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童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大胆创新,激发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然而,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文本,大胆创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收获丰富的知识,这是想象的知识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应从不同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比如在讲《世界多美呀》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世界上美丽的自然风光,讲讲砍伐森林等破坏自然的现象。发散学生的思维,不仅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加强了学生对世界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为破坏自然的行为感到可耻。其次,应创设鼓励想象的氛围,这是想象的情感基础。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氛围,有时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都可以让学生发挥无穷的想象。
二、减少道德教化,增强趣味性
在童话教学中,有些教师总是试图分析和挖掘一个“道理”,从而完成道德感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然而,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童话文本产生浓烈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减少道德教化,增强文本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讲一个小故事、播放一小段视频或音频等手段,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例如在教《小稻秧脱险记》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杂草的蛮不讲理以及喷雾器大夫的威力,在课文最后,让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小稻秧、喷雾器大夫、杂草,之后播放小稻秧在喷雾器大夫的帮助下跳起舞来,而杂草纷纷倒下的视频,这样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童话文本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教师在童话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复述童话
心理学认为人的大脑有四大功能:记忆、想象、理解和推理。没有记忆和想象就谈不上思维和发明创造。因此,记忆和想象的发展与培养是我们开发大脑潜能的第一目标。记忆力对儿童掌握知识至关重要,复述童话故事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复述的时候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详细复述、简单复述、创造性复述。无论什么样的复述,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情感色彩和艺术形象,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童话文本的理解程度。
2.表演童话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教学的作用,可以将儿童语文能力的训练置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去。表演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化抽象为形象,突出重点。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时首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情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表演才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方式。其次,教师应满足学生适当的个性化表演,把学生对于故事的体会表演出来,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把表演作为一种形式。最后,还可以让学生互相点评,相互指导,及时反馈,多加鼓励,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更能深入地体会童话文本的内涵。
3.续写童话
孩子对于美好的童话,永远都是意犹未尽的。教师在教学结束的时候,要适当创设情境,让学生不自觉的联想童话的后续情景,为文本作个“续编”。比如在《丑小鸭》文末,可以让学生想象丑小鸭变成天鹅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想象的能力续编故事,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提高,对文本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个性化的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要让学生对童话人物以及文章的思想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地朗读。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分角色朗读
通过不同的角色去体会文章中不同形象的特点,能够加强与文本的理解和沟通,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去,领略其中的含义。像《狼和小羊》中,狼和小羊的言语都很有特色,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式。通过师生朗读、男女生朗读、小组朗读等方式,使学生体验了不同形象的特征。
(2)感情分明的朗读
感情分明的朗读,就是要读出文本的感情基调,读出褒贬,表达出爱憎分明的感情来。如《风娃娃》中风娃娃“吹风车”“吹船帆”是好事,学生应该读出赞许的情感。“吹衣服”“吹小树”“吹风筝”是风娃娃好心却做的坏事,有些学生觉得她做的不对,可以读出责备的语气;有些学生觉得风娃娃是好心,这也不能怪她,读的时候可以读出可惜的语气。总之,可以让学生自由解读,读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3)有表情的朗读
学生在朗读时可以加上自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充分流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的消化、吸收、运用与迁移。如《小露珠》中有这样一句话:“她笑盈盈地说:‘我明天还会来的。’”学生在朗读时教师可以指导他们通过面部表情的运用,略带些笑容,读出小露珠当时的心情。
【关键词】童话教学;小学语文;方法和策略
以童话为文本,陶冶情趣、涵养心灵、拓展想象能力、切实提高阅读素养;以童话为镜子,构建幻想与现实的联系,培养认识社会、感悟生活的能力。从本质上看,童话教学是要涵养学生“诗意栖居”的人文习惯。然而,许多教师的童话课堂教学往往都套用亲切导入、理清线索、交流欣赏、剧本表演的模式,这样就不免步入了一种误区。童话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探究对策迫在眉睫。目前的小学童话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种现状:首先,低幼化,缺乏发展意识。其次,空泛化,缺乏文本意识。还有就是松散化,缺乏整体意识。缺少情感的童话教学!
综上,我们可尝试运用以下教学方式:
一、读――体会文学语言美
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学生读童话,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
其次,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的狡猾语调,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泼,老牛的善良等。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更好地帮助学生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感――体悟文学情感美
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情感的促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利用音乐或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等。
这一再现并感悟文学形象的过程,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想象力,使他们体悟到童话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而且直接关系到他们对童话本身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因为,审美熏陶、道德感化、理性思考都与对文学形象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密不可分。通过“感”的过程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而决不能以抽象琐碎的分析替代这个体验、感悟的心理过程。
三、演――感受文学形象美
“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因此,“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演”,会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
教学《小猴子下山》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先准备好玉米、桃、西瓜等模型教具和小猴子、小白兔的头饰,然后找两个学生分别戴上小猴子和小白兔的头饰扮演小猴子和小白兔。“小猴子”按照书上的五幅图画的情景,表演扛玉米――扔玉米摘桃――扔桃摘西瓜――扔西瓜追“小白兔”。“小白兔”在“小猴子”的追赶下迅速跑回作为并摘下头饰。“小猴子”东张西望,什么也没找到,最后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通过表演,满足了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表演自我的勇气,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充分的体验。
四、讲――初识文学表达美
在课内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练习讲童话。比如,可以先从复述入手,指导他们先学会合理的展开故事情节,进而融入情感,加入表彩。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情节去续讲童话,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独立编(讲或写)童话。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童话文学的情节美、表达美,有助于他们丰富词汇,锻炼表达能力,发展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五、改――锻炼表达能力
在学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述学习的童话,然后鼓励学生对童话进行改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复述童话的过程加入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改写童话。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大胆想象,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比如,鼓励学生给童话改写结尾,更改人物的角色,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重新写童话。通过这样的写作锻炼,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童话的语言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一位教师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充分利用文本,设计了两个想像写作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对故事的解读,进行角色的换位,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他们心的感悟。一是在丑小鸭被迫离家出走时,给家人写一封告别信。二是在丑小鸭变成天鹅之后,让学生写一封报喜信。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续编童话故事。续编童话故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当下小学语文教学视域
教师始终以主体自居实施教学活动,通常表现为教师被教学大纲所束缚。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本位”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弱化。更有甚者,教师完全忽略“儿童视域”。
1.“儿童本位”意识缺席
当前的语文教学,多从教师的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教学预设。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未从儿童的身心、心理成长需求
出发。这样的教学集中表现为“教学成功学”:判断课堂效果以教学顺畅、配合默契为唯一标准。教学中大多热衷于“教过”,漠视“教会”。若以成人的视角教育学生,即使反馈良好,学生也会提早进入“成熟”状态,称之为“完全引导式”,学生享受不到平等交流,也无法享受到学习的怡情作用。
2.“伪儿童化”的泛滥
所谓“伪儿童化”,即表面儿童化,看似从儿童视域出发,实则是让儿童配合教师。最为明显的体现为课堂提问环节,学生在无知状态下被点名,并未进行严密思考,匆忙应付课堂需求。诸如此类“伪儿童化”的现象不胜枚举。看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却造成教学标准化的困境。此种教学方式实际上是教师的过分自信与极度不信,自信于知识结构相对学生的完善,却囿于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儿童视域”教学,并不是完全按学生的思维去实践,而是思维模式的结合与转换。结合感性方式(学生之思)与经过长期教育累积的理性逻辑(教师之思)的融合,充分体现精细的学科划分。教师也需转换思考模式,接纳学生的新奇想法,获取
新知。
二、儿童视域下的童话教学
1.童话教学的内涵
童话教学具有双重内涵:其一,以童话文体为教学内容;其二,教师借助童话辅助教学。“童话”成为一种行为方式,以童话的方式教学,以儿童视域解读:
(1)从小学生自身学习特点解读童话教学的变化性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体现在学习动机、态度和能力三个方面。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无条件服从;中高年级学生批判之思开始发展,对教学过程产生怀疑,童话教学的选文逐渐具有挑战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小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低年级的童话教学较多地应用朗读方式,配以直观的图画、动画等。到了中年级,则逐步培养学生分析童话的能力。高年级之后就要求学生深入分析童话主旨、理清复杂脉络。可见,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处于变化之中,童话教学也应形成发展态势,不同阶段学生的童话选材不同,教学方式随之不同。
(2)童话教学的情境性带动“儿童视域”的形成
小学童话教学无论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具有生动的情境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儿童的自觉性发挥极大作用,童话正符合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辅之以相应的语调、面部表情和手势。低年级学生可依靠机械记忆,中年级学生可分析概括完成扼要复述,高年级学生需要借助抽象逻辑思维完成创造性复述。因此,教师的“儿童视域”以理性的方式引导,达到“角”与“儿童视域”的相互配合。
2.“儿童视域”在童话教学中的实施
现行的小学语文童话教材多在低年级投入大量童话课文,而到中高年级篇目减少甚至出现断层,因此会在教学线性过程中弱化教师的“儿童视域”的一贯性保持。
(1)适当增加童话文体知识的教学
作为一种文体教学,童话文体知识应当成为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一部分,但要弱化童话作为“文体”的文艺理论特征,更多注重文本解读;同时适度把握童话教学中的思想引导,不能一味地进行道德说教。具体而言,学生除了要学习童话人物美好的道德,还应当体会其中所包含的童真情感,使学生逐渐成为具备完整人格情感的“人”。
(2)结合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童话教学对象的年龄、性格等都会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低年级学生适合表演法、朗读法;中年级应采用朗读法和讨论法;高年级可采用自主探究法。就童话教学内容而言,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也应不同:如童话想象力培养适合感悟法;童话阅读技能培养适合默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童话口语、作文教学则适用引导法、对话法等。
童话不仅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也具有丰富的语文学科价值。以童话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将童话的价值真正转化成为小学生精神成长的营养,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灵成长极为有利。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童话 应用
一、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作为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体裁,童话本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及审美特征极其契合孩子的精神世界,符合孩子的审美接受心理、情感及思维,深受儿童喜爱,能有效培养孩子的审美力、思维能力及想象力,丰富孩子的内心情感世界。童话不仅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也具有丰富的语文学科价值。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并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培养阅读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童话为小学生打开了阅读的大门,其中新奇的世界、丰富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温情的表述,无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丰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
童话非常贴近小学生的语言系统,这使得小学生乐于感受并积累童话中的语言,并自发地再现并运用这些语言,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表达。
(三)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童话特有的语言特点、思维方式十分契合小学生的语言思维特征,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促使学生下意识地模仿、加工童话中的情节、人物等,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写作能力。以童话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将童话的价值真正转化成为小学生精神成长的营养,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灵成长不无裨益。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童话的策略
(一)合理选文
教师应基于对童话共性的认知,对童话文本进行深入地解读分析,挖掘童话故事中的文学审美价值及语文教学价值,同时还应对小学生学习童话的反应、问题及价值等方面做足预测,保证选取的童话既符合小学生的阅读需要,而且具备较高的文学审美价值,适合开展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接受情况及阅读期待,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可以选择图文并茂的童话文本,从中国童话名篇、外国童话名篇着手,由浅入深进行教学,在童话故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寓言故事、科学故事、英雄模范故事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从感知童话内容、情节入手,逐渐认识更多的童话文学样式,了解童话故事角色体现出的象征意义,领悟故事中的道理。
而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应选择文字为主的童话文本,适当增加科幻故事、历史故事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初步领会童话的基本特征,获取初步的感性体会。童话文本的选择应体现类型多样、范围全面、文体特征明确等特点,教师可以在国内儿童文学专家以及有影响力的教师所推荐的书目中,选取合适的童话故事应用到教学中,注重童话故事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做到合理选文,并根据不同风格及审美特征的童话选择与之切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升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二)创设情境
人物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明快的童话故事十分贴近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而光靠教师的口头说教式教学,难以充分发挥童话的优势,教师应借助形式多样的手段,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可应用音乐、图画、视频资料等多媒体课件,创设贴合教学内容且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此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教师还可运用童话式的语言,将小学生引入童话般的情境中,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并将生动有趣活泼的童话式语言贯彻在语文课堂的始终,保持课堂吸引力,充分提升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中运用童话式的语言,需要教师充分备课,仔细揣摩,多加实践。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分析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小学生好动爱玩,善于模仿,当他们被童话故事中生动精彩的内容及人物所吸引,往往会产生模仿表演的欲望,教师可以根据情节需要,将童话故事改编成童话剧、舞台剧等,组织小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童话角色扮演、肢体表演,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更为主动地去了解故事中的内容,感受童话中的形象美,理解角色心理,把握角色形象,通过形象的表达,感悟童话故事中丰富的思想内涵,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及表现力,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及交际能力。例如,学习《狼和小羊》《渔夫的故事》《陶罐和铁罐》等童话故事时,教师可以根据内容需要,组织小学生分组分角色进行表演,引导学生仔细揣测角色形象,务求在表演时将角色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将充沛的情感注入表演中,使其生动、形象,以此活跃语文课堂气氛,加深小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理解,提升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三)激发想象
丰富的想象使童话焕发出优美的意境,而学习童话,并不只是为了学习故事的内容,更要借助童话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释放学生的思想,继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就需要教师在应用童话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设置好想象的整体基调,努力为学生营造想象的整体氛围,引领学生自己探究童话中神奇优美的意境。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忘掉自己旁观者、读者的身份,融入到童话故事中,成为童话中的一员,进入到畅想的意境中,感悟童话角色的喜怒哀乐,亲历完整的故事情节,以此加深学生对童话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童话故事在富于想象的同时,也会有许多想象留白之处,给孩子进一步想象的空间,小学语文教师应发现并充分利用童话中的留白之处,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还可鼓励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仿写或是m编童话,着力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A0087-01
国画,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瑰宝,是人类绘画史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行的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国画的教学内容。写意是国画的基本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很多学生对于国画中的写意并不是很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向学生强调国画的基本特点和绘画技巧,导致很多学生对国画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其实,国画的写意特点恰恰迎合了小学生天真烂漫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国画教学充满童真童趣,让国画教学更高效。
一、激发兴趣——国画内容的选择体现童真童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对学习内容怀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时,就会以积极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传统的国画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给小学生提供花鸟、山水、人物等学习内容。很明显,这些内容由于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脱离了小学生童真童趣的生活世界,很难引发他们的兴趣。在小学国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根据小学生天真烂漫的特点,以童真童趣为主旨,在原有国画题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拓展,加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活动、情境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题材。例如,小学生很喜欢看动画片,特别是对动画片中的一些卡通形象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用国画的形式画一画自己喜爱的卡通形象。这样一来,学生可感兴趣了,有的同学画了《五福娃一家》,有的同学画了《淘气的蓝猫》,有的同学画了《灰太狼的下场》……由于这些卡通形象是小学生所熟知和喜爱的,因此他们画得特别生动、特别传神。
二、引导想象——国画技法的运用体现童真童趣
写意是国画的主要特点,在国画作品中,作者主要是通过笔墨写意来表达形象、塑造美感的,具有抽象、夸张的特点。国画的写意技法正好迎合了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其实,他们在平时的作画中也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因此,在小学国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进行国画创作,通过富有童真童趣的技法来表现生动活泼的内容。例如,教学《鸵鸟》。在课堂上,我先给学生出示一些鸵鸟的图片,然后让他们找一找鸵鸟的基本特征。学生很快就发现鸵鸟的脚很长、脖子很长、翅膀很大。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把鸵鸟的某一个身体部位进行放大的夸张处理,再进行国画创作。这样一指导,学生纷纷开始动手,他们有的把鸵鸟的脚画得特别长,有的把鸵鸟的脖子画得特别长,有的把鸵鸟的翅膀画得特别大……有效地表现出了鸵鸟的特征,很多学生的作品想象大胆、手法多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在国画创作中利用变大或者变小的夸张手法,能够让意象的特征更明显的道理。
三、注重求异——国画材料的选择体现童真童趣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在美术课的教学中要使用统一的绘画材料,这样确实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够轻松很多。然而我认为,在小学国画教学中,教师不妨拓展一下绘画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多种材料进行国画创作,童真童趣地表现自己的想象空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我爱树木》。我给学生呈现了大量的有关树木的国画作品。在学生欣赏完这些作品后,我提问:“同学们,这些作品都是用毛笔和墨进行创作的,你们觉得还可以用什么材料进行创作?”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有的用树枝代替笔进行创作,有的用手指和手掌代替笔进行创作,有的用毛笔沾一些不同颜色的粉笔屑进行创作,有的则把铅笔削成粉再以手指做笔进行创作……学生摆脱了传统的国画材料的束缚,创作了一幅幅生动传神的作品。没有拘泥于学生用传统的国画材料进行绘画创作,而是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材料进行创作,这样,就把课上“活”了,学生也把画画“活”了,学生在寓玩于学的过程中张扬了自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