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氯气;教学案例,化学

一、主题内涵

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观念与能力的最关键的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设计力求突出科学素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所喜爱,并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因此,怎样在化学课堂中更好的处理好“知识点的落实”与“充分运用探究手段”的关系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化学总体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

二 案例描述

《氯气》是人教版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个教材中氯气与水的反应,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如何用探究的形式来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价值所在。我做了三次教学尝试,理念不同,方法不同,效果各异。

第一种教法:

1、思考:氯气能否溶于水?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请设计实验来对这点性质进行探究。

2、因为问题较空泛,因此学生较难着手讨论。对于氯气的水溶性,学生作如下实验设计。方法一:将少量水滴入装有氯气的试管内,看颜色有无变淡;方法二:将一支充满氯气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看看试管中液面有无上升。

3、对于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因为学生对这个反应还没有什么概念,因此无从下手,讨论很难展开。最后个别学生通过书上潮湿氯气漂白实验的启发,提出这个实验。

4、教师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实验后,推测出结论一一氯气与水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并且这种物质有漂白性。从而引出了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根据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总结出氯水的其它性质。

第二种教法:

1、对氯气的水溶性经过讨论后,学生总结出上述几种方案,马上通过实验验证。

2,实验验证后,指出氯气溶于水后的溶液叫氯水。给学生三种药品:新制氯水,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学生四人一组实验:将氯水分别与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反应,发现硝酸银中产生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总结出氯水中有C1一和H+,还有漂白性。

4,教师再提问:漂白性是干燥的氯气就有的性质,还是别的物质有的性质呢?怎么证明?

5、学生想到将红纸条分别放入干燥氯气中和氯水中,将这两个实验作比较就可得出结论。

第三种教法:

1、教师提问:氯气与水有无反应?如果有反应,可以得出结论一一氯气可以溶于水。

2、教师指出:我们暂时假设氯气与水的混合物叫氯水。现在利用现有试剂:镁条、NaHC03(aq)、AgNO,(aq)、HN0,(aq)、红纸、pH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氯水。通过实验验证你们自己的推测。

3、学生四人一组相互合作设计实验推测成分,并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然后将实验过程记录在《学生实验报告》上,填写内容包括:实验内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和解释三部分。最后由学生发言,得出结论——氯气与水有反应,并且产生了Cl一和H+,有个别组的学生提出氯水还可能有漂白性,因为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4、教师将红纸打湿一小部分后放入氯气中,证明了氯气是与水发生了反应,并且氯水具有漂白性,再结合前面的结论,总结出氯水还具有酸性。

三、案例分析

第一种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标,也初步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但没有为探究的深入培植肥沃的土壤,也忽视了学生的能力限制,因此使得探究的过程中途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最后还是有那么一点照本宣科的味道,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二种教法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理念,给了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且亲自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局限性在于:1、把问题探究过于简单化、具体化了,没有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思考空间,学生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得出结论。2、实验设计上存在不严密性,比如只给出硝酸银,却没有给出对应的稀硝酸,这些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及思维的严谨性都不是很有帮助。第三种教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间,而且还在实验操作中强调了观察能力和总结、分析能力,比较有利于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比较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

把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活动作比较: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心教学流程的程式化、细节化,有时为了赶进度,不惜牺牲学生领会、理解教学内容的时间,从而以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知过程代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使“双边活动”变成了“单项传递”,丧失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新课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交往、互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从而经过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中通过感受、领悟而获得积极的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师生双方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学生思考、体验这些心理过程,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衡量人的发展的最深层的指标,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为一种伴随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思考和获得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垒面发展的体验过程。

为了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觉得教师要尽快转变自己的“意识”,虽然要立足于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将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媒介之一,要从“施工图纸”式的教案向“探究”式的教学设计转变,要从知识性的备课向发展性的教学设计转变。比如在实验教学中,可将实验“观看”改为实验“观察”,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演示性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课内实验改为课外实验,封闭的实验室管理改为开放式管理,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等多种教学处理方法。

四 问题的争议

1、传统教学是否真的应该摈弃?但传统教学确实有这么一个优点:课堂知识点容量大,可以缓和化学课课时紧张的特点。

2、新课程改革是否适合于所有学校、所有教师和所有学生,会不会有时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整体氛围.探究性的课在时间方面和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驾驭方面会比较难掌握,从而影响知识点的落实?

3、如何把握“探究程度”与“知识点落实”两垒齐美的度?教师引导探究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主持人: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打开校门,走进社会,拓宽领域,开阔视野,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经验以及间接的认识(来自社会生活的各种媒体)也都应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实,更丰富,更具情境性。下面两个案例不难看出学生对“动物尾巴”和“蔬菜”的认识是较为丰富、真切的。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获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求知的欲望受到一次呼唤,主动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得到一次培植。《比尾巴》教学案例

师:刚才,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参加了小动物们举行的“比尾巴”比赛,认识了许多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觉得十分有趣。现在,我们也来举行一个“动物尾巴介绍会”,请小解说员们准备好自己带来的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谁先上台向大家介绍你喜欢的动物尾巴的特点?

生:我带来了一张老虎的图片,老虎的尾巴长长的,上面还有许多花纹。

师:这位小朋友说得真好!他能用“长”来生动形象地介绍老虎尾巴的特点(板书:长)。大家在介绍时,要向他学习,看谁也能用上本课学到的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如“短、扁、弯”,还可以发挥想像,用上“好像”这个词。还有哪位小朋友们想上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这么多的小朋友举手啊!这样吧,大家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等一下选派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

生:四人小组交流。

生: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介绍。发言情况举例如下:

生a托着小鱼缸上台:这是我养的小金鱼,金鱼的尾巴扁扁的,好像一把小刷子。

生b举着图片上台:这是我昨晚在电视栏目《动物世界》上看到的一只长颈鹿。我把它画了下来。它的尾巴又细又长,好像小辫子,又好像一根毛笔。

生c拿着玩具袋鼠上台: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长,袋鼠经常把它当作椅子坐。

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搜索引擎;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5-1263-03

"Search Engine" Teaching Case

WEI Juan

(Jiangsu Vocational and aTechnoical College of Finance&Economics, Huai'an 223003, China)

Abstract: "Task-driven" is a student self-learning-based teaching methods,Teachers are responsible for guiding students .In this paper,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practice on the search engine "teaching case, the use of" task-driven "teaching to guide students to self-study are set forth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student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initiative, let the full self-learning, step by step continue to accumulate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learning ability, to achieve "the awareness of students using computers and the capacity" of the educational goals.

Key words: task-driven; search engine; self-study

1 概况及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职业学校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计算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学科教学,而应该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学科教育的目标[1]。任务驱动下自主式学习,小组指导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经过广泛检验证明是很好的教学方法[2],而如何将这些方法有效而不是流于形式地应用于具体课堂教学,这一点我一直在思考。

从学生这方面来说,自从学习了网络之后就对网上游戏、网上聊天很好奇,常常是老师一不留神,他们就大胆越池。曾经有一位学生当着我的面直言:不让我们上网和打游戏,那上课还有什么意思!――理直气壮!这或许还说出了许多同学的心声。但究竟在拨通了网络连接之后,学生们更喜欢做什么事?我对我校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做了个调查,有一部分学生希望能多学些东西,多数学生还是想利用计算机课“好好玩一玩”。学生要玩的心理我们不能放纵,但是也不能不考虑学生这一心理。一位学生家长这样分析学生成绩好坏:学生学得差不能全怪学生,老师如果教得很无趣,学生自然不会有兴趣听下去。这对于我们计算机课而言,更多地是提醒我们,在网络课堂中,我们应该怎么设计我们的教学?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学生的想法去上课,但是可以尝试在学生"喜欢做"与"应该做"之间找到"切点",所以我也在努力寻找这个“切点”。

我对《办公自动化》这一科目中的“搜索引擎”这一课尝试了用新的教学方法。我对这一课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课前由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课堂学习也主要利用教师自己做的课件由学生自学;评价的方式采取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整堂课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充当教学组织者、学习辅助者的角色。

2 教材分析

从教材内容来看,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但从内容结构上看,看似简单,实际上在教学中如只让学生单纯为掌握知识而教,会使教学显得空洞,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因而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性和操作性。

3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 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知道现在流行的搜索引擎站点地址有哪些;

② 学会用搜索引擎搜索相关信息内容的网页及网站。

2) 能力目标:

① 能比较熟练地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资料信息;

②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①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② 体会网络给我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改变,激发学生热爱计算机的情感。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利用搜索引擎进行相关信息内容的查找;

2)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利用搜索引擎快速而又准确地检索到相关的信息。

5 教学课时

一课时完成。

6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引导讲解法。

7 过程

1) 课前准备

教师对学生:“下一堂课我们学习网上获取信息,你们的座位可以根据小组来坐,我们要来个比赛,看看哪一个小组找的资料既多又好又实用。”

“好!”学生哗然。

教师:做课件1(搜索引擎基本知识),课件2(搜索引擎基本技巧)并将其放在教师机上,将属性设为共享。

2) 教师组织教学,学生明确任务

[教师讲解]: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网站相对较少,信息查找比较容易。然而伴随互联网爆炸性的发展,普通网络用户想找到所需的资料简直如同大海捞针,这时用以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为目的的专业搜索网站便应运而生了[3]。大家都知道“福尔摩斯”是英国著名的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大侦探,神通广大,没什么事能难倒他。而搜索引擎可以说是因特网上的福尔摩斯。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打开网上邻居中教师机上的“课件1”(搜索引擎基本知识)自学搜索方法,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以下任务:利用教师提供的几个网址,可采用不同的搜索方法搜索以下内容:①请搜索2006年多哈亚运会金牌榜上前三名的国家及各自的金牌数;②请找两到三个与计算机技术学习相关的网站。比较两种方法各适用于搜索什么样的信息。

3) 学生开始搜索信息,教师巡视

很快学生忙碌起来,小组内的学生也自发聚到一起,开始讨论怎么搜索。我看到有一小组的学生将其中一台机器专门用来播放课件,左右两台作搜索信息用,边学边做。我感慨:“学生其实很会学习,有时他们自己想的方法比老师的方法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

学生不断发出“找到啦”、 “你快来教教我”、“到底是怎么找的”这种兴奋、急切的声音,教室内尽管学生的讲话声很大,看到他们这种热情,我却不忍心去训斥他们,他们的兴趣不再是游戏和聊天,这真验了那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巡视中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对搜索有点不知所措,于是我在征求他们同意之后采用LANSTAR苏亚星中的操作演示对他们组个别教学(搜索信息部分),很快他们也掌握了搜索信息的方法。

4) 教师简单小结

分别找两组学生代表叙述并演示各自的搜索方法

[教师讲解]:

① 搜索引擎:专门帮助我们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的网站,我们就叫它为搜索器,也叫搜索引擎。

② 搜索引擎分类

搜索引擎按其工作方式主要可分为三种,即全文搜索引擎、目录型搜索引擎和元搜索引擎。

关键词搜索引擎

关键词搜索引擎是名副其实的搜索引擎,国外具代表性的有Google,国内著名的有百度。它们都是在通过从互联网上提取的各个网站的信息而建立的数据库中,检索与用户查询条件匹配的相关记录,然后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将结果返回给用户。检索方法:直接输入要搜索内容的关键字。关键字型搜索引擎可以精确地查找特定信息。题目1适合采用此方法。

目录型索引

目录型搜索是按目录分类的网站链接。目录索引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大名鼎鼎的Yahoo雅虎。国内的搜狐、新浪、网易搜索也都属于这一类。检索方法:按提供的目录类别一级一级搜索。分类目录型搜索引擎适用于查找与某一主题相关的一类网站。题目2适合采用此方法。

元搜索引擎

元搜索引擎在接受用户查询请求时,同时在其他多个引擎上进行搜索,并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③ 常用的搜索引擎网址

关键词搜索引擎:

目录型搜索:

[提问]:刚才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一组同学在搜索第一题的时候很快就搜到了相应的内容,我想请这组同学来说一下是怎么样搜索的?

[反馈]:这小组请了一位代表起来回答:老师,我是采用了几个关键词一起搜索,中间用空格隔开。

[布置任务]:这位同学描述的空格,就是我们在采用关键词搜索引擎时使用的搜索技巧,到底是什么样的技巧能加快我们的搜索速度和精确度呢?请大家自学“课件2”(搜索引擎基本技巧),完成以下任务:假如你是导游,明天要带团在常州的几处地方游玩,而你还不是很熟悉这些地方的名称、景点、风光、民俗以及相关的乘车路线,那我们就可以到网上去寻找具体资料。请大家分组快速寻找3个以上的景点及相关情况(包括天气情况),看哪个小组找的最快,而且要让游客满意你的介绍情况。大家把找到的资料、在搜索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以及遇到的困难都记录下来。

5) 学生开始搜索信息,教师巡视

学生开始搜索,而学生带着新的身份在竞赛的激励下气氛就更加活跃了。每位小组的成员也全都参与了进来,有的成员负责搜索,有的成员负责记录,有的成员负责播放课件等等,但是分工的同时也少不了大家的齐心协力,每次搜索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总是一起商量着用其它的方法,在筛选资料的时候,大家也一起考虑。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了课堂中。当然还是有个别小组不太会,我还是同样采用了个别教学方法给他们个别指导。

6) 教师小结

我请每个小组的代表给大家展示他们搜索的成果,并且讲解一下使用的方法,另外还把他们在搜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来,让其他组的同学帮忙一起解决。

每位小组代表在讲解的时候,其余同学都在认真听,看自己组有没有遇到同样的困难,并学习值得借鉴的经验。

[教师讲解]:关键字型索引的使用技巧(教师作相关的演示)

① 注意搜索的关键词:要寻找有关电脑报价的资料可提炼关键词:“电脑整机报价”、“电脑配件报价”、“电脑报价”

② 细化搜索条件:要了解电脑报价中的硬盘报价,条件可以为:“硬盘报价”

③ 用好逻辑符号:要了解电脑音箱或声卡资料,可在关键词“电脑音箱”和“电脑声卡”中间加上“OR”,即用“电脑音箱OR声卡”

④ 强制搜索:用““CPU”+“测评””的搜索结果比“CPU”+“测评”更精确

7) 知识扩展

关键字搜索引擎使用中常犯错误

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似乎已尽了全力来搜索,但是依然没有找到需要的答案。这个时候,请不要放弃,认真回顾检查我们的搜索过程,也许只是因为一个小差错。一个看上去毫无希望的搜索,很有可能在纠正了自己的搜索策略后获得成功。

常见错误:①错别字;②关键词太常见;③多义词;④不会输关键词,想要什么输什么;⑤在错误的地方搜索

8) 思维点拨

“今天,同学们基本上都顺利的完成了搜索任务,但是在刚才浏览网站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找到了很多有用的文字,发现用笔记录很麻烦,很想把它直接存在电脑里,还有很多好看的图片也想存起来,那如何保存呢?请同学们思考课后思考一下!”

9) 评价

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今天哪一小组表现最突出?” 学生:“第二小组。”

教师:“是啊,第二小组的同学搜索信息很快、很丰富,而且还主动帮助其他小组的同学。当然,其他小组的同学表现也不错,第三小组的同学学习方法很好,第一小组在遇到困难主动请求帮助……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都很出色,那在今天的学习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体会呢?”

“学习很开心,从学习中体会到喜悦。”“可以随便讨论问题而不用担心老师阻止。”“请教同学比请教老师好,不会很紧张。”“我找到了好多景点的资料,很带劲。”“我找到了很多景点的照片,了解了更多关于常州的信息。”“开始我们小组的同学都不会,是向其它小组请教后才会的。”……

8 教后反思

同事的意见和建议:

“如果机器的排放围成小组形式,会更有助于这种教学方式。”

“分组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能产生竞争学习,我觉得这节课小组教学用的比较好,合作和竞争很好地统一起来了。”

“我看,让学生自己确立搜索信息的主题,然后自己搭配小组,可能积极性会更高。”……

我的体会:

本课主要是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后再抛出一个新的问题,目的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充分自主的学习,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知识技能,不断提升学习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的意识和能力”的教育目标。

由此学生不断地积累知识技能,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但是离达到“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的意识和能力”(也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计算机教育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要继续思考、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榕.网络教学的交互设计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2.

[2] 孙翠玲.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的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

[3] 张冀. 教学案例与教师发展[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初级中学校 冯正伟

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和判断,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会识别和判断。

知识体系: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地位:我们知道,几何研究的对象是图形,对称性是图形的一个重要特征。初中所学平面几何图形,很多都具有轴对称性,它们的性质也主要由轴对称性得来,而平面几何又是立体几何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与前后教材的逻辑关系是承上启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通过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认识的小测验,我发现以下问题:

1.学生对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的基础上,缺乏理论依据。

2.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这两个概念的认识模糊,相互混淆。

3.学生不能全面考虑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数目。

4.大多数学生不能认识到对称轴是直线,而认为是线段。

学生从小学到现在已经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本节教学的认知发展线是:感性理性训练理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会识别和判断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和判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创造美,感受数学美的情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会运用概念识别和判断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剪纸引入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剪纸: 树叶、蝴蝶、“囍”,学生随老师剪纸。

2.教师问:“这些剪纸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对折后,观察发现,交流,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剪纸引入,暗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埋下伏笔。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学

1.教师问:“我们所学几何图形中,哪些也具有这一特征?”学生回顾反思,回答,交流。师生评价。

2.教师问:“我们身边有这一特征的图形吗?”?教师提示(多媒体演示),学生联想,回答,交流。

设计意图:把轴对称图形与数学本体联系,与学生身边的实例联系,让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一种亲近感。

3.教师问:“我们把具有这一特征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你能给出它的定义吗?”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指导,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得出定义,明白定义的由来。

4.教师问:“从这一定义中,你能得出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吗?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定义中得知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方法,让学生真真意义上从“学会”变为“会学”。

5.课堂训练。

A、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若是,请指出对称轴。

教师出示剪纸作品: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角、等腰梯形。学生判断,回答,交流。教师指导:对称轴的数目,对称轴的形状。

B、猜符号游戏:下列符号都是轴对称图形,有对称轴一旁的部分,你能猜出这个符号是什么?日 0……

学生猜想,回答,交流。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有趣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知识,方法的运用,感知图形美。体验知识的价值。

三、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教学

1.“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滴上一小滴墨水,再沿折痕折起来,展开,得到什么图形?有几个?再做几个,你们发现这些图形有何共同特征?”

教师示范指导,学生随老师制图,观察发现,交流,回答。教师板书。

2.教师问:“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图形码?”学生联想,回答,交流。

3.教师问:“我们把具有这一特征的两个图形叫做什么?你能给出定义吗?”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回答,交流。教师板书。

4.教师问:“你能从定义中得知如何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成轴对称吗?你还能得出什么?”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板书。

5.判断下列两个图形是否成轴对称……(多媒体演示)

四、两个概念的联系及区别的教学

1.教师问:“你能利用滴有墨水的图片说明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吗?”分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总结。教师指导、示范、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滴墨水制作轴对称图形和制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感知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破了教学难点。

2.教师总结:“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

设计意图:教师画龙点睛,向学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五、课堂训练

教师出示检测题组。学生训练,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实现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达到信息的完全准确。

六、课堂小结

教师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学生回顾反思,回答,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反思,总结,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认知过程。

七、布置作业

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摘要】从“教学案例”到“教师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从课堂教学案例到教师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才会不断达到又好又快的教学新境界。

【关键词】教学案例;教师反思;专业成长;教学新境界

教学案例就是课堂教学事件,即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故事,教师反思就是根据教学事件进行的反思,下面谈谈如何从“教学案例”到“教师反思”。

谈到“教学案例”,首先想到的是,我们教了几十年的书了,教案写了不少,但是具体谈到课堂中的一些教学案例却不知从何说起,即使有也说不出个“一二来”,即是有也不典型,也没多大价值,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就是我们平时缺少写教学案例日记,我们只注重平时教学教案编写,却忽视了对课堂教学案例即事件的记录整理。我们可能都是这样的一片茫然,面对每天的忙忙碌碌,没有自己的计划和目标,每天做的都是按人家安排的去干,每天应对的不是自己自主地去做,而是茫然的应对,我们对所教的每一节课,课后是否进行回顾写下来了,对有些精彩场面和不足的地方是否进行了记录整理,如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精彩过程和不足的记录,这就是教学案例,也就是叙说课堂中发生的事情,即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故事。那么,如何根据课堂教学中的事件撰写教师反思呢?下面就举几个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反思案例供参考。

案例一,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间时李老师在黑板中间写了‘加法’两个字,同学们纷纷议论:加法太容易了,我们早会了,怎么还学习加法呀?同学们莫名其妙,这时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用疑惑的目光看着老师走上讲台。老师说:加法的奥秘很深,我们已经知道的只是太少太少的一部分,大家还想知道有关加法的奥秘吗?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想”,新课便从这里开始了。同学们通过观察3个算式发现新的奥秘,从而明确了( )+3=5,已经利用今天的发现,接下来研究x+3=5的求解方法。

对本节课教学案例的评价反思,本节课导入既要有精心的课堂设计又要能因势利导,灵活多样,以学生的行为切入,感觉自然,学生感兴趣,一节课下来轻松愉快,同学们都能掌握加法各部分的关系,会求未知数x,但在计算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加法的进位、减法的退位错误严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训练,个别辅导,特别是错题一定要老师看着改。

2 案例二,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以故事形式引出新问题:一个西瓜公平地分成2份、3份,怎么用数表示呢?这样引出‘分数’的产生,课堂上同学们通过观察比较小组合作探究,初步基本上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同学们兴趣很高。在课的结束时,王老师又以故事的形式为同学们的下一步学习设置了悬念,喜洋洋不同意吃一个西瓜的1/4,要吃1/8,最少吃1/6,美洋洋听了哈哈大笑,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设计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向课后延伸,同学们要想知道美洋洋笑的原因就要进一步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知道可以分圆形、长方形、一条线段,是否可以平均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呢?应在准备学具时涉及到,使同学们对单位1有更加充分的认识,为下一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鉴定基础。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同学们兴趣浓厚,使枯燥的数学有了博大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探究新知,让同学们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同学们兴趣更高,而且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学习能力。

案例三,孩子写数:

1,2,3,……9,(帮一下)

10,11,12,……19,

……

90,……99,(帮一下)

100,……109

110,……199

写到1001,……。

他不愿再写下去,说:就这样继续下去!

对这个教学活动案例的反思是:“真了不起!就这样继续写下去!”就是数学,对这个孩子来讲,他正在创造自己最早的数学,是最深奥的数学。这个孩子有所发现,有所顿悟。表面上看,写在纸上的数还在继续,但准确的讲,这是数的记号在继续。这个孩子突然发现了写出所有数的非常简单的原理:0的后继是1,……。他也知道,这可以无限的进行下去。由此,可以说,他已经发现了无限。这在数学上是了不起的!这正是数学的出发点。作为教师,过去我们关心较多的是怎样讲课,怎样展示教学内容,却不太注意观察学生,也缺乏倾听学生的耐心。现在我们要学会观察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