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湖中倒影水纵横

湖中倒影水纵横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湖中倒影水纵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湖中倒影水纵横

湖中倒影水纵横范文第1篇

前日,朋友给我看了一组摄影,看到第一张时,我就风化在雨帘之中。一个年少轻狂的影像——少年,在灯火阑珊处,将自己的脸庞深深埋入衣领,被风轻轻吹拂的白衬衣和背后被朦胧月色笼罩这的墙壁,墙壁上的影子高大得让人恍惚,他举杯邀明月的身影。

“这是李太白。”朋友修长的手指指点着那洒脱的背影轻轻地笑了。

“这个摄影师是谁?很有视觉系的感觉。”我接着一张张地从序幕翻了下去,翻江倒海的期待占据了整个可以呼吸的领域。

大梦

我出生在柔美娇艳的江南,出生在浣纱世家。

被选入宫中当侍女是我十四岁时的事了,恍恍惚惚之间,我竟在朱红瓦壁间穿梭了一个青春,在流苏年华中消逝了该苏醒却沉睡着的梦。

尘世似与我很远,在紫禁城内,我注定不知墙外的世界,七年了,外面用红色砖瓦堆砌而成的世界何时已散乱,在端茶送水中我的花样年华是否已加速消逝。

我终于,终于逃出了深宫大院,我终于与久违的自由气息互相碰撞。耳畔是吆喝声,想回家乡看看,家中一切是否都安好,爹娘是否健在。

归乡之路,似穿过薄薄的云层,夜宿旅店,月色姣好。旅店地处偏僻,但青山流水,佳人似锦,回眸一笑,令人感叹此地山光水色尤人怜爱。我在湖边静坐,本准放松下心情,不料被一月下黑影所截。“举杯邀明月,呵!”声音熟悉得让人措手不及。

我稍一皱眉,迈着款款碎步走向那黑影,他轻轻一挥袖,清风徐来。“来者何人?”

我怔住了,如此不羁的灵魂暴露在月光之下,我怎会遗忘他以狂浪纵恣,挥去一切束缚的作风,携其豪放飘逸的诗?“太白。”我喃喃自语,我慌忙,我转身,我驻足,我回眸,我离开;他饮酒,他赏月,他一望,他轻笑,他低头。

今夜,又美酒,又月色,只缺蒹葭。

曾一度迷恋太白的诗魂,可见着了,只可悄然离去,不敢与他相识,更不敢摘下蒹葭。我看见的是第二个屈原。

窗棂上的水滴,渗透进墙壁。太白在看皎洁的明月,可不知楼上的我在看他。他伸手对着湖中月亮的倒影,就这样静立了几秒。“月轮。”我看他的口型,有种莫名的堵塞。

他缓缓移步在岸边,神情缺少了以往的陌生感。他伸手往湖中探了探,湖水沾湿了他的衣袖,叶被风刮落,弥漫在我眼前。

他,他倒进了湖泊之中。

我惊慌大叫,太白朝我趴着的窗台淡淡一笑。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他捞到的不是月亮,只是他美好的幻想。而他手中紧紧握着的,只是行云流水。眼前一片氤氲。

他醉生梦死。

我的手指轻轻颤抖,风肆无忌惮地拍打着木制的窗户,纸糊的窗户纸一捅就破了,泪水纵横在脸上。

店主打着油灯来我房询问何事,我轻轻摇摇头,只是做了个噩梦罢了。

窗户纸上的破洞越来越大,蒹葭不适合生长在这种环境。店主查看了下窗户,又找了张印着巨艳的牡丹花的纸糊了上去。

不久,那块印花纸被猛烈的风吹出了一个孔。我侧身一看,外边的月亮很大很圆,沪上却不见月亮的踪迹。大概被太白带走了吧。

我想明日一早我就该启程归乡了吧。

不知何时,我流着眼泪醒来。我抚摸着太阳穴,低头看那组图片的简介:

李白之死有很多说法,而捞月之说仅为一部分,到头来,李白也只是个枕在大梦中的人罢了。

而我,是否已经醒来。

后记——蒹葭是离爱情最近的草。

湖中倒影水纵横范文第2篇

宏村古称弘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据说,在清代乾隆年间因避乾隆皇帝“弘历”的名讳而改为“宏村”。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黄山西南麓,距黟县11公里,村落占地30公顷。宏村背倚黄山余脉雷岗山,地势较高,常年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山水的长卷,静美的画轴,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5日,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是名副其实的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无论是去前的百度搜索,还是导游解说,都告诉我们,宏村被称之为牛形村落,整个村子俯瞰恰似一只斜卧的青牛。古时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地开“仿生学”之先河,造建了堪称“中华一绝”奇特的牛型水系古村落。整个村落为“牛”形布局,“山为牛头,树为牛角,桥为牛腿,屋为牛身,凿湖作牛肚,引泉作牛肠”,宏村的景点,都与牛有关。不识青牛真面目,只缘身在牛肚中,登高俯瞰,你会发现这头青牛悠闲斜卧在山前溪边静静的伫守,看花开花落,四季转换,一年又一年。

走进宏村,村前的南湖也称牛肚,湖水清澈,平洁如镜,倒影清晰可见。置身画桥上俯瞰全景,湖畔柳枝婀娜,湖中鸭群戏水,古民居及远处的群山倒映水中,显得极为雅致清新,真有一点恍如隔世,镜花水月般的幻境。

进入村子,巷陌纵横,古老的徽派建筑星罗棋布。整个村落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140多座,南湖书院、汪氏宗祠、敬德堂、敬修堂、承志堂各具特色,其中承志堂的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室内富丽堂皇,保留了明清建筑的本来面貌。村子中部名为月沼的半月形池塘,被人们形象地称作牛胃,当地人又把它叫做半月溏。为什么没有修建成满月,据说他们的先人认为“花开则落,月满则亏”,凡事不能做得太完美,得给后代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于是便把这个池塘修建为半月形。月沼不仅景美,更让其声名显赫的则是电影《卧虎藏龙》在此拍摄,以及上世纪80年代我国发行的一套民居邮票,其中安徽民居面值30分的普票就是以这里的房子为蓝本而设计的。月沼的水是一池活水,右前端是它的进水口,牛肠子就是它的出水口。

在宏村你见到最多的除了来来往往的游客,还有就是身背画板的学生,在这里铅笔、炭笔、水彩、素描、油画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宏村是全国上百所美术院校特约的写生实习基地,所以身背画夹往来穿梭的写生者也为古村落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湖中倒影水纵横范文第3篇

如同任何一个沉淀着浓浓历史气息的小镇,这里有着足够多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也有着足够多眼神清澈见底的孩子。头发初现花白的摆渡人,声音不高,或朴素或极具民族风格的穿着下透着一种锦溪人独有的气质――安静而沉稳。也有淘气的孩子在溪中戏水,清脆的笑声为锦溪平添了几分灵动。

锦溪以“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著称。来锦溪,是不能不走桥,不能不走走老街的。行走在一座座摞满岁月气息的桥上,漫步在块块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吸一口江南水乡湿润的空气,小桥流水的美好图景让人禁不住一再驻足。

古莲桥

特点:

锦溪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古镇的入口处。左侧是著名的陈妃水墓,右边是孝宗为怀念陈妃在此设立的莲池禅院。整座桥独立在五保湖中央,呈朱红色。古典飞檐造型的亭子连结起长长的廊桥,桥亭在水中的倒影引得许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照。

必去理由:

南宋隆兴二年(公元1163年),宋孝宗赵携陈妃途径锦溪,南渡时陈妃不幸被金兵俘虏。为了保持名节,陈妃趁金兵看守松懈时,从这里只身逃出投入五保湖自尽。当地村民为其建了陈妃墓。宋孝宗知道后十分悲伤,下旨在五保湖畔建造莲池禅院诵经为之超度。当时镇名也由锦溪改为陈墓,世代流传。

莲池禅院

特点:

莲池禅院又名莲花池、古莲寺。位于五保湖畔菱塘湾口,始建于南宋,历宋、元、明三代,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扩建鼎新,殿堂、廊庑次第告成。

必去理由:

陈妃死后,孝宗为怀念她,下旨在此设僧建寺,为陈妃诵经超度。后又命众僧在寺院东侧挖池种荷,始称莲花寺。经多年陆续修建,寺内殿堂廊庑、宝阁岑楼和琴堂画舫一应俱全,也因此成为江南负有盛名的佛门圣地之一。如果天色尚早,不妨从莲池禅院里径直走进廊桥内看看。虽是莲花未开时节,古莲桥也别有一种孤独而高贵的气质。

锦溪三桥

特点:

在锦溪有“走三桥”的习俗,锦溪三桥分别是天水桥、丽泽桥、鸿福桥。三座桥成“品”字形跨于交通河、锦溪河汇岔处,远看过去如同一个等边三角形,造型奇特。

必去理由:

三座桥不是锦溪最美的桥,也不是镇上最古老的桥,但它们在每一个锦溪人心中却占据着极高的地位。每逢镇上居民有嫁娶喜事时,新郎和新娘都要“走三桥”,以期婚后小两口日子幸福美满百年好合。

上塘老街

特点:

千年老街,绵长而窄小。两侧挤挤挨挨地簇拥着木结构的小楼。斑驳的窗棂和褚色的门扉,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遥远之感。

必去理由:

行走在上塘老街,《雨巷》中所描写的那种“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画面扑面而来。鞋底触上雨后潮湿的道路,带起莹莹水丝,潮湿的空气里,有一种叫做心安的情愫无限生长。

博物馆

特点:

锦溪是独特的,它那独有的沉静气质,不单单来源于古老的廊桥和载满历史的青石板路,更来源于古镇之中所含有的那个令人称奇的景观: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集中了数家民间博物馆。它们大小不一,收藏各异,从不同的角度,无声地记载着这个小镇以及小镇外的时光。走进博物馆浏览,仿佛在翻阅一部卷帙浩繁的历史。

必去理由:

砖瓦博物馆,据说是全国唯一的一个以砖瓦为题材的博物馆,展示有“秦砖汉瓦”以及故宫太和殿用的“金砖”,很有特色。除此之外,这里还有金石篆刻、历代钱币、紫砂壶艺、根雕、古董博物馆等等,珍藏门类丰富,让人目不暇接。

你可以这样读懂她

锦溪的老人们回忆说,最初,绝大多数的游客都是冲着锦溪博物馆群的名声而来的。继而他们发现,这里的景致丝毫不逊色于周庄、同里,甚至还有着前者所不及的古朴与清净。于是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锦溪,不为走桥看水,也不为参观民间博物馆,只为感受一把锦溪所独有的那份安静与悠闲。

漫步聆听――

游锦溪是需要倾听的。不论你在一天的哪个时刻来到老街,在溪水缓动的轻响中,除了鸟鸣、桨声,便没了任何嘈杂。这份安静不仅仅是自然与人声的静谧,更是每个水乡人脸上挂着的那份从容的安静。他们从容地穿过老街,鞋子跟青石板摩擦出好听的沙沙声,像是一场岁月与时间的耳鬓厮磨。你甚至会怀疑,就在这条老街的尽头,连着几百年以前的老旧时光。

信步观赏――

锦溪是古老的。石桥、老屋、古树,包括老街上的石板路,无一不泛着千年的光泽,传承着上古的遗风。而如果你愿意停下脚步,仔细地去观察一下身边的锦溪人,你会读出他们身上那种独有的气质――朴素而沉稳。站在桥上,抚摸着被多少代人摸至光滑的石柱,你甚至能看到时间随溪水一起流淌的样子。有那么一瞬间,你会发现,不知道究竟是小镇的古老孕育了锦溪人的沉稳,还是锦溪人的朴素潜移默化了这座本该平凡无奇的城。

坐品茶茗――

走累了,可以在沿河的廊里或临水的茶楼里喝喝茶,看看风景。桥上有人撑伞走过,桥下溪水嬉闹着走得不急不缓。闻一缕新春茶香,看一眼小桥流水,都市的喧嚣与尘世的繁杂在这一刻被完全地隔绝在外了。

锦溪是安逸的。街巷逶迤,河道纵横,街缘水典,路由桥通,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古老的溪流驮着一座座饱含历史的古桥,行走着一代代面色从容、心如止水的锦溪人。在这里,岁月的味道浸染进块块石板,沉淀成历史的青。

烟花三月,不妨择一处江南水乡,好偷一段浮生半日闲。

交通:

1.乘车:可乘动车至昆山站,转33路汽车到客运南站,至新客站内乘130路至锦溪站;或从昆山南站下车,乘16路、18路或4路到汽车客运南站,再至新客站内乘130路至锦溪。

2.自驾:沪宁高速-昆山出口-昆周公路张浦方向-锦溪古镇(约70km)。

住宿:

1.燕月楼:位于锦溪古镇区菱塘湾北侧,是锦溪古镇内最大的客栈。燕月楼是一座三层的古式房屋。二楼、三楼均有露台可凭窗远眺,非常惬意。

2.芳芳客栈:隐藏在一条非常静谧的小巷内,只有四间房。小院清雅,装修别致。在院中的水井边临水自照或纳凉独坐都不失为一件雅意盎然的事。

3.汲屋茶驿国际青年旅社:位于下塘街,普庆桥下。是一家茶馆兼旅社,别有一番风情。

特色小吃:

1.长隆月饼:始作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具有苏式月饼的风格,但不添加疏松剂,而是采用一种油酥和面的方式制作而成。皮层松酥,色泽光亮,馅料肥而不腻,口感清脆。

湖中倒影水纵横范文第4篇

喀喇昆仑山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系之一,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拥有8000米以上的高峰4座、7500米以上的高峰15座,主峰乔戈里峰(K2)海拔8611米,是地球上垂直高差最大的山峰,也是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峰。

喀喇昆仑山冰川资源丰富,被称为“冰川王国”,其中在中国境内的冰川共1759条,最著名的有迦雪布鲁姆、乌尔多克、斯坦格尔、特拉木坎力、克亚吉尔。这些冰川深藏在喀喇昆仑的奇峰千壑中,末端汇聚着大大小小的堰塞湖,冰溶洞、冰钟乳、冰锥体、冰饰蘑菇形成冰川喀斯特景观,仿佛瑰丽诱人的“冰宫”。

“天河”之路 捂着胸口按快门

从距离乔戈里峰最近的苦鲁勒村启程,经过3天的艰难行走,我们的驼队翻越海拔4820米的阿格勒达坂,进入棵勒青河。喀喇昆仑山脉中的迦雪布鲁姆、斯坦格尔、特拉木坎力冰川都发育在棵勒青河上游,拍摄乔戈里峰则要沿棵勒青河走向下游,绕进乔戈里峰登山大本营――音红滩。

棵勒青河是叶尔羌河上游的一条支流,位于喀喇昆仑山脉深处,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天河”,平均海拔4500米,河谷两侧突兀的山峰直插云霄。

我们逆水而上,3天后,到达棵勒青河上游的第一座冰川――迦雪布鲁姆。它发源于两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布鲁德峰和迦雪布鲁姆Ⅱ峰,冰塔林犹如一座座金字塔。

我在驮工师傅阿尤甫的协助下,背着摄影器材,徒步沿着冰川侧碛向前沿靠近。阿尤甫就像一只昆仑羊,在海拔4600米的山体上能快速奔走。翻过一米多高的冰墙,我在相对开阔的冰碛砾石堆上支起三脚架和骑士612相机,面对碧绿如莹的冰塔,心情格外愉悦。

迦雪布鲁姆冰川末端跃动的冰舌,在终碛垄上方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冰川喀斯特景观,横卧在高耸坝体上的冰塔夹杂着黑色的砾岩,冰体表面接受阳光的辐射后,形成黑蓝两色相融的怪异形态,就像猛兽嘶鸣的大嘴,叫人惊叹。

2010年9月下旬,我第二次来到迦雪布鲁姆冰川脚下,一连几天都是连绵的风雪,准备离开的那个早晨,雪停云散,缭绕的云雾就像无数条柔软的绸带游弋在布鲁德峰山腰。我扛着禄莱6008AF相机,沿着帐篷左侧的小山包快速攀向制高点。坡上雪多地滑,还未支好相机,就感觉胸口疼痛,心跳加速,呼吸特别费力,我忘了,在高海拔环境中不能过快运动,只好一边捂住胸口,一边按动着快门…… 斯坦格尔冰川 冰之乐章

第二次深入喀喇昆仑腹地,我计划拍摄棵勒青河上游的斯坦格尔冰川,它的源头高处是海拔7172米的罗斯峰。

我们在距斯坦格尔冰川一天路程的大石头处宿营,这块石头足有200吨,是棵勒青河里最大的一块冰川漂砾。大雪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一早,天气转晴,太阳在阴云里游动,时隐时现。突然,西面的山体上发出“轰隆、轰隆”震耳欲聋的响声,棵勒青河对岸陡峭的山岩上,大片雪雾飞流直下,“雪崩!”我快速掏出相机进入战备状态,之后又有7次雪崩相继滑下。

在刨蚀地貌上攀行两个小时,我们终于驻足在斯坦格尔冰川前沿,这里发育着多处冰溜景观,尤其是冰塔林中间,一排排冰溜如同琴键,且晶莹剔透,停在冰尖上的水珠在逆光之下像一颗颗无瑕的宝石闪耀着光芒,无数根冰溜融化的水滴掉在冰面上,“滴答、滴答”的响声奏出一首无序的乐章。每排冰溜后面都有一个洞穴,我钻进洞里,蜷伏着身体,如同“垂帘听政”一般,从内向外拍摄着这一奇观。 特拉木坎力冰川 如愿以偿

我们继续向棵勒青河上游走,寻找让我心驰神往的特拉木坎力冰川。这座冰川发源于海拔7468米的特拉木坎力峰,直逼棵勒青河谷地,末端前沿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堰塞湖。

清晨,阳光眩目,逼着眼睛直流泪水。随着海拔高度不断增加,感觉空气中的含氧量少了许多,呼吸节奏明显加快,被紫外线灼伤的黑色脸膛又多了几条刺痛难忍的裂纹,嘴唇肿得黑紫黑紫的。阿尤甫突然指着前方右侧的一排冰塔说:“特拉木坎力。”果然,冰塔前面有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的堰塞湖,一字排开的冰塔浸泡在湖里,这是特拉木坎力冰川最鲜明的特点,接下来,用GPS测定方位数据,与收集的数据完全相同。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扯开嗓子高喊:“特拉木坎力,我来了!”

特拉木坎力不愧是中国最美丽的冰川之一,鳞次栉比的冰塔翠蓝似玉,冰体断面犹如刀削,直插波光倒影的湖中,毗邻的山体气势恢弘,崩塌的冰块掉入湖中,泛起层层涟漪,推动浮在湖面上的冰块四处游弋。当绚丽的夕阳洒在冰川背依的山体上,与脚下的冰塔一同辉映在湖中,纷呈出“湖光山色”的瑰丽景观,我用不同画幅的相机记录下了这奇异的场景。

2012年6月中旬,我第四次进入喀喇昆仑深处,计划徒步翻越特拉木坎力冰川,拍摄上游的克亚吉尔特索湖和浸泡在湖中的克亚吉尔冰川。清晨,我在湖岸滩涂选择了一块相对平整的弹丸之地支起相机,在寒风瑟瑟中等待拍摄时机。堰塞湖的湖面已被冰层覆盖,太阳渐渐爬上山巅,忽听“轰隆”一声巨响,冰川末端一块巨大的冰体崩塌落入湖中,犹如一个能量巨大的炸弹,掀起十几米高的水柱,湖面的冰层受到挤压,冰块相互簇拥着涌向岸边的滩涂,如同“海啸”一般。我抓起三脚架和相机向高处攀爬,放在湖边的摄影包被涌来的湖水冲走,像一只小船左摇右晃向湖中荡去,我跳进齐腰的水中,抓住摄影包连滚带爬回到岸边。

户外鞋里灌满冰水,冰冷刺骨的雪水顺着裤腿往下流,冻得我直打寒噤,右手背上留下几条擦伤,鲜血直流。

清晨,阳光明媚,昨天被“海啸”推上岸的冰块在滩涂上,慢慢融化。忽然飞来一只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两手一张,小鸟跳到我的手心,嘴巴尖长,是土黄色的,这还是我头一回在海拔4540米的喀喇昆仑看到飞禽。 为乔戈里峰 拍摄标准照

四次深入喀喇昆仑拍摄,最艰难的莫过于拍摄乔戈里峰。

驼队沿棵勒青河而下,下游的河床平整宽阔,水量明显增大,纵横交错的河流形成多处“九曲十八弯”的牛轭河曲现象,驼队只能在河床边绕来绕去,过河的次数至少超过50回。

两天后,我们在乔戈里峰的登山大本营――音红滩扎营。大本营坐落在穆斯塔格河河谷左侧2公里长、50米宽的红柳滩中,海拔3900米,许多石壁上镌刻着中外文字。可惜从这里是看不到乔戈里峰的。

清晨6点出发前往前沿拍摄位置,最少要走6个小时,行走路线平均海拔4800米,到处是破碎的乱石,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我扛着三脚架,随阿尤甫、阿米尔下到谷底,再攀爬倾角足有60°、长度约两公里的坡地,翻过一座又一座山脊,渴了,抓一把石头底下的残雪塞到嘴里。8小时后,终于来到乔戈里峰前沿地带。

乔戈里峰在蓝天的衬映下巍然屹立,山巅旗云飘动,庄严肃穆,我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16时48分,我用颤抖的右手按动快门,快门声清脆、沉重,为了这一刻,我足足等了20年。

拍摄点笼罩在阴影之中,阿米尔蜷缩着躺在地上,指指他的迷彩球鞋说:“冷得很。”我指指脚上的登山鞋:等回村把这个给你。

晚上9点半,送走最后一缕阳光。凌晨3点,丹尼尔牵着骆驼来接我,回到乔戈里峰宿营地已是凌晨5点半。

5天后,我们终于回到苦鲁勒村,村民们聚在一起迎接我们。我整理东西准备前往叶城,记得来时带了一双皮鞋放在车上,却怎么都找不到,还好翻出一双不知哪个宾馆的纸拖鞋,我脱下脚上的户外鞋送给阿米尔,穿着纸拖鞋与驮工和村民们依依惜别。

雪山脚下的驼帮

4次进入喀喇昆仑,我都是在距离乔戈里峰最近的苦鲁勒村租骆驼、聘用驮工师傅。2008年第一次进入这个高原村落时,当地只有38户人家,共计138人,都是柯尔克孜族,房屋是用石头和黄泥粘结垒起的,远看就像一个个积木,零零散散摆放在两山相夹的一块平台上,之间稀稀拉拉长着几棵柳树,平台一侧是切割百米深的河谷,相依的山体上遗存着风雨雕凿的雅丹地貌。

苦鲁勒的村民主要以畜牧业为生,随着乔戈里峰地区的不断开放,饲养骆驼和驮工向导的队伍渐渐兴起。从中国境内的北坡攀登乔戈里峰,只能依靠骆驼作为交通工具,这些柯尔克孜族驮工,几代人、无数次牵着骆驼往返在乔戈里峰崎岖的山路上,见过不计其数的世界著名登山队和登山家。

在新疆地区,骆驼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据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逸周书》记载,匈奴、月氏等民族所在地区出产的骆驼非常出名。汉代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西域地区的骆驼养殖业发展迅速,骆驼数量动辄以万计,丝路重镇上还有专人养殖骆驼,提供给过往旅人和商队使用。

如今,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业的发展,骆驼的地位不再那么重要,但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喀喇昆仑地区,骆驼运输却如星星之火,萌发出新的生机。

柯尔克孜族驮工师傅对于高原极地生存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能用特殊的口哨指挥骆驼,熟练地在骆驼身上捆绑物资;哪里有河、哪里是峡谷、哪里有清澈的水源、哪里适合扎营,他们一清二楚;观察气象,选择行走路线,判断过河的位置,也都轻车熟路。那些和我相濡以沫的驮工向导――丹尼尔、阿尤甫、萨拉、托乎纳扎提、阿米尔、吾曼勒、帕拉哈提,以及生活在苦鲁勒村的乡亲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在高原极地生存的坚韧意志,人与人、人与骆驼的深厚情感,让我难以忘怀。 离别之情

清晨,我走出丹尼尔家的小土屋,天空乌云密布,呼啸的地皮风夹杂着沙土、雪粒弥漫了整个村庄。村里男女老少三十多人聚集在即将出发的驼队旁边,如同过年一般热闹。成年男子忙着捆绑物资,妇女站在一旁等待送行,小孩在人群中窜来窜去,我从衣兜中掏出糖果分给他们。

一个抱着小孩坐在地上,不时抹一把泪水,她身旁还紧紧依偎着一个不到十岁的小男孩。驮工托乎纳扎提丢下手中的骆驼缰绳,拨开人群,快步走到面前,在两个孩子的脸蛋上深深亲吻着,站起身,用一双含情脉脉的蓝色眼睛直直望着他,我被这对小夫妻离别的深情打动了。

驼队浩浩荡荡离开村子,忽然,有摩托车的马达声由远而近,萨拉叫停驼队,向后张望,一个穿着红色衣裙的年轻女子将摩托车停在驼队旁边,走到萨拉身边,小声嘀咕了一会儿,掏出几盒“红河”香烟塞进萨拉外衣兜里。驼队继续前行,回头仍能看到一个小小的红色身影伫立在摩托车旁。我问:“羊岗子么?”萨拉笑着点点头。“羊岗子”在柯尔克孜语中就是“媳妇”的意思。 珍爱骆驼

长时间行走在石头中,骆驼腿部肌肉会坏死,驮工很注意选择宿营的时间,让骆驼适时休息。他们会迅速解开捆绑物资的绳索,卸下驮包,把骆驼牵到避风处,一边拾柴点火烧水,为骆驼制作包谷面团,一边守着骆驼不让它们卧下――经过一天的艰难行进,即刻卧下会使腿部肌肉萎缩,必须站足一定时间。每峰骆驼每天可以享用3个包谷面团,驮工会用热水烫好逐个送到骆驼嘴里。履行完这些伺候骆驼的程序,他们才定下心来,简单吃点东西,搭建帐篷。傍晚,为了防止骆驼卧下,他们又披上棉衣,点上篝火,在旁边一守就是几个小时。

2009年4月,我们的驼队翻越“一线天”峡谷最险要的路段,沿峡谷左侧一条Z字形的羊肠小道向上跋涉,海拔渐渐升高,我踉跄着挪动几步,就弓下腰,手捂异常闷痛的胸口,大口大口喘气,骆驼也迈着沉重的步伐,气喘吁吁,口吐白沫,带起的烟尘弥漫在山谷。丹尼尔、阿尤甫和阿米尔分别伫立在最险要的位置,身后是深不可测的峡谷,底层是咆哮湍急的河流,他们犹如战场上的勇士,吹着响亮的口哨,这不是一般的口哨声,它传递着主人和骆驼的情感。为了打消骆驼的恐惧,阿尤甫双腿叉开,站在陡崖边沿的石头上,双手拍打着过往骆驼的身体,时不时抚摸一下它们的面额,有几峰骆驼停在他身旁,想让主人多拍几下,还不断上下点头,好像在感谢主人的呵护。

驼队终于攀上山腰相对平缓的地段,丹尼尔走在驼队最前面,不时弯腰抱起从山上滚落的石头扔在一边,或是把小的石砾踢向两侧,他是害怕锋利的岩石硌痛驼蹄。

2010年10月,我们的驼队在烈日下攀上盘山道,路上捡到不知是哪位老乡丢失的两个馕饼,每人分得一块,我几口就咽进了肚里,走在我前面的阿米尔转过身,把他的那份塞进身旁骆驼的嘴里,骆驼昂着头,香甜地咀嚼着,随后把长长的脖子放平,伸向阿米尔,在他身体的一侧猛蹭,像是在表示谢意。我问阿米尔:“房子里有几峰骆驼?”他得意地伸出3个指头,骆驼是柯尔克孜人的财富和骄傲。

2012年6月,驼队从特拉木坎力冰川返回,由于气温回升过快,河水流量猛增,吾曼勒带领驼队准备涉水过河,它挑选了一峰体格高大的骆驼作为“先锋”,但不论吾曼勒怎样用缰绳抽打,这峰骆驼就是原地不动,不断仰头发出吼声,吾曼勒只好牵着骆驼沿着河边向下游另寻过河的位置,这峰骆驼踌躇片刻,终于迈出了前蹄。驼队安全渡河上岸,吾曼勒和帕拉哈提同时走到这峰领头骆驼旁安抚它。我不解地问吾曼勒:“骆驼在那个地方为啥不过河?”吾曼勒说:“水里石头‘吐噜、吐噜’(意思是多多的)。”他又在腰部比划着水深,说:“骆驼知道呢!” 极限生存经验

2008年4月,我们翻越的第一个天堑是海拔4300米的阿格勒达坂。达坂北坡风雪弥漫,气温骤降到-15℃以下。丹尼尔身披雪粒,手提粗绳,准备在骆驼身上捆绑物资,我指向天空,问:“能走吗?”他眯起眼睛,指向达坂顶部,说:“快快地走。”并用两手做了一个锥体手势,指指南边的手背说:“那边没有雪。”驼队顶着风雪,慢慢挪动沉重的脚步,雪粒打在脸上,针扎一样刺痛。

经过4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登上4820米的阿格勒达坂山巅。为了安全,丹尼尔让我徒步下山。我踩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驼队后面,没走多远,雪真停了,太阳在阴云里时隐时现,气温悄然回升,果然印证了丹尼尔的说法,山这边不下雪。

拍摄迦雪布鲁姆冰川时,我疲惫不堪,执意让驮工师傅把帐篷扎在海拔4410米、距冰塔林很近的空地上,这样能捕捉到最佳拍摄时机,又能减少体力消耗。丹尼尔观察四周,对我摆摆手,学着风的呼叫声,意思是这个地方风大,扎营不好。但我还是让驮工卸下物资,他们帮我把帐篷支好,便牵着骆驼向山下走去,说这里头疼,不能睡觉。

湖中倒影水纵横范文第5篇

水色朱家角与文征明

文征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

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之誉,坐落于上海西南青浦区的淀山湖之滨,东距上海虹桥机场30公里,北连昆山,南接嘉兴,318国道横贯全镇,是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简直就是文征明丹青山水的绝佳创作基地。明朝万历年间已成为商贾云集、烟火千家的繁华集镇。“水木清华文儒辈出”,从清代金石学家官至刑部右侍郎的王昶,到上海《申报》的创始人席裕福,从御医陈莲舫到清末民初的著名通俗小说家陆士谔,从南社女诗人陆灵素到著名实业家菜承烈,朱家角可谓钟灵毓秀,人才辈出。

北大街

北大街,自古就是朱家角最繁华的地方。有上海郊外“明清第一街”之美誉,是古镇最富代表性的明清建筑精华之所在,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此街狭窄如小巷,最窄的地方只有两米左右,街两边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黑瓦相接,滴水檐翘首相连,站在街心抬头仰望,头顶处仅有一线天空。因此,此街又被形象地称作“一线天”。

朱家角的老街属于原汁原味的那种,因为这里的老式民宅鳞次栉比,粉墙灰瓦错落有致,茶楼酒肆处处林立,米行肉铺百业俱全,窄窄通道曲径通幽,石板条路逶迤不断。古意盎然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相信文征明来到这里也是不会放过这等创作美景的。

放生桥

始建于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的放生桥,是朱家角最著名的建筑,也是古镇中上镜率最高的建筑。此桥横跨于朱家角东首漕港河上,由慈门寺僧人性潮募款修建,因性潮规定桥下只准放生鱼虾龟鳖,不得撒网捕捞,故由此得名。

作为古镇的代表性建筑,放生桥早已成为了朱家角的核心。原因是时至今日人们仍延续着自古流传下来的习惯民俗,商贩们借用此桥的“放生”二字,在这里兜售鲜活的龟鱼,供往来的游客买来在桥下放生。

惠民桥

惠民桥,朱家角桥中的小家碧玉,是古镇中唯一的、也是最独特的木桥。因桥面建有木板栅栏,上盖砖瓦翘角,所以又称廊桥。廊桥造型飘逸潇洒,登临此桥,既可欣赏市河两岸整齐的石驳岸和粉墙黛瓦的明清建筑,又可看到枕河人家凭水开窗,临水购物等动人的江南水乡风情。

朱家角无论如何也离不开桥,正向朱家角人常说的那样,“到了角里不看桥,等于角里勿曾到。”

弄堂里

如果说老街、漕港河是朱家角的主动脉,那么,大小不等、长短不一的弄堂毫无疑问就是古镇不可缺少的毛细血管了。

在古弄里漫步,白墙窄窗,黑瓦如黛的徽式风格建筑,看上去颇有了些年头。上面斑驳脱落不清的墙体,露出了里面的筋骨,而在墙体的缝隙中则长出墨绿如黑的青苔和微微下垂的枯草,弄堂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岁月痕迹,令我们这些外乡人一直孜孜不倦地追寻下去。

茶馆

在水乡古镇,我最喜欢拍摄的一个题材就是那里的茶馆。江南的万种风情,不仅在现代都市里绝无仅有,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境界,都能从这清而不淡的茶水中悠悠地品味出来。

每天凌晨的四五点钟,总是茶馆率先拉开水乡古镇一天的序幕。居住在镇上的老人在被漕港河摇橹的水波声摇醒后,披上晨衣,从四面八方赶往已经约定好的茶馆。八仙桌,长条凳,紫砂壶,搪瓷缸,位置依旧,喝茶的搭档也依旧。他们姿态各异,或手捧茶壶,或双手紧握玻璃杯,或干脆就焐着白搪瓷缸子,一边注视着窗外的风景,一边谈古镇的轶事,忆古镇的变迁,侃古镇的琐事。这人间的烟火气息,知心的话就在这飘荡着袅袅茶香的气氛中展开。这里喝的是茶,品的是韵,迷恋的是酽如茶,淡似水的乡情。

友情提示

在这里,我要告诉喜欢摄影、采风、捕捉艺术灵感的朋友们,来到古镇最好能在此住上一夜,头天要打听好古镇茶馆的确切位置,仔细检查所带的摄影器材。相信到那时,你会感觉如获至宝,拍摄尽兴到位。

江南少女锦溪与唐伯虎

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传世作品有《骑骡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诗词散文有《六如居上全集》。

锦溪(旧称陈墓),被誉为“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位于昆山市西南23公里处,东与上海市青浦区接壤,西与苏州市吴中区为邻。锦溪小镇素来有“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之称,且具有小家碧玉般味道。菱塘湾古莲池边经常有江南女子赏莲观花,风流倜傥的唐寅若在此,岂不灵感之泉大涌。锦溪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北有沪宁铁路,312国道,南有318国道,昆山南北交通主干道在此过境。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晚年因不愿为官而长年隐居此间。南宋建都临安时,孝宗携宠妃陈妃经此,因陈妃深爱锦溪美景,恋不忍离。后陈妃病亡,水葬于锦溪五保湖中,孝宗亦将锦溪改名陈墓长达840年。

江南之最

锦溪之名,由来一溪。相传溪水穿镇而过,两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使得满溪被映照的金光闪耀,灿若锦带,故得名锦溪。远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生存繁衍。吴越春秋,伍子胥修筑苏州古城时,这里就已成为集镇。

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绵长的历史文化,在为古镇留下诸多名胜古迹的同时,也凸现出真正的水乡神韵,成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吟颂的地方。 “画圣”吴道子、“民国状元”朱雷章等都出于此地,为古镇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无怪乎一代文豪沈从文先生曾深情地把这里比喻为“睡梦中的少女”,而已故美术大师刘海粟则赞誉她是“江南之最”。

莲池禅院

来到了菱塘湾畔。眼前出现的是一片黄墙围拢的建筑,仔细查询随身携带的古镇导游图,方知这里便是具有“水乡佛国”之称的莲池禅院。南宋隆兴三十二年(公元1163年),宋孝宗为纪念爱妃,特在陈妃水冢旁修建了这座禅院,并在寺边挖池栽荷,取名为莲池禅院。

莲池禅院的整体建筑采用坐南朝北方式建造,与一般寺院坐北朝南大不相同。究其原因,原来陈妃水冢在寺庙的北方,宋孝宗为让寺庙日夜面对陈妃冢诵经护墓,特规定寺庙的建筑方向坐南朝北。

在莲池禅院的后面,还有一座文昌古阁。该阁一直被称作文运昌盛的象征,自古就是文人雅士吟诗题赋的地方,也是乡民为保佑子孙“金榜”题名而供奉“文曲星君”的庙宇。

菱塘湾与古莲池

走出莲池禅院,便是菱塘湾畔。菱塘湾是一个近似圆形的小湖泊,弯弯的锦溪河穿过古镇中心地带,拐入菱塘湾,流进了“母亲湖”五保湖中。

据说菱塘湾在两千多年前古镇成名时就已存在,以前塘内种植的是菱,夏季,满塘碧绿的菱叶与古莲池内亭亭玉立的莲花相映成趣;中秋,菱角满塘,两岸飘香,湖面菱盆轻晃,叶间人头攒动,加上河畔倒影的古建,随风飘逸的杨柳,处处洋溢着江南水乡古镇诗画一般的神韵。

古莲池的胜景自古就被人们“赏识”,清朝诗人张大钧还以此为素材,一一赋诗歌咏。其中“春风桃李湖边艳,秋月芙蕖水底清”等佳句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到古莲池自然以观赏莲花为主要目的。七八月份正是莲花盛开的季节,古莲池中那绿裙白衫、微风摇曳时的情景,定让你如至仙境。

老街古弄

锦溪的古弄很多,保存得最为完好的要数丁家弄和王家弄了。丁家弄长近百米,宽不足一米,它的结构比较特别,从老街上望去,根本不像弄堂。那些斑驳陆离的墙面,半露着黛色方砖,瓦棱上的野草和青苔,会向你絮絮诉说世事的兴衰。当你走进小弄深处,你的眼前可能会亮出一座小院,一个枝叶繁茂的葡萄架,一口古井,一棵参天大树。那院落里锅盆碗筷的叮当声以及木楼上飘来的吱吱嘎嘎的悠远声响,会古筝般地拨动你的心弦。

廊棚

如果说老街古弄是锦溪古镇的一大特色的话,那么,水乡沿河廊棚又是古镇的另一道风景线和繁华历史的印证了。

造型古朴的廊棚,其实就是墨瓦盖顶的街,即可遮阳避雨,又可驻足观景,还可沿途摆摊贩卖。徜徉其中,清晨,小桥流水,绿波荡漾,临水入影,薄雾轻纱。傍晚,夕阳斜照,渔舟穿梭,摇橹的女子身着水乡服饰,歌喉轻展,婉转悠扬。触目所见,一幅古意盎然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

廊棚在给锦溪的百姓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自身形成了一道妙趣横生的水乡景致。坐在檐下凭水临风,纳凉聊天,视野开阔,心旷神怡,便可真正体会到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陶然意境。

古河道

来到锦溪的人都知道,锦溪有一条由西向东延伸的古河道,这条贯穿古镇的河道起先没有名字,因著名的天水桥横跨河面,人们就叫它“天水河”。天水河是锦溪桥文化的集中代表,古镇现存的三十六座古桥中,这里就占了三座。始建于明永乐五年的天水桥,桥柱上的两幅楹联非常有名。一幅为“百善孝为先,万恶为首”,另一幅为“愿天长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桥两侧的石缝中,许多已枯死的树根和长得翠绿的小树,向人们展示着这座桥的古老和不衰的生命。

友情提示

锦溪的美食佳肴有:锦鲤、水晶虾、酱汁肉、长隆月饼、袜底酥和小苏州五香豆等。

千年古镇震泽与祝枝山

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祝允明虽无名画,但也能画画,唯很少动笔,传世之作更少。

震泽位于吴江市西南部,与浙江毗邻,古称“吴头越尾”。前唐开埠,南宋设镇,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俱佳。苏州南门汽车客运站有车发往震泽,由苏州经205省道向南到平望镇,再向西经318国道到震泽或由上海经328国道向西到震泽。

师俭堂的雕刻

师俭堂的迷人之处,就是随处可见、巧夺天工的“三雕”装饰。可以说,整个师俭堂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座雕刻艺术宝库。就拿敞厅朝南正对的砖雕门楼来说,门楼正上方的匾额刻着隶书“世德作求”四个大字,枋上雕的是“鱼樵耕读”,枋下雕的则是“竹林七贤”。再看敞厅正厅梁柱间的雕刻,上面饰有六对枫拱,俗称“纱帽翅”,上面雕刻着卷叶花纹,金壁辉煌,预示着主人当年的显赫。

友情提示

震泽的名优特产有:辑里湖丝、丝棉、丝线和蚕蛹、熏青豆和熏豆茶、麦芽塌饼、黑豆腐干、香大头菜、红烧羊肉、河鲜等。

诗情画意黎里与徐祯卿

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及第后与明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交游甚密,悔弃少作,齐倡复古。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并称“前七子”。所作《谈艺录》,只论汉魏,六朝以后不屑一顾,阐述重在复古之论。其诗格调高雅,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但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

黎里镇位于吴江市东南30公里处,距苏州市区40公里,南与浙江嘉兴、嘉善隔水相望,位于苏、浙、沪之要冲,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典型的江南古镇。黎里和一代诗魂、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柳亚子先生的名字连在一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唯一的“柳亚子纪念馆”就在镇中心。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陆龟蒙、陆游,也曾云游黎里镇吟诗填词。

水上人家

出客栈左拐,也就前行二十多米,便是横穿古镇的太浦河。由于事先知道黎里河道驳岸上的船缆石是江南水乡古镇中最有名的,所以也就沿着河边的老街走了下去。

沿河道继续前行,不知不觉便来到老街尽头,河面上停靠的几只船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否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水上人家。急忙换上广角镜头,也不管船家是否同意,就第一个跳了上去。来到船的后面,舱中的一位中年妇女和她的老母、孩子正在包粽子。正当我拍的起劲的时候,就听见那位中年妇女大喊,你怎么也不脱鞋呀。这时我才发现,此时我所处的位置正是人家休息睡觉的地方,旁边还摆放着整齐的被褥。

初次来到黎里的人,可能会认为这里不如其它江南古镇规整,略显凌乱。但当你真正静下心来,把自己融进这个古朴幽静、清清淡淡的小镇,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在有的水乡古镇已被现代化、商品化包围淹没的今天,黎里却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保持着一份清闲、一份厚重、一份从容。也正因为如此,更有“天然去雕饰”的味道。

柳亚子纪念馆

拍完水上人家,顺河道西行,一座典型的明清时期的建筑便映入眼帘,这就是柳亚子纪念馆。柳亚子纪念馆原是清朝乾隆年间工部尚书周元理的府第,宅名“赐福堂”。十二岁那年,柳亚子全家迁居到这里。站在纪念馆门前凝望,只见门厅正前方挂着“柳亚子纪念馆”六字匾额,在往里望,二道门楣上枋有廖承志题赠的“柳亚子先生故居”横匾。

河埠头

江南的水乡,一般都是“开门便见河,出门便摇橹”,因此,河埠成了水上建筑的一部分,而且是居家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百姓们在河埠上择菜、挑水、洗衣服,往来船只停船上下装卸货物,水陆交易及百姓买卖东西都离不开河埠。黎里的河埠是用条石逐级堆砌而成,形态的大小多和临河人家的地位、贫富息息相关。巨富官宦人家前的河埠,条石整齐,宽敞大气,加工精细,造型大多为两边均可洗涤的桥式河埠。而百姓门前的河埠,则窄小粗糙,样式单调,多为单边阶梯式。但不管是何人使用的河埠,一般都离不开简洁明快而实用这个原则。

船缆石

所有的水乡都离不开船揽石,黎里也是如此。据说在三华里的河道中,共有船揽石252颗,其数量和密度远远超过江南水乡的其它古镇。说实在的,要不是时间紧,我真想象数卢沟桥上的狮子一样,数一数驳岸上的这些船揽石。

船缆石是一块块花岗岩浮雕,分别点缀在古镇的驳岸上、窗棂下、河滩边,如同金石家手下的印章,方寸之间趣味无穷,它们不仅反映了明清时期雕刻的工艺水平,雕刻的内容恐怕还和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心理有关。这些船缆石既是系船的极好设施,又是珍贵的艺术佳品。

友情提示

根据河道中船揽石较小且又离得远的特点,带上长焦镜头和增倍镜。

出行注意

摄影采风以志趣相同者为好,人员组合一般不超过四人(便于包车和统一意见),除往返乘坐火车外,游览古镇宜采取包车形式,既安全可靠便捷,又可缩短路途上所占用的时间。

相关期刊更多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