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平面图形的认识

平面图形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平面图形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平面图形的认识范文第1篇

一、 用“端点+方向”理解线段、射线、直线

(一) 准确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在“线段、射线、直线”这三个概念中,线段是其中的核心概念.

我们可以用“端点+方向”来理解线段、射线、直线.

线段是有头有尾的,例如人行横道线可近似地看作线段,它有两个端点,不能向任何一方延伸,能比较长短.

射线是有头无尾的,例如手电筒的光,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不能比较长短.

直线是无头无尾的,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直线没有端点,也不能比较长短.

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都采用“姓”加“名”的形式,即在表示线段、射线、直线时,一般应在字母的前面注明“线段”、“射线”或“直线”. 找线段时可找线段的两个端点,找射线时应找一个端点及延伸方向.

(一) 平行

1. 认识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与不相交两种,不相交即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是前提条件,“不相交”是指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平行,实际上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

利用直尺、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可根据操作要点:一放、二靠、三推、四画.

2. 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这是平行线的基本性质(基本事实),它说明了平行线的存在性与唯一性(即有且只有),要注意的是,过直线上一点不能作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二) 垂直

1. 认识垂线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相交与平行两种位置关系,“垂直”是相交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即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称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利用三角尺、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其实是利用了已知的直角,使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是直角.

2. 垂线的性质

平面图形的认识范文第2篇

平面图形的面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测量部分,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简称《标准》)内容标准中的要求,苏教版教材分3次进行编排。

二、教材编排的特点

1、选择现实素材。

从上面表中整理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苏教版教材“平面图形的面积”的编写以《标准》中“测量”部分的内容标准为依据,全面落实《标准》提出的理念和目标。教材中学习素材的选择,与所教学的数学内容有本质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实质的理解。如“面积的意义”选用的素材符合学生的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帮助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教材从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周长与面积的区别三个层面进行编排,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面积的含义。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没有给出面积的定义,而是充分借助实例,从物体表面到平面图形,从直观到抽象,让学生通过大量丰富的例子认识面积。

2、展开探索过程。

根据“测量”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教材设计了必要的数学活动,遵循操作――发现――归纳――应用的原则,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探索“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如编排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从拼长方形、量长方形,感受长、宽与面积的联系,到推想、讨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归纳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演绎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编排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充分借助学生的数学经验,将几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用分类研究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教材上设计的3个问题,推导出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中有一些重要的内容、方法、思想是需要学生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逐步理解和掌握的,如转化、模型思想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根据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特征,教材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渗透猜想、实验、转化、归纳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编排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渗透了操作、归纳的思想,编排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渗透了转化、归纳的思想,编排圆的面积计算时,从猜想――探索――推理,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思想。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教材编写了转化策略的学习,通过回顾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体验在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时,要化新为旧,化未知为已知。

4、形成系统结构。

平面图形的面积属于“测量”部分的内容,知识之间存在着非常本质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类似的实质性联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能紧扣知识之间的逻辑顺序,以思想方法为主线。引导学生感悟这种顺序,形成系统结构。如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回顾与整理部分:

通过整理并比较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的相同点,认识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根本,以此为基础构建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框架体系。

三、教学建议的思考

“图形与几何”内容领域的核心之一是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平面图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的教学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在认识中理解数学概念。

平面图形的面积教学从认识面积过渡到测量并计算面积,在教学时,应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建立面积、面积单位的表象。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估测,增强学生对空间形式的直觉把握能力。如教学面积概念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摸、看、比、说等活动,先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揭示面积的初步含义,并让学生学会用“面积”这个词去比较、描述和举例。在此基础上,从物体的表面过渡到平面图形,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完善面积的含义。最后通过对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教学面积单位时,先引导学生产生统一面积单位的需要,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米和1平方分米的表象。最后在估测、拼摆等活动中,深化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2、在探索中归纳计算方法。

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时,主要应用的学习方式是探索性学习,所以教师要通过测量、操作与推理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计算公式。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形的变化,发展空间观念。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例4呈现了3个平行四边形,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平行四边形被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并说出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使学生感受到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是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思路。例5重点探索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联系,要引导学生从第127页上选一个三角形剪下来,与例题中相应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并求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再通过讨论两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推理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分类研究,使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探索过程,体现归纳活动的合理性。

3、在反思中提升数学思想。

反思即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回顾整个学习活动过程,把探索过程中零散的、初步的认识加以整理和升华。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再认知,对学生已获得的数学经验再体验,从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和策略。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反思:“我运用了什么方法探索?”“为什么可以用这个方法?”“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共同点是什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每道例题教学后,都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教学例1后要引导学生思考:遇到不规则图形,怎样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比较简单?教学例2后要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教学例3后要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如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整理与复习时,要抓住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反复的体验和反思中,感受转化思想。

平面图形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图形认识;转化;教学

空间与图形是人们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的重要模型,直观、空间想象等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贯穿了人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图形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中,策略上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图形的认识的内容主线

从小学一到六年级,学生要学习不少常见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及其性质的内容。从中不难看出如下几条线索。第一,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表中内容呈现出“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的线索,如从长方体到长方形,到构成长方形的要素(角、线),再到长方体,这也体现了学生认识的“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学习路线。第二,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图像到应用于生活。目前,教师普遍重视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但是反过来将图形及其特征应用到生活中去,似乎挖掘的比较少,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尝试和思考。第三,从直观辨认图形到操作探索图形的特征。比如一年级直观辨认长方形等平面图形,到一定年级后,需要继续探索这些图形的特征。图形的特征既包括边的特征、角的特征,也包括图形的对称性等方面特征。这一设计也是符合荷兰范・希尔夫妇的几何思维水平。荷兰范・希尔夫妇认为学生几何思维的发展可以划分为若干不同的阶段,就其原来的主张而言,即是直观化、描述/分析、抽象/关联、形式推理、严密性/元教学五个水平。第四,从直边图形到曲边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等到圆,这一点在上面的内容表上不难看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初步感受“以直代曲”的思想。第五是从静态到动态。对于图形的认识,不仅仅可以从静态的角度去认识,还可以从动态的角度去丰富对它们的认识。

二、设计丰富的素材促进学生进行平面和立体的转化

“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它视图、展形图之间的转化”是空间观念的重要表现,为此,教师应设计设计丰富的素材促进学生进行平面和立体的转化。在小学阶段,“转化”的内容主要有:立体图形的展开与平面图形的折叠;从正面、侧面、上面等观察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与根据观察到的图形还原立体图形;长方形绕长或宽旋转一周形成圆柱与圆柱“切割”得到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绕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圆锥与圆锥“切割”得到三角形。这些素材不仅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很有帮助,并且又与学生的经验紧密联系,对于他们来说是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总之,把握事物或几何体相应的平面图形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思考、想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获得对空间的理解,而且在教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获得发展。这里须强调,利用操作并且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图形、探索性质;以后,它可以用来验证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因此,学习之初,应鼓励学生先动手、后思考;以后,则应鼓励学生先想象、在动手。

三、注重使学生体会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教学中应注重以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作为学习素材(不仅包括人们所习惯的标准的平面图形,而且包括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中的二维和三维图形),使学生从生活的空间中“发现”这些图形,经历从现实源泉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这里实际上有两层含义:第一,虽然教学中的图形是抽象的,但学生的理解也是需要背景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因此教学中应使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在具体的背景中理解这些基本元素及其关系,理解它们的广泛应用。第二,仅仅停留在丰富的背景中是不够的,学生需要进一步进行概括和抽象,从而得到教学中的图形。比如,对于“角”的学习,教师可以呈现或者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许许多多“角”的实际背景,从中抽象出角的特征,这时角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不仅仅是一个形式定义,而是有着丰富内容的概念表征。

生活中有大量的素材可供教师收集和进一步挖掘。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从周围世界中发现与图形有关的问题。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很多事物是用图形的方式来表达它所蕴藏的含义。如果尽可能多地收集生活中的图案,并观察这些图案,学生会发现将基本图形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会形成许多优美的图案,非常生动、形象,富有活力和震撼力。同时,所学内容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也使学生感受到了空间与图形的文化价值,体验了空间与图形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四、鼓励学生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图形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将静态和动态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运动中去认识图形及其特征。比如,在教学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沿直径对折体会圆的轴对称性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操作体会圆的旋转对称性:把两个一样大小的圆重叠在一起沿圆心钉住,旋转上面的圆,学生发现无论旋转什么角度上面的圆总是和下面的圆重合,这说明了圆关于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都是对称的。当然,教学中不必介绍旋转对称的名词,但是可以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从运动的角度认识图形。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涵着大量有趣的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图形的认识学习,应使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与现实世界和其它学科的联系,鼓励他们运用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认识并探索图形的性质,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理解现实世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在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中,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空间、发展空间观念;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思考与他人的交流,全面地促进思维发展,养成有条理思考和表达的习惯。

综上所述,研究小学数学中图形的认识的教学策略是有积极意义的。学习空间与图形课程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发展无穷无尽的直觉源泉,形成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推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D.A.格罗斯.数学教育学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99―501.

平面图形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数学的美 数学的味 数学的情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7 0001

一、教学背景

我校在时展的号角下,全面展开《思维课堂全人教育》的课堂教学研究.2015年12月10日,北京市一批教研员来我校参加教学研讨,并指导我校的教学工作.我有幸成为这次活动中数学学科的执教教师,下面笔者将执教过程与评价与各位交流分享.

二、教材分析

《4.1几何图形》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它既是第4章《图形的认识》的起始课,也是初中几何的入门课,它的教学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如何开启初中数学新的征程,将学生领入初中几何学习的殿堂,让学生初步体验图形世界的奇妙之旅,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美、数学的味,从而对几何产生兴趣,是执教者的初衷,当然这无疑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深挖教材――教材通过多姿多彩的实物图抽象出几何图形,进而引导学生将几何图形分类,归纳出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概念,进一步对比分析这两类图形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并发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渗透分类和转化思想;明确定位――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通过学生亲身的感受与体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下面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呈现给各位同行,希望能引起共鸣.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设疑追问――问题切入

温馨提示:小明是老师口中学生的代言人,可以代表想要代表的任何一位同学.

情境导入:教师随手拿起一个装满粉笔的粉笔盒,面带微笑,亲切地说――

师:我们的朋友小明说:“这个盒子中既有数的学问,又有形的学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盒子中所装的粉笔的数量是数的问题;盒子的长、宽、高也是数的问题;根据长、宽、高计算出的面积、体积都是数的问题.而盒子的表面是长方形,盒子是长方体,盒子里粉笔的形状是形的问题.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到位.其实我们生活的空间也是如此,既有数的学问,又有形的学问.在前面所学的有理数、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都是代数问题,今天我们将进入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请同学们带上一双发现的眼睛,观赏一组来自自然、生活、艺术的图片,留意有哪些你认识的图形.

设计说明:小明是教师平时教学过程中,自创的一个角色,他既是智慧的化身,又是一切小毛病的代表.教师借小明之口导入问题,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亲切自然.随手拿起的粉笔盒,就地取材,也恰恰说明数学无处不在.由数形的问题,贴切地将代数的学习转入几何的学习,转承启合流畅无痕.问题切入看似漫不经心,却寓意深远.

第二环节:生活艺苑――探究新知

播放图片(自然之奇,人工之巧).

自然类:水晶石――千日红――仙人球――太阳花――草原天坑.

生活类:壁灯――圣诞帽――台灯――运动场――交通标志.

艺术类:中华馆――金字塔――园林造型――房屋精装.

师:(解说)大自然,鬼斧神工,万物呈现千姿百态;生活中,小到生活用品,大到建筑奇观,美到艺术造型,无不体现形的无穷魅力.

通过刚才的观赏,你发现了熟悉的图形吗?

生1:我发现有长方体、球、圆、圆柱、圆锥、三角形、四边形……

生2:我还发现金字塔像锥体,但不是圆锥.

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发现了很多我们熟悉的图形.

从播放的图片中,选取了八张图片,整体展示:

师:从这一组图片中,我们可以发现哪些图形呢?

生:长方体、圆柱、三角形、?、?、圆、长方形、球.

生3:第4张可以看出上下两个面不一样大的柱状.(小学没有学过,学生表达不出圆台)

生4:金字塔可以看出四棱锥,因为它的地面根据经验应该是长方形.(生4学习自主超前)

展示图形(实物图片几何图形).

师:我们把这些图形叫做什么图形呢?

生:几何图形.(出示课题)

板书课题:4.1几何图形

师:面对这么多各式各样的图形,我们需要好好梳理.你能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给这些图

形分分类吗?

生5:我认为可以分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师:你能说说这么分类的理由吗?

生5:平面图形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立体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分为这两类.

师:你是抓住了图形的各部分“在”与“不在”同一平面进行分类的,非常清晰.还有没有

同学有其他的理解?

生6:我是这么想的,把平面图形放在纸上是没有厚度感的,无法触摸,而立体图形放在纸上有突出的部分,可以触摸.

师:仿佛是有些部分跳出了平面,让我们能够触摸,并能感知它的存在,还能感知它的形状.你的解释太形象了,特别容易理解.

(板书知识点)

1.定义

几何图形

平面图形: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

立体图形: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

师:根据我们的定义,你能将这八个几何图形分类吗?

生7:除了三角形、长方形和圆是平面图形,其他都是立体图形.

师:怎么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各部分呢?我们不妨以长方体与长方形为例,来理解它的具体意义.

生8:长方形的各部分是指它的长和宽,长方体的各部分是指它的各个面.

生9:长方体各个面相交的线,线与线相交的点.

师:立体图形各个面相交的线叫棱,各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从上往下看,叫做立体图形的底面,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看,叫做立体图形的侧面;平面图形的线叫边,边的交点叫顶点.

师:我们理解了立体图形的各部分之后,能不能对立体图形进一步分类呢?首先,请给下列立体图形命名.

生10:长方体、圆柱体、锥体、?、球.(图在下面)

生11:我知道,第4个图形叫台体,而且叫圆台.因为台灯罩一般都设计成这样,并且它的上下底面是圆,所以叫圆台还是比较合理的.

师:你太棒了,我们的数学家也是这么叫它的.数学的许多名称也是基于合情合理的前提.

生12:我认为这些图形可分为柱体、锥体、台体和球.

生13:我觉得长方体和圆柱体,都像柱子,都应该属于柱体.但我又觉得它们有区别,这个该怎么分呢?

生14:很简单,长方体叫棱柱.这样就可以将柱体进一步分为棱柱和圆柱了.

师:你能不能再解释一下,棱柱和圆柱的区别?

生14:虽然它们的形状都是柱体,但它们的侧面不同,棱柱的侧面是平面;圆柱的侧面是曲面,且底面是圆.

师:这个解释你同意吗?

生:(齐声)同意.

显示分类(逐层分类,条理清晰).

师:其实,对于锥体和台体,我们也可以再细分为:棱锥、圆锥;棱台、圆台.

(板书知识点)

2.分类

师:你还能发现柱体、锥体和台体的区别与联系吗?

生15:柱体的上下底面相同,锥体只有一个底面,台体的上下底面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

生16:台体也可以看做由锥体截掉了上面部分后,余下的部分.

师:同学们的分析很精彩,从本质上找到三者的区别与联系.球体是立体图形中的完美图形.

设计说明:“生活艺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素材选取颇具匠心,由自然生活艺术,取材广泛,美不胜收.由生活图片抽象出几何图形,生活与数学自然过渡,没有半点牵强.面对杂乱无章的几何图形,分类是首要任务,如何分类,是值得深思与探讨的问题.在此,教师通过提问,为学生留足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以及立体图形本身的个体特征,从而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定义与分类逐步推进,自然生成.

第三环节:实战演练――变式应用

师:对几何图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我们将进入实战演练环节.

问题:找一找,你能发现下图中有哪些几何图形?

生17:吊灯是球体、茶几和沙发的脚是棱柱、背景墙是长方形…

生18:蒲公英是圆,右侧盆景的瓷盆是台体…

生19:(迫不及待)茶几上的花瓶是圆柱…

师:同学们的眼神很犀利,发现了许多几何图形,既有立体图形又有平面图形.

刚才我们再次认识了几何图形.接下来,我们观察并思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首先请看变式1.

变式1:拆一拆.下列立体图形由哪些平面图形围成.

图1 图2 图3 图4

生20:圆柱展开后侧面是一个长方形,两个底面是圆.

师:你能不能用一张纸示范给大家看?

(生20裁下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一个圆柱,又将它展开.)

师:这个示范既形象又生动,相信大家都很容易理解.

生21:我要补充一点,如果不是竖直剪,而是沿一条斜线剪,则侧面展开会是一个平行四

边形.

师:你太了不起了,思维灵活又严谨!

师:四棱锥的展开图是怎样的呢?请你在纸上画出来.

(生22、生23分别在黑板上画出了图3、图4.)

师:生22保留底面四边形,生23保留顶点,分别画出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展开图,他们的答

案都是正确的.

师:我们能将立体图形展开,那么能不能将平面图形还原呢?请看变式2.

变式2:围一围.下列平面图形可以围成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生24:图5可以围成一个正方体,中间的四块可围成正方体的侧面,上下两块做上下底面.

生25:图6可围成一个圆台,因为上下两个面是圆,但大小不一样,中间部分可以看做是圆环的一部分,可围成圆台的侧面.

师:两位同学分别从侧面和底面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思维严谨步骤清晰.

通过变式1和变式2,我们不难发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它们可以互相转化.

师:同学们的理解力和分析力都非常出色,下面就要看看同学们的创造力了.

设计说明:在实战演练环节,设计了“找一找拆一拆想一想”这一组变式题.“找一找”让学生再次体验几何图形的概念及分类;而“拆一拆”“想一想”则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关系.问题过渡自然,层次分明,知识覆盖全面.

第四环节:创意空间――变式拓展

变式3:画一画,你能根据下列图形设计一幅平面图形吗?

师:课代表读题,分析题意.

生26:同学们要注意条件是用“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线”,要求都要用上,但大小、可以改变喔!别忘了取名.

师:小组合作,完成后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你们设计的平面图形.

师:老师情不自禁地要给大家点赞,你们太出色了!若非要给大家的创造排个队,你会把第

一名给谁?

生:(齐声)闹钟!

(在闹钟的图上标上了1.)

师:第二名呢?

生:(齐声)收音机!

师:设计巧妙又实用……

作品展示:

设计说明:“创意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小组合作和开放创作的平台,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

第五环节:畅所欲言――归纳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27: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了解到我们生活在图形的世界里,几何图形就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这也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28:几何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可以看做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

生29:本节课概括起来,我学到了三点:第一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定义及分类;第

二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可以互相转化;第三点,我认识了圆台.

师:(赞叹)真不愧是我的课代表.

生30:数学很好玩!

生31:我还学会了画画.

师:同学们的收获很多,感受也很深!本节课为大家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并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归纳升华(画龙点睛,高屋建瓴).

设计说明:通过让学生谈收获,可以帮助学生梳理一节课的重要内容,并能了解学

生对本节课的真实体会,有利于教师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第六环节:脑洞大开――思维延伸

师: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翘起来.”今天老师给你一个点,你能创

造什么?

生32:给我一个点,我可以创造一个比太阳还重的点.

师:(疑惑)那是什么?

生32:黑洞.

师:你有科学家的潜质!

生33:给我一个点,我可以创造一棵树!

师:(微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

生34:给我一个点,我可以创造一座房子!

生35:给我一个点,我可以创造一个世界!细胞就是一个点,它可以分裂出许多的细胞,

产生许多生物;而几何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无限循环生长,就能创造出一个世界.

师:你将成为一个伟大的创造者!

设计说明:“脑洞大开”环节,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让静止的图形变得灵动富有生命力,让有限的课堂延伸到无限的维度.

四、教学点评

1.设计点评

一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设计.本节课的设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了预设.宏观预设可概括为“六”.即六个问题情境,六个教学环节以及四个教学层次.六个问题情境是指:设疑追问――生活艺苑――实战演练――创意空间――畅所欲言――脑洞大开.六个教学环节是指:问题切入――新知探究――变式应用――拓展应用――思维延伸――归纳升华.四个教学层次是指:感性认识――理想分析――动手实践――思维延伸.六个问题情境蕴含六个教学环节,推动四个教学层次的展开,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逻辑严密,过渡自然.微观预设可概括为“四六二”.即四个知识点,六个教学活动,两种教学思想.四个知识点是指:几何图形的分类――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立体图形的分类――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六个教学活动是指:看一看――找一找――拆一拆――围一围――画一画――想一想,两种教学思想是指:变式教学思想――开放教学思想.四个知识点的探究融合在六个教学活动中,两种教学思想自然地渗透其中,使问题衔接具有启发性、连贯性、拓展性、延伸性.

2.课堂点评

平面图形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教学;生活实际

小学阶段的有关空间与几何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总体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掌握起来也比较吃力,这部分内容也是教师在教学时的难点。尤其是平面图形对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因为学生接触的物体也多为立体图形。如何才能让学生把平面图形的这一系列内容学得扎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紧密联系生活,感受平面图形

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学生学习的知识也都来源于生活,图形更是存在于学生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平面图形与生活之间存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引入的时候便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小明从家一直沿着正东方向走500米到达学校,问学生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由于呈现的就是身边的生活实例,便很容易就能说出:“小明走了500米,是一条线段”“从家出发,家是出发的起点;到达学校,学校是小明行走的终点”,继而再结合学生的认识,把生活语言数学化,介绍线段的有限长度、有两个端点等概念,情境中的“沿着正东方向”同时也蕴含着线段是有方向的,并且线段上的所有点都只能沿着同一个方向。经过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学生再结合生活实际,对线段、射线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后面再学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如果也是从这个角度引入,让学生思考:如果两人分别从同一起跑线的不同起点出发,并且都沿着正东方向前行,两人行走的路径会不会有相交的地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平行的现象,随后理解平行的概念也会更容易。

二、全面剖析,理解知识内涵

苏教版教材所安排的空间与几何部分内容安排是呈螺旋上升式的,每个年级都会安排一部分有关空间与几何的内容,但由于两块知识点学习的时间间隔较长,当教学后面的新内容时,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点多数就已经变得生疏了。

要想学生把这块儿内容学习扎实,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有关“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等内容时就应花大工夫,先让学生把“距离”的相关内容学习扎实。教材定义三角形的高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所做的垂直线段”,所以三角形的高就是由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线段做垂直线段。学生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也就不会出现高的一端不在顶点或是高与底不垂直的情况。教材中对三角形高的定义是不够完善的,例如对于钝角三角形,会出现两条高是在三角形的外部情况。所以,我们可以把三角形的高的定义稍稍修改:“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在直线所做的垂直线段”,加上这一点,定义就更加准确,而且也顺便把这个知识点转变成学生熟知的“点到直线的距离”也就不感觉到任何难点了。

对于平行四边形、梯形中所对应的高,它们的内涵就与前面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基本一致,而且也可以通过这一知识点来告诉学生:只有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不变的,不平行的两条线段之间的距离是变化的,所以梯形的腰就没有对应的高,所以只能作出与梯形上、下底相互垂直的高。

三、注重新旧知识点的联系

学生学习的过程,多数是要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未知情况,学生经历从未知到已知,利用旧知,通过转化、变形、迁移等方式方法获得新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过程习得的知识点,掌握起来也容易、牢固;而且也可以因为自主学习、探索而获得新知识点,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为以后学习新知、克服遇到的困难而增强信心。

平面图形的很多知识点之间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把握好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对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小学三年级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回顾学习过的面积公式,在观察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注意到可以通过切割、平移等方式,可以把图形的形状改变但是面积不变;并且,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最大不同特点就是缺少直角,平行四边形只有在做高的时候才出现了垂直,所以在切割时也就有这种非常特殊的要求: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然后平移。也就相当于了长方形的另一条边,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就显而易见了。

小学阶段的有关平面图形的内容前后相关性是比较强的,虽说比较抽象,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只要准确理解教材并进行深度分析,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联系学生实际,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适度地编排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都可以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