取。而对于教学重点的突出,就是要读――精读、细读、比较着读,读出画面、读出色彩、读出情感、读出情趣。读出作者的写法之妙、写作意图(《端午日》教学重点的确立与突出既是如此)。

3.教学难点的确立与突破

十三岁的际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初中生的汉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形成初中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阅读体魄只重视表现现象,讲究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字、词、句的理解等等,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只有开阔学生的眼界,进行适当的阅读延伸,才能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只有创设有效的情境,通过有效的预习、有效的合作,才能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语文阅读的快乐。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简单,教学方法单一,直接影响了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初中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时感觉不太顺畅,教师上课的激情不够高涨,教学效果不太明显。

(一)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

课前准备是一堂课教学效果的保证,课前准备不充分,学生的兴趣就会不高,教师也讲不出内容。许多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课前准备不充争,只是简单的应付,或是直接将语文教材的内容作为阅读教学的材料。初中语文教师没有制定相对应的阅读教学目标,没有指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的习惯,只是边教边引导,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较少

教学引导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许多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讲解阅读材料,概括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或者一些汉语语言结构及词汇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引导较少,不利于学生对阅读材料更深深层的理解,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适当的延伸欠缺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没有发挥教育手段的真正作用,没有延伸教学内容。只是任务式的进行阅读教学,针对阅读材料进行教学,不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这种教学方式容易让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活力得不到展现,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就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进行有效的预习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课前预习准备充分,学生课堂学习就得心应手,而且轻松自如。但许多学习不太重视预习,因为预习通常都是比较泛的内容,需要学生自主学习,一些自主约束能力不强的学生很难完成预习,或者只是应付。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经常性的布置课前预习、课后读后感,相关教学内容拓展阅读,让学生感觉到预习的快乐。例如,教授《济南的冬天》前,布置几个课前预习,要求同学们从网络上查找几篇与济南冬天相关的文字片段,从这些文字片段找到济南冬天的美;同时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探究,带着问题去预习,教师可以提类似“你们比较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一段?”“济南冬天的美在哪里?”等等,这样有效的预习,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字处理能力。

(二)创设有效的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有利于教学实施的环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喜欢学习,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创设有效的情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解释学生不太理解的段落,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授《十三岁的际遇》时,可以营造一种情境,体会文中“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假设学生自己十三岁那年立下了一个誓言“我要考取北京大学”,然后经过多年以后,考取了北京大学。营造这种情境以后,让学生畅所欲言,“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通过学生这种自由表达的方式,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让学生也感觉到北京大学的真正“精髓”,传扬北京大学的这种“精髓”。

(三)开展有效的合作

21世纪人才是综合素质强的一代,团队协作是21世纪人才最突出的表现。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合作,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是人与教材内容的合作。但目前,许多学生的团队精神不强,协作的能力普遍偏弱,他们不愿意或不喜欢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开展有效的合作,通过小组的方式开展阅读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快乐,喜欢上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例如,教授《论语》时,让学生三五个分成一个小组,通过小组来表演与朗读课文内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就由一名学生责任阅读,其它几名学生就负责表演。最后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评审团,评价哪个小组效果好。这种有效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有效的提高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三、结语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追求的,但受各方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有效性并不够理想,难以实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要想实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进行有效的预习,创设有效的情境,开展有效的合作,改革传统教学观念,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