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型城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范文第1篇

7月初,国家发改委对外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这份报告被解读为是在投石问路。舆论普遍认为,下半年国务院会公布城镇化的细则和具体规划。

这份报告的主要着力点在于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大量农村转移人口的持续涌入已经让城市面临严峻的挑战。残酷的现实是,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

发改委提出的思路是“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此外,发改委开出的另一剂药方是城市群,发改委内部一直有一种声音认为解决城市病最好的办法是建城市群。

发改委称对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将哈长、呼包鄂榆、太原、宁夏沿黄、江淮、北部湾、黔中、滇中、兰西、乌昌石等10个区域性城市群纳入规划。这10个城市群中,中西部地区占据大半名额。

开弓没有回头箭。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引擎来说,毫无疑问,城镇化已经被寄予厚望。在过去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城镇化一直由政府主导,还发展了一种新型的政府平台加土地财政的模式。地方政府靠出售土地获得收入,而更多的房地产开发商涌入地方城镇建设了一座座的楼房被认为是城镇化的一种最为基本的表现形式。

但问题也很快随之而来,一方面,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被粗放式开发,土地以及由此而来的商品房价格高涨、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另一方面,农民工们并没有伴随户籍改革的完成而被接纳。相反,他们成为了城镇化过程中最尴尬的一环。农民工这一新型城镇化地区的大部分居民,其实并没有完成城市化。

新型城镇化范文第2篇

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分配方式,城市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总理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构建有助于打造人们的宜居环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资源配置模式的创新。本文首先分析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分析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最后提出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构建路径。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新型城镇化;不利因素;有利因素;模式构建

2014年以来,提出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化发展应该适应新常态,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一方面进一步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产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不断优化,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未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一、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1.深受传统观念束缚,观念阻碍新型城镇化进程。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度开发土地,缺乏科学有效的土地规划,政府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不以人为核心,过于注重“以物为本”的开发理念,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以及不少地方出现“空城”、“鬼城”等现象。同时由于农民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习惯农村生活方式,不愿意市民化,不愿意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节奏,加大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难度。

2.城乡二元制结构影响,形成严重的城镇发展路径依赖。我国城镇化建立的基础为城乡二元制结构,出现明显的城乡割裂现象,城镇化发展模式形成以政府开发为主导,注重城市发展,忽视人的发展问题,已经形成严重的城镇发展路径依赖,导致城镇化发展严重依赖土地开发和土地上房屋开发,不能形成持续、循环、生态的发展模式。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

1.“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新型城镇化。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迎来很多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沿路城市和农村区域加强合作,要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建构和形成科学合理的层级分工体系,最大限度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给新型城镇化带来了发展机遇,能够促进全国城镇化布局的优化,引入文化旅游产业,引进城乡一体化联动机制,将区域合作、生态文明引入新型城镇化,推动城镇化治理水平提升。

2.智慧经济推动智慧新型城镇发展。随着云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快速,这些技术推动呈现联动发展,推动城镇智慧经济的发展,城乡已开通、电子政务云、移动APP等智慧方式形成智慧经济,智慧经济的发展推动新型城镇产生,促进产业之间转型发展,同时为城乡转型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上升空间。

三、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构建

1.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打造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传统城镇化进程中,严重破坏了环境,影响人与社会的和谐,城镇化进程同时也是一种对自然的破坏过程,影响城镇经济的健康发展,未来的人们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进行生态补偿。因此,新型城镇化应该坚持“天人合一”的理念,尊重自然,充分利用自然馈赠,巧妙地运用资源禀赋,发展新型城镇中的自然景观,以人为本,建设宜居的生活环境,打造全新的生态文明城镇。

2.大力发展服务产业,实现服务主导型发展模式。人的发展经济学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因此,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调节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大量发展新兴的服务产业,以发展金融与投资、教育与培训、文化与旅游、休闲与生态、护理与老年服务、社会保障等行业为重点,关注人们的身体健康,发展健康产业;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注重发展满足人性精神需求的服务产业,实现服务主导型发展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生态人文城镇。

3.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式发展目标。按照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呈现粗放状态,在经济新常态下,应该坚持集约式发展模式,加强城镇规划能力提升、注重资源合理科学开发,应该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提升,注重城镇化建设中的软硬件建设,加强城镇化建设内涵,切实满足城镇集约发展的要求。

4.充分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新型城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智慧技术的发展,新型城镇应该实现城乡之间交际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智慧化、互动化、协同化,城乡联合构建城镇综合运行与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的信息化,使城市拥有完善的智慧产业技术体系,实现城乡之间业务信息共享与协同,城乡管理水平软硬件设施加强建设,找准城镇发展定位,营造智能和谐的生态城镇,打造全新特色的智慧新城镇。

四、结语

总之,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将是全面考虑城市的经济、产业、生态、智能化、公共服务和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镇化建设和质量水平,推动智慧型城镇发展,打造独特的新型城镇,促使城镇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参考文献:

[1]杨荫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基本特征[J].中国经贸导刊,2015,(04).

[2]彭明唱.经济新常态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基于江苏省苏北地区典型调研[J].改革与战略,2015.(08).

新型城镇化范文第3篇

乔润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

城镇化已经成为下一个阶段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但我认为城镇化并不是新问题。我们前十年、前三十年一直都在推进,如果继续走老路,城镇化不一定能够成为我们的最大红利,还有可能产生风险。如果延续以往的路子,由快速城镇化所导致的高房价、农民工不公平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就会进一步涌现。由于缺乏透明造成的金融风险也会带来,由于建筑能耗高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土地污染、河流水源污染问题也会有风险。由于城市扩张模式占用大量的耕地,我们的粮食也有风险。如果继续走老路,风险非常大。二战以来的经验表明,除了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等成功进行了城镇化并实现了现代化之外,在很多的国家和地区,城镇化虽然很高,农民也大量进城,不仅没有促进经济发展,反而陷入了中等收入的陷阱。

所以说,我们的城镇化一定是新型的。这新型是指不能走老路,一定要转型升级。根据我的理解,城镇化应该有4个重点:第一,新型城镇化一定是一个体制变革的过程,比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第二,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改变过去人口向大城市、特大城市过度积聚的现象,是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过程;第三,新型城镇化是一个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过程,由过去的粗放发展、污染发展向绿色、低碳、智慧的方向发展;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城镇化一定是一个包容式、分享的过程,农民工、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是城镇化的重中之重。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房地产业存在哪些机遇?

接二连三产业综合体 和二产接着又和三产连着,不仅仅是生产业,还包括小型的科技公司、创意集团、文化产业、旅游公司等,这在中国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过去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主要处于产业链的中间,就是搞生产。产业链前端的高附加值部分,从设计和策划开始,全部是在国外。现在要搞中国版的产业升级城市,就是将这个产业作全面发展,需要做文化、创意、科技、培训以及人力资源的提升。这一块我们需要大力解决,首先需要闯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我把它概括为接二连三,二产接着,连着三产。

健康产业、养老产业、绿色产业 这是未来的新型产业,也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以健康产业为例,健康地产在中国基本上没有。谁如果能解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京沪看病的问题,把商业地产开到某个地方,人们不再集中北京、上海看病,你这个产业不就做成了吗?麦肯锡咨询公司有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到2020年,我国医疗市场价值预计高达1万亿美元。我国的医疗市场是全世界增长最为强劲的市场,所以说健康地产、养老地产,发展前景广阔,需要房地产投入。

新型城镇化范文第4篇

应势而谋

提高城镇化质量

镇宁抢抓安顺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镇宁深化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县的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和美丽乡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百花齐放”。

抓产城融合。坚持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三次产业为支撑,产、城、园联动,实现空间上产城共进、布局上功能分区,建设充满活力的开放创新型城市。

优化工业园区布局,形成三大工业产业园区鼎足成型,就地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6260人就业。

促进山地农业产业与城镇化互动融合,各级各类农业产业示范园各具特色,带动1.07万农民增收致富。

推动总部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晨春石业、顺立达纺织、汇景纸业、天韵石尚等基地总部先后启动建设,西南石材交易中心、镇宁电商物流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相互支撑。

抓绿色协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规划设计充分融合镇宁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元素,建设内涵多元的山水田园型、绿色生态型、历史文化型城市。

做好山与水的文章。紧紧围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目标,依山傍水进行规划发展,建设真武山、云盘山、蝴蝶山、青龙山等一批山体公园,打造红旗湖公园,推进白马湖森林公园建设,美化穿城河沿岸生态景观,山水田园城市初具规模。

经营好绿色生态资源。重点实施城市绿化工程,推进山体、通道、道路、景观绿化建设,打造百里绿色长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32%,绿色生态的城市概念深入人心。

丰富城市内涵。充分运用好民族元素和历史文化元素,推进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化结合,开发旅游景区景点,新建陆瑞光纪念馆、安庄卫古城门,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千年布依古寨――高荡村,重塑马鞍山合作社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季节包工”改革创新精神,新型城镇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抓城乡统筹。通过示范带动、梯次推进、辐射发展,不断优化城乡布局,做大城区、做特城镇、做美乡村,着力打造宜居宜游型城市。

抓好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以“8+1”“8+X”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示范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积极探索“1+N”建设模式,镇村联动推出一批美丽乡村。

着力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建成改造镇乐公路、西南外环公路、南外环公路、工业园区延长线等8条主干道路,打通望安桥连接线、二桥路双向连接线等8条“断头路”,进一步完善环翠新区路网,实施南北大街延伸工程,城区道路通达能力显著提升。通过PPP模式新建两个机械停车场,实施东大街绿色停车场改造等工程,城区新增停车位4791个。

合理转移农业人口。围绕“一分三向”模式,通过引进规模企业、组织技能培训、提供项目扶持等措施,积极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向中心城区、小城镇、美丽乡村集聚,城区人口达到8.46万人,城乡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

顺势而为

新型城镇化建设初见成效

镇宁着力建设独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宜居城镇和美丽乡村,全县城乡建设的档次和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更为优化,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2015年以来,全县先后投入资金49.77亿元,实施城镇化建设项目44个,大幅改善城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推进餐饮、住宿、娱乐、商贸中心提质发展,以城镇化建设拉动消费,有效激活经济发展动力。

协调推进建设和管理,城乡生活环境持续美化。以“文明在行动・满意在镇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为抓手,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提升城镇整体形象。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完善服务管理机制,城区产城景一体化凸显。江龙、丁旗等示范小城镇建设初具雏形,大寨、龙井、高荡等美丽乡村串起乡村旅游“项链”,河道两岸、山体公园、城乡道路、临街楼宇等绿化美化亮化景观交相辉映,呈现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乡共美”的美丽画卷。

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把群众利益、安全便捷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实施一批民生改善工程。完成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2.8万户,建设新二中,启动镇宁民族中学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工业促进就业、城镇带动就业项目,“十二五”以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85万人。大力开展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县人民医院创建二甲综合医院和新医院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中医院新院今年内投入使用。

乘势而上

加快同步小康建设步伐

镇宁自治县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中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实践证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必须要有科学规划的引领。镇宁准确把握生态旅游城市、特色轻工业发展城市的定位,突出产业、绿色、历史、民族、人文等元素,提高规划的引领作用,努力实现现代城市功能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

必须有社会各界的看齐参与。坚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各乡(镇、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自觉向县委、县政府看齐,提振精气神,既充分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潜能,又积极调动了社会各界对城市建设管理的参与性、主动性,形成通力协作、支持共建的良好氛围。

新型城镇化范文第5篇

一提到城镇化,有人就认为城镇化无非就是让农民洗脚上楼,然后再把他们迁到城里来,把户口簿上的“农业”人口变更成“非农业”人口;接下来把田地推平,盖房子、建工厂。这种看法既对又不对。说它对,是因为我们确实需要把大批的农民从乡下迁到城里来,需要把土地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逐步降低农业生产比例,加速提高非农业生产比例。说它不对,是因为城镇化并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居住环境、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由“乡村”到“城市”的转变。

近10年来,中国的城镇化不可谓不快,但是城镇化的质量却并不高。回眸过往10多年的城镇化,农民失去土地,却又并未真正地成为城里人;大量土地被建成高楼大厦,房地产开发成为土地财政重要来源;一批批高能耗、重污染的工厂迁至农村,乱开滥采矿产资源成为地方GDP增长的主要动力。这样的城镇化把农村搞得城不像城,乡不像乡,土地资源浪费了,环境被破坏了,农民失去了自己命根子——土地,连未来的生存都缺乏保障。这样的城镇化,农民不欢迎,不接受,也不愿意被城镇化。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这就是将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起来,做到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本,求得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必须是走可持续发展、生活宜居、“三农”受益,富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如果把现代大城市的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公共设施不健全等现代城市病带到城镇化中来,那么我们的城镇化就是仍然在走一条老路子,不仅没有意义还危害了城镇化进程,侵害了农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