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想要幸福的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人性化;人物形象;语文课堂;学生
教师要改善实验课的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文理解,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更加贴合实际。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实验都是独立的,在实验课堂上主要以验证性的课程为教学主体,各个课文和课程之间的联系较少。为了解决语文课堂上内容分散,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的问题,教师要了解课程之间的联系,调整教学内容和顺序,提高实验的综合性,将原来单一独立的实验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使实验之间的联系性增加,提高实验的完整性,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加系统的知识理论。在整个课堂实验中,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课堂,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师对人物的理解中,英雄式的人物缺乏对亲情的认识,例如:在《船长》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讲解了船长下达了三次命令之后,配上了《英雄的黎明》音乐,并结合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了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内容:
师:透过阴森恐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徐徐沉入大海的黑色雕像,如果你就是得救的乘客,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船长吗?
生:你为什么没有逃走呢?
师:是呀,船长,你为什么呀?在座的船长,回答我们呀。
生:我在看着我的家乡,我想对我的母亲说,永别了,亲爱的妈妈,您多保重身体,您的儿子没有辜负您的希望。
师:作为一名英雄,船长此时心里会想到家人吗?他最应该想到的是什么人?
生:乘客。
师:是呀,他一心想着乘客,就是在这生命的的最后一刻,他心里也都是想着乘客的安危呀,此时他望着玛丽号巨轮上的乘客,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永别了,乘客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师:是呀,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船长牵挂的仍然是乘客和船员。他们得救了,可船长你为什么不逃生呢?
生:六十个人都救出去了,我已经没有牵挂了,我还是陪我的轮船吧。
师:面对这样一位船长,你想说些什么?
在我很耐心的听完课后,我问老师:老师,你说船长在生命的最后一些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老师说,我认为船长是一个自我奉献的英雄,他会把乘员和船员的安全看在第一,而不是想着儿女情长,我要做及时的改正,因为学生的理解有些不对。
在这节课过后,我又跟着老师的教学示范思路再一次上了一次课,这一次课上我加入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课进行到学生对船长思念家人的理解这一阶段时,我提出问题说:既然所有的船员和乘客都得救了,船长履行了自己在工作上的职责和人物,为什么船长不履行他作为丈夫、儿子和父亲的责任,跟随船员们一起逃生回家呢?学生的回答让人感到温暖,他们回答的内容不仅包括课堂的对话内容,还有一个同学说道:我深爱我的家人,我也想回家与我的妻子、儿子和父母团聚,可是诺曼底号是我最最重视的朋友,我不能留下它,我要跟随他一同而去,我知道我这样做对不起我的家人,但还是请求他们的原谅,我们来生在相见吧!学生这样的理解不仅体现出船长内心世界的挣扎,也体现出船长的忠诚和执着,使船长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让英雄更加具有人情味。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对课堂情结教学有着一些思考:我们在对英雄的形象进行分析时,不应将英雄的形象神话,片面处理对英雄形象的理解,把英雄人物理解成英雄的符号和象征,过分将英雄神话,我们应该立足于现实,将英雄心中的隐藏情绪发掘出来,淡化神话性,使英雄充满人情味,不仅要理解英雄的高尚的行为和精神,还要发掘英雄人物作为平常人的感情,彰显英雄人物的人性化特点,还原英雄普通人的心理和大众化的形象,显示出普通人也可以做英雄的主体,体现英雄人物巨大的人格魅力。
在现代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仅是课堂的主体,还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改善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教师应加强对课前预习的重视,监督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引导学生去积极感悟。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跟住教师的思路,理解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就要进行课前的预习。教师要有效的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充分发挥对课文中的人物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正确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全面的思考问题。
结语:在现代小学语文课堂上,注重对写人记事类文章的理解和剖析。在对这些写人记事类的课文进行理解和剖析时,老师们要注重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全面的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隐藏的一面,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体现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健康教育;服药依从性;电话回访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各种挑战,社会心理因素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明显增多,精神疾病已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许多精神疾病由于病因未明,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只能依靠长期服药控制病情。因病程迁延,易复发、致残率高,病人及家属往往对治疗失去信心,在出院后形成停药、复发、再治疗又停药的恶性循环,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因而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精神障碍病人出院后服药的依从性,维持治疗是预防复发、防止残疾、促进康复的有效方法。本文对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对上海市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出院病人服药情况进行电话回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出院的本市户籍病人124例,男59例,女65例;年龄14~86岁,平均(37.28±14.36)岁。根据CCMD-3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89 例,心境障碍9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5例,其他精神障碍21 例。经治疗后临床出院治愈18例,显效59 例,进步41 例,无变化6例。文化程度:大学5 例,高中及大专14例,初中48 例,小学及以下39例,文盲28 例。住院次数:首次14例,2次38 例,3次34例,4次及以上38例。
1.2 方法 在住院期间对病人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包括抗精神疾病药物名称、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维持治疗的目的、方法等内容,采用口头宣教、黑板报、健康园地等形式,出院时对家属进行服药重要性与必要性强化宣教。在出院后1月末对受试对象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服药情况。
2 结果
2.1 首次与4次及以上住院病人出院后服药比例显著低于2、3次住院病人 见表1。表1 精神障碍病人住院次数与出院后服药情况
2.2 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对服药情况无明显的影响 见表2。表2 文化程度与服药情况
2.3 相比其他病种,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出院后近一个月的停药比例并不高 见表3。表3 病种与服药情况
3 讨论
3.1 把服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作为提高依从性健康宣教的主要内容 由于对精神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本调查显示首次住院病人出院后停服药物比例较高。首发病人一般年纪较轻、病程较短、社会功能缺陷程度相对较轻,维持治疗对病人的预后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住院期间重点将抗精神疾病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维持治疗的目的、方法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讲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坚持维持治疗。在电话回访时耐心解答病人与家属的提问,提供心理支持。药物治疗依从性在精神疾病治疗中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随着住院次数的增加,患病时间的延长,许多病人及家属逐渐失去信心,本调查显示,4次及以上住院者出院后近一个月停药比例较高。这与张数深在2005年的调查一致[1]。目前病人出院后大多以家庭管理为主,家庭监护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病人依从性是否有效。除了呼吁社会更多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外,在住院期间向病人及家属定期讲授精神卫生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患者康复创造适宜的环境,帮助家庭成员面对现实,端正对疾病的态度,消除影响康复的不良因素,增加患者、家属、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改善家庭关系与医患关系,促进患者家庭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3.2 健康宣教对刚出院后依从性有促进作用,但需加强出院后的继续健康宣教 刚出院的病人服药的依从性是15.32%,明显高于2005年6月上海市闵行区在册精神病人调查未维持治疗率43.85%[2]。表明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能使病人与家属认识到出院期间服药的重要性。但随着病人出院时间的延长,病人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逐渐降低。同时病人的就医条件、监护人状况等都可能影响药物依从性,从而导致出院期间依从性不良。据统计,有82%的病人在5年内复发,而坚持治疗的病人复发率仅16%[3]。因此,积极开展各种出院后的继续治疗健康宣教,促进病人维持治疗,降低复发率有一定作用。
通过健康宣教,使病人及家属在得到科学指导的同时也得到人性化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尤其对病人家属,减少病耻感,增加防病治病知识,提高病人在出院期间维持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数深.108例精神病人复发因素调查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5,5(3):221-222.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响。 方法: 将4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干预组(常规护理+心理干预)各20例,分别接受不同方式的护理,观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疗效、接受度及生存质量改善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干预组患者自信心明显高于A组患者,提高自我效能感,有效配合临床治疗。 结论: 通过认知心理干预顺利接受化疗治疗率达95%,对照组接受化疗治疗率为85%,干预组患者能主动寻求及获取社会支持,达到配合临床有效治疗,提高对疾病的自我控制及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关键词:认知行为干预; 妇科恶性肿瘤; 化疗
【中图分类号】
R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87-01
妇科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绒毛膜上皮癌等,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问题[1]。大多数患者需要接受根治性盆腔手术及术后化疗或放疗。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类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的治疗方法的总称[2]。认知行为干预在改善肿瘤化疗患者抑郁情绪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引导患者主动寻求及获取社会支持[3],癌症患者遭受身体病痛的折磨,还要承受心理,社会、精神等各方面的压力,通过认知心理干预可提高对疾病的自我控制及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科就诊治疗的4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年龄35~75岁,平均45±3岁;卵巢癌3例,子宫颈癌24例,子宫内膜恶癌7例,外阴癌2例,绒毛膜癌4例;手术后化疗20例,直接药物化疗16例;拒绝治疗4例;居住城镇15例,农村25例;入院前已确诊病例22例,入院后检查确诊病例18例;
1.2 方法:(1)A组采用常规护理接受了规范的药物干预 ①常规的知识教育 ②严格病情观察。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如有病情变化,立即进行抢救。③预防并发症的护理。(2)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包括以下内容的护理干预。①认知干预。采取一对一讲解的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讲解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诱发因素、危险因素、预防、治疗措施、化疗的目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费用等。提高患者对妇科恶性肿瘤的认知程度,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化疗的重要性,并协助其改变。②饮食与通便指导。根据患者体质和生活习惯列出食物清单、详细制定食谱。③病情监测。将干预内容以文字形式发给患者和家属。采取电话和门诊复查等形式,每半月复查一次,并随时解答随访过程中患者的问题。④心理干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以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又能让患者不产生心理障碍。
1.3 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均连续随访为期6个月。(1)分别在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测量。(2)统计干预后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情况,
1.4.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X2 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B组焦虑值变化比较见表1。A、B组在干预后焦虑指数都有所下降,但B组的焦虑指数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焦虑值变化比较
3 讨论
由于妇科癌症发病部位的特殊性和各种治疗手段往往会涉及盆腔器官的清扫,导致改变、生育能力丧失和绝经期提前等情况,因此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的各种指标。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首要的需求为心理维度,这是由于患者一旦接受确诊结果,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对人生失去信心、意志消沉,拒绝治疗或对治疗漠不关心,甚至产生轻生念头。[4]
3.1 认知行为治疗通过影响患者及家属心理状况改善生活质量
3.1.1 对患者进行心理认知行为干预。药物化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患者在化疗过程中不仅要忍受药物不良反应带来的躯体折磨,还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困扰,其中最常见的使焦虑和抑郁[5]。患者知道病情后会出现焦虑抑郁、悲观失望、甚至恐惧绝望,难以忍受疾病的折磨而对治疗产生对立态度,认为无药可医,不与医护人员配合,对周围一切表现出冷漠、绝望的态度。Kiecolt-Gla-ser等研究发现: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会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心理应激严重者,体内NK细胞显著减少,对肿瘤细胞的能力差和细胞凋亡的改变都与抑郁有关。责任护士在入院时通过讲解、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内容、结合心理指导,帮助患者消除由于无知导致的恐惧和悲观感,并利用其他与疾病作斗争获得成功的病人的事例,鼓励患者对将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使患者以更加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疾病并配合化疗;同时患者心理应激的减轻使机体的免疫力增强,躯体健康也恢复的更快[6]。
3.1.2 对陪伴家属进行认知行为干预。一直以来,在临床上只重视改善患者的心理因素,而忽视陪伴家属在恢复中的重要作用。妇科癌症化疗患者由于需要长期的治疗,往往不能保证正常工作和社会交往,甚至抗拒和排斥外出和回避提起自己的病情。家属的情绪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心情,通过家属认知行为干预,注重加强家属如何与患者进行沟通,并让家属做到与医护人员工作相一致,增加患者对恢复的信心。鼓励患者家属多进行探视,讲一些家中发生的让患者能提高积极情绪的事情,让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认可,从而保持最佳情绪。家庭支持及社会交往对患者具有较大的效应。
3.2 认知行为干预通过化疗患者焦虑、抑郁的非药物干预减轻不良情绪。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降低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影响化疗药物的疗效发挥,并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频率;针对以上负面情绪采取一系列措施。国内研究中的具体措施主要为认知重建、娱乐疗法、松弛训练、家庭和社会支持疗法、运用社会心理疾病诊断问卷调查及有针对性的给予饮食调整和生活指导等[7]
4 小结
通过认知行为干预,改善患者的行为认知,给予安慰、支持、劝解、疏导、暗示,建立心理防御机制,是患者树立起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建立康复信念。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心理状况的改善、疾病接受程度、配合程度各指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认知行为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配合疾病治疗,提高药物疗效,改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Qtis W .The globalization of cancer.Cancer Nursing,2006,69(8):367.
[2]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5.
[3] Palmer SL,Reddick WE,Gajjar A,et al.Understanding the cognitive impact on children who are treated for Medulloblastoma[J].J Pediatr Psychol,2007,32(9):1040-1049
[4] 李齐心 万九菊 邓菊芳 王江燕等.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支持下照顾需求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12.28(23):74
[5] 王维林.先天性直肠畸形术后患儿远期生活质量问题[J].临床外科杂志.2008,16(5):312-313
关键词:认知领悟;服药依从性;认知领悟治疗
在精神科,精神分裂症是比较常见的重型精神病,特点主要为病情迁延、反复发作。要想对精神症状进行有效控制,稳定病情就需要坚持服药。在精神科护理中,患者依从性是一项重点内容。对于初次并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数患者缺少自知力,缺少对疾病的认识,擅自停药或者是不持续服药容易造成病情反复发作。认知治疗是对患者认知过程进行改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患者的不良行为或者是情绪做出纠正[1-2]。本文主要探讨认知领悟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50)与观察组(50),其中有30例女性患者,70例男性患者,年龄在13~70岁;病程在3个月~1年。将严重躯体疾病患者排除,能了解研究者的交流以及解释。婚姻状况:7例丧偶,9例离婚,43例已婚,41例未婚。职业:14例学生,20例待业,4例干部,27例工人,35例农民。文化程度:11例大专,79例中学,10例小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均采取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心理治疗。观察组采取认知领悟治疗,患者从入院到病情得到缓解以前,让患者思考在并发前后是否有差异,区别在哪,使患者对于自身精神分裂症有效了解,让其领悟到自己患有疾病,从而纠正患者对于治疗不依从性以及对于疾病不良认识;患者在病情得到缓解以后,再让患者了解精神分裂症属于重型精神病,其特点为病情迁延以及反复发作,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无法达到根治,要对精神症状进行控制,稳定患者病情,需要坚持服用药物,并让患者了解目前与精神症状得到缓解以前的区别,对患者进行引导,使其了解治疗以前病情表现,让其领悟到服用药物的益处,进而使其治疗依从性得到增强,避免疾病反复发作。划分服药依从性为两级:患者能按照医嘱进行服药,即为依从;患者擅自停药或者是不按时服药,即为不依从。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使用SPSS 13.0 软件,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取t检验与χ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通过相应治疗,观察组服药依从率为90.00%,对照组为68.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认知疗法认为个体对人、事、己的观念以及看法,都会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对其行为与情绪产生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缺乏认识,擅自停药或者是不坚持服用药物,容易造成病情反复发作[3-4]。本组研究中,观察组在病情缓解前的认知治疗时期,要让患者意识到自己本身患有精神分裂症状,进而使对于依从性的错误认知得到扭转;在病情缓解后时期,让患者将抗精神药物与精神症状好转联系到一起,使其领悟到服用抗精神药物所带来的益处,进而是服药依从性得以提高。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期间,认识障碍会对患者服药依从性以及自知力产生影响,所以在药物治疗同时要采取认知治疗,这样能使患者对于自身症状认知能力得以提高,有助于服药依从性的改善,使临床疗效得以提升。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通过相应治疗,观察组服药依从率为90.00%,对照组为68.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总而言之,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认知领悟治疗,有助于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提高,能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避免复发。
参考文献:
[1]蔡连秀.互动式健康教育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临床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12(02):133-135.
[2]陈恩民.认知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21(08):322-324.
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以及实现途径的科学。赵汀阳的这本书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真正的伦理学的世界。
提到伦理学,我们似乎很少在课堂上涉及它,但实际上它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本书就对幸福——伦理学的第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追求幸福是人生活下去的动力。如果不能追求幸福,那么人生就毫无意义。人类的生产、消费等社会活动,根本上是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就是一种对幸福的追求。
那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呢?幸福一直是一个尤其含糊的概念,因为它听上去过于美丽,于是人们喜欢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使用它,无论是繁华或是朴素、轻松或是严肃的场合,以至于幸福与快乐、富裕、权利和完美之类相混淆。幸福的概念就像“时间”、“宇宙”等基本概念一样现实存在,人们不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但要具体量化幸福,给它一个明晰的定义,似乎有些困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大多数人的“知道”不一定是理解,更多是体会,是感性的“懂”,而不是理性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