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家乐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的是生活节奏加快与社会压力剧增,人们越来越热衷于暂别城市的喧嚣,走进农村,亲近自然。当今世界,农家乐正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农家乐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家乐旅游源于19世纪30年代欧洲的“乡村旅游”,国内农家乐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成都的郊区龙泉驿书房村举办第一届桃花节,以“农家乐”来命名。我国农家乐虽然起步迟,但发展迅速。近年来,在很多城市的郊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农家乐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都市人假日、周末休闲娱乐的一种独特旅游形式。
二、我国农家乐旅游研究的学术动态
为了能够把握我国农家乐旅游研究脉络,我们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农家乐”作为关键词检索,选取到2015年12月的文献,共检索到792篇中文相关文献(见图1)。
通过上图可看出,我国农家乐旅游的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对于农家乐旅游的研究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9年以前。这一时期,国内鲜有农家乐旅游,部分地区农家乐旅游也是处在初步摸索的阶段,国内学者对于农家乐旅游的文献也寥寥无几。第二阶段:1999-2005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周假期的实行以及人们对于城郊旅游乃至乡村旅游的向往,农家乐旅游在国内逐渐兴起,并逐步发展,这一阶段国内学者对于农家乐旅游研究逐渐增多。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将2007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随着带薪休假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条件日益改善,农家乐旅游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具规模、最有代表性的形态,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学术界对于农家乐旅游的研究成果也显著增多。
三、农家乐旅游的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从文献资料分析看,当前国内农家乐旅游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和产业发展研究两大方面,我们总结了概念研究、开发意义研究、存在问题研究、发展模式研究、利益相关者研究、规划与设计研究等农家乐旅游热点问题的研究概述。
(一)农家乐旅游基础理论研究
1、农家乐旅游的概念研究
对于农家乐旅游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胡卫华(2002)从属性来定义农家乐,认为农家乐属于乡村旅游,利用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等资源,是一种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马艳霞(2003)从旅游产品的角度来概括,认为农家乐是一种旅游产品,内容就是观乡村景色、尝乡村淡饭蔬食、体农家生活习俗、品乡村文化意韵,其本身是一种乡村文化的内涵。郑光豹(2008)则从经济角度给出了定义:以乡村为背景,以休闲娱乐、农事文化、民俗风情、生态田园风光或特色民居为主要卖点的旅游形式;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城市居民、工薪阶层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农业经济、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的结合体。
关于农家乐旅游的定义目前在学术界并还未达成统一意见,但学术界多以田喜洲(2002)广义和狭义的定义为主,即狭义的农家乐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而广义的农家乐则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形式,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农家乐旅游的概念。
2、农家乐旅游的开发意义研究
农家乐旅游的开发不仅给游客带来了身心休憩的场所,也是农家乐当地居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手段。农家乐旅游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与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国内学者对于农家乐旅游的开发意义主要集中于经济、文化、环境生态和扶贫这四个方面。
经济方面:胡先群(1999)认为农家乐旅游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旅游一业带动多业发展,繁荣经济。农家乐旅游还可以带动农村就业,充分调动农村闲余劳动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文化方面:农家乐旅游给旅游地带来了人流、物流以及意识流、思想流,带来全新的观念和思想,大大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明意识,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胡卫华,2002)。环境生态方面:农家乐旅游既能为广大游客提供优美质朴的自然环境,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也有利于美化和改善乡村环境,创造清洁生态的农家乐休闲度假村。扶贫方面:王军(2009)认为农家乐旅游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及区域差异。
3、农家乐旅游存在问题研究
虽然农家乐旅游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纵观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农家乐旅游一般有以下的通病:在发展理念上存在缺乏创意理念、缺乏品牌战略、缺乏科学规划、文化含量低、定位模糊等问题(张文菊,2007);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经营不规范、经营模式雷同、管理不科学、竞争手段单一等问题(吴文智,2015);在人员素质上存在经营业主各自为营,合作意识弱、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在卫生消防上存在食品卫生有待加强、消防设施不全以及火灾隐患等问题(韩涛,2008)。
(二)农家乐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1、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模式研究
国内学者对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模式存在不同的划分,如开发模式、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制度模式、组织模式等,是从不同角度对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的探讨。学者们也根据不同地区总结了不同的发展模式。邹统钎(2005)将成都农家乐的发展模式分为农家园林型、观光果园型、景区旅舍型、花园客栈型、养殖科普型、农事体验型、川西民居型等。李菁、米薇(2007)对宁波农家乐旅游开发模式从旅游产品角度分为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美味佳肴型,从分布地域角度分为都市郊区型、景区依托型,从投资开发主体角度分为农户联合型、公司+农户型、公司+社区+农户型、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型、股份制模式。
2、农家乐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研究
农家乐旅游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游客、业主、当地居民、当地政府等,国内学者对于农家乐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多集中于游客和业主。
对于农家乐旅游的游客研究,丁华(2008)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秦岭北坡农家乐客源市场的人口学及地理空间等特征,揭示了游客以空间尺度较小的周末一日游为主等行为模式规律。孙莹(2011)对西安城郊型农家乐实证调研,分析指出城郊型农家乐交通环境至关重要,季节性影响较小,主要限制因素是天气,并且游客重游率及忠诚度较高。
对于农家乐经营业主的研究,王秀红学者(2009)研究较为全面,他主要以上海、武汉和成都近郊农家乐业主为研究对象,从开业起始目标、开业动机、开办原因、业主家庭目标、业主开办农家乐满意度等多方面对业主进行了研究。
3、农家乐旅游的规划与设计研究
农家乐旅游的开发离不开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吴倩妮(2006)从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人员培训,深化文化内涵五个方面对农家乐旅游设计提出了建议。江山(2008)则提出对农家乐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迎合城市发展、城乡一体规划、区域环境建设统一起来,贯彻从宏观到微观的规划模式。李巧玲(2015)从农家乐旅游产品角度,提出应激发旅游产品设计创意活力、强化旅游产品品牌战略、丰富旅游产品营销渠道、优化旅游产品开发制度环境。
四、农家乐旅游研究评述
关键词:农家乐;开业; 原因; 研究
中图分类号:F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101-02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我国现代形式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始于1987年四川成都龙泉驿成功举办的第一届桃花节,目前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我国农家乐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各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发展农家乐改善乡村的经济状况。但我国的农家乐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涉猎的范围和研究的深度不够,且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特别是在业主开办农家乐的原因研究方面仍属空白,不能为农家乐的实际经营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指导。而农家乐健康发展又使了解业主开业原因显得迫切和必要,因此,了解我国农家乐业主开办农家乐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的对业主进行指导,同时对促进整个农家乐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家乐与开办原因
1.1 农家乐
国外学者对“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具有代表性的是欧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下的定义,即“农家乐”(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并进一步认为乡村特点(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整体核心和卖点。
国内的学者对农家乐的定义也不统一。相当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农家乐是仅局限于农家庭院的旅游活动,即农民利用自家院落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但这样的定义显然已经落后于农家乐的实践,目前,农家乐的经营者已经不再只是农民,出现了国家、集体、城市居民和外来投资商等多种经营主体并存的格局。经营的场所也不再只局限于自家的庭院,已经出现向风景优美、交通便利的景区或周边转移的趋势,出现了很多景区内农户接待型和景区周边型农家乐。
本文更倾向于农家乐为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提法,即农家乐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特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形式。它包含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必须是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第二、必须有乡村特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1.2 开办原因
农家乐开办原因,即业主开办农家乐的各种影响因素。影响业主开办农家乐的原因主要包括9项原因。通过对9项原因从“完全同意”到“一点也不同意”的5个不同认同程度的选项(赋值依次为5、4、3、2、1)中选定他们认为最适合的每一个选项,业主完成问卷的填写工作。最后,通过对9项原因的调查结论分析,从而得出农家乐开办原因的相关研究结论。本文农家乐开办原因参考了加拿大学者Donald Getz 和 Jack Carlsen对澳大利亚西部的乡村旅游相关文献,并进一步改良而成。
2 研究方法和实证调查
2.1 研究方法
本论文综合应用了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和相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论文准备阶段应用文献研究法,找到了国内农家乐开办原因的相关研究空白点,借鉴了国外的相关问卷设计并做了进一步的改良。通过田野调查,取得了一手的数据资料,然后运用综合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对农家乐开办原因调查结论进行分析。
2.2 样本的选择与调查
2.2.1 调查方法
本实证调查采用直接调查法,即对有一定代表性的调查对象,在事先拟定好调查提纲、设计好调查问卷的情况下,使用观察法、访问法和座谈法等进行调查采访。
2.2.2 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的第一部分包括农家乐业主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所属城市、是否本地居民等业主人口统计学特征,问卷的第二部分包括“喜欢乡村生活方式”、“结识很多有趣的人”、“认为开办农家乐是个好想法”、“想为游客提供方便”、“作为一种商业投资”、“为提高家庭生活和未来养老考虑”、“看到农家乐的市场需求”、“看到他人开办农家乐很赚钱”、“政府和村委的要求”等9项原因。
2.2.3 调查城市、类型和样点的选定
上海、武汉、成都三个城市分别位于我国的东、中、西部,都是本地区农家乐发展较好的城市,地域上很有代表性。城市近郊休闲娱乐型农家乐是我国农家乐当中,发展最好,最有代表性的类型。同时为方便调查,本文选取城市近郊休闲娱乐型农家乐作为实证调查的类型,最终根据每个城市农家乐发展的成熟程度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点作为调查对象,即上海市崇明岛的前卫村和瀛东村、武汉市的慈惠农场和木兰山、成都市的三圣乡“五朵金花”。
2.2.4 实证调查过程
2006年3月4日到3月15日,笔者对六个样点进行实证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70份,有效问卷68份,问卷有效率97.14%。
3 农家乐业主开业起始目标调查结论分析
通过对表1农家乐9项开办原因的调查结论进行分析,上海、武汉、成都三地的农家乐开办原因的总体分析如下。开办原因“认为开办农家乐是个好想法”和“想为游客提供方便” 认同百分比分别达到83.8%和88.2%,认同度均达到4.32,无论认同度或是认同百分比均位居开办原因前两位。以上数据说明业主整体对开办农家乐的认同,同意开办农家乐是农村经济多样化的重要出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农家乐初期阶段业主所具有的传统农民纯朴好客的特点。
开办原因“喜欢乡村生活方式”和“结识很多有趣的人”认同百分比分别达到80.9%和79.4%,认同度达到4.29和4.15,认同度位居开办原因第三和第五位。以上数据说明绝大多数业主开办农家乐是基于对乡村生活方式的喜爱,并很乐意把开办农家乐作为社交扩展的一种手段。
开办原因“看到农家乐的市场需求”、“作为一种商业投资”、“为提高家庭生活和未来养老考虑”和“看到他人开办农家乐很赚钱”的认同百分比分别达到82.3%、79.4%、73.6%和50.0%,认同度达到4.26、4.04、4.03和3.25,认同度分别位居开办原因的第4、6、7、9位。以上和业主开办农家乐商业经济有关方面原因的数据表明,三地业主对市场需求的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好的投资意识,对农家乐的经营效益较多地关注,但“看到他人开办农家乐很赚钱”位居末位的认同度和认同百分比则一方面说明业主开办农家乐有各自独到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农家乐整体经营现状不容乐观,产生的示范效应相当有限。
开办原因“政府和村委的要求”的认同百分比和认同度分别为57.4%和3.29,一方面说明了村委在农家乐开办过程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村委和政府的作用在业主开办农家乐决策过程中的局限性,只是作为外在影响因素而存在。
综上所述,业主整体上对开办农家乐的认同、传统农民纯朴好客的天性、对乡村生活方式的喜爱、对市场需求的敏锐的洞察力、较好的投资意识和乐意把开办农家乐作为社交扩展的一种手段等原因是业主开办农家乐的主要原因。农家乐整体经营现状不甚理想,对业主开办农家乐外有限的示范效应,以及村委和政府的推动作用等作为业主开办农家乐的外在影响因素其作用相当有限。
4 研究结论
本文从国内研究较少的农家乐开办原因着手,通过农家乐开办原因的实证调查研究,得出了以三地农家乐为代表的开办农家乐的共性原因。三地所表现出的好客、乡村情节、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好的投资意识等开办农家乐的原因充分体现了农家乐的特点,但经营效果不理想和政府作用的局限等急需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反省,以踏实的工作作风为业主服务,从而赢得业主的信任,更好地促进农家乐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对三地农家乐开办原因的研究农家乐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本研究结论对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手段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定作用。另外,本文对农家乐开办原因的研究丰富了国内农家乐领域的研究内容,弥补了国内农家乐对开办原因研究方面的空白,完善了对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手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 226.
[2]杨桂华 王秀红. 农家乐经营手册[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32.
[3]Oppermann. M. 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23(1):86-102..
农家乐的发展主要依托当地的自然田园风光,结合富有文化内涵的传统习俗,给都市人提供了一种愉快的精神体验。本文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建筑的变化,讨论了新时期乡土建筑的复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农家乐为代表的新农村建筑文化传承。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地域性建筑;农家乐
1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建筑的变化
近些年来,政府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伴随着新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的推进,城乡空间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很多开发了农家乐旅游的地区,农家乐业主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现代人的需要,在保持住原有的乡土建筑风格上开始建设起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确保城里人在农家乐可以得到身体上的舒适和精神上的放松。
1.1新农村建筑景观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城市化得到不断地推进,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不断增加,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进行改造。然而与城市建筑规划井井有条的局面不同的是,农村建筑规划却不尽如人意。在实践中农村建筑和城市建筑有很多雷同,使得农村固有的乡土气息遭到了不同破坏,淡化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对于新农村建筑景观现状,笔者觉得有以下二点可以改进的缺陷:第一,农村建筑现在杂乱无章,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做到因地制宜的发展;第二,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仿造城市建筑建设自己的居住环境,使得农村特色景观在逐渐消失。
1.2农家乐旅游休闲方式对农村建筑景观规划的影响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前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拓展了自己的发展思路,开发起了农家乐旅游休闲方式。农家乐的发展,带动着农村建筑的不断改进,在此情况下,农村建筑有以下几点变化:第一,开发固有老建筑的自身特色,在建设中和新建筑结合,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农家乐的主要休闲方式为特色的农村景观,舒适自然的田园风光,其次为了生活方便舒适,日常生活设施也要达到城市标准。第二,建筑造型应该在统一中塑造特色,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建筑在不断发生改变,建筑也越来越雷同于城市。农村建筑是农家乐需要首先关注的,既要保持住整体的和谐,也要开发出每个农家乐自身的建筑特色。
2新时期乡土建筑的复兴
2.1建筑的地域性乡土地域性,指的是在建筑设计时,重点突出地方特色和人文风俗,乡土建筑在设计规划时没有统一的模式,相反为了使建筑的整体风格与当地的风土环境相融合,一般都会在建筑设计中尽量使用当地的材料,这样一来建筑就具有了浓郁的乡土风味。乡土建筑是一种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的形成与人们世代积累的经验有关,是一种无意识间形成的成果。
2.2乡土建筑的变化1997年吴良镛先生在清华举行的“当代乡上建筑”国际会议上,当代乡土建筑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并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现代乡土建筑可以看成是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它是利用传统文化因素和当地气候、物质等条件在建筑设计上做出的具体表现,并将这些传统文化特征和地域特征在建筑中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从而来表达和反应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当代乡土实际上就是地域性建筑的一种创作原则,体现了传统的本土文化与当代的世界文化的融合。这一理论讨论了新形势下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方向,对亚洲国家经济腾飞时期,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设计思路。
2.3农家乐旅游形式的发展对乡土建筑的影响新时期,国家政治经济面貌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新的旅游形式得到开发,即农家乐休闲旅游。随着农家乐旅游被都市现代人广泛接受,中国地域主义建筑也逐渐受到关注。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已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性建筑。比如说,我国西北地区农家乐所用建筑,一般都是利用当地的天然黄土建设的新型窑洞建筑,这类建筑造价低廉且保温隔热效果良好,延安率园村住宅就是一个成功的建筑范例。另外,江浙地区的农家乐建筑一般都是延续对砖瓦等乡土材料的使用,所建成的也多半是红砖小楼,还带有青瓦屋檐。
3以农家乐为代表的新农村建筑文化
目前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普遍具有千村一面的缺点,而农家乐发展有利于改变这一发展缺陷。农家乐的建筑设计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和原生态,要求村庄面貌各具特色。它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地方建筑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乡土建筑和地域建筑的大力发展。农家乐的建筑的特点主要在于,回应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吸收借鉴当地的建筑形式,从而延续和传承当地的建筑文化。
3.1新农村建筑与当地自然条件相协调农家乐在建筑在建造之初,为了适应自己的经营特色的需要,比较关注对乡土气息的营造,强调对于建筑的选址、形态与布局。为了更好地体现农家乐的特色,一般情况下,新农村建筑都注重与自然相适应,尽量让都市人体会到自然的秀美,并感受到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地缘、血缘和情缘。具体来说,农家乐建造常根据环境,依山就势,利用坡地,选在“负阴抱阳”的地段以取得充沛的阳光和获得良好的通风。区别对待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村落形态,尽量使建筑与村庄布局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遵循周边山水格局、湿地系统、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
3.2新农村建筑呼应传统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美丽乡村的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美丽的田舍,还有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关联。新农村建筑对于文化的传承,留给人们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景观,还带有特别的精神寄托。农家乐保持着传统的建筑形式展示了传统习俗,比如定期举行的农艺活动和民俗表演,都是农村一道充满地方色彩的人文景观。农家乐为都市人提供了城市少有的自然风光和传统风俗,旅游者还可以再农家乐中亲自体验农民的生产过程,认识乡土风貌、民风民俗,这样一来还有助于传承乡情,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4结束语
在未来,农家乐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开拓领域,为了更好地发展农家乐,传承农村建筑的文化底蕴,建设者们需要使用好竹、木、石等天然材料和砖、瓦等人材料,这些乡土材料建设出的乡土建筑带有浓郁的地域主义风格,还传承了当地的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家乐;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246-01
一、西宁市农家乐的发展现状
农家乐是以城郊或乡村的农户家庭为接待单位和地点,以城郊或乡村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色、农业旅游资源、地方民俗文化、周边旅游景点为旅游资源,以为游客提供住宿、旅游咨询或观光游览为旅游活动项目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它是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它凸现了现代农业旅游自然、纯朴、宁静的主题,满足了人们走出城市、亲近自然的心理。西宁市周边的农业休闲茶园主要呈现出了以下特征。
(一)发展迅速,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根据2014年西宁市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西宁市各区县的农家乐已经达到了458家之多。以大通县为例,全是共设有各类农家观光休闲场所113家,接待游客17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亿元,同比分别增加19%和34%。
这充分说明人民生活富裕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已悄然发生着变化,旅游、娱乐、休闲是工作之余必备的生活元素。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和气候条件的制约,西宁市的农作物产量低,许多地方靠天吃饭,单靠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是唯一的途径,农家乐的兴起促进了农村经济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二)城区、三县农家乐特色各不相同
由于大通、湟中、湟源三县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且拥有良好的自然风光,常常以纯朴的乡村气息和地道的农家菜为主要风格。此类地区农家乐主要依靠地道的民族特色和质朴的乡间方文化,成为都市中老年人的节假日休闲娱乐的首选。
位于城西、城北、城中、城东的休闲茶园,由于地处市郊,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则以封闭式温室农家乐居多,发展形式各有特色。此类农家乐一般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设施较为齐全,备受年轻上班族的青睐。
(三)休闲茶园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形式
根据西宁市统计局的调查发现,过去主要以清真餐饮为特色、活动范围在市区周边地区、公园以及南北两山,在绿荫下用布帘子围起来的室外茶园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休闲方式要求的不断增多,农家乐之间的竞争也随之激烈起来。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各个农家乐在经营方式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善和创新。不少农家乐已经形成了集种菜、养殖、观光、接送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使单一的农业经营服务模式转向了一体化的产业模式。
二、农业休闲茶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西宁市农家乐起步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了茶园经济的发展,虽然近几年休闲茶园的发展呈现出乐观的态势,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规划设计科学合理性原则缺失
近几年随着农业生态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不少农民看到了其中的“甜头”,全市上下兴起了一股建“农家乐”项目的热潮,一些乡镇甚至有村村建“农家乐”的态势,不少农业休闲茶园存在规划设计学法合理性的问题,纵观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相当多的农家乐旅游规划存在“城市化”倾向
农家乐的优势在“农”字,农村风光,农家饭菜,农事活动,这些才是吸引城里人的法宝。而在当前,一些“农家乐”定位不准,建筑装饰城市化,乡土环境氛围不足,吃的是城里买的菜,住的与城里价格一样的标准间,多数时间也只是玩牌、聊天,片面求大、求洋,旅游项目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文化内涵,农家乐活动存在“城市化”倾向。
2.未能很好地贯彻因地制宜原则
农家乐开发随心所欲,特别是郊区农家乐大多按长官意志办,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忽视农家文化的深度挖掘,造成项目设置的单调性和同质性。经营户普遍各自为政,片面追求面的扩张,各类资源和要素未能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农家乐经营项目还比较原始单一,品位不高,仅局限于展示农家活、农家菜、农家景,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谷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局限于“凡座茶楼、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3.“农家乐”项目设计缺乏地方特色
由于无知和商业的利益驱使,农家乐旅游中,“乡、野、土”三味不浓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有一些景点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口味,在原有的旅游方式中“瞎编”农家乐;还有的景点所谓的开发者为了降低成本,自己想当然的编造农家乐;也有一些地方打着开展农家乐的旗帜,不考虑资源、市场等情况而任意开发建设,导致农家乐缺乏品位、泛滥化、庸俗化。
(二)经营者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许多经营者对农业休闲茶园的定位模糊,发展方向认识不足,缺乏休闲旅游市场的预测意识。很多农家乐停留在纯粹的吃、喝、玩上,对生态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以及农业文化、地域文化挖掘的深度有限,没有反映出农家乐以“农产、乡色、民情”为卖点的特色,城市游客的知识性、体验性旅游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三)存在破坏资源和环境现象
随着农家乐的大力发展,游客大量的涌入,一些农家乐环境卫生条件越来越脏乱差,随意处理生活垃圾,造成环境污染,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和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这与回归自然这一旅游主题相背离。加上旅游立法、环境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开发者把农家乐旅游当成一种标签招徕游客,许多农家乐旅游点一开发就变味,理不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这不仅造成农家乐旅游资源的永久性破坏,还对旅游者产生误导。
三、解决农业休闲茶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转变发展方式,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西宁市的休闲茶园,大多数不具备住宿条件,给路途较远的游客带来了不变,从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茶园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不少茶园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农家菜的质量和品种上,而忽略了游客去茶园的真正目的。经营者可针对这一情况,对茶园的经营模式采取适当的改变措施。如,设置一些住宿场所,并且为游客提供一定的条件,使一些没有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里人在放松的同时亲自体会到纯朴的农村生活。
(二)发展农家乐政府要给予支持和引导
要将“农家乐”发展成一种产业,政府应进一步引导和调控,制定和完善鼓励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配套出台有关投资、融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外界商户投资参与茶园产业规模经营,大力扶持本地有实力的业主,以规模型经营推动茶园产业迈入特色化的发展阶段。同时制定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通过整合资源,挖掘内涵,提高档次和品位,在“茶”学上做文章,有计划、有规模地开发各具特色,多功能茶园。加紧旅游村镇及公路建设,保证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为农家乐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精心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民族风情为主题的“农家乐”
打造民族风情园是青海的优势,也是西宁的优势,西宁地区有34个少数民族的大家庭,是一个土族、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发展民族风情园,是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政府的组织、协调、指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借鉴其他省市发展成功经验,促进农家乐旅游有序、规范、健康发展。
(四)加强宣传报道,进一步提高农家乐旅游的服务档次和知名度
农家乐的发展要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必须在挖掘农村绿水青山的文化内涵、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上下功夫。农家乐旅游急需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开发建设,促成规模档次的提高,形成整体优势,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参考文献:
[1] 康慧玲.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旅游纵览,2015(3):34-35.
[2] 黄芸玛,陈 蓉,张玉珍.基于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的农家乐空间分布实证研究――以青海星级农家乐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11.
一、农家乐”农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市民与农民、乡村与乡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共同需求,农家乐”一个新型的产业形态。把“农家乐”放在乡村周边农村这个区域范围内分析。孕育着“农家乐”茁壮的生命力。
1农家乐”市民与农民不同需求的共同点。从市民这一头看。有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歇息一下的需求,想换一种消费口味的需求,想品味一下庄园式生活、别墅式生活的需求,催生了一个“5+2生活方式,即5天城市生活,2天在乡村生活。从农民这一头看,地处城郊区域的地方,人多地少,开辟新的门路,开辟新的增长空间,提升生活质量的愿望十分迫切,这种愿望顺应和承接了乡村的需求之后,农家乐”由此应运而生,发展迅猛。
2农家乐”乡村带动农村的一个着力点。新的发展时期。为乡村带动农村的具体化搭建了一个有型和无形相结合的平台,政府运作的基础上,把乡村带动农村扩展为社会化、市场化,城里人到农村感受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同时,也会向农民传达新的理念、新的信息;城里人在吃农家饭、购农家物的同时,无形地投资农村、催生农村三产业的发展。所以,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产业支持和资金支持上都将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3农家乐”促进经济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结合点。新时期的农民是有文化、有思想的农民。也在不时的研究城里人的消费理念,消费需求,也在不时调整“农家乐”发展方式和经营模式,由此带来了三大变化。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方式的变化。变粗放型生产为规范化生活,无公害化生产,使传统的农耕文明得到新的升华和提升。二是农村环境的变化。一些“农家乐”较集中的地方,村民住房变成了别墅群,田园变成风景区,村庄变成了旅游点,使农村的生态、自然景观更加充溢诗情画意。三是农民思想素质的变化。要把“农家乐”办的让城里人满意,要讲卫生、学管理,有的还学电脑、学外语。促进农民不只是从外表上,而是从骨子里变成了城里人,促进农村不只是从外观上,而是从造血功能上真正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依照突出特色的要求发展“农家乐”
二是与市民消费相适应的要求,城郊区域内发展“农家乐”要注重体现四个基本要求。一是与乡村协调配套的要求。三是与村民愿望相吻合的要求。四是有利于发展当地资源优势,打造当地特色的要求,根据以上要求,发展“农家乐”要坚持“四个结合”
一是与发展当地的农业特色结合在一起抓。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加工工艺是农家乐”灵魂。发展“农家乐”地方。把某一特种产品区域化、规模化,用特色产品的规模营造特定的景观效果,用特色产品的魅力吸引更多的顾客。成都市的红砂村、幸福村、江家堰村、附马村、万福村分别打造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芳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等农业特色,每天游人如织,高峰期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
二是与改善当地的生活环境结合在一起抓。依托各地的地势地貌。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田则田,多种林木,点缀花草,尽显自然风光,田园风景,适时硬化田间小道、林间小道和人造小景点,方便人们游玩憩息,营造出一个秀美的新农村,营造出一个让人们真正地回归大自然的意境。
三是与当地的村庄建设结合在一起抓。农家乐”核心是家”基础是家”因此。要用现代的理念,发展的理念设计家的样式,规划“家”发展,建设风格各异的住宅,使村庄建设既彰显个性,又浑然一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是与特色传承当地的乡俗文化结合在一起抓。乡村周边一些地区。这些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相当一部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发展“农家乐”同时,要有选择怀发掘和恢复一些健康的东西。如石碾子、磨子、砺子、水车、掺斗等城里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生产工具,如皮影戏、花鼓戏、蚌壳精、请七姐等乡村人只能偶尔在电视上看到娱乐方式,都可以布置在农家乐”群落中间,这样不只可以丰富“农家乐”内涵,增加“农家乐”吸引力,而且可以提升“农家乐”品味和档次。
三、放开思路发展“农家乐”
水乡特色明显,市毗邻大武汉、交通方便。文化底蕴厚实,发展“农家乐”优势较多,全市已办起了农家乐”6家。虽然效益很好,但规模不大,档次不高,功能不全,特色不明显,难以发生品牌效应。今后要依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抓住机遇,抓好典型,推进“农家乐”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1高起点规划设计。依照突出水乡园林特色的思路和生态、园林、特色农业、民俗文化展示集成一体的设计方案。以彭场镇太子湖为核心的农家乐园区,以沔城莲花为核心的农家乐园区和万亩排湖生态旅游区。使这四个地方成为旅游农业的精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