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酵技术

发酵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发酵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发酵技术

发酵技术范文第1篇

1. 锯末、稻壳型发酵床垫料的选择

此类型发酵床垫料材料主要有锯末、稻壳、猪粪、米糠和发酵床微生物。锯末主要起保持垫料水分的作用,稻壳或秸秆主要起支撑垫料增加透气的功能,米糠和猪粪为发酵床微生物发挥功能的营养源,发酵床微生物起分解猪粪尿、提高和稳定发酵状态、促进饲料吸收、抑制病菌繁殖的作用。

锯末、稻壳等应无霉变、不含杀虫剂等。经防腐剂处理的锯末不得使用,如三合板等高密度板材的锯末。稻壳最好不要水洗。米糠质量要好,掺杂谷糠或酸败的不得使用,可用玉米面、麸皮等代替。猪粪最好是1周内的猪粪,要直接从猪栏内收集而来,不能从集粪池内捞取,母猪粪最好。新猪场制作发酵床时,可用优质米糠、玉米面或树叶替代猪粪。

2. 其他各种垫料原料的属性与使用

刨花可完全替代锯末在发酵床中使用,但不应有霉变、污染。

花生壳,粗蛋白含量7%左右,粗纤维含量(含木质素)约为69.9%,替代稻壳在发酵床中使用时以不粉碎的为好。

甘蔗渣是甘蔗制糖后的废弃物。干的甘蔗渣可完全替代锯末制作发酵床。湿的甘蔗渣容易霉变,不能用于制作发酵床。

干玉米秸秆,粗蛋白含量约为3%,粗纤维含量为33%,碳氮比为25%。玉米秸秆制作发酵床时有两种利用方式:一种是将干的玉米秸秆事先切成2~4厘米小段,然后与锯末、稻壳、生猪粪等混匀,制作混合垫料;另一种方式是将干的整株玉米秸秆铺在发酵床垫料底层,起到降低混合垫料层厚度、防止垫料水分渗入地下、保持垫料温度的作用。干玉米秸秆使用时,最好将叶、梢去掉。

小麦秸秆和稻草秸秆相似,中空,比重轻,易降解腐烂,碳氮比在80%~90%之间,蛋白含量在1.8%~3.1%之间,粗纤维含量约为33%,在发酵床中的添加比例应低于10%。小麦秸秆和稻草秸秆应用于发酵床应铡短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应用小麦秸秆制作发酵床时,注意与锯末、稻壳等原料混合均匀。

食用菌菌渣是食用菌出菇后的废料。因生产食用菌菌菇种类不同,其废料组成也不同。干菌渣可替代80%~100%的锯末在发酵床中使用。

玉米芯是用玉米棒破碎加工后的产物,粗蛋白含量约为2.0%,粗纤维含量约为28%,碳氮比为88%。玉米芯粉碎成20~60目后可替代锯末在发酵床中使用。

玉米面作为营养源,可代替猪粪、米糠添加到垫料中。玉米面的粉碎粒度无严格要求,粗粉碎即可。将玉米面与发酵床菌种混匀后,再与锯末、稻壳混合,制作发酵床。玉米面添加量夏季为2.0~2.5千克/米3垫料,冬季为2.5~3.0千克/米3垫料。玉米面可用次粉代替。

另外棉秆、棉壳、树叶、苹果渣、玉米皮等也可用来制作发酵床。一些含有抗菌物质的植物,如桉树、樟树、烟秆、紫茎泽兰(一种牧草)等则不适宜制作发酵床。各地在制作发酵床时,可灵活、合理选用当地的一些原料。

3. 发酵床菌种的选择

发酵床菌种质量好坏是发酵床制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建议养殖户选择质量优良的微生物产品。

发酵床菌种的选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粪污分解性,即微生物分解粪污的能力;耐热性能,即微生物菌种在发酵床垫料中耐热情况。发酵床垫料在堆积发酵、杀灭病菌过程中的温度一般在60℃以上,有时可达70~80℃,因此,发酵床菌种耐热性能要强。一般乳酸菌、酵母菌在60℃以上高温时即被灭活,不适宜用来制作发酵床。另外,发酵床菌种应安全、稳定,生长势强。经笔者研究发现,发酵床菌种的功能菌主要为具有分解粪污能力的芽孢杆菌。各地养殖户在购买发酵床菌种时,可到科研单位、专业生产机构或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购买。

二、发酵床垫料的铺设

1. 各垫料原料比例

季节不同,各垫料原料所占的比例不同,具体详见表1。实践证明,该配方应用效果较好,缺点是成本高。

注:①夏季可不用猪粪,适当增加米糠用量。②因生产厂家不同,发酵床菌种添加量不同。

2. 垫料制作过程

根据制作场所不同,垫料制作方法一般可分为集中统一制作和猪舍内直接制作两种。集中统一制作垫料是在舍外场地统一搅拌、发酵制作垫料。这种方法可用较大的机械(如挖掘机)操作,操作自如,效率较高,适用于较大规模猪场和新制作垫料猪场。猪舍内直接制作垫料是在猪舍内逐栏把稻壳、锯末、猪粪、米糠和发酵床菌种混合均匀后使用。这种方法效率低,适用于中小规模猪场。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充分混匀垫料即可。

①选择原料、计算用量。首先选择当地适宜的、廉价的垫料原料,根据原料特性确定各原料的添加比例。单纯根据碳氮比确定各原料的比例并不准确,各种原料的碳氮比受原料产地、成熟季节、测定方法等影响而存在差异。制作发酵床时建议选用不易腐烂、碳氮比高、成本低的原料。其次,根据季节、发酵床面积以及所需的垫料厚度计算原料总量。如当地原料有稻壳、锯末、米糠以及发酵床菌种,准备冬季饲养育肥猪。冬季育肥猪舍垫料厚度应达到90厘米,各垫料原料比例(或用量)为稻壳40%、锯末40%、猪粪20%、米糠3.0千克/米3,发酵床菌种200克/米3,此时可铺设36厘米(90厘米×40%)厚的稻壳,36厘米厚的锯末和一定量的猪粪、米糠、发酵床菌种。为了防止垫料表面下沉,故应多准备些锯末和稻壳,即可铺设40厘米厚的锯末和40厘米厚的稻壳。根据发酵床面积大小,计算出应购买的锯末和稻壳体积数。

②原料混合。所需的米糠与发酵床菌种要提前逐级混合均匀。将稻壳或锯末取出10%备用,其余稻壳和锯末倒入垫料场内,在上面倒入猪粪、米糠和制备好的发酵床菌种混合物,用铲车等机械或人工充分混合搅拌均匀。发酵床垫料铺垫顺序如下图所示。

③垫料水分调节。垫料水分含量一般保持在50%左右(手握成团不滴水,落地即散),水分含量过大、过小都会导致垫料升温缓慢。如水分不足,可加水后再混匀堆积。如水分过多,可再略微补充些干锯末和稻壳,进行水分调解,然后再堆积发酵。对新制作发酵床的养猪户而言,垫料水分调节较费时间和体力。

④物料堆积发酵。各垫料原料混合拌匀后呈梯形或丘形堆积起来。堆积好后用透气性好的麻袋、凉席、草帘等覆盖料堆四周中下部。垫料堆高度一般在1米以上。

⑤发酵温度检测。为确保发酵成功,应检测发酵温度。垫料温度检测方法是准备几只温度计,在垫料中上部分点插入垫料约20厘米深,测定该深度的温度。由于垫料发酵温度高,环境温度低,温度计从垫料中取出后指示温度下降很快,所以应快速读数。正常情况下第二天垫料内20厘米深处温度可达20~50℃,第三天可达60~75℃,并保持60℃以上温度发酵一段时间,一般冬季可保持7~15天,夏季可保持3~7天。垫料温度刚下降时即摊开,摊开垫料后应无臭粪味,正常情况下有淡淡的酸香味,表明发酵成功。夏季用玉米面代替猪粪时,发酵3天即可,冬季要发酵7~10天。

⑥平铺垫料。将发酵好的垫料在每个猪栏内摊开铺平,让垫料中的热气迅速释放。摊开的垫料表面再平铺备用的锯末或稻壳,其作用是使未发酵好的垫料再次发酵、防止垫料温度散失和防止垫料高温伤害猪体。隔日进猪饲养。

三、堆积发酵失败后的补救

1. 预堆积发酵

预堆积发酵,可杀灭垫料、猪粪中的病菌,确保进猪安全。一般寄生虫在55℃温度下几分钟内就被杀死,常见病菌、病毒也可在60℃高温下被杀灭。预堆积发酵时,应在第二天、第三天连续检测堆积发酵温度。正常情况下,第二天垫料温度应上升为20~50℃,否则应查明原因。

预堆积发酵失败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查找原因:稻壳、锯末、米糠、猪粪等原料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混合比例是否适合,物料是否混合均匀,物料水分是否合适。预堆积发酵垫料摊开时,中心部位水分应较低,气味应很清爽,不能有恶臭的情况出现。

2. 寒冷季节堆积发酵

堆积发酵的垫料温度上升速度受外界环境影响。冬季较低的舍内温度会抑制垫料温度的上升。冬季制作发酵床,应注意垫料堆体积足够大,体积越大越利于保温;堆积后表面应用铁锨按压,垫料堆周围、上部再用通气性好的麻袋等覆盖;垫料堆积后应立即转入猪舍,不能露天过夜;发酵床舍内应配备取暖设施,以提高舍内温度。

3. 二次堆积发酵

二次堆积发酵,即将发酵的垫料摊开,补充水分、营养源或锯末、稻壳后堆积发酵几天,再将垫料外翻,重新堆积发酵。在第一次发酵失败后,垫料被寄生虫或病菌污染,建议进行第二次堆积发酵。二次发酵须彻底发酵,并且发酵时间适当延长,寒冷地区可延长至20天或更长。利用二次发酵,可杀灭垫料中的病菌,保证再次进猪饲养安全。二次堆积发酵时,应确保发酵温度高于60℃。

二次堆积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对发酵床垫料特性不熟悉,各垫料添加比例不合适,水分含量没有控制好等,导致第一次发酵失败,此时应针对失败原因,采取添加原料、调整水分含量、补充菌种、添加营养源等措施,确保发酵成功。二是在发酵床饲养过程中,患猪排泄物中的病菌污染了垫料,此时应将垫料重新堆积发酵,发酵温度达到60℃以上时,维持5~7天,然后再将堆积的垫料外翻,再次堆积发酵,发酵温度达到60℃以上并维持5~7天,达到充分杀灭病菌的目的。

发酵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发酵技术 酒酿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分析

“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是苏教版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十三章“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的第一节,是学生学习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对理解现代生物技术以及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健康、资源、环境等问题非常重要。本节的知识并不复杂,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通过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学生锻炼各种能力,并能充分体会科学与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说出发酵现象产生的原因;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2 能力目标

通过尝试制作酒酿、酸奶等食品的活动,提高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小组收集资料、讨论交流,提高收集资料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互助合作的精神;通过了解发酵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生物技术的价值。

3 教学过程

3.1 实物展示,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酒酿、酸奶、泡菜、果酒、醋、馒头、面包等食品,并提出问题: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各种利用生物技术做的食品或用品。你们知道这些常见食品的生产与哪种生物技术有关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本节的课题,并指出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利用发酵技术酿酒,后来又会制醋、制酱等。

设计意图:看到平时生活中常见食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争着回答问题。学生初步感受到发酵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顺利引入新课。向学生介绍我国发酵技术的生产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良好契机。

3.2 回忆旧知,理解新知

教师出示酵母菌图片,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提出问题:酵母菌属于哪类生物?并由此推测发酵现象由哪种生物引起?之后,教师让学生尝试描述什么是发酵现象和发酵技术。教师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给予评价,并明确发酵现象和发酵技术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了解酒酿的制作、水果放久有酒味、果酒暴露在空气中变酸以及酸奶的制作分别与哪种微生物的发酵有关。接着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甜美的酒酿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想不想自己也来尝试做一份呢?”这样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设计意图:酵母菌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微生物,学生曾经学习过酵母菌结构和生殖方面的知识。教师以酵母菌作为学习发酵现象产生原因的切入点,再去引导理解发酵现象和发酵技术的定义,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

3.3 自学互动,实践操作

关于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教学,笔者先让学生自学阅读课本上“酿制酒酿”的实验器材和指导,思考有关问题。然后以6人为1个学习小组,通过组员间的讨论先尝试设计该实验。之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本组讨论的问题和讨论结果,以及尚未得出结果的问题,进行组间讨论交流。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并与学生一起归纳酿制酒酿的操作要点。教师需使学生清楚以下几点事项:

① 什么是酒曲?(通过出示文字资料让学生弄清酒曲中灰霉菌和酵母菌两种微生物的作用)

② 酿制酒酿的条件:要有好的酒曲;因为酒酿要在25~30℃发酵,所以制作酒酿要选择适宜的季节或冬天的暖气房、恒温室。

③ 操作要点:

将糯米蒸熟的目的:杀死微生物。

用冷开水冲洗糯米的目的:降温,减少杂菌混入。

将酒曲碾碎,均匀搅拌在糯米中的目的:让酒曲和米饭混合均匀。

在糯米中间挖一个小洞的目的:与空气充分接触。

各种器具在使用前必须认真清洗干净的目的:防止污染。

酿制酒酿的温度应保持在25~30℃的目的:最适合酵母菌生长繁殖。

在弄清上述要点后,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制作酒酿:① 以小组为单位,组员间分工合作;② 认真按照步骤操作,特别注意操作要点。

2 d后,各组交流实验结果,在确认酒酿制作成功的情况下,品尝自制的酒酿,并利用显微镜观察在酿制酒酿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思考这些微生物在酿制酒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若酒酿制作失败,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生生之间的探讨。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再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能深刻领悟酒酿制作的要点。明确了操作要点后,学生再动手实践,避免盲目性,从而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3.4 搜集资料,汇报交流

各小组以精练的语言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现酵技术及产品”的资料(图文资料以课件形式展示)。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发酵技术和人们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现酵技术的概念以及对各种发酵产品进行归类:

化工产品:酒精、柠檬酸、乳酸、香料等。

医药产品: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等)、维生素、乙肝疫苗等。

食品和饮料:酱制品、酒类、饮料等。

然后教师结合实例(如青霉素或乙肝疫苗的生产),让学生了解发酵技术的新进展,即能够利用改造过的微生物新品种来生产人类需要的发酵产品。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学生可以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丰富知识面,同时还能培养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课上的交流汇报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5 知识梳理、构建框架

请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然后教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回顾并梳理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出自己的知识框架。

3.6 课外延伸、继续探究

① 学生阅读课外探究中的内容,了解酸奶制作相关的事项。

② 美味可口的泡菜是家庭中常见的食品,泡菜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建议学生向会做泡菜的人询问、或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查询,了解泡菜制作的相关事项,探究泡菜的制作方法。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二选其一,尝试制作酸奶或泡菜,使学生的能力在继续探究活动中得以提升。

发酵技术范文第3篇

纯种发酵技术的研究豆制品的发酵技术由自然发酵向纯种发酵进行转变主要是借助发酵剂。纯种发酵技术,不管是在接种方面,还是培养方面,都已经完成了机械自动化的转变。在发酵过程中,选用厚层通风法来使工作效率提高,且减小了劳动强度,同时还保证了质量。并且,在该过程中,可以通过特殊酶活性霉菌来提高对活性微生物的有效利用率,再把大豆足球菌与大豆酵母放到里面进行充分利用。其中,加入大豆酵母可以形成异丁醇以及异戊醇等风味物质,使豆制品包含丰富的氨基酸。

当然,纯种发酵技术在毒性检测方面有严格的规范,因此,既可减小安全隐患,还可提高豆制品的营养价值。缩短发酵周期的研究在发酵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的利用酶制剂保温发酵技术,就可提高豆制品的口味以及营养价值,因为该技术便于原料进行水解。

同时,在该过程中,适宜地添加酵母菌与乳酸菌也对豆制品的口味和营养价值大有帮助。当然,利用这一技术还可以使包装酶在最适宜的时机和温度下发生作用,且缩短发酵周期。提高生产设备机械自动化水平生产发酵大豆制品的设备普遍都是非标准化的,不具规模效应以及品牌效益。因此,提高发酵大豆制品生产设备的标准化———机械自动化是关键。针对此,要和同行业进行技术层面的交流,在有效应用生产技术与工艺的前提下参考其他先进的经验。

构建完善的发酵豆制品质量体系,强化监督管理现阶段,我国发酵大豆制品行业基本上能遵循国家对食品生产安全的规定,但是,也存在一些漏洞。因此,一定要将QS认证视作发酵大豆制品的基本规范,对发酵大豆制品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使大豆制品行业提高自律与规范水平,对企业的生产产品进行严格把关,促使我国大豆制品行业能够进一步发展。完善大豆制品技术标准目前,国家已于2000年了一系列有关豆制品生产的规范标准,比如说:配制酱油标准GB18186-2000、豆酱类制品的专业标准ZBX66019-87以及腐乳的行业标准SB/T10170-1993等等。这些标准规范的制定与完善对于发酵大豆制品行业是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可以使我国豆制品行业更进一步。

发酵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发酵床;大栏;养猪

中图分类号:S82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56

中国是养猪业的世界第一大国。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生猪养殖业正经历由传统农户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饲养的转变;但随着养猪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产生的粪尿、污水等污染物也日益增加。传统的养猪模式,猪生活、生长在水泥地面或木质地板上,无论是采用水冲猪圈、还是漏缝地板,都会产生大量的猪粪、尿及污水,造成猪舍环境恶化,周围空气和水源环境受到污染,粪污处理成为长期困扰养猪企业的一大难题。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是近十多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种畜禽养殖、粪污处理技术,基本能实现畜禽粪便的零排放;该技术通过将椰糠、锯末、谷壳、环境益生菌和水等材料按一定比例掺拌均匀,铺垫到猪舍,母猪、公猪、小猪、育肥猪生活在垫料上,排泄物混入垫料发酵,利用生猪的拱翻习性和机械翻耕,使猪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发酵床的分解发酵,环境微生物充分生长繁殖,使猪粪、尿得到充分分解和转化,消除猪粪恶臭,实现猪场的零排放;同时饲喂饲用益生菌,替代抗生素,抑制猪病发生,解决猪肉药残问题(吴传文等,2014)。目前,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在福建、浙江、安徽、湖南、山东、辽宁等多个省份都有推广应用。

1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猪的猪舍结构

自2008年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就开始致力于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在此基础上,2013年8月,该院率先提出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猪的概念,并在福清自行设计、建造了全国首个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殖猪舍。该猪舍的外观(图1)为单体大栏设计,由钢架结构建造,长35m、宽60m,面积2100m2,其中发酵床面积1800m2、占猪舍建筑面积的85.7%;肩高4.0m,顶高6.0m;猪舍长边两侧设置有铝合金卷帘,短边两侧分别设置有湿帘和风机,屋顶外安装有喷雾降温装置;猪舍四周设有矮墙、高1.2m,内沿四周设有人行道、宽1m,人行道内侧设有围栏;围栏内为发酵床,在发酵床四周设有喂食槽,在发酵床的中央分割线和短边喂食槽的中部设有饮水槽,实行料水干湿分开;屋顶下方1.5m处设置有轴流风机,进行猪舍内通风,屋顶下方2m处还设有微型喷雾消毒降温系统;猪舍外建立了环境参数,包括光亮、温度、水分、湿度、风量以及雨水量数据信息,自动调节猪舍内的温湿度(刘波等,2014)。该猪舍可同时饲养育肥生猪1500头,年出栏生猪可达4500头以上;可采用混交饲养、交叉保护、渐进渐出的饲养模式。

2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猪与常规微生物发酵床养猪的区别

常规的微生物发酵床猪舍,单栏面积在25~100m2之间,养猪20~80头。由于需要把猪舍分隔成多个小栏,因此建造成本高于大栏猪舍;另外由于单栏面积小,不利于使用机械对垫料进行日常翻耕,使猪场的人工成本大大增加;在养殖自动化装备上的应用受到限制,猪的活动空间也较狭小。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猪,单个猪舍的建筑面积达2000m2以上,其中发酵床面积占猪舍面积的85.7%以上,可在不增加养猪密度的情况下增加养猪的数量。猪舍空间大,便于机械化操作,可节约劳动力成本;猪的活动范围大,便于运动,减少猪个体争斗,这对于提高育肥猪的猪肉品质和抗病力具有重要意义。使用自动化的定量喂料系统,既减少了劳动力成本,又可减少饲料的浪费。

3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猪的突出优势

与传统养猪及发酵床常规养猪相比,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猪更有“环保、节本、健康、增效”这4大优势。

3.1环保优势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利用垫料里活性有益微生物对猪只排泄物进行原位分解发酵,无需冲洗猪舍,减少废水排放,减少氨、氧化亚氮、硫化氢和吲哚等臭味物质产生和挥发,减轻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猪舍内无臭味,提高了猪舍的卫生水平。

3.2节本优势

使用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猪,无需建设传统猪场需要配套的沼气池、曝气池、氧化塘等,这不仅减少了土地使用成本,还减少了环保工程的建设成本和运行费用;发酵床大栏养猪自动化程度高,垫料翻耕可以使用机械进行,可以大大降低用工成本。

3.3健康优势

主要表现在:减少病害。养殖过程中,微生物发酵床形成了以有益菌为强势菌的生物圈,可杀灭猪粪中的细菌和病毒,降低猪各种疾病,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大幅降低。此外,猪可在垫料床上自由走动,运动量增加,有效地提高了自身免疫力;促进生长。发酵床大栏养猪冬季能提高猪舍的温度,改善猪舍环境,提高猪的生产性能与免疫性能。夏季猪舍的温度也不会超过30℃,平均氨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均低于猪舍限定阈值,符合猪的生长要求(林营志等,2015)。另外,由于饲料和水中加入了益生菌,肠道内的微生物产生有机酸,降低猪肠道内的pH值。同时益生菌还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可提高饲料的转化率,促进猪的生长。

3.4增效优势

主要表现在:猪肉品质优。微生物发酵床大栏猪舍提供给猪的运动空间比传统养猪提高90%以上,使得猪肉的嫩度得到显著的提高,改善了猪肉的风味,对肉色、部分氨基酸等肉品质指标及安全性能指标都有显著影响(李兆龙等,2014),从而使猪肉销售价格平均提高30%以上。垫料换基质。一个发酵床大栏养猪舍年可生产2300t优质腐熟垫料,可为福建省有机肥生产提供充分的原料。通过腐熟垫料换新的垫料基质,实现费用的自平衡。总体效益高。发酵床大栏养猪系统既可降低成本,又可提高猪肉产品的售价,而且还能用腐熟垫料换新的垫料基质,增效优势明显。

4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猪的示范带动作用

发酵技术范文第5篇

1.1构建特殊的圈舍

选择较低的水位,水源要充足,东南的走向,能充分的收集阳光,还要有良好的通风位置,圈内要有食槽、自动饮水器;在夏天的时候,要注意防暑降温;发酵床尽量要建造的简单。

1.2发酵床的设计

地上式发酵床,是将垫料槽建造在地面上,垫料槽的地步同猪圈外地面持平或略高,硬地平台及操作通道学要垫高50~100cm,保育猪50cm左右、育成猪100cm左右,然后利用营地平台的一侧同猪圈外墙构成一个登场的长槽,并根据养殖的需要,将其分别隔开,以便穿栏。

1.3垫料的制作方法

1.3.1原料的采选

通常有较好的吸附性、通透性的材料,如木屑、米糠、草炭、秸秆粉等;同时还要选择一些辅助原料,为确保垫料在制作的过程生物发酵的效果和进程,常用的有水、尿素、麦麸、磷酸氢钙等。

1.3.2菌种的选择

发酵床菌种的选择好坏决定了发酵床的成败[3]。一般使用的是复合菌,包含了分解蛋白质的丝状真菌、降氮除臭的芽孢杆菌、抑制病害的放线菌等。

1.3.3制作方法

将锯末、稻壳等主料按照比例倒在一块平整的地面上,再将活化后的菌种同发酵剂等放在一起,洒在表面上,进行均匀的搅拌。同时,在垫料的表面上喷50%左右的水。最后盖上苫布进行发酵。发酵2~3天后,由于复合菌种的活动,使垫料开始升温。待5~7天后,垫料就制作完成了。将制作好的垫料均匀的放入猪圈内,再喷洒一遍发酵菌液。等24h后,再将猪放进圈内。圈内因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臭味自然消失,苍蝇和蛆也不再进行繁殖,待2~3个月后,在床的底层就形成自然繁殖状态,中不形成白色菌体,其温度高达40~45℃,猪进食后,所排出的粪便,经过发酵后,可成为猪的饲料。发酵床的垫料,2~3年不用换[4]。

2发酵床的常规管理

一是注意猪的密度,头数不宜过多;二是发酵床的表面不能过分的干燥,要保持一定的湿润度;三是生猪在进圈之前,一定要驱虫,以免猪在啃食菌丝时将虫卵再次带入体内而发病[5];四是随时关注土壤微生物菌的活性,要保证发酵菌的正常“工作”,必要时加活性剂,还要适当的补充微生物原料以及营养液;五是为利于猪拱翻地面,猪的饲料喂量应控制在正常量的80%,生猪一般在固定地方排粪、撒尿,当粪尿成堆时挖坑埋上即可[6];六是必须要保持地面的60%的湿润度;七是在猪圈内,禁止使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之类的物品,防止杀死微生物,降低活性。

3疾病的防治

3.1正确的疫苗接种

按照严格的免疫程序,首先要检查猪的健康状况,然后再进行接种,接种后还要观察猪的反应情况,要做到不少种,不漏种。

3.2加强饲养管理

根据猪的品种、体质进行分群的饲养。保持猪圈的清洁卫生,即使是采用了发酵床的技术,但是平时的卫生必须注意;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养殖户应尽可能的做到自繁自养,防止某些传染病的进入,降低疾病的发生。

3.3定期的消毒

消毒工作的是否落实,关系到传染病的发生率和传播率。在选择消毒剂的时候,我们要针对不同的细菌、病毒进行选择,合理的消毒,定期的消毒,规范的消毒、科学的消毒,可有效的防止疾病的发生。

3.4定期驱虫

定期的预防接种,可保护猪的健康,还可以避免因成年猪带虫引起的感染;尤其是在驱虫后,工作人员要既是的清除粪便,防止重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