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南都电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I66排名56
动力电池产能再扩充,加速进入动力电池大厂之列
公司公告拟与成都国晶能源有限公司签订增资扩股协议,控股成都国舰。成都国舰电动自行车用铅酸电池产能220 万KVAh,相当于920 万只动力电池产能,前期已完成项目立项、环境评价等审批手续。加上此前收购的华宇电源,南都2012年动力电池控制产能有望达到1720 万只,直接进入动力电池大厂之列。
销售网络+品牌建设+产能扩张同步推进
南都先后收购华宇、五峰和成都国舰三家动力电池厂,战略意图清晰:(1)品牌+销售网络。五峰地处长兴铅酸电池产业群,品牌效应高,具有全国范围销售网络;(2)产能扩充。华宇位于全国最大的铅资源循环工业园,具备年产1440 万套极板及800万只动力电池的生产力,成都国舰具备920 万只动力电池产能。
收购最佳时点,精准把握扩张时点
在大量企业关停的情况下,目前动力电池市场供给小于需求,南都此时收购进入动力电池市场,借助五峰的全国销售网络,有望快速将产能转换为盈利。更为重要的是,铅酸电池行业反转刚刚开始,全国性的治理未来还将持续,行业供需短期内难有改善,是抢占市场的最佳时点。
铅酸电池行业反转,景气周期可持续
未来铅酸电池新批产能项目将变得非常困难,主要由于:1)铅污染事故没有根本杜绝;2)铅利用项目审批终身问责制;3)各省市重金属污染总量控制。此外,新建生产线需要1~1.5 年的时间,短期内供需难改善。目前复产的铅酸电池厂,也无法做到完全无污染,近期上海铅污染事故再次表明,行业一旦再发铅污染事故,将开始新一轮整治,市场集中度将持续提高,行业高盈利有望延续。
动力电池业务有望大幅拉升公司业绩
根据我们的测算,南都动力电池业务2012 年有望为公司贡献EPS 为0.5 元左右。公司传统通讯电源新增产能今年底达产,预计2012 年为公司贡献EPS 为0.6 元左右。综合考虑,公司2012 年EPS 将达到1.1 元左右。目前股价相当于2012 年17 倍估值,相对于公司的成长性,目前股价偏低,我们上调公司2011/2012 年盈利预测,继续给予买入的投资评级。
【关键词】 采集器 SCADA Fep前置器
一、背景
目前变电站通信电源的数据基本上都是通过南瑞采集器单元再通过公司专有的传输网络进入前置器,从而在南瑞电源监控系统EMC3000中可以观察到所有通信电源的实时数据,但是要达到所有变电站(110千伏)的通信电源都监控,投资压力大,没有项目实施,但是所有110千伏变电站通信电源的监控室硬性指标。在分析南瑞监控的的原理后,结合调度自动化专业SCADA系统能够采集一体化电源的数据的功能,如果能把这些数据利用起来,在南瑞客服端界面呈现出来,将大大提高110千伏变电站通信电源的监控率。
二、南瑞O控采集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最小系统配置为:串口复用功能板一块,DQUK数据采集板一块,电源板一块。根据需要监测的信号的多少和种类,可以扩展数据采集板。系统工作原理如下图1所视。
在网管中心,也要有相对应的设备才能接收串口复用器送来的数据。目前,前置机(WIN32)前置机(FEP系列),以及串口复用器都放在网管中心,和远端通信站的串口复用器进行数据通信。
三、南瑞监控系统布置图
网管中心和变电站(通信站)之间设置双通道,其中一条是主通道,另外一条是备通道。平时用主通道传送多路监测数据,主通道中断以后,自动用备通道传送监测数据,主通道恢复正常以后,又自动用主通道传送数据。INMS前置器的作用就是进行协议处理,把复用器传过来的模拟量信号、开关量信号转换成FEP前置器能识别的数据。
四、通过调度自动化SCADA系统转发过来的数据思路
五、具体操作步骤
5.1 服务器系统的操作
与调度自动化专业的人员对接,我们所需要的110变电站通信电源有关的数据,负责人将根据我们所要求的数据和他们能够采集到的电源数据进行整理,并把点位表发给我们通信。调度自动化专业SCADA系统采集的一体化电源数据,通过2610-16-2AC MOXA装置一个串口通道进入在安装在通信网管中心的MOXA装置5110,MOXA装置5110通过网口进入交换机,最后进入前置器,前置器中进行数据的解析(包括规约的选择、通信方式的选择、波特率的设置、fep的设置、IP地址的设定)。规约选择自动化和我们共同已有的,其中自动化专业SCADA规约为CDT,同时在我们原有的规约库里面,选择CDT;通信方式选择TCP客服方式;波特率选择9600;Feb选择A、B、C都可以;ip地址设定一个未被其他南瑞采集器占用的。
5.2 客服端的操作
1、空间资源库建立站点
2、数据的录入(前期在服务器中将FEP配置、前置采集设备、站点配置都已配置完毕),综合监测中的告警配置管理,进行遥控(开关量)、遥测信号(模拟量)设置。对照自动化专业的点位配置一一录入。注意点位号与自动化转发的顺序号要一致。
中国通信方面应用的开关电源35亿元人民币以上,中国的通信事业发展初期,通信电源在开关电源总额中所占比例可能比美国要大,就按50%计算,全国开关电源总额就达70亿元以上,这还不包括各种家用电器和电子仪器内部的开关电源。
②不间断电源(UPS)
中国的UPS市场有多大,众说不一。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CCID)统计1999年的UPS市场是16.8亿元。据中国电子报1998年报道,1996年销售UPS41万台,26亿元人民币,1997年销售62万台,销售额超过30亿元,1998年销售UPS约90万台,销售额约35亿元。如果说16.8亿元,数额太小。UPS销售渠道很多,仅国外品牌就有几十个,可能统计不全。若说35亿元以上,根据又不充分。据估计20~25亿元是可能的。
据CCID对1999年16.8亿元UPS的销售统计,UPS市场(销售额)区域分布情况是:华北20.34%、华东24.25%、华南18.05%、西南11.96%、华中10.02%、东北8.62%、西北6.76%;按行业分布情况是:金融34.05%、电信29.45%、政府6.25%、邮电5.82%、家庭4.28%、税务3.50%、教育2.36%、其他14.29%。
③其他电源
上面只介绍了开关电源和UPS,电源还有许多种类,如变频电源、电解电镀电源、焊接电源、感应加热电源、充电电源、霓虹灯和照明电源、航空航天和军用电源等。这些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只能加以分析和预测。
综上所述,仅开关电源和UPS的市场规模大约为100亿元,再加上其他电源,据保守估计,电子电源的市场规模有150亿元以上。电源产业的另一个大领域就是化学物理电源,据全国100家较大的电池生产厂家统计,产值约100亿元。据中国化学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介绍,全国电池厂家大约2000家,全国的化学物理电源大约150亿元。电子电源和化学物理电源加在一起,每年大约300亿元以上,这就是中国的电源市场。
(2)中国电源企业有多少
中国有多少电源企业?谁都说不清楚。去年出版的“中国电源企业大全”收录全国电源生产销售企业5000多家,是否准确很难说。中国电源学会最近几个月整理了一下企业名录,这个名录包括:中国电源学会的会员单位,最近两年参加电源展览会的单位,最近一年在报纸刊物上刊登广告的单位,这些单位都是比较准确的,有1100多家,包括电子电源的生产、销售和主要配件企业。据估计,这1100多家企业占全国电子电源企业总数的比例不到50%,也就是说全国电子电源企业的生产销售和主要配件企业有2000家以上。据由中国电源学会主办(主编)的《电源技术应用》和《电源世界》两个刊物向电源整机厂和器件厂的发行量都在3000家以上。据中国化学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介绍,全国的化学物理电源企业也有2000家左右。如果说中国的电源企业有5000多家还是有根据的。
中国电源企业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一是珠江三角洲,主要是深圳、东莞、广州、珠海、佛山等地。二是长江三角洲,主要是上海、苏南、浙江的杭州和温州一带。三是北京及周边地区。武汉、西安、成都等地也有一定的分布。
2.3中国电源产业的特点
(1)产业分散
由于电源产品应用的广泛性和产品的多样性,就形成了电源产业布局的分散性,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几乎都进行电源产品的开发生产。也因此,各个档次的电源产品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而且电源技术的门槛比较低,投资相对比较少,所以大量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几乎遍布全国。
(2)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
目前国家还没有一个部门归口管理协调整个电源行业,故整个行业缺乏协调和规划。再加上产业布局的分散性,就容易产生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影响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电源产品的标准和质量管理也很分散,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标准。某一个企业或产品若要进入电信、铁路、电力、军工等系统,要经过不同机构的检测和认证。
(3)中国已形成一批龙头电源企业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已形成一批超亿元,甚至10亿元以上的电源企业,如华为电气股份公司、武汉洲际通信电源集团公司、中兴通讯股份公司、烟台东方电子信息集团等。他们有比较强的技术力量和开发能力,有些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这些企业是带动中国电源产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
(4)大量的国外产品进入国内
中国日益扩大的电源市场不仅孕育了国内几千家生产销售企业,而且吸引了大批境外公司和产品进入国内。在UPS产品方面,如山特、APC、爱克赛、梅兰日兰、三菱等;在通信开关电源方面有爱立信、美国的VICOR、腾讯科技、朗讯、德国的西门子、日本的新电元等。在某些领域国外产品占有相当份额。
(5)台湾、香港的生产企业移居内地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发展,台湾的电源生产厂商纷纷在大陆设厂生产,目前在大陆的生产规模已经超过了在台湾的规模。以开关电源为例,1997年在台湾本地生产只占15%,而大陆等地有85%;到了1998年台湾本地生产又减少到7.5%,在大陆等地达到了92.5%。如台湾的台达公司,在东莞、上海、天津都设立了工厂,还要在江苏的昆山、吴江等地再开工厂,在上海浦东设立了研发中心,台达公司董事长郑崇华先生以他个人资金在大陆设立了“电力电子研究基金”和奖学金,2000年已开始执行。
3对中国电源产业发展的几点看法
3.1中国电源市场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中国电源产业发展的历史较短
中国电源产业的发展虽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真正的发展壮大、形成规模还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一些初具规模的电源企业,除武汉洲际通信电源集团公司、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等少数几个企业历史较长外,大多数公司都是90年代特别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国外公司,除山特、梅兰日兰几家公司是80年代后期进入中国以外,其他公司也都是90年代进入国内市场的。
(2)中国电源企业状况
由于企业众多和市场竞争激烈,电源企业的升降、起伏变动剧烈。从中国电源学会的会员单位变动情况看,每年都有一批新单位加入,每年都有一些单位因倒闭、转产等原因退出;中国电源学会每年举办一次电源展览会,每次展览会都有一批新企业参加,有些老企业逐渐消失。
(3)中国电源市场特点
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加强,一批国家级的工程项目陆续开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将带动电源市场的发展。一些传统产业的改造,有的正在进行,有的刚刚开始。即使计算机和通信行业,也不断形成诸如网络信息和移动通信这样带动电源产业发展的热点。中国的电源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在关注中国电源市场的发展。
3.2加入WTO后对中国电源产业的影响
中国电源市场竞争和发展的结果必然促使产业内部的分化和重组,形成一批实力强大的企业主导市场,不适应的企业将被淘汰。中国加入WTO之后将会加速这个进程。
加入WTO之后,要和国际市场接轨,国内市场国际化。加入WTO之后,将促进电源市场的规范化,今后市场的竞争将是质量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企业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和国际接轨。例如华为电气公司设计的DC/DC模块电源,一开始就坚持国际标准,产品出来之后打入国际市场,销往美国等地。
服务已是电源市场竞争的焦点。电源产品的门槛较低,制造技术上的公开性和各种原材料采购上的相似性,使厂商间在产品质量及技术上的差异逐渐缩小,服务已是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入WTO之后,企业必须重视这一点。
3.3增强中国电源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中国的电源产品已有批量出口,如华为公司、中兴公司等,其电源产品已随他们的通信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并且在国外设立工厂,建立合资企业。
不断升级的电源版本
Q1:李工你好,很高兴又见面了。记得去年第一潮专家讲堂栏目就和您一起探讨了电源节能方面的话题,今天我们的话题依然是电源,不过这次我们的关注点换成了不断升级的电源版本。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电源版本会不断升级呢?Intel在其中是不是起到了一个主导的作用?
李:应该说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专业一点的说法叫做“平台架构”,英文名“Form factors”,包括机箱、电源、主板结构、I/O设备等支持计算机核心器件的整个框架都属于平台架构的范畴。Intel作为平台架构标准的制定者,确实主导了PC电源版本规范的升级,应该说每次电源版本的升级都与硬件尤其是CPU的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电源版本升级的过程:
从ATX升级到ATX12V 1.0是因为Pentium 4处理器的问世;
从ATX12V 1.0升级到1.3则是因为Prescott核心的Pentium 4处理器的出现,高功耗的CPU对电源的稳定供电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1.3再升级到2.0的直接原因则是PCI-E显卡成为市场的主流,传统的单路+12V输出不能同时满足处理器和显卡两方面的要求,为保证CPU供电特别加入了+12V2供电回路,
从2.0升级到2.2的原因则是Intel发现部分双核处理器在启动时对瞬间启动电流要求非常高,部分2.0版本的电源不能满足启动要求,所以对原标准小幅改动,加强对双核的支持;
这次升级到2.3版本,则是考虑到目前独立显卡与整合(集成)显卡对电源输出的要求已经严重分化,再加上平台化战略的需要,所以Intel制定了最新的ATX12V 2.3电源设计规范。
Q2:Intel在今年四月初推出了新的ATX12V 2.3设计规范,李工能不能给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新规范中都哪些新意呢?
李:实际上在2.2版设计规范之后,Intel就开始整合ATX12V、SFX12V、CFX12V、LFX12V、TFX12V这五个电源规范,叫做《桌面平台电源设计指南》。顾名思义,就是为桌面电脑设计的电源(除了桌面电脑之外,还有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的规范)。第一个版本是0.5,后来升级到1.0,现在的最新版就是1.1版本,大家关注的ATX12V2.3其实就是这个设计指南当中很小的一部分。
Q3:对于爱关注程度最高的PC来说,众多玩家还是更关注ATX这块的新变化。李工能不能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ATX12V 2.3都有哪些针对性的改进呢?
李:好的。ATX12V 2.3是《桌面平台电源设计指南》的一部分,这次版本升级主要考虑了CPU功耗降低与GPU功耗升高两个趋势。
首先,处理器功耗的增加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强烈关注。现在全球范围内都在提倡节能,美国能源之星4.0版更是明确了整机在IDLE状态(空闲状态)下的最高功耗。这些因素都促使处理器厂商把精力放到节能降耗方面,我们看到Intel的酷睿2处理器以及AMD的Athlon 64 X2处理器的功耗都比以前大幅降低,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反映在电源上,就是现在的电源产品不必像以前那样给CPU提供巨额的+12V输出支持。
其次,整合显示芯片与独立显卡的分化越来越明显。整合显示芯片主要用在办公及一般家庭应用,而独立显卡在游戏及DIY领域更具优势,但二者对电源输出分配的要求是不相同的。以前Intel作为最大的显示芯片供应商,在电源规范中一直很少关注独立显卡的发展,除了最新的2-3版规范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几乎都是为其处理器和整合显示芯片服务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次把独立显卡考虑进来,不能不说是Intel的一大进步。在新的2.3规范中我们看到180W、220W、270W三个功率级别的电源都是单路+12V输出,适合使用整合显示芯片组的酷睿2系统;300W、350W、400W、450W四个功率级别的电源都是双路+12V输出,适用于独立显示芯片的酷睿2系统。
除此之外,能源之星4.0标准将在今年7月20日生效,Intel顺带将其也写进了《桌面平台电源设计指南(1.1版)》。
InteI电源规范的局限性
Q4:刚才在介绍Intel电源规范的时候,我听到李工不停地重复一个词――“局限性”。为什么这么说呢,李工能不能给透露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李: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电源版本更迭更多的是出于对Intel自身产品的考虑,并没有考虑到竞争对手,如AMD、NVIDIA、ATI等产品的情况;再加上版本更迭过于频繁,厂商和消费者都难以选择。
举个例子来说,前些日子我有一个朋友购买了一台主流配置的计算机:酷睿2 E4300、1GB DDR2内存、Intel945芯片组的主板、一块SATA硬盘外加一块GeForce7300GT显卡。从从业人员的角度来看,这台配置实际需要的电流应该是+12V/9A、+5V/3A,+3.3V/6A;应该说目前只要输出功率大于200W的电源都可胜任,但问题就出在众多版本的电源产品和一些厂家的炒作上。那位朋友很难从自身需要的角度买到合适的产品,反而陷入了“买哪种电源版本”的怪圈;与此同时,厂商们为了迎合各种电源版本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上的重复投入不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助长了这种恶性循环。
Q5:刚才季工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电源版本不断更新给大家带来的一些误区和麻烦;现在也有很多人反应电源在功率的搭配上不是很合理,李工能不能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让大家对这个问题商一个更直接的认识。
李:我们假设一种情况,现在很多发烧友喜欢配较新的处理器和显卡,例如一台计算机的配置:酷睿2E6400、GeForce 8800GTX、2GB内存以及一块SATA硬盘,这套配置实际消耗的电流应该是+12V1/16A,+12V2/5.5A,+5V/5A,+3.3V/6A,总功耗是300W。但不论是用2.0、2.2、2.3版电源都不合适,因为这些版本,的300W电源中,没有+12V1最大电流在16A以上的,所以很多消费者就不得不选择更昂贵的高功率电源产品 (450W或更高)、甚至是昂贵的EPS服务器电源。
Q6:听说航嘉在原有ATX规范的基础之上,报出了自己的Q-ATX建议规范。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对称式的+12V设计,李工可以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么?
李:前面介绍了Intel电源设计规范的一些局限,其实我们一直也在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实际的设计中我们有两种思路。
其一是把+1 2V设计成单路输出,这样只考虑+12V的总功率即可,而不用去考虑+12V1与+12V2如何分配的问题。对于上面的例子来说,我们只要有+12V输出超过22A的电源就可以满足要求了’但这种做法不符合240VA的限制(现在Intel对这方面已经不再强制要求了)。
第二个办法则是把+12V1和+12V2的最大输出能力调整到最高的18A,即对称式+12V输出,然后限制联合输出时的最大电流数。比如冷静5EVista钻石版+12V1、+12V2最大电流都是18A,联合输出为22A。这就表示在+12V1为18A时,+12V2最大只能带4A的负载;当+12V1带17A时,+12V2可带5A……当+12V1带4A时,+12V2可以带18A,以此类推。这样一来无论系统是+12V1的负载高,还是+12V2的负载高都可以满足要求了,这种平衡式的设计就有很大的弹性。编者注:在计算机系统中,+12V1负责给GPU以及其它元器件供电,而+12V2则是专供CPU使用的。
在此基础上,航嘉制定了《O-ATX电源统一规范》,其中Q取自英文单词“equation”中的Q,意思就是“相等、平衡的”。通过这种设计,我们想向消费者传达一种选择电源的简单方式――只需要关注+12V的联合输出功率就可以了,而不必关注每路输出是多少(目前最高功耗的CPU和GPU功耗都不超过+12V/18A)。当然,这么做会造成成本上的增加,但我们觉得是非常值得的。
关于新电源规范中的一些细节
Q7:布新的ATX12V 2.3电源设计规范中,Intel规定对于300W以下级别的电源使用单路+12V输出,而不像2.0或者2.2版那样强制双路+12V。对于新装机的用户来说。自然是没有问题的;而对于那些现在已经有计算机(尤其使用高功耗处理器的计算机),日后打算升级电源的用户来说,这种变化会不会带来一种瓶颈呢?
李:按照Intel的推荐,单路+12V的2.3电源只建议使用在整合显示芯片的系统上;对于300W以及以上级别的电源来说依然是双路+12V输出,所以不用担心功率的问题。实际上,用户在购买电源时只需要简单计算T当前系统各电压回路的消耗是多少,特别是+12V的总功耗是多少,然后对照电源铭牌上的标称值看够不够用,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了。用户完全没有必要陷入电源版本的桎梏当中。
Q8:除了对+12V输出的变化,新电源规范对+5V以及+3.3V的输出有没有提出什么要求呢?
李:+5V以及+3.3V在现在的系统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很少了,一般都不会超过10A,所以大家也不用太多的关注。相对ATX12V 2.2版本来说,2.3版中都有一定的提高,比如说对于300W的电源,2.2版中+5V/12A、+3.3V/18A,在2.3版中是+5V/15A、+3.3V/21A。
Q9:我发现在新的电源设计规范中有一个改动,就是允许+12V的供电设计可以超过240VA的限制。而按传统来说240VA(电压值×电流值)是一个安全界限,这样的改动会不会对设备造成不利影响呢?
李:取消240VA的限制是ATX12V 2.3中的一个细微变化。2.2版中的描述是“+12V1与+12V2必须分离以符合240VA的限制”,而在2.3版时变成了“+12V1与+12V2应该有过流保护”。
实际上关于240VA的话题一直是“有争议”的,在我国的国标GB4943-2001中有这样一句话“危险能量等级:储存的能量等级等于或大于20J,或者在电压等于或大于2V时,可给出的持续功率等级等于或大于240VA”。换句话说,对于外置的电源输出设备,人手能触及的地方都不能超过240VA的最高限制,所以各种外接适配器都是有严格要求的。但PC电源位于机箱内部,除非剥开电源线,否则是不会对人体构成威胁的(个别机箱漏电的情况是因为地线接触有问题,并不属于电源输出的范畴)。其实熟悉服务器电源的朋友们都很清楚,在服务器使用的EPS电源中并没有240VA的限制,这是因为工作场合的特殊性决定的,现在大功率的PC电源只是在向这个方向靠拢。在我国的3C认证中也没有关于240VA的强制测试项目。
Intel此次取消240VA的限制,其实还有一个深层次的技术问题。那就是开机瞬间有些双核处理器平台的+12V峰值电流往往会超过20A,如果电源严格控制240VA的保护上限,就会造成电源的过流保护,出现开机故障。这次我们在《Q-ATX电源统一规范》中把+12V的峰值电流统一为21A,并设计了延时保护技术,这样就不会遇到因峰值电流过高导致的开机故障了。
读者来信问题选登
Q10:下面是两封微型计算机热心读者的来信,他们有一些电源方面的问题想请教一下李工。其中一人写到,现在市场上很多电源产品对额定功率、最大功率以及峰值功率的解读并不相同,业界在设计电源时有没有比较统一的说法呢?
李:我们先不来谈定义,先看下面几个与电源有关的英语单词,相信对大家理解会有所帮助――“Maximumpower”、“Peak power”。前者的意思就是最大功率,意思就是说在常温下,电源在持续、稳定的状态下的最大输出能力;国外以及我国台湾省的一些厂商把它叫做最大功率,而内地企业则把它叫做“额定功率”,二者实际上是一个指标,在航嘉内部工程技术人员交流的时候,两个词汇是可以互换的。后者直译的意思就是“峰值功率”,它是说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比方说10s)的瞬间输出功率,一般来说这是电源负荷的上限,如果超过这个功率输出的话,电源就会出现问题。
另外额定(最大)功率与峰值功率之间存在一个系数关系,这个系数对PC电源来说一般为1.3倍;服务器产品则会更加严格,一般为1.1~1.3倍。比方说我们额定功率300W的电源,那么它的峰值功率应该在390W左右比较合适――如果设得过低,则系统负荷达到峰值的情况就会很多,这样容易造成电源自我保护;如果设得过高,又会容易烧毁组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厂商故意把峰值功率设得很高,让消费者片面地认为峰值功率越高越好,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Q11:另外一名读者的来信,她说现在很想购买款比较节能的计算机电源,但是又很难从现有的电源铭牌上看出产品是不是节能型的。李工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判断节能型产品的“窍”门呢?
李:电源在实际工作时的负载和能量转换情况,只有通过专门的测试仪器才能测量出来,这方面相信《微型计算机》应该比我们能够接触更多的产品和数据,大家不妨多看一下你们的杂志(笑)。具体到实际的产品上,如果电源产品通过了相关国际组织的认证,如能源之星、80Plus等,会在产品外包装上的醒目位置表示出来。
其实这位读者的问题很有建设性,最近我们就正在组织一套航嘉自己的电源能耗等级标准。我们借鉴了2005年起国家强制实施的白色家电(冰箱、洗衣机等)能效等级标识中的一些要素和节能要求,提出了我们自己的能效等级标准。具体说来,航嘉的能效等级标准共分为5级,内容分待机功耗、转换效率、功率因数三个部分,建议大家选择3级及以上的产品。
镀镍外观 凸显品质
打开多核WD500的外包装我们可以看到多核WD500的附件与电源主体,附件包括了:说明书、4个机箱螺丝与一根质量上乘的电源线。从附赠电源线的质量就能够看出,电源水准比普通的500W电源明显高一档次。
航嘉凡是中端以上的电源都会采用外壳镀镍的装饰方法,WD500也不例外。表面处理光滑手感很好,另外边缘的处理也不错,不会有划到手的危险。电源的进气孔采用的是长方形孔,而且边缘比较小,散热面积很大。
线材丰富 输出强力
看完电源外观后再来看看电源的输出能力。看电源我们首先应该看看它的铭牌,航嘉这款电源的铭牌非常规范,额定功率瓦数与型号一致,而且各路的电流分配也很清晰。从铭牌上我们可以看到12V被分为了两路,每路最大18A,12V最大输出功率达到了432W,联合输出能力打到最大36A。这样的输出能力已经满足大多数超频玩家的需求,看来我们没必要为WD500的输出能力担心。
关系到输出能力与实际使用,电源的线材也是重中之重。多核WD500基础线长为50cm,包括主板24PIN、SATA、PATA以及显卡的6+2PIN线。经常需要走背线的CPU 4+4PIN线材采用更长的60cm,可以满足更多机箱对于背线的需求。
线径方面大部分线材使用的是18AWG线材,其中的信号线、3.3V反馈线与SATA接口的延长线使用的是20AWG线材。只有主板的24PIN线采用尼龙网线保护,可能是由于价格因素造成航嘉在保护网方面进行了节省,总体来说线材水准属于中上水平。
散热优秀 静音工作
航嘉WD500整体采用主动PFC+双管正激与3.3V单磁放大的结构,这款电源与航嘉海外版的JUMPER系列整体布局一致,只不过在个别位置上有些改动。
我们用安静的办公室环境代表一般的使用环境,给电源加了负载后凑近电源听测,直到听到风声声音为止停住,测量这时耳朵距离风声的距离。在轻载、50%负载、满载三种状态下,耳朵离风扇2cm、5cm、51cm时可以听见风扇声。可以看出,除了100%满载之外这款电源是非常安静的,但到满载时由于风扇转速较高,还是有一定工作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