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酒桌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先说入座。山东自古是礼仪之邦,所以酒桌上的宾主、长幼之分是不能马虎的。酒桌上,一般冲门口的位置是主人或者东家的(就是买单请客的人),酒桌上有时戏称为“庄主”;在他对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来招待客人的,叫“主陪”。这两个位置各地叫法有点差异,但意思差不多。外地的朋友若是弄不清楚其中的原委,告诉你个简单的方法:只要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叠法就可以分辨出来。这两个位置餐巾的叠法是与众不同的。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折叠成圆筒形状,插在杯子里面的。而主陪的餐巾则是叠成扇面状的。其他位置的餐巾则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状。整个餐巾的布局有点像是展翅的凤凰。定好了这两个位子,别的位置就好确定了。坐在主人左面的是“主宾”,右面的是“次宾”;相对应的,左面挨着主宾的是“副主陪”,右面挨着次宾的叫“次陪”,但叫“”的多。其余的位置宾主可以随便坐,酒桌上戏称这些人是“不三不四”,原因是酒桌上没有”三宾”、“四陪”的叫法。
其次是,宾主落座,开始倒酒。山东人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大碗喝酒。这似乎有梁山好汉之遗风。如今虽然不用大碗了,但小杯是不用的。你若是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看到山东人用那种三钱的小酒盅喝酒,那纯粹是在扯淡。山东时下的标准杯是三两三的高脚玻璃杯(究竟是什么人最先时兴起来的这种杯子无从考证,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三杯)。酒一般是白酒,度数一般是38度左右(山东人并不太喜欢喝高度酒)。当然也可以喝啤酒,但一般按照白酒、啤酒1:6的比例折算。
入席后每位先满上这样的一杯,叫门前杯。意思是让各位自扫门前雪。这杯酒是每位到场的人必喝的,不喝是对主人或者东家的不尊重。这第一杯酒当然要由主人带领大家喝。主人一般要有一个开场白,客套一番,然后定个标准。就是说这杯酒要分几次喝完。一般是6次,叫“六起”。“起”的意思包含有“发达”的意思,图个吉利。这样大家在主人的带领下,边喝、边吃、边说话。这个酒一般不碰杯,山东人叫“碰杯喝了不算”。但是在举杯的时候可以在桌子上点一下,叫“过电”。经常可以在饭店里面听到这样酒杯磕碰桌子的乒乓声。酒桌戏称“丐帮开会”。
关键词:低温低浊水 聚合氯化铝铁 活化硅酸
低温低浊水处理一直是饮用水处理行业的难点。低温低浊水难以处理的原因是,低温、低浊时水中杂质颗粒以微小的胶体分散体系分散在水中,稳定性很强,同时胶体颗粒间的排斥势能增大,使胶体颗粒脱稳困难,水的粘滞性提高,流动性差,不利于混凝剂在水中的扩散和水解。低浊时,单位水体中颗粒数量少,密度低,颗粒有效碰撞几率减少,形成的絮凝体细、少、轻、难于沉淀[1-2]。
1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南郊水厂位于西安市南郊,供水能力为50万m3/d,是西安市两座规模最大的地表水厂之一,水厂采用混凝、沉淀、过滤为主的常规处理工艺(如图1)。其水源来自黑河引水工程,水源为水库水,该水源在春冬季为低温低浊水。
图1 南郊水厂净水工艺流程
水厂生产过程中将沉淀池排泥水经浓缩离心脱泥后与滤池反冲洗水用水泵提升到原水配水口与原水混合。采用聚合氯化铝铁混凝剂(PAFC)为混凝剂,投加工业水玻璃作为助凝剂。随着城市供水量不断增加,该厂处于长期满负荷、短期超负荷运行状态,特别是在春冬季满负荷运行时,即使混凝剂投加量增加,出水浊度依然较平时有所升高。确保低温低浊期水质是该厂关注的重要问题。
2试验材料与方法
2.1试验水质
试验用水一种为黑河水库原水(简称原水),另一种为原水与回用水在进水口配水井的混合水(简称混合水),回用水量占原水量比例3%。回用水浊度32NTU,主要水质指标如表1所示。
2.2絮凝剂和助凝剂
混凝剂采用两种,一种为聚合氯化铝铁(PAFC),Al2O3含量为29.5%,其中Fe2O3含量为1.80%,盐基度为83.4%,另一种为聚合氯化铝(PAC),Al2O3含量为30.4%,盐基度为87.5%。
助凝剂选用两种,一种为工业水玻璃(未活化),另一种为改性硅酸。改性硅酸采用工业水玻璃加活化剂98%H2SO4配置而成,酸化度为80%,活化时间为30min,改性硅酸溶液质量分数为0.5%(以SiO2计)。
2.3试验方法和内容
浊度测量使用HACH 2100N浊度仪,混凝试验使用深圳中润ZR4-6搅拌机,搅拌机运行工况为快速搅拌400r・min-1,1min,中速搅拌100 r・min-1,5min,慢速搅拌30 r・min-1,10min,沉淀15min,从方杯上取样管取样检测浊度。
首先在不投加助凝剂的情况下,分别取PAFC和PAC进行试验,考察不同混凝剂对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然后分别以工业水玻璃和改性硅酸为助凝剂,选择最优的助凝剂。最后对原水和混合水进行对比,确定絮凝最佳条件。
3结果与讨论
3.1不同絮凝剂及其投量的影响
对原水在不加任何助凝剂的情况下,按2.3方法投加PAFC和PAC进行试验,试验如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在投药量偏小的情况下,两种药剂的除浊效果相差明显,投加PAFC比投加PAC的普遍剩余浊度底。从形成矾花的来看,PAFC形成的矾花在中速搅拌前期已经非常明显,而PAC形成的矾花在中速搅拌中期逐渐形成。PAC形成的矾花细碎,PAFC形成的矾花密实,颗粒大,投加PAFC总体效果优于投加PAC。这可能是由于P A F C中兼顾铝盐和铁盐的优势,铁、铝离子协同作用,水解过程加快,絮体加大,净水效果加强 [3-4] 。
3.2助凝剂的筛选
在原水中投加12 mg・L-1的PAFC,以工业水玻璃和改性硅酸为助凝剂,按照2.3方法,测量剩余浊度,试验结果如图3。
由图3可以看出,投加工业水玻璃净水效果不佳,而投加改性水玻璃后,净水效果明显增强,絮体密实,沉淀后残余絮体少。这是由于水玻璃在加酸酸化过程中,游离出来的中性SiO2逐渐缩聚,经羟基和氧基桥联形成阴离子型的无机聚硅酸,聚合度增加,键变长,更容易发挥吸附架桥作用[5]。
3.3助凝剂加入时间的影响
在原水中投加混凝剂PAFC,助凝剂为改性水玻璃。混凝剂加入量为12 mg・L-1, 助凝剂加入量为4 mg・L-1,在快速搅拌开始后加入混凝剂后,随后在搅拌中不同时刻加入助凝剂(设快速搅拌开始时刻为 0s),混凝沉淀后测定其剩余浊度, 测试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混凝剂加入后 30s左右时剩余浊度最低。如果先投加助凝剂,助凝效果不好。这是因为活化硅酸属阴离子型无机高分子,水体中的胶体通常也带负电荷,两者之间的静电斥力阻碍了吸附架桥作用。如果先投加混凝剂中和水中胶体颗粒所带的负电荷,降低其能峰,然后再加活化硅酸方能发挥吸附架桥作用,改善混凝过程[6].
3.4原水与混合水对比
为进一步确定最佳的净水效果,分别以原水和混合水为试验对象,考察了混凝剂加入量为12 mg・L-1, 助凝剂加入量为4 mg・L-1时,原水和混合水的处理情况,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混合水的剩余浊度较小,说明混合水中所加入的反冲洗水具有一定的助凝、絮凝能力,将反冲洗水回流使用有利于提高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效果[7]。
4结论与建议
① PAFC与改性水玻璃配合使用对于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效果明显,建议改性水玻璃比絮凝剂晚30 s投加。
② 将滤池的反冲洗水回流有利于低温低浊水的处理,并可节省絮凝剂或助凝剂的投量,因此,在运行中应尽量始终保持回流状态,避免时开时停的情况。要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以指导水厂的生产,还需做进一步的中试和现场试验。
参考文献:
[1]许葆玖.给水处理理论[M].北京: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8-20.
[2]王志勇.等低温低浊期生产废水直接回用试验研究[J]. 供水技术2012,6,27-29.
[3]王根礼.新型聚合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的制备和应用研究 [D].上海:同济大学, 2003:9-10.
[4]胡勇有,宁寻安,周勤,等.聚合氯化铝铁的混凝性能[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2:9-10.
[5]张东,乐林生,鲍士荣,等.活化硅酸活化与助凝机理研究[C].深圳,2004.
[6]潘海祥,任基成,熊珍奎等. 活化硅酸在低温、 低浊水库水处理中的应用 [J]. 水处理技术,2008.6,59-61.
一、卓筒井的基本情况
1、卓筒井是在汉唐以来开凿大口径浅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新发明的冲击式顿钻凿井法。卓筒井工艺技术的出现,是中国井盐凿井技术从开凿大口径浅井向小口径深井过渡的标志,它的推广和应用,不仅为井盐生产的蓬勃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而且为世界近代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堪称“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组织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井盐科技史》、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井盐工具研究》以及《中国钻探技术史》等典籍皆对卓筒井的生产工艺历史及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作出了详尽的记载和高度的评价。
2、大英卓筒井是宋代的文化遗存,保存了一整套生产工具和一些至今仍能生产的井眼,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3、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是06年6月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四有”工作已完成。
4、目前,卓筒井由大英县文物管理所管理使用,其保存状况良好,附近还建有文物陈列室,展出生产工具和图片。
二、问题的提出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以“凿地植竹”为特征的卓筒井仅在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卓筒井镇得以保留和沿袭下来,现存9灶41眼井,是宋代卓筒井钻井方法连续生产到现在的仅有的实物遗存,成为研究宋代卓筒井钻井技术惟一的实物资料。
文化的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存现象,人类文明的恒久因素。民族文化也是处于不断变迁之中的。非物质文化卓筒井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的存在,在文化变迁之中也面临着巨多的考验。目前,大英县县委、县政府虽然采取积极措施,投入资金、人力对卓筒井进行抢救性保护,成立了卓筒井管委会,多次对卓筒井井眼、晒盐架、晒盐坝、筒车进行保护和管理维修,但是相关工作仍面临着诸多困境:卓筒井随着现代工业的冲击而逐渐淘汰;未作生产性保护,可能导致“井眼”因未使用而塌腔,同时也会因未生产而使盐工断代,使技艺无法传承;严重缺乏保护经费,无法实施井眼的抢救。晒盐架、晒盐坝及筒车的维修和一些技术的传承也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人才十分匮乏,现只有一年近八旬的老“懒子”(负责维修卓筒井盐工的俗称)较为全面地掌握此技术,这便使此项技术传承面临“断层”。
卓筒井的保护与开发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通过各种途径的探寻,思考适合卓筒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为卓筒井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尽一份力。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主要通过对卓筒井实地了解调查,问卷发放整理以及相关文献的查阅总结。统计了卓筒井镇政府工作人员、文物保护者、居民以及周边村落对卓筒井的保护与开发的认识和看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当地居民及游客对卓筒井的了解程度、是否愿意参与到卓筒井保护、对于卓筒井保护切实可行的措施等方面。问卷共发放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68份,问卷回收率为96%。调查对象为筒井镇政府工作人员及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当地居民和游客。
问卷调查的现有数据统计显示,调查对象中25岁以下约占40%,25-35岁约占35%,35-55岁约占20%;调查对象普遍年轻,而卓筒井的传承除了老一代的保护之外也更需要年轻一代的延续。因此,我们觉得此次问卷调查对于卓筒井的保护与开发的认识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问卷数据分析
1、当地居民及游客对卓筒井的了解程度,根据调查数据显示,32%的人很了解,52.5%的人比较了解,14.2%的人不了解。数据表明,当地居民及游客对卓筒井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还未深入认识其本身内涵及创造的价值。
2、当地居民及游客对卓筒井保护措施的了解程度,根据调查数据显示,9.375%的人很了解,31.5%的人一般了解,47.25%的人听说但不了解,7.375%的人不了解也不关心。较高的数据比例反映出,当地居民对于卓筒井的文化历史及保护措施是有一定程度了解的,而游客通过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也对卓筒井不断熟知。
3、当地居民及游客对保护卓筒井所持的态度,数据显示,认为保护卓筒井必要且迫切的人群占63.4%,认为有必要但不迫切的占25.4%,当地政府及居民、游客他们已意识到卓筒井手工文化技艺的重要性。这对于之后开展对卓筒井的保护获得民众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4、当地居民及游客是否能理解为保护卓筒井而作的一些硬性规定,69.8%的人理解且接受,17.6%的人理解但不接受,9.9%的人不理解不接受,1.4%的人无所谓。由此可以看出,当地居民在对于保护卓筒井的态度上是相当配合的。
5、当地居民及游客对于破坏卓筒井相关设施现象的态度。32.4%的人上前制止,16.3%的人上报政府,47.1%的人打酱油路过,4.2%的人自己也有过破坏行为。由此看出,群众对于卓筒井的保护具有较强意识,但是在实践中缺乏行动力。同时,侧面反映出我国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卓筒井保护方面措施及对民众宣传参与尚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都不完善。
6、对卓筒井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最大的现象调查数据显示,当地居民的不合理利用占较高比例,38%。其次,某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会造成很大影响,占27.1%。由此看出,加大对当地民众及参观游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卓筒井的宣传力度,唤醒全社会对保护工作的自觉意识,是确保非物质文化资源免遭破坏、同时促进保护、发掘、抢救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同时,不合理的市政规划以及旅游局的不合理开发也是造成卓筒井遭到破坏的一方面因素。
7、您觉得下列哪项对卓筒井文化的传承保护最有帮助?
由此可见,旅游开发不仅是弘扬和传播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而且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培养广大的群众基础。
8、
通过上图可知,年轻一代是保护文化力量中的一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潜力军,同时,在恢复“卓筒井”制盐的工艺流程上,将制盐文化和盐疗保健、休闲观光紧密结合在一起,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也是更好保护卓筒井的全新举措。
9、在对卓筒井的保护措施中,培养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占39.3%,加强法律保护力度占36.4%,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监督机制占20.4%。
10、
图表显示,在对卓筒井保护与开发中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发挥区位优势,实施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发展战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绿化和环境整治对整体上提高卓筒井周边环境,保护卓筒井有鲜明作用。
11、
较高的比例显示,在学校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非常重要。据了解,韩国于1964年制定了《非物质文化保护法》,并启动了“人间国宝”工程,被授予人间国宝荣誉称号者,政府每月为其发放津贴,支持其提高技艺并培养新的传人。并在中小学大纲中明文规定每年必须安排一定的课时让青少年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精粹,规定小学生在每一学期必须观看历史剧一次。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媒体、学校、企业的宣传和教育,大量播放卓筒井的相关介绍资料、影像节目,或组织学生到实地进行文化探访之旅、暑期社会实践基地、采用传统的文化表达方式进行宣传、形成浓厚的氛围去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研究结论和建议
研究结论:
1、当地居民及游客对卓筒井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未深入认识其创造的价值。
2、当地政府及居民、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卓筒井的保护有着较高的积极性。
但是保护卓筒井还处于起步准备阶段,保护措施相对单一: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法律依据;二,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及人才培养体系(如卓筒井的文化传承人只有两个,且年岁已高。凿井技术等的手艺是否能一代传一代的继承);三,宣传力度不够。
建议: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可以将卓筒井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旅游开发中。同时,制作卓筒井深井盐卤水泡菜以及提供用于美体美容的深井盐卤水,通过旅游业来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2.利用大英便捷的交通和优越的区位环境,保护与开发“卓筒井”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在对卓筒井开发方面利用市场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将卓筒井镇的其他可能的口井挖掘,使用一些保护一些,对部分口井进行深层运作,实现其多元化全面化发展。其次,重视政府的参与作用,利用财政税收等方式鼓励支持卓筒井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鼓励企业尤其是私人企业家投资保护文化遗产,并对投资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税收优惠。
3.文化立法、文化宣传、在保护上加大维护维修力度,在管理上增派专业人员,对卓筒井进一步实施依法保护。开发新的产业模式,如结合当地实际的油桃产业基地等,将卓筒井文化展示和当地经济联合发展。
4.将卓筒井开辟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在卓筒井建一座盐业历史博物馆,一座世界钻井技术博物馆。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如在旅游活动的场所及旅游过程中,引入对非物质文化资源历史文化价值及保护意义的宣传教育,通过生动真实的介绍、讲解和宣传,最大限度的激发游客对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这也是提高旅游活动吸引力,增强旅游文化含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方法。
齐白石 红梅酒蟹图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103×34.5 cm.
年代:乙酉(1945年)作
题识:借山老人八十五岁画。乙酉冬至日。
钤印:木人
成交价:¥2,760,000
日期:2012年5月12日
拍卖公司:嘉德
张大千 行书“对酒当歌” 镜心
材质:纸本
尺寸:32.5×94.5cm
款识:丁亥六月戏墨。大千居士爰。
钤印:张爰之印信、大千居士、大风堂
鉴藏印:傅、傅圣恩、磊青堂、傅圣恩印、磊青堂珍藏
成交价:¥89,700
日期:2011年9月15日
拍卖公司:匡时
黄花梨圆腿顶牙罗锅枨瘿木面酒桌
尺寸:高87cm;宽104cm;进深73cm
年代:明
成交价:¥5,600,000
日期:2010年11月21日
拍卖公司:嘉德
黄花梨嵌绿纹石有束腰插肩榫酒桌/炕桌两用桌
尺寸:高88cm;宽81.5cm;进深48.3cm
年代:明中晚期
估价:¥8,000,000―12,000,000
日期:2011年11月12日
拍卖公司:嘉德
一人一座 明式桌
在明代宴饮中,你会发现其酒桌通常都是长而窄,往往是主客两人共用一桌,宾客多时,则各人一桌,大约到清中期以后才流行多人围坐大圆桌共同进餐。正是这种分餐制使得酒桌的需求量增大。并且自隆庆初年(1567年)开始,明政权为了缓和财政危机,开辟税源,采用开放“海禁”的办法,允许私人海外贸易。开放海禁直接促进了家具生产,因南洋各地,盛产各种贵重木材。因此,明清硬木家居,有很大一部分是用进口木材造成的。明代硬木家具多数为黄花梨、紫檀等,其具有色调和纹理的自然美。工匠们制作时充分发挥木材的本色与运用简练的线条感,使明式家具形成特有的审美意趣。
明式酒桌的ID识别
根据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介绍:酒桌的最基本形式是只有桌面造出冰盘沿,全身不用线脚装饰,桌面有拦水线,圆材,直牙条,素牙头,单横帐或双横帐。酒桌和半桌,其主要功能都是为饮酒用膳使用的,故多数都有拦水线。
中小型的明式长方形桌案,除窄长的条桌、条案外,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比较矮而窄,以带掉头的为常式,鲁班馆匠师称之曰“酒桌”。他们显然是案形结体,却被称曰“桌”,可谓是命名上的一个例外。此名的由来,尚未查到文献根据,但古画所见,多用以称置酒肴,明人画本更为常见。故名曰酒桌,自有来历。此外,还有式样相同而体形稍大,硬木或柴木制者。柴木制者为日用品,或任其素白(俗称“白茬”),城乡饮食店多有之,回民小吃店尤为常见。或上油漆,过去家伙铺租赁给婚丧之家使用,通称“油桌”,因经常与饮食油水接触而得名。另一种比酒桌高而宽,一般桌腿位在四角,但也有作案形结体的,北京匠师称之曰“接桌”或“半桌”。按“接桌”的得名,是当一张八仙桌不够用时,再接一张较窄的桌子,此桌遂名曰接桌。“半桌”则言其尺寸约相当于八仙桌的一半。
酒桌的特异功能
附加功能书桌
酒桌除了供二人对饮外,也可作为书桌使用。它起源于宋元,盛行于明末清初,在传世绘画中多有描绘。“黄花梨圆腿顶牙罗锅枨瘿木面酒桌”结构完美,比例匀称,做工考究,其线条的运用和空间的完美分割颇具功力,是明式家具优雅的典范。面芯采用整张楠木瘿制成,借此由不同的材料来完成生动的装饰效果。
皿中窥 史与诗
速记关键词 1分钟变装知达人
随着酒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酒器皿的材质、形态、功能分类都有所变化。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糟,故食用时会用如碗一样大的原始材质器皿(陶器、角器、竹木制品)来装。由于商代的生产力、酿酒业、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成熟,中国的酒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因应煮酒、盛酒、饮酒、贮酒的不同用途具有不同的酒器配备。秦汉之际开始流行漆制酒器,而在汉代,席地而坐的饮食习惯使得饮酒器具造型偏矮胖,便于被置于地上。魏晋时期流行坐床,酒器变得较为瘦长。虽说瓷制酒器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到了隋唐五代才有较大发展。因为唐代出现了桌子,也出现了适用于桌上的“偏提”,形似“酒壶”,有喙、有柄,既能盛酒,又可注酒于酒杯中。饮食视平线的变化,也演变出更值得与视平线水平观赏的酒器。元代的青白釉高足杯、明代的青花、斗彩瓷制酒器与景泰蓝的问世,还有清代的珐琅彩、素三彩及各种仿古瓷。以生活习惯演变的角度来观察中国酒器的发展,你就会发现各种简单易记的关键词。
鉴赏1 诗图并茂显醉趣
“五彩饮中八仙?太白醉酒诗文杯”外壁一侧以墨彩书杜甫《饮中八仙歌》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后钤“玉居”小印。另一侧以五彩绘制诗句中场景:画面正中太白醉卧于榻上,一酒家手捧方斗形金杯跪侍在侧,一旁高力士捧旨相待,屋外还有舟船停靠岸边。杯底心双方框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饮中八仙歌》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初到长安时所作,追叙了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位文人的平生醉趣。明末清初时期,景德镇流行将历代神话传奇、小说故事绘于瓷器之上的装饰方法,饮中八仙饱含的满满文人情怀,更是使其深受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喜爱,甚至贡御宫廷。因此饮中八仙杯为清初酒具之名品,历来为藏家所钟爱。
鉴赏2 葡萄美酒夜光杯
唐朝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使得后人对于“夜光杯”充满了遐想,有人认为夜光杯是玉制的或玻璃制的。但不管猜测是何种材质,其实不需要整块材料都是透明的。只需有一部分透明,与不透明的部分两相对照,才能衬托出“夜光杯”的光彩。而这个私人藏家提供的花石高足杯,便非常符合“夜光杯”的形象。即便是将此杯放在不太强烈的光线之下,杯身上的斑驳也能透出如翡翠般的秀丽光泽。根据私人藏家介绍,这种石质器物在唐代很流行,其材质有几种称法:孔雀石、爆斑石、花石等。
孔雀石高足杯
尺寸:高17cm
年代:唐
私人收藏
五彩饮中八仙?太白醉酒诗文杯
尺寸:直径 10.5 cm.
年代:清雍正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雍正本朝
估价:¥600,000―900,000
日期:2014年4月9日
拍卖公司:嘉德
花釉叶口壶
尺寸:高32cm
年代:唐
私人收藏
绿釉龙嘴贴花执壶
尺寸:高19cm
年代:北宋
私人收藏
乐与憨 游戏人生百态
酒令 文人醉姿态
酒令是酒席上的助兴游戏,划拳、两只蜜蜂令、猜骰子等酒令至今都被流传下来,甚至还有最近复兴的“谁是卧底”也是源于古代的“谜射谜令”。行酒令的方式五花八门,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大不相同。一般百姓是用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文人雅士常用对诗、对对联、猜字或猜谜等,非常考验文学功底与反应能力。
根据《投壶》、《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左转》记载,工具类酒令和口语酒令的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期,而唐宋时期是全民酒令的高峰时期。我们现在知道的唐代酒令就有二十多种,例如:日历令、手势令、拆字令、急口令、雅令、骰子令等。而把唐宋时期的酒令文化推至高峰的就是一班爱酒文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李商隐、欧阳修、苏轼等。如白居易描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其中所说的“酒筹”就是他们用以记杯数或行令用的筹码。唐宋时期酒令工具,如骰子、筹子、彩笺(纸牌)等已被广泛应用。
戏画 钟馗也憨态
齐白石在《钟进士醉酒图》中描绘钟馗的醉酒之状,显得稚拙而纯朴。钟馗传说深入民间,普通百姓悬挂钟馗画像以达到驱邪镇宅之目的,被喻为“赐福镇宅圣君”。历史上为其造像的画家多喜欢取其狰狞恶煞的面貌。但在白石老人笔下一改他在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如乡邻朋辈般过上了日常生活,这也是齐白石将神话传说作拟人化处理的习惯性手法,如他笔下的铁拐李、东方朔等。而齐白石以钟馗为题材的作品中,其搔背抓痒状较多,亦见摇扇踱步之态,此钟馗醉酒图,并不多见,其脸部祥和悠闲,貌臂环抱合拢,胖胖的躯体歪斜倚在酒缸上。齐白石拿捏准确,质感表现极强,在写意中流露细致求工之精妙。
“第五”酒令筹
尺寸:直径 39.7mm
成交价:¥74,750
日期:2012年5月19日
拍卖公司:嘉德
齐白石 钟进士醉酒图 立轴
材质:纸本
尺寸:66×33.5cm
款识:齐璜。钤印:齐大
成交价:¥2,645,000
In Australia, we drink a lot of wine. Etiquette stipulates that it is taboo to skull, or "bottom-up" wine as the Chinese love to do with beer and baijiu. In Australia, wine needs to be enjoyed slowly. To skull would be very disrespectful to the wine, as well as the guest that ordered or brought the wine. As wine should never be skulled, it takes its admirers on a slower journey towards intoxication. Whereas in China I've started drinking at around 7pm and been very drunk at around 10pm, when I've been in Australia drinking wine, it is probably not until 1am that I've felt that my limit is near. In some ways, this is unfortunate as it means that in Australia I've rarely got to that height of intoxication where the truly fun things occur. In Australia, most people start thinking about going home at around 10 or 11pm, but this point in the evening is still a few hours premature from that critical level of intoxication that inspires all the fun activities.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has a skulling culture that has ensured that I am often getting extremely drunk and then singing Shirley Bassey's Goldfinger, pulling up a female student to dance the tango or posing for photos with a student and feeling like they are my one of my best mates in the world.
Aside from taking longer to get drunk, drinking wine also makes it more difficult to mingle with a wide range of people. Because it is poor manners to skull wine, it is difficult to walk around to other tables to toast people, and share in the relationship-building custom of skulling together. In Australia, if I left my table to pay my respects to someone from another table, I would have to engage him or her in a conversation. It would be a little strange to just get up, go to another table, tap wine glasses, have a sip and then move on. Furthermore, most people would still be quite sober, so we would not be toasting at those higher levels of intoxication when people feel very affectionate towards each other.
With the descent into intoxication taking longer, and it being more difficult to freely roam around the room to mingle for a brief toast, Australian dining culture fills the void with a lot of conversation. We might talk about the wine we are drinking, politics, happenings in someone's life, ambitions, scientific theories, relationships or whatever. The wine acts as a social lubricant so that we can speak freely, offer our ideas, or explore someone else's ideas. In China,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start such conversations. I have sometimes tried to initiate a deep conversation, only to then be interrupted by someone wanting to toast, or see the table break up to mingle with the other tables. Then the karaoke has started, and the time for conversation has finished, and the time for fun has begun.
Despite all the fun that I've had with Chinese dining culture, it does frustrate me a little. For one thing, I've found the nights drinking baijiu take a toll on my body. It really hasn't been since I was a teenager that I have been at the stage that my vision was so impaired that I couldn't see clearly. Furthermore, I've found that the after-effects of baijiu linger for days.
Aside from my physical concerns with binge drinking, sometimes I've wanted to have a serious conversation and felt that intoxication gets in the way of it. My students are on the cutting edge of Chinese thought, and I'd love to pick their minds. For me, it seems a bit of a waste to have someone who has worked on the Chinese space program sitting next to me, and instead of expanding my mind with the wisdom that he applied when reaching for the stars, the only thing he says is "bottoms up".
对我来说,与我的学生坐在一桌吃饭是我在中国最有趣的文化体验之一。由于我的学生都是大学讲师,所以他们看重感情的培养并重视酒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这种重视便转化成了一些大大增进了团队精神、敬酒频繁且乐趣众多的畅饮之夜。在我的家乡澳大利亚,酒同样在餐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对酒的选择以及与之相关的习俗,却经常让夜晚不会那般有趣而且可能还会多了一些知性色彩。
在澳大利亚,我们饮用大量的葡萄酒。根据礼仪,以中国人在喝啤酒和白酒时所热衷的那种方式将葡萄酒一饮而尽或是“干杯”是一种禁忌。在澳大利亚,葡萄酒需要慢慢享用。一饮而尽是对葡萄酒以及点要此酒或是带来此酒的客人的大不敬。因为葡萄酒永远都不该一饮而尽,所以它会使赏酒人踏上更为漫长的醉酒之旅。可是在中国,我晚上7点左右便开始喝酒了,到了10点左右就大醉不已,而我在澳大利亚喝葡萄酒时,或许要到凌晨1点我才会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从某些方面来说,这很不幸,因为那意味着在澳大利亚我很少达到那种醉酒程度,而真正有趣的事情就是在那时才发生的。在澳大利亚,大多数人在晚上10点或11点左右就开始考虑回家了,但是晚间的这一时刻离将所有有趣活动都激发出来的醉酒临界点仍然还差着几个小时呢。另一方面,中国拥有一种“干杯文化”,使得我经常喝得酩酊大醉,然后便唱起雪莉・贝西的《金手指》、拽过一名女学生就跳探戈,或是摆出造型和一名学生合影并感到他/她就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朋友之一。
除了要用更多时间才会喝醉以外,喝葡萄酒也让与众多形形的人群相应酬变得更难。因为将葡萄酒一饮而尽是不礼貌的,而且也不便四处走动向别桌的人敬酒并参与到对饮干杯这一增进感情的习俗中来。在澳大利亚,要是我离席向别桌的人敬酒的话,我就得和他/她聊上一聊。若只是起身、走到另一桌前、轻碰一下葡萄酒杯、小啜一口,然后再继续走动,会显得有点儿奇怪的。再说,大多数人仍然是完全清醒的,所以在人们大醉得彼此都深有好感之时,我们是不会敬酒的。
由于要用更长的时间进入醉酒状态且更难在屋中自由走动进行简短的敬酒应酬,澳大利亚的食文化便用大量的交谈来弥补这段空闲时间。我们可能会谈论我们正在饮用的葡萄酒、谈论政治、谈论某人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谈论抱负、谈论科学理论、谈论恋情,或其它什么话题。葡萄酒充当着社交剂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高谈阔论,提出我们的想法或是探讨他人的想法。然而,在中国,却难于展开这样的交谈。有时,我试着开启一次深入的交谈,不承想随后就被想敬酒的人给打断了,或是看着本桌人四散而去和其它桌应酬去了。之后,卡拉OK便开始了,谈话时间结束了,找乐子的时间来了。
尽管我在中国的食文化中得到了乐趣,但它的确还是让我有点儿沮丧。首先,我发现晚上喝白酒对我的身体造成了伤害。青少年时期以后,我还真没有喝到过让我的视力下降到都看不清的程度。此外,我还发现白酒的后劲会持续数天。
除了担心暴饮对我身体的影响外,有时候我想来一次严肃的谈话却感到醉酒产生了妨碍。我的学生们走在中国思想界的前沿,我喜欢发掘他们的想法。对我来说,让一个致力于中国空间项目的人坐在我身旁,不用他那解决登陆外星问题的智慧来开启我的心智,而只是说“干杯”,似乎显得有点儿浪费。
About the Author
Chad Swanson,澳大利亚人,目前在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英语。此前,他曾在悉尼和日本从事过英语教学工作。而在做英语教师之前,他做过卖酒的工作、在媒体监测公司做过信息整理工作,并且组织过各类媒体活动。
lecturer /`lektH9r9/ n.讲师
translate /tr2ns`leit/ vt.转化;翻译
toast /t9ust/ vt.敬酒;祝酒
intellectual /,inti`lektju9l/ adj.显示智力的
etiquette /`etiket/n.礼节;礼仪
stipulate /`stipjuleit/ v.规定;保证
intoxication /in,t4ksi`keiH9n/ n.喝醉;陶醉
premature /,prem9`tju9/ adj.过早的;未成熟的
critical /`kritik9l/ adj.临界的
pose /p9uz/ v.摆好姿势
mingle /`miMGl/ v相交往;在人群中走来走去
manner /`m2n9/ n.(pl)礼貌
share in 参加;分享
engage /in`GeidE/ vt.使从事于;使参加
tap /t2p/ vt.轻打;轻敲
sip /sip/ v.呷;啜
sober /`s9ub9/ adj.清醒的;未醉的
affectionate /9`fekH9nit/
adj.充满深情的
descent /di`sent/ n.演化;下降
roam /r9um/ v.闲逛;漫游
void /v4id/ n.空间;空虚
lubricant /`l6brik9nt/ n.滑润剂
initiate /i`niHieit/ v.开始;发起
only to 不料竟会......;没想到会......
break up 分散
impair /im`p-9/ v.使弱;损害
binge /bindE/ n.暴饮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