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随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反思集体备课的优、缺点
教学反思绝不是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它并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古语说“有的放矢”,教学反思应是一种具有指向性、针对性的行为,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
二、反思所持有的教案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订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案的反思可以从多角度着手,例如: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6A的第二单元《生日》一课时,由于生日是我们每个人都特别熟悉的内容,所以课始,我就围绕着这些方面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When’s your birthday? When’s your mother’sbirthday?When’s your father’s birthday? When’s your best friend’s birthday?”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问题,这样就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来了,很快就引入正文。
三、反思教学过程的“沟通”和“合作”
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Unit 6 Holidays一文中,由文中所学的9种节日,我们可以拓展到三八妇女节、九九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等。这就需要生生间、师生间的沟通与合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
四、反思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
一、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还是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要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应当必备:1.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2.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3.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4.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的习惯;5.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6.好问的习惯;7.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8.规范、整洁的写字习惯。
二、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
语文是一种动态的、有生命的现象。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知道了某节课是语文眉头就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也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
三、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1.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2.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3.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4.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其次还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
从更广的视角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练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这样学生将受益无穷。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有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义的训练也是必要的。我常用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此外,还有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
学生成长环境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情感体验。很多学生在家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父母宠爱他们,爷爷奶奶娇惯他们,很多学生对对老师的辅导、父母的期望总是无动于衷,已经近乎一种麻木的状态,这使他们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趋向,对周围的人或物十分的淡漠。同时,生活的经历较少也使他们的情感体验较弱。造成学生冷漠心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学校的因素,我们的教师忙于赶进度,改作业,各种考试,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抓学生成绩上,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抓学生的情感教育,有些教师乃是采取生硬错误的教育方法。如:当学生放错误时挖苦、嘲笑、甚至体罚他们,或是请家长到学校,当着学生的面告状,甚至训斥家长。有些学生受不了这种刺激,自信心、上进心就会受到伤害,从而造成心理障碍,性格变得叛逆,固执,对一切都表现得无所谓,从而形成冷漠心理。语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也许不尽相同,但这个过程在他们的生命中会留下长久的痕迹,甚至影响一生做人的理念。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在师生间体验情感
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情感修养,对教学倾注深厚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本身就是人格结构中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初中阶段,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要求日益强烈。试想教师如常常以“道德规范代言人”自居,又怎能拉近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放下威严,以朋友的身份和语气与学生一起交流观点,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心声,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也许一句肯定的语句,一个赞许的目光,一次信任的微笑都能使学生心灵颤动。使学生感到轻松,心理安全,从而能够积极参与,大胆对话,各抒己见,思维活跃。在这种和谐氛围中,教师、学生才能在情感上得到共鸣。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落实陶行知先生的“真情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的教诲精神。
二、在阅读中领略情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学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备课的改革应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切实遵循“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学生为本”的原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着力筹划如何为学生营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学习。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激发出自身的情感潜势,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推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教育。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学习本课,关键是要多读,一是读出文中的情感,是自己能够受感动;二是鉴赏父爱的淳朴真挚美。从文中插叙的爸爸不让“我上学迟到”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爸爸多年来对子女的严厉管教,对子女真诚的爱。孩子逃学“爸爸气极了”操起鸡毛毯子就打。但出人意外,在“我”上学之后,爸爸竟到学校看“我”来了,“看我穿上花夹棉袄又拿出两个铜板给我”。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一个可亲可敬的“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父亲形象在此时此地清晰可感,爸爸对子女的淳朴真挚而不加任何雕琢掩饰的父爱着实令人动容。让学生与作者对换角色,教师提问: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的心情将会怎样?一下子将学生的情感推向了,学生情绪激动,完全进入了情景。
三、在写作中运用情感
文以情为贵,真情重于泰山,情生于体验,体验出灵感。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激发学生兴趣的诱发点,教师应抓住这些诱发点,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阅读情感,并及时渗透作文因素,指导学生写作,使自己的文章富有真情实感。
情生于何处,生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所以作文要让学生做人。首先就要培养一颗敏感、纯净的心,要让学生自己的心充满爱。这就是说要具有良好的情感素质。生活中一个细小的事件,一个微小的物品,一个平凡的举动都能激发自己的情感。当见到别人的不幸,以及别人在不幸中表现出应有的品格时产生应有的感动;看到一个人的善意举动或一个善意的眼神时心灵能涌起一股感激;看到动人的文章或影视剧时,心里能引起一些震动,与作者产生共鸣等。具备了这样的情感素质,就有了写好作文的基础。这种情感需要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充分体验感受,寻觅那一份真情,那一份感动。我曾在八年级进行了一次尝试,让学生放假回家仔细阅读父母的脸和手,观察他们忙碌的身影,聆听他们朴实的话语,返校后让学生以“感动”为话题作文,许多饱含浓浓亲情的真心话语倾囊而出,全班四十五人,三十多篇佳作,让学生感动,让我看到三十多颗真心。这次写作的成功力于情感体验。如秋天来了,让学生走进大自然采颉秋韵,触景生情,陶冶情操;中秋之夜,让学生吃月饼赏月,话月,品味月夜之韵,再来写作,学生笔下生花,文章酣畅淋漓。
遵循着这一理念,在教学应用数学一课时,感触颇深。
1 从生活入手,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可以说,教材中意境优美,活泼生动的秋意图,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也为我们枯燥的数学教学增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如果不充分利用,那就太可惜了。因此,在教学中,我设想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画面激活,先创设秋游氛围的同时,冲破教材的限制,让学生置身于郊外美丽的秋景中,自由观察图画,自主提出问题。开始时,我还有几分犹豫,孩子们行吗?实践证明孩子们的观察力是敏锐的。他们很快就发现了数学问题,有的孩子问:“有5个小朋友在捉蝴蝶,2个小朋友在挖蚯蚓,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还有的小朋友提出:“有7个小朋友在捉蝴蝶,有2个小朋友看到地上有蚯蚓,就跑去捉蚯蚓了,还有几个小朋友?”等等。也许他们的问题有些零乱,也许他们的问题有些随意,但却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罗列其中,展现出了他们的思维过程。这时,我根据孩子们提出的问题,相机演示了课件,出示了大括号和问号。告诉学生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大括号表示,你们想提出的问题用问号表示。今天我们就和这两个新朋友一起学习。这样孩子们就较好地掌握了两种符号的含义,列起算式也就轻而易举了。以生为本是我们新课标、新教材的重要指导战略。实践证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数学知识的开放程度,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选择信息,学会组合条件,学会从不同的高度思考问题,自主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我想比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的效果要好的多。
【关键词】内观认知疗法 贫困大学生 人际交往状况
一、 贫困大学人际交往问题的提出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围绕贫困生人际交往问题展开全方位研究,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但是目前多以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学校给与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学习沟通技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为主,本研究运用内观认知疗法,开展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情况为期1周的心理辅导,并进行前后的比较、辅导后与6个月、12个月后的比较。目的是要探讨通过内观认知疗法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短期与长期影响效果,为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改善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二、内观认知疗法的介绍
内观疗法是1953年由日本学者吉本伊信提出,内观的核心为“打碎我执,恢复纯朴”。贝克认知疗法由A.T. Beck在研究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创建,贝克认为,认知产生了情绪及行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及行为。
内观认知疗法(NaiKan Cognitive Therapy,NCT)是1995年由天津医科大学李振涛提出、2007年由毛富强教授完善,借鉴并整合吉本伊信的内观疗法和阿隆・贝克的认知疗法,按照吉本伊信内观三个主题(人家为我做的、我为人家做的、我给他添加的麻烦),对自己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人际关系进行回忆,在内观情境中多角度观察和感受已发生的各个事件,从而对自己存在的多种非理性认知进行察觉和矫正,改变执着的自我中心主义意识,并使自己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趋于和谐的一种心理疗法。
三、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在新生中随机抽取60名贫困大学生,随机分成对照组(30名)和干预组(30名),于2012 年5 月12 日 - 19 日接受内观认知疗法心理治疗,完成为期1周的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心理治疗,以及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调查。
3.2 研究方法及步骤
3.2.1培训方法
根据大学生的课业特点,将培训分为集中内观和分散内观,第1-2天为集中内观,每天内观10小时,第3-6天调整为半集中内观,每天集中内观3小时,其余时间分散内观,第3天为贝克认知心理治疗。内观过程中要求内观者坐在一个清静、 舒适、 用屏风围住的 1 平方米面积的空间里,围绕着内观三主题――“对方为我做的”、“我为对方做的”、“我为对方添的麻烦”进行回忆。内观对象依次为最亲近的人(如母亲)、次亲近的人(如父亲)、第三亲近的人(如朋友、恋人或其他亲人等)、次讨厌者、最讨厌者、自己,将自己的一生分成年龄段对过去进行回忆。
要求:除了睡觉、洗漱、去卫生间以及面接之外,内观者不走出屏风,而且除了面接者之外不与任何人交流和联系。面接者每隔1-2小时与裙壅呓行沟通10-15分钟,以了解内观者情况并进行具体指导。内观者要认真反省思考,不加评述。严格遵循内观的要求,重点回忆他们给自己的恩情和帮助,而不能诉说对他们的气愤、不满、积怨。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3.2.2评估工具
通过人际关系调查问卷(UCLA)在心理治疗前后进行评测并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排除学校社会文化因素等干扰,观察内观认知疗法在内观认知疗法前后、半年和一年时间内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情况的影响。
3.2.3研究步骤
针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具体情况,在全校2011级贫困生中随机抽取60名大学生,并随机分成培训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在一周的培训中每一名指导老师指导3-4名学生,在培训的中期设小结。对照组只参加人际交往状况的问卷调查。
四、结果
4.1 UCLA数据比较
培训前后培训组和对照组的比较
表1
表1 显示,培训前培训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总平均分之差小于1, t检验差异不明显,对照组符合本研究要求。培训前后培训组的比较总平均分培训后较之前明显降低, t检验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内观认知疗法对改善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有积极的影响。培训前后对照组总平均分之差小于1, t检验差异不明显,说明学校社会文化等因素在7天的时间内对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很小,对本研究未造成干扰。培训后培训组与对照组总平均分差异较大, t检验明显差异,说明在排除学校社会文化因素等干扰后,内观认知疗法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有积极的影响。
培训半年后对培训组和对照组随访
表2 显示,半年随访对照组与培训前对照组的比较总平均分之差小于1, t检验差异不明显,即半年时间学校社会文化因素等对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干扰不明显,半年随访对照组数据符合本研究要求。半年随访培训组与培训前培训组的比较总平均分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较表1中半年前数据差异有所减小,减小程度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内观认知疗法对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在半年时间内作用仍然明显。半年随访培训组与对照组的比较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较表1半年前数据比较差异有所减小,说明在排除学校社会文化因素等干扰后,说明内观认知疗法对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在半年时间内作用仍然明显,但是作用较培训后减弱,建议平时加强内观认知疗法的个人培训,已达到更好地效果。
内观认知疗法培训后一年对培训组和对照组随访比较(表3)
表3 显示,一年随访与半年随访、培训后对照组组内的比较总平均分之差均小于1,差异比较小,即一年时间学校社会文化因素等对贫困的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影响较小,一年随访对照组数据符合本研究要求。一年随访与半年随访、培训后培训组之间的比较总平均分之差均小于1,差异较小,说明内观认知疗法对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在一年时间内作用仍然明显,但是比较t值大小可以发现,该疗法的影响力有所降低。一年随访培训组与一年随访、半年随访、培训后对照组的比较总平均分之差比较大,差异明显,但是一年随访与对照组的差异小于与半年随访与对照组的差异,更小于与培训后对照组的差异,说明在排除学校社会文化因素等干扰后,内观认知疗法对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在一年时间内作用仍然明显,但是作用随时间较弱,建议长期加强内观认知疗法的个人培训,已达到更好地效果。
5、讨论
研究表明,内观认知疗法有助于大学生情感平衡。此外,内观认知疗法有助于大学生在心身症状、情感平衡、领悟社会支持、容纳他人等方面发生较大改变,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与疏导,有利于青年学生更好的向社会过渡以及自身的成长。
(一)人际认知改变,换位思考与三省吾身
内观的三大题目要求人们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追问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从而对自己存在的多种非理性认知进行察觉和矫正,改变执着的自我中心主义意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趋于和谐。在人际沟通的实际过程中,沟通的一方要站在另一方的角度上去体察和度量沟通中的每一个问题,用对方的观点去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观念与态度,去体会对方对这个话题的喜好程度,善于反思自己的错误,认真总结经验,之后再有的放矢地考虑交流的途径和层次目标,一次性地或逐一进行。在人际交往的的过程中,要建立这样的认知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要学会自己适应周围环境。
(二)建立人际亲密关系
1.主动接受他人 内观认知疗法中“我曾给对方添过什么麻烦?”认识了自己自私的一面和对他人的攻击,产生愧疚心理,通过前后心理的比较对自己有全面的了解。同时,通过认识到自己过去对父母、亲人和朋友自始至终添了不少麻烦,对比自己的自私、罪恶和他人对自己的无私关怀,使愧疚感得到深化。这样,通过内观认知疗法中被疏远和压抑在自我形成过程中扬弃,便能从自我约束中解放和逐步完善自己,从而更好地接纳对方。
2. 角色互换与理解他人 尝试换位思考,认真从其他角度去看,针对事而不是针对人,便会发现自己原本的定夺不一定完全正确。随着内观认知的深化,逐渐形成新的认知,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别人,而不可能强制改变别人,进而增强与周围环境的共感和包容性,学会体谅他人、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改善人际关系。
3.理性认知 在进行内观疗法时,通过对父母、朋友等对象的内观,察觉和体会与他们的连带感,会让内观者在今后做事情时不仅考虑自己的得失,而且还会顾及其他人的感受,与父母和朋友建立亲密关系。进行认知疗法时,通过回忆以第三者的角度正确认识自动式负性思维,想到自己的不足与错误之处,有一种想给予对方回报的渴望。两类情感的交织加剧了内观者的情感体验,逐渐打破了其原有的认知框架,改变了内观者的消极心境。内观者因此提高了爱他人的社会意向,重建自我信念和自我形象,形成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彻底洞察自己的人际关系,改变自我中心意识。
参考文献:
[1] 毛富强等.内观疗法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和方向。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2004,5(2).
[2] 邱良雪,毛富强等. 内观认知疗法纠正非理性认知个案报告. 资料汇编, 2012, 8.
[3]刘霞,毛富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内观认知疗法效果随访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0):1206-1209
[4] 邱良雪,毛富强,赵璐,等.天津市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10).
[5]冯秀娟,毛富强,赵明,等.内观认知疗法对大学牛心理因素影响研究:自尊和自我和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