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哲理小故事

经典哲理小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典哲理小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典哲理小故事

经典哲理小故事范文第1篇

一、将《弟子规》融入生字教学

从识字教学的角度看,《弟子规》有三个特点:一是生字集中出现,字不重复,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二是把生字放在有意义的语境中,做到了学字、学句、学知三者兼顾;三是音韵定位、节奏分明,韵语是一种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在教学“传”这一生字过程中,许多学生能轻松地掌握“亻”部首与“专”字。可是,“专”也是一个生字词,为何学生会认识这个字呢?原来,“教之道,贵以专”早就烂熟于心,看到“传”字自然也就会很容易联想到“专”字,并知晓其义。可见,通过熟读《弟子规》,对字形有了初步的感知,再稍加训读,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的“自动识字”能力便会凸现出来。

二、将《弟子规》融入阅读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将《弟子规》中的礼仪要求与课文知识点进行“融合”呢?首先,利用《弟子现》与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穿插《弟子规》中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引路,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据文辨义,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其次,教师要淡化课堂教学,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诵读《弟子规》中的经典词句,体会其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从内心本能上感受到知识的美,激发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课堂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孔融让梨》一文的教学片段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中,引导学生通过三次读句,并结合《弟子规》中的内容进行拓展教学。一读“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的句子,穿插引入“兄道友”的传统小故事;二读“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的句子时,适时播放“弟道恭”的动漫小故事。三读孔融父母感慨地夸奖孔融“好孩子”的句子,穿插引入《弟子规》中的“兄弟睦,孝在中”的课本剧。以故事为载体,在故事中晓义。这样,语文不再是教“教科书”,语文课堂也不会仅局限于“小语文”,而是一个开放的、生成的、充满活力的“大课堂”。

三、将《弟子规》融入习作教学

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作文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把《弟子规》贯穿其中。比如,通过开展《弟子规》经典词句品读交流会,让他们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美和灵敏度,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让他们积累更多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亲身参与积累写作素材,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己的文学底蕴,会引用经典词句给自己的文章润色;让他们了解古人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拓宽自己的写作思路,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在《妈妈,您听我说》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先从《弟子规》的内容入手,以生活实例为点,以生活行为镜,以生活常理为尺,通过多媒体播放生活小故事,引导学生自由表达想对母亲说的话。课堂教学通过情境化的导入,学生就会产生心灵上的触动,从而有想表达的欲望。基于对母亲的“孝”,有学生会说出“父母命,行勿懒”;有的学生会从“谨”的角度表达出行为上要“出必告”,有的会表达出言语上要“信”,有的会表达出在学习上要“勤”。学生把内心的话表达出来,情感得到了抒发,也会发现有内容可写了。在这种情况下再动手写作文,他们也会得心应手。

四、将《弟子规》融入口语教学

从口语交际原则的视角来看,《弟子规》对人们的日常言行提出了一系列规范:言必孝、言必敬、言必信、言必仁、言必雅。“言必孝”指的是人应当在言语上体现出对父母长辈的孝顺;“言必敬”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言语要恭敬;“言必信”是指言语交际要真实、守信;“言必仁”则是指在言Z交际中要有仁爱之心,要有人文关怀;“言必雅”是指交际中言语要规范、优美。可以这样说,《弟子规》不仅阐述了言语交际的基本内容,同时对言语交际的形式也提出了基本要求。从语言形式上来说,《弟子规》三言成语的体例,十分注重用韵与对仗,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际,将《弟子规》融入小学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想说、乐于说,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也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经典哲理小故事范文第2篇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从来没有读过童话故事的妈妈开始翻阅起了各类杂志、书籍,而妈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我的成长。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我接触起了一个个温馨经典的小故事。

略微大些了,我开始不满足于3篇短小的童话故事的听觉上的享受。我也开始读起了曹文轩、郑渊洁等儿童文学作家的注音读物和一些中外名著少儿注音版的书籍。每逢周末佳节,走亲访友并不是妈妈的首选,而是逛逛书店。我也常常喜欢拉上妈妈,在图书馆“泡”上一天。有时候,妈妈手里拿的是名著的原版,而我捧的则是儿童版的同一本书。

渐渐地,渐渐地,妈妈更爱看书了,我也同样。

经典哲理小故事范文第3篇

青研组就像是一个舞台,一个综合性的大舞台,在几位学识渊博的“导演”的策划下,每次都会上演不同的节目,在每次的节目中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每次节目过后都会传递给我们新的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青研组一直在创新中开展着丰富多彩的活动,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尽在眼前,特别是有关如何撰写教育随笔及论文的培训和讲座让我记忆深刻、茅塞顿开,发现原来写文章不是那么可怕的事,素材就在身边,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成败得失,这个过程记下来就是文章。从此我不再把写文章当成是触手不可及的事,试着从身边的教育小故事、小案例加上自己的一些随感入手,勤加练笔,等待着希望。当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和文章在报纸杂志上出现时,虽然档次不是很高,虽然字数也不是很多,但那份激动与开心无法用言语形容,小小的肯定已成为下一次练笔的动力,也会给下一次的发表和获奖带来新的希望!

还有充满生活味道和研讨气息的串门沙龙活动也是我十分喜欢的。也许在没开展这个活动之前,我们并不知道同事的家在何方,也许不会主动地到同事家作客、拜访,即使有事也是相约在餐馆或饭店小聚、小聊。当我有幸作为组织者邀请了一部分老师到我家串门研讨时,才真切体验了那时那种轻松的氛围,那种家的感觉,那种同事之间纯真的友情,那种发自肺腑畅谈的快乐,一切都那样和谐,一切都是那样的温暖,值得每个人回味一生!

经典哲理小故事范文第4篇

在别人眼中,她是一个“草根教育家”,而在她自己看来,“是一个且读且行且思的书虫而已”。

走进她的居室,最显眼的就是那几架整齐排列的大书柜。作为语文教师,她喜读文学书籍。作为一个教育的思考者,她更爱读的是那些洋溢教育智慧、蕴含教育哲理的经典。《给教师的建议》《学校无分教育三部曲》……她如饥似渴,一本本细细地研读。一本《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被她反复咀嚼多遍,书页上密密麻麻的都是阅读时的旁批。她说:“读着这些书,我的思想渐渐有了些深度,教育的自觉意识逐渐浓厚,教育实践有了行动指南。”

不仅仅是自己阅读,段静还把教育研究的目标定格在让孩子爱阅读、教孩子会阅读上。“将学生带进那浩瀚的书海,将他们培养成一只只喜欢读书的小书虫,用书香浸润出一颗颗高尚的心灵是我的教育理想。”

为了甄选阅读材料,她稍有时间便扎进学校里的两个“阅读·梦飞翔”图书室,把图书室里8000余册图书阅读完后,又进行了分析、比较、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安排阅读教学。2011年段静接手一年级,针对学生年龄小喜吃零食的特点,段静带孩子们读《点点要长大》,让孩子知道了要好好吃饭,健康长大;六七岁的孩子,要换牙了,段静和他们一起读《牙仙女》,用美好的童话故事,帮他们缓解不适和尴尬。“我孩子现在生活中遇到些小问题,也知道用读来的小故事化解,这让我们家长感到高兴。我们很感激段老师!”学生家长李青说。

晨诵午读,她带孩子们吟诵经典,朗读儿歌,读绘本、听故事;放学铃响后,她安排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回忆故事内容,描绘阅读感悟;主题班会上,她安排绘制“阅读地图”、阅读报告会、读书广播、书友交流等活动。在她精心设计的多样化阅读活动中,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盎然,想像与思维能力得以迅速发展。段静从床底捧出一个摆满了花花绿绿大小不一作业本的纸箱,幸福地与笔者一一品享学生的佳作。“这个纸箱是我的宝贝,这些都是孩子和家长合作的‘童书’。它是亲子阅读给家庭带来和乐的见证,也是我以后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段静激动地说。

经典哲理小故事范文第5篇

一、活动形式

刚开始,我给学生3天时间准备,让他们将自己准备好的故事或是美文主动推荐给大家,这样既能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又能将学生摘抄的好词、好句、好内容与大家共同分享。但事与愿违,学生们不是准备好了不好意思表演,就是混水摸鱼,偷懒不准备,经常搞的课堂气氛十分没有活力,这就与我的本意有了一定的差距。

鉴于这种情况的屡屡发生,而且势头有增无减,我就在发言人身上下“功夫”。我先对发言人做出了严格规定:学生按照学号的顺序,每天的课前活动由两个提前准备好的学生主讲,其他学生做好记录,谈出自己对其他同学发言内容的感受。这样,学生都“被逼无奈”地认真地做起了课前准备,一股股清新的风吹进课堂,涌现出很多“经典文字”和“文坛新秀”。

随着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出现在课堂的同时,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学生的课前准备面太窄。每天只有即将发言的两、三个学生在紧张而忙碌地准备,而其他学生由于不用担心会被点到名来回答问题,于是放松了“警惕”,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这样,虽然有一部分学生真正动了起来,但是,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很懒惰,并没有太多的收获。这种课前活动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这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切实地达到教学目标,同样是违背当初的设计意图的。

针对这个问题,我又制定出了“随机抽号,公开评分”的制度。就是: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准备摘记内容背诵,上课时,教师对照班级簿随机点名,点到谁,谁就要将自己的摘记内容背诵出来,与全班学生一起交流。同时,将回答问题学生的成绩记到平日成绩栏上。由于回答问题的几率对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这样不仅督促了学生准备摘记背诵、完成作业,更因为平日成绩的缘故,学生们大多都开始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了。另外,由于对应班级簿点名,这样可以做到让每个学生在一周内都会被点到一次,同时也增加了课前五分钟的效率。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我发现这种方法有效地限制了大部分学生的懒惰情绪,在实施的同时,我还力求完善自己的方法。如:让学生将自己摘记的出处、作者、背景、自己选择的原因、读过后的感受连同摘记一起介绍给同学,让其他同学即使没有记清自己喜欢的内容,也可以根据介绍找到文章,使课前五分钟真正达到同学们交流的效果;还有一个是将每个星期五的课前活动定为“重生日”――给那些没有发挥好的学生一次补考的机会,或是有些学生精心准备了一个星期,却没有等到一个展示的机会,也在星期五那天一起将自己的“精品”拿出来与大家共享。更重要的是,我又加入了一个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就是让小组同学来共同完成一部作品,每个学生都要在活动中担当一定的工作,

由于以上这些形式的刺激,学生的课前活动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因此,对其他同学的准备就会认真进行评价,这种竞争机制活跃了课堂气氛,给课堂开了个好头儿,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课前活动的准备,也将课前这五分钟真正用到实处。

二、活动内容

1、学生准备的内容。刚开始,要求学生背诵“美文”,这个范围比较宽泛,一些学生不知“美文” 为何物,还有一些学生为了简单,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系列丛书中一个个短小的故事拿出来讲,这样做的有很多弊端。其一,初中生对作文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讲述一件完整的事件,大纲要求学生应该有个人的独特体验,并将这种独特体验用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这种简单的复述已经不应该再当作作文能力的训练重点了,而是应该有一种更高的追求。其二,学生可以将每个小故事下面的评价当成自己的体验介绍给大家,实际上,这些简单的语言都是富有深刻的哲理的,学生们只是死记硬背,或是单纯追求短小易记,并没有真正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其三,《小故事中的大智慧》丛书中的故事,通常的语言都是很简实的,对学生语言华美的训练作用不大。

学生通常都是很讨厌背诵大段大段的文字,因此,我放宽了对课前活动背诵内容多少的要求,通常一百字左右就可以了。你可以背诵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可以是对人物的描写,对细节的描写,也可以是对景物的描写;语言可以是优美、华丽的,也可以是平实、质朴的;文字可以是文学大家的经典之作,也可以是无名小卒的心血凝结;可以是耐人寻味的至理名言,也可以是简单易懂的小故事……总之,只要是学生喜欢的,都可以成为表演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摘抄的兴趣,更让学生在背诵积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当然,在内容上放松了要求,自然就要在其他方面补充上。我要求学生不仅要背诵出摘抄内容,还要讲明作者和出处,最好是多了解一些作者,对所摘抄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体会。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将“为什么选这段文字?你喜欢她什么?这段文字可以用于什么样的文章中?如果用到你的作文中,你会怎样处理这段文字,会怎样改动这段文字?”经过这些问题,不仅督促了学生准备摘抄的认真态度,同时,也为现代文阅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