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济南的冬天课件

济南的冬天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济南的冬天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济南的冬天课件

济南的冬天课件范文第1篇

文/胡晓东

【摘 要】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诠释了发现美、感悟美、表达美有时远远重于美本身。而在教学领域里,语文教学的审美教学内涵和地位自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便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其人文色彩亦更加凸显。就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来说,审美教学的主体集中在中学散文教学。本文就将结合教学实例一同探讨审美教学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自然美;感悟;审美教学

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较以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努力实践课堂表达方式的转变;积极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协调选取雅俗共赏的文章;重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基于此,朱自清的《春》、梁衡的《夏》、老舍的《济南冬天》等一大批文质兼美、文化性和时代性兼具的散文完美汇聚于缤纷的散文天地,选文的初衷无疑是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感悟多彩四季。柏拉图说,审美体验具有独特性。但是时至今日,审美教学却有其内在的一致规律,以《春》《夏》《济南的冬天》为例,语文教师在进行审美教学时可以由以下几点切入:

一、声情并茂,情感穿透纸背——审美入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而就《春》《夏》这一类抒情性较强的散文,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则应该抓住“形散而神不散”这根主线,要更着重于——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实现审美的入境。比如《春》中,作者朱自清就适当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绘出了一个无限生机、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春”。而这些极细微极精致的文字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野花遍地都是,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则完全可以让学生毛遂自荐,起来朗读,朗读时要注意先让学生进行体验性朗读,调动他们通过文字所能生发的对于“自然的春”的审美体验;继而老师要不失时机进行示范朗读,与学生展开优质阅读课堂互动;最后,如果效果仍旧不达预期,老师可以再课堂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在课堂层次性的推进下,也就实现了《左传》中所谓的“一鼓作气”,因而学生对于《春》这篇文章里所展露的春的纷繁、春的活力、春的清新等不同的审美感受也将通过自我朗读和交互朗读而逐次铺叙开来。这样的朗读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更能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字的内涵,实现学生的感性情感对理性文字的驾驭,最终帮助学生敞开胸怀迈向审美之境。

二、巧借资源,想象激发灵感——审美发散

散文教学、古诗词教学相较于文言文教学、社科文教学,则更加注重审美体验。而审美体验的实现方式具有多元性。具体说:在《春》《济南的冬天》《夏》这类散文的审美教学里,语文教师应当集中整合资源,尤其要注意对多媒体的规范运用。苏教版语文教材对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语文教师在散文教学时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想象力,另一方面又要拓展学生的表达空间。因此,以《济南的冬天》为例,笔者建议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依据文意,选取小段音乐渲染济南冬日宁静安详的气氛;课件制作宜选取暖晴色调做主背景,以凸显济南的冬天“响晴”的特点;图片选取宜少而精,可以适当展示几幅能代表济南古城魅力的文化图景,凸显济南作为一座老城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尤其是文中所描述的下过小雪后的济南的图景,教师要先让学生通过想象尝试画面还原,在激发完学生的想象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评估,并适当展开课堂补充,如:课件链接济南古城风韵、动态展示山上雪景、以声音、图片、视频等相关手段全方位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增加散文课堂的审美容量。

三、组织合作,探讨交换体验——分享审美

萧伯纳说:“我们的思想一旦交换,便各自拥有两种思想。”可见,合作交流往往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整体认知水平。尤其是在语文学科的散文篇目审美教学中,小组的合作更能促进组内成员的互动,实现组员对于美的交互体验。以梁衡的《夏》为例,古往今来,吟春诵秋的文人数不胜数,而对于“夏”的记述甚至夸赞确是寥寥可数的,由此可见,作者梁衡在赞美夏时就已经突破了传统定势,战胜了自我,他的独立思考值得我们对其进行赞美。那么,他笔下的夏到底有什么别样的魔力呢?这无疑就是全文最大的悬念。因此,语文教师不妨在授课时以这条悬疑主线贯穿始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以引导学生实现对全文脉络的把握和小组之间的审美交换。具体说,可以设置的问题有:读罢全文,你认为梁衡笔下的夏是什么旋律的呢?梁衡在《夏》中,详细阐释了夏天的颜色是金黄的,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对此,你是否同意?若不同意,你心目中的夏是什么旋律的呢?请与小组成员讨论并与全班同学分享。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汇集成小组成果,继而推出小组代表与全班同学分享成果,这样的教学探索以小见大,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人文精神,由表及里,呼应了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四、及时习作,温习延展审美——升华审美

散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鉴赏实现审美体验是关键所在,而在课堂朗读,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语文教师也不能忽视课后作业,尤其是同类习作的重要意义。教师课上的审美教学行为大多集中在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上,因而在散文教学中补充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至关重要。具体说:在苏教版讲完《春》《夏》《济南的冬天》这一单元后,教师应及时根据课堂反馈制定适宜的作文题目。题目的设定可以:在保证主旨的前提下坚持开放性;激励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就这个话题有话可说甚至不得不说;如:我眼中的四季;四季的颜色;遥想季节等命题作文。又如:()之美;难忘的()等半命题作文。又或者是指导学生通过课上所学到的描写季节的一些小窍门(如抓住某一季节最大的特点;如采用最适合的修辞手法;如体现自己最真挚的情感等)运用到自己的文字里,通过小日记,小短文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这样一来,整个课堂审美才是完整的、丰富的。最后的书面表达不仅将升华学生对于自然、对于四季的审美体验,也将引导学生看清自己内心的喜好,开展奇妙的自省的文字体验。

总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学应该结合生活多元化展开:着重通过开展课堂优质朗读、小组合作探讨、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课后同类习作等形式来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并不断丰富课程改革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曾朝晖.试论当下中学语文审美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8

[2]李荣.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之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5

济南的冬天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语文教学效率;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语文素质的培养,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列宁讲:“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起情感的波澜,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内心体验活动过程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呢?现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崛起就为知识的创新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平台。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信息技术的文、图、声、像等多种信息有机融合,使学生从科学与艺术的视觉中感受抽象,理解复杂,开拓思路,激发想象,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利用电教手段,开掘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因素,以唤起学生丰富的积极情感体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巧设情境,激感

“课的第一钟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是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的经验之谈。运用电教手段,精心设置情景,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主动接受知识。如教学《观潮》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像,屏幕上那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学生们置身于钱塘江大潮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电教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二、因势利导,以境引情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的课文,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我注意运用电教手段渲染气氛,用引感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如教学如《小桥流水人家》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那古老的木桥、潺潺的溪水、绿荫中若隐若现的农家小院。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对乡村美景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乡村的宁静美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三、情景交融,乐中求知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例如《沁园春・雪》一诗的教学,设计分三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阅读。首先第一个环节――诵读:欣赏笔者制作的《沁园春?雪》课件中的朗诵,此课件从网络中搜集大量能表现词作内容的古画、摄影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古典音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然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沁园春?雪》课件欣赏、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选择配图朗诵欣赏(有画面、音乐和朗诵)或对照朗诵(有诗词内容、音乐,有朗诵)。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二个环节――研读:首先对上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电脑上进行,即时在电脑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论坛上发表,教师即时在论坛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师简单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上网搜寻资料、如何展示学习结果)后,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解决问题,交流、学习结果。课后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完善学习结果,将感想发表在论坛,有学生还在课后将结果制成网页,交给教师链接到个人主页上。第三个环节――鉴赏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沁园春?雪》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的“扩展阅读”《沁园春?长沙》,分析它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同时完成课件中的五个训练题。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四、以情促思,寓教于乐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如教授《济南的冬天》这一课,首先启发学生对冰封雪飘的冬景进行联想和描绘。进而以配乐的形式,富有激情地朗读了课文。目的是为学习课文创设美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她提出问题:1、老舍是北京人,他为什么喜欢“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冬天”为什么那么强烈地吸引了老舍?2、老舍是怎样向我们描写“济南的冬天”的呢?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围绕着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很快地把握住了文中以山、水为主所描绘济南的“全景图”、“雪后图”和“水色图”三幅画图。然后她又接着启发他们:“三幅画面分别表达了一个什么意境?”学生讨论为:明丽、恬静、舒适、清新、美好。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文中的文字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要求他们与作者进行心理位置互换,以第一人称方式,融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三幅画面合为一大画面。通过借助联想和想象扩大画面。学生们情绪非常高涨,思维也活跃起来。济南的城、山、水被学生赋予更美妙的色彩,更深远的意境。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总之,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艳.浅谈中学语文电化教育的困境与对策[Y].中学语文教学,2009(3):49.

[2]梁宏林.破解中学语文电化教育的对策建议[Y].语文教学研究,2010(2):15.

济南的冬天课件范文第3篇

一、语言幽默生动,增加课堂吸引力

调查材料显示,学生普遍希望“老师上课幽默、生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生动的课堂语言,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化解尴尬、窘迫局面,保护孩子的自尊,也可增加老师的自身魅力。作为语文老师,拥有这个优点尤为重要。例如上课铃响了,学生不情愿地回到课室,这时身为老师的我故意东寻寻,西找找,并大声地自言自语:“在哪儿呢?”有的学生会问:“老师你找什么?”我答:“找你们的心。”如此,学生自然马上将“野心”收回,把注意力放在课堂,兴趣盎然地听课。当学生课堂兴致不高时,我就故意对着手机大声地喊:“喂,110吗?”学生会惊讶的问:“老师,您打110干什么?”我答:“报警呀,你们苦瓜着脸,不是刚刚掉了十万吊钱吗?”学生纷纷乐呵呵地说:“不是。”我又因势利导:“那应该怎么做?”学生的心绪又收回了。人们常说要以不变应万变。我却认为教育学生,应该以万变应不变,要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通过幽默、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初中语文课堂的吸引力。

二、多媒体教学,乐学语文

“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落伍,严肃、古板的老师会直接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创设生动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从形式枯燥的教学中跳出来,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益。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却蕴含渊博的知识。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某一知识点,老师几乎需要向学生介绍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或天文地理知识,但单凭老师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会常常让学生昏昏欲睡,这时多媒体就可助我们一臂之力。初中学生,自控力弱,注意力难集中,而多媒体技术绚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逼真的声音,永远对学生有着巨大吸引力。通过把必须传授的知识制作成课件,图、文、音乐、视频搭配,我们可以化抽象为具象,突出重点,淡化难点,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知识,加深记忆,放飞想象,提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教授《水调歌头》这首词时,不仅可以在课件中介绍作者、词作的相关资料,还可以将FLASH动漫和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歌曲组合在一起,引发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又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因南方学生多数没有看过雪,我就通过网络搜索下雪的图片、盆地图片和“冰皮始解”垂柳照影的画面,加上配乐朗诵做成PPT在课堂上播放。如此一来,学生对于济南冬天的阳光、山、雪、水之美,自然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轻而易举地掌握济南冬天的特点,也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量体裁衣,培养能力

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应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量体裁衣,选择不同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

对于富于情节、戏剧性的课文,可在教学过程中选取最精彩的文段叙述,让学生把情节搬上舞台,进行表演,这叫小品法。如学习《变色龙》时,让几个学生饰演奥楚蔑洛夫等不同角色,把主人公凭“狗的主人是谁”为依据,进行判案的过程表演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变”的原因,从而悟出作者写作意图。

济南的冬天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进行情景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体现在网络技术的先进性、信息的多元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等,这些都可以充分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活跃课堂气氛,有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创新,注重团队合作的集体精神等。采取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将生动有趣的事物通过情景形象化,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并将其牢记于心,从而达到了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往往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无意识的记忆,并发自内心的愿意去学习更多与这事物有关的各方面知识。因此,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应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此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可选取济南冬天的雪景图,同时结合相关配乐让学生朗读,从而将学生带入济南的别样冬天,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教学可将多元化的信息带到课堂上,其能将图片、文字、声音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形成视听教育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音乐巨人贝多芬》课堂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贝多芬插图以及交响曲,用心聆听,仔细品尝,慢慢回味,从视听角度上领会音乐的巨大力量,从而受到音乐的作品的熏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逐渐实现了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1、因材施教,实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大多数教师都是采取灌输性的教学模式,他们并没有依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等实际情况,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就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能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例如:教师在上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为了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本篇课文,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并通过多媒体演示PPT的方式进行自我总结,学生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选择各自内容的学习顺序,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2、巧借课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在的学生往往都被看作是读图时代的典型代表,为此,他们获取新知识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他们可从书本上找到相关知识,也可通过实验获得相关结论,还可以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真知。因此,教师选择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对于《雷电颂》这篇文章的教学,教师可以融入自己的思路,结合教学情况,采用信息交流会的形式,鼓励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获取郭沫若先生的历史剧《屈原》,用话剧语言讲述正义与黑暗,爱国与卖国等方面的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对本篇课文的内容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并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要注意的题

1、信息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停留在单独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课上,而应有机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去。在未来社会,获取、选择、加工信息也将成为语文的一项基本能力。

2、不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尤其应重视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否则在社会、家长与学生的多重压力之下,网络教学难免“逃生无门”。

3、教师要恰当应用计算机并将其融入现有课程,吸引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

4、教师要与同行合作交流,鼓励教师在培训中、培训后要以小组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做新课和讨论的方式学习。

5、在现有课程基础上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6、计算机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与创造的应用工具――仅仅是一种应用工具,会应用计算机来辅助学习而不是单纯地去研究计算机。

7、使用现有的各种教育、商务和工业用机型、软件,特别是免费软件。

8、重点在通过“动手”去学习如何准备有新意的课,使教师能有效地将计算机用于课堂教学。

9、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师生之间课堂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

济南的冬天课件范文第5篇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让语文教学更为妙趣横生,兴味盎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情趣,培养语感,引起情感共鸣,激发美感,点燃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一.妙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升情趣

多媒体能使语文课堂呈现声情并茂、活泼生动的情景,不但可以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而且可在文本的精彩处,再现情境,诱发学生对文本进行品析、归纳、升华,使其逻辑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让学生的情趣得以提升。

如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笔者设计了品味桃源的“奇美”这一环节:

屏幕展现“桃花源”的美丽画面,学生看得如痴如醉,沉浸在桃花源优美的情境中,教师抛出了两个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注释,复述文章内容,放飞丰富的想象,可以每人讲述一节,也可以推荐一人主讲,讲得不完整的,小组成员作补充。

2、小组互动交流,以“美”为话题,自选一个角度,品味陶渊明笔下的美妙的“世外桃源”图画,把小组的合作探究成果讲出来。

请同学们用这个句式,“桃花源的 美,你看 ”,驰骋你的想象,用优美灵动的文字再现桃源美景。

屏幕上呈现出的精美的桃源生活画面,点燃了学生的热情,个个跃跃欲试,全情投入。多媒体课件的引入让课堂学习达到了最佳效果。

二.妙用多媒体,品味语言美,培养语感

鉴赏语言美,培养语感,其关键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理解文本内容的深刻意蕴,使读者与作者在情感交流上产生共鸣。如《济南的冬天》,老舍对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美景的描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层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学生感性认识不丰富,对“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层银边”,凭学生的一般认知经验难有寥廓之感。这时用视频,通过画面的拉近、拉远,画面的更迭、定格,让学生观察、体悟,反复吟诵表现画面的句子,感受到济南冬天小山的朦胧的意境美,产生愉悦的情感。

三.妙用多媒体诱发思索,有效生感

巧妙运用多媒体会彰显课文所表现的诸多情感,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敲击出动人心魄的火花,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有效挖掘文本中的语言美、自然美、人性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习莫怀戚《散步》,课堂即将结束时,笔者适时巧用了多媒体,再现了“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在田间小路上的感人场景,在动人的视频中学生感悟着亲情,有些学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接着让学生以“亲情”为话题即时口头现场作文,课堂达到了最。

四.妙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美感

景美情深的作品最能打动人心弦。多媒体把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屏幕展现,学会在品读中产生美的情感,拥有了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学习吴均的《山中杂诗》时,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生动性,把诗歌的节奏借助屏幕展示出来,这样教师就不必口干舌燥地讲解诗歌的节奏划分,屏幕直观地展现诗歌的朗读停顿。接下来就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根据诗歌的内容,借助多媒体的可视性,设计了诸多意境优美的画面,将诗歌美妙的意境传达出来,让学生体味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意韵深远的画面辅之以清晰的字幕,在教师入情入境范读时同步展示,将诗歌形声色兼备地呈现出来。教师范读完毕,屏幕展示《山中杂诗》全诗。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品味诗人的山水情怀,我们借助课件把其他经典的山水诗,通过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欣赏,体味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