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无可奈何造句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自然真率 直抒胸臆
李煜的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直抒胸臆,即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它所有的词都是由自己的亲切感受生发的,大胆抒写,绝无拘束,使词中的情、事、景象等等都跃现在读者眼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上阕写景,朝雨晚风苦苦相逼推残春意;下阕写人,风风雨雨中人的韶华消尽青春销磨。末句说“人生长恨水长东”,没有一点丽香艳的修饰,没有一点镶金嵌玉的词藻,完全是真率地倾吐情怀。就是没有文学修养的人读了之后也可以有相当深刻的印象。这充分反应了作者“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见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个性。这说明李煜已经打破了花间词人多不在词中抒写个人真性情的境地,为当时词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二、多用白描 形象鲜明
李煜词的另一种重要特色就是白描手法的运用。他不但善于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构造富有立体感的画面,更善于抓住客观景物中最富特色之处,造成特有的艺术氛围,将自己抽象的情思具体化。如《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最后一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给人一种深愁难解,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这更增加了整首词的意境深度,韵味悠长,引人深思。另外,他写愁眉不展,用的句子是“不放双眉时暂开”(《采桑子》);写落红满地,用的句子是“片红休扫仅从伊”(《喜迁莺》)。把一般的情景写成有意识的活动,或者说把有意识的活动从一般的情景中表现出来,就加深了句子里所含蓄的意味,加强了作品里人物活跃的气氛,从而就增加了作品感染人的强力。
三、对比强烈 字字血泪
李煜词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具体内容往往是通过对比的写法来表达出当时的心情,如《望江南》(多少恨)一开头就把“恨”字指点出来,恨的是往日繁华的消失,今日处境的凄凉。而《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昨夜风兼雨)等都用鲜明的今昔对比,缅怀失去的繁华,不禁使心为之痛,情为之哀,欢愉已像梦幻一样从此消失,而留下的只有在无可奈何的境域中深沉的叹息。而那首据说直接造成他死因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则更集中的表达了他的深哀剧痛:其词以流利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心中的无限愁绪,表现了他对故国的绵绵不尽的哀思,对往日生活的深情怀恋。结尾俩句概括了作者满腔悲愤。有如长江大河之水奔流直下,一泻千里,加重了全词的感染力量。
四、语言清纯 字句精炼
艺术语言的创造和生动口语的连用,这是李煜词取得艺术成就的一个主要因素。他所运用的语言都是清纯明朗的,如《一斛珠》(晓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等首都摒弃了许多装饰、涂抹的用法,用的都是清纯明朗的句子,有时还吸取一些生动的口语,如“酒恶”、“些儿个”、“忙杀”之类。
李煜入宋以后的作品,由于生活作风、思想感情的转变,表现手法也更加熟练,对于艺术语言的创造达到了更高的境地。如“人生仇恨何难免”(《子夜歌》),“多少恨”(《望江南》),“闲梦远”(《望江梅》),“春花秋月何时了”(《虞美人》),“帘外雨潺潺”(《浪淘沙》)等首,包蕴着许多不容易明白说出的内容,但谈起来竟像脱口而出,随笔写成,看不出一点锻炼的痕迹而自然达到清纯明朗的境地。
李煜词在语言方面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的境地,是和他用字造句的精炼准确分不开的。《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个“锁”字把作者当时那种无法与他人诉说的离愁别恨表达的淋淳尽致,是非常形象生动的传神之字。
【技巧指津】
具体来说可依照以下步骤进行仿写:
第一步:明确仿照内容,找准仿照对象。根据仿写题的不同形式,找出题目要求仿写的内容。仿写对象是和例句一样的还是另选,都需要注意。
第二步:审清仿写要求,找全模仿要点。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审”,审题型,明确答题方向;审题干,明确显性要求;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这样就可以从语法、修辞、色彩、表述等不同角度找全模仿点。
第三步:确定仿写主题,尝试初步模仿。根据找到的模仿点确立好仿写的主题,做到五个一致。句式一致,仿写的内容要和例句或画线的内容的句式相同。首先,要明辨结构,是短语,还是句子;其次,要分辨修辞,是排比句、比喻句,还是对偶句。话题一致,仿写的内容要符合主旨,不能偏离了话题。主体一致,仿写内容的陈述主体应和前后的一致,不然,语言的前后衔接就会脱节,语势也会不连贯,从而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修辞一致,就是要切合要求,要么和例句相同,要么和前后一致。仿句中排比、比喻、对偶、反问出现得较多。此外,拟人、对比等也要注意。情境一致,仿写的内容要做到感情一致,风格一致,色彩一致。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语言的感情基调,或昂扬,或低沉,或乐观,或消极,或明快,或暗淡。
第四步:修改仿写内容,力求形似神似。仿写结束后要根据要求修改,做到与例句一致,形神兼备。句式结构、修辞格基本相同;内容合理、感情和谐;格调一致、语体统一。
【经典考题】
1. 嵌入式仿写
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考上下文,在横线上模写出恰当的句子。(安徽高考卷)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有多么华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他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
解析:这是一道嵌入式仿写题。嵌入式仿写所写句子夹在已供材料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句式或前或后要相同。本题除了句式的要求外,最为关键的是修辞手法,原句中的“窗口” “灯塔”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答案所给的“桥梁” “阶梯”就是很好的模仿,解答时要先选定好喻体,剩下的就容易了。再如“航船” “春风” “甘霖” “绿洲”之类的喻体。
答案示例:①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②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多么丰富;③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阶梯。
2. 续写式仿写
仿照给定的句子续写两句话。要求:续写部分与给定的句子构成排比,表达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四川高考卷)
树是水土的卫士,让它绿化大地山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续写式仿写题,要求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要注意要语意连贯,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表现环保主题。确定三个模仿点:在句式上一致,即“……是……,让它……”;内容上表达环境保护;修辞上暗喻。
答案示例:水是生命的源泉,让它滋润世间万物。鸟是人类伙伴,让它自由飞翔蓝天。
3. 命题式仿写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全国高考卷Ⅰ)
谦恭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谦恭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谦恭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解析:本题是命题式仿写题。一般会设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按照例句式仿写。分析示例所给的句子,我们会发现是一个由比喻句形成的排比句,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析排比句内部关系,看看它们是层递还是平行排列,同时还要注意比喻的设喻的角度。例句分别从听觉、味觉和视觉角度进行设喻,并且形成了一个并列的句式。这样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进行造句就可以了。
答案示例:(1)自信是一种绚丽但不繁杂的色彩;自信是一种响亮但不过早的声音;自信是一种清香但不腻人的味道。(2)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成熟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调;成熟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成熟是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成熟是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牛刀小试】
1. 仿照例句,再补写两个句子,要求字数相等,句式一致,内涵相近。
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变得繁花似锦,光艳夺人;
如果说他的命运________________,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说他的命运________________,那么因为他的坚强意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仿照下面画线句的示例,根据提示补出另两个句子,使语段构成排比。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字数大致相等,语言优美,语境相符。
“无可奈何花落去”,在我们或喜或忧的时刻,总有一些美好的事物正准备随时消逝。失去可能是在你无法预知的某个时刻遽然而至,使你猝不及防,及至挽留不住时,只剩你嚎啕大哭的悔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去,总令人无奈、令人惆怅!
3. 仿照画线句子,以“消极”为话题补写句子。
人生有两种生活态度:积极或消极。我们选择积极,因为积极意味着努力,且在努力之时,会让自己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第二、三学段的习作目标中分别提出如下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二)语文教师最头疼的工作莫过于批改作文,要终日埋头于堆积如山的作文中间,忙得焦头烂额。辛辛苦苦批阅的作文发下去后,学生却只注重分数,对于评语不屑一顾,老师的心血就付之东流。这种状况令大多数语文教师大为头疼,却又无可奈何。
(三)作文互批互评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机会参与批改他人的作文,这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一件新鲜事,能让他们兴奋起来。过去,他们对老师是仰望,认为本子上的圈圈点点,勾勾画画神秘莫测,非老师不可完成。如今,他们要亲自触摸那神秘的东西,其兴奋程度可想而知。
(四)作文互批互评能让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长此以往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学生在互批互评的过程中,发现别人文章中的错处,并修改,这本身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久而久之,就会慢慢地学到别人的写作方法,借鉴别人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从批改他人的作文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习作水平,这是我们提倡学生作文互批互评的终极目的。
二、培养学生作文互批互评在哪个学段开始最合适
学生互批互评的研究最佳起始阶段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开始学写作文,对作文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三年级的习作基本上是老师全批全改,精心写评语,评讲作文。对作文的批改和评价不会是一片空白,鉴于此,在这个学段开始培养学生的互批互评非常合适。
三、怎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作文互批互评产生兴趣
一是借助大作家,著名诗人修改自己文章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叶圣陶先生给学生时代的大作家肖复兴修改作文的故事等。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班队会上把这些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懂得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道理。写完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更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诱人光芒,而且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用进步吸引学生。学生初步尝试自评和互评之后,大部分学生都会感觉到自己的习作有小小的进步,感受自改与互改作文带来的喜悦,老师要立马抓住这个契机,激发他们互改互评的兴趣。
四、如何指导学生互批互评
(一)做好改前指导。在学生进行互批互评前,教师要做好改前指导。四年级的第一次作文之前,老师就要先上本册第七单元第26课课后的知识链接“叶圣陶先生给中学时代的作家肖复兴修改的习作《一张画像》,学习用符号修改作文”。建议这个知识点用两节课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文章需要修改的内容:错别字,不恰当的词,用错的标点和不通顺的句子。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第二课时,学生明确这些符号的特定意义后,明确了要修改的内容之后,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第一单元的主题写一段话,写完之后,先学着用修改符号自批,然后同桌的同学互批。老师现场作指导。最后收齐学生的作文,一一认真检查,个别辅导,人人过关。这个改前的指导非常重要和必要。
(二)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四年级上学期学生作文互批互评的训练重点,只批不评。每次作文都先安排自改,然后互改,由老师写评语。老师的评语分两部分:一是对学生作文作评价,二是对改作文的同学批改作文的水平做评价。老师把写好评语的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后,要求作者和修改者必须共同阅读,这样做可以逐步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四年级下学期,可以指导学生在修改好文章之后写简单的评语。同样,学生在互评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写评语指导。学生初始写评语可以用较固定的填空式的方法写评语。在下半期的时候,就要指导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写开放式的评语,让评语中肯且不失新意,百花齐放,各有特色。
五六年级进一步规范修改作文的符号,让学生不仅能改文章的错别字、不恰当的词、用错的标点和不通顺的句子,还能看文章是否运用适当的修辞方法和恰当的写作手法,文章是否有真情实感。经过一阶段的训练,在用字、遣词、造句、表达、情感等方面都已能够进行较好的评改,再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对文章的选材进行评改,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合适,是否注意详略。这样阶梯式循序渐进的方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使学生切实掌握互评互改的方法。
五、作文互批互评的形式有哪些
讨论式批阅。讨论式批阅的原则是小组内成员讨论共同完成。这种集体评价最公正,最完善,因为分歧的意见可以通过讨论获得比较一致的见解。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对本次作文的要求更明确,对别人的优缺点达成共识,从而完善自己的作文。
互补式批阅。这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进行互补的一种批阅方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互相批阅,就可以互相借鉴,从而提高能力。
抽签式批阅。常给固定的一个人改,时间一长,也会出现厌烦的情绪,教师可采取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抽签式批阅,也就是指学生无法选择,抽到谁的作文就改谁的。这种批阅方式对学生来说有一种新鲜感,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六、教师在互批互评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一、竞赛激励法的使用价值
竞赛激励法就是教师利用人人都有的追求成功、展示自我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设置各种形式的竞赛,激励学生为实现个人或集体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以此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它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使语文课堂活起来,从而达到学生爱学,教师乐教。
在实际操作时,可以将教学内容编成竞赛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既公平又合理的竞赛规则,让学生分组比赛,从而完成新知学习。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积极进取,争取获胜,满足学生快乐学习的需要。
二、竞赛激励法的实施策略
综合性学习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领域。教学中,我常采用竞赛激励的方法组织教学,进行开放、多元的综合性学习设计,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人教版六年级上第六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平台。文本只是一个轮廓而已,给学生和老师一个大略的建议,如何利用本次平台和机会,真正引领学生在茫茫诗海获取一次酣畅淋漓的体验呢?下面我以此为例,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诗句对对碰
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方阵,一方阵说出自己搜集的诗歌上句,要求另一方阵答出下句,交替进行,看哪个方阵,记得多,记得牢。
(二)趣味猜一猜
1.看图猜诗句。出示:《小儿垂钓》、《山行》、《游园不值》、《游子吟》等诗的相关图片,学生看图说出诗名和作者并朗诵诗句。
2.读诗猜成语。出示:①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②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④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成语猜古诗。出示:①柳暗花明;②万紫千红;③无可奈何,等等。
(三)接诗分一分
1.抢答诗句并分类。①飞流直下三千尺,?摇?摇 ?摇?摇(写景诗);②劝君更尽一杯酒,?摇 ?摇?摇?摇(送别诗);③举头望明月,?摇?摇 ?摇?摇(思乡诗),等等。
2.交流分类方法。给古诗分类的方法还有很多,除了按题材分,还可以按诗歌形式分为律诗、词、曲等,根据诗歌的内容如描写“月”、“花”、“四季”的,按诗歌的作者、朝代等分类。
(四)好诗品一品
诗特别注重遣词用字,凝练而鲜明生动,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能出神入化地描绘一番意境。接下来进入“入情入境品古诗”。
1.咬文嚼字。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说说“绿”和“敲”字好在哪?)
2.遣词补空。出示:溪涨清风(?摇?摇?摇?摇)面,月(?摇?摇?摇?摇)繁星满天。数只船(?摇?摇?摇?摇)浦口,(?摇?摇?摇?摇)声笛起山前。(这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师生交流,合作完成。)
(五)佳句用一用
1.用诗句造句子。出示:①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常用?摇 ?摇 ?摇?摇来教导我们;②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会很自然地吟诵起?摇?摇 ?摇 ?摇;③当身处异乡,适逢节日时,?摇?摇 ?摇?摇常会用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④当遇到一道难题,不得其解,?摇?摇 ?摇?摇时,爸爸走过来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摇?摇 ?摇?摇,等等。
2用诗写片断。出示:①周末,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郊游……②我漫步在天井湖畔,独自享受那夜色之美……③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同窗六载,分别在即……
三、竞赛激励法的运用反思
杨绛是当代著名散文家,她在课文《老王》里叙述了与一位人力车夫交往的经历,写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的天性,给作者带来知识分子良心上的反思。杨绛就这样反思着,直到“走到人生边上”……
杨绛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只和自己讨论,她的讨论与学术无关,甚至与她暂时栖身的这个热闹世界也无关。她讨论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她是在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准备。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她如此诚实,以至于经常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却得到了可靠的真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在前言中,杨先生如此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这一段话点出了她要讨论的两大主题,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灵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们读下去便知道,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在讨论人生的价值时,杨先生强调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不过,这里的“灵”,并不是灵魂。杨先生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可是仔细思考之后,很惊讶地发现,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读到这句话,我也很惊讶,因为我们常说的灵与肉的斗争,不就是灵魂与肉体的斗争吗?但是,接着我发现,她把“灵魂”和“灵”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是很有道理的。她说的灵魂,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见的灵魂附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了一条人命,且个个自称为“我”。据我理解,这个意义上的灵魂,相当于每一个人的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面上是肉在与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所以,杨先生说:“灵魂虽然带上一个‘灵’字,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许更确切。
肉与魂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杨先生造了一个复合概念,叫“灵性良心”。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据我理解,这个“灵性良心”就相当于孟子说的人性固有的善“端”,佛教说的人皆有之的“佛性”。这里有一个疑问:作为肉与魂的对立面,这个“灵性良心”当然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它究竟居于何处,又从何方而来?对此杨先生没有明说。综观全书,我的推测是,它与杨先生说的“大自然的神明”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个“大自然的神明”,基督教称作神,孔子称作天。那么,“灵性良心”也就是人身上的神性,是“大自然的神明”在人身上的体现。天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天对人有这个特殊的赋予。
接下来,杨先生对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讨论。她的结论是:这个目的绝不是人所创造的文明,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天地生人,着重的是人身上的“灵”,目的当然就是要让这个“灵”获胜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决定了人生的目的。唯有人能够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不妨说,人生的使命就是用“灵”引导“魂”,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灵魂”。用这个标准衡量,杨先生对人类的进步提出了质疑:几千年过去了,世道人心进步了吗?现代书籍浩如烟海,文化普及,各专业的研究务求精密,皆远胜于古人,但是对真理的认识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一句话,文明是大大发展了,但人之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甚进步。
尤使杨先生痛心的是:“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这位九十六岁的老人依然心明眼亮,对这个时代偏离神明指引的种种现象看得一清二楚:上帝已不在其位,财神爷当道,人世间只成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穷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恼之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好人更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不难看出,杨先生说的是她的切身感受。她不禁发出悲叹:“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
况且我们还看到,命运惯爱捉弄人,笨蛋、浑蛋安享富贵尊荣,不学无术可以欺世盗名,有品德的人一生困顿不遇,这类事例数不胜数。“造化小儿的胡作非为,造成了一个不合理的人世。”这就使人对上天的神明产生了怀疑。然而,杨先生不赞成怀疑和绝望,她说:“我们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设想其中或有缘故。因为上天的神明,岂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进而设问:“让我们生存的这么一个小小的地球,能是世人的归宿处吗?又安知这个不合理的人间,正是神明的大自然故意安排的呢?”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杨先生的潜台词是:这个人世间可能只是一个过渡,神明给人安排的真正归宿处可能在别处。在哪里呢?她没有说,但我们可设想的只能是类似佛教的净土、基督教的天国那样的所在了。
这一点推测,可由杨先生关于灵魂不灭的论述证明。她指出:人需要锻炼,而受锻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在灵魂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就仍在。她的结论是:“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那么,杨先生到底相信不相信灵魂不灭呢?在正文的末尾,她写道:“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止了。”看来不能说她完全相信,她好像是将信将疑,但信多于疑。虽然如此,我仍要说,她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因为在我看来,信仰的实质在于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世,好好锻炼灵魂。孔子说“祭神如神在”,一个人若能事事都怀着“如神在”的敬畏之心,就可以说是有信仰的了。
我无法不惊异于杨先生的敏锐,这位九十六岁的老人实在比绝大多数比她年轻的人更年轻,心智更活泼,精神更健康。作为证据的还有附在正文后面的“注释”,我劝读者千万不要错过,尤其是《温德先生爬树》《劳神父》《记比邻双鹊》《〈论语〉趣》诸篇,都是大手笔写出的好散文啊。尼采有言:“句子的步态表明作者是否疲倦了。”我们可以看出,杨先生在写这些文章时是怎样地毫不疲倦,精神饱满,兴趣盎然,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是怎样地胸有成竹,收放自如,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这些文章是一位九十六岁的老人写的吗?不可能。杨先生真是年轻!
(选自《读书》2007年第10期,有删节)
史海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