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

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

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范文第1篇

创新思维表现在概念的掌握与理解上,不仅能将新知识、新概念溶化到已有的概念和知识系统中去,而且能用新知识,新概念去改造旧概念。表现在解决问题时,不死套公式,而是融会贯通,善于用多种样的方式、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表现在创造中,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有创新意识,有丰富的创造力。作文创新的关键是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想象思维、散发思维、逆向思维等等。作文的创新,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只要我们对生活有热情,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观察、思考,就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佳作来。“创新” 并非易事,它是在“求同”、“求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意思是说:文学创作以发展变化作为它的规律,要求不断地创新,又要能够继承。能创新,创作的生命才能长久;能继承,创作才不致缺乏营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一定要果敢,要当机立断,不要胆怯。为此,语文教师要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了创新思维,学生就能写出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有个性特征的创新作文来了。为此,教师要启发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求异思维,即对一个问题,一则材料,打破思维定势,大胆质疑探索,以求得某一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的思维方式。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挣脱常规思维的束缚,突破固定的思维定势,运用求异思维,多方求索,以小见大或同中求异,写出立意不落俗套的文章来。

如以《滥竽充数》寓言材料写作文,可有多种立意:

1.1 批评郭先生的“充”、“装”、“混”,抨击不懂装懂的恶劣作风;

1.2 批评齐宣王爱搞“大合唱”,吃“大锅饭”。使有才能的人被拒之门外。

1.3 指出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充”,与那299个苟且相安,知情不报的“乐师”有很大关系,批评现实生活中同事之间的互相包庇,官员中官官相护的现象。

1.4 肯定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能采取主动离开,腾位让贤,颇有“自知之明”。

其中,(1)则是历来多数人的立论;(2)、(3)两则着重分析南郭先生能“充”、“装”、“混”下去的原因;(4)则既未指责南郭先生不懂装懂,也未从批评齐宣王的角度议论,而是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针砭时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又如有位同学在写《数字与生活》一文里。讲了社会上刮过一阵“8”风,“8”,广东人读为“发”的谐音。有些人求财心切,以至“16888”的电话号码卖到数万元,因是“一路发发发”。可是,偏有位汽车司机接受大家都害怕的车牌——“16444”,他不怕“一路死死死”。而是说:“多拉发发发”。因为他爱唱歌,从音乐的角度来理解数字,显得与众不同,很有新意。

2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即沿着与原来判断或结论相反的方向进行思维活动。它要求撇开已有的定论,从反面去思考,以获得不同凡俗,新颖独到的见解。因它从反面立意,与传统瘄思维、观点相反,故在作文创新思维中属较难的一种。但它能从反面结果引出正蝢观点,不仅不落俗套,还能激活思路,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若以“东施效颦”故事作文,从反弹琵琶的角度,可这样穋意:

2.1 效颦是美的载求,努力改变自己。

2.2 效颦是美的追求,知丑近乎美。

2.3 效颦胜于追星。

这些立意角度都很新颖。

又如有的学生对“班门弄斧”提出以下观点:弄斧者是有胆识有魄力的,即使失败也能从中取得教训,长进更快。这种做法对“班门”也是一种激励,从而启动竞争机制,形成人才的良性循环:挑战者终究会超越对手,成为新的权威,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立意时代感强,令人耳目一新。

3 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

联想思维,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概念而引起他相关概念的思维方式。所谓联想丰富,是指多向度、多层面的展开想象。使联想的内容充分丰满,绚丽多彩。简单地讲,想象丰富就是要“展得开”、“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若不善于联想,文章就难以构思,立意也难以形成,其深刻新颖就无从谈起。

自然界的许多事物或景物的某些形态特征,常常与人的某些品格气质、精神等有相似之处。例如:著名散文家杨朔在《荔枝蜜》中,通过对蜜蜂“渺小”形体和辛苦酿蜜的“崇高品格”的生动描绘,无私奉献,联想到农民辛勤耕耘,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世子孙默默地奉献。作者由此及彼,以蜜蜂喻人,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歌颂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

4 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多向思维是以一个目标或思维方向为起点,让想像者根据各自不同的知识水平、生活感悟、沿着不同的方向,顺应各个角度,加工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围绕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其过程如下:

从雪的自然形态美雪的变化展开联想。

联想一,洁白无瑕,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

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无法生存,象征丑恶。

联想三,冰雪消融,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作出贡献,或变成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同一事物,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

如:“1+1=?”可以根据惓象的不同而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4.1“1+1=2”,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那些机械呆板的,不求有功,毫无创新墨守成规之人。

4.2“1+1>2”由此可以想到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事例。

4.3“1+1

4.4“1+1=?”,由此可以想到像一些经营投资者的失败或成功。到?等多少?由于是未知的,则可小、可等、可大。

4.5“1+1=1”由此可以想像到:一场考试十一个分数=一根绷紧的弦;一贯的诚实十一贯的清廉=一个正直的人;一点牺牲精神十一点主人翁态度=一个中华民族的腾飞。

……

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范文第2篇

一、言他人之所未言,以新颖出新。

写高考作文时,对同一事件或事物,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与看法,要能挖掘出其中最新、最有特色的内涵,要能挖掘出文题中隐含的更新、更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其方法主要有三:

一是以小见大求新颖。譬如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佳作《拒绝平庸》的作者赶考时看见一家名为“风沙渡”的小餐馆,由此情思飞扬,联想到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发出“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坚定的眼神,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的感叹。事情虽小,但作者从细微处着笔,生发出不凡的人生哲思,阐释了人生的大道理,让人折服。

二是求异思维出新意。求异思维,就是同中求异,或从思维的深度上纵向深入,以便从材料中发现别人所未见的闪光点;或逆向反思,对司空见惯的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去想,打破由习惯或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势,打破思维模式,从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究,从而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写出新意。譬如2011年全国高考Ⅱ卷满分佳作《不诚不信不为过》的作者没有从常人的观点去考虑,而是从古代战场以及现今商战中的策略去构思,提出了在必要的场合,在策略上需要“不诚不信”,这是战争的需要,是商战的需要。这“不诚不信不为过”的立意很新颖,见他人之所未见,令人刮目相看。

三是点石成金找突破。即运用拓展延伸法,在一般的、普遍的结论基础上挖掘更深一层意义,就能找到创新的突破口。譬如2011年湖南高考满分佳作《把自己看淡》的结尾:

老子曰:“夫之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朋友,像那位知名演员一样把自己看淡吧,把自己看淡,让时间成就你的浓,让他人成就你的荣!

这是作者经过深入思考后,在论述“只有把自己看淡,愿与他人汇成海集成林,方可成就不朽”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这一观点言他人之所未言,给阅卷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慧眼选择材料,以新鲜出新。

要想使考场作文出新出彩,必须在选择材料上独具慧眼。其方法主要有三:

一是带露折枝。即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新鲜材料。下面是2011年江西高考佳作《无愧天地,快乐之枕》中的一段文字: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一个人像路易十五那样思考的时候,他惟一的可能就是成为暴民。现实正是如此,有的人心安理得地把三聚氰胺掺在牛奶中,而对一个个大头婴儿的痛苦不屑一顾。“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绝育黄瓜”“爆炸西瓜”频频现身,这些人鼠目寸光,只顾眼前,良知泯灭,肆意践踏的正是人性的底线!等待他们的必将是法律之剑!

这段话选用了国内外新闻中的焦点时事,材料新,视点高,眼界宽,意义大,为文章增添了不少亮色。

二是旧瓶装新酒。对于陈年旧事,如果善于发现其新的内涵,老事例也能发出新的光彩。一些被人们冷落的史料,一旦点化得当,抒情充沛,发议巧妙,就可化腐朽为神奇。譬如2011年广西一考生凭借对作文命题和所供材料“诚信的业主”的彻悟,对“阿Q正传”的谙熟,对市场经济大潮下制假售假、丢失诚信等欺诈行为的洞察,巧妙地选择了故事新编的样式,以“阿Q新传”为题,将原材料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体现出自己的前卫思考和现代意识,化名篇而刺当今,寓忧思于诙谐,产生了奇特的效果,给人以启迪。

三是换个角度运用材料。材料创新,就要善于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打破常规,独辟蹊径,选用人人心中有的材料,写出人人笔下无的见识。譬如多数考生看到2011年湖南高考作文题“谢谢大家,你们来了”,大多数考生只会想到感恩、谦卑等相关立意,而满分佳作《世间再无真“狂”人》的作者换了一个角度用材料,悟出了不同的道理:“完全是功利的社会在作怪,这样的社会磨去了所有人的棱角,使人们成了没有棱角的‘圆’”,从而批评这种处世态度,发出“世间再无真‘狂人’”的喟叹,独出心裁,写出了新意。

三、精心谋篇布局,以巧出新。

高考作文的构思要“有创新”,就得把握整体,进行创造性劳动,求得与众不同的文思。或采用倒叙、插叙等叙述方法,使文章结构显出新意;或采用附加题记、后记、小标题的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完美,层次更清楚;或用改换人称、变换对象的方法,使文章构思个性化。下面着重讲解文章主体部分常用的构思方法:

一是片段组合式。从日常生活、书刊中以及体味过的点滴感悟中机智地撷取几个特定镜头,进行横向剪辑,创造出全新的主旨和丰富的内涵,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构思效果。譬如2011年江苏高考佳作《拒绝平庸》独树一帜,构思精巧,选取了既相对独立又一脉相承的三个镜头:“五只粽子”“一只鸽子”和“一棵树”,从文化、生态、人生三个角度,或叙或议,叙议结合,表达了新颖而深刻的主旨:“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要通过高考来拒绝我的平庸。但如此‘拒绝’,我们是否真的就不平庸了?”

二是形象议论式。主要指用杂文的笔法,借助生动的形象进行议论,以收到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2011年广东高考佳作《回到原点》通过联想电影《让子弹飞》耐人寻味的结尾,提出自己的观点:“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然后用毕淑敏、空乘人员、等人“回到原点”的事例进行形象议论,结构新颖,论证有力,有杂文韵味,表述了自己的情感取向,颇有新意。

三是化虚为实式。即化抽象为形象进行叙述。2011年内蒙古高考佳作《诚信,人之本也》,赋“诚信”以生命形象,以“您曾经的诚信”的名义给主人写了一封信,深刻地阐述了“诚信”的人生哲理。书信的形式,拟人的手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是前伏后照式。即埋好一个个“伏笔”,以“照应”为曲径,由此通幽。譬如2011年全国课标卷一考生写的《最后一座土坯房》开篇写“三个月没回家”,既是高三生活的真实写照,又为后文“土坯房”变成“新楼房”巧埋伏笔;中间部分写父亲“迟迟不盖新房”是设置悬念,后面母亲陪我参观时说的一番话揭开谜底,前后有机衔接,不露痕迹。文章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天衣无缝,堪称构思精巧之佳作。

四、善于推理想象,以独到出新。

品读2011年高考满分佳作,笔者发现其得分关键点在于运用以下三种推理方式:

一是从思想主题出发推演事物发展变化及其结局,进而借客观事物表现主题思想。譬如江苏高考佳作《拒绝平庸》中的一段文字:

什么?大胡子长得那么丑,我不同意。我出山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不再平庸吗?我拒绝这个平庸的方案。拒绝无效!此后大胡子每天都拿着工具绕着我转,像是驴子在拉磨。在他的雕刻下,我身上的石料一点点被刻掉,变得越来越小了。慢慢地,我有了手脚,有了面孔……越来越像大胡子,我破相啦!

作者以一块“奇石”的口吻通过想象,巧妙行文,神思飞跃,于调侃之中寓独特之见。

二是从事物的结局出发,推想缘由,推断事物与思想主题之间的联系。譬如2011年安徽高考佳作《时间在流逝》,开篇引出光阴的飞逝这一结局后,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出“逝者如斯夫”的千古长叹;随后,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某些人荒废时间,联想到钱学森充实的一生、辛弃疾对时间无奈的悲吟,读者仿佛行走在时间的长廊中,穿越时空,纵横古今,感受着时间的无情与可贵,读来颇有与众不同之感。

三是依据人物的身份推想人物的性格,进而与文章的思想主题相结合。譬如2011年湖南高考满分记叙文《寒风吹暖我的心》由材料中她的“变化”推及到自我,记叙一段自己的心路历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的变化”。文章把逻辑推理的基本程序应用于形象思维领域之中,以独到出新。

五、敢于别开生面,以个性出新。

“有个性特征”是对高考作文“创新”的最高要求。2011年高考满分佳作都是“有个性特征”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范文第3篇

一、激发兴趣,轻松写作

兴趣是学生乐于写作的动力源泉,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是每个孩子都愿意并积极去做的事。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愿望。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下,他们乐意主动地、自由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想象,不把作文当成一种苦差事,而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美好的倾诉。有了兴趣做基石,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写出充满自己生活经验积累、饱含自己感彩的文章,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逐渐得到提高。要鼓励学生经历、体验生活。鼓励学生多参加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关注身边特殊的人或事;关注家乡的风俗人情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留意时事新闻。在参与以上活动后,每周我再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交流,作文资源得以开发,学生习作材料丰富,思想开阔畅达,为实现其“个性化创作”搭建了平台,积蓄“能量”。给学生营造写作的氛围、丰富作文的材料。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刹那闪现的火花,给学生提供写作的信息,让他们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自由地表达。

二、感受生活,积累素材

绚丽多彩的生活,无疑需要学生积极启动耳、目、鼻、舌等感官感知事物的声、形、色、味等表象。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必须让他们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比如,可以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参观、游览活动,积累写作的素材。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粗浅感悟后的自然产物。这样的习作才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我们不妨不设专门的作文课,只在布置作文后,给学生一个观察、感悟的机会,把作文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去完成,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时空条件,让他们尽情“挥洒”内心的真情实感。

学生必须具备初步观察的能力,学会留意周围的事物,包括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教师应教给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针对不一样的事物给予不一样的指导。比如,描写人物时,要抓住人物个性特征,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加以观察;写植物时,要从植物的茎、枝、叶、果入手,捕捉它的颜色、形状、气味等特点去仔细观察,还要注意不同季节带来的不同变化。

让学生抓住特点观察本身就是创新作文教学的要求之一。大千万物,各具特点。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学生的有意识观察的不足,鼓励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从而撩拨起他们倾吐的欲望。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抓住了变化,也就抓住了与众不同的特点。事物的千变万化,需要我们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处处留心,这样写出的作文才会丰富而生动。如去湖边观赏日落;赴街市感受人流;到球场寻找同学们从平静到紧张、激动到欢腾的场面;到建筑工地捕捉现代科技。

三、一种典型,多题使用

近年来,中考作文多以记叙文为主。但三年的作文训练,学生已经在审美上产生疲劳了,每次作文他们会发现写来写去就是学校和家庭发生的事情,觉得写腻了,觉得没有素材可写,无话可说。其实,如果我们对现有的素材进行合理的组合与分析,就会发现:同一种素材,可以被选用在不同的作文题目中。

对常见素材进行内涵方面的分析。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论看似多么渺小、卑微的事物,多么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只要深入剖析,细心体察,认真思考、感悟,就会觉出许多深刻、别样的内涵。要想具备一种素材多题使用的能力,还需要我们对一则素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我们有意识地拿一则材料,把你能从材料中得出的观点一一列出来,看究竟能得出多少观点。还可以多找几位同学看同一则材料,看看各自的观点有什么不同,经过多次训练以后,学生的思维就会开阔。如果你对日常素材思考多了,感悟多了,拿到作文的题目时,就会发现有许多材料可以用。

要鼓励学生对常规典型素材进行改造、创新,就要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需求变异、从多方面求答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使文章的立意向四面展开联想、想象。这种开放式的辐射,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了思想内容,而且在对某一中心各方面的思考中,往往有独到的发现,使作品新颖独特,使立意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审题时考虑到运用多种素材。

四、以情为贵,彰显个性

学生的习作须得之于心,发之于情,才能形诸笔端。只有让感情带动材料,才能文思流畅,才能使学生在习作中张扬个性。在作文教学中,可采用“听、说、看、读”四种方法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情感氛围,打开学生感情的闸门。让学生的情感在富有激情的氛围中,不断掀起波澜。

如我们班有个同学写新老师的见闻。他在文章开头写道:开学第一天,我们班走来一位白胖的先生,大耳、圆脸,袈裟似的上衣包裹着圆圆的肚皮。

中间:他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对我们说:“我,就是你们的新班主任……”班主任?我还以为他是哪个家长呢。

他拍着鼓鼓的肚子继续道:“我曾幸福……”,我“扑哧”一声笑了起来,自言自语道:“还不如叫‘真信佛’呢!”我旁边的几个同学忍不住哄笑起来。

我偷眼观瞧,只见班主任的脸由红到白,转眼间,又变成了微笑,还半开玩笑地说:“我可没有如来佛的法力哦!要‘紧箍咒’我这儿倒有几个……”沉默、静寂,所有的哄笑瞬间化成了赞叹的掌声。

他的宽容、他的机智,羞得我一脸绯红,我在心里暗暗地爱起我的班主任来。

结尾:“老班真信佛”,真是佛人佛心啊!如今,他虽然不再是我的班主任,但一想起他的点点滴滴,我的心胸也开阔起来——他真是佛法无边啊!

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范文第4篇

1 拓宽训练时空,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从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1.1 从训练时间上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利用多种方式方法展开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1.2.1 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①绘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画的内容写下来。②表演。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性的过程。因此,要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后的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1.2.2 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情节扩展式。②文尾续写式。③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④图文转换式。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

2 强化创新思维创新,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2.1 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2.1.1 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教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1.2 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目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

2.1.3 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①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②受《挑山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与众不同的联想作文范文第5篇

一、选材立意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主题形成阶段,材料是提炼和形成主题的基础;在主题表现阶段,材料是表现和深化主题的手段。材料选材的标准应符合表现主题的需要,要真实确凿、典型,要新颖生动、考虑文体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与实践体验能力。因为观察和体验是写作中获取直接材料的两种重要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观察世界,用心灵去观察人物事件,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抓住小到与你擦肩而过的素材,别放走它,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上,让它在你的聪明思考下,表现出美,表现出特点,笔下生花,意义升华!当然对于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新”,则是以他的个人知识和经验为背景的,对他们自己来说是新的、前所未闻的。这个结果在现实中可能早为成人或其他人所知,但不能依此而说就不是创造性思维。

二、中小学生作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贯彻民主性原则、成功快乐性原则和发展个性原则等

组织无拘无束的民主开放式习作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放开手脚,开户其思维的大门,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另外,教师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点,只有这样的准备,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这样的作文训练,教师会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的活跃,主动积极性非常高涨。作文课上要把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作为重要内容,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发展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式给予鼓励。

三、开拓视角,积累素材

积极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实际经验和体验,我国学者林崇德的研究结果表明语文中识字、看图说话、造句、阅读、作文等活动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写作文时能灵活地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生活中你拓宽了视角,你的思维就会创造出奇迹,创造也会使你的思维得以延伸。写作中,广泛的阅读是你拓展视野的方法,练笔是你训练思维的方式,创造性思维就是你的与众不同。

四、作文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观察、联想、想象的完美结合

相关期刊更多

少年文摘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经济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集团

旅游时代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太原市系统工程开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