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季氏将伐颛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育率下降;劳动力素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3)01—0003—07
一、引言
“人口红利”一直是学者在分析战后亚洲国家的快速经济增长时所围绕的重要话题。“人口红利”所提供的发展机会窗口,不但成就了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曾让世界瞩目的“东亚奇迹”,而且还促使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30年间达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生育率下降、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
尽管“人口红利”推动了经济增长,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却有很大差异。日本是亚洲最早实现人口转变和经济腾飞的国家,“人口红利”也出现得最早,经过持续了近60年的人口红利期后,其经购买力平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世纪90年代初突破了25000美元,然而人口红利期的结束并未阻碍其发展的步伐。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日本经购买力平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30000美元。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人口红利期的出现早于中国内地,但晚于日本,现处于人口红利期的末期,2010年经购买力平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韩国超过了27000美元,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分别超过了50000美元和40000美元。这些创造了“东亚奇迹”的国家和地区在结束人口红利期或是在人口红利期末期依然能够保证经济较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反观我国内地,在这一发展机会窗口即将关闭之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未达到7000美元,却出现了不少的经济社会问题,近年来,更是在全国范围出现了“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现象。随着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倒闭和劳动力用工成本的提高,社会各界开始担心我国的经济增长会出现迅速放慢甚至停滞的现象,而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蔡昉认为,“民工荒”现象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表现,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刘尔铎则认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包括地区结构、产业结构等的结构性短缺,并非是劳动力总量的问题;章群等人从农民工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认为这是他们对自身素质提高而待遇不见高、生活成本提高而工资不见高的权益诉求。而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有我国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人数激增,就业竞争加剧;高校的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大学生自身就业观与现实脱节;等等。
但是已有研究大多单纯从我国劳动力数量变化的角度来分别分析“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没有将这一矛盾现象结合起来分析,也未将我国人口变化、社会变化等因素考虑进来,更是很少有研究能够参照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探究其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过程却并未出现类似问题的原因。
同是抓住了人口机会窗口的机遇,为何在这一机遇逐渐消失时,有些亚洲国家和地区达到了较高的经济水平并且维持着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而我国却出现了众多经济、社会问题呢?本研究对比了我国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况,指出当前我国出现民工数量短缺与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这一矛盾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长期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与不断发展的人口形势、生育率的下降不协调,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社会现实相脱节,造成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生育率下降不协调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随着世界各国社会与经济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以及直接影响着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医疗技术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全球的生育水平一直不断下降。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总和生育率不断接近更替水平,许多发达国家的总和生育率更是长期维持在更替水平之下。
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中国香港的经济进入平稳发展时期,生育水平也开始稳步下降。从图1可以看到,近30年来,随着人均GDP的升高,总和生育率出现快速下降,图中线性模型反映两者呈明显负相关,系数约为-0.7。而经测算,1980~2009年,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中国香港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购买力平价后,每提高1%,对应总和生育率降低0.0112。这与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在快速发展时期的经济增长和生育水平下降的经验关系相符。据蔡泳计算,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生育率呈负相关(系数为-0.8)。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育水平的降低之间的相关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我国总和生育率的下降与欧美发达国家、亚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不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自然地下降,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的影响。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经历了至少一个世纪的时间,而我国却只经历了15年左右的时间。虽然对于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究竟有多高,目前仍然存在争论,但各方普遍认为低于1.8。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西方发达国家中,当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6000美元(相当于对数值为4.41)时,总和生育率开始下降至1.8,法国的总和生育率达到1.8时为23804美元,英国为17549美元,对数值分别为4.38和4.24。我国2010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购买力平价后只有6816美元(对数值为3.83),远远低于英、美、法三国,不到韩国1984年的水平,甚至还不到1980年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水平的一半。从城市化率看,我国2011年的城市化水平刚超过一半,而新加坡一直是城市国家(城市化率为100%),中国香港在1976年的城市化水平超过了90%,在1995年就实现了完全城市化,日、韩在1983年的城市化率都超过了60%,其现在的城市化率更是远超我国。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因为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其变化的程度超过了发达国家和地区过去的经历。抚养比的快速下降和充足的年轻劳动人口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并成为金砖国家之一。我国在短时间内发展了大量由低劳动力成本促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促使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增长的持续时间都超过了日本和“四小龙”所创造的纪录。但是,这种急剧的生育率下降,不仅带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也留下了人口老化的巨大压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会经历一个逐渐老化的过程,经济发展模式若是一成不变,肯定会与劳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相脱节,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必然会出现,经济体原本的发展速度必然无法维持。
图2清晰地显示了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化过程。在人口惯性的作用下,我国20世纪60年代的生育高峰使得我国25~3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在2000年的劳动年龄人口金字塔中显得极为突出,但到了2010年,这批劳动力的波峰后移,逐渐步入了中年期,而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则明显萎缩。虽然在劳动力人口计算上,40岁以上的体力劳动者被算入劳动者中,但是他们已无法完成高强度的体力工作,也不具有再找到脑力工作的技能。在劳动力人口老化的背景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坚持只使用劳动力最年轻时期的浪费型用工模式,致使这些产业无法像以往那样轻易地招到廉价的年轻体力劳动者,导致了近年来的“民工荒”现象。
从图3中可以看到,2000~2010年的劳动年龄人口中,40岁以上的劳动者比例不断增加,今后十年这一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2015年以后其占所有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接近50%,而年轻劳动力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2015年以后的下降趋势甚至将更快。经济的发展不可能长期依靠资本投入,劳动者的智慧才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若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够及时转变,年轻劳动力的短缺将更加严重,经济增长方式滞后于生育率变化的现实将更明显地显现出来。
然而,生育水平快速下降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在我国一直存在着,只不过长期以来的高速经济发展掩盖了这一问题。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生育水平下降较快、时间较早,在20世纪末就已经出现这一问题。但由于当时我国各地生育率下降的先后时间不同、程度不一,生育率下降速度较慢的地区还富余着大量年轻劳动力,他们从劳动力充裕地区流向生育率较低的地区,形成“民工潮”,缓解了着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发达地区本土年轻型劳动力短缺的状况。现在,全国生育率全面下降,而各地的经济发展都需要有充足的劳动力,流动人口对地区间劳动力数量差异削峰填谷的作用越来越弱,使得“民工潮”演变为“民工荒”。因此,从我国不断下降的生育水平及其所致的劳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看,我国应尽快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三、经济发展模式与劳动力素质提高相脱节
我国现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但与生育率的降低、劳动人口年龄老化的人口发展相脱节,也与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的社会现实相脱节。
尽管我国2010年的劳动年龄人口金字塔底部在20~25岁年龄段形成一个小波峰(见图2),但是这并不能解决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招到足够人手的问题。因为我国近年来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初次职业分流增加了年轻脑力劳动者的数量,从而更进一步减少了从事体力劳动的年轻劳动力。从图4中可以看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急剧上升,近几年更是超过了600万人,接近700万人,这使得原本绝对数量就因人口转变而减少的年轻劳动力人口中,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数进一步降低。低成本的年轻体力劳动者的数量大大减少,而滞后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使得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数量依然庞大,进一步加剧了“民工荒”的状况。在生育率下降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黄金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近年来,众多加工型的中小企业的倒闭正印证了这一点。
亚洲“四小龙”在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能在利用“人口红利”创造了“东亚奇迹”之后,依然保持比较快的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成功地完成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使其与新加入劳动力大军的人口数量不断下降、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的社会变迁相适应。
“四小龙”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也是利用“人口红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东亚奇迹”。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看准发展契机,迅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成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根据仉建涛整理的以往测算结果,1980—1993年,“四小龙”的经济增长已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转变为依靠要素产出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升是促成其要素产出快速提高的最主要原因。该时期,要素产出的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新加坡为62%,中国台湾和香港均超过一半,韩国在1994年超过了六成。图5清楚地显示了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的劳动生产率在1980-1995年的飞速增长。
事实上,我国的劳动力素质在30年的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巨大的提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普通本专科毕业人数30年来已经增长了近40倍(见表1),但是相比其他亚洲国家,我国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却依然很低,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无法适应劳动力素质的快速提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1978—2003年,劳动力因素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还不到11%,而且分阶段看,后一阶段的劳动贡献率还低于前一阶段,由1985年以前的13%左右下降到1990~2003年的5%以下。王文举和范合君对2002~2005全国经济增长因素分解后发现,劳动贡献率和技术进步贡献率仅分别为7.79%和5.55%。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滞后不但使我国现存的众多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维持,而且导致我国现有的大量有能力的高校毕业者高才低就、无法“人尽其才”。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届全国608.2万名大学毕业生中,有70万人“学非所用”。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投资的浪费,而且导致了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现象。学者黄国华通过将劳动者的实际收益作为市场给人力资本的价值估价,并利用人口普查中的人口年龄、性别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数据估计了我国培养的人才所实现价值的变化(由于数据限制,这里用于计算实现的人力资本价值年均增长率的年份并没有与教育普及率年均增长率的年份完全相同,但相差不多)。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内地中等及以上教育普及率的年均增长率与其他四个国家和地区差不多,甚至还比中国香港高出一些;但是我国所实现的人力资本年均增长率是最低的,“四小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力资本价值年均增长率都达到了1%及以上,而我国内地的人力资本年均增长率只有他们的一半,甚至更低。我国存在的大量潜在人力资本难以实现其价值。
也就是说,虽然我国劳动力素质已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这并不表明劳动生产率就必然会提高,这两者中间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经济体现在依然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滞后。这就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潜在的人力资本,而并非能实现其应有价值的人力资本。因此,从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迫在眉睫。而且,从图5中也可以看到,我国现在的劳动生产率已经达到了其他几国和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开始转型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更应在此时实现转型。
四、我国劳动力并不会短缺
由于生育率的下降,我国年轻劳动力数量减少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劳动力数量会急剧短缺。根据2010年联合国人口司的数据,我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7亿,比所有发达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总和还要多,接近世界人口的1/7。人口数量下降、劳动力数量减少是人口转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已经提高的劳动力质量不断替代劳动力数量的情况下,数量减少并不意味着数量短缺。人口转变已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现在的人口形势也正在敦促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转变,迈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我国亟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继续维持现有社会经济的发展。
那么,随着社会经济今后继续高速发展,我国的生育水平是否也会与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一样,出现在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后继续下降到较低水平的状况,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0%(我国近几年人均GDP经购买力平价后的大致增长速度)对应总和生育率下降0.112;这会不会使得在未来几十年,在即便有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劳动力素质提高相契合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体也因为劳动力绝对数量过少而发展减速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我国生育水平快速下降的状况与欧美发达国家、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我国人口转变的实现并不单纯受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的生育政策导致的。前面已经说明,基本上,发达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两万美元左右时,总和生育率才下降到1.8左右,比我国当下水平高出许多。若直接将发达国家的生育水平随社会经济发展下降的速度应用到我国现在的情况,而不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认为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将在短期内下降到极低水平是缺乏证据的。此外,从现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状况看,大部分高收入国家的总和生育率略有回升之势,而且一直在1.8左右波动,并没有下降到1,3左右的超低生育水平,总和生育率达到极低水平的也只是个别现象(见表3)。
其次,我国各地的发展状况和生育观念差异较大,只有个别地区(如北京、上海、江苏等)才出现超低生育率的状况,大部分地区居民的生育意愿依然不低,事实上我国目前的生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控于我国的生育政策。根据陶涛和杨凡的测算,若没有生育政策的作用,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从1972年到2008年会一直处于较为平缓的下降过程,即使到2008年也仍然在更替水平以上,一直高于中国的实际总和生育率。
再次,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逐步完善和调整,可以生育二胎的人群和地区逐步扩大(如夫妻双方都为独生子女可生育二胎的状况,夫妻双方有一方为独生子女可生育二胎的状况),会将仍然束缚在政策下的生育意愿解放出来,从而避免极低生育率的出现。
因此,虽然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早已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但这一下降过程却是受到了政策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双重影响。随着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的逐步完善,生育水平可能会有所回升。并且,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之前,其对我国总和生育率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会达到图1显示的其他几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因而我国生育水平在可以预见的范围内并不会走向超低生育水平。
五、结论
我国近年来“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矛盾现象的产生,源自于我国独特的生育水平下降过程和超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且对我国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还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滞后,与我国的生育水平降低、劳动力素质升高的社会现实相脱节,造成我国出现了不同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问题。这一问题是逐渐累积起来的,但是在过去,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大量流动人口,将低生育率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滞后的问题掩盖了。随着全国社会经济全面地发展,全国性的生育水平下降,使这一长期积累的问题在短期内爆发,进而导致了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此外,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水平的年轻脑力劳动者在数量和比例上迅速增加;但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乏的是体力劳动者,无法吸收如此大量的脑力劳动者,使得这些潜在的人力资本也难以实现其价值。
《毛诗李黄集解》中说:“生人之道尚明,故施政之堂曰明堂;事神之道尚洁,故文王之庙曰清庙;御侮之道尚肃,故宫室之墙曰萧墙。”由此推断,“萧墙”不出民家,是宫室之墙,萧从肃音,因而得名。《尔雅》:“《语》曰,吾恐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则屏谓之树,又谓之萧墙。”这说得更加具体,萧墙其实是屏风,墙的包围、阻隔的性质也只余其半了。孔安国注《论语》亦说:“萧墙,屏也,则门内萧墙,亦通名屏。”可看作界定萧墙是宫廷屏风这一性质的佐证。清代《礼纬》中说得更复杂:“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簾,士以帷。”这更详细地限制了屏风使用者的身份,简直就是一套从上至下的礼制规则了。至此,我们基本明确,“萧墙”应是宫室大门处的屏风。
但辉煌的宫室自有高大的院墙,小小的“萧墙”有何特定功用呢?东汉郑康成释明堂位曰:“疏屏,天子之庙饰也。”看来,这扇屏乃是天子特定仪仗的一种,自不可缺。《礼书》中记:“孔颖达曰,汉时谓屏为罘罳,天子外屏,人臣至屏,俯伏思念其事。”罘罳也是屏风,与萧墙是一回事吗?对此,《释名》中解释得最为清楚:“罘罳在门外。罘,复也;罳,思也。臣将请事于此,复重思之也。”“萧墙在门内。萧,肃也。将入于此,自肃敬之处也。”可知罘罳(fú sī)与萧墙都是屏风,却不是一回事。罘罳在宫门外,供大臣跪伏细思要禀奏的事情;萧墙在宫门内,提醒臣子整理衣冠,严肃恭敬地拜见君王。表面上看,罘罳、萧墙的存在给大臣提供了做好业务和心理双重准备的机会,不至在君前衣冠不整,更不会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实际上,这静立的墙壁,更像是王权无声的断喝,时刻提醒臣子当卑躬屈膝。
也有不一样的说法。《陆氏诗疏广要》:“水流湿,火就燥。故用百物之英华,庶几丽而留之,此萧之气绕于墙屋,则墙内乃爇萧之地。故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陆玑说的是周朝宗庙祭祀之事。他的看法大概来自《诗经·大雅·皇矣》中“取萧祭脂”之说。爇萧的原因倒很简单,因为“萧”又名荻蒿,“有香气”“故祭祀以脂爇之为香”。这一点在《礼记·郊特牲》中也有记载:“既奠然后爇萧,合馨香是也。”陆玑所谓萧墙,是王室宗庙祭祀时焚烧香草的地方,不起推斥外界的作用,倒有阻止香气外逸的功能。周人认为“灌鬯求诸阴,炳萧求诸阳”,氤氲的香气是“诏告天地”的明证,更是联通王权和神权的媒介。陆说强调的还是萧墙作为天子诸侯专属之物的特性。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以上两段表述文字分别从“文”与“言”两个方面提出了对高中在文言文阅读与鉴赏能力的要求。
审视当前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
一是传统教法僵化,程式固定。先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接着逐词逐句的串讲,逐一作“内容分析”。
二是“言““文”割裂,顾此失彼。一种是重“言”轻“文”,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把文言文仅仅教成了古汉语;另一种重“文”轻“言”,脱离双基,抛开文本,大搞文学层面的探讨或者文化层面的演绎。
三是文言文阅读教学功能极端功利化,仅仅将文言文课文当做考试训练材料进行训练,丧失了古文阅读教学魅力,学习内容干瘪,学生得不到人文滋养。
以上三个问题一言以蔽之:“言”“文”剥离,“实”而不“活”。
追求“文”与“言”“和谐、相生、交融”,是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境界,但如何让文言、文学和文化的和谐统一?
笔者探求以“文”带“言”,以“活”促“实”的教学策略。
以“文”带“言”
文,指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文化内容、文学艺术、文章章法等成分;言,指文言文阅读材料的语言形式。
(一)以古文化常识带动语言知识与课文内容
古代文化常识,也是学习文言文应当掌握的知识内容,例如名人的字号、常见的官职、礼仪、习俗、制度、帝王的纪年、重要的文化典籍,等等。让学生整理并牢记体现古代文化常识的一批比较稳定的常用词汇,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效率。另外在具体的文言文阅读中,相机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可以带动学生文言文内容理解。如在学习《鸿门宴》一课时,我相机介绍了古代官职尊卑与座次礼仪常识。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如位在廉颇之右。
车骑:以左为尊。如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四面环坐:西—北—南—东(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我请学生排出《鸿门宴》中宾主座次表。在这个设计中,我巧妙地落实了古今异义词理解:“东向”即“朝东面向”,指的方位为坐落在西边;“西向”,即为向西,坐落在东;“南向”,即为向南,坐落在北边;“北向”,即为向北,坐落在南。那么鸿门宴中宾主座次由尊位到卑位顺序排序为:项羽、项伯(东向)—亚父(南向)—沛公(北向)—张良(西向)。
紧接着,由这个座次表,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学生一眼发现了:刘邦为客人,刘邦比项羽年长,项羽为主人,且比刘邦年轻很多,而这个座次既不符合宾主礼仪,也不符合长幼礼仪,说明了项羽根本没有将刘邦放在眼里,只是将他当作一个真心来检讨的罪人,自尊自大的性格弱点暴露无遗。
这个案例,用古代文化常识带出了文言文古今词汇的理解,同时又帮助学生窥探了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以古代文体知识带动文言文学习
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如《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指导学生阅读这一类文体时,要抓住由表及里的关系,找到事与理的契合点。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了解了这一些文体知识,指导学生学习《陈情表》一文就可以依据“动之以情”这个线索来学习了。这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以哪些“情”来动人的?学生抓住一个情字,梳理了作者的几层感情: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及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深深体会到此文为作者真情流露,表达得委婉畅达。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或者诗集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吟咏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著名的《兰亭集序》。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游褒禅山记”,就是“记游褒禅山”,即记述游褒禅山的行踪以及感想。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相当于今天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除了典型游记外,有一些古代的记,是相当于现在的写景散文或者叙事性散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这一类作品文学性较强,往往写景状物抒情,别有情致。阅读这一类文体文章,要指导学生抓住写景与抒情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
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和精神风貌。多数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这类文体文言文的学习,指导学生在把握文章脉络,分清楚哪一些是顺叙,哪一些是插叙或者补叙,理清人物关系,了解人物生平,概括人物主要品质特征。这一类文章很多词汇是频繁出现的,例如古代人物官职任免升迁调动的常见词汇,可以集中整理记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其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指导学生掌握常见古代文体知识,可以让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带着文体意识,类化阅读规律,举一反三,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以文意(语境)带动对语言的品味理解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不急于让学生直接看注解,直接查工具书,而是通过语境,让学生揣摩推断文言文词义句意。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
例如《季氏将伐颛臾》的开头叙述文字为“季氏将伐颛臾”,而冉有、季路向老师孔子汇报时却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用“有事”代替“伐”,为什么要换一种说法?让学生结合文章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下文的叙述,揣摩其心理、神态和语气,学生一边读,一边悟,一边交流,体会到:冉有、季路这样说,一是表明了有征求老师意见的意愿,也表现了他们顾及到了师徒名分,所以是小心翼翼地说。二是冉有、季路知道季氏“伐”颛臾名不正言不顺,自己作为家臣参与其中,感到做贼心虚,将“伐”换成中性词“有事”,有点掖掖藏藏、蒙混过关的意思,想模糊问题的性质。
孔子第一次批评的话“何以伐为?”是什么意思?首先让学生梳理孔子第一段话的三层意思。一是颛臾是天子封主,不能伐;颛臾已是邦域之国,不当伐;二是颛臾是社稷之臣(属国),季氏也是社稷之臣,季氏无权伐;三是季氏有此糊涂想法,是错的;而自己学生作为其家臣,错在未尽辅助之责。因此,第一段中,孔子应是侃侃而谈中略带愤怒,“何以伐为?”一问,有愤怒,有指责,有义正词严,可以翻译为“还要讨伐个什么呢?”。随机让学生总结“何以……为”这个固定句式翻译模式为反问句:“还要……干什么呢?”。
(四)以文学艺术形象、手法分析带动语言领悟
古代优秀作品许多叙事写人的散文,作者运用文学的手段刻画形象,描述场景,阅读教学这一类作品,不妨多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去领悟赏析文言文。
例如《庖丁解牛》开头庖丁解牛的场面描写,作者抓住庖丁解牛的动作、声音,刻画了一个精彩纷呈、和谐优美的舞蹈场面:杀牛的场景应是很血腥的,牛的哀号之声,挣扎之状,血流成河之景在所难免,可本篇的作者,为何避开那些惨景,而以“《桑林》之舞”“《经首》之会”取而代之呢?原来作者开篇是为了体现庖丁技艺高超,出神入化。这里运用了文学艺术渲染的艺术手法,采用了场景描写的角度,为下文张本。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运用文学的手法刻画了曾皙这个人物形象。
在回答孔子问话之前,曾皙在鼓瑟,当孔子向他提问时,他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从“舍作”表现曾皙回答师长问话的恭敬态度,见其温文有礼之态。这一点远在其他三人之上,其他三人都只是将以礼治国挂在嘴上,自己本身却没有表现出来,而曾皙却身体力行。同时,这一句也体现曾皙做事很从容,不像子路那样鲁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欲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句话是曾皙对孔子问题的回答。这描绘出一幅与世无争,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情景,体现了曾皙一种高洁的品质。
从表面上来看,曾皙的回答无疑带有消极的思想,不像前面三位,希望从政来帮助国家兴旺,让人民得以富足。但换个角度来看,他的回答却是孔子主张的治国思想——礼乐治国。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讲礼之人,他想通过他的形象来教化其他人知晓礼乐。这也正好符合孔子的以礼乐治国的思想。全文通过描写曾皙的动作与言语,充分表现了他的温文尔雅,潇洒超俗的性格,尤其是他所描绘的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更是展示了他逍遥自得,恬然空灵的内心世界。
(五)以古文字学的知识理解积累重点文言文实词
《庖丁解牛》一文开头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写得有色有色,可是学生怎么也难以理解一个宰牛的血腥场面怎么被描写成了一个艺术的盛会场面。我抓住了文中的一个“奏刀霍然”的“奏”字做文章,我在黑板上将这个字的甲骨文字形书写出来:原先这个”奏”字从造字的结构形式看,是一个人头上戴着头饰,背后插着尾饰,两手在舞蹈。我一边比划,一边讲解:“奏”原先就是指祭祀活动时人们合着节奏,与众人一起手拉手,载歌载舞。正因为这样,今天很多词语中都保留了这个意义。例如小提琴演奏,钢琴独奏,笛子吹奏等等。在激活学生对这个“奏”的理解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并且设疑:课文底下注解简单的将这个“奏刀”解释为“进刀”,如果让你换个更贴切的词语,那用什么为好呢?学生七嘴八舌,最后统一认为用”挥刀”比较符合当时的情景。
文言文中大量的实词,都可以寻根究源,从甲骨文中找到这个实词的渊源,运用古文字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实词,可以加深印象,激活文言文课堂,增加学生学习趣味。
以“活”促“实”
“实”,从字面意义看,是与”虚”“空”相对的,一方面是指实在的而非虚幻不现实的内容,对应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言”,另一方面指务实的教学作风与踏实的教学策略行为以及落到实处的教学效果。就内容而言,文言文的“实”具有知识的稳定性、科学性、体系性,就方法而言,文言文的“实”,相对注重求同性、规范性、实用性,具体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体现为:在文言文“言”上,字词句落实,不玩花拳绣腿,不走形式主义,不是课堂热热闹闹,课后空空荡荡;在文言文“文”上,忠实文本,落实文本思想内容;在方法指导上,切合学生实际;在效果上,切实收到实效。
“活”,字面上与”死”相对,就文言文教学而言,一方面指的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内容,文言文以静态的文字记录的却是鲜活的人物事件,虽然时代已经远久,但是古人的思想感情是可以激活的,这个对应于文言文教学中的”文”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以及学生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与实相对应,文言文教学的活具有求异性、个别性、创造性、趣味性等特点。
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实”,强制性落实重点,落实规律,落实方法,可以收到实效,但是难免让学生感到厌倦。但是只“实”不“活”,学生不乐意,学得枯燥乏味;采取以“活”促“实”的策略,既能适应考情,取得实效,又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实养成古文阅读的素养。
(一)活读,运用朗读法,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身份,再现历史人物音容笑貌
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为加强对赵太后形象的认识,我让学生变换读法朗读“老妇必唾其面”一句,经过比较朗读辨别,学生一致体味到,在“老妇”后安排一点声音的拖延,暗示赵太后仓促之间想不出满意的方法表明态度,于是拉长声音思考,但又一时气急,思维陷于停顿,情急之下,口不择言,说出了“必唾其面”这种与自己身份、性别和场合极不相称的话,此时此刻的赵太后,与市井泼妇有何两样?在她身上,统治者的角色淡化,母亲的角色突现,母爱战胜了对国家的责任、对权力的欲望,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甚至是有缺点的女性形象步下神坛,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二)活导,让学生将文言文阅读材料转换为剧本,或者将描述性文字导演设计成画面,还原想象古代历史场景、人物
例如,学习《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易水诀别”这个片段,要求学生运用摄像技术拍摄画面,合理选择长镜头、近镜头特写、群众演员安排、服装、道具、音响设计,将文字立体化。
(三)活演,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还原人物风貌,再现历史场景
例如,让学生表演樊哙闯帐的场面、再现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忠义护主的将士形象,表演荆轲夜访樊於期将军樊於期义献首级的场景,揣摩荆轲的有备而来激将语气,樊将军的忠厚拙于言辞而侠肝义胆。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引导学生揣摩烛之武劝说秦伯时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动之以情的劝说艺术,要求学生事先设计人物表情与动作,然后派出学生代表现场表演。当读到“晋,何厌之有”这一句,学生以手狠拍桌子,将一个义愤填膺的烛之武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全班学生也被感染。
(四)活串,以现代流行用语、通俗用语翻译古汉语语,穿越古今
例如,将李白《蜀道难》开篇的叹词“噫吁戏”现代化翻译为“哇塞!”。
在学习《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我让学生用最通俗的现代汉语翻译“老妇必唾其面”一句中的“老妇”一词,有人说“我这个老太婆”,有人翻译为“老娘我”,经过比较,大家认为,“老娘我”这一自称更能够表现出:赵太后因为溺爱小儿子,极端反感让小儿子做人质的建议,于是不顾太后尊贵身份在群臣面前耍威风,斗狠撒泼以势压人的形象。
(五)活问,教师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落实课文内容理解
例如:荆轲于秦廷刺秦王不中,临终之前箕踞笑骂的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真是假?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学生根据文本中荆轲赴秦前有所待,以及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庭二人的分工安排,分析出荆轲实际剑术不高,最后的话只是个托词。也有学生依据开篇交代的战争形势,联系燕国当时的困境,以及历史上挟持而盟约的事实,认为荆轲旨在活捉秦王以挟持他停止进攻燕国,不在结果其性命,因而有所顾虑导致刺秦王不中。争论中,学生瞻顾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发展了探究思维。
(六)活评,以审视的眼光,辩证看待历史,借鉴历史,品评历史人物
学完《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我要求学生做一道论述题:如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课文内容?
有学生道:“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居然也成了两个大国勾结起来攻打一个小国的理由,这不是太霸权主义了吗?
有学生称赞烛之武是一位有情感有血性的爱国老人:他也发牢骚——“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但他更深明大义,愿意临危受命。这样的英雄人物十分可信,也很值得学习。
有学生认为烛之武的说辞技巧而折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故意表现出处处为秦国着想的好意,以便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在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商业促销活动往往也重现着烛之武的这些言辞技巧。
有的学生还质疑郑伯和秦伯,认为郑伯的急而用人以及所谓的主动担责,疑似一种缺乏诚意的实用主义;秦伯的撤兵留将,则是心怀叵测,项庄舞剑。
在法院协勤和临时人员专项教育会上讲话
滦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刘占林
受党组和李院长委托,今天参加这个会,就队伍管理和纪律问题简单地讲一讲。应当说,长期以来,临时人员,包括以前的临时工和现在的协勤,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积极努力,为法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拆违拆迁、刑事审判、强制执行、机关保卫等项工作中,更是冲锋在前,功不可没。可以说,滦县人民法院的荣誉中,包含着你们的辛苦汗水和无私奉献。滦县法院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良好局面,这是你们与法院其他正式干警一起努力的结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对自己也应当有个清醒的认识,因为你们的年轻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在你们这个队伍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也发生了一些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总结起来,主要有:一是有的人自己就把自己看低了,以为自己不过是个临时工或协勤,对自己要求不严,甚至混同于社会人员;二是有的纪律意识差,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干什么干什么,有的甚至谎话连篇,欺骗领导;三是有的组织观念差,不该管的事乱管,不该说的话乱说,有的甚至背地里说些闲言碎语,更有甚者竟然与社会人员勾勾搭搭,打架斗殴,出入高消费场所;四是学习意识差,混日子思想作怪,不求进取,不思进步,思想就局限于眼前,没有为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做出很好的谋划。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你们个人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法院的声誉和形象,可以说有的事也给领导包括你们的家人添了不少麻烦。今天院党组决定召开这次会议,主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强队伍管理,强化纪律约束,严肃责任追究,确保队伍不出任何问题。今天我要讲的,主要是三个方面内容,“十二个字”,即准确定位、遵纪守规、严肃管理。
一、准确定位
准确定位,对于这四个字,我想从大小两方面来和大家探讨一下。
从大的方面讲,这四个字其实是人应当用一生去探索的四个字。细想想,我们可能有时候很迷茫,为什么人生中会有这么多的不如意,为什么自己找不到前行的方向;我们也可能有时候很苦恼,自己的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我就不能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还可能我们有时候很懊恼,我比他们也不差什么,甚至素质比他们还高,为什么他们就是正式工,他们就是领导,而我就是个协勤,就是个临时工;又有可能我们有时候很自卑,为什么那些有钱人就可以花天酒地,坐好车,住豪宅,而我就只能一个月拿个几百上千元。我想,这些迷茫、苦恼、懊恼、自卑,其实就是对自己评价的错误,位置的失衡。有人曾经说过:“上天是公平的,它在为你关闭一扇门时,可能就在为你打开一扇窗。”因此,我们不需要怨天尤人,不需要追求十全十美,而要自己去创造、去摸索,到底什么样的位置才是适合自己的位置。只有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也才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对此,今天我不再多说,希望大家下来后自己多想想。
从小的方面讲,准确定位,就是针对目前所做的工作,所在的岗位。应当说,在座的每位同志都是滦县法院的一员,都承担着一定工作责任,都代表着法院的形象,无论是从工作性质、工作内容还是工作体现上都与正式干警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在为滦县法院的发展做着贡献。这就要求,必须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和作用,既不甘于平庸,妄自菲薄,又不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以一种自尊、自重、自爱、平和的心态,恪守院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本职岗位上再接再厉,继续为树立滦县法院的良好形象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遵纪守规
古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字面上解释,规矩,就是法律、规章、制度以及道德规范。方圆,就是秩序,效益,成果。连起来解释,就是没有法律、规章、制度以及道德规范的约束,就不会有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效益和良好的成果。作为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人,都必须遵守许多需要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正因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规则的共同遵守,社会秩序的稳定才得以实现。从我院来讲,大家遵守法律是一个重要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就要求大家遵守院各项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作用,就是大家作为一个团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工作,就需要有一个制度来约束和协调他们的工作进展。从我院情况看,规章制度有很多,如果泛泛地讲,很难把握,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怎样才是遵章守纪。我想主要是三点,也就是“三个尊重”:一是要尊重领导。下面各位庭长也都在坐,我说的有不到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多多批评指正。我认为,尊重领导,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溜须拍马,言听计从。而是要在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努力去完成领导交办的事项。之所以要说是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就是不能好事坏事都听领导的,也要有自己的一个分析一个判断。说句抬扛的话,领导让你去杀人,你就不能去啊,总不能说为了尊重领导就去干杀人的事吧。当然,我也相信我们绝大多数领导做出的决策,都不会偏离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另外,在与领导相处上,我认为 必须要区分场合。在正式的场合,你就不能随便开玩笑,不能胡说八道,更不能顶撞领导。而在非正式场合或私下相处的时候,就可以随便一点,把领导当作自己的大哥甚至长辈,适当地开个玩笑,也是可以的,更有利于拉近感情。二是要尊重群众。在日常工作中,你们大多直接面对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或者作为书记员开庭审案,或者服务领导和同志,你们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法院在群众中的形象。因此,要特别注意把当事人放在平等的角度上来对待,不能凭自己的喜好,看他不顺眼,就不给他好脸色。如果你这样做了,往往就会使当事人感觉到自己没有受到公正的对待,很可能会给自己,给领导找来麻烦,使本来很好解决的事情变得困难复杂。前段时间院里发了接待群众“77字禁忌语”,我看就很好,大家都要记好,不要用这些禁忌语去对待当事人。三是要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看似简单,其实是个相对复杂的话题。尊重自己,首先就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首先就要维护公序良俗,维护公序良俗,首先就要遵守大众认可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就这个话题不再多说,希望大家下来后仔细考虑。
三、严肃管理
法院需要发展,管理需要突破。队伍管理,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三个层次。
两个层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严格管理。以人为本是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具体体现,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本质要求。但是,以人为本并不是像有的人想的那样,什么都随便了,什么都不管了。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绝不是简单的放松管理,也不是无原则的迁就照顾,而是要以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前提,不断地改进管理方式,达到管理效果的最优化。从现在的情况看,有的地方还确实存在着对以人为本的确切含义理解不全面、不正确的问题,凭个人的好恶而放松管理,从而出现了管理松懈、作风松散、纪律松弛的不良现象。我认为,以人为本是必须坚持的工作原则,这一点毫不含糊。但是,如果一味的拿以人为本作挡箭牌,放松管理,最终利益受到损害的肯定是那些遵章守纪的人。实际上,强化执行力,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不仅不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恰恰是以人为本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严格管理既体现了制度的严肃性,管理的规范性,更重要的是它还体现了对人的关心。不能严格管理,不敢严格要求,不愿意得罪人,才是不关心人、不尊重人、不爱护人的真实表现。因此,从党组还有各位庭长来讲,应当对你们严格管理,从你们来讲,也应该自觉地、主动地接受严格管理。
三个层次,一是领导层次上的管理;二是考核层次上的管理;三是追究层次上的管理。从领导层次上的管理来讲,包括院党组的宏观管理,分管院长的直接管理,部门领导的具体管理,这是一个层级递进的管理关系;从考核层次上的管理来讲,主要是院规范化管理考核制度的落实。今年这项考核制度将进行一次大幅度的修改,其中就包括把协勤纳入规范化管理考核的一个考核类别,把临时人员定向为由主管院长负责进行考核;三是从追究层次上来讲,党组将严格按照协议和保证书的内容,凡有违反的,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该辞退就辞退。说句不好听的话,要是有谁认为“我受不了管”,或者“不想在法院干了”,趁早提出申请,别等着法院炒你,你可以主动炒法院。有这种想法的人,你可以找我,找高主任,找主管院长都行,而且可以放心,我们肯定会批准。但是话说回来,我绝不希望看到谁被辞退,我也相信只要你好好干,服从管理,积极努力,法院党组也不会亏待大家。当然,我也希望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找到一份比在法院当协勤,当临时工更好的工作,那时候,我更高兴你们来找我们主动辞职,我个人肯定会对你表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